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8月10日,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的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历时一年研发,将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无缝接入中央气象台决策服务AP移动终端,标志着中央气泉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正式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
智能网格预报产品研发及其应用工作,是国家气象中心重点工作之一,下一步工作组会进一步明确定位,达成共识,打造以格点化实况预报产品为核心,面向预报服务的多终端应用体系,持续创新、改进完善,加强网格产品在影响预报和决策服务中业务应用。
(编自中国气象局网《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跨入移动互联云时代》,有删改)
材料二
网格化预报就是针对每一个网格开展,与原来的定点预报相比,它在空间上更加精细,也更具针对性,以北京的预报为例,原来的预报仅以南郊观象台这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表代表整个城市的天气情况;而通过开展网格化预报,针对北京的气象服务和天气预报可以精细地反映在整座城市每个不同的网格之中,目前,部分者份甚至可以做到分钟级的天气预报;在空间上,已有十几个省份可以实观3公里分辨率、2.5公里分变率乃至更精细化的预报。
网格化预报精细不仅体现在空间上,还反映在能以每天更高频次的更新和发布上,原来,一天的天气预报中只会涉及一种天气现象,现在网格化预报可以儆到全国范围内逐3小时10天预报。随时随地,公众都能了解到自己当前所处网格是何种天气,能够清楚地了解气温、降水、风等多个基本气象要素。
在原先的预报产品中,公众接触较多的就是气温、风和天气现象这3个要素,网格预报实现后,可以为公众提供更细致丰富的预报内容。当前的陆地和海洋预报产品就已细化到4大类18个气象要素。
(摘编自《网格天气预报“按需供给”》,有删改)
材料三

(资料于2017年8月17日《光明日报》)
材料四: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天气预报也变得越来越智能,那么天气预报员是不是将无“用武之地”了呢?国家气象中心业务科技处副处长赵瑞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气象是个复杂的系统,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降雨这种天气,即使水汽、湿度条件都满足了,但如果空气中没有“凝结核”,雨也下不下来。预报员的优势就在于其丰富的经验和对关键天气形势的把握。所以在智能预报的初级阶段,预报员多年的经验可以用来“培养”机器;当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人工订正的空间越来越小时,一部分预报员将会投入技术研发的工作中,另一部分预报员将主要转向对关键转折性天气过程的气象服务工作。”因此,在短期内天气预报员并不会被完全替代。
(摘编自《网格化预报,服务百姓个性需求》,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后,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将重点转向打造更智能更高端的多终端应用体系。
B.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产品服务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这一系统已经能够全面适应各种用户对天气预报的需要。
C.网格预报实现后,天气预报的内容更丰富,预报也更准确,十分有利于公众对其所处网格的天气的了解,方便了他们的生活。
D.虽然天气预报愈发智能,但天气预报员井非再无用武之地,至少他们可以注智能预报初级阶段凭借多年经验“培养”机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原来的定点预报,只用某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来代表一个地区的天气情况,相对于其他”点“而言,它总是不准确的。
B.前两则材料都是围绕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进行的报道,突出介绍了网格化天气预报的优越性,对其发展表示了认可。
C.网格化预报智能水平越来越高,意味着它的网格可无限缩小,即在空间上愈发精细,而它所预报的天气情况就更具体并且更有针对性。
D.网格化预报的精细,在时间上表现为更新和发布是更高频次的,目前已经能做到全国范围内逐3小时10天预报并分钟级滚动更新。
E. 相对于智能网格预报产品,预报员的优势是有丰富的经验和对关键天气形势的把握,因为气象系统很复杂,对其研判需要思维的参与。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日前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的优越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01 10:02: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鲁院里的柿子树

郭严隶

①鲁迅文学院有一座花园,花园里有一棵柿子树。因为我们来的时候是秋天,正属于它的季节,它变成了这里突出的风景。柿子树长在园子的中央,被一些别的树木围绕着,原本跟那些树木一样高大,因为它满枝头缀着柿子的缘故,别的树木都成了陪衬,连它自身的叶子也是陪衬了。

②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饭后我到园子里去散步,一眼就看见了它。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结满果子的柿子树,不由得就看得发了呆。微风起来的时候,突然觉得它根本不是树,因为它能唱歌。北京的秋天,多的是这样阳光灿烂的日子,天蓝得像是要透到天的外边去,这样的蓝里,白云就呈现出最艳的颜色,让人知道这世界上浓丽的极致是洁白。这时候美以不可言说的方式击中了我,恍惚中,觉得那柿子树上缀着的是一团团结晶的阳光,散发着平时难以见到的明亮。

③很多时候我到花园里并不是为了柿子树,却总是不由自主地止步在它面前,难道是因为它 身上有明显的秋意吗?这样想,也许银杏不服。那一棵棵银杏树,所有的叶子都像足透了的金子,在黄昏里闪着朝晖的明亮。有些轻轻地洒落地上,灿灿的,像铺了一层锦,像一幅油画。树上和地上一片金黄,让人觉得这美景可以绵延,可以天长地久。然而就在一个黄昏,寒风起了,银杏的叶子全部被风带走,只剩了树枝。这时候的柿子树一派沉静,虽然它的叶子也被风带走了,但果实仍高高挂满枝头。

④我从小径的回环处走来,抬头看着树上的柿子,就仿佛看着一双双温暖的眼睛,柿子仿似诗句一样精致地悬挂在没有了叶片的枝头,那枝干的光洁就成为诗歌里的留白。我看柿子的时候,柿子也在看我,犹如我看蓝天的时候,蓝天也在看我。这样的惊觉下,内心怎能够不慌张?我有那样足够的澄明吗?有那样足够的灿烂、温暖、殷实和爱吗?

⑤刹那间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总要到这柿子树旁边来了。它们静静地看着我,无声地与我交谈,说它在那些喧腾的日子里,怎样让自己的心泊于安详和沉静;说它在春天开出并不漂亮的花,在夏天曾经是一颗小小的被叶片遮蔽的青果;说它如何耐心等待秋天的到来,使自己变成阳光的金色,凝成一捧盈硕果实、可摸可触的爱。于是我思索柿子树在来到这里之前的经历,它是长在一群同样的树木中间吗?它是怎样被命运选中,来到鲁院的花园里,成为独特的风景?正如我冥冥之中幸运地来到这里。它的命运之中是否也有风雨和雷霆?它的生命里是否也有春风和清露?它是否也深味了人间的悲喜,才呈现出这一树的殷实和辉煌?

⑥将这些献给生命,所有的挣扎、疼痛、念想便都化为风景。

⑦一天,我清早来到柿子树下,在枯萎的草柯间捡了两枚熟透坠落的柿子。它们的光芒和馨香像音乐一样荡漾。由此我知道了,树木怎样靠果实传递快乐和希望。

⑧这座独一无二的花园里,在树荫和花丛中掩映着一些大文学家的塑像,巴金、茅盾、丁玲、 冰心……他们生命的气息透过那些颜色沉郁的大理石火焰一样在时空中传递,这是永恒的穿透,永恒的温暖和光照。当微风轻拂,花摇影移,四下里充满眷爱的情意,星光、月辉、草木、清波,这些事物轻盈地转化成意象,以审美的方式凝聚成饱满玲珑的主题,那是喜悦和善的思绪,那是 文学的痕迹。

⑨而柿子树在这些思绪和痕迹中,从容呼吸着,就像一篇文章在写作着,一幅画在描绘着,一声祝福在传播着。

⑩秋色一日一日深了,霜冻从很高很远的地方砸落了,花园里的一切都沉浸在静寂的灰色里, 只有柿子树还高举着一簇簇火焰般显眼的果子,微笑着,歌唱着……

(取材于郭严隶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 “以不可言说的方式” 击中作者的 “美” ,是在蓝天白云背景衬托下的柿子树的果实,它们在作者的想象中如同 “结晶的阳光” ,异常灿烂、耀眼。
B.第⑤段结尾三个疑问句,层层递进,气势磅礴,虽然用了三个 “是否” 发问,答案却不言自明,蕴含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深入思考。
C.文章结尾运用反衬、拟人、比喻等手法再次描写柿子树及其果实的形象,呼应前文,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D.本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紧扣标题 “鲁院里的柿子树” ,由表及里,托物寓意,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 的特点。
【小题2】请按要求完成下列两道小题。
(1)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那一棵棵银杏树,所有的叶子都像足透了的金子,在黄昏里闪着朝晖的明亮。
(2)作者说银杏树叶美得像“一层锦”像“一幅油画”,可是为什么“总要到柿子树旁边来”?
【小题3】鲁院里的柿子树、塑像分别给了作者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色经典”是产生于二十世纪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以反映***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为核心,展现***领导下的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进程。“红色经典”肩负着历史叙述、时代精神建构和民族精神塑造的重任,在推动革命历史经典化、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整合民众思想、统一社会价值取向、塑造新生共和国威信、完善当前道德想象和建构当代人的历史认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红色经典”的复杂文化内涵和巨大影响力使其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语境中不断被解读和改编。
(摘编自段蕴恒《浅论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与重塑》)
材料二:
根据调查数据,90.8%的青少年学生认为自己对红色经典书籍有所了解,27.3%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了解红色经典。

(摘编自吴茜《青少年红色经典书籍阅读调查及出版建议》)
材料三:
红色经典,通常以“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为代表,实际上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涌现出的一大批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土地革命等时代巨变的文学作品。这批红色经典最初走向海外,外文出版社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在全世界最大的读者网站Goodreads上,今天仍然能够看到世界各地的读者对于这批红色经典的评论。一位37岁的美国女图书管理员认为《林海雪原》内容有趣、十分吸引人,并为书中的人物精神所感动,该书让美国读者对故事发生的中国时代背景有了一定的理解。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罗福林教授今天仍然向该校研究生、本科生们推荐《林海雪原》一书,他认为《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是中国文学的代表,通俗易懂。来自美国、加拿大和印度等国的130位读者对《青春之歌》给予了高度评价,有位印度的读者在留言中表达了感激之情:“《青春之歌》这本书让我进入了共产主义文学的世界。它将我带入文学的大门,因此在我心中有特殊的地位。这本书我至少读了5遍,我之所以阅读中国文学,都是因为受它的影响。”
(摘编自何明星《红色经典在世界的传播》,2017年11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四:
2018年春节,实景影画剧《红色娘子军》在三亚首映。沉浸在热带雨林中的观众坐在移动座椅上,穿越回到1931年的海南岛,五指山上、万泉河边,红色娘子军追求光明与自由的战火时光一一呈现……
“红色娘子军”是经典故事,与之有关的电影、芭蕾舞等都已家喻户晓。制片方以实景影画剧的形式,将它还原回原生背景——以海南热带雨林为环境意象,以静谧宽广的万泉河水为情感符号。整台演出通过红色娘子军寻找光明与信念的烈火青春、浴血奋战的激烈战争场面,表现出壮烈而又昂扬的娘子军精神。这个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以新时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焕发出新时代的新内涵,获得新生命力。无疑,它今天为我们提供的是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新动能,是追求美好生活的新动力。可以说,制片方和三亚所进行的这条将红色文化与实景演艺相结合的新路子为深度整合红色资源、盘活红色文化提供了新可能。
(摘编自罗明标、朱红军《红色经典的新演绎》,2018年3月1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青少年对红色经典书籍认同度及认知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大多数青少年学生认为对红色经典书籍有所了解,52.8%的受访者认为“能够忆苦思甜、更珍惜现在生活”。
B.青少年学生普遍认同红色经典书籍的教育价值,认为阅读红色经典书籍“对自己毫无意义”的只是极少数人。
C.调查数据显示:一半以上的青少年学生认为自己认知红色经典的为影视剧、教科书、学校活动。
D.调查数据显示:三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父母、老师、同学的推荐”是自己认知红色经典书籍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红色经典”是产生于二十世纪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它具有复杂文化内涵和巨大影响力,至今仍发挥重要作用。
B.外文出版社推动了红色经典走向海外,在全世界最大的读者网站Goodreads上,现在仍然能够看到世界各地读者的相关评论。
C.从Goodreads上可知,红色经典传播到海外,也感动了美国读者,能够让美国读者理解中国当时的背景和现在的生活。
D.至少读了5遍《青春之歌》的印度读者表达了感激之情:它让我进入了共产主义文学的世界,将我带入文学的大门……
E. 实景影画剧《红色娘子军》使观众穿越回到过去,在五指山上、万泉河边,与红色娘子军一起为追求光明与自由而奋战。
【小题3】怎样才能更好地传承红色经典及其精神?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散文就是散文,何来快餐化

郭军平

时下散文领域有一些学人喜欢把那些精短类的散文称为“快餐化散文”,我实在认为不妥。

散文就是散文,何来快餐化。在散文前面冠以“快餐化”总感觉是对精短类散文的蔑视。持这种观点的学人无非就是喜好那些长篇大论的三五千字以上或者洋洋万言的散文,总认为这样的散文就是大散文,就是厚重、有分量、有历史责任感、有生命感悟力的好散文,就是耐人寻味、耐人咀嚼、流传百世万世千古流芳的好散文;甚至有些学人还极力指责批评各类报纸副刊的散文,称其大都是些快餐型散文。这种狭隘散文观的错误认识,其实是严重缺乏文学常识的,是对散文创作领域的错误指导。

散文创作和其他文学体裁创作一样,都要反映生活,提炼生活,升华生活,指导生活,以其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作为散文素材的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包罗万象的,大到天文地理,小到家长里短,中到国家大事,人物春秋,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在所有的文学体裁里,最能够表现真实生活的恐怕还是散文家族,散文其实就是所有文学体裁里的一个泱泱大国。自古及今,从中到外,几乎所有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文学大师们都有散文著作。

散文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其表现形式灵活,不像诗歌那样受到这样那样的约束。散文,名为散,顾名思义,放开之文,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所可写你自然可以洋洋万言,甚至几万言自由挥洒,无人嫌你长;无所可写你自然也可以几百字或者千把字来表现,也无人嫌你短。散文的质量高低不能以长短来评定,评定散文质量的高低好坏最终还是以其是否有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表现形式为准的。

有些散文看起来短,但是却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艺术形式打动着千百年来的无数读者。以中国古代散文来看,无论是《论语》的简短的对话体,还是孟子的论辩体,或者是《老子》的格言体,以至于到《荀子》《韩非子》《庄子》的学者体,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不是因为其内容的长和短来确定的,而是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决定的。唐宋八大家,明清散文,甚至包括影响较大的《古文观止》里所收录的所有散文,哪一个不是依照这样的标准?如果要按照有些学人的标准以字数来论短长,这些岂不都成了快餐散文,如果给它们加上快餐二字,岂不是对它们的亵渎和不尊吗?

古代散文是这样,那么现代散文呢?像鲁迅、郭沫若、巴金、胡适、周作人、冰心、郁达夫等他们的精美散文何尝是以长篇大论独领风骚的,恰恰相反,他们的散文大都很精短,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因此才成为后人们不断学习和借鉴的范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梁实秋有一个观点就是“力求散文精和短”,并且他也是追求“散文精和短”艺术的实践者。那么外国散文家呢?像培根的哲理散文、蒙田的随笔哪一个是因为长篇大论而驰名中外的呢?因此,散文的长并不标志着思想容量大,艺术性强;散文的短也不标志着思想内容贫乏,艺术性弱。有些散文的长反而让人感到啰嗦、乏味、无聊;而有些短,反而让人感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因此,散文的写作尽可以依照真情真性真识来写,没有必要以文字的长短来确定其艺术价值的高低。朱自清的《背影》既不华丽,内容也不长,但是却登上了散文的高峰,指引着散文的创作。如果以字数长短来评价,岂不是连朱自清这样的大家的文章也成了快餐化散文,这真是对散文的亵渎,对大师的污蔑。

散文本来就是不拘形式、自由灵活的一种文体,大师们可以写,无名作者就是老百姓也可以写,“以吾手写吾心”,自由倾吐,自由抒发,何来那么多的规矩,何必规定这样写、那样写。东指点,西指点,好像他就是散文大师一样,其实让他自己来写,也不见得就比谁高明。所以,要让散文创作繁荣,还是应以一种包容宽宏的视野来看,不要随便框定形式,框定名词,随意贬低报纸副刊上发表的各类散文;毕竟报纸副刊上的散文无论艺术性还是思想性,其实都是很不错的,去掉“快餐化”的贬称,恢复散文就是散文的称呼。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快餐化散文”是对精短类散文的蔑视,其判断标准是错误的。
B.散文素材广泛,因此,根据不同素材进行写作,就会出现形式长短的不同。
C.散文只关思想内涵和艺术性,与长短无关;散文的质量是以真情真性真识来决定的。
D.散文创作的繁荣容不得一些批评,要多包容,多鼓励,才会出现精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2段用充分的事例说明有些学人提出“快餐化散文”观点的基础,为下文批驳打下基础。
B.文章第3段作者宕开一笔,阐述了散文文体的本质特点,在第4段提出自己的观点,为下文展开论证做好铺垫。
C.文章第5、6段分别从古今中外著名散文家的写作实践来谈论这个道理,显得论证严密,无懈可击。
D.文章第7段提出了散文写作的依据,这与作者最后一段的论述某些方面有些矛盾。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文前面加一个“快餐化”是对散文的贬称,文章呼吁去掉,不要乱扣帽子,如果这样,不利于散文的繁荣。
B.散文的长与短无关质量的高低,所以我们不能以散文的长和短来评价散文质量的高低。
C.如果依照作者提出的观点,那么长文章里可能也有劣品,短文章里可能也有精品。
D.文章呼吁去掉“快餐化散文”名称,其实是为短文章张目,不利于散文向深度厚重开掘。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领导的一个研完小组首次提出证据证明,用作实验治疗并直接注入患者血液中的靶向纳米粒子可传输进入肿瘤中,释放出双链小干扰RNA(siRNAs),并利用RNA干扰(RNAi)机制关闭一个重要的癌症基因。此外,该团队提供的证据也首次证明,这种血液注入的新型疗法为剂量依赖性人类肿瘤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亦即输入体内的大量纳米粒子也会出现在肿瘤细胞中。

提前发表在3月21日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上的该项研究成果表明,在患者身上同时使用纳米粒子和基于RNA干扰的疗法是可行的。该项研究的领导者、加州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教授马克•戴维斯表示,该方法为未来在基因水平上抗击癌症和其他疾病打开了大门。

科学家此次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是从2008年5月开姑的一期临床试验得出的结果。一期临床试验主要集中于安全性测试,观察药物或疗法是否且在什么用量上会变得有害或有毒,还可提供在人体中使用的概念性科学证据。

利用加州理工学院新开发的技术,研究小组在受试者肿瘤活检细胞中检测到了纳米粒子,并进行了成像。此外,戴维斯及其同事发现,给予患者的纳米粒子剂量越高,在肿瘤细胞中发现的纳米粒子数量也越高。这也成为了利用靶向纳米粒子的剂量依赖性反应的首个例子。

奇妙的是,证据显示小干扰RNA完成了其工作使命。在研究人员分析的肿瘤细胞中。信使RNA编码的细胞生长蛋白——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已经退化,退化反过来又导致了蛋白的损失。

而更重要的是,如果信使RNA在目标点被小干扰RNA裂解,就会发现信使RNA片段具有其应有的确切长度和序列。研究人员表示,这是首次发现来自患者细胞的RNA片段经由RNA干扰机制被合适的剪切。该事实证明,RNA干扰机制也可通过使用小干扰RNA发生在人体中。

有关专家表示,通过使用小干扰RNA,很多癌症目标均可在实验室中被有效锁定,但在临床上阻断这些目标尚难以实现。这是因为许多目标并不受制于传统抗癌药物。该项研究提供的证据表明,使用靶向纳米粒子传递小干扰RNA在未来将有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也使科学家们开始考虑可将似乎不太可能的目标作为新的靶标。临床试验得到的数据也证实了将核糖核苷酸还原酶作为靶标的、基于基因的癌症新疗法是大有可为的。

(选自2010年3月24日《科技日报》)

【小题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靶向纳米粒子可释放出双链小干扰RNA(siRNAs),并能够利用RNA干扰(RNAi)机制关闭一个重要的癌症基因。
B. RNA干扰机制首次在人体中获得证实为抗击癌症等疾病打开了大门。
C. 一期临床试验主要集中于安全性测试,观察药物或疗法是否且在什么用量上会变得有害或有毒。
D. 给予患者的纳米粒子剂量越高,在肿瘤细胞中发现的纳米粒子数量也越高。
【小题2】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用作实验治疗并直接注入患者血液中的靶向纳米粒子可传输进入肿瘤中,释放出双链小干扰RNA(siRNAs),这一结论已得到证明。
B.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患者身上同时使用纳米粒子和基于RNA干扰的疗法是可行的。
C. 戴维斯及其同事利用新开发的技术成功地进行了利用靶向纳米粒子的剂量依赖性反应的实验。
D. 有关专家首次提出证据表明,使用靶向纳米粒子传递小干扰RNA在未来将有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也使科学家们开始考虑可将似乎不太可能的目标作为新的靶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直接注入患者血液中的靶向纳米粒子这一新型疗法尚未被广泛运用到实际医疗中。
B. 患者细胞的RNA片段经由RNA干扰机制被合适的剪切,遮一事实证明,RNA干扰机制也可通过使用小干扰RNA发生在人体中。
C. 通过使用小干扰RNA,癌症目标均可在实验室中被有效锁定,但在临床上阻断这些目标尚难以实现。
D. 将核糖核苷酸还原酶作为靶标的、基于基因的癌症新疗法具有广阔的前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那么逍遥是否就是超越小知小年,突破限制?庄子在《齐物论》篇中又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似乎又要反对执著追求大知大年了,然则我们应如何了解庄子的意思?

“逍遥”,自然是指对任何依待与条件的超越和破除。然而这理解只是初步的。从客观的现实世界来看,任何事情都必然是已被置于因果网络之中。而所有现实存在又皆有其实际条件之依待,有果必有所依之因。要说有待,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就算列子御风亦有待于风。那么,庄子所讲的破除依待是如何可能的?郭象《庄子注》认为,逍遥之义必须从圣人的修养境界上立言。逍遥所描述的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境界,而非对客观外在世界的经验描述。宇宙万物从逍遥境界观照而言都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这种观照的境界,乃一艺术境界,而非道德修养境界。这种境界即道家无己、无功、无名的“去碍”,从而达致庄子所言“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一种含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的道家之境。所以,从无待逍遥而言,则大鹏小鸟皆同。郭象说:“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

然而这里或会产生一个问题:反观《逍遥游》的文本里,庄子似乎有意抬高大鹏列子彭祖大椿,而贬低斥鴳宋荣朝菌蟪蛄,即庄子所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岂不是与郭注“各适自性,逍遥一也”的说法矛盾吗?

郭象认为,这当中不仅没有矛盾,而且还透露了庄子的精义。因为在庄子那里,所谓大小、长短、夭寿、高下之差乃是由于对待比较而成,是我们成心的知见。正是由于出自比较,则小年固然不及大年,然而大年却永远可以有一“更大之年”去与它相比,则大年亦成小年了。可见落在对待关系之中,有待是必然的,永远无法逍遥。我们必须平齐是非,抛却对待,正如《齐物论》中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既然“莫寿于殇子”,则如何“小年不及大年”?可见《逍遥游》中的讲法不可执实。其实,逍遥若是一精神境界,则无论是彭祖还是蟪蛄皆可逍遥,端视其有否为物所累而已。我们要明白“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说所透露的是超越自身限制的意思,却不应执实于此。

郭象说:“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徒见其戴黄屋,佩玉玺,便谓足以缨绂其心矣;见其历山川,同民事,便谓足以憔悴其神矣,岂知至至者之不亏哉?”“圣人……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真正的圣人,“出世”而未尝不“入世”,“入世”又未尝不“出世”。所以郭象认为尧才是真正的逍遥,正因为他不似许由自限于深山之中,与俗情世界对立为二。相反,尧虽在庙堂之上,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无为而治天下,不以桎梏为桎梏,便做到了真正的无待,真正的逍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客观世界中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要破除依待,理解逍遥,郭象认为必须从圣人的修养境界上来说。
B.“逍遥”不仅仅是对客观外在世界的经验描述,还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一种艺术境界。
C.“逍遥”不属于道德境界,所以从逍遥境界来看,宇宙万物都是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的。
D.郭象认为尧才是真正的逍遥,是因为尧身在庙堂之上而心系俗情世界,不似许由自限于深山之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更好地对庄子的“逍遥”做出了阐释。
B.文章论证结构清晰,指出要达到庄子的“逍遥”境界,既需要各适其性,也需要平齐是非,抛却对待。
C.末段指出郭象认为的“尧是真正的逍遥”,既是对前文观点的补充说明,又是对其观点的具体论证。
D.文章大量采用了举例的论证手法,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证明了庄子看似矛盾实则并不矛盾的“逍遥”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逍遥境界观照而言,宇宙万物都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这种境界即达致含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的道家境界。
B.“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郭象认为,大鹏小鸟都是自由的,而大鹏高远的境界仍然值得小鸟羡慕。
C.“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说,透露的是超越自身限制的意思,不应认为这是主张有大小对待和是非分别。
D.真正的圣人,既“入世”又“出世”,其心不为物所累,所以,即使整天忙碌于世俗事务,也能神气无变,淡然自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