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陈鹏举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总是离不开诗呢?那是因为诗和我们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这个民族把诗意看作自己民族文化的本质。说到底,西方人是用科学的方式来理解世界,而我们中国人则是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这是我们特有的思维方式。

如说,苏东坡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提到了一个典故:尧统治天下时,手下的法官皋陶要杀犯人,但尧反对了三次,主张不杀。主考官欧阳修特地问苏东坡这个典故的出处,苏东坡坦然回答:“何需出处!”他是根据策论的需要,自己编造出来的。还有个例子是《史记》。《史记》是司马迁写的史书,但鲁迅对它有这样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里鲁迅非常含蓄地指出,《史记》其实不是真实的史书,它是散文、是诗。譬如“鸿门宴”,写得如此精彩,所有的细节都栩栩如生,但鸿门宴在历史上有没有如此真切地出现过呢?其实司马迁只是非常合理地写了一段可能是真实的历史。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那么重要的一位史学家,也是用一种诗意的方式,在为我们民族留下那样一段可能存在的历史。

我们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就是诗意,或者说诗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为什么诗像梦一样一直缠绕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我们民族的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能够读几首诗、背几首诗,因为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

纵观我们民族的文学史,应该说它也是一部诗的历史。大家可能很熟悉胡适先生关于文学史的观点,那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他认为中国文学是这样发展的。但你要知道,当时胡适提倡白话文,他的意思是说文学是发展的、是进化的,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完全是有理由的。为此,他需要寻找一个根据、一个史实,所以提出了关于文学史的这个观点。然而事实上,他的这个观点把中国文学史中诗的重要地位给抹杀了。诗在我们中国文学里,实际上从来都是主导文学的,唐诗不谈,宋也是以诗为主。称苏东坡为诗人他很开心,叫他词人就未必,因为词是诗之余。元明也是如此。到了清代,晚清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诗人,在文字狱的背景下,这批文人实际上保存了汉文化的经典,清诗用了很多的文学典故,他们把诗写得非常含蓄、非常精彩。即便是小说《红楼梦》,它之所以精彩,也是因为它的诗意。整部《红楼梦》,写了许许多多的诗,但曹雪芹是根据小说中每个人的身份在写诗,因此小说中的这些诗并不能代表曹雪芹本人的最高水准。曹雪芹真正以自己的身份写的诗,流传下来的只有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这两句诗很明显有“诗鬼”李贺的味道,这也说明曹雪芹本人其实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个非常好的诗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认为,《史记》其实是散文,甚至可以说是诗,而不是真正的史书。
B.根据文章的需要可以编造一些典故,这属于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的一种形式。
C.史学家可以通过一种诗意的方式,即合理的想象描写一些历史的细节来完成史书。
D.诗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诗意或可称为中国文化史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思维方式看,西方人理解世界偏于理性,而中国人理解世界则偏于感性。
B.《红楼梦》之所以精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小说里写了许多诗,很有诗意。
C.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中国唐以来的文学史,是值得商榷的。
D.晚清诗人在诗歌理论上已经有了自觉的选择,即诗歌要含蓄,要多用典故。
【小题3】请概述本文的论述层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9 10:46: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新闻1月21日电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全国入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1723万人,虽比2016年小幅减少,但明显高于“十二五”时期年均出生1644万人的水平,是2000年以来历史第二高值。

李希如表示,“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总量明显增加。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后,近两年我国出生人口明显增加。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査结果显示,2016年和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分别为1786万人和1723万人,比“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的“十二五”时期年均出生人数分别多出142万人和79万人:出生率分别为12.95‰和12.43‰,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分别提高了0.84和0.32个千分点。2017年出生人口比上年有所减少,主要原因是一孩出生数量下降较多。

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二孩出生数量继续增加,占比超超过50%,2017年是我国“全面两孩”生育政策实施的第二年,也是政策效果完整显现的第一年。受政策效应影响,2016年二孩出生数量大幅上升,明显高于“十二五”时期平均水平,2017年二孩数量进一步上升至883万人,比2016年增加了162万人:二孩占全部出生人口的比重达到51.2%,比2016年提高了11个百百分点。

李希如分析,“全面两孩”政策有利于促进我人口均衡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育龄妇女人数呈现逐年减少趋势。2017年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比2016年减少100万人,其中20-29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人数减少近600万人。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妇女初婚和初育年龄呈现不断推迟的趋势,妇女生育意愿也有所下降。在上述因素影响下,2017年一孩出生人数724万人,比2016年减少249万人。总的来看,“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二孩出生人数的明显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改善人口年龄结构,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材料二:

2016年是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第一年,出生人口达到1786万人,比上一年増加131万人,是我国自2000年以来新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原因是,许多非独夫妇过去虽然想生二孩,但政策不允许,因此这些夫妇以前被压抑的二孩生育意愿都集中在政策放开的初期释放出来。2017年出生人口减少,预示着二孩生育高峰已经过去。未来几年,我国的出生人口将持续减少。

近年,人口变化以湖北省为例,见图(由下至上分别是自然增长率、死亡率、出生率):

数据:湖北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材料三:

近年来湖北省男、女性别比例表(柱状图左为男性;右为女性):

数据:湖北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材料四: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周天勇对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一个规律性的结论:20年前的人口增长率决定20年后的经济增长率。在人口因战争、饥荒、瘟疫、政府干预等波动剧烈的情况下,20年前人口增长是上行的,就推动20年后经济增长上行,反之导致经济下行。“这是因为人口在20年后进入劳动年龄,其数量的多少直接增加或减少劳动力供给:然后他们开始结婚生子、买房或者租房,扩大消费,还进行创业和创新等等。这批人口的数量对于经济发展有着直接、重大的影响。”

人口统计学者黄文政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综合世界中高收入国家的情况,政府的教育投入一般占GDP的5%,而养老支出占15%。因此,从公平来看,政府对每个小孩应该补贴人均收入的10%才足以补偿养育家庭对社会的付出。他引用了1月9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报道,日本小镇Nagicho在推出生育补贴等鼓励生育播施后,生育率从1.4提高到2.8。

国家卫计委指导司负责人也表示,生育意愿低迷的原困主要是养育成本高,托育服务短缺、女性职业发展压力大等等。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综合材料一、二可知,一孩出生数下降致2017年出生人口比上年减少,但“全面两孩”政策的效果依然继续显现。
B.由材料二、三的表格内容可知,生育政策的变化对人口出生率有很大影响,出生人口的增加有利于改善男女性别比。
C.材料二可见“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湖北省出生人口明显增加,2017年更是达到12.6%人口出生率,与2012年相比显著提高。
D.综合材料二、四可知,人口增长率决定经济增长率,未来几年我国的出生人口将持续减少,经济增长将持续下行,学者们的相关呼吁业已引起了官方的关注。
【小题2】根据以上四则材料,下列表述或推论不合理的两项是(    )
A.“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总量明显增加,2017年是“全面两孩”生育政策实施的第二年,也是政策效果完整显现的第一年。
B.据材料二曲线图可知“全面两孩”政策对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死亡率几乎没有影响,但确实可以大量提升人口出生率。
C.据材料二、四可知,近年人口死亡率的增加表明我国面临着沉重的老化社会问题,国家应当大力加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托育服务的健全,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
D.由材料四可知,国家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提高生育补贴,相关税收政策的支持会有利于人口出生率的增加。
E. 据材料三、四可知,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妇女生育意愿低迷的原因主要是养育成本高、托育服务短缺、女性职业发展压力大等等。两者关系相辅相成,联系紧密。
【小题3】请给材料一的新闻内容,拟写该则新闻的“导语”部分,不超过100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区块链是指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数据存储的每个节点都会同步复制整个账本,信息透明,难以篡改。何为去中心化,这个跟比特币类似,意思就是没有中心,或者说人人都是中心;而分布式账本数据库,是指一种可以在网络成员之间复制、同步和共享的数据库。

比如食品安全方面。我们借助区块链技术,可以让食品链上的生产者、供应商、经销商、零售商、监管机构以及消费者,能随时获取到食品与食品的状态信息,非常方便追踪到受污染的食品,有效阻止食品安全问题的蔓延。这样一来,消费者在购买食品的时候,便能很轻易的看到自己食用的食品产自哪里,生产多长时间,施过什么肥料等等。

近年来,区块链的发展生态逐渐得到改善与丰富。业内人士认为,拥有国家政策扶持,得到广泛关注和资金支持,区块链技术能实现逐步稳定进步。就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价值来看,前景广阔,确实能创造很大的价值,但国内区块链技术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所以一定要做到技术自主可控,不能为了区块链而区块链。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区块链分布式账本天然具备公开透明的属性,在虚拟机提供真实可信的数据输入前提下,很多的政府管理以及监管工作,变得异常高效,也显示出独特的制衡威力,如果将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用作治国利器,毫无疑问会极大地规避地方政府的数据造假形成的假政绩现象,也让暗箱操作带来的权利寻租腐败的机会大量减小。

以我国政府三大攻坚战之一的扶贫攻坚战为例。政府机构在扶贫攻坚上,如果依托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技术,辅之以链下的问责机制,时机成熟,甚至可以编撰和设置监管职能合约来代替问责执行,将会迅速降低反复和多级考核频次,减少监管成本和人员成本,提高扶贫攻坚的效率和真实性。

区块链技术带给经济部门的是全新的商业模式,带给政府机构的是全新的治理模式,带给社会的是全新的治理架构,无论如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难以回避,无论我们身处哪种工作岗位,都必然会面临区块链技术带来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变。

(新浪财经网)

材料三

2017~2023年中国区块链市场支出规模统计情况及预测

(中国报告网)

材料四 当前,区块链技术应用已延伸到数字金融、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面对区块链这一新事物,需要观察跟踪其发展,建立规则体系,推动行业自律,依法治网、有序发展。确保区块链技术造福全社会,前提就是要管好用好区块链。

区块链给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全球主要国家都在积极加快布局区块链技术发展。尽管“自治”“自律”理念是区块链的显著特征,但其技术发展处于早期阶段,应用现状仍不成熟,安全性面临挑战。为了兴利除弊、扬长避短,实现区块链安全有序发展,政府监管是必要的,否则就可能乱象丛生、走上歧路。

加强对区块链的治理和规范,不仅有利于区块链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管好区块链是一个新课题,我们不能有畏难情绪,要坚信区块链无论在技术上还是法理上都是能够监管的。区块链本质上是一套治理架构,其核心是基于多种技术组合而建立的激励约束机制。其下一步的发展重点之一,就是实现监管的便利化和低成本。政府部门不仅要成为区块链政策的制定者,也要成为区块链的积极应用者、场景管理者。

区块链发展目前还在初期阶段,政府监管需要包容、审慎,注重效果,措施得当,允许探索、允许试错,为新生事物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一方面,明确底线思维,出台负面清单,稳步推动试点项目;另一方面,加强正面引导,在资本运作、投资管理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增加其风险承担、产业扶持、资源聚集能力,同时充分研究利用发达国家在技术人才、市场、政策等方面的积极因素,扶持优秀企业出海,引入海外优质项目,努力寻求合作共赢。

(摘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区块链”的理解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
A.人们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购买商品的各个环节是否安全达标,从而能够保障自己的利益。
B.区块链技术是一个可以改变未来很多应用场景的一个先进技术,前景广阔,能创造出极大的价值。
C.区块链分布式账本具有公开透明的属性,很多政府管理以及监管工作,将变得异常高效,也显示出独特的制衡威力。
D.区块链技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无论我们身处哪种工作岗位,都必然会面临区块链技术带来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将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用作治国利器,就能极大地规避地方政府假政绩现象,也会大量减少暗箱操作带来的权利寻租腐败机会。
B.依托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技术,辅之以链下的问责机制,有望提高扶贫攻坚战的效率和真实性。
C.从材料三可知,从统计和预测的情况看,从2019年开始,中国区块链市场将快速增长。
D.区块链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加快区块链技术发展。但目前技术还处于初步阶段,安全性面临挑战,需要政府部门的监管。
【小题3】如何推动区块链安全有序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贺小波
张大宽坐在村西的那块麦地头边,呆呆地望着地里奄奄一息的麦苗,他的心仿佛被家里的那只大黄猫抓了一把,说不出地难受。
入冬以来,天出奇地晴朗,风一个劲地刮,随便捏一把土撒在空中,瞬间便被吹得无影无踪。
“这鬼天气,明年还让人活不活了?”张大宽骂着,顺便从口袋里掏出一支烟叼在嘴上,然后双手捂着打火机打火。打了几次火机,烟没点着,倒把手烧了一下,痛得他一哆嗦,索性连同香烟扔在地上,赌气似的又在上面狠狠踩了两脚。
张大宽气哼哼地回到家,老伴正蹲在鸡圈旁给鸡喂食,鸡食盆里几个白花花的馒头直晃眼。张大宽一看,就火了,冲老婆吼道:“作,作吧!到时再发生忍饿的事,让你哭都没地方哭。”
老伴瞪了张大宽一眼,回顶道:“这些都是儿子从县城捎回家的,你没看见都长绿毛了,鸡还不吃呢!”
张大宽接着转头又骂鸡:“挨刀的东西,人吃挑了嘴,畜生也跟着吃刁了嘴,早晚杀了你们吃肉!”说完,狠狠吐了口唾沫向屋里踱去。
屁股刚挨板凳,门外传来一阵汽车的喇叭声,紧接着大门被“咣当”一下撞开了,儿子张子玉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走进来。
“爹,在家呢。”张子玉招呼道。
“不在家还能干啥去?”张大宽气还没顺过来,语气很呛。见儿子一人进屋,脸上不悦地问:“小宝呢?咋没一起回来?”
张子玉放下东西,拿了张板凳在张大宽身边坐下,掏出一支烟递给他,讨好地说:“正想跟您说呢!”
张大宽马上警觉起来:“你不会说今年又不回家过年了吧?”
“爹,就想跟你商量这事呢。”张子玉笑笑说,“现在年味也淡了,城里人过年都不在自家吃了,都去饭店预订。大过年的谁不喝点?而现在查酒驾又挺严,我不用开自己的出租车,光代驾就能挣不少钱。你说这么好的挣钱机会,我哪舍得放弃?”
张子玉越说越兴奋,双手不停地在空中挥动。“再挣他几年,到时回村把东山岭那片地包下来,盖上二层楼,每周六回家住上一晚,那才叫日子。”
“放屁!”张大宽的火“腾”的一下又起来了,“美得你!先不说过年回不回家,你看你家的那三亩地,要是我不给种上点小麦,恐怕到现在地还荒着。”
“爹,话不能这么说。你看村里现在还有几个种地的?年轻人还不是都出去打工挣钱去了。再说了,咱们村的地又薄又分散,老天爷要是不下雨,收不收粮食都成问题。如今是,种地的还不如个在大街上捡破烂的。要不,你也把我三口的那些地包出去算了。”张子玉说得振振有词,这下更惹恼了张大宽。
“挣你的钱去吧!”张大宽站起身,对屁股下的板凳狠狠踢了一脚,一个趔趄,差点儿把自己闪到。
“干啥呢?一大早就跟谁欠你钱似的。”老伴一进屋就埋怨道。
“爹嫌我们过年不回家呢!”张子玉委屈地说。
“你们今年又不回来了?也不怨你爹说你,真是的!一年就团圆一回,却让你搞得没了心情。”老伴也在一边跟着说儿子的不是。
“你们不回来不要紧,但后天,也就是年三十那天,必须把小宝给我送回来,不然我饶不了你。”张大宽说完,气哼哼地走出了院子。
说也怪,儿子走的第二天下午,天气就开始阴起来。风刮得更劲了,不过风中夹杂着一丝潮气,快到天黑的时候,竟然飘起了大片大片的雪花。
看着雪花,张大宽咧嘴大笑起来:“小兔崽子,我们不靠天吃饭靠啥吃饭!你挣钱再多,要是没人种粮食的,你买啥吃去?没粮食吃,你还挣个屁钱。”
雪越下越大,半夜躺在床上,还能听见窗外雪片“唰唰”的响声。第二天天不亮,张大宽就躺不住了,他要把院子里的雪扫干净,迎接新年的到来。
他拉开院子里的灯,开始扫起来,但雪花就像跟他开玩笑似的,刚刚扫过不大会儿又积了厚厚一层,他就再次回过头扫一次。
老婆埋怨他说:“你犯什么神经啊,不是白扫了吗!”
张大宽孩子似的笑着说:“难得哟,权当过过瘾了。”
这时,门外有汽车的灯光透过,还隐约听到了车开门声。还没回过神,门外传来孙子小宝叫“爷爷”的声音。“是小宝回来了,是小宝!”张大宽朝屋里喊了声,人却立马扔掉扫把急急地去开门了。
灯光下,儿子一家正一身雪花地立在门口。
“下这大雪咋回来了?路滑不说,你们还带着孩子。”张大宽边埋怨着,边把孙子小宝抱进怀里。
“爹,我们想好了,今年回家陪你过年。”
“不挣你的钱了?”张大宽故意说道。
张子玉讪笑着说:"下这么大,谁还会出门?再说,俺也想重温一下童年的记忆,小宝也想让您给堆个雪人呢。”
张大宽看了一眼漫天飞舞的大雪,忽然对小宝说:“走,孩子,爷爷给你堆雪人去,保准十天不会化的,城里人是看不到的。”
一家人都笑了。笑声中,雪花大片大片地在大地上盛开,朦胧中大家似乎看到有一丝绿意在涌动,那是春天在地下努力撑开世界吧……
(选自《小说月刊》 2017年第4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寥寥数语,交代了庄稼因干旱而枯萎的故事背景,以细节描写突出了张大宽焦灼难受的心理,为下文矛盾冲突的展开作了铺垫。
B.小说写张大宽回到家中,看见鸡食盆里白花花的馒头,冲着老婆就发火,被老婆“回顶”之后,转身迁怒于鸡,两个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
C.小说运用了对比手法,描写了张大宽下雪前后不同的心理表现,雪前他怨天尤人,心绪烦躁,雪后欢天喜地,兴奋异常,突出了“瑞雪兆丰年”的主题。
D.小说结尾以“绿意”喻指满载希望的生机,将“春天”拟人化,具有象征意味,暗示着人们辛勤地劳作,心与心相印,美好的生活就会来临。
【小题2】小说中张大宽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3】张大宽与儿子张子玉之间的争论,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作具体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这里,看到不同的鲁迅

董阳

①走进《鲁迅的艺术世界》,透过一幅幅画作、书法、篆刻、书籍封面装帧、徽标设计及收藏的碑帖、邮品,我们看到一个如此不同的鲁迅,那一张张精美的信笺,亲自设计的书籍封面,仿佛留有他的温度,影影绰绰显出一张可爱的面庞,那分明是一个顽童,忘我的,在海滩上玩赏一枚枚拾到的心爱的贝壳。

②在1936年的《死》中,鲁迅留下遗嘱,希望后代切不可做空头评论家或美术家。他还曾表示:“关于绘画,我本来是外行,理论和派别之类,知道是知道一点的,但这并不足以除去外行的徽号,因为所知道的并不多。”

③然而鲁迅对美术的热爱,却在他的文字中有过多次流露。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写道:“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儿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儿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④绘图本《山海经》也曾经让少年的鲁迅时常惦念。当保姆阿长送给他一包有画儿的“三哼经”时,鲁迅回忆说:“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那些美好的回忆深深地烙在鲁迅的心头,像闪光的露珠散落于清晨的片片花瓣上。沙时的经验往往影响人的一生,后来鲁迅集藏了大量汉画像石刻拓本,曾手摹《秦汉瓦当文字》一卷,印过大册的珂勒惠支画册,他还支持新生的中国青年木刻家,不遗余力……

⑥1929年5月鲁迅北上探亲期间,适逢许广平怀孕待产,这是两人自三年以来第一次分别。鲁迅给许广平写了一封信,所用信笺两张,一张是许广平喜食的枇把,一张为寓意孕育其子的莲蓬,素雅的笺纸,隽永的笔迹,别有寓意的图案。许广平后来在回信中说:“那两张纸必不是随意选择的。”

⑦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说:“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也许正因为这一点,鲁迅十分经心美术教育。

⑧1913年,任职教育部金事的鲁迅在《教育部编纂处月刊》上发表了《拟播布美术意见书》,集中阐述了他对美术教育的观点。他指出“美术之用”在于“表见文化”“辅翼道德”和“救援经济”,尤其在“救援经济”一条,鲁迅的见解可说是超越时代的,他以为“品物材质,诸国所同,其差异者,独在造作……故徒言崇尚国货者末,而发挥美术,实其本根。”这与我们今天“创意文化产业”的要义是毫无二致的。尽管鲁迅早已深谙“美术之用”,但对于美术教育,却并不“沾沾于用”,他以为,美术的真谛在于发扬真美,以娱人情,而美术的“见利致用”,“乃不期之成果”。因此他主张将美术“传诸人间,使与国人耳目接,以发美术之真谛,起国人之美感,更以冀美术家之出世也”。

⑨在今天听来,鲁迅这番话仍有不寻常的意义,即“见利致用”并非美术教育的初衷,“沾沾于用”以及师长过高的期许往往破坏了孩童本性中的爱。对于美术启蒙者而言,其目的并非要人人都成为美术家,他们的第一要务是“发美术之真谛,起国人之美感”,从而有益于修养,有益于人生在这一点上,鲁迅正是最好的例子。

⑩黄裳在序中说:“他在美术园地的辛勤耕耘与他在《自由谈》上写战斗杂文,几乎是‘双峰并峙’的同样的战斗工作。”在《鲁迅的艺术世界》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如此不同的鲁迅。

(选自2009年10月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第①段中,作者用可爱的“顽童”来形容沉醉于艺术世界的鲁迅先生。
B.鲁迅先生的遗嘱表达了他对美术的投入与热爱,以及对后代的殷切嘱托。
C.第⑤段中“集藏”等动词,凝练地概括出鲁迅先生为美术所做的贡献。
D.鲁迅先生为许广平精心挑选信笺的这一细节主要表现了他的艺术追求。
【小题2】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第⑨段提到“在今天听来,鲁迅这番话仍有不寻常的意义”,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不寻常的意义”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2月22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近年来有关部门和企业持续推出网络提速降费举措,对推动经济升级、促进创业就业、拉动消费、便利和丰富群众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会议要求有关方面进一步顺应社会期盼,继续深挖潜力,抓紧再出台一批提速降费新措施,加大电信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网络服务能力和质量。
在一个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网络提速降费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公众要理解这一过程的复杂和艰辛,多一些“过程意识”;另一方面,相关方面也要增强“等不及”“伤不起”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多一些“问题意识”。只有将“问题意识”与“过程意识”有机结合起来,网络提速降费才能凝聚更多的价值共识。
世界日益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网络提速降费不仅有助于建设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社会,也有助于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让网络更加便民、利民,进一步促进创业就业和经济转型,整个社会将继续保持生机与活力。
(摘自2017年2月24日新华网)
材料二
自提速降费提出以来,我国相关部门、三大运营商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我国网络架构和网络运行监测手段得到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到去年底,三大运营商共建设4G基站超过245.6万个,发展4G用户6.85亿户;光纤宽带普及率不断攀升,流量单价持续降低;推动取消长途漫游费……
“近年来提速降费工作得到稳步推进,国务院、工信部的计划目标运营商都达到了。”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表示,进一步推动提速降费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当前,我国电信和互联网行业整体正在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移动互联网推动消费模式共享化、设备智能化和场景多元化的趋势正在显现,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于网络支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信基础建设和服务上依然存在部分服务项目不合理、光纤入户难、普惠范围有限、创新乏力等问题。
付亮表示,提速降费工作开展以来,运营商在规划制定套餐时,往往会在套餐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增加流量,比如赠送本地流量和闲时流量等,虽然流量平均单位价格下降了,但还是有部分用户感受不明显。在下一步调整资费时,应更多从民众感受入手,选择用户群规模较大的资费种类加以调整,让更多人感受到电信普惠服务的便捷和实惠。
目前,我国网络覆盖正在逐步完善,农村宽带普及度逐年提升,但在部分城市核心地带,光纤难进小区“最后一公里”等“卡脖子”老大难问题仍然不少,政策的落实和推进尚存不小提升空间。
(摘自新华社北京2月24日电)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强调有关部门提出“提速降费”举措的意义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B.材料一指出网络“提速降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公众要多一些“过程意识”,相关方面多一些“问题意识”,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网络提速降费才能凝聚更多的价值共识。
C.材料二指出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于网络支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信基础建设和服务上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服务项目不合理、光纤入户难、普惠范围有限、创新乏力等。
D.材料二认为运营商在规划制定套餐时,虽然流量平均单位价格下降了,但套餐价格根本没有给人们带来便捷和实惠。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为合理的两项是(  )
A.材料一中提出只要网络“提速降费”举措能落实,就会推动经济升级、促进创业就业、拉动消费、便利和丰富群众生活。
B.材料一认为网络“提速降费”有助于塑造低成本、高效率社会,是进一步促进创业就业和经济转型,乃至整个社会继续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前提。
C.材料二是新华社的评论,代表政府的声音,相比材料一,逻辑性更强,措辞更加谨慎,但在“形象性”上就逊色得多。
D.材料二首先肯定了三大运营商在“提速降费”上做出的贡献,但“提速降费”在基础建设和政策的落实和推进方面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E. 两则材料均以“降费提速”为中心论述,但重点不同,材料一重点说的是“提速降费”的意义,而材料二重点说明“提速降费”的具体问题和措施。
【小题3】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提速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