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毕生铸盾为报国

1965年,钱七虎在苏联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院获得工学副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当年,新中国有不少归来报效祖国的科学大家,比如钱学森,回国之后的任务是带领团队造导弹、造原子弹。而钱七虎的任务,是跟钱学森等科学家唱“对手戏”——做防护工程。

“如果说核弹等是锐利的‘矛’,那么防护工程则是坚固的‘盾’。”钱七虎说,如何铸就钢城铁盾,是国家给他的任务。而从那时起,为国铸就坚不可摧的“地下钢铁长城”,也就成了他的事业。

20世纪70年代初,戈壁深处传出一声巨响,荒漠升起一片蘑菇云……人们欢呼庆贺之时,一群身着防护服的中国科研人员,不顾自身的安危,迅速冲进了核爆中心勘察爆炸现场,钱七虎便是其中一员。

在核爆现场,钱七虎往往有着敏锐独到的眼光。比如,他发现核弹爆炸后,飞机洞库的防护门虽然没有被严重破坏,里面的飞机也没有受损,但是防护门发生了严重变形导致无法开启。最终,钱七虎利用有限单元法进行工程机构的计算,解决了大型防护门变形控制等设计难题。

为了缩短防护门的启闭时间,他创新提出使用气动式升降门方案。

但面对厚重的大型防护门,试验一次次宣告失败。钱七虎说:“气动试验做了几十次,用了整整一年时间。失败了总结一下,就接着准备下一次试验,每一次试验过程都是学习提高的过程。”

功夫不负有心人,钱七虎成功设计出当时国内跨度最大、抗力最高的飞机洞库防护门。那一年,他38岁。

后来,为了系统深入研究防护工程问题,钱七虎带领团队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著名高校、研究所和厂家,先后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套爆炸压力模拟器、首台深部岩体加卸荷实验装置,提出了16项关键技术方案,解决了困扰世界岩体力学界多年的数十项技术难题。

与时俱进,钱七虎进军抗深钻地武器防护的系统研究。经过近千次细致的推导计算,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深地下防护工程的总体构想,并带领团队开始了艰难的跋涉。

经过多年研究,他和团队攻克了一个个难关,构建了破碎区受限内摩擦模型,研究了地冲击诱发工程性地震的不可逆运动规律和深部施工灾变孕育演化机理,为抗钻地核武器防护工程的设计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我国战略工程安全装上了“金钟罩”。

“奋斗一甲子,铸盾六十年。”陆军工程大学校长王金龙说,钱七虎院士参与并见证了我国防护工程研究与建设从跟跑到并跑,再到有所领跑的全过程,为铸就我国坚不可摧的“地下钢铁长城”做出了杰出贡献。

(选自2019年1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减)

(相关链接)

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陆军工程大学教授钱七虎,将把800万元奖金全部捐献出来,成立基金会,重点资助更多品学兼优的贫困家庭子女有学上、上好学。谈及捐献的初衷,钱七虎说:“我就是在国家的资助下成长成才的,现在很多贫困学生,如果能像我一样完成学业,将会给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据了解,钱七虎和夫人袁晖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就心系慈善事业,近三十年来长期资助烈士子女和成绩优异的贫困学生。除了参加“希望工程”捐助活动,先后资助青海、贵州等地的20余名贫困儿童上学,还在家乡昆山设立瑾晖慈善基金,资助当地的贫困孩子上学和孤寡老人生活。另外,每当通过媒体看到困难学生时,钱七虎也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多年来,资助金额累计已达100多万元。

(选自2019年1月17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概括地交代钱七虎在苏联攻读工学并取得学位,其用意在于让读者了解其作为一个科学家的个性特点。
B.作为钱学森的核弹工程“对手戏”——防护工程,被钱七虎形象喻为“钢城铁盾”,凸显了其对我国的战略意义。
C.钱七虎不只为我国的“地下钢铁长城”立下不朽功勋,他还一直为我国慈善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资助贫困孩子和孤寡老人。
D.文章以“毕生铸盾为报国”为题,既切合了传主的身份,深情地讴歌了钱七虎为国家事业奉献的一生。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钱七虎不顾自身安危冲进核爆中心进行现场勘查,他善于观察发现,后来解决了防护门变形控制等设计难题。
B.钱七虎的科研成果是在反复的试验中取得的,他看淡成功,认为“每一次试验过程都是学习提高的过程”。
C.钱七虎的研究,主要是对国家安全战略的关注,但他不仅是一个战略工程的科学家,更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慈善家。
D.本文运用语言描写等方式介绍了钱七虎的科研经历,读者能从中了解到钱七虎是如何成长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
【小题3】从钱七虎的事迹来看,你有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4 04:01: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年礼物

侯发山

进入腊月,年的味道便越来越浓了。一街两行都挂上了火红的灯笼,大的,小的,圆的,长的,各种形状的都有。超市、商场门口的大海报,你方唱罢我登场,打折、降价的信息扑面而来。街口巷角的空地也全被小商小贩们占领了。过年了,城管也睁一眼闭一眼的,他们也知道弱势群体的不容易。卖衣服的,卖年货的,还有现杀活羊的……都来了。有商家门口的音响放着“新年好啊新年好”。不时炸响的鞭炮,更是把年味送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

李娟走进商场,打算给母亲买件礼物。迎宾小姐穿着大红的旗袍,脸似乎比平时笑得还灿烂:“欢迎光临!”

每到年关,李娟必给老母亲买一件礼物。她自小没了父亲,是母亲屎一把尿一把,既当娘又当爹地把她和弟弟拉扯大的,不容易。记得进城的头一年,她给母亲买了一个洗脚盆。还是李娟在雇主家看到洗脚盆后,才决定给母亲买的。李娟是一个家政服务员,说白了,就是保姆。李娟在电话里给母亲说,睡前泡泡脚,胜似吃补药。这话也是雇主给李娟说的。李娟又问了雇主一次,才记住:先前在老家,晚上睡觉前谁洗过脚?即使偶尔洗一次,也是用的洗脸盆,谁用过那种木制的、带按摩的洗脚盆?第二年,给母亲买了一个袖珍音响,里面装了个卡,录满了家乡戏,豫剧、曲剧,还有大鼓戏。弟弟和弟媳在外打工,不常在家,母亲一个人在家孤独,听听戏也不寂寞。这玩意也是李娟在公园里见到的,不少城里老人都有,腰里挎着,手里拿着,口袋里装着,想听谁的就听谁的,比收音机方便多了。第三年,她给母亲买了一个按摩椅,母亲经常腰疼,都是干农活给累的。这也是刘娟看到雇主家里有这个,才想起给母亲买的……

李娟东瞅瞅,西看看,给母亲买什么合适呢?衣服?平时没少给她寄,弟媳也给她买,到老也穿不完。用的?电视机,家里有。冰箱,家里也有,除了过年派上用场外,其他时间都罢着工。洗衣机,在弟弟的屋里锁着。李娟想再给母亲买一个,母亲不要,说村里不少人家都有,使用的却很少,都当成柜子塞满衣服了,说洗衣机老费电。即便是给母亲买了,会不会用还得一说。吃的?母亲饭量不大,也不吃肉,说老了,吃啥都不香甜了。开心果、核桃之类的坚果,她的牙也退化了,咬不动。

李娟在商场转悠了半天,也没想好给老母亲买什么礼物好。她打通家里的电话,问问母亲还缺少什么。

听到是她的声音,母亲在电话那端显得挺激动:“娟,是你吗?你五天都没打电话了。家里啥都不缺……你啥时间回来?”家里装的是座机,母亲却不会拨号,不能主动打电话,只能接受电话。

又是这句话。每次打电话,母亲都问李娟啥时间回去。李娟耐心解释道:“娘,我最近工作忙,回不去。”前不久,李娟刚换了雇主,这一家有一个老太太,她的儿子媳妇都在国外,忙,没时间回来陪老人家,老太太晚上睡不着,想找个人说说话,晚上陪她睡觉。老太太的儿子给的价钱也诱人,李娟就答应了。

母亲在电话那端不说话。

母亲似乎不高兴,李娟忙换了欢快的语气:“娘,我弟弟他们回去了吧?我们几天前通过电话。我有时间就回去。”弟弟他们回去了,这个年也就热闹一点,家里也不至于太冷清。

“娟,给你寄的礼物你收到了吗?”母亲在电话那端怯怯地说道。

给我寄礼物?李娟感到新奇:“娘,您老人家给我寄啥子礼物,真是的。”母亲又说:“我让你弟弟寄的,他说丢不了,你会收到的。你弟弟他们今个儿去镇上赶集了……”

电话挂断后,李娟就给弟弟拨通了手机,闲聊了一会儿,就问到正题:“娘说给我寄的礼物,啥礼物?”

“姐,你别生气啊。娘给我二百块钱,让我买张火车票给你寄去……我今天早上才在网上订购的,让他们直接送票去你那里,估计今天就会给你打电话,是腊月二十六的票。姐,你几年没回来了,你就回来一趟吧。你知道吗?你给娘买的洗脚盆,她一直没拆封,按摩椅一次也没用……姐,你真的很忙吗?娘想让你回来陪她睡一晚上……”

弟弟的话音没落,李娟眼里的泪已悄然滑落下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年关年味越来越浓,紧扣标题“新年”, 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又渲染气氛,为故事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背景。
B.母亲接到李娟的电话,始而激动,继而沉默,表现了她对女儿由思念、期盼到失落、难过的情感变化,这是小说描写的细腻之处。
C.李娟打电话问母亲缺少什么的情节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引出了下文弟弟替母亲寄礼物的事,也体现出弟弟对母亲体贴的照顾。
D.李娟陪雇主老太太睡觉,而放弃陪母亲睡觉,当听到弟弟讲述母亲对她的思念和期盼时,李娟愧疚不已,情不自禁流下泪水。
【小题2】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新年礼物”的内涵和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对窗的猫

玉伟锋

林老太这次住院,是因为对窗的两只猫。

两只小猫,通体雪白,相互依偎,趴卧在对面六楼的窗沿上。

林老太揉揉眼睛,没错儿,是两只小猫,猫耳朵支楞着,像是在倾听楼下的什么动静。几个小时过去,它们依然趴在窗沿上,一动不动。

这让林老太感到好奇。她费劲儿打开纱窗,两只手支撑住身子,努力往楼下张望。除了进进出出的人和车,什么也没有。

林老太是早上在客厅里看电视的时候,偶然望见这两只小猫的。

说是在看电视,其实跟听电视也不差多少。林老太守寡多年,将儿子拉扯大,自是吃了不少苦。长年累月地操劳,加上走投无路时深夜里的悲泣,林老太的眼睛,早就不行了,看东西总像隔了层什么。

用林老太的话说是:我与这个世界,只是隔着一层毛玻璃。幽默归幽默,毛玻璃之外的现实世界依然是坚硬的。

对林老太来说,现实的问题就是,儿子还没女朋友呢。谈了几个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成,林老太总觉得是自己拖累了儿子,便越发小心地不给儿子添麻烦。

中午,外面起风了。风很大,在楼宇间穿梭,发出低沉或尖利的呜呜声。林老太赶紧上阳台收拾衣物,又把窗子都关严实。

这么大的风,两只小猫怎么样了?林老太不时朝对窗张望。两只小猫仍然待在窗沿上,几乎半个身子探了出来。万一风把猫刮下楼——林老太心里不由打了个寒战。

她甚至感觉听到了猫的叫声,凄然而又无助,一声一声,如百爪挠心,挠得林老太站起来又坐下去。终于,她下决定给儿子打个电话。

电话接通,儿子觉意外,母亲很少在他上班时给他打电话,他警觉地问她出了什么事。林老太怕儿子担心,就装作很随意的样子,说起了对窗的两只猫。几番对话下来,儿子释然了,又觉得莫名其妙,有些不耐烦地说:“什么猫啊狗的,我一上午忙得够呛,资料还没整理完呢。老妈,除了猫的事——你真的没其他事?也没有不舒服?有事你别瞒着我。”

林老太无语,挂断了电话。但她越越坐不住,打开防盗门准备下楼——得想办法提醒一下对窗。

就在下楼时,一心想着猫的林老太不慎滑倒,顺着楼梯滚落了下去……

好在伤得不重,右腿和左臂轻度骨折,但需要住院治疗。儿子赶到医院时,林老太已经被邻居送进医院,打上了厚厚的石膏和绷带,躺在病床上轻声哼哼。

看着匆匆赶来的儿子,林老太满心的歉意。但还是没忍住,说了猫的事,坚持要儿子回去一趟,提醒一下对窗。

儿子了解母亲,母亲见不得别人受难,今天要不把这件事了了,老大太怕是要睡不着觉了。儿子叹了口气,让母亲放心,自己先打车回家,取了母亲住院所需的衣物,然后气喘吁吁爬上对面的六楼,敲响了厚重的防盗门。

很长时间,不见开门。对门儿倒是有人出来,狐疑地打量了他良久。儿子硬着头皮说出事情原委,那人说,里面住着一位老人,是自己一个人住,平常这个时间肯定在家的。

儿子心里突然有不好的预感。他下楼找到物业,给老人打电话,但电话始终没人接。还好,有老人一个女儿的电话,女儿在外地,一听也急了,但一时难以赶来,就在电话里千恩万谢地拜托物业打电话报警,说自己尽快赶来。

警察打开门进去,众人这才发现,老人赤身裸体,倒在卫生间里。白瓷砖上,是一滩暗红的血迹。人已昏迷,所幸尚有呼吸。

老人被送上救护车后,儿子忽然记起两只猫的事,走进阳台,一望之下,不禁哑然失笑。

哪里是两只猫,分明是一双雪白的鞋子。包着卫生纸的鞋帮高高竖起,可不就像猫的两只耳朵嘛!

回到医院已是夜半时分,儿子轻手轻脚走进母亲病房,替她掖了下被角。林老太忽地睁开眼睛,盯着儿子。儿子将手机伸到林老太面前,打开按键给她看。屏幕上,是两只雪白的猫在沙发上嬉戏,亲密无间,一个赛一个漂亮。

林老太满意地笑了。她眨了眨眼睛,顿觉困意袭来,暂时忘却腿上的疼痛,打了个大哈欠,很快便响起了均匀的鼾声。

(选自《品读》2017年第10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即交代林老太住院是因为对窗的两只猫,既吸引读者读下去一探究竟,又自然地引下文对林老太和猫之间相关故事的叙述。
B.林老太平常不愿意给儿子添麻烦,但是因为担心对窗的猫在大风中有危险而犹豫再三后才给儿子打了电话,这更加突出了林老太细心的特点。
C.儿子知道母亲担忧的两只猫其实是一双鞋子后,为解除母亲的担忧,给她看了两只雪白的猫的视频,美丽的欺骗体现了他的体贴、孝顺。
D.小说行文细腻,比如前文写儿子明白不把猫的事解决好,老太太可能睡不着觉,结尾写林老太满意后很快睡着,前后照应,严谨细致。
【小题2】小说交代林老太时着意突出其眼睛不好使,此处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对窗的猫”为标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目送
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始。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
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象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层,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送儿子上小学时,第一次上课的铃声响起,华安不断地回头,母子视线隔空交会。这一处描写表现了孩子离开母亲时的不安与母亲对孩子的牵挂与不舍。
B.“告别时,照例拥抱……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华安到了青春叛逆期,不再愿意接受母亲的拥抱。
C.“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跟神,打量着周遭。”“圈”字用得极为精当,写出了父母与子女间相互的依赖与信任,也写出了孩子们即将暂时离开父母去上学读书时的复杂心情。
D.“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宽,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作者用这段话引出对父亲的讲述,内容上串联起了一家三代人的故事。
【小题2】文章标题叫“目送”。请分析概括“目送”包含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小题3】文中有两处出现同样的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1)文中“小路这一端”和“小路转弯的地方”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
(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中“不必追”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自然天成汪曾祺
李辉
①认识汪曾祺先生很早,应该是30年前我刚到北京工作后不久。我保存有他的一份手稿,《<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好文章》,大约写于1986年,算算也有26年了。
②当时,我在《北京晚报》编辑副刊,发表了一位老中医耿鉴庭先生的文章《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汪曾祺读后,极为欣赏,很快给我寄来他的读后感。一见手稿,爱不释手。他写得讲究,清新、淡雅,如山溪自然天成,潺潺流淌,携两岸野草山花芬芳气息,少有烟火味。文字略有修改,却处理得干净利落,丝毫不减文稿整体美感。
③因标题字数太多,记得发表前,与之商量,他同意改为“一篇好文章”。为何对一篇界外人士的文章如此关注,极力推荐?应是在他看来,其文体现了他所推崇的文学观。汪曾祺作文,历来追求自然天成的境界,不张扬恣意,不故作姿态。他在《一篇好文章》中这样说:“这篇文章的好处是没有作家气。耿先生写得很自然,很亲切,不矜持作态。耿先生没有想在文章中表现自己(青年作家往往竭力想在作品里表现自己的个性,使人读了不大舒服),但是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耿先生的人品,谦虚、富人情,而有修养。”
④富人情,有修养,这其实是汪曾祺从恩师沈从文那里承继的一种美学意义上的为人之道、作文之道。在沈从文与汪曾祺的作品中,我们读得出文人气息的恬淡、悠远境界。这一境界,其实并非故作高深,而是基于信奉一种艺术需要节制的文学观。汪曾祺说:“有感情而不外露,乃真有感情。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好处是完全没有感伤主义——感伤主义即没有那么多感情却装得很有感情。”在这一点上,汪曾祺可说是当年“京派文人”最好的传人。尤其是在“文革”之后,因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等剧的创作,他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人生波折,对从事文学创作之初的体验有了更深的理解。他重新回归自己所推崇的艺术本真,在适应寂寞、享受恬淡之中,走进了最后的创作高峰。
⑤后来,我与汪曾祺的来往就多了。去他的蒲黄榆家中,和他聊天,看他挥毫写字绘画。我曾专门请他讲沈从文,讲萧乾,讲西南联大的往事,并专门整理一篇《听汪曾祺谈沈从文》。1990年,我为一家出版社策划出版一套世界名人画传,约请一批名家撰稿,我特地请他写《释迦牟尼传》,他虽勉为其难,最终还是应允,写出几万字的佛祖故事。后来,我颇觉得此举过于唐突,干扰了他的创作习惯,一直为之内疚。
⑥1993年,我主编“金蔷薇随笔文丛”二十种,请他加盟,他编选一本,题曰“榆树村杂记”,取居住的蒲黄榆之义。我为此书写一点评:“酒至微醺状态,他会变得尤为可爱,散淡与幽默天然合成。他的文章从不雕琢,如清风一样轻盈飘逸,读起来更让人陶醉。他不仅仅表现出一个小说家的才能,用炉火纯青的白描,描绘人与景;他也是一个学问家,散淡的文字背后,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文化气息。”
⑦最后一次见到汪曾祺,是在1996年冬天。他的老友黄永玉先生旅居香港十年后首次返京,几位热心人在东三环长虹桥附近的德式餐厅“豪夫门啤酒”举办两次大型聚会,其中一次由黄永玉开列名单,请来许多老朋友,其中包括汪曾祺。
⑧那天,我与汪曾祺同桌。他的脸色看上去比不久前更黑,想是酒多伤肝的缘故。每次聚会,他最喜饮酒,白酒或黄酒,酒过三巡,兴致愈高,满脸可爱。那天只有啤酒,他喝得不多,兴致似也不太高。参加聚会的多是美术界人士,汪曾祺偶尔站起来与人寒暄几句,大多时间则是安静地坐在那里。
⑨不久,便传来他去世的噩耗。他走得太早,还不到80岁,本可以写出更多作品。一肚子的故事,挥洒不尽的见识,他人如何学也学不来的文字功夫,他把这些都带走了。多可惜,他连一本完整的回忆录都没留下。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汪曾祺欣赏、推荐《朱光潜先生二三事》的原因。
【小题2】请赏析文中第二段划线的文字。
【小题3】根据文中内容,请你谈谈汪曾祺的“自然天成”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是1986年认识汪曾祺的,当时汪曾祺向《北京晚报》投的《<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好文章》的稿子,至今被作者保存着。
B.作者叙写往事,娓娓道来,虽然没有高喊对汪曾祺的深切怀念,但他的惋惜与思念,仍然在字里行间缓缓流淌,清晰可辨。
C.汪曾祺喜静不喜喧闹浮躁,他认为静是一种气质,是一种修养,所以他在为黄永玉举办的聚会上喝酒甚少,多是一个人安静地坐着。
D.作者认为,汪曾祺选编的《榆树村杂记》一书风趣幽默,语言质朴,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E. 本文叙事详略得当,通过回忆与汪曾祺的交往,表现了对汪曾祺自然天成的认可,并因汪曾祺去世后没有留下一本完整的回忆录而遗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车马炮

丁肃清

德欣说:“你这匹死马,我暂不吃你。”他说着攻小卒,又攻,再攻……残局上的小卒已是兵临城下。德欣洋洋得意地看着红棋憋在仕脚里的那匹马,确是瓮中之鳖,自己的老将一崴就吃了,可他不吃,他要叫对方输得心服口服。

杨喜良就剩下车马炮了,而且那马还是匹死马,这使得他捉襟见肘,但仍耐心寻找着机会。

德欣是车务段段长,杨喜良是老调度,两人私交甚密。他们什么话都能说,一边下棋一边说着车务段的事情。

旁边还有一位观棋者,叫李来顺,李来顺观棋不语。

几十天的春运,搞得焦头烂额,难得老朋友一聚。杨喜良说:“你看咱仨,像是这棋,你段长是车,我是这炮,都还厉害,来顺像这匹马。”

德欣和杨喜良都笑了。李来顺不笑,只静静观棋,在车务段,三十年前是个兵,三十年后还是个兵,尽管他书法绘画、弹拉说唱无所不能,也卖力气,却没有提升,真的就像憋在仕脚的那匹马。可李来顺没有怨言。

德欣段长说:“稍停,我去撒尿。”

德欣撒尿去了。

杨喜良说:“德欣的棋,还是算厉害。”

李来顺说:“我不尿他。”

杨喜良说:“你吃亏就吃在了这个脾气上,让一下也不缺个啥。”

论关系李来顺和德欣段长不错,之所以不错,才没有客套,有人没人,不喊段长,就叫他德欣,他想,这才是哥们儿。

可当了领导,谁没有个自尊心啊。杨喜良说:“德欣工作还是有水平的。”

李来顺又说:“我不尿他。”

德欣撒尿回来了,继续下棋。

李来顺说:“我也去撒尿。”

趁李来顺撒尿的工夫,杨喜良对德欣说:“咱们段里,数来顺最冤,什么苦活儿累活儿都有他,你可该提拔提拔他。”

德欣说:“我快退了,我不想管。”

说得杨喜良不高兴,“啪”地一声敲得很响,“将!”杨喜良在车的后面安上了炮。德欣的将想躲,却躲不了,往哪儿躲都在那只死马的脚下。

德欣“哎呀”了一声,没想到这盘棋输到了这匹死马上。

李来顺回来了,大喊:“输得好!我早就看出你要输这一招儿。”

棋散,仨人叙话。李来顺说:“咱仨,你们都混得好,是车,是炮,我是这死马,可死马也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时候。”

德欣略有感慨:“来顺啊,我对不起哥儿们,可也怪,咱仨人怎么就这么好呢?”

李来顺说:“咳!这怪啥呀?都吃过苦,你不记得你当司机,我和杨喜良当司炉,从阳泉跑石家庄,四个钟头要填十二吨的碳,那累呀,我和杨喜良都不想活了,是不是呀喜良?”

杨喜良说:“是,苦是咱们的根本。”

德欣似有感悟:“这样吧喜良,趁我还没有退,是该把来顺提拔一下,也算了却心事一桩。”

李来顺“哈哈”地大笑起来:“错了,错了!谁稀罕你那个提拔,倒找我钱我也不干。”

德欣瞪大了眼睛:“此话怎讲?”

李来顺说:“这么讲吧,俺李来顺是神仙日子,每天五点起床画画,然后跑步,再然后看日出,看完日出早饭喝一两小酒儿。”

“咳呀!”杨喜良似悟道:“你李来顺让我想起一句话,袖中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神仙、神仙!”

德欣无话,又来了下棋的雅兴,“再来一盘!”他愣拽着李来顺下棋,结果连输三盘。李来顺不下了,说德欣段长臭棋篓子。德欣还不甘心。

李来顺说:“要下,就此一盘了,我让你车马炮。”

德欣段长犹豫了一下说:“好吧。”

棋子儿的敲击声又响了起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讲了车务段三个人下象棋的故事,下棋过程情节起伏,引人入胜,棋局的输赢作为主要悬念贯穿全文,吸引读者阅读。
B.车务段段长德欣虚荣、狭隘,棋艺最差而不自知,杨喜良比李来顺处世更谨慎些,懂得在下棋的过程中适时谦让。
C.小说作者擅长运用语言描写推进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下棋者、观棋者的对话虽然简单,却符合不同人物的身份与性格。
D.段长与调度在提拔李来顺的问题上起初态度不同,但在下棋与对话中逐渐统一;而李来顺也在交流中表现出悠闲平静、洒脱淡泊的人生追求。
【小题2】小说中的“李来顺”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车马炮”为标题有何妙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