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任何哲学思想的产生都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然后随其发展而不断得到发展。中国的“天人之辩”思想即产生于中国古代相对发达的农耕文化基础上。古人缺乏对自然、科学的理解,看到闪电会非常的害怕,他们认为是不祥之兆;有雷雨的时候,人们以为是老天爷伤心了。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古人就把这些自然现象归结为上天的旨意。可以看出古代“天人之辩”思想中迷信部分的产生是有一定的基础的。人民的愚昧无知使“天人之辩”思想更加根深蒂固,而中国古代对于农业的重视引起了中国古代哲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懈探讨,“天人之辩”就是中国古代争论最多的核心论题之一。

夏商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农业生产技术手段落后,自然环境对于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这一时期的“天人之辩”主要表现为人对于天的绝对依附关系,人们提出了“天命”的观点。天命有认命、屈服于上天的意味。如夏商统治者的“天命天罚”思想,即统治者将自己神话为上天的子孙,并承接“天命”对臣民实行统治。如臣民违反其统治,即被视为违抗天命,理应得到上天的惩罚。这一思想是这一时期“天人之辩”的集中体现。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文化上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天人之辩”思想也随之繁荣和发展。汉代独尊儒术,在天人关系这一问题上,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新的神学天命论。李世民当政期间,出现蝗灾,他把灾难归于自己而痛哭流涕,其实这只是君主为了安定民心的一种策略。在中国古代的“天人之辩”体系中,一直并行着两条根本对立的哲学路线,即以孔孟、董仲舒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天命观和以荀子、王充为代表的唯物主义哲学观。这两条路线构成了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诸种学说的核心和基础。

古代哲人在天人关系上的争辩有现实的积极意义。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的和谐相处,这对于纠正当代那种把人与自然截然对立起来,主张以人为中心向自然开战的错误观点,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儒家所主张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注重人生价值的特点,主张每个人都要最大化的发扬自己的善性,这对于遏制当代膨胀的物欲和拜物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天人之辩”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对于冲破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励中华民族崛起具有重要的意义。

(节选自《论文网——试论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之辩”》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天人之辩”思想只有在发达的农耕文化基础上才能逐渐的发展起来。
B.古代人民的愚昧无知使“天人之辩”思想中迷信部分的产生有基础而且根深蒂固。
C.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学派间思想的碰撞,使“天人之辩”思想得到发展。
D.掌握好“天人之辩”丰富的思想内涵,则有助于冲破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主导地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人之辩”思想在农耕时期产生,证明哲学思想的产生需要一定社会经济基础。
B.文章用古人对雷电的认知,来论证“天人之辩”思想的产生与科学不发达的关系。
C.早在夏商时期就出现了天命观点,是论证生产力与“天命”观点互相作用的例证。
D.文章先梳理了“天人之辩”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最后点出它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对农业的重视,中国古代哲人很重视与农业密切相关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B.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条不同时代产生的哲学路线是古代天人关系的核心。
C.董仲舒反对以人为中心向自然开战的神学天命论,在今天依然具有积极意义。
D.儒家思想也主张发扬人的善性,也讲究“天人合一”,这与道家思想完全一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23 08:46: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据中国田径协会中国马拉松网站统计,2016年注册赛事达到252家,而这一数字几乎为2015 年全年举办赛事的两倍。预计到2017年底,马拉松参与人数将超500万人次,带动各类直接消费 将超200亿元,到2020年将达350亿元。
(摘自《新浪体育》)
材料二:
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积极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意见》指出,发展体育事业和产业是提高中华民族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但总体规模依然不大,活力不强,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问题。
《意见》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进行扶持,强调向改革要动力,向市场要活力,力争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意见》从顶层设计上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心针”。
(摘编自《中国政府网》)
材料三:
国际不少知名大城市都有自己的品牌马拉松赛事,比如东京、芝加哥、纽约、柏林马拉松等,每年都吸引了世界各地众多的马拉松爱好者。相比而言,城市马拉松在中国仍处于成长期,但中国各大中小城市都具有把马拉松视为推广城市知名度最好”名片”的共识。
举办一场马拉松,不光能提升城市品位和国际影响力,还能成为城市文化传播的载体以及城市发展的助推剂。在一些马拉松赛开展比较成熟的城市,一条完整的马拉松产业链应运而生,衣、食、住、行、游、购、娱,由马拉松带动而来的衍生服务,对一个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带动是巨大的。
更重要的是,相比中超、CBA这种办赛成本高又稀缺的资源,举办一场马拉松赛事却是各个城市都能信手拈来的比赛资源,获得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却是惊人的。以广马为例,一年的冠名费达到1500万元,仅一笔赞助就能覆盖办赛成本。广马赛事从第二年起就开始盈利,随着广马价值的提升,招商情况只会越来越好。   
(摘自《搜狐网》)
材料四:
民众参与热情不减、体育消费需求巨大,在利益的驱动下,马拉松本身作为一项极限运动的色彩在弱化,赛事泥沙俱下。业内人士说,不是中国的马拉松现在多了,而是马拉松市场起来后,导致了一些良莠不齐的赛事出现。一些赛事在安全、赛制及组织管理方面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南京马拉松带错路、南昌马拉松发错奖等低级错误频发。专家指出,赛事承办方的经验、城市政府的管理水平、跑者自身的基础能力等都需要继续提升。
(摘自《全城热跑马拉松》,《科学之友》2017年05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从顶层设计上为城市马拉松赛事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B.据中国马拉松网站统计,2016年国内共举办186场马拉松赛事,平均不到两天就有一场马拉松在神州大地上举办,中国的城市马拉松进入成熟期。
C.在一些马拉松赛开展比较成熟的城市,一条完整的马拉松产业链应运而生,由马拉松带动而来的衍生服务,对一个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带动是巨大的。
D.面对诸如南京马拉松带错路、南昌马拉松发错奖等低级错误,城市政府、赛事承办方都应对赛事安全、赛制、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反思整改。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进行扶持,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
B.目前我国城市马拉松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这是由各个城市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造成的。
C.材料一和材料三报道的角度有所不同,材料一侧重于每年举办马拉松赛事的具体数量、参与人数、消费规模,材料三侧重于马拉松产业链对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D.材料二和四说明,即使有良好的顶层政策支持,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需要城市政府提升管理水平、赛事承办方加强经验总结、参与者提高基础能力,这样才能使城市马拉松运动健康蓬勃发展。
E. 预计到2020年马拉松带动的各类直接消费将达350亿元,这与国家2014年《意见》中提出的力争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的目标相去甚远。
【小题3】近年来,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发展迅速,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概括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卖烧豆腐的秋娘

麦家

秋娘是建水邻县石屏人。五十多年前,秋娘母亲病故,父亲用箩筐背着她进了当地狮子山林区,时年才六岁。秋娘15岁那年夏天,她没有了父亲,伐木工人,替秋娘找了一份烧饭的差事做。秋娘就这样活了下来。22岁那年,一个姓林的伐木工人娶了她,秋娘孤苦的日子终于走出头。秋娘为他生下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他用使不完的力气替秋娘撑起了一个方方正正的家。

苦难已使秋娘变得很容易满足,自从有了家,有了丈夫和孩子,她再也没有不满足过。可老天爷不长眼,秋娘的小儿子还没学会走路,丈夫却被一次突发的山体滑坡狠狠地埋没在大山里,秋娘连他的尸首都没瞅见一眼。

秋娘的命苦哦!

以后,秋娘又开始过上孤苦的日子,靠着山上的树、蘑菇、野菜、禽兽,和伐木工人的恩赐,拉扯着三个嗷嗷待哺的儿女。就这样,秋娘的苦日子总算又一天天熬过来。

九年前的一天,林场老场长拿着一张红头纸给秋娘瞧,说他们都得下山,以后就没伐木的事了。不出一个月,山上所有伐木工人都像候鸟一样纷纷飞走了。

一下子清闲下来,不知道日子怎么过,闲得心慌,便找事做。最后找的事就是摆摊卖烧豆腐。秋娘说,这是她的老本行,当年在山上给伐木工人烧饭,烧豆腐是天天要做的。

烧豆腐的器具是一只火盆,上面摆一张用细钢筋扎制的炕,炕下面是无烟的炭火。烧烤豆腐之前,要先在钢筋上抹上菜油,这样豆腐不会粘在钢筋上。豆腐烧烤时要随时翻动,以防烤焦。在豆腐被炭火烤得滋滋地冒发热气时,豆腐变成了精灵,颜色由灰白变为嫩黄,形状由四方膨胀成微圆,显得结实、饱满。更诱人的是,嗞嗞冒发的热气在空气中迅速转换成一股黄豆在爆炒中成熟的沉香,热烈,浓郁,扑鼻而来,驱之不散。

我第一次闻到秋娘烧豆腐的异香,想去尝尝口福时,发现她摊子边围满了人。我不愿等,继续往前走。走了半个小时回来,人并没有少,只好又走。又走了半小时回来,只剩下两个人,以为很快可以轮到我,结果还是等了半个小时:因为其中一人不但带了一只胃,还带了一只面粉袋,收走了四大炕的货。

就是这人,脸红扑扑的,定是刚吃足了酒,谈锋甚健。他是一家饭店的厨师,秋娘的烧豆腐是他们饭店天天要上的一道菜。得知我是外地人,他扯着嗓门,不无炫耀地告诉我,秋娘的烧豆腐是本地一绝。

把他一面粉袋的家伙倒出来,不会有一个焦或有一个生的,个个圆成一个形,焙成一个色。如果你吃的时候不计数,一面粉袋家伙全吃完了,吃到吐,嘴里还是香的,馋的,还想吃。她的烧豆腐每一个都熟到家了,没一个半生不熟的。就是说,只要有一个半生不熟,就会提前馊腐,然后像一粒老鼠屎,一烂二,二烂三,最后把“一锅粥”都整烂掉。

他分明被酒精乱了分寸,临走前有失体面地把我揽到怀里,对着我耳朵做出悄悄说的样子大声说:“你知道秋娘的烧豆腐为什么好吃吗?因为她在用卤水熬制豆腐时加了罂粟壳。”

秋娘听了,扬起火钳,威胁他,骂道:“你哄鬼啊!我天天做两大锅豆腐,哪里去找这么多罂粟壳。”

他笑道:“人家都是这么说的。”

秋娘骂:“放屁!我从来没听人说过,就听你说。”

他借着酒胆,照旧有恃无恐:“你得承认,我没说错。”

秋娘气得又扬起火钳:“你还敢放屁,看我打烂你的臭嘴!”

说着立起身,冲上来,真的要打他,吓得他狼狈而逃,消失在黑暗的街头。秋娘举着火钳,对着黑暗,像个泼妇一样大声嚷了句脏话,回头对我说,“他喝醉酒了,你别信他。”

我不信,可我想知道,你的烧豆腐为什么成了本地一绝,是不是有什么祖传的工艺?秋娘淡淡地说,“有什么?没什么,就是做得多了。我从15岁开始做这东西,天天做,今年60岁了,烧掉的木炭堆起来比这县城还要大。”

很奇怪,秋娘的头发黑得不见一丝白,在昏暗的路灯下显得更黑,像乌鸦的翅膀那么黑,中间分开,用发夹牢牢贴在头皮上,斜斜地下垂,齐肩,刚好盖住耳朵,有点怪异的时髦。

我想一定是因为工作需要,别让炽热的炭火燎了乱发,也不让灰火落入耳朵。

(本文有删减)

【小题1】试分析“厨师”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小题3】结合对秋娘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文章的主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文明缘何生命力如此旺盛?主要原因在于中华文化文明的核心精神之一:“礼”。中华文明实际是在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等地理范围内展开并结成的一个巨大丛体,而凝聚这一丛体的正是“礼”。
“礼”推动中国最终成为文明之邦。云南元谋县、陕西蓝田县等地的猿人化石可证明从那时起有了中华民族的先祖。文明的孕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7000多处文化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区。到新时期时代中晚期,中华文明诞生了。从物质层面表现而言,一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有相当发展的基础之上;二是出现明显的社会阶层分化;三是出现了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四是在这些城市,特别是中心性城市出现大型建筑。从精神层面表现而言,“礼”贯穿始终。有学者认为,从红山时代的大巫师到上古时代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实际上都是集神权和王权于一身的大巫。伴随着神权走向王权,巫的祭祀演变为王的仪礼,祭祀礼仪演化出政治典章,原始歌舞演化出文学艺术。中华文明由此依靠由“礼”衍化出的一整套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传承至今,并不断袪魅,走向实用理性,成就今天的礼仪之邦。
中华文明在早期生成的过程中,形成于黄河上中下游的三个文化区、形成于长江中下游的两个文化区和燕辽文化区等的接触中,“礼”被延伸,从部落到国家,从家族到民族,因而铸就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基因。基因生成后,中华文明至少经历了三次基因大调节,有效发挥了阻遏作用、激活作用。第一次是秦灭六国之后,由百家争鸣走向文化大一统,自汉武帝起,奠定了实用主义倾向的儒家思想统治模式。第二次是自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国儒家、道家融合,至隋唐,儒释道文化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形态。第三次是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传入,由***主导,形成了方克立总结的“马魂、中体、西用”的综合创新。
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过程是从多元到一体,既有中华大地不同文明之间的兼收并蓄,也有对外界文明的兼收并蓄。的确如此,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于中华大地较为广阔的根基,先祖在这里狩猎、放牧,原始农耕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于在多元文化接触中,相互竞争,相互依存,自觉创新;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于大量吸收外来先进文明的同时,也产生了强大的辐射性影响;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于“礼”的基因,一脉相承,延绵不辍。
(摘编自张恒军《“礼”:中华文化文明的生命密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一定地理范围内展开的中华文明,历经漫长岁月的洗礼,“礼”就此孕育而生。
B.中华文明依靠由“礼”衍化出的一整套制度等传承至今,助推中国成为礼仪之邦。
C.中华文明在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等的交汇融通中,逐渐铸就生生不息的强大基因。
D.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于中华大地,也必将会延续“礼”的基因而传承下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中华文明旺盛的生命力追根溯源,阐述了“礼”是解读中华文化的密码。
B.文章指出中华文明是基于两个层面的表现而诞生的,并论证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C.文章以中华文明经历的三次基因调节为前提,论证了“礼”的阻遏与激活作用。
D.文章分析论证了“礼”的产生和衍化的过程,是按从历史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中华文明核心精神之一的“礼”的认知,有助于促进当今反腐倡廉的深入开展。
B.随着由神权向王权转轨,“礼”也在不断衍化,并致力于中华文明的袪魅与建构。
C.虽然***主导了中华文明的综合创新,但“礼”的基因减缓了文明的进程。
D.中华文明在与多元文化交锋中练就了兼容并包的本领,才不致于被外来文明吞没。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落 花 枝 头

谢大光

①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却停了。头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空中还飘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院子中,一丛绿树被染得浓荫如墨。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空朗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②咦,已是春花红褪的初夏,为什么花开得这般热烈?

③循着被雨水润白的碎石小路走去,我猛地记起了杨万里的初夏即事诗:“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近前一看,果然是石榴花。这是四株石榴树,分列在窄窄的甬道两侧,枝丫交错,搭起了一座花红叶绿的天然门楼。树只有一人高,花却开得十分繁茂。低头钻进树丛,真像是上元之夜徜徉于灯市之中,前后左右,俯仰四顾,都是火苗一样燃烧着的石榴花。

④早就听说石榴树是边开花边结果,花与子并生枝头,十分壮观。如今看去,果真如此。这满树密密层层的花果,真像是一个姊妹比肩的大家庭,在从花到果的生长过程中,呈现出变化微妙的千姿百态——有的蓓蕾婷立,含苞待放;有的半开半合,微露金蕊;有的翩然怒放,喷红流彩;有的花瓣已落,子实新萌;也有花萼圆鼓鼓地胀起,果实已初具规模,挺在枝头随风摇曳。

⑤啊,这些正在开放的花朵、正在成熟的果实,多像一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子。可是,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点点水珠洒落下来。这是花儿果儿们的泪水吗?水珠洒落地上,地上是一片落花的世界。是了,花果洒泪是在向落花依依惜别,是在感激落花的深情。落花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那么坦然,那么安宁,火红的花瓣在雨水中浸得发胀,将黑黑的泥土染成一片绯色。我第一次注意到落花景象是这般壮丽,一种内在的美好情操震颤着我的心。昨天,也许它还在枝头上为花蕊挡风遮雨,那艳丽的容貌,芬芳的气息,引来蜂蝶,传送花粉,孕育新生。今天,新的生命开始生长了,为了让果实得到更多的阳光和养料,它毫不留恋枝头的繁华,毫不夸耀自己的成绩,在斜风细雨中翩然飘落。躺在地上,它还在翘望枝头,看到萌生的果实替代了它原来的位置,依然显示着生命的美好,它放心了,却没有忘记自己的归宿。秋风秋雨中,它将自己和朴实的大地融为一体,又在准备滋养明年的花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定庵的心和落花可谓相通。人常说:开花结果。殊不知,花落了,果实才能成熟。据说有一种火石榴树,开起花来复瓣繁英,十分好看,却是从来不结果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落花正是新生的标志,实在值得大书特书。

⑥然而,千百年来,关于落花的诗却多是伤感的,哀婉的。黑暗的时代,狂暴的风雨常令未果之花备受挫磨而夭谢,于是,“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就成了千古名句。它们的作者,或是伤春怨女,红颜薄命,或是落魄文人,怀才不遇,只好将花喻己,抒解愁肠。君不见,《红楼梦》中“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黛玉小姐的一首葬花词,哭痴了多少人的心。对于摧残人才,践踏新生的社会,这是一个曲折的控拆和抗争。今天,这样的时代应该是过去了。

⑦细微的簌簌声打断了我的遐想,又是几片飞红飘落下来。“落花辞树虽无语,别倩黄鹂告诉春。”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什么呢?请明年再向枝头上看吧,那满树的繁花硕果就是答案。

【小题1】文中第①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标题为《落花枝头》,文中③④两个自然段,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石榴花果满枝的景象,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第⑥段说“对于摧残人才,践踏新生的社会,是一个曲折的控拆和抗争。”其中“这”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作者笔下的“落花”具有哪些值得赞颂的品质?请用两个词概括并简要说明。
【小题5】对全文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    )
A.文章构思精巧,欲扬先抑,赋予“落花”深刻的人文内涵。
B.作者赞美落花,是因为“落花”千百年来已经成为文人墨客的审美对象。
C.作者把“落花”人格化,旨在讴歌具有落花品格的人们。
D.文章主要运用了象征、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强调了作者对落花的赞美之情。
E.作者运用衬托手法,写石榴花的美来突出“落花”的精神。
【小题6】文章结尾说“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骊向春天嘱咐什么呢?”,请你展开联想与想象,写一段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的话,字数60字左右。

同类题5

文学作品阅读。请完成下面小题。

倔 强 的 仙 人 掌

①女人看见路边蹲着一个挑担老头儿,他身边的筐里装着满满一筐嫁接的仙人掌,高高的底座像一座独立秀挺的山峰,山峰顶部是形状各异的红、黄、绿各色仙人球。女人拿起仙人掌仔细的挑选了很久,价格不贵,与花鸟市场上的相比便宜许多,便挑定了自己喜欢的两盆,准备一起卖。

②老头儿布衣布褂,黑褐色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他操着极生硬的普通话,如数家珍般介绍这植物的种种优点,什么如何好看好养了,什么净化空气了。末了他搓着厚皮疙瘩的手爽快地说:“你要两个,那就算你小批发好了,再便宜你一块钱。你看咋样?”

③“你这是真嫁接上去的,还是用牙签插上去的?”这样的价钱,女人总觉心里不安,指着山峰顶部的红黄绿颜色的仙人球满脸怀疑的问。蛮好的花买回家后发现居然是新种没根的,这种事情不止一次了。老头儿的脸腾地红上来,紧锁眉头,瞪着浑浊的眼睛说:“怎么可能是插上去的?怎么可能呢?这可都是我一棵一棵亲手栽起来的啊!”老头儿本不地道的普通话,这时更是结结巴巴地有点南腔北调了。

④ “是吗?”她抬起眼皮,瞟了他一眼,反问道。这样的看似暴怒的伪装她也见多了。倘若是货真价实的东西,何必这么着急,她心里想着,不再吭声。眼看就要成功的交易,因为这一问停了下来,空气似乎也凝固了。老头儿的脸涨得更红了,忙不迭的解释。而他越是叽里咕噜得絮絮不止,她就越觉得他不可信。

忽然,老头儿停了下来,从筐里拿起一棵茁壮的仙人掌,没等女人反应过来,使劲一拉,把它的顶部从底峰上扯了下来,然后一手一半举到女人眼前:“你看,你看!有牙签吗?”他用力的问她,眼里似乎也冒了火。没有牙签,扁扁的巴掌形的黄绿色软刺仙人球从它的底峰上被拽了下来,而它的底峰上生生裂开了一道绿色肉质沟壑,本已长在一起的首尾两截,就这样被硬硬地扯开了。

⑥面对这样的场面,女人呆呆得怔了一会儿,低下头去付钱。老头儿一脸自尊,挺着胸膛收钱,三块钱一个,五块钱两个,又从布衫口袋里摸出装钱的塑料袋,该找多少还找多少,也不计较身首异处的那一个。老头儿娴熟地把东西包扎好,放进女人的车筐里。转过身,捡起地上已成两截的仙人掌,一起放进她的车筐里。

⑦“别扔了,一起种进泥土里,两截都能活。”老头说。

⑧女人脸红了,羞愧的点了点头。老头倒笑了起来,露出锈蚀的牙齿,又用他那东倒西歪的普通话安慰她说:“放心好了,这东西最耐折腾,刚才那点事算不了什么,只要有点泥,就能长出根的。”

⑨两截还能活,这不假,但女人看着老头儿只是觉得心里生疼,仿佛受了伤的不是那棵仙人掌,而是别的什么。那别的什么像一支小手,躲在她的胸膛里,一下一下,揪得她的心生疼。那疼隐隐约约地从老头儿脚下的那对仙人掌里传过来,从他那鬼样的普通话中传过来,从他那已经装在布衫口袋里的塑料钱袋里传过来,疼得她直想落泪。

【小题1】通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在甲、乙处填空。
女人挑了两盆嫁接仙人掌,准备买下→→女人付钱买下,老头儿把扯断的仙人掌送给她。
【小题2】文章第⑥段写道:“老头儿一脸自尊,挺着胸膛收钱……”请根据上下文描写“老头儿”这时的心理。
【小题3】请按照要求,分别为文章四、五段中指定的词语和句子作批注。
(1)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为第四节中框定的词语“瞟”作注:
(2)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对第五段中的划线句品评赏析。
【小题4】文章结尾写道:“那别的什么像一支小手,躲在她的胸膛里,一下一下,揪得她的心生疼。”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5】经常有人抱怨:现在社会有太多的虚假和欺骗。而文中卖仙人掌的老人却以他的“倔强”成为这个时代一道靓丽的风景。请以“你,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卖花人,却……”为开头写一段话,表达你的内心感受。(6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