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在历史上,汉字“和”与“合”有相近含义。唐代学者孔颖达在解释《礼记·郊特牲》时说,“和,犹合也。”“和合”理念强调世界是人与万物的一体性存在,构成世界的诸多要素存在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融合的关系,它们在矛盾与融合中共同发展演变,然后产生新要素、新事物、新生命,客观世界因而不断发展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和合”是变化之源、运动之力、发展之本、生长之根。

“和合”理念的文化内涵首先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发轫于先秦。《周易》提出“与天地合其德”的天人内在统一思想。《左传》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意思是说,礼是天道与人道相统一的自然法则,必须按礼行事。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直言天人一体。天人合一宇宙观强调整个世界的有机关联,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身与心之间是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内含着一种相互联系而非孤立片面看待世界的视角,这让中国人很 早就产生了“天下”的观念,视天下为一体。《尚书·尧典》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协和处理不同国家关系的观念,认为不同国家之间应和睦共处、相互合作。在“天下”观的滋养下,中国人生发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追求和责任担当。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追求天下大同,有一种要共同实现美好生活的担当。

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是“和合”理念在社会领域的展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 而不和。”他提倡和而不同的人格、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人与人之间有性别、年龄、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分别,社会中也有因民族、宗教、地域、阶层、文化职业等形成的差异,只有在承认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共识,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有序。

在调适具体的人与人的关系上,“和合”理念表现为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其核心是“仁”。 “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特殊重要地位,孔子将“仁”解释为普遍道德原则,汉代儒学将“仁”解释为“天心”,宋明儒学以“仁”为核心构筑价值体系。千百年来,与人为善、人际和睦、立己达人、推己及人等道德准则已经深深烙印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之中。

(摘自陈秉公《“和合”理念具有重要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合”理念文化内涵丰富,强调构成世界的诸多要素在矛盾与融合中发展演变。
B.先秦《周易》中的“与天地合其德”的天人内在统一思想属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C.中国人能视天下为一体,是因为拥有一种相互联系而非孤立片面看待世界的视角。
D.承认和尊重社会差异,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共识,社会就能实现和谐有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对“和”“合”的含义解读为切入点,引入对“和合”理念文化内涵的阐释。
B.文章谈“和合”理念,由宇宙观、天下观到社会观、道德观,有理有据,层次分明。
C.第三段引用《尚书·尧典》,意在证明中国人很早就有协和处理国与国关系的观念。
D.第五段对比孔子、汉代及宋明儒学对“仁”的解释,阐述“和合”理念的道德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合”理念是在承认事物之间有矛盾、差异的基础上强调融合、和谐,可以说,“和……合”是变化之源、发展之本。
B.“和合”理念的“天下”观,滋养了中国人以天下为己任,追求天下大同,共同实现美好生活的责任担当。
C.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是“和合”理念在人际关系上的体现,其核心是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最重要地位的“仁”。
D.当代中国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都体现了“和合”理念的精髓。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9 08:58: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6分)
中国文化的当代处境
王岳川
处在千纪年转换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有可能检视一个世纪学术文化中的种种问题,并进而从新的层面上追问:中国文化精神向何处去?
二十世纪中国与传统中国相比,一个根本性的不同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百年间受到西方文化体系的全面冲击。总体上说,西方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起码三次重大文化转型,即从古希腊的两希(古希腊与希伯莱)精神,到文艺复兴以后的理性精神,再到二十世纪的反理性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精神。而中国却延续了二千余年汉语文化形态的相对稳定的时代精神,这一文化精神在二十世纪初为西方现代文化所中断。这就使得中国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现代与后现代之间面临总体危机。
这一总体危机不仅意味着终极关怀的失落,同时也是一种价值符号的错位:儒家、道家、佛家三套符号系统,因在时间上与当代人失却了时代的同步性,不能准确地反映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信仰要求;而西方基督神学的符号系统,在空间上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存在着某种隔膜,因而难以成为中国人的信仰核心。因此,当代中国文化只能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新整合及当代转型中,创造新的价值体系,重建新的语言符号系统,才有可能使其所面临的文化危机得以消除。
百余年来,中国一直在文化的各个层面,即器物层、制度层、观念层、价值层受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文化体系的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事实上是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然而问题在于“西方”这一概念本身的复杂性不易把握。一方面,“西方”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指从古希腊、希伯莱、古罗马、文艺复兴一直到现代和后现代的欧美文化;另一方面,“西方”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政治地理概念,指不同于东方地域的欧美地区即发达的“第一世界”国家。这种概念含义的复杂性导致中国话语图景中的“西方”成为一个自由阐释的对象,并使学“西方”的中国知识界面对成堆的问题:百年中国学西方是学古希腊文明中的民主、科学精神呢,还是希伯莱文明的基督神学精神?是古罗马的法律精神呢,还是启蒙主义以来的理性精神?是反理性的现代主义呢,还是反现代反形而上学的后现代主义?这些历时态的“西方”文化精神在百年间尤其是近十几年共时态地“涌入”中国,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汉语思想界究竟该接受谁?可以说,现代人在现代或后现代社会所遭遇到的主要不是器物层和制度层的问题,而是观念价值层面上的迷失与失落。选择对象的复杂性和选择主体的多层性,使中国知识分子心境极为彷徨苦涩。如今又迭加上经济热潮和市民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冲击,从而导致了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世纪末困境。
这种世纪末困境的文化表征是,中国文化面临从“五四”的“古今”之争到今天的“东西”之争、“南北”之争、“灵肉”之争”,从而构成当代文化冲突的多元景观和杂色纷呈色调。“古今”之争是价值冲突问题,核心是反传统价值;“东西”之争是文明冲突问题,核心是否定东方;“南北”之争是后殖民问题,核心是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渗透;“灵肉”之争是个人与群体、升华与沉沦问趣,核心是沉重的肉身对沉重的精神的颠覆。这四种文化论争使今日知识精英与大众对话倍感失语和受阻,同时面对西方强大的后殖民主义话语,中西对话也十分艰难。
面对中国文化的当代处境并寻求解决之策,已成为跨世纪中国学术文化研究的新视界。这包括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在世界全球化中保持民族精神,清醒地分析和选择西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为中国现代化展示其前景;二是中国传统文化转型性创造与批判性重建问题,只有通过转型性创造,才能在批判的反思中发现新世纪中国文化的曙光。
(选自《〈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化随笔大系〉总序》,有删改)
(小题1)-(小题2)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小题3)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西方文化是在不断变化、不断转型中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则沿袭了二千多年汉语文化形态,相对稳定地发展。
B.中国传统文化在近百年间遭受西方文化的两希精神、理性精神、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全面冲击,面临总体危机。
C.西方基督神学的符号系统在时间上与当代中国人不同步,无法满足中国人的心理需求,因此中国文化必须重建新的语言符号系统。
D.中国文化出现了选择对象的复杂性和选择主体的多层性,主要是因为百多年来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受到西方文化体系的影响。
 
E.古今、东西、南北、灵肉这四种文化的论争,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化冲突的多元性,也带来了当今中、西文化交流的困难。
(小题4)属于导致中国知识界在学习西方时出现困惑的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西方文化体系对中国文化各层面的影响和冲击
B.“西方”这一概念含义的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
C.不同历史时期的西方文化精神不断地涌入中国
D.中国文化遭受冲击而陷入转型期的世纪末困境
 
(小题5)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提出“中国文化精神向何处去”?(4分)
(小题6)本文认为,中国文化精神应向何处去?(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地球气候成因新说
1997~1998年,南美西海岸发生无法预报的海流循环,导致沿岸海水的温度大幅上升,引起气候非典型的破坏性剧变,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这种现象促使科学家开始专心致志地研究“海洋—大气层”原理。
水的密度是空气的800倍,水的热容量是空气的4倍。3米厚的海洋的热容量等于整个大气层的热容量。但是,大气层能量变换的速度是海洋能量变换的数倍。在“海洋—大气层”系,海洋是惯性媒质,变化缓慢,大气层则变化多端,其全球的稳定性依靠海洋来保持。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全球气候的形成上,世界洋水域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根据世界洋水域双层(表层和深层)循环原则,开始研究“全球海洋输送”理论。北大西洋是海洋多层循环最活跃的地区,那里就像“锁孔”,钥匙在里面转动,造成地球上气候的不稳定。北半球气候最近10年的变化完全符合“全球海洋输送”理论。
科学家承认,目前在海洋洋流循环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无法回答,但已经清楚的是,世界洋水域对大气层的热力和动力状态的影响,远远超过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的影响。
为了填补“海洋—大气层”原理方面的知识空白,世界气象组织推出一项名为“阿尔戈斯”的国际研究方案。这项方案包括建立一个全球海洋观察网,使用漂流浮标监视海水的变化。漂流浮标分布在世界各地海域,上面安装有测量海水温度和盐度的传感仪。科学家认为,正是海水的温度和盐度这两个因素影响着大气层。
浮标在指定水域的海面固定后,同卫星取得联系。然后,浮标用自身携带的水泵吸入海水,潜至2000米深处后,压力仪发出指令停止下潜,浮标开始在海流中收集信息。10天后浮标浮出海面,将收集到的信息发送给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发送完毕后,浮标重新下潜,进入下一个探测周期。与此同时,卫星把接收到的信息发送到气象中心供研究人员分析研究。这项研究已经取得初步结论: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海洋水域急剧变暖,上面的大气层也相应开始变暖。
今天,世界各地海域共有3000个漂流浮标在日夜工作。科学家希望利用得到的资料,最终绘制“海洋气象图”。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阿尔戈斯”方案相关内容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由3000个随洋流上下浮动的浮标组成全球海洋观察网,监测海水变化。
B.用装有海水温度和盐度传感仪的浮标,在深海海流中收集相关信息。
C.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接收浮标采集的信息,控制浮标工作的全过程。
D.分析和研究浮标探明的深层海水热容量的信息,绘制“海洋气象图”。
【小题2】(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海水温度的变化速度远远低于大气温度的变化速度,原因是海水密度远远大于大气密度。
B.在“海洋—大气层”系里,海洋被动而大气层主动,海洋变化缓慢,大气层则变化多端。
C.活跃的循环洋流像一把钥匙,在北大西洋这一“锁孔”中转动,导致北半球气候的不稳定。
D.海洋洋流的温度和盐度,改变了大气层的热力状态和动力状态,从而影响地球气候的形成。
【小题3】(小题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海洋—大气层”原理,陆地上大面积水域的热容量,对周边地区的气温也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
B.依据“全球海洋输送”理论,重新调控热带海洋洋流的流向,将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宜人的气候。
C.关注北大西洋这一“锁孔”,人们就可以有效地预报地球的气候变化,从而避免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
D.“阿尔戈斯”方案可以解决海流循环无法预报的难题,如利用这一成果,将有可能消除厄尔尼诺现象。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谈到收藏,有属于人类大群体的,譬如古亚述城、古罗马城、古希腊城、古巴比伦城、古长安城,你能找到一些残垣颓壁秦砖汉瓦;有属于个人私藏的,譬如一片贝叶经、一部手书的精品。天下第一等的东西多收藏于帝王之家,平民想收藏一件这样的东西(如张伯驹收藏陆机的《平复帖》)则须穷其所有。人类破坏文明时,速度往往迅雷不及掩耳,待千百年后,当人们重新认识到其珍贵性时,再搜集又是何等艰难。“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不仅可验于爱情,也可验于对文物的收藏。(甲)“甚爱必大费”,如前所举张伯驹先生,然而他“费”得高尚,把《平复帖》献给了故宫;有的则“费”得淫逸无度,幽昧以炫耀。宋徽宗倾一国之力采集花石纲,宋高宗搜集天下米字,“多藏必厚亡”用在他们身上最是合适。米字至今寥落,可以相信大部分是焚于战争中的一把火,以至我们今天会花费几千万从日本买回一卷赝品《研山铭》。(乙)最大的收藏家无过于帝王将相、世家大族,而他们最容易遇到兵燹,血和火可以销毁一切,使多少人类最精贵的文物光沉响绝、熏歇烬灭。

②人们极容易把收藏和聚敛、贪婪、金钱联系起来,这就是我今天要为“收藏”正名的原因。借一句《三国志》里刘备的话,所谓“欲信大义于天下”。

③什么是收藏之大义?收藏家务必在下手之前慎思之。孔子有云:“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望文生义的先生会以为孔子太自私了。这真是天大的误解。“为已之学”一直是儒家最重要的学习宗旨,这和孟子批评杨朱之学“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正相反,在儒学“修齐治平”的理论大纲中,“修”字就是为己。屈原“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就是为已。倘有一人,自己修为都不够,还能齐家,还能治国、平天下吗?“为己”的终极目标是“利他”,是儒家的普世价值。收藏家的眼光如果只囿于个人的欲望,那他便不是收藏家,只是聚敛者。“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这是收藏家的天赋使命,你们是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呵护者、守望者。因为有了你们,使人类残留的古光片羽,得以在新世放出潜藏的辉煌。(丙)不要轻视任何微末的收藏,也许人类早已沉埋千百年的变化沧桑会豁然大朗。

④收藏家要怀有宗教的情绪,佛家所谆谆告诫的“贪”“嗔”“痴”三病,也正是收藏家应时时以自警。收藏而至于“贪”,可谓格调不高。至于“嗔”则会远离“无漏”,而陷入“有漏皆苦”的根本烦恼。“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在我之手与在他人之手,苟皆有对人类的爱心,便无分别,那么收藏就会成为一种至乐,至于“痴”,则是一种心理学上的病变。《红楼梦》中有一位收藏扇子的石呆子,贾赦掠其扇,石呆子忧愤而死。贾赦固可恶之极,石呆子不亦过乎?这成了一种痛苦的收藏。“为而不手”是藏家的美德,“物欲”则是藏家之大敌。苏格拉底有云:“要体面地拒绝欲望”,这当然是先哲的自我警言,何尝不是收藏家的座右铭。(丁)收藏家应为天下藏,为千秋万代藏,而不为私欲藏,这才是一种高贵而典雅的品质。

⑤拒绝金钱对收藏的腐蚀,是收藏家们的另一天赋使命。要抵制拍卖场的一声锤响所煽动的群体盲动情绪,更不要为拍卖场上虚荣的呼价和掌声所扶持。和金钱靠得太近,与收藏之大义其去益远,随之而来的就是审美境界的消逝。

⑥有大境界,方有大收藏;而大收藏不以大价钱为目标。于是,我们才能达到老子所谓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收藏界才将真正成为高士的沙龙,再见不到贪婪的眼神,见不到拍卖场上的虚荣,见不到“巧言令色鲜矣仁”者在收藏界上下其手。

⑦那么,文明的收藏、文化的收藏将成为世界的主流,这是一个和谐的世界不可或缺的事业和爱好,是所有收藏家崇高而永恒的期盼。

(范增《收藏的哲学》,有删改)

【小题1】将下面两项填入上文,使文意贯通。
(1)倘不是罗振玉、董作宾、刘铁云对残甲断骨的收藏,就没有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没有郭沫若的《青铜时代》《十批判书》,而殷商的历史至今可能还是一片漆黑。
(2)王恺、石崇、贾似道、和珅的收藏今安在哉?从唐太宗到武则天,搜尽天下王羲之真迹,今安在哉?
(1)填入(  ) A.(甲)B.(乙)C.(丙)D.(丁)
(2)应填入(  ) A.(甲)B.(乙)C.(丙)D.(丁)
【小题2】第①段画线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在文中指的是。
【小题3】本文有多处引用,下列对这些引用的作用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引用老子的两句话,表达作者对斥巨资收藏、收藏过多导致灭亡等现象的批评。
B.第③段引用《论语》中的话,对“为己”的观点表示质疑,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C.第④段所引用的佛家三病及道家所谓宠辱若惊,就是作者认为收藏家应有的宗教情怀。
D.第⑥段以老子的话来说明收藏家应达到的境界,又以《论语》之言来讲收藏界之所戒。
【小题4】下面事例不符合本文作者所谓“收藏之大义”的一项是(  )。
A.张大千为了汲取绘画的精髓,借古开今,大量收藏古画,以至到了“贫无立锥”的境地。
B.米芾爱石如痴,他曾得到一块“端石砚山”,连续三天抱着石头入睡,时人称为“石癫”。
C.王世襄捐赠毕生藏品,说“只要获得过知识和欣赏的乐趣,遺送得所,便是圆满的结局”。
D.赵汝珍嗜藏古玩,他撰写的《古玩指南》成为系统介绍古玩知识和传授古玩文化的典籍。
【小题5】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逐层深入展开阐述的。

同类题4

(原创)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海德格尔的艺术观
艺术是什么?海德格尔指出,他所谓的艺术绝不是柏拉图式的理念,即那种规定一切艺术现象之共同本质的最高概念,它不是时空之外,永恒不变的存在者。
海德格尔对艺术的思考是从艺术作品入手的。海德格尔说,从表面上看,作品和一块石头、一把斧头没有什么两样,是一件物或器具,但实际上,作品比一块石头和一把斧头多一点什么,那多一点的什么使作品成了作品。换句话说,艺术作品自身自有其存在的特殊本源。
在此,海德特尔批判了流俗的浪漫艺术观,后者认为艺术作品的本源是作者,因为作品显然是作者的产儿。但海德特尔问道:作者又是谁的产儿呢?显然是作品使作者成了作者,是《浮士德》造就了作家歌德。如此看来,作品和作家互为因果,但是什么将这两者联系在一起呢?海德格尔认为还有一个第三者,即作为艺术作品和艺术家之共同本源的“艺术”。而艺术的本源是“世界与大地的冲突”。因此,作品的真正作者不是作家而是世界与大地的冲突,是真与非真的冲突,作家只是这一冲突成为作品的中介而已,作家创作的具体任务就是在对此冲突的领会中勾勒这一冲突。
海德格尔的“世界”和“大地”这一对概念充满隐喻性,它们主要指“意义化”(世界)和“无意义化”(大地)的对立冲突,以海德格尔之见,艺术作品建立了一个世界,同时了展示了大地,作品描述的存在者既显示(获得意义)又隐匿(失去意义)地出场,艺术作品因此成其所是。
海德格尔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凡·高的一幅画,一双粗糙的农民的鞋子,别的什么也没有。实际上,这幅画描绘了无。”但是,海德格尔又说:“从鞋破损了的、敞开着的黑洞中,可以看出劳动者的艰辛的步履,在鞋的粗壮的坚实性中,投射出她在料峭的风中通过广阔单调田野时步履的凝重与坚韧,鞋上有泥土的湿润与丰厚。当暮色降临时,田间小道的孤寂在鞋底悄悄地滑过。”海德格尔以充满诗意的描述谈到他在凡·高《农鞋》中看到的农妇的世界与大地,以及在这世界与大地之间一双农鞋的“存在”。就此,海德格尔批判了艺术模仿说,后者基于自然实在的态度误以为艺术作品只是逼真地模仿摆在我们面前的东西,误以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东西就是它的全部存在。事实上任何可见之物的存在都在不可见的世界和大地之间。正是由于作品建立了一个世界并展示了大地,处于其间的存在者才因有意义而显现,因无意义而隐匿。
由于作品存在于世界和大地的冲突中,因此,作品一经产生就呼唤人的保护或保存。离开了人的观赏和阅读,被创作和安顿在作品中的世界和大地的冲突就会消失,作品也就成了纯粹的物。
正是经由作品的创作和保存,真之事件(即世界与大地的冲突)便以艺术的方式发生了,作为创作者和保存者的人也由此介入了世界与大地的冲突,遭遇到既澄明又隐匿出场的万物,从而进入到生存的历史。
摘编自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品超越一件器具的部分,即世界与大地的冲突,构成了作品的本质。
B.作品是世界与大地冲突的产物,在作品行成的过程中,并没有作家主观意识的参与。
C.凡·高绘画中的一双农鞋既属于大地,又属于世界:既显现意义,又隐匿意义。
D.作品离不开欣赏者,否则它将丧失它的本质,从而沦为纯粹的物。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浪漫主义艺术观认为艺术的本源是作者,而海德格尔认为,作品是作者的本源,是作品造就了作者。
B.柏拉图的“艺术”理念,是一种超越个别艺术现象的最高概念,它是时空之外的,永恒不变的存在者。
C.海德格尔说凡·高画作中一双农鞋的“存在”,意味着它不只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样东西,而且还显示意义。
D.因为作品的本源是世界与大地的冲突,因此,逼真地模仿一双农民的鞋子并不是艺术的全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家的真正使命是坚守艺术的本源,深刻领会并如实勾勒出世界与大地的冲突,从而重建人们对存在的记忆。
B.海德格尔批判艺术模仿说,主要原因是他认为艺术不仅要建立一个世界,还要展示大地。
C.海德格尔认为,一切可见之物的存在都在世界与大地之间。所以一旦迷失世界,它们就沦为器具或一件纯粹的物。
D.作品与读者的关系是双向的,一方面读者看护了作品中世界与大地的冲突,另一方面作品使读者进入存在状态。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坚硬的荒原①
乌拉圭何塞·恩里克·罗多
①坚硬的荒原,一望无际,灰茫茫的,朴实得连一条皱纹都没有。凄清,空旷,荒凉,寒冷,笼罩在铅似的穹隆下。荒原上站着一位高大的老人:瘦骨嶙峋,古铜色的脸,没有胡须。高大的老人站在那里,宛似一株光秃秃的树木。他的双眼像那荒原和天空一样冷峻;鼻似刀裁,斧头般坚硬;肌肉像那荒凉的土地一样粗犷;双唇不比宝剑的锋刃更厚。老人身旁站着三个僵硬、消瘦、穷苦的孩子。三个可怜的孩子瑟瑟发抖,老人无动于衷,目空一切,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老人手里有一把细小的种子,另一只手,伸着食指,戳着空气,宛似戳着青铜铸成的东西。此时此刻,他抓着一个孩子松弛的脖子,把手里的种子给他看,并用下冰雹似的声音对他说:“刨坑,把它种上。”然后将他那战栗的身体放下。那孩子扑通一声,像一袋装满卵石的不大不小的口袋落在坚硬的荒原上。
②“爹,”孩子抽泣着,“到处都是光秃秃的,硬邦邦的,我怎么刨呢?”
③“用牙啃。”又是下冰雹似的声音。他抬起一只脚,放在那孩子软弱无力的脖子上。可怜的孩子,牙齿咔咔作响,啃着岩石的表面,宛似在石头上磨刀。如此过了许久,许久,那孩子终于在岩石上开出了一个骷髅大小的坑穴。然后又啃啊,啃啊,带着微弱的呻吟。可怜的孩子在老人脚下啃着,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像那坚硬的荒原一样。
④当坑穴达到需要的深度,老人抬起了脚。谁若是亲临其境,会越发心痛,因为那孩子,依然是孩子,却已是满头白发。老人用脚把他踢到一边,接着提起第二个孩子,这孩子已颤抖着目睹了全部经过。
⑤“给种子攒土。”老人对他说。“爹,”孩子怯生生地问道,“哪里有土啊?”“风里有,把风里的土攒起来。”老人回答,并用拇指与食指将孩子可怜的下巴掰开,孩子迎着风,用舌头和喉咙将风中飘扬的尘土收拢起来,然后,再将那微不足道的粉末吐出。又过了许久,许久,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地站在荒原上。
⑥当坑穴填满了土,老人撒下种子,将第二个孩子丢在一旁。这孩子像被榨干了果汁的空壳,痛苦使他头发变白。老人对此不屑一顾,然后又提起最后一个孩子,指着埋好的种子对他说:“浇水。”孩子难过得缩成一团,似乎在问他:“爹,哪里有水啊?”“哭,你眼睛里有。”老人回答,说着扭转孩子那两只无力的小手,孩子眼中顿时刷刷落泪,干渴的尘土吸取着,就这样哭了许久,许久。
⑦泪水汇成一条哀怨的细流抚摸着土坑的四周。种子从地表探出了头,然后抽出嫩芽,长出几片叶片。在孩子哭泣的同时,小树增加着枝叶,又经过了许久,许久,直到那棵树主干挺拔,树冠繁茂,枝叶和花朵洋溢着芳香,比那冷若冰霜、纹丝不动的老人更高大,孤零零地屹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⑧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天上的鸟儿都来到树枝上筑巢,它的花儿已经结出果实。老人放开了孩子,孩子已经停止哭泣,满头白发。三个孩子向树上的果实伸出贪婪的手臂,但是那又瘦又高的人抓住了他们的脖子,像抓住幼崽一样,取出一粒种子,把他们带到附近的另一块岩石旁,抬起一只脚,将第一个孩子的牙齿按在地上。那孩子在老人的脚下,牙齿咔咔作响,重新啃着岩石的表面。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默不作声,站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⑨那荒原是我们的生命;那冷酷无情的硬汉是我们的意志;那三个瑟瑟发抖的孩子是我们的内脏、我们的机能、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意志从它们的弱小无依中吸取了无穷的力量,去征服世界和冲破神秘的黑暗。
⑩一抔尘土,被转瞬即逝的风吹起,当风停息时,又重新散落在地上;一抔尘土,软弱、短暂、幼小的生灵蕴藏着特殊的力量,无拘无束的力量,这力量胜过大海的怒涛、山岳的引力和星球的运转;一抔尘土可以居高临下,俯视万物神秘的要素并对它说:“如果你作为自由的力量而存在并自觉地行动,你便像我一样,便是一种意志:我与你同族,我是你的同类;然而如果你是盲目的、听天由命的力量,如果世界只是一支在无限的空间往返的奴隶的巡逻队,如果它屈从于一种连自身也毫无意识的黑暗,那我就比你强得多,请把我给你起的名字还给我,因为在天地万物之中,唯我为大。”
注①指阿根廷和乌拉圭境内的潘帕荒原。
【小题1】(小题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试举例简要分析。(4分)
【小题2】(小题2)文中说“老人无动于衷,目空一切,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老人具有哪些品格?请结合全文概括阐述。(4分)
【小题3】(小题3)文末说“因为在天地万物之中,唯我为大”,请结合全文,谈谈这个句子的具体含意。(6分)
【小题4】(小题4)第⑨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