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遍地白花
刘庆邦
收秋之后,村里来了一个女画家。
村民觉得奇怪,这会儿场光地净的,要红没红,要绿没绿,要金黄没金黄,有什么可画的呢。可女画家每天这儿转转,那儿瞅瞅,画了张家古旧的门楼子,画了李家废弃的碾盘,画了石榴树、柴草垛、鸡窝……村民看着平常的东西,经她一看,就成了好看的东西,经她用笔一点,就成了一幅画。凡是被她画过的人家,神情都有些骄傲,还没被她画过的,都希望她能到家里画一回。
小扣子也热切盼望女画家到他家作画。自从女画家到来,小扣子就天天跟着。女画家的每一幅画,都是在小扣子的注视下完成的。
这天早上,小扣子一爬起来,就和他的黄狗去找女画家。
女画家住在村东头,那家闺女刚出嫁,正好空着一间房,女画家就租住在那里。住了几天,房东就把女画家当闺女看了,不让她交房租。
太阳还没出来,村街上弥漫着浓浓的烟火味。有人家烧麦秸,有人家烧豆叶,有人家烧甜瓜秧,每样柴火散发一种香,就形成了醇厚绵长的人间烟火味。村里人原来并不觉得烟火味香,而女画家一进村就闻出来了,她说,哎呀,真香!大家用鼻子吸了吸,是香。
这会儿,女画家正在给房东家的祖父画像。她身后站了不少人,他们静静地肃立着,连出气都尽量放轻。女画家目光只在老人和画之间牵来牵去。她下笔很果断,也很有力量,能听见画笔在画纸上划动的声音。老人在墙根儿蹲着晒太阳,脸上的皱纹很多,连耳朵的高处都爬满了,这些皱纹像大地上的河流和沟壑,弯弯曲曲。小扣子一看画像,心就震了一下,以为自己的祖父复活了,正慈爱地看着他。他眼睛有些发湿,差点对着画像喊出一声爷爷。有了这张画像,人们对老人也多了几分羡慕,说他满脸的褶子变成了满脸的画意。
女画家又给房东家的儿媳画了一朵硕大的红莲花,光彩烁烁,仿佛是开在一潭清水上。花样子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全村就开遍了红莲花。
女画家开始到野地里作画了,小扣子和黄狗在后面跟着。女画家画的是一片茅草,茅草的叶和茎都枯黄了,只有穗子是银白的,许多穗子连起来,就有了气势,一片白茫茫,让人怀疑走进了月光一样的梦境。在小扣子眼里,这画有声音,是旷野里长风吹在茅草穗子上发出的呼呼声;有气味,是土地的气味、茅草穗子的气味;有温度,温度很低,让人感到萧萧的凉意。黄狗突然跑到茅草丛里,女画家把它也画进去了,画上的黄狗在张着耳朵听风。小扣子心里欢喜,女画家总算画了他家一样东西。
晚上,母亲用手巾包着新鲜的鸡蛋,带着小扣子,给女画家送去。女画家说,画了人家的门,画了人家的狗,不给人家钱,还白吃人家的鸡蛋,这样的便宜事上哪儿找去!她的话把院子里的人都逗笑了。
月光正好,母亲和小扣子没有马上回家,女画家接着又说到了荞麦花。女画家说,她小时候,跟着下放的父母在农村住了一段时间,好像看见过荞麦花。在她印象里,荞麦花不是零零星星开的,似乎一夜之间全都开了。她早上起来,觉得西边的天怎么那么明呢,跑到村边往西地里一看,啊,原来是荞麦花开了。荞麦花开遍地白,把半边天都映得明晃晃的。荞麦花的花是不大,但经不住荞麦花又多又密,白得成了阵势,成了海洋,看一眼就把人震住了。在此以前,她喜欢看一朵两朵的花,老是被那些孤独的花感动。看到了大面积白茫茫的荞麦花,她才打开了眼界,才感到更让人激动不已和震撼的,是潮水般涌来的看不见花朵的花朵。她钻进密密匝匝的花地里,一呆就是半天。她记得荞麦地里蜜蜂和蝴蝶特别多,像是在花层上又起了一层花。连蜜蜂和蝴蝶似乎都变成了白的。她晚间也去看过荞麦花。晚间很黑,没有月亮。不过,她一点也不害怕,因为满地的白花老远就看见了。她看着前面的光明,不知不觉就走进了花地里。
说到这里,女画家轻轻地笑了。她说时间太久了,记不清了。反正那样的荞麦花如今是很难看到了。
院子里的人一时都没有说话,只有如霜的月光静静洒落。小扣子把女画家的话都记住了。
来年,在小扣子的要求下,母亲在一块地里种上了荞麦。
小扣子看见,荞麦出芽了,荞麦长叶了,荞麦抽茎了,荞麦结花骨朵了……荞麦终于开花了!荞麦花开得跟女画家的回忆一样恍如仙境,把小扣子感动得都快要哭了。
从荞麦开花那一刻起,小扣子天天在花地里,并不时地向远方张望。母亲知道小扣子盼望什么,她帮着小扣子向远方张望。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以收秋后色彩单调的农村为背景,写女画家的取材作画和村民的反应,显示出她与村民不一样的审美取向。
B.小说写村民对女画家的热情友好,不仅突出了乡情的淳厚质朴,还着意引导读者了解乡村生活状况,关注农民的感情世界。
C.小说没有曲折的情节,而注重场景描绘,意在引领人们去发现乡村之美,唤醒人们心中沉睡却不能忘却的乡村诗意。
D.小说文笔细腻,富有韵味,如写村街上弥漫的烟火味,写老人脸上的皱纹,写画上黄狗的神态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小题2】简要概括“小扣子”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并分析“小扣子”这一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3】探究标题“遍地白花”的丰富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31 09:13: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历史上的茶马贸易之始,向来有“定论”,即始于中唐以后。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云:“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封演随心所欲的十二字小说家言,被欧阳修抄入《新唐书•陆羽传》,遂不胫而走。安史之乱后,回鹘大驱名马入唐,确为史实,但唐政府为之支付的是绢帛而不是茶。因为安史之乱前后,茶还只是一种奢侈消费品,尚未普及到民间,绝无可能用相对而言较昂贵而又稀缺的茶去交换西马。
安史之乱后,大唐昔日水草丰美的牧马胜地陇右等沦失殆尽,吐蕃乘虚而入,“苑牧蓄马皆没”“马政一蹶不振,国马唯银州河东是依”。为了维护国防,须保持一支相当规模的骑兵,除了国内括马外,唐政府就只有向回纥、吐蕃等市马一策。绢马互市就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马价绢”对唐王朝是一项十分沉重的财政负担。
明确记载茶马互市的史料始见于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而茶马贸易真正形成制度则在宋真宗咸平元年,《长编》有载:应杨允恭之请,正式置估马司,主管市马。又重申:“以布帛、茶、他物准其直”,岁市五千余匹。又在边境设招马之处,遣牙吏入蕃招募,给路券,至估马司定价。这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有比较完备机构、制度和具体规定的茶马贸易资料,作为一代典制的要素均已具备。不久后还产生了与唐代“马价绢”相对应的“马价茶”一词。这一“马价茶”,堪称茶马互市的标志物。其后,关于茶马贸易中茶作为主要交易物的史料屡见于载籍,《宋会要辑稿》等史籍中就有无数条详尽记载。
茶马贸易的高潮在熙宁七年至元丰末年间,这是为了适应神宗开边拓地积极进取的军事需要。宋神宗命李杞、蒲宗闵相继入蜀主持榷茶、买马,在成都和秦州分别置茶、马两司,榷茶买马。作为熙丰新法的措置之一,大张旗鼓在川陕展开,并作为赵宋王朝的不易之典延续至南宋之末。北宋最初易马茶用一驮(100斤)易一马,后比价不断上升,至南宋数十驮茶尚换不到一匹善马。最多时每年用博马茶逾1000万斤,约为蜀茶产量的三分之一。北宋易马多在西北。南宋市马之处以西南为主,多为不及格尺的驽马。战马不充,质劣数少,没有强大的骑兵军团,是宋军在宋辽、宋夏、宋金、宋蒙之战中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宋臣多有激愤痛切之论,然马政弊坏,茶马之政也每况愈下。
茶马贸易作为一代成典,体现了宋政府以无用之物易有用之物的经济观念。宋代的茶马贸易也影响到明清两朝,尤其明代。湖南安化等地的茶砖等紧压茶创造于宋代,数百年来一直是畅销边茶的主要品种之一。当然,宋代茶马贸易也会伴随一些血泪代价,宋政府带有超经济垄断性的茶马贸易政策也必然会蒙上不平等交易的阴影。但茶马互市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毕竟利大于弊,其长盛不衰,高潮迭起,达七百年之久,绝非偶然。其对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交融及我国西北、西南边缘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无疑具有积极的影响。
(选自2016年1月8日《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史之乱后,适于牧马的陇右等地丧失殆尽,加上吐蕃乘虚而入,朝廷蓄养的战马消失
殆尽,作者认为这是我国茶马贸易开始的时期。
B.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有关茶马贸易的观点被欧阳修选入《新唐书》中,使得封演的这个观点大行其道,最终成为早期的一种流行观点。
C.茶叶在安史之乱前后还是一种奢侈的消费品,是一种比较昂贵而又稀缺的物品,没有普及到民间,所以作者认为这时不可能有茶马贸易。
D.中唐以后,唐朝政府向回纥、吐蕃等购买马匹,交易的方式就是以马匹折算成绢的数量,标志唐朝绢马互市开始。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南宋时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了宋真宗时期有关茶马贸易中比较完备的机构制度和具体规定,这是我国史料目前对茶马贸易最早的明确记录。
B.茶马贸易形成制度在宋真宗时期,朝廷正式设置估马司来主管茶马交易的事情,每年能够换马五千多匹,不过换马的物品不仅限于茶,还有布帛等物。
C.茶马互市中的标志物“马价茶”的出现表明中国历史上茶马互市的产生,能旁证该观点的是之后很多史料记载的有关茶马贸易中茶作为交易物的内容。
D.茶在宋代成为普通物品成就了茶马贸易,不过茶马贸易中茶马比价不断提升,有文字记载宋代最初一驮茶可以换一匹马,到了南宋比价提高了数十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开边拓地的军事需要,宋神宗命令朝廷官员到蜀地,并设置茶、马两个部门进行榷茶、买马工作,这种措施后来作为一种典例延续到了南宋末年。
B.南宋时的茶马互市,市马多在西南方,马的价格高且多为劣马,这种情况受到南宋朝廷大臣的诟病、痛恨,由此使得马政弊坏,茶马互市也每况愈下。
C.茶马互市不仅在宋代起到积极作用,也影响到了明清时期,如为了便于运输而产生于宋代的湖南安化等地的茶砖,数百年来一直是畅销边茶的品种之一。
D.茶马互市是利大于弊的,虽然有着不平等交易的阴影,但毕竟对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艺术家与匠人

叶廷芳

①艺术与文学一样,都是人的心灵的产物。

②同样一件作品,可以出之于艺术家之手,也可以是匠人的作为。但彼此的价值含量或艺术品位往往大相径庭。因为艺术家的天性是创造,而匠人的习性是重复(这里所说的“艺术家”和“匠人”都不在于他们的外在身份,而在于他们的内在实质)。创造凭借的是想象,而重复则是模式的照搬。艺术想象是一种智慧能量的消耗。故那些不同凡响的石破天惊之作,皆出于那些智慧过人(这种智慧来自与生俱来的天赋加上后天的努力)的艺术家之手,它们所透露的审美信息和艺术韵味总是让人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知其奥妙,却妙不可言。无怪乎自古以来虽有无数的人画过女人的微笑,却只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让人折服不已,谈论不尽。因为达·芬的大脑不仅属于绘画,而且也属于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这些综合的成分使他的大脑成了经年多汁的“泡菜坛子”,从那里面出来的菜都是鲜美的!难怪古罗马建筑学家维特鲁威要求建筑师(西方的建筑师也属于艺术家)掌握11门知识,其中有的知识门类看起来似乎与建筑毫无关系,如医学、心理学等。其实,大脑“灵犀”里有了多种元素的储备,就容易“触类旁通”或融会贯通;有时则经过糅合发酵,酝酿出某种未曾有过的“香醇”,一种艺术中“有意味”的韵致,这就是作品中“灵气”的体现。

③凡是有灵气的作品是不可模仿的,因此原创的美都是一次性的,是不可重复的。这是匠人的局限,尤其是中国匠人的局限。中国与欧洲不同,她的知识和技术传授方式自古以来就不是采用集群性、规模性的学校教育,而是依靠师徒传授制度。这种制度的局限性与落后性是显而易见的:徒弟一般只能就地求师,很少有选择的可能性;他只许跟着师傅依样画葫芦,不敢越雷池半步。师傅只能教他自己懂得的那点手艺,最后还得留一手;他没有横向联系,不知道现今这一行的最高水平在哪里;他也谈不上什么相关的基础知识,离上述维特鲁威要求的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自负的师傅还往往坐井观天,让徒弟高山仰止。在这种桎梏下,一个人即便有某种创造的天性,在徒弟阶段多半就被扼杀了!于是,陈陈相因,不断重复前人,也不断重复自己,成了匠人的习性,也成为他们的宿命。这也许可称为中国的“匠文化”。

④中国旧时代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技术人员,从来没有享受过现代意义上的“家”的地位。例如,我们有举世无双的木构建筑,但我们的“鲁班”们从来没有改变过“工匠”的身份;我们有过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他们却从来没有改变过“戏子”的地位;我们也不乏世界一流的美术家,他们照样被称为“画匠”!这种培养匠人与贬低杰出人物的“匠文化”的长期延续,造成了我国艺术家相当普遍的“匠人心态”,其主要特征是创造意识薄弱,习惯于承袭前人,仿效他人,重复自己;不敢超越,不敢反叛,从而窒息了自己的创造灵气,而增添了创作中的匠气。须知,灵气乃是艺术个性的灵魂,而匠气则是平庸的同义语。正是这种被动性的匠人心态,我们的艺术史少有更新换代的变革。其实,更新换代才是艺术发展的规律,而反叛则是这种变革的动力。故最近听到一位现代意识觉醒了的艺术家这样说:“传承是一种美德,反叛是我的责任”。这两句话看起来似乎互相矛盾,其实是一致的。“反传统”并不是不要传统或不尊重传统,它只是“不重复”传统而已。事实上,正是那些反传统的人才开了新思潮的先河,从而丰富并发展了传统。只要回顾一下现代主义思潮兴起以来美术中的毕加索、音乐中的勋伯格、舞蹈中的邓肯、建筑中的高迪以及文学中的卡夫卡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这就不难理解,从世界范围看,现代的文学、艺术家都以重复为忌、为耻,所以戏剧家迪伦马特说:“任何古代大家和现代名家都不应享有让人永远仿效的不公正特权。不过他们可以作为我们的激发者和对话者。”

(摘自《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第②段中“经年多汁的‘泡菜坛子’”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简要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3】你是如何理解“传承是一种美德,反叛是我的责任”这句话的?
【小题4】下列对文本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旁征博引,依次从文学、艺术、建筑三个领域展开论述。
B.本文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阐述了艺术家与匠人的不同特性。
C.正是人们现代意识的觉醒,中国现代艺术的成就才高于古代。
D.本文语言犀利地抨击了中国艺术家的“匠人心态”,震耳发聩。
【小题5】结合文意,概括“匠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国度。早在西周时期,汉字就被列为宫廷初级教育的必修科目。秦始皇统一中国,将“书同文”作为最重要的国策之一。东汉时期,许慎更是在《说文解字·序》中提出了“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论断。汉代还将规范书写足够数量的汉字,作为选官取仕的重要标准。可以说,汉字在人们心目中的这种神圣地位,是她得以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②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与所记录的汉语的高度适切性。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特别先秦两汉更是如此。汉字一字一个音节的特点,正与汉语词汇相适应,从而形成了字词之间清晰的对应关系。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古以来方言分歧就极为复杂,如采用直接记录语音的拼音文字,必将导致不同方言区文字的分裂,并最终导致文化的分裂。而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正好弥补了拼音文字的弊端,可以在不同方言区之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

③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与中华文化的融通性。汉字的表意特点,使她与中华文化的众多元素相互融通。书画同源的事实,决定了早期汉字的写意特征,如甲骨文的“象”字,长着长鼻子和健壮身躯,充满灵动之美。汉字优美的写意性形体,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书法艺术,构成了汉字历史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④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自身系统的不断调适和完善。一种文字能否长期充当全民的交际工具,关键在于这种文字能否有效满足语言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充满智慧的中国先民们,运用“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理念,将一元化的象形方法转化为二元化的形声机制,产生了由形符和声符组合而成的形声字。这种音义结合的构形方式,使汉字的长期生存成为可能。在书写方面,汉字由早期的整体象形性到小篆再到隶楷,一直朝着方便书写的方向调整,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计算机问世以来,汉字又通过形码和音码等多重手段,粉碎了“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的预言。

⑤汉字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几千年来一直支撑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汉字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汉字陆续远播于周边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国家,并逐渐形成了覆盖东亚、东南亚大部分地区的“汉字文化圈”。在当代,随着中国实力的日渐提升和中华文化的快速传播,汉字正以其非凡的活力,健步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摘编自王立军的《汉字——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自古崇尚文字,尤其汉代把汉字书写和选官取仕相结合,才确立了它的神圣地位。
B.汉字优美的形体和写意特性,使其成为独特的书法艺术,从而形成了书画同源的特征。
C.汉字的书写一直由整体象形性朝着方便书写的方向调整,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
D.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汉字陆续远播并覆盖了东亚、东南亚地区,现正健步走向全世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例举了汉字自古以来在教育、国策、取仕等方面的地位,阐明其经久不衰的缘由。
B.文章2—4段采用了层递式结构,从三个方面深刻论证了汉字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C.文章第二段通过对比,阐明了表意体系的汉字能在不同方言区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
D.文章的末段指出了汉字对中华文化传播发展的作用,并描绘了它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词之间清晰的对应关系,决定了汉字一字一个音节的特点与汉语词汇间的相互适应。
B.我国方言的分歧极大,如果采用直接记录语音的拼音文字,最终将会导致文化的分裂。
C.汉字由一元化象形方法朝着音义结合的构形方式的转化,才使得其长期生存成为可能。
D.通过形码和音码等多重手段,汉字粉碎了计算机是其掘墓人的预言,更彰显其生命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中国人以“山水”作为自然的指代,不只是一种思维的抽象,更是对于自然的诗性感知与发现。

从上古至秦汉,山水或是作为神仙居所,或是作为祭拜对象,或是作为通向“道”的媒介而存在,那一时期的山水图像只是一些零散的山石、树木。而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文人官宦在道、释、玄的思想驱动下,萌发了一股强烈的重返自然的激情与热望,原本作为“自在之物”的山水因此成为一个新被发现的审美对象,成为一种凝结着生理舒适感与视觉悦目感的现实而具精神性的空间。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中从此生长出山水之乐。山水也逐渐从宗教画和故事画的背景中独立出来,成为绘画主体;作为自然情愫图像表达的山水画,以山川景色为载体实现着人们皈依自然的情感诉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在洛神与曹植的身影背后描绘着树石流水、河岸远山,它们为这一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铺设了“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的自然空间。

美的目光同样诱导着唐代的自然情愫。唐人富有诗人气质,他们用浓酒般的热情拥抱山水,也用唐诗般的浓情把丘壑林泉之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他们敏感而多情,纵情于现实山水。青绿山水技法语言的成熟也为将这般美景描绘得绚丽多彩提供可能。李思训《江帆楼阁图》即是用江天一色、波光万重、轻舟荡漾、巉岩幽岭、松竹掩映、桃红椿绿、水榭朱栏等,烘托出日丽风清的江岸美景;而李昭道《明皇幸蜀图》所表现的本是“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仓皇出逃、避难入蜀的窘迫经历,但却也一定要把那蜀地山水画得群峰竞秀、山花争妍。

晋唐以来观看山水的美的目光,在五代时期被注入探究自然的理性意识,及至北宋形成尚理的自然情愫。五代北宋的山水画家用现实而具体的地理样貌来表现“图真”的山水。荆浩、关仝等所代表的北派山水以石质坚凝、重岩叠嶂的北方山水为原型,描绘崇山峻岭、千岩万壑的壮美气象。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派山水,以峰峦平缓、草木繁茂的江南景色为原型,表现轻岚淡烟、平淡天真的山水意境。无论北派、南派山水画家,都借对自然的逼真描绘,来表现他们对自然带有敬意的理性思考。

元代画家在对自然的凝思中获得内在心性的独特体验,自然情愫的表达也便成为文人逸气的抒发。这种笔墨的独立性在明清山水画家手下被进一步强化,自然山水的许多生动细节就被忽略,山水图式中的笔墨就仿佛一种对于自然的情感诉说。中国山水的图像表达也就从晋唐时期的自然写实嬗变为一种自然象征,山水画所表现的自然情愫也就从晋唐时期的美的发现嬗变为一种自娱与遣怀。

然而,虽历经嬗变,“天人合一”的文化感知方式却一直贯穿在中国山水画家的自然观照之中,他们视自然为知己,不仅身即山川,而且精神与之往还,他们永远“在”自然。

(摘编自牛克诚《山水画:中国人自然情愫的图像表达》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古至秦汉时期,山水都作为神仙居所祭拜对象通向“道”的媒介而存在。
B.中国人把山水看作审美对象,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官宦中开始的。
C.唐朝山水画把山水之美渲染得淋漓尽致,绚丽多彩,是因为山水技法成熟了。
D.从五代到北宋,人们不再把山水当作审美的对象了,而是探究它的自然理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是总起,然后根据中国山水画发展历史,分阶段阐述,条理清晰。
B.文章第二段阐述魏晋南北朝山水画在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C.文章在论证中列举了大量的例证,阐述了不同阶段山水画发展变化的轨迹。
D.文章论述元明清山水画家的继承性,为中国山水画中某种不变的精神提供论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把自然空间加入故事中,以山水来自娱与遺怀。
B.《江帆楼阁图》与《明皇幸蜀图》虽然题材不同,但都充分渲染了山水之美。
C.南派山水画与北派山水画表现出来的风格与南北自然山水的特点密切相关。
D.中国山水画家的身体和精神都融入自然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