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汉字美学

汉字美学要关注汉字独特的美学创造的智慧,即汉字构造的原则。汉字的造字原理,以许慎《说文解字》所论影响最为深远。甲骨文的发现,固然令汉字造字在人们的视野中变得更加复杂,来自远古的蛮荒之气、野性的思维,渗透到原初的汉字形态中,值得我们从美学思维的层面进一步探索;许慎揭示的“六书”说,在思维层面对汉字的造字原理,做出了堪称经典的阐说,或许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归纳和补正,但其无疑已为探讨汉字美学提供了一种深刻的致思方向。汉字构造以象形为根基,图象先于声音的原理,就是造字层面上的美学阐论。汉字美学真正的起点,正在汉字创造的美学原点之中。

这种关于造字的美学探索,也就与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以及楷书的不同书体的变易有关,更与汉字最终的“方块字”形态相关。其中奥妙,虽与书写的物质变迁、技术要求等相关,却更应当在一种美学的思维下予以理解。但最根本的,却在于汉字造字的美学原则的探索。这些原则的发现,当与汉字创生的原初情境息息相关。

由此原理、原则的探索,自然引入关于汉字美学、汉字文化精神的探讨。汉字之中的文化积淀,是与汉字的构成相关的。例如,一个“中”字,一个“道”字,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内核,需要多少部论著才能阐释清楚?西方文字也有类似情形,汉字之不同则在于字形、字音的分析中已经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史的内容,这种对中国文化史内容的积淀,成为汉字美学又一深刻的方面。若深究“文”①之含义,则“文化”本身即为“审美化”的重要体现。所以,在汉字中积淀的文化史,包含着许多美学的内容,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每个汉字都是一首诗、一个故事、一段历史,还是一种哲学。而这些内容,与其他文字不同,是深刻地蕴涵于汉字的训释之中的。训诂学或传统的小学②之所以重要,显然并非“识字”那么简单。或者说,广义的“识字”,正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审美的感悟乃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比如,汉字“偏旁”的构成,形成了一个稳定而持久的谱系。这当然与汉字创造时的物质条件相关,但是,汉字之所以能够长久地应对物质世界的变迁,灵动自如地承担复杂的表达任务,自是与汉字的特点相关。汉字本身内在的美学谱系与汉字观照世界的方式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联。许慎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这里的“俯仰”“观象”“观法”“近取诸身”等,昭示了文字与世界建立关系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却在文字本身中如同活化石般被凝定。

汉字美学的蕴涵,不妨说是无尽的。中国文化的蕴涵,在汉字美学中具有相当充分的体现。从汉字到汉语,当是一个更广远、更深邃的美学境域。可是,“汉字美学”的独特性,却可以自成一体,与“汉语美学”并非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我们瞩目于“汉语美学”,但更注重“汉字美学”的奠基性。

(选自《文史知识》《汉字蕴涵的美学》)

(注)①文:许慎《说文解字序》:“文者,物象之本。”②小学: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隋唐以后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之总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许慎的“六书”说对汉字的造字原理作出了经典阐释,不需要进行进一步归纳和补正。
B.汉字在对字音字形的分析中就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史内容,类似情形也出现在西方文字中。
C.汉字内在的美学谱系与其观照世界的方式间的关联,是其能长久灵活地承担表达任务的原因。
D.汉字美学具有独特性,可自成一体,它虽然只是“汉语美学”的一部分,却是其基础所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列举“甲骨文”和“六书”两个事例,对比鲜明地论证了研究汉字构造原则是探索汉字美学的开端。
B.作者以许慎包羲氏治理天下的话为论据,论述了汉字与世界建立深刻关联的过程。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汉字中的文化精神,彰显了作者关注民族传统文化的立场。
D.全文围绕对汉字构造美学原则的探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其在汉字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具有无穷无尽蕴涵的汉字美学,能够相当充分地体现中国文化的蕴涵。
B.深入探讨汉字蕴涵的美学、汉字体现的文化精神需要从汉字造字原理、原则切入,因为汉字之中的文化积淀,是与汉字的构成息息相关的。
C.传统的小学并不只是简单地教人识字,也包含审美感悟等深刻的文化内涵,因而很重要。
D.只要深入了解汉字的造字原理及蕴含的中华文化,就抓住了汉字美学的核心内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3 08:01: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筑造故宫学学科体系
王国维1925年著文指出: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上世纪初的新发现,主要有甲骨文、敦煌文献、西北简牍和内阁大库之明清档案。故宫博物院的学术研究可以追溯至明清档案的再发现,这使得故宫学在时间节点上有了更为清晰的起始。
  郑欣淼的《故宫学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紫禁城出版社)是一部为故宫学提供理论依据、勾勒学术框架的重要著作,是故宫学由新创学科走向常规学科的标识。作者明确倡导“故宫在中国,故宫学在世界”的理念,从而为故宫博物院的保护和发展事业提供理论指导。
  2002年,郑欣淼就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随后综合故宫博物院发展的历史与实际状况,倡导故宫学。狭义的故宫学是人文科学的一门独立学科;广义的故宫学则是一门知识和学问的集合。2004年至2010年的7年间,在他主持下,故宫博物院举全院之力完成了第五次、也是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最为彻底的一次收藏家底整理盘点,并在整理结束后对社会发布了1807558件(套)的藏品总数量,公布了《故宫博物院藏品总目》。这次盘点实际上就是在故宫学所提倡的“大文物”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故宫博物院现有文物藏品中85%以上为清宫旧藏,以前并不受重视的帝后书画、13万件清代钱币、20余万件武英殿书版、“样式雷”烫样以及大量建筑构件等也纳入文物进行管理。
  故宫学的排他性是指在特定的知识体制下,研究对象或研究主体的潜在相关性能够被有效排除的性质。故宫学的知识结构始终围绕着紫禁城宫殿建筑群体系、故宫文物典藏与典籍的收藏体系、宫廷历史文化与遗存、明清档案的结构与利用、故宫博物院建院史等。故宫文化是以皇帝、皇权、皇宫为核心的皇家文化。离开了宫阙往事,没有了附着其中的历史内涵,那些宫廷旧藏的意义和价值势必受到影响。
  郑欣淼提到,“故宫学的性质,应该属于综合性学科,涉及历史、政治、建筑、器物、文献、艺术、宗教、民俗、科技等许多学科。”同时《概论》强调:“故宫在历史上还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它既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威权的反映,也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重要象征。”因此社会与学界对于清代历史文化的重视也是故宫学的发展机遇。宫廷历史文化是一个王朝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故宫学理所当然地包括紫禁城学、明清宫廷史学以及中国古代书画、工艺、金石等多种研究学科。
  故宫学的出现,改变了原有常规学科的既有理论图景的地平线,标示出故宫相关认识里程上的新阶段,也为与之相关的学科思想观念的变革提供重要契机。可以看出,故宫学与传统常规学科之间有清晰的边界,同时也有密切联系。
  如果有学者到清史学会去发表清宫所藏某一件瓷器的研究成果,可能会被视为一个例外;同样,若有学者要到紫禁城学会发表18世纪西方传教士在皇宫中的馈赠活动研究,也会被认为不大合适;我们如果在考古学会发表《西清三编》《石渠宝笈》的研究,也会引起一些争议。如此多的在原有学科中的“例外”,在新的故宫学的框架中将不再是例外。这也许就是故宫学的学术意义。故宫学强调整合原有的、单个的有关故宫的学术研究,由此形成一个有共同信念与学术目的的崭新理论体系和崭新科学共同体。这样故宫学的理论要素将不再被还原到另一种理论中去,而是形成一种新的有着清晰边界的理论要素。
在关于故宫的研究上,无论国内外,都需要有课题意识、规划重点,加强交流,整合资源,而当务之急就是加强故宫学学科建设,构建故宫学学科体系。这本书的出版无疑具有文化建设意义。
─ 选自2017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
【小题1】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国维认为自古以来凡有新学问产生,大都因为有新发现。故宫学的产生就是因为明清档案的再发现。
B.故宫学强调整合原有的、单个的有关故宫的学术研究,为此故宫学的理论要素将不再被还原到另一种理论中去,而是形成一种新的有着清晰边界的理论要素。
C.故宫学具有排他性,离开了宫阙往事,没有了其附着的历史内涵,故宫学的意义价值必受影响。
D.宫廷历史文化是一个王朝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故宫学自然要研究王朝的皇家文化。
【小题2】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宫文化是以皇帝、皇权、皇宫为核心的皇家文化。离开了宫阙往事,没有了附着其中的历史内涵,那些宫廷旧藏的意义和价值势必受到影响。
B.《故宫学概论》是一部为故宫学提供理论依据、勾勒学术框架的重要著作,这使得故宫学由新创学科走向了常规学科。
C.故宫学在时间节点上有了更为清晰的起始,是因为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的再发现。
D.故宫学提倡“大文物”理念,以前不受重视的帝后书画和大量的清代钱币、武英殿书版、建筑构件等也纳入文物进行管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宫学的性质属于综合性学科,同时在历史上还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它既是至高无上的皇权的反映,也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重要象征。
B.许多原有学科中视为的“例外”,在新的故宫学的框架中将不再是例外。如在考古学会发表《西清三编》《石渠宝笈》的研究。
C.故宫学属于综合性学科,理所当然地包括紫禁城学、明清宫廷史学以及中国古代书画、工艺、金石等多种研究学科。
D.“故宫学”是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综合故宫博物院发展的历史与实际状况提出来的以“大文物”为理念的一门学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意境——诗歌与绘画的连接点

诗歌与绘画是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的两岸。人们常说“诗画同源”“诗画一家”“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足见诗歌与绘画的亲密关系。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历史源远流长。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美的诗篇,从最老的《诗经》,到两晋的山水田园诗,再至唐诗宋词,数不胜数。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第一句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既可以为诗又可以为画,既可以为山水、为人物,亦可以为花鸟,这可以说是诗中有画的最早的实据。但从接受的艺术感官和心理功能来说,绘画是视觉艺术,通过眼睛就可以直接掌握,给予的想象空间较少;而诗歌则是听觉艺术,不是仅凭感官就能一下子掌握的,它需要由记忆和想象来共同完成。

诗有诗的语言,画有画的语言。诗歌有音韵美,而绘画有笔墨美。诗用文字来表达社会和人类的活动,画用笔墨来再现或者升华物象给予艺术家的感受。诗人与读者的交流是在一个意象的空间里完成的。诗人描绘的是一个设计的世界,但是读者感受到的分明是一次似曾相识的心灵律动。作为诗歌与绘画的连接点,意境的营造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意境,是我国诗词与绘画中重要美学范畴之一。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意境”这个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格》,与物境、情境并提:“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对意境的内涵作了全面深入的解读。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并将“境界”(即意境)分为“有境界”与“无境界”,“造境界 ”与“写境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表现为“情景相生”,而无我之境则是“ 物我相冥”。情景相生主要表现为情以我在,以情着物;物我相冥主要表现为物因我宜,异体相通。在绘画与诗歌中,王维并臻同一高度,是为情景相生的有我之境;王国维论 “无我之境”引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证。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但是画家们热衷表现的题材,也是诗人和画家的理想人生境界。

意境打通了诗歌与绘画的关节,意境是诗歌与绘画的连接点。就像宋代画院的考试题一样,一句“踏花归去马蹄香”难倒了多少考生,而马蹄周围画出几只飞舞的彩蝶,“香 ”的意境便跃然纸上……

【小题1】下列对“意境”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与绘画有着亲密的关系,是因为它们都有意境,《诗经》的第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最早的实据。
B.“意境”这个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格》,是与物境、情境并提的诗词必有的“三境”之一。
C.近代著名者王国维认为“有我之境”表现为“情境相生”,即“有境界”;“无我之境”则是“物我相冥”,即“无境界”。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属于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而王维的情境相生的诗歌与绘画属于“有我之境”。
【小题2】关于“意境是诗歌与绘画的连接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常说的“诗画同源”“诗画一家”“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表明诗歌与绘画的亲密关系,而这种关系的连接点就是意境。
B.诗歌有音韵美,绘画有笔墨美。尽管它们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并诉诸不同的感觉器官,但意境的营造却将它们紧密地连接起来。
C.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意境同时存在于我国诗词与绘画这两种艺术形式之中,成为诗歌与绘画的唯一连接点。
D.以“踏花归去马蹄香”的诗句作画,在马蹄周围画出几只飞舞的彩蝶,就能表现出“香”的意境,这充分证明了意境是诗歌与绘画的连接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绘画是视觉艺术,给予的想象空间较少,因而境界狭窄;诗歌是听觉艺术,需要由记忆和想象来共同完成,因而境界开阔。
B.王国维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无论是“有境界”还是“无境界”,“造境界”还是“写境界”,“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都属于意境。
C.“情景相生”和“物我相冥”是两种不同的意境,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们在绘画与诗歌中均能得以体现。
D.诗是文字的艺术,画是笔墨的艺术。它们是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的两岸,诗歌和绘画都需要意境的营造。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地图中的文化与历史

①我们现在处在一个网络下载非常方便和普及的时代,因此有人担心实体书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也有人预言CD这种载体会彻底消失。事实上,人们最应该担心的恐怕是传统的地图。如今,30岁以下的年轻人出国度假时,已经不会再带着纸质地图用以认路了,他们只要 掏出iPhone轻轻点几下,就可以获得任何信息。习惯于只携带移动电话出行的年轻旅行者正在使传统的地图变得英雄无用武之地。

②我们现在认为,严格意义上的地图应该仅仅是对某一片特定区域的客观科学的记录,它必须严谨如卫星所拍摄到的照片一样。而过去,地图被认为是一种复杂的手工绘制作品,且有着各种不同的主观色彩,因为对于同一个地方而言,不同的地图表现出来的内容会千差万别。如今,人们加诸地图的主观性正在逐渐消失,人类随之失去的,也是地图蕴含着的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信息

③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呢?这就是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教授杰里•布洛顿在新书《12幅地图中的世界历史》中讨论的问题。作者深入调查了上至古希腊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托勒密的地图绘制研究,下到如今风靡的Google地图,并在书中分析了人类历史上那些最伟大的地图绘制工程是如何影响特定的文化和政治环境的。布洛顿的书中包含了12幅人文价值厚重的地图,其中尤其重要的是世界地图。他认为,地图绘制的历史甚至比人类技术进步的历史更长。13世纪末以来,人类普遍接触过一个地理知识方面的说法,即耶稣的受难地耶路撒冷是地球所处的中心位置。当然,这是由神学指定的,并不是一个科学研究的定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经过很长时间才慢慢接受了经过科学研究才确认的地理学方面的各种知识。

④1973年,德国历史学家阿诺•彼得斯绘制了著名的彼得斯地图,他强烈地反对地理学家墨卡托将欧洲作为地图中心的传统的地图绘制方式。墨卡托地图    反映了各个大陆的形状,   扭曲了各个大陆的大小比例,  彼得斯地图中各个大陆的面积比例基本上接近于地球表面陆地的实际分布情况。对于习惯于墨卡托地图的人来说,彼得斯地图中的非洲显得又大又长,正如布洛顿在书中所解释的,彼得斯的地图强调了非洲,因此新地图被很多援助机构用来作为鼓励大家重视非洲的最好教材。当时,有很多其他地图绘制者并不接受彼得斯的这种绘制思路。

⑤布洛顿的书中还包含了一些阿拉伯世界和中国的地图,但这并不是一部地图绘制通史。这本书的重点还是在世界地图上,并通过世界地图阐述了历史上那些野心勃勃的宏伟的政治行为:包括古希腊天文学的发展、宗教信仰变革和皇权的变化等。布洛顿的书中提到了卡西尼家族四代人绘制详细的法国地图的故事。卡西尼家族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晚期,根据科学的原则,使用精确的基线和三角测量,精准地确定各个具体方位之间的距离。当时,全国范围内很多调查人员和信息搜集人员参与了这个巨大的工程,这是18世纪应用科学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也促成了后来全国地形测量局这类专业机构的诞生。当然,这里还涉及到一些政治因素——这个计划一开始是由法国的君主政体提供支持的,但后来又被抛弃,最终是在革命政权时期完成。好在这个工程最终绘制成功了非常完整而准确的法国国家地图,这张地图在推动法兰西的现代意识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⑥布洛顿书中的另一个主旨是,地图绘制更应该关乎文化和政治价值的反映,而不仅仅是地图本身的正确性和客观性。但卡西尔地图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恰恰于他们在绘制地图过程中的精确测量和不厌其烦的数据核对。对卡西尔地图的绘制者而言,政治目的完全处于次要位置。毕竟,在中世纪以后的世界,客观性是人类尤其重视的价值之一。

【小题1】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联系上下文,第④段空格处应选择恰当的一项是
A.所以 因为 而B.因为 所以  但
C.即使 也 那么D.虽然 但是  而
【小题3】下面选项对文章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科技的发展,地图的主观色彩越来越淡化。
B.地图历史的发展其实也是人类文明史的写照。
C.传统地图其实比现行的地图更有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
D.现行的地图相对来说更加注重事物的客观性。
【小题4】文中布洛顿的两个观点分别是
【小题5】第④段中所叙述的事实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从全文看,第②段划线句中的“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信息”指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任何哲学思想的产生都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然后随其发展而不断得到发展。中国的“天人之辩”思想即产生于中国古代相对发达的农耕文化基础上。古人缺乏对自然、科学的理解,看到闪电会非常的害怕,他们认为是不祥之兆;有雷雨的时候,人们以为是老天爷伤心了。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古人就把这些自然现象归结为上天的旨意。可以看出古代“天人之辩”思想中迷信部分的产生是有一定的基础的。人民的愚昧无知使“天人之辩”思想更加根深蒂固,而中国古代对于农业的重视引起了中国古代哲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懈探讨,“天人之辩”就是中国古代争论最多的核心论题之一。

夏商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农业生产技术手段落后,自然环境对于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这一时期的“天人之辩”主要表现为人对于天的绝对依附关系,人们提出了“天命”的观点。天命有认命、屈服于上天的意味。如夏商统治者的“天命天罚”思想,即统治者将自己神话为上天的子孙,并承接“天命”对臣民实行统治。如臣民违反其统治,即被视为违抗天命,理应得到上天的惩罚。这一思想是这一时期“天人之辩”的集中体现。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文化上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天人之辩”思想也随之繁荣和发展。汉代独尊儒术,在天人关系这一问题上,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新的神学天命论。李世民当政期间,出现蝗灾,他把灾难归于自己而痛哭流涕,其实这只是君主为了安定民心的一种策略。在中国古代的“天人之辩”体系中,一直并行着两条根本对立的哲学路线,即以孔孟、董仲舒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天命观和以荀子、王充为代表的唯物主义哲学观。这两条路线构成了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诸种学说的核心和基础。

古代哲人在天人关系上的争辩有现实的积极意义。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的和谐相处,这对于纠正当代那种把人与自然截然对立起来,主张以人为中心向自然开战的错误观点,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儒家所主张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注重人生价值的特点,主张每个人都要最大化的发扬自己的善性,这对于遏制当代膨胀的物欲和拜物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天人之辩”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对于冲破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励中华民族崛起具有重要的意义。

(节选自《论文网——试论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之辩”》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天人之辩”思想只有在发达的农耕文化基础上才能逐渐的发展起来。
B.古代人民的愚昧无知使“天人之辩”思想中迷信部分的产生有基础而且根深蒂固。
C.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学派间思想的碰撞,使“天人之辩”思想得到发展。
D.掌握好“天人之辩”丰富的思想内涵,则有助于冲破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主导地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人之辩”思想在农耕时期产生,证明哲学思想的产生需要一定社会经济基础。
B.文章用古人对雷电的认知,来论证“天人之辩”思想的产生与科学不发达的关系。
C.早在夏商时期就出现了天命观点,是论证生产力与“天命”观点互相作用的例证。
D.文章先梳理了“天人之辩”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最后点出它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对农业的重视,中国古代哲人很重视与农业密切相关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B.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条不同时代产生的哲学路线是古代天人关系的核心。
C.董仲舒反对以人为中心向自然开战的神学天命论,在今天依然具有积极意义。
D.儒家思想也主张发扬人的善性,也讲究“天人合一”,这与道家思想完全一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词与音乐的关系

中国古代诗歌一开始便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尚书》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就是说诗是用来表达人们情感意志的,歌则是用来咏唱那些表达思想情感的言辞,五声旋律紧紧依附着歌唱,而律吕则是用来调谐五声的。可见言志之诗和歌唱关系之密切。从原始歌谣,到“诗三百篇”,都是诗乐一体,密不可分的。

到了战国时期,楚地歌辞本来也是合楚地音乐而歌的,如《孺子歌》等,而大诗人屈原的笔下开始发生变化,一方面,他的《九歌》仍按乐调写新辞,另一方面,他的《离骚》中虽然“乱曰”等极少数地方也许能唱,但全诗373句,2490多个字的主体部分只能诵读而不能歌唱。这就开始将配乐而歌的“诗”,演变成为纯语言艺术的“徒诗”,这种用文字来表达的诉诸视觉的“徒诗”重在抒发个人情怀;而与乐一体的诉诸听觉的“乐歌”,则重在抒写群体心态。屈原开始了个人独立歌唱的新时代,这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代的乐府诗,是配乐歌唱的,在乐工的眼里,当然不把歌辞放在首位,甚至有任意割裂和拼凑歌辞以入乐的现象。但创作诗歌的人们的兴奋点,主要不在诗歌能否入乐演唱上。到了汉末建安时代,“三曹”“七子”等群星将诗坛映照得一片通明!他们中也有一些诗歌是按乐府旧调写成,可以入乐歌唱;但摆脱音乐而写诗,已经逐渐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作诗重在抒发自己的情感,诗的文学生命开始高于诗的音乐生命。再往后,摆脱音乐的诗人们,又转向构成诗歌最基本的要素——语言——去寻求节奏和音律之美,也就是用诗歌内在的语言声韵不同,语调的抑扬变化所产生的音律美,代替从诗的外部配加上去的回旋起伏的音乐美,这就是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的“永明体”诗,正如有的学者所评价的那样: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脱离音乐之后的纯语言之诗发展到一个日臻完善的阶段。不同种类的艺术越是各自发展,便越是各自臻于成熟,诗歌和音乐的分离,也有力地促进了各自的成熟和发展。

词是在音乐的土壤萌芽和诞生的,早期的词是受到音乐洗礼的一种音乐文学,是经过无数歌者歌唱的一种新体歌诗。所以唐五代时人们称词为“曲子”或“曲子词”,因为音乐的曲子有长短,旋律有繁简,节拍有急缓等因素,就使得合乐而歌的歌词,句式上有长有短,调子也千变万化。可以说词的基本体制,是被音乐陶铸而成的,所以说词体文学是词与乐的较为完美的一种结合。音乐对词的影响,可以说是深入骨髓的,即便是到了南宋后,词已经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按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所填的词体文学的肌体中,音乐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

(节选自程郁缀《唐诗宋词》,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小题1】下列关于“诗词和音乐的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歌的产生之日起,中国古代诗歌与音乐之间就产生了密切关系,二者相互依存,表达人们的情感意志、思想感情。
B.诗歌开始脱离音乐是从战国时代的屈原开始的,他的《离骚》只有极少数地方还能演唱,而大多数内容则只能诵读。
C.相比之下,汉代的乐府诗更关注音乐自身,将诗歌配乐来演出,而不再将歌辞视为主要内容,甚至出现为乐填词的现象。
D.词有着更鲜明的音乐性质,诗歌发展至此已与音乐比较完美地成为一体,出现了词体文学,音乐的烙印更加鲜明。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从原始歌谣到诗三百,都是诗乐一体的,诗歌与音乐的分化由战国出现的“徒诗”开始,直到汉代后期,诗歌脱离音乐而存在成为主流。
B.汉代前期注重歌,甚至不把诗放在首位,相反,“三曹”“七子”就已不再注重音乐自身了,而是视文学生命高于音乐生命。
C.汉代之后,人们试图从民族语言自身的声音,语调的抑扬变化中寻找音律美,从而形成新形式的回旋起伏的音乐美。
D.词被唐五代称为“曲子”或“曲子词”,由此可以看出,早期的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产生的一种新体诗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纵观历史,从远古到唐宋,诗歌与音乐之间始终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尤其在宋代,音乐更是深入到诗歌的骨髓里去了。
B.纯语言艺术的“徒诗”与“乐歌”不同,其区别在于抒发个人情感而不是群体心态,以诵读为主体而不再是以歌唱为主体。
C.永明体在诗与歌的关系上意义重大,它既是对诗的音律的追求。同时也是对音乐的分离,从而促进了各自的成熟与繁荣。
D.词的句式有长短之分,调子上有高低变化,这与音乐的变化有关,可以这么讲,词的基本体制是由音乐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