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古功罪话甲烷

甲烷,化学式为C.H4.是最简单的有机物。标准状态下的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甲烷由于其高度可燃性,通常是作为燃料(天然气及沼气等的主要成分)为我们日常生活所用。并且甲烷也可作为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氢气、一氧化碳、乙炔及甲醛等的制造。

说到人类对于甲烷最早的发现,那自然不能不提我国西周时期成书的《易经》。该书在谈到一些自然界发生的现象时就说:“象曰:泽中有火。’”这里的“泽”就是沼泽。而“火井”则是我国古代人们给天然气井的形象命名。不过由于技术与认识的局限,古代的中国人并没有将甲烷与天然气区分开来。直到1790年,英国医生奥斯汀研究发现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从而确定甲烷是碳和氢的化合物。在随后的漫长岁月里,通过一代代化学家不懈的努力,人类对于甲烷的认识逐渐清晰。1874年,范霍夫提出了甲烷的四面体假说:即甲烷分子中,碳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连接氢原子的四个键伸向四面体的四个顶点。在此之后,随着化学键概念以及量子化学的先后诞生,人类对于甲烷分子构型的理论解释才日渐完善。 前面已经提到,甲烷是天然气的最主要成分,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使用。然而,甲烷对于人类的重要性绝不仅是燃料二字可以囊括的。 也许为许多人所不知的是,甲烷也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并且是使人类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第二大温室气体。根据相关机构的研究,以单位分子数而言,甲烷的温室效应要比二氧化碳大上25倍。而最新的计算方式甚至得出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强72倍。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大环境下,当你知道了甲烷的这一属性后,是否对这一小小的气体也陡增了一丝丝复杂的情感呢?

甲烷从何而来呢? 甲烷的产生,除了来自大自然,如海洋、永冻层和一些湿地外,人类的活动是其最大的。导致甲烷排放的主要人类活动为畜牧业和生质燃烧(在开垦土地或改变土地用途时燃烧土地上的草木)。据专家报告,全球的牛、羊等反刍动物每年至少产生了8千万吨的甲烷,不仅导致了饲料中营养和能量的损失,而且还加速了气候暖化进程。 值得关注的是,大自然和家畜所排放的甲烷都是经由一类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所产生,那就是甲烷菌。甲烷菌是一类严格厌氧的古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极为广泛:海底沉积物、河湖淤泥、沼泽地、水稻田、反刍动物瘤胃、以及人和动物的肠道,甚至是植物体内都有甲烷菌的存在。自然界中的甲烷菌通过降解有机废物产生甲烷,而反刍动物瘤胃中甲烷菌的甲烷生产也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纤维饲料的消化分解。事实上,反刍动物瘤胃中产生的甲烷是通过嗳气从嘴部排放的,而人和动物排放的甲烷则确实是由后肠道的甲烷菌所产生的。顺便说说相关的一个奇闻:《新西兰先驱报》曾报道该国一名男子在医院接受痔疮移除手术时突然放了个屁,没想到其中的甲烷接触到医生手中的透热疗法仪器,立即引发了一场小型火灾,导致病人被烧伤……

甲烷还与物种灭绝有关。2.5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一场全球性灾难让超过90%的海洋物种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这是地球经历的5次物种灭绝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最近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提出了新的假设:引发这场浩劫的罪魁祸首是一种名为甲烷八叠球菌的甲烷菌。 研究人员发现,在那个时期,西伯利亚发生了一次灾难性的火山喷发,大量增加了海洋中的镍浓度,而这种金属元素恰恰非常有利于甲烷八叠球菌的生长。甲烷八叠球菌的疯狂繁殖向大气层排放大量甲烷,从而导致气候急剧升温,同时使海洋酸度增大,从根本上改变了海洋的化学成分,导致许多物种失去了适宜居住的环境,在海洋中生活了数亿年的三叶虫和广翅鲎就此消失……

【小题1】下列对甲烷的解说,与原文说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
A.甲烷在标准状态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可燃性度高,是构成天然气和沼气的主要成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把它做为燃料使用。
B.甲烷是碳和氢的化合物,分子类型是正四面体,碳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连接碳原子的四个键伸向四面体的四个顶点。
C.甲烷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以单位分子数计算,甲烷的温室效应要比二氧化碳高出很多,从古至今一直破坏着地球的气候环境。
D.甲烷的产生主要有两大途径,一是来自大自然冰冻层、湿地和海洋,二是源自人类畜牧业中牲畜的排放和农业生产中燃烧土地上的秸秆草木。
【小题2】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相符的那一项是( )
A.最晚在我国西周《易经》成书时,人类已经发现了甲烷。
B.牛羊等反刍动物瘤胃中产生的甲烷虽耗费饲料中的营养和热量,但同时也有有助于纤维饲料的消化分解。
C.甲烷之所以被人们称为“清洁能源”,是因为它和传统燃料(煤、柴、油等)相比,对环境的污染轻微,产生的温室效应也小。
D.反刍动物产生甲烷都是经由口鼻排出的。而人和反刍动物以外的其他动。产生的甲烷则主要从肛门排放。
【小题3】下列推断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甲烷的产生离不开甲烷菌,因为甲烷菌是严格厌氧的微生物,故甲烷多产生于稀氧的环境中。
B.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把名叫甲烷八叠球菌的甲烷菌假设为二叠纪末期大量物种灭绝的罪魁祸首,是基于火山喷发使海洋中镍的成分大量增加,镍有利于甲烷菌的繁殖,而大量的甲烷菌又有导致气候急剧升温和增大海洋酸度的能力。
C.二叠纪末期全球气候急剧升温的原因除火山爆发诱发甲烷菌的疯狂繁殖外,火山喷发出的大量热量也是导致气候急剧升温的重要原因。
D.如果人类不能有效的控制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地球说不定还会遭遇像二叠纪末期那样的灾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11 09:36: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唯一长安
朱鸿
我以为一个中国人,凡是受过基本的教育,都当知道长安,即使一个西方人,凡是有一点东方意识的,也当知道长安。长安是一种愿望,也是一种存在,是一段历史,也是一个现实。
早在秦就有长安了吧!史上说:“长安,本秦杜县之长安乡。”方志也说:“长安,秦乡名。”元人骆天骧认为,长安就在丰镐之间。
设长安县,建都长安,都是刘邦的决定。刘邦尽管厌恶儒生,但他却能广取异见,显然颇有虚怀。以关中为国都,便是士兵娄敬的建议。对此刘邦存疑,张良便比较了解洛阳与关中的利弊,支持立国关中。萧何主持国度的营造,作长乐宫,又作未央宫,并择日迎接汉高祖从栎阳至长安。长安一旦为汉之国都,便为天下所知。
沿袭刘邦的选择,之后还有12个王朝以长安为国都,这都增加了长安的分量。不过中国人所感到的长安的魅力,并为这种魅力所吸引、所骄傲的,只有唐长安。卢照邻惊叹:“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王维有其亲历:“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毓。”韩愈的印象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唐长安之美,固然体现在其城的宏伟与壮丽,不过也并不仅仅在于里坊连天,宫室拔地,甚至也并不仅仅由于它诗存万千。唐长安之美,完全是因为它大气,能够宽容,给人以自由。信上帝的景教可以来,信释迦牟尼的佛教可以立,信黄帝与李耳的道教可以行。骚客好发牢骚,遂有杜甫酒肉之臭,死骨之冻;有白居易作长恨之歌;而李白大笑西行,尽管仕途艰难,让他失望,不过得赐金离开京师之后,他还是很想念长安的。
李白吟诵:
长相思,在长安。
然而长安在哪里?我寻找过秦长安,渭河沿岸,村荒路短,西风残照,只有几个坟茔沉默。我寻找过汉长安,虽然大风起兮,云还在荡,不过垣塌墙颓,蟋蟀凄凉,羊在半坡嚼草,不禁怅然。我寻找过唐长安,遗憾所见总是佛之庙,黄帝陵,一尊铁钟,两座塔,幸而藏有半身女佣,苦闷之日,聊成我梦。长安究竟在哪里呢?
宇宙有数,遂使星璇斗转,沧海桑田,而且不为人的意志所快慢。有一年,鹿离长安,于是国都就从秦岭与渭河之间的关中迁徙了。凤趣成空,白云悠悠,显得一片空洞。天门不开,魏阙无存,是非常寂寞的。权力转移,长安不做国都,国都不在长安,他的地位便下降了。有不肖子孙,竟不惜在过去的国都界面层层作屋,累累做舍,以成自己的功德与荣华。一人带头,十人效仿。几百年一千年下来,以致大盖楼厦,以求仕途与财源,于是处处流行的装玻璃并贴瓷片的建筑就密密麻麻,滚滚而来。原貌大失,古风遂减,古韵遂损。
山高河长,长安仍在。省比市大,市比区大,今之长安已经演化为区,属于一级行政辖域。其东连蓝田县,西接户县,南列秦岭数十峰,北抵曲江池上游一带,面积不足1600平方公里。所谓存在的长安和现实的长安,就是这样一个长安吧!它标在地图上是谁都可以看到的。虽然小于市,更小于省,不过世间毕竟还有个地方名之以长安,多少也是安慰!
我观长安,其文化遗产无不具中国的意义。秦岭盘踞于长安,是中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是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从秦岭流出的沣河、滈河、蛟河、橘河,潺潺流水,随物赋形,以种种角度汇入渭水。楼台馆榭,花芳草绿,引一代骚客为之折腰,并留下豪华文章。沣河沿岸,有周文王丰邑,周武王镐京,砖瓦车轩,足以见证周的文明。神禾原耸立于滈河与橘河之间,秦有黄戚葬焉,唐有僧钟荡焉。少陵原为浐河与橘河所环,地势高凸,掘土黄壤,承终南山而挽曲江池,为九州独绝。少陵原夏日金黄小麦万亩,秋日碧绿谷物满目,农耕传统久有几千年。李白登临少陵原,北望汉家大冢与寝阙,兴之所至,赋诗曰:“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长安的文化遗产繁则繁矣,盛则盛矣,不过此长安毕竟处于唐长安的边缘,也只是历史的长安的一个部分。历史的长安,显然有更多的文化遗产。如果他们仍可以展露,那么其气象一定森然而震撼,会吸引天下人乘兴而来,怀念过去,可惜他们渐渐淫灭了。这种结局总让我产生一种隐痛似的折磨。
站在此长安的任何一个点上,或是站在彼长安的任何一个面上,我都难免有所思。我不知道历史的长安是现实之长安的原型,还是现实的长安属于历史之长安的一种纪念。我经常把现实的长安与历史的长安融为一体,把今之长安与昔之长安重叠起来,甚至把小长安当做大长安,把真长安目为虚长安。我望着秦长安,呼着汉长安,牵着唐长安,想象秋风吹渭水,万户捣衣声。长安的意象,我挥之不去,触之即飞!
如果我强调长安是中国唯一的,想必遭人讥笑:中国何处不是唯一的!是的,可只有长安使人有浓郁的故园之念,醇厚的故国之情,并生千千之结,给人种抚慰灵魂的淡淡而悠远的哀伤。这是中国文化培养出来的,我有什么办法呢!长安无生土,长安无野草。长安是中国唯一的。
我要请求,而且呐喊:不要随便动土长安!因为长安是一个母系民族留下了陶罐的圣地,是存有周人青铜器的圣地,是老子遗其真言的圣地,是孔子只能梦见而没有脚踏的圣地,是埋着统一了中国的秦始皇的棺淳的圣地,是为中国开拓了疆域的汉武帝拜天的圣地,是有唐一代为中国创造了辉煌文化的英雄活动过和诗人歌颂过的圣地,是日本军队在1937年至1945年之间千方百计企图进入二怎呢也不能进入的圣地,是神一直关注着的有云飞扬的天作之府。
长相思,在长安!
(选自《长安是中国的心》,有删节)
【小题1】如何理解“长安无生土,长安无野草”的含义。
【小题2】结合全文,概括作者“长相思,在长安”的原因。
【小题3】赏析文章划线段落。
【小题4】作者强调“长安是中国唯一的”。像这样独一无二的历史遗存,一旦堙没难以重建。但时代在发展,历史终将成为历史。结合文本和自己的思考,谈一下如何对待我们的文化遗产。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中的“长安”,内涵是多重的,即指历史上的秦汉唐都,又指现在处在唐长安边的长安区。
B.作者久觅长安不得,这迫切的相思让他在想象中重建了长安之美,仿佛看到了御宿川、樊川、神禾原、少陵原。
C.作者引用史书方志,也引用唐代诗文,一方面让文章内容扎实可信,呈现出严谨的特点,一方面又带有强烈的抒情性。
D.“长安”这个地点虽然还标在地图上,但那盛唐的长安早已不在。这地图上的一点带给作者的反而是一种隐痛和折磨。
E. 全文感情丰沛,特别是结尾部分的排比句和收束的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长安的一片深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二次元是当下社会存在的一个亚文化族群。早期的动画、漫画都是由二维图像构成的,其画面是一个平面,所以被爱好者称为“二次元世界”,简称“二次元”。广义上说,各种虚拟世界的卡通、动漫,电子游戏及其相关的核心产品与衍生产品都可以归为二次元的范畴。

为何那么多人痴迷二次元文化?细究起来,主要有两点原因。其一是逃避现实的心理需求。不少青少年沉迷于二次元世界无法自拔,其实是不愿面对充满竞争和纷扰的真实世界。二是寻求认同的心理需求。处于边缘地位的亚文化族群往往要通过对亚文化的集体消费,不断强化着彼此间的认同感,感知个体存在的价值。

二次元文化的盛行,于资本市场可能是利好,但对文化领域是喜是忧,则需要时间的验证。当下二次元文化的各类活动主要是在互联网这个场域完成的。新媒体不仅为二次元作品提供了便利宽广的展示平台,还为网络一代找到了同好聚集、思想碰撞的交流空间。在这种环境下,二次元逐渐跳脱了孤立的虚构故事空间,超越了动漫的艺术形式,形成涉及人群更广泛、内容更丰富的时尚潮流。然而,由于互联网对海量内容的筛选、监管和把控不甚严格,使二次元文化落入野蛮生长、良莠不齐的窠臼。

随着主要受众群体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二次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破壁交融的进程将逐渐加速。为了更好地获得年轻人的认同,我们应当通过参与创作或评论引导的方式影响二次元文化,指引其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有鉴于此,国产二次元作品,至少应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提升:一是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文化提倡的要素。二次元这种创作传播方式,须在中华文化内涵的挖掘上有所倾斜,这样才能为青少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对接打下基础,给主流文化的发展开辟更多维度。二是从注意力经济转向情感力经济。动漫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里面的人物个性鲜明、情感丰富。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国产二次元作品却更多地流于肤浅的无厘头搞笑,或一味追求视觉刺激,堆砌俊男美女、宏大场景。试问,如果没有充分的情感张力,又怎能与观众深度互动、引导他们进行理性思考呢?三是取材于现实,靠生活质感打动观众。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二次元文化唯有回归现实,脚踏大地,才能更加震撼人心,引发共鸣.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宋磊《面对“二次元潮流”主流文化不应缺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二维图像构成的、画面是一个平面的艺术作品就称之为“二次元世界”。
B.亚文化族群通过集体消费“二次元世界”,从而不断强化着彼此间的认同感。
C.事实已经证明,二次元文化的野蛮生长和良莠不齐对文化领域来说忧大于喜。
D.二次元文化和主流文化的交融是大势所趋,其原因是受众年龄的增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就二次元问题从解释概念到分析原因,再到解决问题,可谓层层递进。
B.文章基于对二次元文化的隐忧,最后提出二次元文化健康发展的三个办法。
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侧重点就在于剖析了二次元文化受到追捧的两大原因。
D.虽无例证和数据,但文章能从理论高度进行逻辑分析,也同样使读者信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青少年不再沉迷于网络游戏。那么二次元文化或许就没有这么火爆兴盛。
B.互联网只有对海量内容加以筛选、监管和把控,才能使二次元文化健康发展。
C.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二次元文化,是提升二次元文化品位的重要手段。
D.二次元文化只有回归现实,脚踏大地,才能引发共鸣,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遗失的寒冷
张亚凌
三十年前,站在宿舍门口,看着萌发出新芽儿的柳枝映在斑斑驳驳的土墙上的影子,我一边感慨着“春天总算来了”,一边告诉自己:在以后所有的冬天,你再也不会有寒冷的感觉了。
一晃,三十年过去了,今天的我才尝试着触摸那段遗失寒冷的岁月。
那一年,我升入初中,必须在学校住宿。褥子被子一捆,和一大布袋子红薯、糜面馍馍、玉米糕绑在一起,母亲帮我拎起来搭在肩上。背上是褥子被子,胸前是一个大布袋子,后面重前面轻,我都有些把持不住自己的身子。母亲只是交代了句“不要贪吃好的,一顿蒸上两个红薯一个糜面馍或玉米糕就行了”。
走一走歇一歇,到了学校。宿舍是一面窄窄的空荡荡的窑洞,我们直接在地上铺铺盖。
别人都是先在地上铺一个厚厚的草垫子,上面再铺个毡子毯子什么的,接下来才铺上褥子,褥子上面还有个布单子,怕将褥子弄脏了。我呢,只带了褥子和被子,压根就没有其他东西可以铺在地上。于是我就满学校找来了一些废纸片,铺在地上,才开始铺褥子。结果是:我的床铺比两边同学的低下来一截,她们都觉得我不应该夹在中间。于是,我就自觉地挪到了最边上——门口的墙下。
我的褥子几乎是直接挨着地面的,很潮湿。只要有一丁点太阳的影子,我都会迫不及待地将褥子抱出去晾晒。我现在特别喜欢冬天的太阳,甚至会深情地看上半天,恐怕就源于那个寒冷的冬天我对太阳的感激吧?那时在别人眼里,我或许是个很可笑的女孩,跑到学校似乎就是为了等太阳出来晒褥子。  
冬天天冷,夜又长,起夜的学生就多。门一拉一合,冷风就直吹过来。抗击了半天寒冷好不容易入睡的我,常常又被寒风刺醒。为了应对寒冷跟风的袭击,我睡觉不再脱衣服且蒙住了头。
我从没有向母亲提及此事,母亲看到我在家里睡觉的样子便有些想不通,曾给父亲说:“这娃书念的,成呆子了——炕中间烧得热乎乎的,她咋老蒙着头靠墙根睡?”
是那夜夜寒风吹走了我的寒冷?
记忆里,那年的冬天,下雪的日子经常有。我也清楚地记得当语文老师看着窗外纷飞的大雪吟诵“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时,我的泪水悄然滑落。
在我,下雪天是最最难熬的日子,包括雪后的一段时间。不仅仅是褥子会一直潮湿下去,更重要的是,我只有脚上一双布鞋,不像别的孩子,还有一双可以换着穿的鞋子或是能踩雨雪的黄胶鞋。教室、饭堂、厕所,跑上几趟,布鞋的鞋底就湿了,半天下来,就湿透了。我就满教室找别人扔的纸片,厚厚地铺在鞋里。一两节课下来,又湿透了。取出来扔掉,再找纸片,再铺进去,再应付一阵,如此反反复复。纸片也不是那么好找的,那时一个本子一毛钱,都是很节省地用。
雪后若有太阳,在别人吃饭时,我就留在教室里。因为饿是可以忍受的,入骨的冰凉却是难以抵御的。等到教室里没人了,我就将凳子搬到外面,将鞋子脱下来,底朝上晒晒。我则盘腿坐在凳子上,搓揉着冰凉如石块的脚,让它暖和些。
再后来,我有些开窍了:找到塑料袋,撕开,铺在鞋底,再铺上纸,就好多了,也不用不停地换纸。有一句话我信,那就是“许多智慧来自于人们对贫穷的应对”。
更多的时候,是等着鞋子自己慢慢变干。我甚至一度固执地认为,是我自己的身体暖和了脚,脚再暖和着鞋子,直至吸干鞋里里外外所有的“水分”,鞋底才会变干。
还是连续的雪天冻掉了我的寒冷?
每个周三下午有一个半钟头的活动时间,我常常趁机跑回八里外的家里取下半周吃的东西。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下着大雪。
雪大风猛,我是抄小路往家里赶的。有的地方雪没过了我的膝盖,很熟悉的小路也因大雪的覆盖变得陌生,以致我一脚踏下去摔进了雪里面——我把沟边当成了小路。从雪里爬出来,继续往回赶。我一推开房门,母亲愣住了,一个劲儿地说:“照一下镜子,看你成了啥样了,看你成了啥样了……”
父亲赶忙倒了一碗热水让我暖和暖和。我伸手去接,明明接住了,碗却摔在了地上——我的手指冻僵了!我走到镜子跟前,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被雪弄湿了的头发,再在风的猛刮下,直直地向上竖着!
母亲拿着梳子赶过来给我收拾头发,才惊叫道“你的头发都结了冰”。我只说,赶紧给我装吃的,我不想迟到。背起装满干粮的布袋子,我又赶往学校。
风还是那么猛,雪更大了。
我也说不清为什么,至今想起那个下午,都会泪流不止,包括此刻。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从独自对抗过那场大雪后,她似乎再也没有畏惧过寒冷!接下来的两个冬天,似乎都一样,冬天再也没有变出什么新花样来折磨这个小姑娘。
我也说不清为什么,至今想起那个下午,都会泪流不止,包括此刻。是那场大雪不客气地冻掉我那脆弱的寒冷?
我只知道:在三十年前,我,遗失了我的寒冷。
(选自《读者》,有删改)
【小题1】十三岁的“我”在那一年经受了哪些苦难?请加以概括。
【小题2】文中说“许多智慧来自于人们对贫穷的应对”请简要概括“我”用了哪些“智慧”。
【小题3】结合全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小题4】文章为何以“遗失的寒冷”为题目?
【小题5】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请结合文本以及自身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本报讯中国银联昨天发布了2018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分析报告。据统计,当前我国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5.7亿,去年三季度,银行业处理移动支付业务的笔数,同比增幅高达7成多,移动支付已经成为餐饮、便利店、网购、交通、医疗、外卖等日常消费中,最常用的支付手段之一。

调查显示,受调查人群去年使用移动支付每月平均消费了2600元。其中,创业人群月消费金额最高,超过3000元;全职主妇、IT从业人员每月消费也都超过2800元;学生群体每月消费金额为1952元,但他们每支出5元,就有2元是通过移动支付方式花出去的。

调查还显示,实体零售店、网购、公共交通、外卖、购买火车票机票,是使用移动支付最多的5种场景。从地域来看,上海、浙江、江苏三地使用移动支付的人群最多。在支付方式上,二维码支付占据移动支付主流地位,占比超过八成。

移动支付使用方便,但它所面临的风险也比传统支付方式更多。指纹支付等生物识别方式普及很快,在35岁以下男性中,生物识别已经成为使用率最高的验证方式。中国银联风险控制部高级主管王宇表示,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既简化了用户的一些交互环节,同时也在安全的认证技术上有所提升,让持卡人在移动消费当中,更方便、更快捷,也更安全。

(摘编自孙奇茹《调查显示:去年移动支付人均月消费2600元》,《北京日报》2019年01月24日)

材料二:

内地游客洪小姐来到香港,放下行李第一件事是去找“网红”牛腩店。尴尬的是,她忘了换港币,而小店老板娘只收现金。洪小姐举着手机找了十几家小店,最后沮丧地发现,街头小店只收现金。最后,她只有无奈地回酒店换钱。

在深圳河两岸,移动支付的使用有天壤之别。对此感受深刻的,不只是内地游客,一向以金融科技领先为傲的香港特区政府官员,更急于改变这一现状。

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是金融科技的积极推动者。他直言,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必须有一个世界级的金融基建尤其是支付系统去支撑,才能成功。

近年来,香港推动移动支付的步伐明显加快。但与内地城市覆盖达九成以上的移动支付相比,时至今日,香港移动支付比例仍不到两成,活跃用户更少,移动支付的使用场景也有些寥落。有些人费解,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为什么对于金融科技创新的接纳速度如此之慢?

成熟支付社会养成的习惯是最大阻碍。香港移动支付虽然尚不普及,但“非现金”支付却已运行20多年。香港市民惯用的“八达通”卡于1997年面世,这张集交通、餐饮、购物、服务、门禁等功能于一体的卡片,发行已超过3500万张,已经覆盖香港市面逾1.5万家服务商的2.4万个零售场所,几乎满足了市民所有日常消费的支付需求。据统计,香港信用卡支付占比53%,超过95%的市民则经常用“八达通”和现金。

香港市民对个人信息的安全顾虑,特别是移动支付需要绑定银行卡和获取用户资料,让谨慎的香港人望而却步。“从微信香港钱包的运行经验来看,香港市民对于隐私、数据的敏感是推行移动支付的难点之一。”腾讯金融科技部副总裁陈起儒说。

至于很多小店只收现金,则是因为生存不易需精打细算,接受信用卡需要安装设备,还要收手续费,只能婉拒。

(摘编自王旭、张欢《移动支付,香港急起直追》,人民网2019年01月11日)

材料三:

(数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18年1月2日)

材料四:

如今,移动支付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和生活方式,也逐渐改变了民俗习惯。当线上支付成习惯,实体红包被线上红包替代,“年味儿”正在被科技重新定义。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春节期间,除了贴对联、买年货、包饺子、看春晚等传统习俗外,抢红包、扫“福”字等活动逐渐成为新习俗。

春节期间的线上红包为人们创造了新的感情沟通方式,通过参与抢红包等活动增进与亲人朋友的沟通,让春节更有“味道”。

有专家说:“社会的发展变化使过去的‘年味儿’有所削弱,但新媒体通过流量构建新的民俗,让人们参与狂欢,从而获得春节新的仪式感。”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提示,在参与春节抢红包等活动的同时,用户应注意个人信息安全,不要贪图小利、因小失大。春节期间,有不法分子借此机会制作虚假的二维码或分享链接,一旦用户扫描或点击链接,有可能被盗取个人信息甚至被盗取钱财。开心过春节、幸福领红包的同时,也要擦亮眼睛,不要误入陷阱。

(摘编自刘峣、刘奇《春节“红包大战”硝烟再起》,2019年02月01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调查显示,在中国大陆,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地方,移动支付使用越多,长江三角洲地区移动支付使用的人群最多。
B.香港移动支付不普及,是因为香港“非现金”支付已经非常成熟,基本满足了市民支付需求,没必要再用移动支付来代替。
C.预计2020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增长速度下降,是因为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已经十分巨大,增速下降属正常现象。
D.业内人士提示,在参与春节抢红包等活动时不能见红包就抢,见链接就点,还是需要仔细辨认,防止误入诈骗陷阱。
【小题2】移动支付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积极影响?存在的最大隐患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