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史载孔子是位“温良”的教书先生,“温良恭俭让”是弟子对夫子的深切印象。所谓“温良”,“敦柔润泽谓之温,行不犯物谓之良”,它既是外在的德行,彬彬有礼,又是内在的德性,圆融和熙,而低调谦抑,或是其精神底蕴。

从《论语》一书来看,孔子对于人的操行举止,进退取舍,有着鲜明的恶骄而喜谦的态度。

孔子甚为反感骄横狂妄。“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众所周知,周公为一代名相,不仅辅佐周成王度过“兄弟阋墙”的危机,而且建章立制,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周代礼乐文明,因此孔子很崇敬他,甚至有段时间做梦没有梦到周公都深感失落。但是,在孔子看来,如果为人“骄且吝”,即使有像周公那样的“才美”,也是不值一提的。由此可见,孔子是多么排斥自大狂妄。孔子“恶利口”,也甚为鲜明地显示了他的态度。“子曰: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文中“利口”,实即工言辞、善表暴,孔子直言“恶”之,鄙薄之意甚明。《论语》中多处记述孔子对张扬自夸、伶牙俐齿的厌恶。卫大夫祝鮀“有口才”,孔子却视之为“佞人”,“子曰:辞达而已矣”。本着“辞达而已”的立场,孔子讨厌信口开河的大言不惭,“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对于花言巧语,夫子更是十分鄙弃,他直斥之为“不仁”:“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按朱熹的注解,即“好言”,不过此非好坏之好,而是“致饰于外,务以悦人”的讨好之意,亦即巧舌如簧的夸夸其谈。值得注意的是,《论语》中屡次记载了“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至于类似的表达,就更多了:如“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这种反复的讥刺,足见孔子对“巧言”虚骄、“利口”自夸的憎厌。

孔子推崇“无伐善,无施劳”。孔子“孟之反不伐”之断语,直接生动显示了他嘉赏谦逊的立场。“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伐”,“夸功曰伐”;殿,“军后曰殿”,常为智勇双全者所任。孟之反之所以殿后,正说明他有勇气和能力,但他却以马行迟缓为由,不仅不自夸勇敢有谋,还有意自抑,所以孔子大为赞许。另有一次孔门师徒欢会,孔子让弟子各言其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文中“无伐善”,即不自夸己之所长、所能,“无施劳”,即不自炫自己之功、之绩。书中虽未明记孔子的点评,但从夫子对颜渊的喜爱称赞来看,颜子“愿无伐善,无施劳”,也体现了孔子思想的浸润,换句话说,也流露了孔子对弟子“有若无”谦逊德性的嘉许。

孔子的“温良”实是其“不伐善”谦逊品格的外溢和流露,正所谓诚中形外,显现出一位动荡时代智者“求达不求闻”的隐忍、坚毅精神。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9月2日胡发贵《孔子不伐善》,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外在彬彬有礼,内在圆融和熙、低调谦抑,这正是孔子及其弟子“温良”品性的体现。
B.周公在辅佐成王时建章立制,居功至伟,但因其自大狂妄,孔子觉得他不值一提。
C.朱熹同孔子一样“恶利口”,认为讲话应“辞达而已”,“巧言”虚骄是“不仁”。
D.孔子因孟之反勇敢有谋且不自夸而称赞他,这表明孔子对低调谦抑的品质的推崇。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从“恶骄”“喜谦”两个角度展开论证,一“恶”一“喜”,态度分明。
B.作者在文中大量引用了《论语》语句并列举了一些典型事例,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C.文章在论证“孔子甚为反感骄横狂妄”这一分论点时主要运用了引证法和例证法进行论证。
D.全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逐层深入论述了孔子所主张的“求达不求闻”的坚毅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利口”之人,往往是“巧言”虚骄,则“乱德乱谋”,应以之为耻。
B.孔子弟子颜渊有“无伐善,无施劳”的志向,应该是深受孔子谦逊品格的影响。
C.如果做到“不伐善”、戒骄横,那么就能形成完美的德行,做事也就容易成功。
D.要形成“温良”品性,举止应该做到彬彬有礼,做人应该圆融和熙、低调谦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0 09:05: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光学鼻子

激光将为医生诊断疾病提供帮助。这是欧盟发起的一个研究项目的目标。得到了下萨克森州支持的汉诺威激光中心参加了这个研究项目。借助特定激光光束和专门的传感器可以测量呼出的气体,然后人们可以利用测量结果来确定像肺癌这样严重的疾病。

有人认为,这种新的诊断可能带来一场医学革命。与许多传统的诊断方法相比,这种被专家称作“光学鼻子”的技术具有很大优势——它不需要对人体做创伤性检查,并且也可以免除许多人感到害怕的X射线。因此这种新技术特别适用于婴儿、老人或重危病人。

但在这种新技术投入临床应用之前,科学家还需要克服一些障碍。呼出气体中的适合诊断疾病的微量气体浓度非常低。这是该技术的首要问题。因此首先必须研制能够测量低浓度气体的激光源和传感器。此外,医学工作者必须查明哪些微量气体可以作为疾病的指示器。

汉诺威激光中心和英国一家技术公司打算利用这个欧盟资助180万欧元的项目研制一种波长5—10微米的激光。奈梅亨天主教大学基金会和佛罗伦萨非线性光谱学欧洲实验室在着手研制合适的传感器。乌德勒支大学的医学中心负责协调。这个研究项目将进行到2011年。

【小题1】下列对“光学鼻子”概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光学鼻子即为医生诊断疾病提供帮助的激光。
B. 光学鼻子即借助激光光束和专门的传感器测量病人呼出气体的医疗技术。
C. 光学鼻子是能够测量低浓度气体的激光源和和传感器。
D. 光学鼻子是借助特定激光光束和专门的传感器测量人体呼出的气体以确定有无疾病的一种新型诊断技术。
【小题2】“有人认为,这种新的诊断可能带来一场医学革命”下列不属于这一判断的一项是( )
A. 不需要对人体做创伤性检查。
B. 没有令许多人感到害怕的X射线。
C. 可以缩短诊断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D. 可以确诊像肺癌这样严重的疾病。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光学鼻子”比许多传统的诊断方法具有更大的优势,因此可以专门用来为婴儿、老年人以及重危病人诊断疾病。
B. “光学鼻子”只有在能够测量呼出气体中适合诊断疾病的低浓度气体并且知道哪些微量气体可以作为疾病的征兆的情况下才能交付临床应用。
C. 波长为5至10微米的激光可以为医生诊断疾病提供帮助。
D. 奈梅亨天主教大学基金会和佛罗伦萨非线性光谱学欧洲实验室正在研制“光学鼻子”的传感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2013年11月,国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切忌喊口号。如何精准?一些地方创造性地探索菜单式扶贫开发新模式。
菜单式扶贫最大的特点,就是群众“点菜”、政府“配菜”、干部“上菜”、考核“评菜”。主动问需于民,倾听困难群众的发展意愿,做到“你点我有”“你需我供”,这是基础。根据“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树立“要什么、给什么”的帮扶理念,精心“配菜”,着力打造调和众口的“满汉全席”,这是重点。依托干部职业技能和岗位特点,为不同类型贫困户送上私人定制的“精品点心”,扶持发展特色产业,从志愿服务、慈善帮困、就业创业、增收致富等方面为贫困户贴心“上菜”,这是核心。用心“评菜”,将精准扶贫纳入部门乡镇和单位的重点工作,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联系单位和联系责任人身上,确保肩上有担子、心中有压力、工作有动力,这是保障。打造好这一完整链条,扶贫也就扶到了实处,扶到了根儿上。菜单式扶贫是对“精准”的生动诠释。只要根据困难群众的实际需要和客观诉求,对存在的问题点对点具体解决,就能定制出一桌桌香气四溢的“帮扶大餐”,一道道内容丰富的“营养菜品”。
某些地方的扶贫之所以总是“涛声依旧”,与一些干部找不准穷根却热衷于大上项目、大造声势、撒胡椒面的急功近利,大有关系。菜单式扶贫开发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可以有效克服大呼隆式扶贫的弊端,扭转贫困数据来自抽样调查、扶贫项目千人一面、脱贫规划千篇一律的状况,增强了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的针对性、灵活性、实效性和长远性。与此同时,菜单式扶贫还有助于倒逼干部转变观念,锤炼一支沉得下去、扎得住根、出得了力的扶贫队伍,打通惠民政策落地生根的“最后一公里”。
(摘编自《菜单式扶贫,要害在“精准”》,2016 年08 月25 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消除贫困,人类有史以来即为无数仁人志士之宏伟理想,然实现之难,亦是人类公认之难题。中国历史上,大同小康之梦从未停歇。今天执政党提出关于2020 年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消除贫困人口的口号具有重大意义,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就此角度而言,本届政府将在民生政治上创造奇迹。
这一结论的大背景当然是中国经济过去近四十年的增长和社会总财富的积累,但如果仅靠经济发展就能够消除所有贫困,那扶贫就不会成为一个困扰很多国家甚至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公认难题。事实上,扶贫工作极具技术性难度,因为扶贫的目标不只是让贫困人口接受资助,资助永远消除不了贫穷,而是要让贫困人口同时具有创造财富的能力,这才能导致结果并非“济一时之贫”而是“开终身财富之源”。
中国经济发展积累的确为扶贫打下深厚基础,过去五年的扶贫工作相较之前取得了重大进步,不只体现为消除贫困人口数量和速度的增长,还表现为质量的明显提升,扶贫工作越来越趋于扶贫的本质——造血功能增强,形式主义弊病大为减少。
扶贫工作的进步来自两大推动力。首先是本届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将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将精准扶贫作为民生政治的主要抓手。“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成为各级扶贫干部工作遵循的基本准则。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扶贫工作新模式层出不穷。
精准扶贫能够取得如此成效既归功于中央的战略眼光,也得益于市场和社会力量的配合。过去五年里,中国政府深度利用了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并且引领相关企业一同参与扶贫事业,成为过去五年中国精准扶贫的一大特色。陕西贫困县洛川产苹果,2015 年洛川县政府与电商达成合作,2016 年洛川农民曾11个小时内卖掉了18 万斤苹果,一时名声大噪,目前该县农民九成以上的收入来自种植苹果,全县贫困人口基本消除。
有战略层面的空前重视,有利用新技术创造“政府主导、市场引领”的扶贫模式,完成人类史上的罕见奇迹也就水到渠成。由此,中国扶贫奇迹从何而来也就不难解释了。
(摘编自《中国扶贫奇迹从何而来》,2017 年10 月19 日《南方周末》)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菜单式扶贫”一词采用形象生动的方式,将精准扶贫活动的几个关键环节以群众“点菜”、政府“配菜”、干部“上菜”、考核“评菜”的方式阐释出来。
B.群众“点菜”是基础,主要侧重于问需于民,做到“你需我供”“你点我有”“要什么、给什么”,认真倾听困难群众的发展意愿。
C.考核“评菜”是保障,主要指责任落实到每一个联系单位和联系责任人身上,确保肩上有担子、心中有压力、工作有动力。
D.一些地方扶贫工作一成不变、毫无起色,与一些干部热衷于大上项目、大造声势的急功近利和找问题不精准有关,菜单式扶贫可以有效控制这些问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当前农村致贫原因多样,主观原因大于客观原因,未来要解决贫困问题,就可能会面对复杂多变的扶贫状况。
B.材料二通过正反对比,强调了精准扶贫的具体方式和重要性;材料三以总分总的结构集中分析了中国扶贫奇迹的原因之所在。
C.消除贫困是人类有史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宏伟理想,只要致力于此理想,则必将创造民生与政治上的奇迹。
D.陕西省洛川县为国家贫困县,当地九成以上的农民其收入来自于种植苹果,目前该县人口贫困状态已基本消除。
【小题3】中国的扶贫奇迹从何而来?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家应该做大自然的儿子”
①吴作人,安徽泾县人,生于江苏苏州,从师徐悲鸿先生,并参加南国革新运动。在素描、油画、艺术教育方面都造诣甚深,他在中国画创造方面更是别创一格,自成一家。吴作人是继徐悲鸿之后中国美术界的又一领军人物。
②吴作人于1930年赴欧洲学习,先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后考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王家美术学院白思天院长画室学习。入学第二年,即在全院暑期油画大会考中获金奖和桂冠荣誉。他勤奋学习,掌握了熟练的专业技能,创作了数量可观的油画作品,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
③吴作人在接受了西方现实主义艺术思潮的熏陶之后,很自然地形成尊重自然、以造化为师的艺术信念,力图以加强写实来克服艺术语言日益空泛、概念的厄运。因此,他明确提出:“要到社会中去认识社会,在自然中找自然。是自然之微奥、伟大,纷杂于万象之中而隐没,藉艺人之心再映,方显其美和其力。”
④吴作人首先认为大自然是“微奥、伟大”的,其中存在着“美与力”,这是一切艺术创造的源泉。画家要“创造万象”,必须先“深知造化”“师自然”。自然如同艺术的母亲,只有直接吸吮母亲乳汁才是最富营养的。所以,吴先生后来又比喻说:艺术家“应该做大自然的‘儿子’,但不是做自然的‘孙子’,不但不要做自然的‘孙子’,也不要做人家艺术的‘儿子’。”
⑤吴作人认为,一部极好的录像带,经过几次拷贝,色彩退化,影像失真,距原版已经十万八千里,如果以这样的基础再来“创造”,能有什么出息呢?其作品之低下蹩脚就可想而知了。只有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之源中去汲取营养、获得灵感,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和克服摹仿因袭、一代不如一代的衰落退化局面。
⑥吴作人诚恳地以自然为师,又坚决反对作自然的奴隶,总是充满活力地进行艺术创造,有所取舍、夸张、变形、变调、加工、提炼。熊猫形象的创造,就是吴作人师造化夺天工艺术观念的具体体现。
⑦为了表现一种稚拙的情趣,吴先生大胆舍去那带着血丝的小红眼睛的真实刻画,把熊猫概括为黑白分明的色块组合。充分体现着形式美的构成原则,体现着书法艺术的情趣。这样,从生活到艺术,经历了一次质的飞跃。吴先生笔下的熊猫形象,是其创造的一种表现憨厚可爱、稚拙纯朴之美的典型。
⑧为了再创造,为了夺天工,吴先生把中国画关于立意和意境的观念,融入自己艺术创造体系。他说:“中国画主立意,‘贵乎思’,重‘气韵’,讲究‘意在笔先’,说明画家之‘心’,之‘意’、之‘思’、之‘气’,常常成为是否能‘夺天工’的关键因素。通过这些画,你可以听到隐于画后的画家的心曲,感到溢于画外的画家的激情,也可以体会到画家们在艺术劳动中的甘苦。”
⑨吴作人先生师造化、夺天工,力图融诗书画于一体,追求自然美、形式美、意境美、气质美。在现实主义艺术体系内最大限度的发挥艺术家主体的创造意识,把写实与写意、再现与表现结合起来,从而融合了东方与西方的审美情趣,融合了现代与传统艺术的追求。在具象艺术语系抒发得淋漓尽致,出类拔萃。
⑩早在40年代,吴先生就曾预言:“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正是中国新艺术面目孕育的时代,正是在作风与内容上谋新出路的时代,正是要尽量吸收外来影响来创造自己,而这种接受外来影响建立新生命新形式的观念,因敦煌古壁画的启示而更确信。”
⑪自从那时以后,半个世纪过去了,吴作人先生当年“不断在找,不断吸收,不断在试验”的“新的面目”终于逐渐显现了。这种融汇东西古今而创造的新面目,逐渐为现代的中国接受、欣赏,也已经为西方人士所认可和赞扬。
(选编自《江南时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吴作人曾经师从徐悲鸿先生,他在中国画创造方面别创一格,自成一家,成为中国美术界绘画成就仅次于徐悲鸿的领军人物。
B.作者从吴作人早期在欧洲的学画经历与其作品的关系这一角度,以吴作人一系列画作为例,揭示了他的求学经历对其绘画作品的影响。
C.绘画作品中往往能体现出作者的艺术创作主张,吴作人笔下的熊猫,可以说是他实践自己创作思想的代表作品之一。
D.吴作人本人40年代主张“尽量吸收外来影响来创造自己”,并“建立新生命新形式”,说明他已经看出中国艺术远不如外来艺术,只有学习外来的才能创新。
E.在创作上,吴作人“不断在找,不断吸收,不断在试验”,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思想,并为中西方人士所接受,欣赏和赞扬。
(2)吴作人是怎样在绘画中实践自己的创作主张的?
(3)怎样理解画横线这句话的深刻含意?
艺术家“应该做大自然的‘儿子’,但不是做自然的‘孙子’,不但不要做自然的‘孙子’,也不要做人家艺术的‘儿子’。”
(4)试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吴作人成功之路给我们哪些人生启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时间不长,沿线各国对它并不一定了解,甚至还可能会产生误解、曲解。因此, 当前迫切需 要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健康话语,以消除对“一带一路”的各种误解、曲解。那么,什么是健康话语?

健康的话语必须有利于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相互关系。“一带一路”倡议并非是中国的一揽子经济计划,而是一个开放性合作性的经济发展倡议。因此,要推进“一带一路”,必须要处理好与沿线国家的关系。中国所构建的“一带一路”话语应该是沿线各国都能接受的话语,而且不能建立在中国对沿线国家的战略资源的争夺和利用之上。如果把某些国家视为“战略支点”,而“支点”就意味着是被利用的工具,利用者和被利用者显然是不平等的。在这种情形下,这些国家不仅会反对“一带一路”,甚至还会对中国进行地缘政治的围堵。

健康话语要有利于消除相互之间的隔阂和误会。“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不是中国一国的话语,应该是沿线国家共同的话语。因此,构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应当考虑沿线各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习俗。沿线各国历史传统和文化习俗非常复杂,仅从中国一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习俗来构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很有可能造成一些国家在历史传统上的对抗和文化上的冲突。“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应建立在多元文化、多种宗教、多样习俗的基础上。

健康话语有利于促进沿线国家的项目合作。“一带一路”的话语不能从中国获利的角度来构建,而要从共同受益的角度来构建。不少人往往会强调中国在沿线各国的投资情况,很少甚至不会谈到沿线各国在中国的投资情况。实际上,在“一带一路”既有合作的项目中,既有中国对外投资的项目,也有中国从其他国家引进的项目。尤其是在中国对外投资的项目更多的是中国的高科技项目。相反,那些低端产业的合作非常少。然而,我们很少看到这方方面的文章对这些内容进行研究,而看到的大多数是关于中国对一些国家的资源型产业的投资。这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世界舆论。实际上,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所有项目合作,秉承着共赢的原则,而不是充满了竞争性零和博弈的大棋局。

只有健康的话语才有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反之则无助于“一带一路”在实践中的落实。

(摘编自胡键《“一带一路”健康话语的构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把某些国家视为“战略支点”构建话语可能激起沿线国对“一带一路”的反对。
B.我们在构建话语时脱离沿线国的历史传统与文化习俗,会使沿线国产生对抗和冲突。
C.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所有项目合作,不是进行决定胜负的博弈,而是为了实现共贏。
D.低端产业投资对沿线国发展没有益处,因此中国与沿线国低端产业项目的合作较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沿线国对“一带一路”可能不了解,甚至误解、曲解为立论前提,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立论目的。
B.文章由构建“一带一路”健康话语的迫切性引出设问,然后从三个角度对如何构建健康话语作出了解读。
C.主体三个段落,都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一带一路”健康话语展开论述,说理较透彻,并透露着一种国家责任感。
D.文章阐述了中国构建“一带一路”健康话语的理论,也指出了沿线各国在构建健康话语方面应尽的责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一揽子经济计划,不是开放性合作性的,只要拒绝推行此类计划,就能很好地处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关系。
B.如想达到促进与沿线国家合作之效,则不能以中国获利为目的,而应本着共同受益的原则构建“一带一路”战略。
C.我们看到的大多数研究文章旨在抨击中国对沿线国家的战略资源的掠夺,这会误导舆论,对健康话语不利。
D.只有健康话语才能更好地被沿线国接受,才有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反之则无助于“一带一路”在实践中的落实。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距离
安晓斯
接到儿子从那座大城市打来的电话,张叔和张婶就没睡好过。
儿媳生了个大胖孙子,这在农家可是大事。
说啥也得去看看我们那大胖孙子。张叔和张婶没事就唠叨这话题。
儿子张晖真争气。大学毕业后,顺利在城市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听说那个城市很大,距离张叔和张婶有五百多公里。工作了一年多时间,儿子就报喜来了。说在那个城市找了个对象,叫楚雪,家里就她一个女儿,条件很不错。
张叔就说,那我和你妈去看看,替你把把关。张晖就说爸妈你们别来了,这么远的路,回头我带她回老家一趟。张叔和张婶就一直等啊等,到底没等来。
终于等来消息了。是儿子准备结婚的消息。张叔和张婶就告诉儿子准备去一趟。儿子说,爸妈你们别来了,回头我带她回老家一趟好了。还有,把咱家的旧房子拆了再盖一次,人家是城里的姑娘,回去也得有个干干净净的地方不是?
从此,张叔和张婶比以往起得更早,睡得更晚。张叔还一咬牙,卖了猪粜了粮食,就拆了旧房盖了新房,还更换了所有的家具。儿子电话来了,说结婚就不回去了,楚雪家把啥东西都准备好了,房子、车子也都买好了,不用咱家花钱。张叔不听,那咋行,咱必须得拿点钱。两天后儿子打来电话,楚雪家把在地下停车场买车位的事让给咱了,爸妈你们就寄五万元钱好了。后来,张叔和张婶才知道,他们花五万元购买的车位,实际上就是用白漆画的一个长方形框。
儿子终于打来电话,说结婚日子定下了。楚雪家里人说,路太远,爸妈你们就别过来了。结过婚,我抽时间带楚雪回去一趟。
张叔和张婶就在家里等。每天,老两口除了干农活儿,回到家就开始收拾房间,扫啊擦啊,虽然累点,可是心里很高兴。
儿子终于又来电话了。火车票儿子都给买好了。张叔和张婶就按儿子说的,怎么到车站去取票,怎么坐车,怎么出站,在哪等,都一一记下了。坐在火车上,张叔和张婶兴奋得没法说,张婶就提醒张叔,别忘了那俩红包,听着火车上来回吆喝的卖饭声,他们只是喝一口从家里带来的凉开水。
下了车,儿子已经在出站口等了。到了一家宾馆。张叔说,咱不住这里,我和你妈就在你那住一夜,看看孩子就走。儿子的双眼就湿湿的。
饭后,张叔和张婶就和儿子一起去看孙子。进了门,张叔和张婶就看见一个衣着讲究、戴着金边眼镜的女人。亲家,都来了。很亲热的声音。楚雪,快来,你爸妈来了。还是那个女人的声音。张叔和张婶就知道一定是亲家母了。换了拖鞋,儿子就拉着张叔和张婶在一个紫光灯下照了一会。
有了孩子,我们从外面回来都要照一会儿,杀菌效果很好的。还是那个女人亲热的声音。坐下来喝茶的时候,张叔就拿出那两个红包来。张婶就说,楚雪啊,这是给你的,10001元,在咱农村老家叫万里挑一。这是给孩子的,8800元,咱老家叫宝贝蛋蛋。别嫌少,是爸妈的一点心意。
闲聊了一会,张叔和张婶就提出想看看孩子。亲家母就说,好不容易哄睡了,脚步轻点儿,咱去看看。轻轻地推开卧室的门,张叔和张婶就看见一个罩着粉红色蚊帐的婴儿车。距离一米远时,张婶想上前抱抱孙子,亲家母就拉住张婶说,咱今天就不抱了呵,就看看。哄孩子睡着不容易。张叔和张婶就隔着那个粉红色的小蚊帐,在朦朦胧胧中看见了孙子红扑扑的小脸蛋儿。
第二天一大早,哭了一夜的张叔和张婶就来到了火车站。离开宾馆时,张叔没有告诉儿子。他把儿子交的押金留在了服务台,自己结算了房费。
张叔对张婶说,看出来咱儿子有多难了吧。张婶流着泪点点头。哎,老头子,我眼神儿不好,你到底看清楚咱孙子没有?张叔没说话,大把的泪涌了出来。
(选自《小说选刊》2013年第11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儿子说在城里找了个对象,是独生女,家里条件不错,这些话为后文的故事情节做了铺垫,为写“距离”埋下伏笔。
B.张叔和张婶每天唠叨要去看孙子,这既表明了对孙子的牵挂,对晚辈的疼爱,也暗批了他们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
C.小张结婚前后,几次拒绝父母的探望,声称要回家看看,并要求翻盖新房,实际这都是小张的借口,他并不真想回去。
D.张叔和张婶的亲家——衣着讲究、戴着金边眼镜的女人,虽看得起张叔张婶,但小市民的庸俗心态比较重。
E. 小说结尾,张叔和张婶的眼泪令人心碎,小说安排这样的结尾,既感动了读者又巧妙地暗扣了题目,发人深省。
【小题2】张叔和张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题目叫“距离”,请结合全文,谈谈本文反映了哪些方面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