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冰桶挑战”:当心公益背后的网络媚俗

杨程

①一场名为“ALS冰桶挑战赛”的活动曾在互联网线上线下如火如荼地进行。活动规则极为简单,挑战者要么在24小时内向美国ALS(肌肉萎缩性侧面硬化病)公益协会捐出100美元,要么往自己头上浇一桶冰水,并录下视频上传至网络,同时向自己的三个朋友发起挑战。

②关于“冰桶挑战”的起源,一个广为认可的说法是,美国一位身患ALS的波士顿大学棒球手弗雷特及其朋友们发起了这项活动。活动的目的在于筹款,并让世人对这种被称为“渐冻人”的罕见疾病有更多的了解。据悉,目前针对ALS没有比较好的治疗方法,患者存活期一般是2至5年。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就是ALS病的患者。

③借助于社交网络的力量,“冰桶挑战”迅速传播。美国《大西洋月刊》15日称,Facebook上参与这个话题的网友已达1500万人次。参与者包括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钢铁侠”小罗伯特·唐尼、“金刚狼”休·杰克曼、NBA球星勒布朗·詹姆斯等。名人效应带来连锁反应。短短两周内,ALS协会已经收到近400万美元的捐款,是2013年同期的4倍。不过“认怂”的名人也有。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被点名后,并没有选择湿身,而是选择用捐款来支持该活动。很快,这桶冰水已浇至中国。在新浪微博上,“冰桶挑战”是排名第一的热门话题,短短几天,阅读量已达数亿。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优酷土豆CEO古永锵、奇虎董事长周鸿祎、百度董事长李彦宏等都完成了各自的挑战。可以想象的是,国内掀起的“冰桶”热,动静也不会小。

④然而,在“冰桶”热背后,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舆论。一部分网友不屑于一些名人在传播公益的同时夹带“私货”,批评该活动是炒作多于公益;另一部分网友则认为,不管形式如何,只要达到目的就好。笔者以为,单从宣传角度来看,该活动确实达到了目的,让更多人了解这一病症,唤起世人的同情心。从这点上说,该活动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自我营销。“冰桶挑战”有别于传统的公益项目,它借助于社交网络和短视频的快速传播能力,给公益植入了互联网基因,使得未来其他公益活动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但另一方面,尽管活动参与者的初衷或许不错,不过指名道姓击鼓传花式的传播方式,虽说造成了很大影响,实际上却是一场“刻奇主义”的胜利。

⑤“刻奇(Kitsch)”一词于德语,原意为“媚俗”或者“自媚”。因昆德拉的作品而广为人知。后来,“刻奇”被用于形容一种网络现象,可以理解为“虚假的崇高”“灵魂的虚肿症”。“刻奇”的一种结果就是,当某个东西被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之后,便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谁要是不加入这场情感洪流,就会被定义为居心不良。我们在网上常见的诸如“不转不是中国人”“你必须懂的10条做人道理”等这些提法,都是“刻奇”的表现。

【小题1】第④段加点词语“私货”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冰桶挑战”搭载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社交网络,尤其是借名人效应,使得它在短时间内便发展成为热门话题。
B.从“冰桶挑战”的活动规则看,它实则是以崇高绑架别人意志的“刻奇主义”,一旦被点名,便身不由己。
C.从“冰桶挑战”活动的目的看,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举措实则是一种最符合“冰桶挑战”活动本意的做法。
D.当某物被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后,便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这种虚假的崇高和灵魂的虚肿现象便是“刻奇”。
【小题3】下列对于文章第⑤段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紧承第④段内容,介绍“刻奇”一词的含义及其不良影响。
B.通过分析“刻奇”现象揭示“冰桶挑战”在传播中的媚俗一面。
C.表明作者态度,对于“冰桶挑战”活动本身持有的是消极看法。
D.深化文章主题,引出对网络中类似的“刻奇”现象的文化反思。
【小题4】请根据第⑤段对“刻奇”的论述,分析“冰桶挑战”中的“刻奇”现象。
【小题5】请概括本文行文思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0 08:45: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许多人都知道,第二次大战中,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前,日本外务省的密电曾被中国特工破译,情报也确实送到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手上,可惜罗斯福不相信中国人有此本事,未采取任何防御措施,以致美国海军遭受惨重损失。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成功破译日军密电的功臣究竟是谁?这一直是个谜。作家吴越历经数十年研究、探访,积累了多方面珍贵史料,终于使这位鲜为人知的无名英雄浮出水面——他就是中国抗战史上的密码破译天才池步洲。
1908年,池步洲出生在福建省闽清县一个农家,因家贫无力上学,童年时代池步洲是在放牛、割草中度过的。直到他十岁那年,二哥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全家迁到福州,家庭经济状况有了改善,池步洲才有机会上学。凭着过目不忘、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高智商,他数次跳级,仅用九年时间,就以优异成绩修完了别人要用十二年的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课程。为了培养这个天赋甚高的弟弟,哥嫂变卖田产,送他到日本东京大学深造。毕业后,池步洲在中国驻日大使馆武官署任职,并娶了出身望族的日本姑娘白滨英子为妻,婚后育有一儿二女,一家人其乐融融。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一心想回国参加抗战的池步洲历经周折,毅然携妻子及子女回国。为此,他的妻子白滨英子与自己的日本家人断绝了关系。
回国以后,池步洲通过同学的介绍,到“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统计科机密二股”(“中央调查统计局”的前身)去做破译日军密电码的工作。
当时池步洲是个十足的书呆子,在驻日大使馆工作好几年,居然不知道“中央组织部调查统计科”是个特务机关,只以为那是政府的一个直属机构。他之所以能够“入污泥而不染”,没有参加特务组织,是因为他的顶头上司李直峰很赏识他,觉得这样一个爱国青年,不应该让他蒙受污垢,就没叫他填表、宣誓。
1941年12月3日,池步洲截获了一份由日本外务省致驻日大使野村的特级密电,根据当时情况池步洲判这是日美开战的先兆,结合此前译出的檀香山军事情报,池步洲作了两点估计:一,时间可能在星期天,二,地点可能在珍珠港。他把译出的电文拿给组长霍实子看,并提出自己的判断,霍实子点头称是,霍实子拿着密电译文跑步送交毛庆祥,毛阅后立即亲送蒋介石,蒋也立即将密电内容通知美国驻重庆使节。至于罗斯福总统接到情报后为什么未采取任何防御措施,一说麻痹大意,一说忍痛牺牲,究竟为什么,只能说是历史永远的谜团了。
1943年4月18日清晨六点,山本五十六及其幕僚分乘两架专机,由六架战斗机护航,从拉包尔机场起飞,但被美国空军紧紧咬住,穷追不舍,最终一架被击落在拉包尔机场附近的原始森林中,加一架被击沉于附近洋面的深海底。第二天,搜索终于在原始森林中找到了坠机的残骸,山本五十六手握「月山」军刀,横倒在飞机残骸的旁边。
事后,日本方面对山本出巡的日程何以泄露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因为日本海军的密电码4月1日刚刚更换,不可能那么快被破译。日方只能根据种种迹象妄加推测,有的说日本海军内部有潜伏特务;有的说是因为两艘美国潜水艇袭击马琴岛,缴去了密电码本;还有的说这一段时间,所罗门群岛上空被击落的日军飞机上携带的密电码本被破译了。而真实的历史是,这份密电是池步洲破译出来的。
抗战结束,池步洲因反对内战,不愿继续为蒋介石效劳,于1946年秋带着妻儿回到家乡福建闽清乡下种田,侍奉老母。
1951年4月,在全国镇反运动中,池步洲因“抗拒反动党团分子登记”罪被捕入狱十二年。十年动乱中再度受到冲击。
直到1983年3月,池步洲在上海巧遇当年的顶头上司李直峰和霍实子。这两位八旬老人,一个证明当年池步洲虽身在中统,但确实没有参加过特务组织;一个证明当年他干的都是抗日事业,有利于国家民族。霍实子还特别指出他曾破译日军偷袭珍珠港的那份密电,因此不但无罪,而且有功。1983年4月12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为池步洲作了彻底平反。
晚年,池步洲陪伴妻子回到日本神户居住,但他始终保持着中国国籍。2003年2月4日,池步洲在神户辞世,享年96岁。根据老人生前“重返祖国,埋骨故土”的遗愿,他的骨灰被送回中国安葬。
(摘自《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池步洲十岁那年,二哥带领全家迁到福州,池步洲才开始上学,后来哥嫂看到他非常聪明,就变卖田产,送他到日本东京大学深造。
B.池步洲凭借过目不忘、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高智商,数次跳级,仅用九年时间,就修完了小学到高中全部课程,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C.白滨英子是一位出身望族的日本姑娘,为了和在中国驻日大使馆武官署任职的池步洲结婚,断绝了与日本家人的关系,婚后他们育有一儿二女。
D.池步洲回国后虽然在“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统计得机密二股”做破译日本密电码的工作,但由于上司李直峰很赏识他,就没有让他加入特务组织。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1937年,池步洲历经周折,携妻子及子女回国参加抗战。由于十足的书呆子性格,被同学利用,进入“中央组织部调查统计科”特务机关工作。
B.池步洲借助美国缴获的密电码本破译出山本出巡的日程,使山本五十六及其幕僚分乘的两架专机起飞后被美国空军穷追不舍并击毁。
C.池步洲通过截获了一份驻美大使的特级密电准确判断出日军可能偷袭珍珠港,但接到情报的美国国总统罗斯福未采取任何防御措施。
D.直到1983年3月,池步洲的上司李直峰和霍实子证明当年他干的都是抗日事业,有利于国家民族,他才得以洗涮罪名彻底平反。
E. 池步洲爱国情怀始终如一,卢沟桥事变爆发,他回国参加抗战,他反对内战,即使晚年到日本神户居住,但他还是保持着中国国籍。
【小题3】分析第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迁徙的故乡

梅洁

真的开始上路啦,我迁徙的故乡!

广电局播放室,正播安阳镇移民到达湖北团风县移民新区的录像,片子没剪辑,全是原始素材。我一气竟看了两个半小时:

满载着移民和家什的大客车、运输车,长龙般在山间公路缓缓前行;

一朵朵鲜艳的大红花挂在移民胸前;

走了千里之路后大红花又挂到了移民新区的房子里;

一排排、一栋栋含有欧式建筑元素的黄瓦白墙的移民新区,矗立在穿街而过的河渠两边;别墅般的房屋里全部装有自来水、管道煤气,还有卫生间。

移民新区将入住874户、3782位来自安阳镇的移民;

团风人为每户移民送来了一份午餐、一袋米、一个开水瓶、一提挂面、一桶油、一筐青菜、一部电话机、一副对联、一挂鞭炮……移民进屋就能开伙;

移民新村已有粮油、蔬菜供应点,已有超市、学校、图书室、卫生医疗室……

啊,乡亲们毕竟等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常务副县长邵际军把办公室搬到了柳陂移民村,他天天挨家挨户地走访、做工作,移民们脸难看、话难听、门难进。是呀,柳陂人已是第三次迁徙了!几十年、几代人在荒沙滩上创造了一片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基地,现在又要全部沉没了,柳陂的牺牲有多大?邵际军同情他们,他贴着心窝和移民说话。长时间的说话,他的声音完全嘶哑了。

县移民指挥部,设在移民局很旧的小院里。副总指挥周吉礼的办公室门开着,人不在。环视周吉礼简朴的办公室,我在想:那个相貌英气、说话幽默、做事果决、极富判断力的周吉礼,两年前我认识了他。如今,政法委书记兼起了移民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的职务,看来,特殊时刻,县里在紧急调兵遣将。

正想呢,周吉礼进来了。他左小臂上有隆起的一块肉包。他说感冒不好,咳嗽不止。医生做结核试验,说他肺部深处有结核菌感染。我担心地说:“那你一定要注意休息啊。”周吉礼说:“移民的关键时刻,怎么休息?”

是啊,移民的关键时刻,成千上万的乡亲每天都在等待着启程的号令,千里迢迢的迁徙长路,数万个家庭的安家落户……每天都要做重要决策的指挥部,“休息”“保重”“注意身体”这些关切的话,对于周吉礼们已是奢侈了。

天在下着小雨。中午,我来到安阳镇龙门堂移民村。村主任刘继武向我走来。当我和一双粗糙的、结实的中年男子的手相握的刹那,刘继武怆然的泪水夺眶而出。我的泪水也滚滚而出。这个坚强的男人,多少天、多少月、多少年他都在鼓励自己的村民:为了国家的工程,为了北方人能喝上汉江水,我们到别的地方重建新的家园吧,我们不哭。可他在我面前,却再也无法忍住。他用一双粗糙大手胡乱地抹着脸上的泪水,然后指着村前广阔、肥沃的田地说:“今年地里没种一棵庄稼,去年都说搬呀搬呀,结果也没搬,地都撂荒了……”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往日的千亩稻田里长满了杂草,刘继武心疼这来之不易的土地。

午后,天开始下雨,好在49辆货车已装载完毕,盖好了苫布,编号列队,卧龙般静静地停在公路边,只等出发的命令。下午4时,一声令下,货车徐徐驶动,离开安阳镇,向广阔的江汉平原驶去。

雨越下越大,我来到安阳镇青龙村。

青龙村数百人已冒雨集结在青龙小学。小学校的教室里、走廊里、屋檐下都蹲着、坐着、站着一堆堆来自各村组的移民。他们在那里等着上车的命令。

天气很冷,移民们大多穿得很单薄,很多人光脚穿着草鞋。如果按上级规定的出发时间——明天凌晨4点——他们还要在这里等十几个小时。那只有一个月的小移民刘心雨、只有两个月的小移民陈从园怎么受得了?那个70多岁的、坐在轮椅上的偏瘫老人怎么受得了?她大小便失禁啊!那个等待生产的孕妇怎么受得了!……

许多移民几天前房子都扒了、锅灶已拆了,他们已好几天没吃上热饭、没喝上热水了!

22点零5分,常务副总指挥周吉礼终于“违规”下令:移民车队提前启程!

我和故乡的朋友兴明、萍清迅即来到沿江大道,我们想在那里送送移民。

雨,在昏黄的路灯下扯着斜斜的银线,雨点打在伞布上发出嘭嘭的声音。

夜,静极了。江风吹过来,凉飕飕的。街上没有一个行人。我们仨人站在雨里等待。等待乡亲们从这里走过。

23点15分。一辆警车驶过。一辆指挥车驶过。一辆医务救护车驶过。啊,满载移民的豪华大轿车驶过,一辆又一辆……25辆啊!

我们向车子挥手,向父老乡亲们挥手。

故乡的人们呀,你们就这样在这寂静的雨夜悄悄地告别了故乡!

永远的告别呀!

父老乡亲们,祝你们一路平安!

我任泪水和着雨水,在脸上奔涌……

多好的故乡!多好的人民!多好的执政者啊!

抬头仰望雨夜的天空,我双手合十,为我迁徙的故乡祈祷平安……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描写了作者在广电播放室里看到安阳镇移民迁移到湖北团风县的过程,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佩之情。
B.文章描写了移民新区的房屋、超市、学校、图书馆等建筑设施以及团风人给移民送的生活用品,表明移民迎来了全新的时代。
C.文章描写了常务副县长邵际军和副总指挥周吉礼为移民工作所做出的牺牲,以点带面,赞颂了所有为移民工作的人们。
D.文章描写了移民迁徙前的雨夜,涵义丰富,既写出天气的寒冷,给移民们造成的困难,又暗示了移民们的心情。
【小题2】文章倒数第三段画横线句子“我任泪水和着雨水,在脸上奔涌”,你认为作者的“泪水”中包含着哪些情感?
【小题3】散文的本质就是真实性,请你结合这篇文章谈谈散文的真实性的具体体现。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自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未风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才有了解释字源的理论,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小题4】结合全文,概述股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