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美国东部时间4月7日上午,美国中车麻省公司33名当地员工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途,开始为期三个月的技术培训。马萨诸塞州春田市长萨诺亲自驾车至布莱德国际机场加入欢送队伍。机场工作人员更是贴心地准备了早餐为他们饯行。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位于长春的中车长客股份公司。
这是春田继连续阴雨的洗礼后,迎来的第一个暖心的早晨。33名美国员工,均来自马萨诸塞州。其中多数人是第一次走出国门。对于这次通往“神秘东方”的旅程,他们兴奋之余也带着“把中车先进成熟的技术带回来”的期待。
作为美国中车麻省公司派出的第一批技术转移人员,这些员工被寄予了厚望。中车春田工厂开工时,他们将把知识转化成实践,开始地铁车辆的总装配。与此同时,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已在长春准备好了一支接待队伍,将帮助他们适应中国生活,了解民俗习惯。培训的第一阶段将由专业的技术人员细心地向美国友人讲解企业文化,传授技术知识。第二阶段,他们将在指导下进入车间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材料二:新华社长春4月15日电(段续 崔中侠)中车长客股份公司14日迎来33名美国员工,他们将在长春接受为期3个月的技能培训。这些学员是中车美国春田工厂招聘的美国员工,他们将在未来的几年内承担中车波士顿、洛杉矶等轨道客车项目的装配、调试试验及售后服务工作。
此次来长春的美国学员主要是学习车辆装配和调试技能。“虽然两个国家的文化不同,但我们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对项目的态度、对客户的态度。”中车美国春田工厂生产总监勒罗伊·佩奇说。
中车长客股份公司通过严格考核,为美国学员遴选出一批优秀培训教师。公司为美国学员制作了纸质和视频培训教材,制定了周密的培训方案。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将利用自主研发的城铁客车调试智能模拟培训装置对调试员工进行培训。
“对于春田工厂来说,这批美国学员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将实现春田工厂生产制造能力由0到1的突破。”中车长客股份公司海外业务部副总经理、项目经理孙晓琨说。
马萨诸塞州春田市是美国曾经的工业中心。春田工厂于2015年9月破土动工,中车建立了在美国的第一个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
材料三:1872年9月,30名中国少年从上海出发前往美国学习,中国铁路的先驱詹天佑就在其中。145年后,2017年4月,33名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州工厂的员工,前往中国长春学习制造地铁。百年轮回,中国开始地铁制造技术的对美输出,中美共促轨道交通发展的时代已经来临。
近日,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迎来了33名美国员工。他们将在这里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技能培训。返回美国之后,他们将作为老师开展“接力培训”。在开班仪式上,几位波士顿项目负责人真诚的希望斯普林菲尔德工厂能够尽快形成能力,满足项目的需求。
经过安全教育后,美国员工来到培训中心参观培训设施。中车长客股份公司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首席操作师罗昭强向大家介绍了城铁客车调试智能模拟培训装置。
随后,美国员工进入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客车制造中心装配一车间。中国工人用热情地掌声欢迎来自美国的同事,表示希望和他们成为亲密的朋友。这个车间有40多年的生产历史,最近3年,生产了1500多辆地铁。从车辆进入车间到装配完成需要100多道工序。美国员工非常认真地倾听了公司以往产品的介绍,以及车间里的生产流程、管理措施。
他们登上一列正在制造的地铁,细致地查看了其内部构造,并互相交流。生产经理理查德已经从事这行30年了。他说:“这里的车质量不错,很漂亮。”
波士顿和长春都是本国轨道交通发展的起源地。是轨道交通事业将大洋两岸的产业工人连在了一起,他们将共同建造友谊的列车,为美国轨道交通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选自《百年轮回,美国员工来华学造地铁》,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都采用了倒金字塔结构,把读者可能最关心的,或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写在最前面,便于读者快速阅读。
B.综合三则材料,我们可以了解美国员工从美国出发、到达中国、参加开班仪式、参观设施和车间、开始正式培训的全过程。
C.三则材料都提到了美国员工来到中国接受培训的目的,第一、二则材料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培训安排。
D.三则材料中都运用了直接引语,在新闻中运用直接引语,能够把读者直接带进事实发生的现场,增强新闻的可信度。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材料一中用“暖心”修饰“早晨”,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表现了记者对美国员工到中国接受培训的激动之情。
B.材料二中的“从0到1”,可以理解为“从无到有”。孙晓琨以此来说明美国员工来中国接受培训对于春田工厂开工的意义。
C.材料一、材料二都表现了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对于此事的重视,材料一还表现了美方对此事的重视。
D.材料三提及“理查德已经从事这行30年了”,意在说明理查德技术水平很高,能够做到“细致的查看”,并与中方人员“交流”。
E. 美国员工来中国培训是因为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而这份友谊将对美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小题3】材料二末段的内容与材料三首段中关于中国少年赴美学习的内容都属于新闻背景,请分别谈谈及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20 12:03: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纵观两千多年中国思想家对何为人性的思考,在论证人性的思维方法上大体可以分为形而上和形而下两种。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演进,思维方式也不断取得新的成就。我们运用现代的一些思维方式反思一下中国传统人性论思想中的思维方式。。

对何为人性的形而上论证的反思。在论证人性的上,孟子、二程、朱熹等采用了形而上的思考方式。按照现代的思维方式来看,形而上的论证是不牢靠的。康德详细地考查论证了知识的合法性问题。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知识的构成分为两部分,其一是感性提供对象的表象,其二是知性运用概念对这些表象作出判断,从而形成知识。也就是说知识的构成既要包含先天的认识形式又要包含后天的经验,二者缺一不可。康德又认为,形而上的思维方式实质上是理性的一种误用。理性有一种天然的冲动,这种冲动会对因果序列作出无限的追溯,直至脱离经验而直接作出判断。由于知识必须包含经验成分,所以这种形而上的思维方式虽然是源于我们的认识本能,但由于没有经验成分,所形成的只是貌似知识的幻象。

对何为人性的形而下论证的反思。传统人性论,其论证大量引用了经验层面的东西。孟子论证人之性善,举例说小孩子掉入井中,人们施以援手是由于人有恻隐之心。孟子这样通过经验获得知识的方式,同样无法通过康德理性的检验。近代经验论认为知识是通过对经验的归纳,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感念和范畴得来的。显而易见,我们是无法获取全部经验的,因此这样的知识也仅仅是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和可能性,最终导致了休谟的怀疑论。在康德看来,知识不仅要有经验成分,同时也必须有自己本身提供的概念和范畴。康德指出,尽管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以经验开始,它们并不因此就产生自经验,因为很可能即便我们的经验知识,也是由我们通过印象所接受的东西和我们自己的认识能力从自己本身提供的东西的一个复合物。没有概念,经验是盲目的,还不能构成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

自20世纪以来,人类发现的最重要的思考方法是现象学方法。胡塞尔提出了“面向事情本身”。所谓面向事情本身,实质上就是要剔除形而上和形而下的思考方式,可以规避预先成见,按照直观的方式实现对象的“自身被给予性”。按照现象学的面向事情本身,我们仔细审视人类自身,我们的大脑的意识,有一部分意识是超越了人人欲之外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是孟子所谓的人之性善。同样我们的大脑的意识,有一部分意识是关注趋利避害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是荀子所谓的人之恶。由此可以看出,运用现代的思维方法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性论之争,会使这一争论更加明确。

(摘编自孙旭武《对传统人性论指争的反思》)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等人采用形而上的思考方式论证人性的,结论是不牢靠的,因为没有结合形而下的思维方式。
B.形而上的思维形成的只是貌似知识的幻象,这种思维方式虽然源于人的认识本能,但没有经验成分。
C.康德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以经验开始,知识不仅要有自己本身提供的概念和范畴,更要有经验成分。
D.根据现象学的面向事情本身仔细审视人类自身,我们大脑意识中超越人欲之外的东西是荀子的人之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在点出中国思想家在论证人性的思维方式上大体分为两种后,提出了运用现代的一些思维方式进行反思的主张。
B.文章运用引用论证,引用了孟子、二程、朱熹、康德、胡塞尔、荀子的言论,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C.孟子引用小孩掉入井中人们施以援手的例子论证人之性善,其实知识经验层面的东西,无法通过康德理性的检验。
D.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并运用并列式的论证方法对形而上和形而下两种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德认为知识的构成分为两部分,既要包含先天的认识形式,又要包含后天的经验,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B.通过归纳经验,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感念和范畴得来的知识可信度是不高的,因为我们无法获取全部经验。
C.胡塞尔提出的“面向事情本身”理论,剔除形而上和形而下的思考方式,可以规避预先成见。
D.我们运用现代的思维方法去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关人性善与人之性恶的争论,就可以分清两者的对错。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说起梅花
苏菲
①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②记得第一个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③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④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有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⑤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⑥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⑦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鰲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⑧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⑨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才能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独自迎雪吐艳,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么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⑩有一次和一个日本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⑾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及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雅致的“苏菲”相比,“梅”这个中文名字虽然极美,但又觉得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因此令作者耿耿于怀。
B.“墨梅”是用水墨画出的梅花,在黑白浓淡之间呈现出疏、瘦、清、斜之美。
C.“梅”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都是历代中国画家酷爱的创作题材。
D.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弄”。
【小题2】请赏析第九段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本文为什么写了外国人向作者询问“梅花”的几个故事?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国社会心态正变得越来越理智成熟、开放多元、积极主动,并且更加具有世界意识。但也不可否认,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良社会情绪。比如,自卑自馁情绪有之,“牢骚太盛”情绪有之,懈怠散漫情绪亦有之。这些社会心态虽不是主流,却会对社会发展和改革进程产生消极影响。如不及时修复,不仅会伤及个人幸福生活,还会影响整个社会心态,甚至会阻滞社会主义现代化脚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会心态必须强起来。
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社会成员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价值观的总和,属于社会意识范畴。一个国家的社会心态与其发展实际密切相关,是时代的“晴雨表”“风向标”;它同时会影响每个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甚至影响整个国家发展大局。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是个人、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社会心理基础,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自成立以来,用短短几十年时间从“饥寒交迫”变为总体小康、从“一穷二白”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世界边缘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现在正阔步走在“强起来”的大路上。在这个“强起来”的新时代,应当有与之匹配的社会心态。
心态强起来应增强自尊自信。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尊自信的民族,自尊自信是中华民族精气神的集中体现。新时代,自尊自信源于深入了解“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它要求我们既不妄自菲薄,看到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拒绝照抄照搬别国发展模式;也不妄自尊大,拒绝其他文明优秀成果。只有清醒认识我国历史走向、准确定位我国历史方位,才能更加自尊自信。只有不断增强自尊自信,才能更加敢于正视自身不足、敢于承认别人长处,进而取长补短,更好迈向伟大复兴。
心态强起来应更加理性平和。理性平和就是冷静全面看待事物,不为不良情绪所左右;就是辩证客观分析问题,不偏激也不片面;就是实事求是解决问题,不扣帽子不打棍子。新时代,理性平和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要求我们清醒认识、坚定信心,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同时牢牢把握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变”;科学把握强国建设是“长期进行时”,积极应对“四大挑战”、克服“四种危险”。理性平和,才能拨云见日抓住本质,才能去蔽除障获得真知,从而不断超越自我、取得成功。
用未来的眼光看今天,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新时代,心态强起来才能更好服务于强国建设,才能更加专注奋发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一些不良社会情绪不能改变我国社会心态的主流,但也要及时修复。
B.一个国家的社会心态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发展实际正相关。
C.社会成员的情绪基调、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都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社会心态。
D.与“强起来”的新时代匹配的社会心态需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专注奋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近年来我国社会心态总体状况的一分为二的分析,引出观点,针对性强。
B.文章二三段按一般到具体的思路,阐述了社会心态和当代中国心态强起来的重要性。
C.文章四五段论述了使心态强起来的两点意见,字里行间情理充盈,理性却不失自信。
D.文章采用并列的论证结构,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相结合,逻辑清晰严密,条理性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是否具有世界意识来评价一个国家的社会心态不仅很有必要,而且越来越重要。
B.社会心态既反映一个国家国情的现实性,也体现其历史命运、文化传统的独特性。
C.新中国日益“强起来”的显著标志是理智成熟、开放多元、积极主动的社会心态。
D.用未来的眼光看今天,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让心态强起来是强国建设的必做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执 着

李 冬

要不是我家的下水道堵了,我绝不会认识老谢的。那天,一位朋友把他叫到我家,是来疏通下水道的。第一回见到他,觉得他太落魄了,虽说那时他是物业公司员工,看他那一身行头,简直就像个外地捡荒人或者收废品的。上身穿着不黄不绿,黑不溜的褂子,袖口早就破了。下身的大裤衩子也是皱皱巴巴,满是尘土。脚上的凉鞋脏兮兮的,后跟也开了胶。现如今,我们通州城里,还有这样贫困的人吗?我实在不敢相信。

看他干活,却很让我开了眼,对他刮目相看了。且不说三五分钟,下水道就疏通了,还修好了我家的水管子,长时间没修好的灶具,冰箱的毛病,他也“三下五除二”顺手就修好了。干杂活,他可真是个多面手。我又对他赞美有加了!这以后,家里有什么活儿,叫他就来,我们就成了无话不说的好友。熟了,我才知道,他是很乐观的人。好交朋友,好看书。我还经常讲讲新闻,说些笑话。我送他几本《运河》杂志,他特高兴:“太好了,我文化不高,就是喜欢看书”从这以后,家里有活儿就找他,我们就渐渐地成了好友。无话不聊啦。

有一天,我听说他唯一的独女丢了,我就向他求证。他竟然显出漫不经心的神色说:“那时,她刚上班,21岁,就要和一个外地小子结婚,,我和老伴不同意,她就和那小子跑了。”他的语气平淡,好像此事与他无关。我问:“你们没有联系啦?找找她呀!”他说:“我怎么找?公安局也用心找了几年,也没消息。这可真是怪事。都成年了,能出什么事呢?”老谢不以为然地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让她去吧,闺女早晚要嫁人,我们两口子,过得挺好就行啦!“

老谢就是一个大松心的人,可他一旦认准的事,他也真跟老牛一样的犯拧。一天.他很认真地跟我说:“黎老弟,求你个事?”听这口气,看来他遇见难事了。就问:“你尽管说吧,我尽力帮忙。”他说:“我在家里搞了一个像章展览室,求你找一位书法家,给我写个牌子,让更多人到我家来参观,”我听了,很奇怪地问:“什么像章?”他认真滴说“就是文革时期的最火的毛主席像章呀!我已经收藏5000多个了。有空你看看去,指点一下。”我说:“好的,我去。”

过了几天,我带着写好了的字,就到他家里去了。老谢住的还是原先的职工宿舍。两间小屋,外屋就是展览室,一进屋,就看到,满墙的像章。按着大小,一个个排列整齐,全都镶在玻璃镜框里。真的好壮观啊。我鼓励他说:“你干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让人们不忘那段历史。”他笑着点点头,又补充一句:“应该建个‘像章博物馆’,让人别忘了毛主席呀!”

“毛主席像章展览室”通州区吕先生的书法,果然遒劲,飘逸。老谢见了挺高兴。就很麻利地放进镜框里,我帮着他,挂到了门口。牌子挂出来了,屋里也布置也像模像样的。我相信们会有好多人来参观的。

可是,我没想到,就在一个月后,我偶然见到他,就问:“来家参观的人很多吧!”他显出特别失望和无奈的神色说,:“唉!现在的人,忘本,没有人去看呀!”

好久未见,我顺路去看看他。一进屋,我就觉得冷冷清清的。原来老谢病了,是让骗子气的,看来病的不轻。小屋里,老谢正躺着,老伴用小勺给他喂药、老伴说:“那天,几个骗子,把他的几个像章骗走了,他就一病不起了。我让他去医院,他死活不去,他不放心屋里的这些宝贝呀!”

我攥着老谢的手说:“怎回事呀?”老谢吃力地说:“他们说是大运河艺术馆的,要挑集美像章展览三天,还留了张借条,你看看!”我拿过来一看,上面写着:“借像章五枚,三天归还。”落款是:大运河艺术馆 武士水……看到这儿,我就知道老谢是被骗了。一是通州没有这个艺术馆,二是落款的“武士水”分明是:“我是谁”的意思。我劝老谢:“别急,先看病,我帮你报案,公安局会给你找回来的。行吗?”他使劲睁开眼说:“找不到了,那么好的像章哪儿去找?你知道,那可是瓷的,少见呀……”

我劝不了,只好去医院找来大夫,费了好多唇舌,老谢终于去医院了,我每天都去看他。他的病却不见好。而且越来越瘦了。大夫对我说:“他是心病,药物不好治了!”

果然,不到三个月,老谢带着遗憾走了,给他送葬那天,我心里难受,想说一句,一路走好,可是我早已哭成个泪人了,什么也说不出了……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采用外貌描写的手法,用笔细致,让老谢寒酸落魄的形象跃然纸上,与后文老谢的能干和执着形成了对比。
B.老谢是一个认真负责、乐观友善的人,踏实能干是个多面手,朴实热情好交朋友,虽然文化不高,却很喜欢看书。
C.文中写老谢积极筹建博物馆,却因无人去参观而失望与无奈,实则是为了表现出老 谢对人们淡忘过去的失望与不解。
D.本文语言质朴,故事情节生动,作者主要采用外貌、语言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执着的平凡人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小题2】老谢的“执着”在文中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设置这样的结局,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