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悲剧与西方传统悲剧的差异性是本质的,是具有历史传承性的,而不是片断的艺术现象。

把人作为认识主体,把万物作为认识对象。西方哲学十分强调这种主客分离,进而形成主客对立,这便是西方哲学的基本观念。正因如此,亚里士多德整合了人类的理性思维,创造了对西方人思维有重大影响的《逻辑学》。从此,西方人所关注的是自然、社会、人的本质构成等问题,强调对事物的理性探寻和辨识,这种思维使西方的悲剧具有突出的理性色彩和思辨特色。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是“天人合一”。中国人认为,人与万物同属一个系统,宇宙是一个放大了的人,而人则是一个缩小了的宇宙。中国人关注的如何做到“知天”、“顺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所以,不同的认识基础导致不同的审美追求。西方悲剧结尾往往异常惨烈,给人以情感上的强烈振荡,而中国传统悲剧则往往以大团圆的方式结束,让愤懑的情绪得到安抚。如窦娥被迫害致死,但她的冤情却能感天动地。最后,窦父顺天意,禀皇命,为窦娥申冤,悲情被逆转了。

西方悲剧力图借助人的智慧和理性去接触真实社会,但人的意志、情感,真正的人、真实的自我都遭受强烈的挑战,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永久的生命焦虑,即使到了倡导人文主义的莎士比亚,他大多数作品也体现人类生存状态中的无可奈何的无尽焦虑。而中国人看来,悲剧形成的是现实的社会秩序远离了圣人倡导的理想社会秩序,也因小人存在,不但违背理想社会秩序,也在破坏着相对合理的现实社会秩序,使现实社会变得更加黑暗和昏浊,离先贤向往的理想社会模式越来越远。但中国人总相信,通过不懈努力,惩奸除恶,仍有希望、机会回归那个理想社会,所以中国的悲剧从来没有象西方悲剧那样“悲”得那么绝对,一“悲”到底。

西方人希望超越现实世界,通达绝对生命,最终理想要实现生命的超越。在黑格尔的思想体系中,“绝对精神”是一个中心概念,是人类应该追寻的终极;可置身的现实世界充满缺陷,要超越生命,就首先要超越现实实际,达到精神的绝对和永恒。西方悲剧思想正是他的这种哲学思想的体现。与西方传统悲剧思想相比,中国思想家的理想在道家看来便是“物我两忘”通达自然天地,在儒家看来是“人皆可为尧舜”,在佛家看来则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中国人更关注的是人的德性要求、人格磨练和品质修养。忠、孝、侠、义几乎成为大多中国传统悲剧弘扬的主题。《西厢记》以反道德始,以归依道德终。张生以偷情始,最终考上状元,正大光明将莺莺迎娶,回归至传统道德体系。

西方的歌舞很早就从戏剧中分裂出来,分别形成了“歌剧”和“舞剧”,“话剧”则以对话为主,语言主导着整个戏剧。西方哲学从来就有语言崇拜的传统,认为“哲学的问题其本质是语言的问题”,具有抽象、概括的语言有其绝对的权威地位。而在中国,歌、杂技、武术等各种表现手段从来没有从戏剧中分裂出去,甚至,歌与舞比单纯的对白在传统戏剧中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人来说,“言之不足,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歌咏之;歌咏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毛诗序》)歌、舞、白不曾分离,歌舞成为中国传统戏剧最为重要的表现手段。

(摘编自蹇河沿《中西悲剧差异背后的文化哲学解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悲剧具有理性色彩和思辨特色,是因为西方人侧重关注自然、社会、人的本质构成等问题,强调对事物的理性探寻和辨识。
B.中国哲学虽有主客体之分,但强调主客交融,物我感应,物我相知,“天”“人”一体,这构成了中国传统悲剧艺术的认识基础。
C.以反道德始,以归依道德终,是中国传统悲剧的剧情构思框架,它倡议一种追求人性化的道德观念和理想化的社会道德模式。
D.西方悲剧结尾往往异常惨烈,使人情感振荡。中国传统悲剧往往以大团圆结尾,给人情绪安抚,这表现出中西不同的审美追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阐述了中国和西方传统悲剧最基本的区别,西方哲学强调的是主客对立,中国思想强调的则是“天人合一”。
B.第三段论述了西方悲剧根植于西方人在追求中的生存焦虑,而中国传统悲剧产生于理想社会和真实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
C.文章论证手法多样,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事例论证综合运用;引用《毛诗序》是为了论证歌舞在中国传统戏剧中的重要性。
D.文章开头提出中、西传统悲剧有本质性差异观点后,分别从审美追求、悲剧根源、悲剧理想和戏剧表现形式的角度加以论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悲剧一方面揭露社会邪恶势力,鞭挞奸臣贪官、污吏屑小:一方面呼唤良好社会秩序的出现,张扬忠臣良将、侠道义士。
B.中国传统悲剧艺术不具备西方悲剧理性认识的深刻性,从来没有像西方悲剧那样“悲得那么绝对,因而中国缺少真正意义的悲剧。
C.黑格尔哲学思想认为先要超越充满缺陷的现实,达到精神的绝对和永恒,才能超越生命,这种哲学思想正是西方悲剧思想的体现。
D.在中国,歌、杂技、武术等多种表现手段从来没有从戏剧中分裂出去,因为歌与舞比单纯的对白在传统戏剧中更具有重要的地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6 06:12: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远 航
陆颖墨
“西昌”舰要走了,是最后一次远航。
舰长肖海波下达了起航命令。“西昌”舰悄悄地驶离了海军博物馆的码头,它走得很沉重,似乎满腹心事。在舰桥上的肖海波看了看手表,已是凌晨两点,他朝左前方张望了一下,整个城市都熟睡了,父亲这时候真的已经睡着了吗?会不会从梦中惊醒?
父亲叫肖远,今年七十多岁了,是“西昌”舰的第一任舰长。三十多年前,国产的“西昌号”驱逐舰刚刚服役下水,就参加了一次海战。激战中一颗炸弹在后甲板爆炸,不知震坏了机舱的哪块部件,引起高压锅炉管道着火和严重泄漏。头顶的一根横梁朝两个水兵砸了下来,肖远冲过去,用身体挡住了。“西昌”舰得救了,肖远在医院躺了三个多月。以后的日子,无论是他担任支队长,还是舰队司令,只要“西昌”舰一起航,肖远受伤的腰部就会隐隐作痛。
昨天上午,在海军博物馆隆重举行了“西昌”舰退役仪式。选定这个日子也是因为肖远,他在舰队医院已经住了一年多了,记不清的化疗和放疗,已经让他铁塔一样的身子虚弱不堪。
肖远从救护车上下来时,身穿脱下九年的海军中将军装,一帮医护人员带着各种抢救设备,用轮椅把他推上了甲板。之后“西昌”舰的每一任舰长跟在他的身后,依次走上军舰。现任舰队司令宣布“西昌”舰退役命令后,肖远缓缓地站立起来,给后任的八位“西昌”舰长点名。而后,他用沙哑的嗓子慢慢地说了起来,讲得很平静,只是详细地讲“西昌”舰年龄、吨位、各个部位的尺寸,以及“西昌”舰执行的每一次任务和受过的伤。这个军舰也要离开博物馆,去执行它最后一次任务。
肖海波已经被任命为新的“西昌”舰舰长,这是国产最新型导弹驱逐舰。新舰已经下水,最后一次试验成功后,就要服役。这个试验就是要验证舰上新型导弹的打击能力,如果仅用一枚导弹便能击沉一艘驱逐舰,新“西昌”舰就合格了。而老“西昌”舰就是这次试验的靶舰。肖海波面临的是,他只有亲手击沉老舰,才能驾驶新舰进入人民海军的序列。
肖海波当然知道,过去,只要老“西昌”舰一起航,父亲腰部就会疼,所以担心老“西昌”舰离开博物馆一事无法瞒住父亲。
“西昌”舰缓缓地沿着海湾航行,除了左边远处海岸边偶尔冒出的点点渔火和航标灯,剩下都是漆黑一片,大海也仿佛睡着了。
肖海波回到舰长室,躺在铺上,刚睡着没几分钟,就莫名其妙地惊醒。信号兵报告左侧海岸边山头有信号。
副长说:“是不是睡迷糊了,这个山头上没有信号灯塔。”
肖海波也知道信号兵肯定弄错了,这段航道他太熟悉了,左边山头是……忽然他身子一激灵,跳了起来,赶紧拿起望远镜朝山顶看去,马上呆住了。
山顶上有一个小亭子,亭子里有几个人,父亲肖远坐在轮椅上,正用手电朝军舰发着信号,反复只有两个字:去哪?
父亲果然没有被瞒住,镇痛药能镇住癌症病痛,却无法割断“西昌”舰对他的牵引。他马上对信号兵说回信:军舰要去远航,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但只走很短很短的时间。
父亲似乎明白了什么,但依然不死心,又问:远航?
肖海波回答:是的。
父亲那边又问:为什么?真是最后一次了吗?
肖海波回答:是最后一次,也是第一次。
父亲那边停了一会儿,又问:第一次什么时候?
肖海波回答:很快,但是军舰变年轻了,就像您当年第一次见它一样年轻。
父亲好一会儿没有回信,军舰快要驶远了,肖海波命令放慢航速再等待一会儿,终于父亲回信:我真羡慕它,能在轰轰烈烈中远航。
军舰渐渐远去,山上再也没有信号发出,肖海波这才发现自己刚刚读懂父亲,这时,他在望远镜里惊讶地看到,父亲的眼角闪着亮光。这是他第一次看到父亲流泪。
一个月后,按照肖远的遗嘱,在我国最新型的导弹驱逐舰——“西昌”舰上为这位老舰长举行了海葬。
(摘选自《海军往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两段紧扣题目,描写了“西昌”舰开始最后一次远航的情景,同时巧妙地引出父亲与“西昌”舰的故事。
B.“西昌”舰一起航,肖远身体就有感应,这一传奇性细节让读者感受到将军与战舰已经是人舰合一,融为一体。
C.新吉昌舰击沉老吉昌舰,而儿子作为新舰长上任,为父亲举行了“海葬”,这一悲剧性结局让人伤感不已。
D.小说把个人命运与军队发展结合在一起,把家国情怀与父子情、战友情结合在一起,彰显了作者构思的精巧。
【小题2】文中画线句“肖海波这才发现自己刚刚读懂父亲”,你认为肖海波读懂了什么?
【小题3】请简要分析小说题目“远航”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象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
仰韶型和马家窑型的彩陶纹样,其特征恰好是这相对和平安定的社会氛围的反照。你看那各种形态的鱼,那奔驰的狗,那爬行的蜥蜴,那拙钝的鸟和蛙,特别是那陶盆里的人面含鱼的形象,它们虽明显具有巫术礼仪的图腾性质,具体含义已不可知,但从这些形象本身所直接传达出来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却可以清晰地使人感到:这里还没有沉重、恐怖、神秘和紧张,而是生动、活泼、纯朴和天真,是一派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
仰韶彩陶的特点,是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多,其中尤以鱼纹最普遍,有十余种。据闻一多《说鱼》,鱼在中国语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但闻一多最早也只说到《诗经》《周易》。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它进一步追溯到这些仰韶彩陶呢?像仰韶期彩陶屡见的多种鱼纹和含鱼人面,它们的巫术礼仪含义是否就在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长久不绝的祝福?
社会在发展,陶器造型和纹样也在继续变化。和全世界各民族完全一致,占居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纹饰走廊的,并非动物纹样,而是抽象的几何纹,即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水纹、漩涡纹、三角形、锯齿纹种种。
其实,仰韶、马家窑的某些几何纹样已比较清晰地表明,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即是说,在后世看来似乎只是“美观”“装饰”而并无具体含义和内容的抽象几何纹样,其实在当年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内容和含义,即具有非常重要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的。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纹样,原始人们的感受却远不只是均衡对称的形式快感,而具有复杂的观念、想象的意义在内。巫术礼仪的图腾形象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成为纯形式的几何图案(符号),它的原始图腾含义不但没有消失,并且由于几何纹饰经常比动物形象更多地布满器身,这种含义反而更加强了。可见,抽象几何纹饰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这正是美和审美在对象和主体两方面的共同特点。这个共同特点便是积淀: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从全文来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母系氏族社会的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象化符号形象是相对和平安定的。
B.仰韶彩陶中的鱼纹多达十余种,鱼纹意味着先民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的祝福。
C.由图腾形象抽象化而来的几何纹饰,一般包含着形式、想象等观念内容。
D.新石器时期的仰韶彩陶上的动物形象呈现出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人对人类农业起源的贡献,即我们的祖先最早驯化出的两种作物粟与稻。戴蒙德说,中国人最早驯化出的两种作物是黍与稻,这是错将“粟”说成“黍”。混淆粟黍,由来已久,波及中外。
粟与黍是不同属的植物,亲缘甚远。虽植物形态各异,但种子酷肖,故“小米”的称呼一般来说是兼括二者的。且二者地理分布与栽培条件极其相似。乃至不仅国人常常混淆二者,在外国的产地和中外学术界都同样存在这一问题。
我们的先祖最早驯化出的,且养育了中国早期文明的是稷。古人说稷为“百谷之长”,稷就是粟。但恰恰在这里发生了分歧。从明代李时珍到当代何炳棣,这派观点认为稷是黍。笔者简述“粟”派学者对此的匡正。
自《孟子》以来,古籍中便出现“五谷”一词。五谷有两个说法,其一是稻、黍、稷、麦、菽,其二是麻、黍、稷、麦、菽。两说法中均有黍与稷,故二者不该是一物。那么“百谷之长”的稷是何物呢?先看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掘。游修龄在其著作中列出了1949~1990年49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黍与粟的情况。其中黍8处,粟36处,其中有两个出土地是黍粟共存。以上可见粟在新石器时代的压倒优势。并且,“粟不但在人类居住址的窖穴中出现,而且出现在随葬品中。这对我们考察粟在当时人们的意识观念中的地位,是一个极有启示的证据。……粟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种出自随葬品的作物。”史前遗址中黍的数量远逊于粟,但于省吾指出,商代甲骨文中黍出现的次数特别多。原因何在?有人判断与商代嗜酒之风相关。张光直说,远古人以为酒能通神。而甲骨是用于占卜的。早期作物中,能酿酒者当为尤物,黍屡见于占卜文字似合乎情理。黍若毫无地位,在后人眼中也不会与粟混淆。黍是黄河流域自新石器时代起仅次于粟的作物。
关于粟的起源曾有埃及、印度之说。黄其煦的研究表明,埃及之说无考古证据,而印度发现的是龙爪稷,与粟根本不是同一种属。墨西哥的塔毛利帕斯遗址有过粟的发现,年代为公元前4000年,玉米出现后粟被放弃。中欧的湖居文化中也发现过粟,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西亚只有黍,没有过粟的发现。粟系中国人最早种植,是明显的事实。黍的起源有几家意见。德堪多认为,原产于埃及—阿拉伯地区,传入印度,再传至中国。赫尔拜克则认为,源于埃塞俄比亚。野生黍的存在是判断的关键一一考古遗址发现早期作物,若该地区没有其野生物种,则前者系传入的可能性很大。中国学者李瑶指出,我国存在野生黍。我国野生黍与栽培黍的亲缘关系是否已被实验证明,笔者尚不得知。但中国最早种植黍的可能性很大。游修龄还指出,稷黍同物一派的成员主要是植物学家和草本专家,而稷粟同物一派的成员多为农学家,如贾思勰等人,后者更内行。
(摘编自郑也夫《文明是副产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粟与黍虽然植物形态不一样,但是种子类似,因此我们中国人把它们又都称作小米。
B.古人说的“百谷之长”是否为稷,仍然存在争议。李时珍和何炳棣认为稷是黍,本文作者认为稷为粟。
C.在1949~1990年49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黍出现8处,,粟出现36处。可见粟在新石器时代具有压倒优势。
D.粟出现在随葬品中,这一重大发现有利于我们考察粟在当时人们的意识观念中的地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史前遗址中黍的数量远逊于粟,但商代甲骨文中黍出现的次数特别多,这是黍在商代特殊地位的反映。
B.商代黍地位的提升,有人判断与商代嗜酒之风相关。黍能酿酒,因而成为尤物。
C.粟的起源曾有埃及、印度之说,但经过黄其煦的研究,这个观点被否认了。
D.与粟类似,目前学界对黍种植的起源也有多种意见,但中国最早种植黍的可能性很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是个文明古国,中国对人类农业起源的贡献在于最早驯化了粟与稻,而不是戴蒙德所说的黍与稻。
B.在粟与黍的分辩讨论中,植物学家和草本专家普遍认为稷为黍,农学家普遍认为稷为粟。农学家更内行,因而他们的观点也更可靠。
C.判断黍起源的关键是该地区是否存在野生黍。中国学者李瑶指出,是我国野生黍与栽培黍的亲缘关系还没有被证实。
D.“五谷”一词大概产生于战国时期,最早出现在《孟子》一书中。关于“五谷”的具体所指目前还不能完全确定。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想起苏州
胡跃先
想起苏州就想起江南的烟雨红颜,江南的杏花春雨,江南的小花伞。苏州的婉约细腻大抵就在那一城一水,一花一叶了,是的,苏州的城是梦幻迷离的,天下园林在江南,江南园林在苏州,可见她的风姿绰约。拙政园的大气,留园的小巧玲珑都好似一幅幅醉人的写意画,那画上有桃红柳绿,有燕子来时月满西楼,也有吴山点点愁。那一扇扇古老的门楼里都是一个个散发着幽香的故事,那故事里有动人的歌谣和图画。
想起苏州就想起唐伯虎,想起唐伯虎就想起他的桃花庵,想起桃花庵就想起他的《桃花庵歌》和《落花诗》。在月夜孤凄的夜晚,在红消香断的白天,吴门四才子和吴中四杰的唐伯虎踏歌而来——“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这是唐伯虎的潇洒。
“别人笑我忒风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唐伯虎又是痴迷的——“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再看他的《落花诗》,我们就会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花落花开总属春,开时休羡落休嗔。好知青草骷髅冢,就是红楼掩面人。衰老形骸无昔日,凋零草木有荣时。和诗三十愁千万,肠断春风谁得知?”这是不是与曹雪芹的《葬花吟》有些相似呢?是的,简直与林黛玉一个口吻,一样的哀怜。再看林黛玉也是出生在苏州,也许就是拙政园或留园的大家闺秀,10岁以前她就在那里吟诗绘画做女红。那青砖黛瓦,绿树红墙,还有那一溪的桃花,成就了她一生的聪明,也注定了她的冰肌玉骨。她是一个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女子,可惜寿年不终,早早地夭折了,带走的是红楼的遗恨,带不走的是苏州的雨,苏州的风,苏州的春花秋月,苏州的小桥流水。我们在记住黛玉的同时,也记住了苏州这座美丽的城市。是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你难道不认为林黛玉的冰雪聪明和她的兰香蕙质不就是这座城市的代名词吗?
黛玉姑娘手中的那把小花伞又传过了百年,那三月的雨仍是那样多情和柔软。我是二十年前去的,在苏州我看到了最美的风景,最美的女人。就在虎丘山下,我邂逅了秋香,她和唐伯虎款款而来,他们在雨中相遇,共用一把小花伞,深情一顾,情动千年。他们习字作诗,绘画绣花,不染尘埃,不求闻达,心无旁鹜,只在山林。虽然在我是梦的幻影,然而,我思故我在。我见到的游人,以及那一个个红男绿女难道不是秋香和唐伯虎吗?你看他们多么相爱,多么风流袅娜。
苏州既是柔软的也是锋利的。
两千多年前兵学大师孙武在这里操练兵马,威震三军。吴王的美人不听招呼,他挥刀砍下他们的头颅,从而一呼百应,苏州从此寒光无比。天幕血红,孙武带领吴国的军队南征北战,攻齐攻楚攻越,一路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从而成就了千秋兵学宝典《孙子兵法》。但是后来孙武还是归入五湖明月,和他的爱人一起在夕阳牧歌中静静地长眠。所以世界上的东西绚丽总是暂时的,唯有平淡才是永恒的。天心月满,人有几何?
如今已是六月,雨水渐多,江南的雨更是下个不停,想必苏州的雨也分外撩人,那拙政园的荷塘,那枫桥的绿水,以及那满街满巷的俏丽女子和他们手中的小花伞都牵动着我的情思。
(选自2017年06月27日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文开头概写苏州城的梦幻迷离,风姿绰约,并以拙政园和留园的特点引出散发着幽香的故事,以及那故事里的动人歌谣和图画。
B.我们看到唐伯虎既是潇酒的也是哀怜的两面,我们可以肯定人性都有两面性;苏州城也具有两面性,如拙政园大气,留园小巧玲珑。
C.散文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文中所写之景、之人,不在眼前的,乃是回忆,此为虚;如今已是六月,雨水渐多,江南的雨更是下个不停,写现在,此为实。
D.“归入五湖明月,和他的爱人一起在夕阳牧歌中静静地长眠”一句意味深长,“静静”是“平淡之意,“长眠”是“永恒”之意,“五湖明月”既寓意平淡,又寓意永恒。
【小题2】这篇散文以“想起苏州”为中心谋篇布局,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小题3】文中“苏州既是柔软的也是锋利的”单独成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各国互联网星座和遥感星座蓬勃发展,动辄需要部署成百上千颗卫星。随着发射需求的飙升,利用传统大、中型运载火箭“拼车”“搭车”的入轨模式已难以满足发射需求。一批专为微型卫星量身定制的小型运载火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我国需要发射的尖端科学试验卫星也越来越多。这些卫星虽“体格”不大,但技术复杂,使命重大,是关键基础理论研究和验证未来空间技术的先行者,发射进度需求迫切。

扩张的市场将催生航天企业的热情。在强劲需求的牵引下,一些具有集成化、产品化、模块化先天优势的“商业火箭”,或可像汽车一样,实现批量生产,进入“需求多一一产量大一一成本低一一需求多”的良性循环。

《流浪地球》中,人类集结全球航天力量打造的成千上万枚火箭并刺苍穹的景象令人惊呼不已,但如果火箭的可回收技术未能突破、生产成本迟迟不降,人类的星辰大海或许只能沦为一个“梦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商业航天正在成为航天事业发展的新动力:如果全球竞相发展商业航天,制造火箭的成本就会大大降低,技术跨越的速度就有望像互联网那样迭代狂奔。到了一定阶段,人类就能够享受到相对廉价的太空之旅。这正是人们乐于见到航天领域出现竞争的原因。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9年2月25日)

材料二:

中国航天专家胡胜云说:“去年中国航天以39次发射居全球航天发射次数首位,其中商业火箭度射以低成本、快速灵活等优点,成为中国航天的有力补充。去年民营航天企业首次尝试了火箭发射,跨出这一步非常不容易。”

“今年中国商业航天将迎来发展新机遇。”中国航天集团科委会主任包为民表示。在长征火箭300次发射的新起点上,该集团将搭建开放式商业化平台,为各类用户提供更多的订制化发射服务;按纯商业模式打造的固体运载火箭“捷龙一号”也将在今年进行首飞,为微卫星技术验证、星座组网提供更加安全、灵活、经济的服务。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3月13日)

材料三:

现在国内从事卫星、火箭包括相关设备设施研制运营的商业公司、商业企业,有一定规模的就有30多家。“总体来看,商业航天蓬勃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国家航天工程司司长李国平认为,一方面,商业公司在项目选择上,对于项目目标、项目具体功能存在趋同现象。不同公司选择同一类项目,存在重复建设现象。另一方面,新成立的商业公司,对国家有关规定不清楚;有些公司甚至在没有完全取得国家许可的情况下就开始运作,存在安全隐患。

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扶持。“发展商业航天,国家层面可以用四个字描述,那就是鼓励、有序。”李国平说。一方面,国家支持鼓励商业航天发展,譬如,政府将会采取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开展国家航天空间基础设施运营工作。另一方面,商业航天潜力巨大,国家希望能够有序发展,鼓励社会企业、社会资本能够尽可能地投入到卫星应用产业里来。研究显示,卫星应用产业产值是最高的,能达到整个卫星产业链产值的80%以上。所以,国家鼓励商业企业、社会资本能够充分投入到不同种类的卫星应用中。

(摘编自“央广网”2018年4月2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传统大、中型运载火箭模式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发射需求,专为微型卫星量身定制的小型运载火箭应运而生。
B.只有突破火箭可回收技术,降低发射成本,从而使“商业火箭”的生产进入良性循环,才能使更多人实现“漫游星空”的梦想。
C.为了抓住商业航天发展的新机遇,中国航天集团将搭建平台,提供更多订制化发射服务,并打造新的固体运载火箭。
D.卫星应用产业产值在整个卫星产业链中占比最高,这是国家鼓励商业企业、社会资本投入卫星应用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星座和遥感星座蓬勃发展以及许多肩负重大科学使命的尖端卫星亟待发射,国内航天企业开发“商业火箭”的热情空前高涨。
B.航天领域的商业竞争,会降低火箭的制造成本,可能大大提升技术跨越的速度,人类将享受相对廉价的太空之旅。
C.商业公司盲目地选择项目和反国家规定,会导致重复建设,出现安全隐患。这些问题商业公司一己之力是无法解决的。
D.对于拥有巨大潜力的商业航天,国家应鼓励、支持其发展,引导社会企业、社会资本投入尽可能多的卫星产业上来。
【小题3】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推动商业航天迅速发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