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配角

聂鑫森

父亲邵伟夫,先是话剧演员,后来又成了电影、电视演员。他的名字很气派,“伟夫”者,伟丈夫之谓也。可惜他一辈子没演过主角,全是很不起眼的配角,虽是剧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也就是说几句不痛不痒的台词,演绎几个小情节而已。他的形象呢,身材矮小,脸窄长如刀,眉粗眼小口阔,演的多是反派人物:黑社会小头目、国民党下级军官、现实生活中的可怜虫……

他的名字是当教师的爷爷起的,爷爷曾对他寄望很高。没想到他读中学时,有一次演一个小话剧的配角,神采飞扬,被动员去读一所中专艺校的话剧班,从此他就很满足地走上了演艺之路。

因为母亲是苗族人,可以生两胎,我下面还有一个妹妹。我叫邵小轩,妹妹叫邵小轮。通俗地说,我是小车子,妹妹是小轮子。我们的名字当然是父亲起的,母亲似乎很欣赏,觉得低调一些反而会有大出息。

母亲在街道居委会当个小干部,人很漂亮。我和妹妹似乎承袭了她的基因,长得都不丑。母亲对于嫁给了父亲,一直深怀悔意,原想会有一个大红大紫的丈夫,不料几十年来波澜不惊。我母亲都不让我们去剧院看父亲的戏;电视上一出现有父亲身影的剧目,她便立即换台。她还嘱咐我们,不要在人前提起父亲是演员。

读初中时,一个男同学悄悄告诉我:“你爸爸的戏演得真好,可惜是个小角色。如果让他演主角,肯定火!”

父亲在家里的时间很少,尤其是进入影视圈后,或是东奔西跑到一个个剧组去找活干,或是找到了活必须随剧组四处游走。每当他一脸倦色回到家里,首先会拿出各种小礼物,送给妈妈、我和妹妹,然后把一叠钞票交给妈妈。

我把男同学的话告诉他,他听了,微微一笑,说:“在一个戏中,只有小人物,没有小角色,这正如社会的分工不同,却都是平等的。主角造气氛,配角助气氛,谁也离不开谁。”

母亲轻轻“哼”了一声,然后下厨房去为父亲做饭菜。

我看见父亲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很痛苦地低下了头。

我读高中妹妹读初中时,父亲在出外三个月后,回到家里。他这次是在一部《五台山传奇录》的电视连续剧里,演一个貌丑却佛力高深的老方丈的侍者,虽是配角,出场却较多,拿了五万元片酬。他给我和妹妹各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给妈妈买了一个钻石戒指。

我发现父亲的手腕上绑着纱布,便问:“爸爸,你受伤了?”

他说:“拍最后一场戏时,和一个匪徒交手,从山岩上跌下来,把手跌断了,我咬着牙坚持把戏拍完,导演直夸我敬业哩。”

母亲说:“你也五十出头了,别去折腾了,多在家休息吧。”

他摇了摇头,说:“不!你工资不高,小轩、小轮正读书,将来还要给她们备一份像样的嫁妆。再说,小病小伤在拍戏中是常发生的,别当一回事。”

我和妹妹不由得泪流满面。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学校就在岳麓山附近。三九严寒的冬天,母亲打电话告诉我,父亲在岳麓山的爱晚亭前拍戏,让我去看看父亲,还嘱咐我最好把自己伪装一下,别让父亲分神出了意外。

漫天大雪,朔风怒吼。

我戴上红绒线帽子、大口罩,围上羊毛围巾,穿上新买的中长羽绒袄,早早地来到爱晚亭前。警戒线外,看热闹的人很多,我使劲地挤站在人丛里。父亲是演一个寻衅闹事的恶霸,样子很丑陋,说话还结巴,然后被一个江湖好汉狠狠地揍了一顿,上衣也被撕破了,痛得在地上翻滚。这场戏前后拍了三遍,导演才打了个响指,大声说:“行了!”

我看见父亲长长地嘘了一口气,然后去卸了装,换上平常穿的旧军大衣。接着,又去忙着搬道具、清扫场地。等忙完了,他靠坐在几个叠起的道具箱旁边,疲倦地打起盹来,手指间还夹着一支燃了一半的香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说开头介绍了父亲的名字很气派,但他其实只是个可有可无的“配角”而已,作者以一种欲抑先扬的手法巧妙设置悬念,引发了读者阅读兴趣。
B.小说中画线的句子“漫天大雪,朔风怒吼”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一方面突出了父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同时也有效地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C.小说几个人物形象都刻画得很生动,以“父亲”为例,除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外,作者还特别重视描绘父亲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
D.小说通过叙述父亲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塑造了“父亲”这样一个生动的小人物形象,他为了让家人生活得更好而努力工作、无私奉献。
【小题2】小说中母亲对父亲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最后以父亲卸装换衣、清理现场、坐下打盹的画面作为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09 04:47: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文化”的含义,众说纷纭,文化通常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而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基于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积极肯定、自觉珍惜而形成的一种对其坚守、传承和发扬的文化心理和行为取向。文化自信就其内涵而言,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文化类型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二是作为这种文花类型的文化主体的文化性格。这就是说: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类型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主体的自我担当的有机统一,它既关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关涉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文化,更包括我们当下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当然,作为统一的中华文化,它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同一种文化类型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合规律性发展的文化之链,但是它又存在着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客体与主体的不同方面、不同内容和不同性质的区分。因此,我们要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就必须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和理性对待。否则,就可能在所谓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旗号下造成混乱。这种情况不是没有的,例如,现在的一些以宣传传统文化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一描写历史上某些著名的君主,他们似乎就成了充满人情味、忧国忧民的典范,是现代人应该无条件效法的。一些研究某个朝代历史的著作,则把这个朝代说得如何宽松、自由、高雅以至尽善尽美,作者甚至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没有生活在那个朝代。这就完全违背了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研究新时期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特点,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的告诫。
那么,在对待继承和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繁荣发展我们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两者的关系上,如何能够真正地做到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呢?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一方面我们要认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发展和繁荣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实根基;另一方面又必须以建设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别是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新文化,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文化支持和价值动力。
(摘编自唐凯麟《文化自信三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民族坚守、传承和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是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积极肯定、自觉珍惜。
B.新时期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先进文化和传统文化,而不是通俗文化以及流行文化。
C.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唯—源泉就是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D.我们必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本质特征作了概括说明。
B.对“中华文化”,文章侧重解说了它是一个有机整体,但又存在不同区分的特征。
C.文章以一些作家对古代某些帝王的描写为例,说明这些典范是现代人难以效法的。
D.结尾阐述了继承和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构成不同民族的文化,这是“文化”概念的一种理解,“文化”概念还有不同的解释。
B.一种文化类型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主体的自我担当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这是对“文化自信”内涵的一种解说。
C.不管是以宣传传统文化为题材的文学和影视创作,还是研究某个朝代的历史著作,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只要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就可以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新文化,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文化支持和价值动力。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①“包豪斯”是一所由工艺学校和艺术学校合并而成的艺术设计学校。二十世纪初成立于德国魏玛。
②“包豪斯”这个名字有些特别。德文“Bau”指建造和建设。“haus”的意思很多,可指房屋、住房、家园,也可指世家、企业、公司、商号等等。创建者为学校取名“包豪斯”,有“建设者之家”的意思,以区别于传统的经院式的教育机构。
③学校的名称特别,来就学的人也与众不同。招收的学生有刚从战场回来的,有工匠,有流浪汉,有失业者。年龄从17岁到40岁都有,约三分之一是女性。当然,更特别的还是学制和学习内容。
④学校的创建者认为,必须形成一个新的设计学派来影响本国的工业界,否则一个艺术家就不能实现他的理想。学校设立了纺织、陶瓷、金工、玻璃等科目。学生进校后先学半年初步课程,然后一面学习理论课,一面在车间学习手工艺,三年之后考试合格,可以取得“匠师”资格。学校强调自由创造,反对因袭模仿。在设计中重视实用需求,摒弃虚浮奢华;讲求材料自身的质地和色彩,反对附加的修饰和包装。他们注重发挥结构本身的形式美,采用不对称的构图法,灵活多样、造型简洁,他们的造型艺术风格被称为“包豪斯风格”。这种风格体现在建筑中,也体现在器皿、家具、灯具、织物等物品的设计上,家具中的钢管椅子就是他们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
⑤有人以为包豪斯的成就在于创立了现代艺术教育和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其实,创建者的明确目标,是要彻底摧毁传统的关于艺术的“神话”,这是包豪斯的理念中最具革命性的核心。包豪斯所尝试的,是把艺术从贵族和富人的高堂华厦中、从艺术的“神坛”上解放出来。它要让艺术家变成这样一种人,即能用他的灵感和技艺为千千万万人塑造美、营造舒适生活的工作者。换句话说,在包豪斯的观念中,艺术家的任务,是让每一个人,特别是那些平凡的工人、农民、小职员,都过上“人”所应该有的生活,让每一个人都能平等地享有生活的尊严。因此,包豪斯人不认为替普通人设计水杯之类的日常用品是雕虫小技,相反他们把这类事看作一项庄严的事业。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投入那么多的精力,建立起现代艺术教育的基础,其目的就是要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提高生活的质量和水平。在他们看来,现代的艺术家,应该以米开朗基罗画西斯廷教堂天顶的力气,来设计一个水杯。他的任务,是要在一个普通的水杯上探索和体现美的极致,让美贯穿到普通民众生活的每一个平凡细节当中。包豪斯在教学中始终贯穿着这样的理念。师生们纷纷走上社会,他们的设计成果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包豪斯的成功证明了:艺术的成功并不只是关乎造型、关乎设计,实际上,它还关乎信念,关乎社会。
⑥当然,任何像包豪斯这样大胆的革新行为,都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理解,误解和攻击是不可避免的。二战爆发前,它被迫关闭了。但被查封的是有形的包豪斯,而无形的包豪斯,即包豪斯的设计理念是无人能够查禁的。时至今日,包豪斯的影响随处可见,它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环境、我们的观念。这就是艺术,它不依靠权势和奢华,却往往在人们的生活中留下更长久的印记。
【小题1】以下对“包豪斯”的介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原本是一所工艺学校。
B.最初是建设者的宿舍。
C.由学校的创建者命名。
D.不是一所正规的学校。
【小题2】与传统的经院式的学校相比,包豪斯的学生大多来自__________
【小题3】根据第④段,概括包豪斯的相关情况
(1)主要学习内容:艺术理论与__________
(2)设计对象:建筑物与__________
(3)作品主要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⑤段中“神话”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
【小题5】包豪斯艺术能“在人们的生活中留下更长久的印记”,是因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角落里的阳光
①1980年7月1日,我驱车前往我的超市召开员工会议。结束时已是下午两点,我惊讶地发现有个黑黑的男孩正用一块灰色抹布帮我擦车。汗水浸透了他灰白的牛仔裤,他穿一双破旧的布鞋,看得出是贫民窟的孩子。
②我轻轻地拍了一下他的肩膀,他“啊”了一声转过来,一张黝黑成熟的脸,惊恐不已地看着我。我笑着向他伸出手说:“嗨,你好!我叫汤姆·特尔斯。”他迟疑了一会儿慢慢地伸出手:“您好,汤姆先生!我叫比尔·莱特。”我从口袋里抽出一百美元给他,可他慌忙摇头,轻轻地说:“我在广场上等您四个小时,不是为了这个。”我越发诧异了。因为小家伙告诉我他喜欢我的“保时捷”。“您能把我送到家吗?就三英里不到的路程。”这个狡猾的比尔,他是想在同伴和家人面前炫耀吧?
③十五分钟后,我把车停在了一栋破旧的楼房前。他跳下车,一边跑一边对我说: “请您务必等五分钟!”不一会儿比尔就出来了,他的神态和步伐就像这辆豪华的轿车是他的一样骄傲神气。我看到,他的背上背了一个小女孩,女孩的手臂和腿都可怕地萎缩了。比尔把小女孩放在车座上后告诉我:“其实她是我的姐姐,今年十七岁,是小儿麻痹症。”然后我听见比尔对他姐姐说:“记得上次我跟你提起的那种车吗?瞧,就是这种。弟弟有钱了一定买给你。”比尔双手叉腰,眼睛闪闪发光。原来他为我擦车,在太阳下等我四个小时又要我送他回家的目的,就是让他姐姐亲眼见识一下他将来要送给她的礼物的样子。我被他那种相信能够给予别人而且因能付出而满足的样子深深地感染了!
④后来我又去了比尔的家,他的家比我想象的更为糟糕。比尔的母亲做清洁工,姐弟和母亲相依为命。比尔除了照顾姐姐外,每天还要去老人院做五小时的护理工作,他刚刚十六岁。
⑤离开时我再次把一百美元放在比尔残疾的姐姐手上,可比尔还是硬塞给了我:“我们自己行。”我给超市的人事经理打电话,告诉他明天将有个很棒的小伙子到理货部报到。这次比尔没有拒绝,我比他自己更清楚他能胜任这项工作,况且它会给他带来比原来工作高三倍的报酬。
⑥等我三个月后再去超市时,差不多每个员工都向我提起比尔。理货部说他能吃苦耐劳,活儿也干得漂亮;服装部则称赞比尔理的货比任何人都整齐而有条理;甚至连化妆部都说比尔永远有一张自信乐观的脸庞。
⑦比尔说,他一看见我的车就觉得离梦想近了一步。这真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员工:即使他在最阴暗的角落走路,人们也会发现他身上温暖、灿烂的阳光。
⑧他会成功的,是的,我深信。
【小题1】请给下面的词语注音。
浸透(_____) 黝黑(_____) 萎缩(______) 报酬(_____)
【小题2】第②段说:“这个狡猾的比尔,他是想在同伴和家人面前炫耀吧?”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3】请从描写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赏析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小题4】小说的主人公是比尔,作者为什么在第⑥段写超市员工对比尔的印象?
【小题5】小说题目中的“阳光”喻指比尔的哪些良好品质?请分条简答。

同类题4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张岱年先生主编《中华的智慧》一书“智慧”一词是张岱年先生对应于西方哲学的原义“爱智”提出的。体现出自觉的对话意识和民族意识。他说:“西方哲学所取得的成果可谓之‘西方智慧’。中国古代哲人志在‘问道’,‘道’即真理,亦最高的,智慧。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历代哲学家所提出的创造性见解,亦可谓之‘中华的智慧’。”张岱年先生将“道”具体概括为“人生之道”“自然之道”“致知之道”涉及宇宙观、伦理观、方法论等内容。

若想真正触及中华智慧,个案研究定必不可少的。毫无疑问,精当的个案研究是本书的特点。比如讨论老子,阐释了“道为万物之宗”“道法自然”“柔弱胜刚强”等问题,立论相当准确地概括了老子思想中尚柔、尚自然、反造物主的精神村质。“如果说孔子仅对鬼神、上帝有所怀疑的话,那么老子的道则彻底推倒了上帝的宝座,开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神论传统。”这个论断是有理据的。在老子的道出现之前,上帝有着无上的荣光,它派生出的文化也充斥着权力与等级关系,老子独特的“道”论正是时代的产儿,他将人类从上帝的威权统治下解放出来,充分肯定人的价值与意志,而他所肯定的价值和意志毫无上帝的影子,他彻底地与威权决裂。关于儒道之区别,作者论“道家思想是在儒家道德伦理体系之上增加一个自然而然的价值取向。并非简单否定儒家伦理。儒家希望通过每个人,特别是君王的个人道德修养达到天下太平,万民幸福;老子希望社会的治理者约来强制的手段,追求实现自然而然的理想秩序。”这样通脱中肯的见解在书中比比皆是。

张岱年先生坚持以唯物史观指导文化研究,他主张综合中西文化之长,创造新型的中国文化,她一生致力于正确理解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以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张先生没有将中国文化当作西方文化的注脚,也没有将中国文化当作人类文化中的异类,而是努力将中国文化容纳到人类文明的历史洪流之中。他在本书《序言》中说:“中国哲人,在一定意义上,富于探索精神……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彼此立说不同。但都肯定‘穷理’的必要,都肯定世界是有理的,学问在于认识此理,生活在于体现此理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哲学可以说富于理性精神。但是这种‘穷理’的传统却没有和重视实证的态度结合起来,以致没有孕育出近代实证科学。”此种高屋建领的中国文化观,成为本书重要的纲领与血脉。本书一方面寻绎着“理性精神”,另一方面又试图以历史唯物论的理论视野观照先秦诸子、魏晋玄学与宋明理学家他们,超载他们的旧哲学。他的书中不提出任何形式也不是教条地、理念性地存在的,它往往存在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阐释中。中华文化的复兴与时代性存在,依赖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现代的解读和实践。

(摘编自李瑞卿《建构中华智慧谱系一评张岱年主编<中华的智慧>》)

【小题1】下列对于《中华的智慧》一书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岱年先生认为,老子以“道”的思想理论彻底颠覆了上帝的无上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神论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老子。
B.书中“中华的智慧”是指中国历代哲学家所提出的创造性见解,是有别于西方智慧的最高智慧
C.在看待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的问题上,张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绝不应该是西方文化的附属,这一认识的形成是因为他能坚持以唯物史观指是文化研究。
D.著作中提到的“道”,不同于西方的“爱智”,是接近于老庄想中的“道法自然”的概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分析,最后提出要古为今用,树立民族文化复兴的观点。
B.文章第三段引用《<中华的智慧>序言》的原文证明了中国哲人是富于探索精神的,中国哲学是富于理性精神的。
C.在分析的过程中,文章大量引用了张岱年先生作品的原文,具体地展示了《中华的智慧》的哲学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D.张岱年先生认为建构中华智慧谱系的方法就是加强个案研究和建立唯物史观,这也是本文展开充分论述的两个重要角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岱年先生的这本书之所以能真正触及中华智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进行了精当的个案研究。
B.因为作者认为道家思想是在儒家道德伦理体系上增加了一个价值取向,所以说道家思想其实是儒家思想的有益补充。
C.中国近代之所以没有孕育出实证科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穷理的传统没有和重视实证的态度结合起来。
D.张岱年先生既认为中国文化是独立于西方智慧的另一种人类文明,同时又主张必须综合中西文化之长才能创造新型中国文化。

同类题5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节日研究往往着眼于“传统”。中国的几个重大节日,历史悠久,文献丰富,事象多样。作为重要的学术领域之一,节日民俗的梳理与研究,也多关注历史发展脉络和沉积形成过程,看重田野个案积累。此类事象研究和过程研究,由于时代因素,基本上是对以“乡村”为主的生活内容的记录和分析。回顾民俗资料和整理的百年史,相较以往而言,尽管已经突破了一般化或地方化的风俗描述和收集,有关节日的研究还是大多停滞在时间维度上对于一个独特时间节点的关照,即便是记录或关注地方风俗的差异化和多样性,也是以节日作为时间的节点,重点在于事象的细节描绘,而非关注空间上的特质。

空间作为考察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维度,可以推动节日研究面对当下的时代语境,打破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对立划分。更重要的是,突破对于节日的“时间”特性的关注,而将节日发生置于“空间”中来重新审视。

空间视角和相应的概念,并非第一次引入节日研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语境中,已经从文件层面上在申报过程中使用并应用了“文化空间”的概念。截至目前,有十余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冠以“文化空间”而得到承认。这一概念自出现后就常被用来描述某一场所“集中表现”的人类文化活动。这样一来,其往往就此被当成了“有文化传统的地点”,而失去了从空间视角来考察文化活动的意义。

正是基于组织化的工作认定产生的概念,其应用便捷导致了理论上的过少探索,相应的,由于缺少学术流脉的连接和延伸,概念的局限性便逐渐暴露出来。乌丙安在计算国家级非遗项目时,直接把“节日”当作“文化空、间”来统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内保护工作中,“节日”直接被等同于“文化空间”,当然也有人干脆用“文化空间”来重新定义节日。如崔莉萍认为,“节日是人类在时空中创造出来的文化空间”,提出了四个维度的节日文化空间建构,包括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展开,讨论节日传播过程中的发展变化和呈现原因。

与其说节日是某一“文化空间”,不如说文化空间是节日在某些特定时空和特定视角中的一种呈现方式。尝试在“节日”以往研究的学术基础上,使用“节日空间”这一术语,来重新审视在空间维度上具备多个层次和多重意义的节日,立足于“节日”本身,从而推动对于节日的认识和研究。

摘编自宋颖《论节日空间的生成机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囿于时代因素,节日民俗的梳理和研究主要是对乡村生活内容的记录和分析。
B.相较于时间特性,空间维度可以让节日研究突破事象的细节描绘,直面时代语境。
C.“文化空间”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名词,这一概念已经陆续得到了承认。
D.崔莉萍率先立足于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四个范畴,将“文化空间”“节日”等同起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以突出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之间的差异。
B.第四段运用举例论证,表明了“文化空间”概念因缺乏学术流脉的连接、延伸而导致局限性的体现。
C.文章通过对“文化空间”与“节日”这一对概念的界定辨析,将论证引向深处。
D.文章论证结构层层推进,由“文化空间”的提出深入到“文化空间”的局限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重大节日历史绵远,内涵丰富,因此中国节日研究通常立足于“传统”。
B.为了打破传统与现代等二元对立,空间视角被引入到节日研究具有首创意义。
C.只要在应用便捷的同时于理论上多加探索那么概念的局限性问题就可以避免。
D.“文化空间”是节日在某些特定时空和特定视角中的一种呈现方式,即“节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