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穿白衬衫的老黄

陈年喜

我现在打工的地方,当地人采买生活日用品时使用的背篓非常有特点,竹篾编织,圆筒形,很高,上至肩头下到屁股,方便行走也方便就着地坎歇息,不占双手还能负重。市场上,乡下来赶集的人们都背着背篓。背篓里装着辣椒、白菜、竹笋、李子、葡萄、黄瓜……早市时县城的巷头巷尾,是一片背篓的世界。

出蓝天菜市场东门往左拐不远,是白马市场,在拐弯的地方,我邂逅了老黄,准确地说是先邂逅了他的一篓黄瓜。这是一篓带着顶花、来自乡下的黄瓜,浑身沾满了乡间的露水。采花的土黄蜂大概离开花蕊不久,嫩黄的花粉溢出了蕊心。

这是真正的黄瓜,老品种,在很多地方已经失种。一半绿一半黄,黄绿纠缠在一起,咬一口,脆,脆里有一股香。大多黄瓜本来无味,因为这一股香,这黄瓜味道复杂无尽,它不像新式品种,粗而短,无刺,简单。黄瓜的主人穿一件白衬衫,干净、齐整,和市场的纷杂,和他的一篓黄瓜显得很不搭调。“给我来五斤。”我的北方普通话让他一愣:“你一个人吃?”我说是。“黄瓜不过当天,过了就蔫了,二斤够你一天了。”他用老式盘子秤称了二斤给我。那天,知道了他姓黄,家住在有些路程的乡下。

三天一集,老黄几乎一集不落,卖些别的,多数还是卖黄瓜。我们渐渐熟悉起来。他不是本地人,是南方人,因为做生意亏得血本无归,老家回不去了,经人介绍,在这边乡下买了农村的老房子,落了户。没了本钱,种些菜卖。人活着,得吃饭。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有一回喝酒,三杯下肚,他突然唱起了《牡丹亭》。不知道他突然想起了什么,那婉约的唱腔吓我一跳。人声鼎沸的饭店大厅,他一件白衬衫,与时令已然不相宜,只有头上渐白的头发与早到的秋天有些相配。

有一段时间,老黄不卖黄瓜菜果了,他到城里做装修。似乎做得还不错,手下有了十多个工人,单子接得很大,业务扩大到水暖、基建,买了辆二手皮卡车。

生活是一个围城,每个人的围城都墙高院深。关于老黄的私人生活,没有人知道一二。有一天,他跟人打架了,因为一个不相干的女人。临河路大排档是小城最红火的大排档,夜夜人群不息。邻桌是一群鲜衣怒马的青年。不知为什么,他们争吵起来,一位壮汉抽了一位女子一个耳光,又一个耳光,女子连连赔罪,嘴角流着血。老黄实在看不下去,把女子拉到自己身后。双方一场混战,对方人多,老黄头上挨了一酒瓶,鲜血满面。那群人扬长而去,老黄从地上爬起来,洗净了脸,把女子送回了住处。我说你这是何苦,他说我受不了人被欺负。

过了一段时间,老黄又摆起了菜摊,位置还在原来的地方。他离开了近一年,那个位置还在,仿佛知道他还会回来一样。他说家里的土地已经荒掉,现在卖的菜都来自批发市场。他每次都会带一些黄瓜给我,不过是新品种,根根绿得吓人,有一尺多长。

有一天,他突然出现在我面前,“我要走了。”我问去哪里,他答说不知道。在下着小雨的街上,我们紧紧抱了一下,互相拍了拍背。他那件白衬衫已经有些旧了,质地依旧精良。衬衫套在夹克里,我突然看见衣领间有一行字,绢秀的黄丝绣成。

后来听人说,老黄被欠了很多钱,也欠了别人很多钱,为了还债,他卖了乡下的房子,卖了皮卡。我每天上下班,还是打蓝天市场和白马市场连接的拐角处经过。不自觉地总要看一眼那个摊位,摊位早已换上了别人,摊煎饼的小夫妻忙乎得热气腾腾。我有时想起那些黄绿相间的黄瓜,有时想起杳无音信的老黄,有时把他们一同想起,或者遗忘。

那件雪白的衬衫是一个永远无解的谜。“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无眠的晚上,我有时也会突然唱起来,不过不是昆曲,是秦腔。怕打扰隔壁的人,我用被子把头包起来,歌词和我的声音,一起落在枕巾的纹路里。

(选自《新华日报》2018.6.16第24版)

【小题1】请简要分析小说开头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题2】黄瓜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简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请概括老黄的性格特点。
【小题4】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20 08:16: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总长约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是国家工程、国之重器。这是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建设者们克服了许多世界级难题,集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

2018年9月16日,台风“山竹”正面直击珠三角。港珠澳大桥上,实测风速最高超过每秒55米。

强台风过后,港珠澳大桥安然无恙:大桥主体结构、岛上房建及收费站结构、交通工程附属设施均未受损,人工岛上建筑的窗户玻璃没有一扇破裂。

2017年以来,这个“世纪工程”先后经历过三次强台风考验,在极端天气面前展现了“钢筋铁骨”。

台风如同一次次“超大规模的全尺模型风洞试验”,充分验证了港珠澳大桥代表的中国桥梁建设的高超技艺和雄厚实力。

作为中国交通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的跨海桥隧工程,港珠澳大桥设计使用年限首次采用120年的标准。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引领下,中国科研人员攻克了大量技术难题,创造性地提出“港珠澳模型”等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海洋防腐抗震技术措施,最终保障了这一指标的达成。

港珠澳大桥在建设管理、工程技术、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填补了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形成了一系列“中国标准”。

截至通车前夕,港珠澳大桥科研团队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备31项、创新产品3项,申请专利454项。

和其他跨海大桥不同,港珠澳大桥是像“搭积木”一样拼装出来的。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的建设理念背后,是中国装备制造业跨越式发展提供的强大支撑。去年5月2日,经过10余小时吊装,重约6000吨的海底隧道最终接头像“楔子”一样,将数公里长的海底隧道连为一体,创下新的世界纪录。港珠澳大桥不愧是“中国制造”一张亮丽的名片。

材料二:

港珠澳大桥从建设伊始,就承载着三地对深度合作和共同发展的美好期盼。从3个小时缩短到约45分钟,这座大桥的建成,将从根本上改变珠江西岸地区与香港之间客货运输通道以水路为主和陆路绕行的状况,极大地便利了三地居民的通行,必将成为连接粤港澳大湾区东西两岸的重要枢纽。这座全球最长跨海大桥的开通,对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推动香港、澳门参与国家发展战略、保持长期繁荣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轮势随天度,桥形跨海通”。桥,寓意着纽带,更意味着机遇。港珠澳大桥的建设,集三地之力,融三地之智,便三地之民,在“一国两制”下协同决策、协调发展,为三地今后开展更宽领域的合作积累了有益经验。以港珠澳大桥开通为契机,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立足三地优势,加强三地联动,不断拓宽港澳与内地共同发展空间,粤港澳合作发展将迎来更美好的明天,“一国两制”将焕发更强大的生命力。

材料三:

路通则人通,人通则财通。大桥的开通,不仅提升了交通效率,更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以物流为例,香港贸易发展局曾发布研究报告指出,内地的珠江西岸仓储用地充裕、人工成本较低、产业配套设施齐全,但仓库租金远低于香港和珠江东岸。借助港珠澳大桥,在珠江西岸地区建立仓储分拨中心,将极大降低物流成本。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将有效扩大香港机场和货柜码头的腹地,这既能刺激珠江西岸地区物流服务的快速增长,也将进一步巩固香港的贸易中心和物流枢纽地位,可谓双赢。再以旅游业为例,大桥开通后,三地通关更加便利,“一程多站”旅游产品的推广,既能带动香港、珠海旅游的发展,也将不断充实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功能。

不仅如此,港珠澳大桥的开通,还将为大湾区成长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提供重要支撑。港珠澳大桥开通之前,由于珠江口的天然阻隔和跨江通道不足,香港对珠江西岸的产业辐射能力有限,珠江东西两岸经济发展存在失衡。而大桥开通后,香港的经济辐射范围,将从原先的向北、向东,进一步向西延伸。有研究机构测算,珠三角城市与香港的陆运距离每减少1%,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外资投入金额能分别增加0.2%和0.7%。就广东而言,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将加快香港的金融资本、人才和先进经验向珠江西岸集聚,让珠江东、西两岸的经济发展更加平衡;而从香港、澳门来看,与内地的联通,不仅为港澳拓展了发展空间,也为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了重要契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港珠澳大桥设计使用年限首次采用120年标准”,这是指过去的桥梁设计使用年限均在120年以内,这次设计采用120年标准,在桥梁史上是一个突破。
B.“像搭积木一样拼装出来的”,是指把整座桥梁所需的材料和部件,如钢梁、海底隧道等都在工厂里先预制出来,然后运送到工地组装、铺设。
C.材料二提到大桥建设是“集三地之力,融三地之智,便三地之民”,“立足三地优势,加强三地联动”,这些“三地”即是指香港、珠海、澳门。
D.“大桥的开通,还将为大湾区成长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提供重要支撑”,这里的“增长极”指的是具有支配效应,能推动、促进全局发展的地方。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港珠澳大桥按照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的理念建造,创纪录地将重约6000吨的海底隧道吊装成功,因此成了“中国制造”一张亮丽的名片。
B.材料——第一段文字中用了7个“最",前3个“最”表明了这座桥的桥体规模多方面刷新了世界纪录,后4个“最”说其工程建设是世界公路建设史上的大突破。
C.过去,珠江东岸地区发展快,珠江西岸地区发展较慢,大桥的修通,扩大了香港对珠江西岸的辐射,能促进珠江西岸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将使珠江东西两岸逐趋平衡。
D.大桥的建成,便利了三地之间的交通,更能吸引外资对珠三角制造业、服务业的投入,同时也为港澳发展拓展了空间,使之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内容侧重点各有不同,请分别概述其主要内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各题。

背叛饮烟

胡宗波

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

或许是命运的驯化,温顺的山区人顾家,更恋家。每天,村人执拗地在炊烟上挂满家的味道,倔强地把炊烟定格成为家的方向。一天天,一年年,炊烟被雕琢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剪不断,理还乱。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

靠山吃山,靠山烧山,这是人类生存的不二法则。

人们要想烧熟一日三餐,烧旺日子,离不开添柴加火。为了孵化出炊烟,在每家每户的日常规划中,砍柴可不是小事。人们清楚,谁懈怠了砍柴,谁就是和日子过不去,必将遭到肚子的报复。

我一直认为,我是炊烟喂养大的。少时的我,对炊烟的惦念近乎痴迷。甚至刚吃了饭,就挂念起了炊烟,盼它早点站在屋檐上,手搭凉棚,呼唤我的乳名。

在我眼里,炊烟就是宣布吃饭的口令。

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对于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食物散发出的诱惑,无疑令我无法抗拒。至于下顿将着落在哪儿,我大抵是不会去理会的,我心里只有炊烟,发展到了最后,就算全村的炊烟同时升起,哪一道炊烟是自家的,我能一眼分辨出。

那时,炊烟不仅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

可我从来不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相反,我回报给炊烟的,大多是怨,是恨:恨它营养不够丰富,恨它花样太过单一,更恨它有时还填不饱我肚子。

与我对炊烟的矛盾态度相比,父母从来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他们能看懂炊烟的表情,也能读懂炊烟的语言。炊烟生病了,父母精心呵护着,助它早日康复;炊烟失落了,父母安慰开导着,帮它尽快振作,炊烟有灵性。虔诚的心,换来了炊烟的信任。它配合着父母,苦苦支撑最摇摇欲坠的日子。

然而,在父母虔诚的背后,其实也蜷缩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父母领着我在日子里摸爬滚打的同时,矢志不渝送我去读书。他们已领教了日子的苦。他们不想将这种苦留成“财产”,等我去继承。为了孩子长远计,父母替我谋划着对炊烟的“背叛”。

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为了抵抗不断膨胀的生活,搀扶起勇气,父母几乎把腰弯得和大地平行,瞪大疲惫的眼睛,在日子里翻拣着能对抗生活的元素。

其间,父母还要顶住村人随手扔来的冷嘲热讽。那大都是些认为读书没用的村人。他们将自己的讽刺和挖苦当“礼物”,总是不失时机地免费赠送。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向导。站在父母的“背叛”上,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系在肩膀上,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若干年后,我彻底“背叛”了炊烟,走出了乡村。

在异乡,任我踮脚眺望,却看不到一丝炊烟。内心的空虚惆怅如同滚着的雪球。

在炊烟的浸泡里长大的人,炊烟就是他的根。一个人,一生里烙印着三条根,那是从国别、地域、家庭三者文化差异中沉淀出来的。“背叛”了炊烟,就斩断了地域和家庭这两条裉,我这一生,注定将处于失根后的无根状态。这时,在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封家书,用眼眸盖上思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回去。

每一年,我都会回故乡,只为亲手摸摸升腾的炊烟,摸着它,我才能暂时找回丢失已久的乡音,才能短暂回收久违了的内心踏实。

这些年,每次回去,家乡都有变化。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在欣慰的同时,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的范围,我希冀的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

尽管,那些还对炊烟心怀感恩的人,就像我父母,还忍受着烟熏火燎,顽强地坚守着,但他们培育的那点炊烟,不过蚍蜉撼树。

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

我也知道,总有一天,我再也看不到炊烟。

我更知道,一缕缕炊烟,终会在我记忆的窖藏中酝酿成一种乡愁,继而在我的记忆里,站成一道道风景,更站成一位位亲人。

背叛,总是要付出代价,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再也没有远道而来的消息,能把一种叫幸福的感觉催生。

失去了炊烟,我们注定还有别的希望。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语言朴实生动,自然隽永,善用比喻等修辞,却没有斧凿痕迹,形象贴切,具有极强的生活气息。
B.父母辛苦的劳作,同村人的冷嘲热讽,我离家之后的“无根状态”都是我“背叛炊烟”的“成本”。
C.文中划线的句子将我怀揣希冀归乡,与对现实的失望形成对比,表达出我对炊烟即将被替代的担忧。
D.作者说“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看得出作者对现代文明有着非常强烈地排斥。
【小题2】文章的前两个自然段,从全文来看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章题目叫“背叛炊烟”,其中“背叛”是何含义?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种“背叛”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小题。
许多行业都希望创制出柔软而有弹性的电子产品,但要制造这类产品,首先要有合适的底板。如果将电子电路附着在柔韧而有弹性的底板上,将会对一些行业产生巨大影响,并使“智能产品”无处不在。如可以检测食品变质与否的包装,可以抗感染的医用绷带,可以监测物体表面裂缝或结构损坏的涂料,可以像纸一样折叠起来的电子屏等等。
美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新的可行性技术,能以较低成本大规模生产柔性底板。新技术使用一种高弹性的聚酰亚胺聚合物作基底,用激光在其上切割出边长3.3毫米的六边形蜂窝图案,然后将提纯到99%的半导体单壁碳纳米管①溶液均匀地沉积到基底上,形成薄膜晶体管阵列,制出了具有优良导电性的薄膜晶体管网底板。这项技术再与金属喷墨打印相结合,在未来可制造成本低廉的柔韧而有弹性的电子产品。
此项研究报告的首席作者塔卡哈斯说:“高弹性的聚合物具有卓越的柔韧性。激光切割的可拉伸的六边形蜂窝图案的基板,可以拉长60%。在未来,还可通过改变孔的大小或优化网格设计,改进其伸展性。单壁碳纳米管,之所以成为塑料电子产品的顶级半导体材料,主要是因为它具有流动性高的屯子。然而,以往这种纳米管网开/关电流比率较低,这成为电子应用领域的重大问题。该项研究将碳纳米管溶液提纯到99%,极大地提高了开/关电流比率。”
改进后的单壁碳纳米管薄膜晶体管底板,被该研究小组用来制作“电子皮肤”。研究人员研制了一种新传感器,能够对触摸有感觉。该电子皮肤由96个传感器像素阵列组成,每个像素由一个薄膜晶体管控制,能感知24平方厘米范围内的压力分布,灵敏度大大提高。
塔卡哈斯说:“在未来,我们应该能改进我们的底板技术,通过添加各种传感器或其它功能组件来拓展这种底板的应用,有望研发出多种有弹性的电子新产品。”
(注)①单壁碳纳米管:一种碳分子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与柔韧性,可拉伸。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如将相应的电子电路附着在柔韧的薄膜晶体管网底板上,可制作出能检测食品变质与否的包装等“智能产品”。
B.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的新技术需要与金属喷墨打印相结合,才能以较低成本制造出导电性能优良的柔性底板。
C.单壁碳纳米管具有流动性高的电子,提高其溶液的纯度,能有效地解决这种纳米管网开/关电流比率较低的问题。
D.美研究人员以新开发的“柔性底板”为基础,使用新型传感器,制作出了一种“电子皮肤”,其灵敏度大大提高。
【小题2】(小题2)美研究人员开发出的新“技术”,给其“底板”带来了哪些特点?(5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各门艺术可以按其反映现实的不同方式划分为表现艺术与再现艺术两大种类。表现艺术以反映主观世界为主要对象。再现艺术以反映客观世界为主要对象。而二者并非截然对立,有时是互为观照、辨证统一的。 
那么,书法艺术的种类该如何划分?我们认为:书法艺术是以情感表现为主,而不是以认识再现为主。作为书法艺术物化形态的线条是“有诸于中而形诸外,得于心而应于手”(晁说之《书法考》),是书法家主观世界的表现,而不是客观世界的再现。
正如汉代杨雄在《法言·问神篇》所指出的那样:“故言,心声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动情乎?”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也说过:“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阴惨阳舒,本乎天地之心。”而德国的黑格尔及俄国的别林斯基也分别强调过艺术表现的“情致”作用。所以,书法艺术应归入表现艺术的范畴。
这样是否就抹杀书法艺术的再现性了?不是的。书法艺术里通过线条来诉诸人的视觉,因此笔墨线条在一定的程度上就带有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再现性,这也就是汉代蔡邕在《笔论》中所说的“为书之体,须入其形”,“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这就构成了书法美的双重特性,表现性中带有相对的再现性。
唐代张怀灌在《书议》中提出著名的“囊括万殊,裁成一相”说。他认为书法艺术的文字线条以“依类象形”为本源,而后者超越了被模拟对象成为约定俗成的符号。即经过了一番从“囊括”到“裁成”,加工、演绎、概括过程。所以,不管是书法艺术的笔墨线条,还是结构章法,都不能再现客观世界某个对象,只是以主观的形式概括象征客观世界某个对象,是“意象”,而不是“具象”。正如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表现》中所说:“一件艺术作品表现的是生活、感情和内在现实的想法。它是一种发展了的隐喻,一种将言词难以表达的东西——意识自身的逻辑——明确表达出来的非推论的符号。”
在历代书论中,我们曾看到不少关于某个书法家的笔墨线条或结构章法像什么的议论。如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形容“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之坠石”。不能否认,这些形象比喻的再现,能给人以生动的书法审美感受。这也许就是书法美中再现性的一些作用吧。但这种再现性在书法中毕竟是间接的、象征性的。即仅仅是像什么,而不是是什么。如果真是“列阵之排云”“高峰之坠石”那样就是绘画作品而不是书法作品了。可见这种再现性在书法美中是受到质的规定;是比喻不是对照。受到量的限制:只能“如”、“像”,不能“是”。
另外,再现性在书法美中也显示着一种不稳定性,如一横既可看作是“千里阵云”,又可看作“一叶横舟”,一点就更多了,可看作“坠石、怪石、杏仁、梅核、龙爪、鸡头、群鹊、羊角、菱米”等,而现实的客观事物是云就不是舟,是坠石就不是怪石,而书法美的这种再现性却是多元化的。
因此,书法美中的表现性越丰富、越生动,那么其再现性就越丰满、越多样。可见书法美的双重性是以表现为主,再现为辅,相得益彰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各门艺术按其反映现实的不同方式可以分为以反映客观世界为主要对象的表现艺术和以反映主观世界为主要对象的再现艺术。
B.书法艺术以情感表现为主而不是以认识再现为主,因此作为书法线条是“有诸于中而形诸外,得于心而应于手”。
C.张怀瓘认为书法线条以“依类象形”为本源,而“依类象形”在模拟的基础上又发展成为约定俗成的符号。
D.“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等形象比喻的再现,能给人以生动的书法审美感受,具有绘画作品的特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将艺术划分种类,是为后面提出“书法艺术是以情感表现为主,而不是以认识再现为主”的论点提供前提。
B.文章所引杨雄《法言·问神篇》中的话可以证明书法线条是书法家主观世界的表现,而不是客观世界的再现。
C.文章中苏珊·朗格《艺术问题·表现》中的话可以作为书法艺术的笔墨线条和结构章法“是‘意象’,而不是‘具象’”的一个论据。
D.文章提出论点后,先论证书法艺术的再现性,进而集中论述表现性,最后论述二者的辩证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过庭《书谱》:“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等论述与黑格尔及别林斯基强调过艺术表现的“情致”作用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B.蔡邕《笔论》中“为书之体,须入其形”、“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的说法没有抹杀书法艺术的再现性。
C.再现性在书法美中显示着一种不稳定性,如一横既可看作是“千里阵云”,又可看作“一叶横舟”,这反映出再现性的局限性。
D.书法美中的表现性越丰富、越生动,那么其再现性就越丰满、越多样,体现出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