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晚唐时期怀古题材的篇什大量涌现。诗人们面对昔日繁华一时的古迹,或者那些历史上称雄一时的帝王陵寝,联想到唐王朝盛世不再,都不禁生发出无限的感慨。当然,中晚唐诗坛上之所以怀古诗发达,其深层的原因更在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当年歌舞喧天的繁华城阙,如今却荒草离离。诗人用自己的眼光、体验,来烛照历史的情境,使历史和现实沟通起来。在历史中映出现实,在现实中反观历史。

诗的意境都是以时空形式存在,而诗中的时空,又未必是自然客观的,甚至也非纯然心理的,而是将现实时空、心理时空以意象化的方式绾合在一起的审美时空。“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语),便是形容诗的时空张力。怀古诗在时空感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诗人多将现实和历史糅合在一起,两重时空并置叠映,使人们既能穿越于时间的隧道,在眼前呈现出当年的光影;又能感知于当下,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实感。刘禹锡的《石头城》尤能体现此种双重时空特征,其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山、城、潮汐,既是眼前之景,也是旧时风物。当下的时空是前景,过去的时空隐含于其中,深邃的历史感寓含于诗境。

时空并置只是一种分析模式,而如果要在审美上感受到这种张力,并且获得对于历史的感怀、对于当下的省思,必以意象或意境的直击心灵才能生发出强烈的审美效应。中晚唐的怀古诗,为了表现世事的沧桑陵替,往往以意象为焦点进行转换,绾合古今,使读者往来于古今之间。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堂前燕”的流转,寓含人世之沧桑。朱雀桥,乌衣巷,在六朝时都是大士族的聚居之地,而今却成了寻常人家。“堂前燕”作为枢机,联结古今。如果说,怀古绝句多数是以一个意象来绾合古今,那么,律诗则是以若干意象来联结古今,诗歌意境所体现的时空感也更为复杂。如李群玉的《秣陵怀古》:“野花黄叶旧吴宫,六代豪华烛散风。龙虎势衰佳气歇,凤凰名在故台空。市朝迁变秋芜绿,坟冢高低落照红。霸业鼎图人去尽,独来惆怅水云中。”昔日的豪华繁盛与今日的荒冷凄迷,在各个意象中得以叠映,构成了整体组合式的双重时空。

时空的并置与绾合,通过意象的呈现而获得审美魅力,而诗人的观照方式也起着重要作用。韩林德先生曾说:“一个民族持何种观照世界的方式,是持直线式的‘焦点透视’,还是持曲线式的‘流观’,归根结底,受该民族的哲学思维和美学思维支配。”(《境生象外》)“流观”似乎是中国画的观照方式,其实诗中也多用之。从中晚唐的怀古诗来看,诗人往往从多个视点上来观照古今的迁替,通过几个不同的意象表现盛衰之感。中晚唐怀古诗中的时空是融为一体的,时间的纵深也就是空间的展开。怀古诗的审美魅力,可以从时空的向度上得以理解。

(摘编自张晶《时间绾合的中晚唐怀古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凭吊古迹,遥想往昔的繁华,感叹眼前的衰败,寄托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因此创作了大量怀古诗。
B.怀古诗往往将现实和历史叠加在一起,立足当下,观照历史,深邃的历史感与真切的现实感交织并存。
C.怀古诗中的意象像联结古今的枢机,能够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使他们在时空转换中获得审美体验。
D.怀古诗的作者往往借鉴中国画“流观”的表现方法,进行多角度观察,创造了丰富的意象或审美意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始终从“时空绾合”的角度论述怀古诗,分析这类诗歌在时空向度上的特点及审美效应营造模式。
B.文章先分析怀古诗涌现原因,进而分析其时空交错特点及意象作用、观照方式,层次清晰,说理透彻。
C.作者从现实、心理与审美三个时空的维度论述怀古诗的意象,说明这三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关系。
D.作者引用陆机和韩林德的话,佐证提出的概念或观点,极大增强了说服力,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赋予“绾合”一词以特定含义,即怀古诗对时空、古今的联结,这种联结造就了怀古诗的审美魅力。
B.作者认为绝句意象单一,绾合力强;律诗组合意象、绾合古今则显松散,多表现为整体组合式的双重时空。
C.诗人的观照方式对民族哲学、美学思维的建立和形成有重要作用,如同绘画一样构造了民族文化风格。
D.文中所举刘禹锡的两首怀古诗,从现实的时空写到历史的时空,因而具有以古喻今、借古讽今的寓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02 09:16: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骑小驴儿上西山

林海音

正月里,总忘不了去一趟白云观。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骑小驴儿,出西便门跑一趟。骑术并不佳,胆也不大,比起宋妈跟她当家儿的回牛郎山骑小驴儿的派头儿,差多了;她盘腿儿坐在驴背上,四平八稳的,驴脖子上的铃串儿,在雪地里响得清脆可听,驴蹄子嘚嘚嘚嘚的,踏着雪地远去了。我不是那样,我骑的这头小黑驴儿,它也有一串铃铛,因为是大正月,赶驴的还给他的“驴头马面”打扮打扮,系上红绿绳。我告诉赶驴的,可别离开我太远。小驴儿稍微跑快几步,我四顾无人,就急得吱吱叫。从宣武门骑上驴,出西便门一里多就到了白云观。

白云观虽然很热闹,但给我的印象却是很破旧。如果不是为了要骑驴,还真是没兴致来呢!记得观门前墙上镶着的那个石猴吗?大家进去都要摸一摸,无非是取其吉祥。石猴被摸得黑污油亮,实在不可爱。进来以后,你就花钱吧。石桥洞里,盘坐着一位老道,无数的铜子儿向他抛去。能拋中老道的,当然是吉利,这叫“打金钱眼”。这样有去无回的掷钱法,实在也是老道敛钱的好法子。

打过金钱眼,再向里去,就跟庙会一样,除了吃的就是耍的,总是那种套圈儿的玩意儿,不要说十圈九不中,就是套上一百回,也未必能赢回一个小泥狗!再到后院去看房里那几个在炕头上打坐的老道士吧,说他们有九十啦,一百啦,究竟是多大岁数,谁也说不清。

白云观不过如此。赶紧再出来找小驴,风尘仆仆地骑回宣武门来。一年一度的骑小驴儿逛白云观的目的,就算达到了。

春天和秋天,我总还有两次骑小驴儿上西山的机会。

西山是京西诸山之总名,香山是西山,玉泉山也是西山,卧佛寺也是西山,八大处也是西山古人游西山,常说“西山寺三百”,甚至说“西山寺五百”,数字虽不准确,但庙宇之多是无疑的。

骑小驴儿上八大处,却是我难忘的经历。小驴儿上山有本事,可是它专爱走那山径小道的边沿,如果它一失足,不就滚下高山深涧了吗?可是它没有,只是使我心惊不已,就紧紧拉住缰绳,“吁——吁—”地喊它。我想小驴儿也是会捉弄人的,谁叫你骑了它呢!

八大处有名的是秘魔崖,神秘的佛教的故事是很美的。

当年名僧卢师从江南乘船北来,船到了崖下便止而不行,于是卢师就留在崖居。有一天,两个小沙弥来拜见卢师,他们说:“师傅,我们愿意永远侍候您。”卢师便留下了他们,一个名大青,一个名小青。忽然有一年久旱不雨,大青和小青向卢师说:“我们可以使雨及时而下的。”说着,他们俩就投身在潭水里,变成两条青龙。过不久,果然甘霖解旱。

骑小驴骑到香山的双清别墅看金鱼,也是难忘的事。小驴在别墅门外等着,我们进去休息,游客向池里扔下面包,看尺长的金鱼游来,一扭腰一张嘴,一块面包就吃进去了!

从碧云寺骑小驴到卧佛寺,倒不是一条难行的路,也不远。一丈多长的卧佛,总是那么悠闲地斜卧在大殿里,“接见”年年去探望他的小客人。这位小客人,当她还是小小姑娘的时候,就喜欢这个卧佛,她知道卧佛是用五十万斤铜铸成的,知道前清的皇帝都向他献了鞋子。后来那小游客长大了,有一年她同亲爱的男友同游,仍然忘不了去看一看她所惦念的卧佛和佛的大鞋子。这一次的西山之游,对她的意义是重大的,春风如轻纱拂面的季节,一次骑小驴儿上西山的郊游,增进了她和他彼此的爱慕。难忘的西山啊!

逝去的日子,我不伤感,只是怀念。

记得最后一年逛西山是秋天,对满山红叶,有无限山川的离情,知道要走了,要离开依赖了十多年的第二故乡,心情真是沉重。

骑小驴儿,上西山,已经是十四年前的事儿了!

1963年1月1日·台湾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写游览西山的经历,抒写了作者不能再骑小驴儿上西山的伤痛以及一抹无法消除的对北平的思恋之情。
B.文中游白云观时作者重点写了其破旧的景象以及观中老道敛钱和套圈骗钱的路数,字里行间流露出挥之不去的失望之情。
C.文中引述秘魔崖的佛教故事,为八大处蒙上了神秘色彩,增加了作品的传统文化韵味和民族文化特色。
D.随着小毛驴的足迹,作者展现了一幅印迹鲜明、栩栩如生的西山风景图和老北京风俗画,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小题2】本文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本文叙的是寻常事,但为什么读起来却饶有趣味?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民歌,一部心灵史
田青
在录制《中国民歌大会》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什么是民歌?
我想我现在可以回答——民歌,是我们爷爷奶奶唱过的歌,是我们民族的DNA。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根与魂。民歌,同时还是我们的民族史,是我们的心灵史。
在那首《黄河船夫曲》里,我们看到那个老艄公站在高山之上,敞着胸怀,面对朗朗高天,苍茫大地,发出了千古不朽的诘问:“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这不是一道算术题,这是一道历史题,而那个回答“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从诞生到今天所冲破的一切急流险滩;那个老艄公,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屈的、奋斗的象征。
在《蓝花花》《三十里铺》《走西口》这样的民歌里,我们听到了我们的上一辈,听到他们在艰苦的生活里保持着纯真的爱情,当然,也能听到他们的痛苦。在《十送红军》《骑白马,挎洋枪》这样的民歌里,我们听到了受苦的老百姓跟党走的决心。从长调、短调、木卡姆、瑶歌、侗族大歌里,我们听到了56个民族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上的呼吸。
民歌,让我们的年轻人能够直面我们的祖先,让我们每一个个体和我们共同的祖先灵魂共振。什么是民歌?民歌是我们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
每个民族都要有自己的歌,就像每个民族都要有自己的语言一样。今天,我们的国家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仅仅靠GDP不能够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先进性。
年轻人可以有自己的志向,比如要学好英语,要学好科学。年轻人也可以有自己的偶像,比如有喜欢的球星,甚至可以知道他穿多少号的鞋,他在哪场比赛当中抢了多少个篮板,投过多少个三分球;或者知道自己喜欢的歌星穿什么牌子的衣服,是什么星座,用什么化妆品……然而,今天所有的年轻人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面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包括如何去传承与发展我们的民歌,我们的民间音乐。因此我们始终在节目中强调,对待像民歌这样的文化遗产,第一要保护,第二要传承,第三要弘扬,第四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这届民歌大会,让很多人在歌声中与我们民族最优秀的文化遗产相遇,和我们的祖先相遇,同时让我们感受到我们祖国大地的温度,听到了我们祖国母亲的心跳。我想我们的责任只有一个,就是如何让这些爷爷奶奶传下来的美好的民歌,这些每一一首都可以用珍珠和钻石来比喻的民歌,永远响彻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
(选自2017年11月7日《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与作者对“民歌”的看法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民歌,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灵魂。
B.民歌,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基础。
C.民歌,让我们与祖先灵魂共振。
D.民歌,记录了我们的民族历史。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有自己的志向、偶像很正常,但也应想想如何面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包括如何去传承与发展我们的民歌,我们的民间音乐。
B.我们国家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靠GDP不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先进性。
C.在《十送红军》《骑白马,挎洋枪》《三十里铺》这样的民歌里,我们听到了受苦的老百姓跟党走的决心。
D.本届民歌大会不但让很多人与我们民族最优秀的文化遗产相遇,和我们的祖先相遇,而且让我们感受到祖国大地的温度,听到了祖国母亲的心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游记散文  徐中玉
我国的游记散文源远流长,游记散文给人们的滋养,不仅有助于人们对自然美景的欣赏,满足人们精神生活和业余休息的需要,而且“江山之助”早已被视为许多文人、学士、哲学家甚至政治家在事业上取得光辉成就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江山之助”从何而来?当然要“行万里路”,直接攀涉过许多名山大川,有亲切的体验、多方面的实践。但对任何人来说,直接经历总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文学史上大量优秀的游记散文会得到人们的欢迎,就因为它们可以补充直接经历之不足。读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郦道元的《三峡》诸文,对未曾亲历过这些山水胜境的读者固能引起清新美妙的兴趣,对曾亲历过的读者来说,也还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并能使之从中领会到不少当时自己尚未能觉察出的东西。
伟大哲人孔子从大水的运动中受到启发,用所悟到的规律性认识解说生活现象,表达他的进步思想。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未必没有感觉到水的美景,但流传下来这些从水悟出的哲理,蕴含深长的意味。欣赏自然美,热爱大自然,又并不局限在自然景物本身,而同热爱生活、探索人生联系起来,这早已成为我国游记散文的鲜明特点。
理论大师刘勰是最早比较全面地来讨论自然景物与文艺创作的密切关系的。其《物色》篇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他说:“及《离骚》代兴,触类而长。“而到当时,已越来越不停留在自然景物的单纯描摹,而臻于景中寓情了。山水文学变得更加丰富发达,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明白宣告:“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从《诗经》《楚辞》等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江山之助”,对后代作者创作记游诗文的重要作用,十分明显。
古代作家除屈原外,公认得“江山之助”最多的是司马迁。20年间他几乎跑遍了当时的全国,这一壮举,对他的创作起了重大的作用。他直接游历了所能到达的最广大的地方。祖国许多名山大川和历史胜地,他大致都亲眼目睹了;另外,在这过程中,他到处了解和搜集各种遗闻轶事、民情风俗、文物史料。这些难得的实践之功,深化了他对历史、社会的认识,培养了他关怀国事民生、发愤有为的思想。崇高的历史责任感,战胜了来自个人一时的痛苦,巨著《史记》创造性地写成。司马迁没有留下游记文章,但表现在他作品里的“江山之助”,对后代创作游记的作者,以及欣赏游记的人们,直接间接都启发无穷。
如果说司马迁所得的“江山之助”主要表现在他创作《史记》的思想品格、精神血脉里,那么明代徐霞客的“以身许之山水”便是另一种情况。徐霞客直接写游记,在记述祖国山水的自然佳景时,又对山川奥秘做了富有科学价值的勇敢探索。他明知前途艰险、生死莫测,仍抱着不惜牺牲性命的决心踏上征途。就这样,留下了一部70多万字的大著《徐霞客游记》。
无论是屈原、司马迁、徐霞客,还是其他优秀游记文学的作者,他们差不多都不是单纯的自然风景的游览者,而都是关心国事、热爱生活、同情百姓疾苦的爱国主义者兼政治家、艺术家。他们的成果产生了几乎一致的效果:使我们身心都得到鼓舞和教益。
(选自《中南游记选》,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山之助”是古代文人学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大多数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会亲历山水胜境。
B.伟大的哲人孔子拥有进步的思想,在欣赏大水的运动中受到启发,用生活现象概括所悟到的规律性认识。
C.自屈原的《离骚》之后山水文学发跟起来,《诗经》《楚辞》等作品对后世人创作记游诗文产生了重要影响。
D.司马迁几乎游遍祖国山川,他目睹了自然风光,了解搜集各地轶事民情,这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介绍游记散文的影响,然后结合古代作家作品论述游记散文的特点及“江山之助”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最后总括全篇。
B.文章引用名篇名句,让我们体会到游记散文景中含情、景中寓理的特点,优秀的游记散文给我们以滋养,使我们身心受益。
C.司马迁没有留下游记文章,他的“江山之助”渗透在创作中,而徐霞客“以身许山水”就专写游记,这二者形成正反对比论证。
D.文中引用吴均、郦道元的文章,是为了论证游记散文既能引起读者兴趣,增强美景吸引力,又能使人有所体悟,价值非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游记散文记录了作者丰富的经历和亲切的体验,对于曾亲历过这些胜境的人来说,往往会是美的艺术享受。
B.游记散文可以弥补人们直接经历之不足.引发对现实人生的思考,因此大量优秀的游记散文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C.徐霞客的“江山之助”表现在自身的思想精神里,也表现在其作品对山川奥秘的科学探索中,两者相融相和。
D.优秀游记文学的作者都热爱生活,探索人生.关心国事民生,追求社会进步,因而其作品都不是单纯描述风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国科学家日前宣布,他们已发现延缓人类细胞老化的方法,即通过修补基因物质,为老化的细胞注入新的活力,甚至可使细胞长生不老。这是分子基因学领域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它将为治疗癌症及与老化有关的疾病带来希望。
主持这项研究的得克萨斯大学细胞生物学教授莱特说,他的研究小组已经证明,至少在细胞分子层次上,人类可以中止老化过程,但这并不等于人能长生不老。就像给一部旧车换上新引擎,虽不能让车子永远不坏,但却会跑得更长久。他说:“我们可以把患者的细胞取出,予以活化,作必要修补,再将其注回患者身体,以治疗基因性和其他各种疾病。”
这个研究小组发现,生殖细胞产生的酵素可使端粒(细胞染色体端的着丝点)重新生长,而一般细胞无法分泌这种酵素。细胞的每次分裂都使端粒受到耗损,变得愈来愈短,老化与这种耗损有关。该小组以人体皮肤、视网膜、动脉内层的细胞做实验,这种酵素能使端粒再生出来,而不像一般细胞那样逐渐停止分裂,以致死亡。
发现人类细胞老化原因的旧金山加州大学解剖学教授汉夫林力克说:“在医药及细胞工程学方面,染色体端粒基因酵素可能有许多重要用途。”
【小题1】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除掉老化的细胞,可以中止人类老化过程,甚至可使细胞长生不老。
B.除掉老化的细胞,虽不能使人长生不老,但能使人延年益寿。
C.对患病细胞的“活化”和“修补”,虽然不能使人长生不老,但能使人延年益寿。
D.对患病细胞的“活化”和“修补”,可以中止人类老化过程,甚至可使细胞长生不老。
【小题2】从第三段看,下列有关端粒、酵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刺激端粒生长的酵素,是由生殖细胞分泌出来的,而一般细胞无法分泌这种酵素。
B.能促使端粒反复再生的酵素,不会像细胞那样逐渐停止分裂以致死亡。
C.细胞的每次分裂都耗损了端粒,这是导致人体老化的原因之一。
D.通过人体细胞实验证明,生殖细胞产生的酵素具有促使端粒再生的特殊作用。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修补基因物质.为老化的细胞注入新的活力,延长细胞的寿命,这属于分子基因学领域研究的课题。
B.这项研究工作如果成功,将为治疗癌症及与老化有关的疾病带来希望,在分子基因学领域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C.细胞老化与端粒受损有关。端粒变得愈来愈短,是细胞每次分裂对其造成耗损的结果。
D.汉夫林力克教授发现了人类细胞老化的原因,并指出染色体端粒基因酵素将在医药及细胞工程学方面有许多重要用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野草的呼吸
迟子建
去年三月,雪花还未从北方收脚,寒流仍环绕冰城、不识相地穿街走巷时,盼春心切的我,一头扎进哈尔滨城郊的室内花卉市场,在姹紫嫣红的花中,选购了几盆色彩艳丽的四季海棠,抱回家中。
这一簇簇的海棠花儿,在窗前,在桌畔,就像迎春的爆竹,等待点燃。而悄无声息燃响它们的,就是阳光了。在最初的一周,它们在日光中心思透明地大炫姿容,开得火爆。粉色的比朝霞还要明媚,鹅黄的娇嫩得赛过柳芽,橘色的仿佛通身流着蜜,火红的透着葡萄酒般的醇香,让人有啜饮的欲望。
居室春意盈盈,叫人愉悦。每日晨起,我都做早课似的,先赏花儿。我喝一杯凉白开,也给它们灌上一点生水。也许是浇水频繁的缘故吧,十多天后,我发现粉色的四季海棠首先烂了根,花儿做了噩梦似的,花瓣边缘浮现出黑边,像是生了黑眼圈。鹅黄的四季海棠叶片萎靡,花朵也蔫了。我以为它们缺乏营养,于是又浇花卉营养液。可不管我怎样挽留,四季海棠去意已定,没有一盆不烂根的了,花茎接二连三倒伏,那一团团花朵,自绝于青春似的,香消玉殒。我只得清理了残花败叶,沮丧地将花盆摞起,扔在阳台一角。
时隔多日,暮春时分,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这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因为是在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顽强钻出来的,缺光少水,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
我想一棵草再折腾,也开不出花儿来,所以感慨一番,浇了点水,算是善待了它,由它去了。
那期间我忙于装修新居,忙于外出开会,在家时虽也去阳台舀米取面,晾衣晒被,但哪会顾及一棵草的命运呢。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扎着活。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展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这盆不屈不挠成长的野草,终于打动了我,我把它搬到卧室的南窗前,当花儿养起来。
有了阳光的照拂,有了水的滋养,野草出落得比春花还要漂亮。它们像一把插在笔筒的鹅毛笔,期待我书写着什么。有时我会朝它吹上一口气,看野草风情万种地起舞,将穿窗而入的阳光,也搅得乱了阵脚,窗前光影缭乱。还有时我会含上一口清水,“噗———”的一声,将清水喷射到野草上,看它仿佛沐浴着朝露的模样。我就这样与野草共呼吸,直到哈尔滨的菊花,在浓霜中耷拉下脑袋,所有户外的花儿,在冷风中折翼,我居室的野草,依然自由舒展着婀娜的腰肢。它仿佛知道我嫌它不能开花似的,居然长出花茎,开出几株穗状的米粒似的花儿,如一面面耀眼的小旗子,宣示着它的春天。
这盆欣欣向荣的野草,直到年底,才呈颓势。先是开花的草茎,变得干瘪,落下草籽。跟着是花盆外缘的野草,朝圣般地匍匐下身子。到了春节,野草大都枯黄,只有中央新生的草,仍是绿的。它就这样一边枯萎一边生新芽,所以直到如今,这盆野草,依然活着。
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在风刀霜剑的背后,在凉薄而喧嚣的世间,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的枝头,与你同在。
我从事文学写作三十余年了,小说应该是我创作的主业,因为在虚构的世界中,更容易实践我的文学理想。但我也热爱散文,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它就像一池碧水,洗濯着尘世的我。这些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就像我居室的那盆野草,在小天地中,率性地生长,不拘时令,生机缭绕,带给我无限的感动和遐想。
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描写一簇簇海棠花儿大炫姿容,可是这样的海棠花儿很快就香消玉殒了,引发下文对貌不惊人的野草的生命的感慨。
B.文题“野草的呼吸”,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草的生长过程;也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海棠花儿的枯萎凋落主要是因为作者的过度照料,而作者对野草的态度则恰到好处,这也是野草顽强生长并最终绽放的原因。
D.本文托物抒怀,野草的生存处境隐喻着我们可能遭遇的生活处境,而野草的生存态度则应成为我们秉持的正确的生活态度。
(2)请紧扣“飞”字,赏析第4段中画线的句子。
(3)文末写道“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