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错误:中国故事常见的开端

张晓风

在中国,错误不见得是一件坏事,诗人郑愁予有首诗,题目就叫《错误》,末段那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四十年来像一枝名笛,不知被多少嘴唇呜然吹响。

《三国志》里记载周瑜雅擅音律,即使酒后也仍然轻易可以辨出乐工的错误。当时民间有首歌遥唱道:“曲有误,周郎顾”,诗人多事,故意翻写了两句:“欲使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是无限机趣,描述弹琴的女孩贪看周郎的眉目,故意多弹错几个音,害他频频回首,风流俊赏的周郎哪料到自己竟中了弹琴素手甜蜜的机关。

在中国,故事里的错误也仿佛是那弹琴女于在略施巧计,是善意而美丽的---想想如果不错它几个音,又焉能赚得你的回眸呢?错误,对中国故事而言有时几乎成为必须了。如果你看到《花田错》《风筝误》《误入桃源》这样的戏目不要觉得古怪,如果不错它一错,哪来的故事呢!

我们先来讲《红楼梦》吧,女娲炼石补天,偏偏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本来三万六千五百是个完整的数目,非常精准正确,可以刚刚补好残天。女娲既是神明,她心里其实是雪亮的,但她存心要让一向正确的自己错它一次,要把一向精明的手段错它一点。“正确”,只应是对工作的要求,“错误”,才是她乐于留给自己的一道难题,她要看看那块多余的石头,究竟会怎么样往返人世,出入虚实,并且历经情劫。

就是这一点点的谬错,于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便有了一块顽石,而由于有了这块顽石,又牵出了日后的通灵宝玉。

整一部《红楼梦》原来恰恰只是数学上三万六千五百分之一的差误而滑移出来的轨迹,并且逐步演化出一串荒唐幽渺的情节。世上的错误往往不美丽,而美丽又每每不错误,惟独运气好碰上“美丽的错误”才可以生发出歌哭交感的故事。《水浒传》楔子里的铸错则和希腊神话“潘朵拉的盒子”有些类似,都是禁不住好奇,去窥探人类不该追究的奥秘。但相较之下,洪太尉“揭封”又比潘朵拉“开盒子”复杂得多。他走完了三清堂的右廊尽头,发现了一座神秘的建筑:门缝上交叉贴着十几道封纸,上面高悬着“伏魔之殿”四个字,据说从唐朝以来八九代天师每一代都亲自再贴一层封皮,锁孔里还灌了铜汁。洪太尉禁不住引诱,竟打烂了锁,撕下封条,踢倒大门,撞进去掘石碣,搬走石龟,最后又扛起一丈见方的大青石板,这才看到下面原来是万丈深渊。

刹那间,黑烟上腾,散成金光,激射而出。仅此一念之差,他放走了三十六座天星星和七十二座地煞星,合共一百零八个魔王……

《水浒传》里一百零八个好汉便是这样来的。

中国的历史当然不该少了尧舜孔孟,但如果不是洪太尉伏魔殿那一搅和,我们就是失掉夜奔的林冲或醉打出山门的鲁智深,想来那也是怪可惜的呢!

一部《镜花缘》又是怎么样的来由?说来也是因为百花仙子犯了一点小小的行政上的错误,因此便有了众位花仙贬入凡尘的情节。犯了错,并且以长长的一生去截补,这其实也正是部分的人间故事吧!

这一段段美丽的错误都好得令人艳羡称奇!

从比较文学的观点看来,有人以为中国故事里往往缺少叛逆英雄。像宙斯,那样弑父自立的神明,像雅典娜,必须拿斧头开父亲脑袋自己才跳得出来的女神,在中国是不作兴有的。还算捣蛋精的哪吒太子,一旦与父亲冲突,也万不敢“叛逆”,他只能“剔骨剜肉”以还父母罢了。

中国的故事总是从一件小小的错误开端,诸如多炼了一块石头,失手打了一件琉璃盏,太早揭开坛子上有法力的封口。不是叛逆,是可以理解的小过小犯,是失手,是大意,是一时兴起或一时失察。“叛逆”太强烈,那不是中国方式。中国故事只有“错”,而“错”这个既是“错误”之错,也是“交错”之错,交错不是什么严重的事,只是两人或两事交互的作用一在人与人的盘根错节间就算是错也不怎么样。像百花之仙,待历经尘劫回来,依旧是仙,仍旧冰清玉洁馥馥郁郁,仍然像掌理军机令一样准确的依时开花。就算在受刑期间,那也是一场美丽的受罚,她们是人间女儿,兰心惠质,生当大唐盛世,个个“纵其才而横其艳”,直令千古以下,回首乍望的我忍不住意飞神驰。

年轻,有许多好处,其中最足以傲视人者莫过于“有本钱去错”,年轻人犯错,你总得担待他三分一有一次,我给学生订了作业,要他们每人念几十首诗,录在录音带上缴来。有的学生念得极好,有时又念又唱,极为精彩。有的却有口无心,苏东坡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不知怎么回事,有好几个学生念成“一年好景须君记”,我听了,一面摇头莞尔,一面觉得也罢,苏东坡大约也不会太生气。本来的句子是“请你要记得这些好景致”,现在变成了“好景致得要你这种人来记”,这种错法反而更见朋友之间相知相重之情了。

在中国,那些小小的差误,那些无心的过失,都有如偏离大道以后的叉路。又路亦自有其可观的风景,“曲径”似乎反而理直气壮的可以“通幽”。错就错着,生命和人世在其严厉的大制约和惨烈的大叛逆之外也何妨采中国式的小差错小谬误或小小的不精确。让叉路可以是另一条在路的起点,容错误是中国故事里急转直下的美丽情节。

(有删节)

【小题1】文章的开头引用郑愁予的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2】文中作者选择的中国故事中一共写到了几个“错误”?根据这些内容,概括文中“错误”的含义。
【小题3】结合文意,鉴赏画线的语句。
【小题4】从文章主旨的角度,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小题5】下列对于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风流俊赏的周郎哪料到自己竟中了弹琴素手甜蜜的机关”这-一句中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具有丰富的画面感。
B.“错误,对中国故事而言有时几乎成为必须了”说明善意而美丽的错误是中国故事里普遍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演绎出美丽的故事。
C.文章说“叛逆、太强烈,那不是中国方式”,“中国方式”指的是可以理解的小过小犯,是失手,是大意,是一时兴起或一时失察的错误。
D.倒数第二段从故事中的错误写到生活中的错误,说明故事中的精彩在生活中也有,这样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E. 这篇文章开头说“在中国,错误不见得是一件坏事”,结尾又说“在中国,那些小小的差误,那些无心的过失,都有如偏离大道以后的岔路”,首尾呼应,旨在告诉人们,不但要有容错的胸怀,还要有犯错的勇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40: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配角

聂鑫森

父亲邵伟夫,先是话剧演员,后来又成了电影、电视演员。他的名字很气派,“伟夫”者,伟丈夫之谓也。可惜他一辈子没演过主角,全是很不起眼的配角,虽是剧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也就是说几句不痛不痒的台词,演绎几个小情节而已。他的形象呢,身材矮小,脸窄长如刀,眉粗眼小口阔,演的多是反派人物:黑社会小头目、国民党下级军官、现实生活中的可怜虫……

他的名字是当教师的爷爷起的,爷爷曾对他寄望很高。没想到他读中学时,有一次演一个小话剧的配角,神采飞扬,被动员去读一所中专艺校的话剧班,从此他就很满足地走上了演艺之路。

因为母亲是苗族人,可以生两胎,我下面还有一个妹妹。我叫邵小轩,妹妹叫邵小轮。通俗地说,我是小车子,妹妹是小轮子。我们的名字当然是父亲起的,母亲似乎很欣赏,觉得低调一些反而会有大出息。

母亲在街道居委会当个小干部,人很漂亮。我和妹妹似乎承袭了她的基因,长得都不丑。母亲对于嫁给了父亲,一直深怀悔意,原想会有一个大红大紫的丈夫,不料几十年来波澜不惊。我母亲都不让我们去剧院看父亲的戏;电视上一出现有父亲身影的剧目,她便立即换台。她还嘱咐我们,不要在人前提起父亲是演员。

读初中时,一个男同学悄悄告诉我:“你爸爸的戏演得真好,可惜是个小角色。如果让他演主角,肯定火!”

父亲在家里的时间很少,尤其是进入影视圈后,或是东奔西跑到一个个剧组去找活干,或是找到了活必须随剧组四处游走。每当他一脸倦色回到家里,首先会拿出各种小礼物,送给妈妈、我和妹妹,然后把一叠钞票交给妈妈。

我把男同学的话告诉他,他听了,微微一笑,说:“在一个戏中,只有小人物,没有小角色,这正如社会的分工不同,却都是平等的。主角造气氛,配角助气氛,谁也离不开谁。”

母亲轻轻“哼”了一声,然后下厨房去为父亲做饭菜。

我看见父亲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很痛苦地低下了头。

我读高中妹妹读初中时,父亲在出外三个月后,回到家里。他这次是在一部《五台山传奇录》的电视连续剧里,演一个貌丑却佛力高深的老方丈的侍者,虽是配角,出场却较多,拿了五万元片酬。他给我和妹妹各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给妈妈买了一个钻石戒指。

我发现父亲的手腕上绑着纱布,便问:“爸爸,你受伤了?”

他说:“拍最后一场戏时,和一个匪徒交手,从山岩上跌下来,把手跌断了,我咬着牙坚持把戏拍完,导演直夸我敬业哩。”

母亲说:“你也五十出头了,别去折腾了,多在家休息吧。”

他摇了摇头,说:“不!你工资不高,小轩、小轮正读书,将来还要给她们备一份像样的嫁妆。再说,小病小伤在拍戏中是常发生的,别当一回事。”

我和妹妹不由得泪流满面。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学校就在岳麓山附近。三九严寒的冬天,母亲打电话告诉我,父亲在岳麓山的爱晚亭前拍戏,让我去看看父亲,还嘱咐我最好把自己伪装一下,别让父亲分神出了意外。

漫天大雪,朔风怒吼。

我戴上红绒线帽子、大口罩,围上羊毛围巾,穿上新买的中长羽绒袄,早早地来到爱晚亭前。警戒线外,看热闹的人很多,我使劲地挤站在人丛里。父亲是演一个寻衅闹事的恶霸,样子很丑陋,说话还结巴,然后被一个江湖好汉狠狠地揍了一顿,上衣也被撕破了,痛得在地上翻滚。这场戏前后拍了三遍,导演才打了个响指,大声说:“行了!”

我看见父亲长长地嘘了一口气,然后去卸了装,换上平常穿的旧军大衣。接着,又去忙着搬道具、清扫场地。等忙完了,他靠坐在几个叠起的道具箱旁边,疲倦地打起盹来,手指间还夹着一支燃了一半的香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说开头介绍了父亲的名字很气派,但他其实只是个可有可无的“配角”而已,作者以一种欲抑先扬的手法巧妙设置悬念,引发了读者阅读兴趣。
B.小说中画线的句子“漫天大雪,朔风怒吼”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一方面突出了父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同时也有效地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C.小说几个人物形象都刻画得很生动,以“父亲”为例,除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外,作者还特别重视描绘父亲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
D.小说通过叙述父亲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塑造了“父亲”这样一个生动的小人物形象,他为了让家人生活得更好而努力工作、无私奉献。
【小题2】小说中母亲对父亲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最后以父亲卸装换衣、清理现场、坐下打盹的画面作为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学翻译是否能够准确传达原著精神? 事实上,不懂法语的林纾和精通法语的王寿昌之间的合作,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向中国的读者挑明了文学翻译中的一个事实:翻译就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语言的合作。这意味着文学的翻译,就是不同时代的合作,不同文化的合作,还有不同人生经历的合作。也许正因为此,有关具体的翻译作品的质疑之声,总是不绝于耳。当文学翻译从襁褓里的婴儿成长为一个巨人之后,质疑之声也变得越来越响亮。
多年来,总是有人喋喋不休地强调时代的差异、文化的差异和个人生活经历的差异,如何会在翻译的过程里伤害文学作品原作的精神。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我认为文学之所以长盛不衰,就是得益于差异的存在。
暂时抛开文学翻译,如果单纯从文学阅读的角度来说,任何一次阅读经历其实都是在补充和完善一部文学作品。当一个作者完成一部文学作品之后,仅仅是出版和发表意义上的完成。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开放的,是不可能完成的。一个又一个读者都是带着自己的文化背景、生活体验和个人感受,通过阅读来一次又一次地完成这部文学作品。简单地说,就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差异性,促成了这样的完成,文学的价值和文学的意义也在差异化的阅读中体现出来。
我承认,由于语言的不同,再加上文化的差异、时代的差异和个人生活背景之间的差异,会让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丢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特征,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能以此作为标准,来衡量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否成功。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是通过整体的力量体现出来的,一部成功的翻译文学作品也应该是整体的,就像有时候作家在写作的过程中会犯上几个小错误,翻译家在翻译一部作品时也会同样犯上几个小错误,对此不必大惊小怪。因为人脑不是电脑,况且现在电脑也经常犯错误。
有些人就是喜欢做鸡蛋里面挑骨头的事,抓住几个翻译上的小问题大做文章(这些小问题也是见仁见智),先是以此批评翻译家的工作,继而大谈什么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鸿沟如何难以跨越。这些人应该想一想,即便是母语读者,也会在阅读过程中忽略一些内容和强调一些内容。没有一个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想法感受会和作者的写作过程完全一致。就是同一个作者,几年以后重读自己的作品时,其想法和感受也可能与当初写作时有差异。因此,在文学翻译因为差异的存在让原作失去某些特征的同时,也必须看到,翻译的差异性也会让原作的另外一些部分得到强化。
为什么翻译家的翻译过程会和读者的阅读过程十分相似? 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前面说到的文学的开放性,就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永远不会完成的。我最后要说的是,译文会在一些地方输给原作,也会在另一些地方赢了原作。所以,好的译文应该和原作打成平局。
(余华《好的译文应该和原作打成平局》,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世纪末的林纾和王寿昌合作进行文学翻译,这个事实已经证明了文学翻译是能够准确传达原著精神的事实。
B.总是有人不断强调时代、文化及个人经历的差异会在翻译过程中伤害文学作品的精神,作者却对此不以为然。
C.现在电脑也经常犯错误,何况人脑不比电脑,因此翻译家在翻译作品时也会犯些小错误,不必对此大惊小怪。
D.一方面,文学翻译会让原作失去某些特征,另一方面,文学翻译的差异性也可能会让原作的某些部分得到强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用“文学翻译是否能够准确传达原著精神”的问题引出对文学翻译质疑的现象,然后进行阐述,随之提出观点。
B.文章提出观点后,并没有顺势展开论述,而是宕开一笔,抛开文学翻译,从文学接受的角度展开,另辟蹊径,独具匠心。
C.文章后半部分强调,翻译过程中固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错误,但是这些错误不仅不影响作品的质量,反会使之增强。
D.文章围绕翻译论题展开,最后落在文学的开放性上,进而指出,译文与原作相比,某些地方输给原作,某些地方赢了原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因为文学的翻译是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人生经历的合作,所以,我们总能听到对一些具体翻译作品的质疑之声。
B.不可否认,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的过程中会丢失某些原作的特征,但是不能以此作为衡量一部文学作品翻译是否成功的标准。
C.一部成功的翻译文学作品应该和文学作品本身一样,价值是通过整体的力量体现出来的,所以作家写作时犯些小错误在所难免。
D.翻译家的翻译过程会和读者的阅读过程十分相似,它使得文学具有了开放性,就是指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永远不会完成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中国文论研究在“回头看”过程中温故知新,不断更新文艺研究眼光,新眼光又使得中国文学与艺术自身的新事实被看见。其中最显著的是文学边界的扩大、文学功能的再发现。譬如,一些学者通过多年个案与专题研究,发现中国文学的“文体”极为丰富多样,“文体”正是中国古典文学区别于西方文学的重大民族特色。古往今来,中国文艺家以丰富的文体实践不断丰富经验与美感的表达,中国文学的“天光云影”原来大都可以从文体角度悟得其中三昧。这就大大改写了五四时期西方文学观念主导的以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四分法所限定的文学认知图式,从而大大扩展了文学边界,使得完全不同于五四书写的中国文学史成为可能。

另外,不同于西方文学对虚构性的强调,在中国文学中,非虚构文学占据尤为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无论是诗人生平与作品关系研究,还是诗与历史事件、诗与日常经验研究的大量新事实,都已充分证明这一点。长期以来,正是在这一诗歌文学传统基础上,建立了特有的中国文学理论与观念。“诗言志”“兴观群怨”“赋比兴”“修辞立其诚”“诗史”“经典”等,都是非虚构的文学理论与观念。在以诗文为主流的中国古代文学中,文学写作乃是写亲身闻见、亲身经历的现实世界情景及由此而来的真情实感,不同于现代以来以“积极虚构”为主流的文学观念。非虚构与虚构同时存在,延伸文学边界,扩展文学功能,使得文学不仅是少数人秀异的语文游戏与奇妙幻想,而且跟普通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谓一草一木总关情。

中国文论是否具有强大解释力和生命力,还要看它能否有效阐释当今文艺实践。看历史要看大势,从大的方面来说,当今时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中国文论的文化自觉和整个国家的文化战略是相通的,“国身通一”的士人理念、“家国兴衰”的志士情怀,正是千年中国文论主流,即严羽所谓盛唐诗为“第一义”以及王国维所谓“屈子文学之精神”。说到底,“文以载道”的“道”既是客观历史大趋势,也是这个大趋势内化为士人身心的担当(即王夫之所谓“践身心之则”)。中国文论也有“功夫在诗外”的一整套论述,即一个相反相成的悖论:有时候,只有从文学外部、文学周边来看文学,才是真正的“文学性”。从文艺创作主体来说是自觉的文化意识,从大众来说则是百姓日用而不觉,中国文史智慧、人文关怀与道德传统仍然在今天文学活动中起作用。正如起点中文网创始人吴文辉所说,当代最有活力、最有影响力的网络小说,无论怎样新变,还是跳不出中华传统伦理和传统价值观。因而,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文论核心价值仍然与当代审美经验和文化实践发生直接关联,并对当代文学创作发挥重要影响。

(摘编自胡晓明《强化中国文论阐释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学者通过多年个案与专题研究发现,“文体”多样是中国古典文学唯一特色。
B.诗与历史事件、诗与日常经验研究的大量新事实,充分证明中国文学强调虚构性。
C.现代以来以“积极虚构”为主流的文学观念区别于中国古代文学中非虚构性观念。
D.中国文论也有其悖论,即只有从文学外部、文学周边来看文学,才是真正的“文学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了新文艺研究眼光使中国文学与艺术自身的新事实被看见的中心论点。
B.文章从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文学边界的扩大、文学功能的再发现的具体体现。
C.文章第二段,先阐明现点,再比较古今,最后点明虚构和非虚构存在的文学功用。
D.文章引用吴文辉的话说明了中国文史智慧等“仍然在今天文学活动中起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的“文体”扩展了文学边界使得不同于五四书写的中国文学史成为可能。
B.非虚构与虚构同时存在,而且跟普通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说文学不再是游戏。
C.“文以载道”的“道”具有两层含义,即客观历史大趋势及其内化为士人身心的担当。
D.作者认为中国文论核心价值仍关联当代审美经验和文化实践,又影响当代文学创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哑    女

张玉庭

  风狂,雨猛,浪高。
  洪峰刚到,奉命抢险救人的解放军就开进了村子,哑女被解放军救了出来。
  那肯定是个挺结实挺腼腆的小战士,她能感觉到。比如,那小战士刚碰到了她的手,就触电似的猛地把手缩了回去。然后才一把握住了她的手,稍稍迟疑了一下,把她背了起来,转身就走。
  小战士的肩膀宽宽的,小战士的双手把她箍得紧紧的。
  她知道小战士极累,眼泪刷地流了下来。在小战士那宽厚的背上,她觉得特别安全,她特别想用哑语说声“谢谢”。可是不行,她没法比画,也不能动手比画:一是水流特急,不敢松手;二是即便她比画了,那小战士也看不到。
  她急得直叹气,眼泪汩汩地流成了河。
  水很急,小战士深一脚浅一脚地往村头的高地上趟,她能感到小战士踉跄的脚步,她特别想下来,可是不敢。
  洪水太猛,浪头太大。
  她能感到小战士急促的呼吸,一心疼,泪水也就变成了滚滚的瀑布。
  突然,她仿佛想到了什么,瞄准小战士宽宽的左肩膀,狠狠地咬了一口。
  小战士抖动了一下,但很快,又牢牢地站稳了。然后小心翼翼地趟着水,一步一挪,直把她背到了高地。她特别想看看小战士的脸,可小战士头也没回,一转身便冲进了激流中。她赶紧伸出右手,一遍,一遍,把小战士留在地上的脚印量了又量。
  第二天,水退了不少,战士们就要走了。堤坝上军旗飘飘。军旗下是一排铁打的兵。
  突然,就在部队迈步开拔的一刹那,哑女一个箭步冲了上来,泪汪汪地拦住了他们。
  首长惊呆了,看了看她,意思是:“怎么?有情况?”
  哑女也就红着脸,哭着,极认真地用手比画着,描绘着那个小战士的模样。
  首长明白了三分,又问了问村主任,就立刻猜到了哑女的心意。他威严地看了看他的战士,然后下了道命令:“昨天进小王庄抢险的战士,立刻出列。”
  一排战士站了出来,全是宽宽的肩,就像一座长城。
  哑女却泪汪汪地看看首长,红着脸,求救似地指了指自己裸露出的肩膀。
  首长又下了道命令:“解开上衣!把肩膀露出来!”
  于是哑女上前,小心翼翼地看,小心翼翼地找。突然,她一把搂住一个腼腆的小战士,泪水又一次流成了瀑布。
  在小战士宽宽的左肩上,有一排细细的牙印。
  小战士的脸刷地红了!哑女却突然不再害羞,她泪汪汪地抚摸着那排牙印,轻轻地帮小战士扣上了衣扣,然后走到小战士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
  小战士的脸更红了。
  自然,也就在这一天,小战士得到了一双绝对合脚的布鞋,那是哑女熬了一个通宵,眼里旋着泪花花,一针一线为他做的……
【小题1】“突然,她仿佛想到了什么,瞄准小战士宽宽的左肩膀,狠狠地咬了一口。”你认为“哑女”主要想到了什么?她为什么“狠狠地”“咬了”小战士“一口”?
  答: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一排战士站了出来,全是宽宽的肩,就像一座长城。”哑女要寻找解救自己的“小战士”,为什么“一排战士站了出来”?小说多次写到“宽宽的肩”,其寓意是什么?“就像一座长城”的本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试鉴赏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提示:从多角度写景和写景的作用等方面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小说表现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下面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___)
A.“洪峰刚到,奉命抢险救人的解放军就开进了村子”,这不仅表现人民军队训练有素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尤其表现了人民军队抢险救人的迅速和人民军队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B.这篇小小说主要由两个故事情节构成:一是“小战士”救“哑女”,表现人民军队爱人民;二是“哑女”寻“小战士”,表现人民军队人民爱。
C.作品对“哑女”和“小战士”没有作任何语言描写,表明“哑女”和“小战士”都无话可说。
D.这篇小说所塑造的“哑女”聪明善良纯朴却又有些故作多情,而“小战士”结实腼腆也很威武,却又有不懂生活情趣的问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木心与他的《文学回忆录》
《新周刊》:这本迟来的《文学回忆录》,你觉得它够“木心”吗?
陈丹青:里面每句话都是木心说的。我可能漏记,但绝不添一句一字。现在他去世了,大家读到这本书,从此对木心的各种解读,包括利用,就开始了。
《新周刊》:木心在文学史里大量讲什么是快乐哲学,什么是他认为的喜怒哀乐。
陈丹青:他反复提出两个概念:悲观主义,宇宙观。都是很难被接受的,辨不清的。要注意,他提出悲观主义,同时提出快乐主义。他对每件事至少有一对观念。
《新周刊》:那种矛盾性体现在他的每个细节上。
陈丹青:我不称为“矛盾性”,是复杂感吧。世界和人性的复杂感,他最感兴趣。
《新周刊》:读木心能照射这个时代的浅薄。
陈丹青:大部分时代是浅薄的,木心是在对不甘浅薄的人说话。你问他这些观念怎么会有,他在文学中给你兜底翻出来。耶稣、莎士比亚、曹雪芹……有一组人物他翻来覆去说。这牵扯到他的另一个命题:天才。他总结一个时代没有好的文艺,一句说死:不出天才。你仔细想想,真是这样的。
《新周刊》:因为他也受到达摩的影响,他最喜欢的三个人是达摩、老子和耶稣。那他说的天才论,是否可以从轮回去解释?
陈丹青:我不评论木心的文学与思想,还不到时候,不要着急从他那里归结什么,别执迷于他的“最”。他的警句格言——其实是短语——是反警句、反格言的。
他说:宗教是回头是岸,艺术是回头不是岸;宗教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艺术是放下屠刀不成佛——为什么不是岸?为什么不成佛?你仔细去想。如果想明白了,木心还有一句话——“不要说出来。”
《新周刊》:回到最简单的问题: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木心?
陈丹青:为什么要有这个问题?你在一幅画前信步停下来,会问自己为什么看吗?
九八年,阿城和他最后一次见面,我们吃完饭往回走,在一家人家的花园外停下来。鸡冠花开了,暮色里很猖狂的猩红色。当时阿城正在说京城哥们见面就聊政治新闻:“怎么样?今天有什么重要新闻?”木心对着鸡冠花笑说:“这就是今天最重要的新闻。”
你问他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重要”,我的意思很简单,中国有这么多作家,我也知道一位,你们来读读他。我一直姿态很低:你愿意读,你就读读看。
《新周刊》:今天看来,在文坛之外,反而许多年轻的求知者能理解木心,走近木心。这使您对“恢复传统”、“回到原典”或“文艺复兴”有期待吗?
陈丹青:没有期待,能回常态就不错。不要拿了木心当“有用”、“有为”。无为地读他,反倒或者有用的。他讲课说,别期待文艺对国家社会有用。文艺有什么好处呢?写着写着,作者自己倒好起来。
《新周刊》:他所谓“流亡的美学”应该如何看待?
陈丹青:那是乔伊斯说的,木心倒过来,说成“美学的流亡”。他“精翫字词”,常用前人的原句调换调换。可你真的解作“玩”,错了,上当了。他常以玩句表达深沉的意思,如“视死如归,视归如死”。
这句话,乔伊斯的核心是“流亡”,木心的核心是“美学”。流亡者大谈“流亡”,犯忌的,流俗了。木心来个反拨。其实,“美学”也不过虚晃一枪,他从来不玩什么“美学”之类理论腔,但这么一借,反倒将“流亡”说出来了,东欧苏联那么多流亡者痛说流亡,见这一句,会惊异的。
“美学的流亡”也可解作他自己的写照。他弄艺术(亦即所谓“美学”)从来无视地域和时代。
(选自《新周刊》的《请给木心先生起码的尊重》,有删改)
【小题1】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5分)
【小题2】访谈中,陈丹青引用“九八年阿城与木心聊鸡冠花”有何作用?(4)
【小题3】流亡,已经不仅仅意味着失去地理上的故乡,更意味着失去精神上的故乡。请分别从“流亡的美学”与“美学的流亡”两个不同角度,分析“屈原放逐(遭流放),乃(写)《离骚》”这一现象。(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