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毕生铸盾为报国

1965年,钱七虎在苏联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院获得工学副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当年,新中国有不少归来报效祖国的科学大家,比如钱学森,回国之后的任务是带领团队造导弹、造原子弹。而钱七虎的任务,是跟钱学森等科学家唱“对手戏”——做防护工程。

“如果说核弹等是锐利的‘矛’,那么防护工程则是坚固的‘盾’。”钱七虎说,如何铸就钢城铁盾,是国家给他的任务。而从那时起,为国铸就坚不可摧的“地下钢铁长城”,也就成了他的事业。

20世纪70年代初,戈壁深处传出一声巨响,荒漠升起一片蘑菇云……人们欢呼庆贺之时,一群身着防护服的中国科研人员,不顾自身的安危,迅速冲进了核爆中心勘察爆炸现场,钱七虎便是其中一员。

在核爆现场,钱七虎往往有着敏锐独到的眼光。比如,他发现核弹爆炸后,飞机洞库的防护门虽然没有被严重破坏,里面的飞机也没有受损,但是防护门发生了严重变形导致无法开启。最终,钱七虎利用有限单元法进行工程机构的计算,解决了大型防护门变形控制等设计难题。

为了缩短防护门的启闭时间,他创新提出使用气动式升降门方案。

但面对厚重的大型防护门,试验一次次宣告失败。钱七虎说:“气动试验做了几十次,用了整整一年时间。失败了总结一下,就接着准备下一次试验,每一次试验过程都是学习提高的过程。”

功夫不负有心人,钱七虎成功设计出当时国内跨度最大、抗力最高的飞机洞库防护门。那一年,他38岁。

后来,为了系统深入研究防护工程问题,钱七虎带领团队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著名高校、研究所和厂家,先后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套爆炸压力模拟器、首台深部岩体加卸荷实验装置,提出了16项关键技术方案,解决了困扰世界岩体力学界多年的数十项技术难题。

与时俱进,钱七虎进军抗深钻地武器防护的系统研究。经过近千次细致的推导计算,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深地下防护工程的总体构想,并带领团队开始了艰难的跋涉。

经过多年研究,他和团队攻克了一个个难关,构建了破碎区受限内摩擦模型,研究了地冲击诱发工程性地震的不可逆运动规律和深部施工灾变孕育演化机理,为抗钻地核武器防护工程的设计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我国战略工程安全装上了“金钟罩”。

“奋斗一甲子,铸盾六十年。”陆军工程大学校长王金龙说,钱七虎院士参与并见证了我国防护工程研究与建设从跟跑到并跑,再到有所领跑的全过程,为铸就我国坚不可摧的“地下钢铁长城”做出了杰出贡献。

(选自2019年1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减)

(相关链接)

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陆军工程大学教授钱七虎,将把800万元奖金全部捐献出来,成立基金会,重点资助更多品学兼优的贫困家庭子女有学上、上好学。谈及捐献的初衷,钱七虎说:“我就是在国家的资助下成长成才的,现在很多贫困学生,如果能像我一样完成学业,将会给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据了解,钱七虎和夫人袁晖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就心系慈善事业,近三十年来长期资助烈士子女和成绩优异的贫困学生。除了参加“希望工程”捐助活动,先后资助青海、贵州等地的20余名贫困儿童上学,还在家乡昆山设立瑾晖慈善基金,资助当地的贫困孩子上学和孤寡老人生活。另外,每当通过媒体看到困难学生时,钱七虎也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多年来,资助金额累计已达100多万元。

(选自2019年1月17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概括地交代钱七虎在苏联攻读工学并取得学位,其用意在于让读者了解其作为一个科学家的个性特点。
B.作为钱学森的核弹工程“对手戏”——防护工程,被钱七虎形象喻为“钢城铁盾”,凸显了其对我国的战略意义。
C.钱七虎不只为我国的“地下钢铁长城”立下不朽功勋,他还一直为我国慈善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资助贫困孩子和孤寡老人。
D.文章以“毕生铸盾为报国”为题,既切合了传主的身份,深情地讴歌了钱七虎为国家事业奉献的一生。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钱七虎不顾自身安危冲进核爆中心进行现场勘查,他善于观察发现,后来解决了防护门变形控制等设计难题。
B.钱七虎的科研成果是在反复的试验中取得的,他看淡成功,认为“每一次试验过程都是学习提高的过程”。
C.钱七虎的研究,主要是对国家安全战略的关注,但他不仅是一个战略工程的科学家,更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慈善家。
D.本文运用语言描写等方式介绍了钱七虎的科研经历,读者能从中了解到钱七虎是如何成长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
【小题3】从钱七虎的事迹来看,你有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4 04:01: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教我如何不想他”
提到赵元任,不得不提他的语言天才。他会说33种汉语方言,并精通多国语言,是天才的语言学家。他不仅是“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更是世界知名的语言学家。
赵元任原籍江苏常州,1892年生于天津。他从小就显露出语言天才,各种方言一学就会。几乎每到一地,他都能很快学会当地的方言。有一次,他同客人同桌就餐,这些客人恰好来自四面八方,他居然能用八种方言与同桌人交谈。
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中国讲学,赵元任担任翻译,每到一地,他都用当地的方言来翻译。在途中,他向湖南人学习长沙话,等到了长沙,已经能用当地话翻译了。讲演结束后,竟有当地人跑来和他称“老乡”。
1926年,在赵元任与梁启超两位导师指导下,王力完成了他的论文《中国古文法》,论文后注有一句附言:“反照句、纲目句,在西文中罕见。”赵元任批语道:“删!——未熟通某文,断不可定其无某文法。言有易,言无难!”在赵元任先生看来,西文包括的语言种类很多,没有精通所有西文的文法,不应该轻易下这样的结论。
虽然按照导师的意见删去了附言,但对“言有易,言无难”这句话的深刻思想,王力还没有完全明白。后来王力在论文《两粤音说》中提出“两粤没有撮口呼”,依据是他的家乡话博白话没有撮口呼。但1928年赵元任先生到广州进行方言调查时发现,广州话有撮口呼,马上就给王力写信,信中以“雪”字为例,说明广州话有撮口呼,《两粤音说》中的结论错了。据王力本人回忆,他这才发现自己的论文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论文题目本身有问题,调查方言要一个一个地点去调查,不能把两粤作为一个整体来调查;第二,由博白话没有撮口呼推断两粤没有撮口呼,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至此,王力才真正理解了“言有易,言无难”这六个字的分量,并从此将赵元任先生的这六个字作为座右铭。
美国语言学家裘斯1957年曾赞誉说:“赵元任在语言上头从来没有过错误。”然而,1972年,赵元任写了一篇题为“回想我在语言上犯过的错误”的幽默诙谐的演讲稿,坦陈自己在语言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走过的弯路,作为对老朋友过誉的回应。
他曾经觉得语言的分布是跟着地理政治上的分界走的。有一年到欧洲旅行,他就无形中假定一国说一种话,或是一区说一种话。他开车在瑞士玩,因为第二天准备送车去检修,晚上住下来后就先用小字典查了汽车各部分的德文名称。没想到第二天修车的跟他讲的是法国话,这把他急坏了。赵元任说:“那不行。晚上用功用的是德文功,这车非得用德文来修不成。”这次欧洲旅行给他的印象很像坐着长江的轮船从上海到重庆,一路停一个码头变一点口音,很难说一个方言到什么地方为止,另一个方言从什么地方开始。也就是说,语言或方言的分布并没有明确的地理政治分界线。
赵元任是个纯粹的学者,打心底里喜欢钻研学问。他学习数学、物理、哲学、语言等多个学科,而这一切都源于兴趣。纯粹,意味着心无杂念。他有他的抗拒,他害怕行政事务,终生不愿意当官,只愿埋头学问。
然而,他并不是一个无趣的人,他同样有着深厚的“文人气”,知道如何去寻找生命中的美好和快乐。他曾告诉儿女们,自己研究语言学只是为了“好玩儿”,所以学得再多也不会成为负担;在他那里音乐也是真实的享受,大学时代,无论主修哪一门功课,他总要辅修音乐课程。他创作了百余首歌曲、钢琴曲,最为人熟知的是那首刘半农填词、他作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世间很少再有如赵先生一般的人,“教我如何不想他”!
(摘编自潘冬《赵元任:走到哪儿都是“老乡”》、苏金智《言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等)
【相关链接】
①赵元任绝对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学大师,他还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位值得尊敬和钦佩的人文学者。他具备了当代一个人文学者的所有特征:尊重人的价值,培养并训练人的技能——科学的技能和艺术的技能,富于人情味和人道主义精神,还常常带着教人愉快的幽默感。(陈原《赵元任全集•前言》)
②他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美国留学期间对数学、物理、哲学等学科有过专门的学习。他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既有西方现代科学精神的影响,也深受我国传统学术思想的影响。他从事现代语言学研究重视语言事实的实地调查,重视对语言材料的鉴别和归纳分析,不说没有根据的话。
(苏金智《赵元任研究语言学的实事求是精神》)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元任曾用八种方言和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交谈,也曾在陪访途中很快就跟湖南人学会了长沙话,甚至被认为是老乡,这说明赵元任的确是学习语言的天才。
B.王力在“没有精通所有西文的文法”前提下就轻易得出“反照句、纲目句,在西文中罕见”的结论,赵元任用“言有易,言无难”六个字对他提出了批评。
C.美国语言学家裘斯赞誉“赵元任在语言上头从来没有过错误”,赵元任却用“回想我在语言上犯过的错误”的演讲回应,这说明他“有着深厚的‘文人气’”。
D.赵元任坐着长江的轮船从上海到重庆的经历,让他改变了自己原有的“语言的分布是跟着地理政治上的分界走”的语言学观点。
【小题2】作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是如何在实践中学习和研究语言的?
【小题3】赵元任有哪些人格魅力“教我如何不想他”?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中国汉字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中国这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复杂。正是借助汉字,才可以把中央政令贯彻到全国各地。罗马帝国灭亡后,民族独立,分裂成许多分散割据的邦国,迄今为止,还是多种文字并存。他们的生产能力的总和已超过美国,他们深感分散给发展带来的弊端,却一时无法改变。我们的汉字,早在秦以前各大国如齐、楚、秦时,已基本趋同,秦统一中国后,将文字进行了统一和规范。我们的二十四史就是用汉字记录下的。
新中国建立后,为了文化普及,国家进行了一次文字改革。改革的原则是一个字不超过十划。由于时间仓促,考虑不周,把原几个不同的字,简化为一个字。有时发生歧义,影响字义的准确性。但总的说,这次改革是成功的,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而且影响到海外,像新加坡早已使用了简化汉字。因为书写方便,合理的简化字是受欢迎的。
但由于有些简化后的汉字,与古汉字发生歧义,给汉字的使用带来新的问题,甚至因此闹出一些误解和笑话。现在电脑软件有汉字繁简转换的功能。由于繁、简汉字存在的歧义,电脑识别也常发生错误。而且我们现在提倡国学,想教孩子从小读点古诗词、古文,由于青年人没有机会接触繁体字,阅读古人著作时发生隔阂,看不下去。2005年高考试卷有古文今译的考题。广州考区的一道古文翻译题,交白卷的达万人之多。
我曾提议过“用简识繁”的补救办法。在编写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遇到简体与繁体发生歧义的字时,简化字旁用括弧注出该繁体字。例如吉庆有余(餘)、史湘云(雲)。老师不必专门讲,也不列入学生考核内容。经过十二年的熏陶,不知不觉中认识了不少繁体字。这等于在全国做了一项国学普及工作,中国的古文、古诗词、古小说,人人可以方便阅读。
这样做,有些文字改革专家们担心违反文字改革政策。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语文课照常进行,不增师生的负担,毫不费力地多认一批繁体字,并没有冲击文字改革,有什么不好?
(编摘自任继愈《光明日报汉字识繁用简的必要与可能》有删节)
【小题1】下列各项表述的相关内容,不属于“汉字的功勋”依据的一项是( )
A.中国汉字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B.把中央政令贯彻到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复杂的全国各地。
C.罗马帝国分裂成的许多邦国,多种文字并存,分散给发展带来弊端。
D.我们的二十四史及古诗词古小说等,就是用汉字记录下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新中国建立后,为了文化普及,国家进行的文字改革的原则是一个字不超过10划。
B.国家进行的文字改革,总的说是成功的,因为书写方便,简化字是受全国人民欢迎的。
C.有些简化字,与古汉字发生歧义,给汉字使用带来新的问题,电脑识别也常发生错误。
D.2005年高考广州考区古文翻译,交白卷达万人,是由青年人没机会接触繁体字导致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的统一、发展和强大,需要文字的统一,还需要文字合理的改革和发展;我们中国如此,世界各国也都如此。
B.由于时间仓促,考虑不周,把原几个不同的字,简化为一个字,造成了一些不合理的简化字,给汉字的使用带了一些不便。
C.“用简识繁”,是在简化字旁用括弧注出该繁体字。如“史湘云(雲)”,说明简化字“云”对应的古汉字就是“雲”这一个字。
D.对简化字与古汉字发生歧义问题的补救,首先不能违反国家文字改革的大方向,其次也不能增加师生教学过程中的负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现念,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开展的。《老子》书上所有的“道”字,符号形式虽然是同一的,但在不同章句中却具有不同的义涵。有些地方,“道”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有些地方“道”是指一种规律;有些地方,“道”是指人生一种准则、指标或典范。
老子说,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道”。为什么不知道它名字,勉强叫它“道”呢?因为我们既听不见它的声音,又看不见它的形体。换句话说,它是一个有具体形象的东西。“名”是随着“形”而来的,既然“道”没有确定的形体,当然就“不可名”了。
“道”之“不可名”,乃是由于它的无形。为什么老子要设定“道”是无形的呢?因为如果“道”是有形的,那必定就是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事物了,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事物是会生灭变化的。然而在老子看来,“道”却是永久存在的东西,所以他要肯定“道”是无形的。为什么老子又要反复声明“道”是“不可名”的呢?因为有了名,就会把它限定住了,而“道”是无限性的。通常我们用名来指称某一事物,某一事物被命名以后,就不能再称为其他东西了。例如我们用“菊花”这个字来称呼“菊花”这个东西,既经命名之后,就不再称它为“茶花”或“蔷薇”了 。由于“道”的不可限定性,所以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指称它。《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实常在的“道”是不可言说的,无法用概念来表达的。现在勉强用“道”字来称呼它,只是为了方便起见。
“道”虽没有固定的形体,虽然超越了我们感觉知觉作用的范围,但它并非空无所有;“其中有象”“其中有物”,都说明了 “道”是一个实有的存在体。老子又告诉我们,这个实有的存在体,在这宇宙间是唯一的、绝对的,它本身是永久长存的,不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随我外在的力量而改变,所以说它“独立而不改”。有些人把老子的“道”和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底斯的“存有”相比附,这是似是而非的。因为巴门尼底斯所说的“存有”,固然是指唯一的、绝对的、永存的,同时又认为它是不变不动的。但老子的“道”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在不断地运动着的,所以说它“周行而不殆”。“道”乃是一个变体,是一个动体,它本身是不断地在变动着的,整个宇宙万物都随着“道”而永远在“变”在“动”。“道”的变动,由是产生了天地万物。
(摘编自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书上的“道”字虽然符号形式相同,但它作为老子哲学核心观念的载体,在书中具有不同的涵义。
B.“道”作为形而上学的实存者,既无固定的形体,也无适合的称谓,我们无法用感觉知觉去直接接触到它。
C.老子设定“道”是无形的,是因为他认为“道”是“不可名”的,如果“道”有了名,它就会被限定住了。
D.在老子看来,“道”是不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随着外在的力量而改变的永久常存的实有存在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总说老子“道”的三个义涵,然后较深入地分析了它的第一个义涵。
B.文章中“道”的命名问题,巧妙引出“道”是永久存在的无形之物这一特征。
C.文章第三段引用《老子》里的话,意在说明“常道”“常名”不可言表的特性。
D.文章第四段比较“道”与“存有”的异同,是为了证明“道”的变动产生天地万物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道”这个字来指称具有无限件的“道”,只是一种勉强的命名方式,更恰当的名称还有待人们去发明。
B.通常情况下,客观存在的事物如果不被命为某个名称,那么它就不会被该名称限定住而存在其他命名的可能性。
C.如果认同并坚持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底斯的“存有”观念,就可能造成用孤立、静止、 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D.“道”这个不断变动的实存体,在天地万物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而且万物还是由它所产生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沈从文在北京
面对姐夫田真一的质问,沈从文说:“在乡下做老总有出息?可是我怎么做下去?六年中我除了对被杀的和杀人的留下个愚蠢残忍的印象,什么都学不到!……我想读点书,半工半读,读好书救救国家。这个国家这么下去实在要不得!”
听了沈从文一番话,田真一不觉微笑着,极诚恳地对沈从文说:“好,凭你这点胆气,就有资格来北京城住下。可是我得告诉你,既为信仰而来,千万不要把信仰失去!”
沈从文住在酉西会馆里,开始来北京后第一阶段的自学。每天早上吃两三个馒头、一点泡咸菜,就一头扎进京师图书馆。到了冬天,北京气温降到零下十几度,沈从文仍然穿着薄薄的单衣。图书馆不开门的日子,他便呆在会馆里,钻进被窝,看随身带来的那本《史记》。
后来,在自己的“窄而霉小斋”里,沈从文开始无日无夜地伏案写作。投出后的文章却如石沉大海。
1923年12月,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发表了题为“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他说:“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鲁迅所说的危机,其时正降临到沈从文身上。
深秋的北京,刮起大风,尘沙遮天蔽日,昏黄的阳光在空中凄惨惨地闪烁,沈从文独自彳亍街头,又是一天没有吃东西了。一支奇怪的队伍从他身边走过。最前面的是一个军人模样的人物,手里摇摇晃晃举着一面小白旗,身后跟着七八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同胞。
拿旗的人打量着沈从文,无所谓地笑笑说:“跟我们走, 有饭吃。”沈从文便跟到队伍后面。队伍在一处停了下来,然后人们依次到一张桌子前面押按手印。快轮到沈从文时,他瞧见了放在桌子上供人画押的表格,赶紧悄悄离开了队伍,带着失望转回他的“窄而霉小斋”。
他明白,那个举白旗的人物,是招兵的,跟在他身后的同胞正准备去卖身当兵。他晕乎乎地走着,心里涌起悲愤,同时缠夹着理不清的混乱。
1924年冬,沈从文于百般无奈中, 怀着一丝希望,写信向郁达夫倾诉自己的处境。11月13日,郁达夫来看望沈从文了。这一天,外面正纷纷扬扬下着大雪。郁达夫推开了那间“窄而霉小斋”的房门。沈从文身穿两件夹衣,用棉被裹着两腿,坐在桌前,正用冻得红肿 的手提笔写作。
郁达夫默默地听了沈从文倾诉自己来北京的打算和目前的处境,瞧瞧沈从文的神色,郁达夫一切都明白了。 他站起身来,将脖子上的 一条淡灰色羊毛围巾摘下,掸去上面的雪花,披到沈从文身上。然后邀请沈从文一道出去,在附近一家小饭馆吃了顿饭。结账时,共花去一块七毛多钱。郁达夫拿出五块钱付了账,将找回的三块多钱全给了沈从文。一回到住处,沈从文禁不住伏在桌子上哭了起来。
半个世纪以后,郁达夫的侄女郁风拜访沈从文时,两人曾谈及这件往事。郁风说:“沈先生对我说这话时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但他笑得那么天真,那么激动,他说那情境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三个月后,沈从文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散文《遥夜——五》。文章叙述了自己乘公共汽车的一段经历,在将自己与有钱人的对比中,诉说自己窘迫的处境和内心感受到的人生痛苦和孤独。这篇文章被北京大学教授林宰平看到了。他托人找到沈从文,邀他到自己家去谈天。这陌路相逢的一老一少,谈了整整一个下午。得林宰平介绍,沈从文终于得到了一份工作——去香山慈幼儿园图书馆做了一名办事员。
1980年,美国一位学者金介甫在北京访问沈从文时,曾这样问他:
“您为什么1922年来北京?”
“我想独立。”
“我并不是为吃饭和做事来北京的!”
到1926年,他的作品已经获得了较多的发表机会,沈从文走完了最初阶段的创作历程。
(选自 《沈从文传》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  )
A.看到当时军队杀人成风的恶行,沈从文离开了湘西。他在北京开始求学和写作,但不久生活的艰辛让他开始对生活绝望。
B.由于饥饿、贫穷,有人为了有口饭吃,而选择了卖身当兵。这与沈从文通过半工半读的方式去救国的想法矛盾,所以他只好忍着饥饿,悄悄离开了。
C.“深秋的北京,刮起了大风……凄惨惨地闪烁”既交代了当时恶劣的气候,又烘托出了沈从文在北京城追求奋斗时的孤独无助和生活上的凄苦。
D.文章采取插叙的方式,真实再现了沈从文与郁达夫侄女的对话,以及美国学者对他的采访,这对塑造沈从文的形象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小题2】谈到“鲁迅所说的危机,其时正降临到沈从文身上”,这里的“危机”指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在谈到与郁达夫的交往时,沈从文“笑得那么天真,那么激动,他说那情景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小题4】在湘西时,沈从文做的是“老总”,但他却跑到北京忍饥挨冻,受冻受寒。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全文回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布衣之交
石兵
谁也没有想到,退了休的张县长和修自行车的老刘头成了至交。
过去,张县长在任时,出入有专车接送,往来前呼后拥,他对于在县政府门口修自行车的老刘头基本上是视而不见的。只是偶尔,张县长在车上会看到坐在小马扎上摆摊的老刘头,也偶尔,张县长会询问一下秘书,在此处摆摊是不是符合规定?会不会影响市容?
其实,张县长也就是随口一问,他心里装的事实在太多了,根本没有余隙容纳老刘头这个平头老百姓,全县四十多万人,张县长批个项目下个指示,就能改变很多人的命运,他常常感到压力巨大。
张县长在这个县一待就是三十年,从基层办事员一步步升到一县之长,其间经历的风风雨雨不足为外人道也。当然,也不能对外人道,因为,官场上的事有许多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这一点,张县长一直到退休也仍然有着许多搞不明白的地方。
退休那天,张县长老泪纵横,发表了一番感人肺腑的离别感言,却不料,走出办公楼大门后却患上了失语症。
回到家里,张县长的家人发现他不会说话了,走在外面,所有人都发现,这个常在电视里面侃侃而谈的县长沉默得像一块石头。
张县长爱上了闲逛,也偶尔会听听别人说话,但他很快发现,那些人说的话自己根本就不明白,吃喝拉撒有什么好说的,鸡零狗碎有什么好听的。张县长无奈,只得找自己的老下级们,可是,他很快发现,这些人对自己的态度变了,特别是原本百依百顺的王秘书,只是随意敷衍着自己,他服务的目标变成了新上任的李县长。百般无趣之下,张县长只得继续自己孤独的闲逛,为了走得更远,他还特意骑上了自己十多年没骑的那辆老自行车。
自行车十多年没骑,自然是毛病多多,不久就出了各种问题,此时,张县长突然想起了在政府大楼门前修自行车的老刘头。
当张县长来到老刘头摊前时,老刘头居然没认出这位就是当年本县叱咤风云的张县长,他一声“来喽您哪”竟让张县长感到一种莫名的温暖与亲切。
老刘头以为自己是普通老百姓,张县长也不点破,反而也真像个老百姓似的说起了家乡的土话。这话一出口,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张县长竟然又会说话了,虽然不像在台上做报告一样咬文嚼字,却有着一种说不出的舒服畅快,说着说着,张县长发现自己竟然也说粗话脏话乡言俚语了。
就这样,张县长和老刘头成了好友,他每天都要骑自行车来到老刘头摊前聊天,老刘头三教九流无所不知,就连这政府大楼里面的各种隐秘也都了如指掌。至此,张县长这才知道了许多自己当年的奇闻逸事,什么讲排场好面子,什么好吹牛搞形式,张县长听得无地自容,禁不住跟着骂了一声:“这个龟儿子,毛病恁多啊!”
不料老刘头却摇了摇头,说:“老张啊,这话你说错了,这前任张县长虽然小毛病多,但大节上还是过得去啊,不贪污不受贿,也办了不少实事,如今安全着陆,也是喜事一件嘛。”
张县长听得目瞪口呆,想起当年他在车中对老刘头指指点点,禁不住脸红耳赤。
其实,张县长不知道的是,当年他在专车里对老刘头指指点点的时候,老刘头也在车屁股后面对着他指指点点,只不过,说的不是这符不符合规定影不影响市容,而是说,总有一天,这车里面坐的人也要和咱一样,变成个平头老百姓,拿个马扎坐在这儿,一坐就是一整天。
老刘头说得一点没错。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先写张县长和老刘头成为至交,然后展开故事情节,使用倒叙手法,打破叙事的正常顺序,引人入胜。
B.张县长在任时,出入有专车接送,往来前呼后拥,卸任后却患上失语症,这是张县长强烈的权力欲望所致。
C.小说中有伏笔。例如张县长在车上向秘书询问老刘头在县政府门口摆摊的细节,与后文修车聊天内容照应。
D.在老刘头和张县长的交流中,老刘头的话,让张县长有了更多的反思,使他体悟到“布衣之交”的难能可贵。
【小题2】小说以“老刘头说得一点没错”一句结尾有何意蕴?结合文本,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