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4月18日,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在京发表,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较2015年的79.6%咯有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8.2%,较2015年的64.0%上升了4.2个百分点,已连续8年上升;图书阅读率为58.8%,较2015年的58.4%上升了0.4个百分点。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较2015年增加了0.02本。这7.86本中,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1本。

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有所上升,其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有所下降。历年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手机阅读接触率如下图:

(摘编自2017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材料二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财政部在上海联合举办的“实体书店发展推进会”上表示,进一步加大对实体书店扶持力度。

门店租金的上涨、网络营销方式的兴起和诖者阅读习惯的改变,是近年来全世界实体书店都面临的问题。不仅传统的中大型连锁书店规模不断缩减,一些各具特色的文化书店也陆续关张,在一片惋惜声中黯然退场。

实体书店面临的困境实际上是很多传统行业在互联网大潮中面临的共同困境。

但书店毕竟与普通店铺不一样,它在购买商品的价值之外,承载了关于一些文化、知识和品位的社会价值,也承载了一些关于故事、人生和回忆的情感价值。一个人可能没有在手机上读过书,却大多会有一个难忘的书店,有一本最喜爱的书。那种“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时的喜悦和敞亮,也是许多爱书人的情感共鸣。

有些人将实体书店的困境归结为阅读习惯的改变,认为数字阅读和新媒体的兴起让纸质图书越来越失去市场。阅读方式、图书载体的变化是时代进步的规律,如果数字阅读能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推动知识的普及和文化传播,那么这对整个社会和时代都是善莫大焉。但问题是:数字阅读真的让我们养成新的阅读习惯了吗?

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数量和阅读率却持续偏低,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不足5本,远低于发达国家。排在各大书店畅销榜单上的书单,除了考试辅导类书籍,就是各类成功学和养生学书籍,阅读的功利性可见一斑,再看看各大读书网站排名前列的,也无外乎是些言情、玄幻和惊悚小说。

开卷有益、读书有用。在数宇阅读尚未完全发挥功用的今天,扶持实体书店,让其更好发挥培养阅读的功能,是一种现实选择。

前段时间,北京的三联书店开始尝试24时运营,吸引挑灯夜读重开卷的爱书人。实体书店在困境中探索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是必经之路,但在运营模式的创新外,培养全民的阅读习惯显得更加重要;在提供现代化的阅读体验之外,促进全民阅读的配套建设,增加公共阅读资源,弥合地区间阅读资源的不平显得更加重要。如果丧失了阅读的习惯,我们哀悼的将不仅是实体书店的消亡,而是一个崇尚诗书礼乐的民族失去精神家园后的迷惘。

(摘编自吕洪《网络营销改变阅读习惯?》2014年5月《人民日报》)

材料三

北京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和雕刻时光咖啡店同步运营,联手互动。书店以经营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图书为主,兼及音像制品、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每年经常性、有选择地举办诸如讲座、新书发布、研讨、展览等各类营销活动百余场。

(摘编自三联书店官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较2015年略有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比图书阅读率增长速度快。
B.2016年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较前一年有所增加,其中纸质图书阅读量还是要比电子书阅读量大。
C.2008年以来,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稳步增长,手机阅读接触率持续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逐渐拉开距离。
D.2008年以来,我国成年国民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稳步增长,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连续八年上升。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实体书店既有销售商品的价值,也承载着一些社会价值和情感价值,但在互联网的冲击下,还是难逃厄运,一些实体书店的规模在不断缩小,甚至关张。
B.数字阅读和新媒体的兴起使阅读习惯发生了改变,但这种阅读方式能激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对整个社会和时代是有利的。
C.实体店困难重重,纸质图书不受欢迎,因此,政府应重点扶持实体店,使其能承载相应的社会价值和情感价值。
D.实体书店的存在是必要的,它的消亡意味着一个崇尚诗书礼乐的民族失去了精神家园,这是一种精神的迷惘。
【小题3】如何才能让实体书店重新焕发生机和魅力,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5 08:56: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鉴赏是鉴赏者对作品的一种欣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鉴赏个体往往会加入自己的联想或想象,来弥补作品的空白,进行艺术的再创造。鉴赏总是要求对象中有可以赏玩、可以引发某种人生感想而带来一定愉悦的东西,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
有些东西恐怕是难以鉴赏的,譬如“文化大革命”中住牛棚的人们经常须写的检讨或思想汇报之类。相反,有些文章虽然年代相隔久远,却能够被理解和鉴赏,譬如《孟子》中描写的齐人,在外乞讨,回到家谎称与富贵者同餐,且做出一副了不起的派头傲视自己的妻安。读者从对其卑琐可笑的行止的讥刺中可体会到对人的尊严的赞美,倘若联想到现实环境中某个整日夸耀自己曾同阔人吃过一顿饭或同大人物握过一次手的角色,不免会心一笑。
古人的文字展开了一个空间,阅读与鉴贯,既是对这一空间中所蕴涵的精神内容的体会,也是人作为自由的主体对自身所具有的多种可能性的验证。而且,由于历史不可重复,某些具有特定时代特征的审美形式、审美经验只能从前代遗籍中获得。在排列于时间流程上的各种各样的古代文篇中,我们又看到人们在不同历史条件及具体个人遭遇下的生活情景与人生向往,以及由此所生发出来的喜怒哀乐、恩仇好恶。
【小题1】结合文意理解画线句中“自我享受”的内涵。
【小题2】为什么要阅读与鉴赏古文?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
【小题3】第二段中举“检讨或思想汇报”和“齐人有一妻一妾”两例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带钩,即挂钩,又称“犀比”,是古代人们用于服饰中挂钩的器物,类似今天我们的皮带卡,材质种类繁多,有铜、金、银、玉、石等。它由钩首、钩身和钩钮三部分组成。钩首用于钩连,钩钮则起固定作用,形制也是多种多样:钩首有龙首、螭首、马首、禽首等;钩身有长条形、S形、方扁形、椭圆形等。
带钩的发展历史悠久,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秦汉以后广为流行,先秦《诗经·曹风》中有“淑人君子,其带伊丝”的记载,西汉《淮南子·说林训》中提到“满堂之坐,视钩各异”。
带钩本质就是现今的纽扣,它是我国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服装上不可缺少的配件。带钩随着服饰的演变而发展,对推动我国服饰的改革、发展都发挥过重大作用。我国纽扣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还表现出它的材质美、造型美、装饰美,在服装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体现了服饰文化的独特风格与魅力。
如何来鉴别玉带钩,那就得从我国历代玉带钩的发展特征说起,因为从早期开始,玉带钩的形制和纹饰大都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素面到纹饰、从粗糙到精致的发展过程。如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带钩,短而宽,正面呈长方形,两端下卷,一端两侧对钻而成的圆孔,另一端卷成弯钩形,素面。这是我国玉带钩的初始状态。
至春秋战国,玉带钩形制有所发展,这时的玉带钩已具备钩首、钩身、钩钮三个部分,而且因为这时衣着形制发生重大变化,开始出现上衣下裳连为一体的服装。这种服装制度的改革,给带钩的使用与流行带来了契机。秦汉时期的玉带钩,制作开始讲究,刀法简朴大气,琢磨精而细腻,纹饰开始多变,钩首颈部渐细长,钩身宽而略薄,钮端多呈扁平状的椭圆形,钩首着力突出禽鸟或兽的动态美感,同时出现浅浮雕卷云纹,钩身出现琵琶形。
唐宋时期玉带钩,早期仍带有汉代遗风,钩首开始出现禽鸟形、兽面形,但纹饰简练,多浅浮雕,钮多矮圆饼形。
至元代玉带钩,钩首多为浅浮雕龙纹、花卉纹,而且龙纹钩首多瘦长、扁薄,龙面额平整,钩体多雕有螭纹、荷莲纹及花卉纹等,钩体略大,钩钮多贴体背,钮端多扁圆形。
明代玉带钩较元代复杂,流行龙纹钩首,龙头短宽而激昂,嘴张开,大眼凸现,给人以凶悍威猛之感。直到清代,玉带钩开始由实用器向玩赏品转变。这时注重选料精良,玉质皆上乘,数量繁多,采用浮雕、透雕等技法,精益求精,钩身纹饰多样,构图精美,这成为清代玉带钩总体特征。这时除龙首外,还有兽首、禽首等等,其纹饰更是丰富多姿,大量融入了反映人们渴望的纹饰。
(摘编自宋康年《从玉带钩谈古代服饰的演变发展与鉴定》)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玉带钩的形制和纹饰完全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素面到纹饰、从粗糙到精致的发展规律。
B.秦汉时期的玉带钩,开始出现浅浮雕的技法,唐宋元延续,直到明清时代,玉带钩才采用浮雕、透雕等技法。
C.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带钩已具备钩首、钩身、钩钮三个部分的结构,开始出现上衣下裳连为一体的服装。
D.清代以前,玉带钩在不断发展完善中注重其实用价值,到了清代,玉带钩已经失去其实用价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从定义、材质、结构、作用及形制等方面总体论述带钩,使读者对带钩有全面的了解。
B.文章第四段先提出如何来鉴别玉带钩的问题,然后阐述我国历代玉带钩的发展特征,并举例进行佐证。
C.文章最后一段将明清两代玉带钩与元代玉带钩进行比较,着重论述明清钩首上的变化较元代复杂。
D.文章整体采用由总到分的结构形式,简明扼要地论述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代的玉带钩的发展变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淑人君子,其带伊丝”,说明带钩在秦汉以后广为流行;“满堂之坐,视钩各异”,说明带钩的发展历史悠久。
B.带钩的本质即为现在的纽扣,它既有钩连固定作用,也起到装饰的美观作用,体现了服饰文化的独特风格和魅力。
C.清代的玉带钩材质上乘,技法精益求精,构图精美,纹饰中融入了人们的意图,这反映出玉带钩由实用品向玩赏品的转变。
D.服装制度的改革,给带钩的使用与流行带来了契机,同时带钩对推动我国服饰的改革发展也起到过重大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在文化商业化浪潮的助推下,“娱乐至上”的文化泛娱乐化现象开始出现。警惕文化泛娱乐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文化泛娱乐化,简单地说就是娱乐价值被推至文化的一切领域,是否有娱乐性、能否取乐成为衡量文化产品价值的法则。在“娱乐至上”的价值追逐中,历史可以被戏说,经典可以被篡改,崇高可以被解构,英雄可以被调侃。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杜甫很忙”、“李白很酷”等名人恶搞事件,各类选秀、真人秀的强力圈粉,都是文化泛娱乐化的表现。追求上座率、获得收视率、博取点击率是文化泛娱乐化背后的动力,受众心理上图消遣、求轻松、避思考的倾向是文化泛娱乐化赢得市场的重要原因。文化泛娱乐化以消费、技术、快感、世俗等因素的融合消解文化的深度与厚度,当众多严肃的新闻、正统的历史、经典的叙事以“娱乐”包装的形式呈现时,其负面作用不可小觑。
文化泛娱乐化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社会价值观念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受到侵蚀。首先,文化泛娱乐化在戏说、调侃、恶搞中解构宏大叙事,使民族文化碎片化,动摇了对“我们是谁”的认知。其次,民族历史记忆具有唤醒民族情感、强化国家认同的重要功能,它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文化泛娱乐化将娱乐价值置于历史价值之上,为了娱乐可以随意篡改、编造历史,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推波助澜,模糊了对“我们从哪里来”的追寻。最后,文化泛娱乐化背后充斥的物质欲望、个人主义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弱化对“我们到哪里去”的引领。
面对文化泛娱乐化,我们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增强文化自觉,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既要求文化生产者主动担当,又要求文化消费者能动省思。文化生产者要努力挖掘时代元素,让自己的文化产品与优秀传统文化对接,与未来发展趋势对话,传播好真善美。文化消费者始终坚持追求文化精品的品位,对戏说历史、解构崇高、调侃英雄坚决说不,这样文化泛娱乐化就会失去生长空间。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警惕文化泛娱乐化侵蚀精神家园》)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商业化浪潮直接造成娱乐至上的文化泛娱乐化现象开始出现。
B.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首先要解决文化泛娱乐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C.追求上座率,获得收视率,博取点击率,受众心理上图消遣、求轻松、避思考的倾向,都对文化泛娱乐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D.文化泛娱乐化将娱乐价值置于历史价值之上,缺乏对历史的尊重与敬畏,将会弱化对“我们到哪里去”的引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析了文化泛娱乐化背后的动力、受众心理上的倾向,为文化泛娱乐化的一系列表现提供了内在依据。
B.文章第二段论述了文化泛娱乐化的一系列表现形式,重点剖析了其大行其道的原因和具体危害。
C.文章第三段论述了文化泛娱乐化对民族文化、民族历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
D.文章在深入分析文化泛娱乐化危害之后,指出了我们面对这一现象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泛娱乐化简单地说就是娱乐价值被推至文化的一切领域,它往往使厚重的文化更有亲和力,但也从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化的深度与厚度。
B.社会价值观念和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受到侵蚀带来了文化泛娱乐化问题的出现。
C.我们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共同维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来面对文化泛娱乐化的不良趋势。
D.只要文化消费者共同努力,自觉抵制那些恶俗的文化,文化泛娱乐化就会失去生长的空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舅爷
刘汀
(1)到死为止,舅爷都只是个光棍儿。
(2)舅爷的大部分人生都在和羊打交道,他是我们村从业时间最长的羊倌,前后加起来差不多有二十年,而他去世时,也才五十几岁而已。在我的印象里,他始终是那个样子:高个子,面目黝黑,牙齿发黄,粗大的鼻孔和嘴巴,说话时总带着一种嗡嗡声。这样的容貌,按说在农村来说也不算多么难看,可舅爷一辈子没正经恋爱过,更没结过婚,孤老一生。
(3)他只身到这儿来,没有户口也没有土地,是一个外人。在我家前面几十米,有一块空地,叔叔们在西边的荒地上脱了几千块黄土坯,晒干后运回村里,给舅爷盖了两间土坯房。大概就从这时候开始,舅爷才算真正进入了村里的生活秩序。
(4)不知为何,这栋新盖起的小房,两年之后就变得很破旧。窗户没有玻璃,是用塑料布封着的,但很快就露出许多大大小小的洞。屋檐上的木桩缝隙,有鸟雀和燕子做了窝,把白色和灰色的大便拉在上面,风吹日晒之后,看上去就有了日月侵蚀的意思。  
(5)放羊回来,把各家的羊赶回去,天已经黑透了,他再一个人生火做饭。偶尔,家里蒸了馒头或豆包类的干粮,母亲会让我们叫舅爷来家吃,他总是歪着脖子说不去,似乎很生气的样子。我们回去回话,母亲就说不吃拉倒,但饭后还是会让我们把干粮给他送一些。我们走进阴暗的屋子,舅爷端坐在土炕上,面前摆着桌子,桌上有一些咸菜,看我们进来,又是很不高兴地说:“怎么才来,我都等半天了。”
(6)他开始大口大口地吃饭,舅爷的饭量实在惊人,他一顿能吃七八个馒头。有一年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刚吃完午饭,舅爷突然笑眯眯地进了屋,从怀中掏出两块月饼给我和弟弟。母亲拦着说我们买了,你自己吃。舅爷说吃够了,这回吃够了,我买了四斤月饼,一口气吃了三斤半,实在吃不动了,这俩给他们吃。舅爷依旧抱起膀子,咧着嘴似笑非笑,看着我们啃食月饼,眼神里有一种温情。  
(7)九几年的时候,村里面的羊突然多起来,羊倌的放羊钱也水涨船高。那两年大概是舅爷生活最滋润的日子,他甚至找电工,从外面的电线上拉了一根线,给自己的小屋接了一盏十五瓦的电灯。舅爷还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但抱回去后却没有人影,一片雪花。一群孩子跑过去看电视,看了一会儿屏幕上的雪花,听了一会儿哗哗声,就厌了,四散而去。可舅爷竟然能大半宿大半宿地盯着雪花看,好像他能从那儿看出了天线接收不到的故事一样。
  (8)牛羊越来越多,他的收入却越来越少,许多人家的羊群过百之后,感到雇一个羊倌太亏了,便两三家合伙,一家一天自己放羊。很快,那根从空中横拉出来的电线,因为没交电费又被收了回去,那栋越发破败的孤独的小屋,重归黑暗和荒寂。
  (9)第二年的大年初一,我们去给他拜年。他的屋里冷极了,似乎好几天都没有生过火,我看见土炕上堆着两床露出棉絮的被子。炕的另一边,盆里有一坨冻僵的黑面团,另一个盆里是冻着冰碴的碎酸菜,看不到一点肉星儿;一个盖帘儿,放着十几个饺子。我们觉得自己身上新做的衣裳,和屋子里的气氛很不对劲儿,扭扭捏捏着转身要走。“等一下,”舅爷叫住我们,然后从炕席底下摸出一把钥匙,打开炕尾的一个小箱子,手在里面摸了半天,掏出一把块儿糖,给每个小孩两块,自己也剥开一块丢进嘴里,说:“吃吧,可甜了。” 说完又钻进被窝里,却没睡,眼睛盯着房顶。我们觉得无聊,赶紧出来。大街上,满是红红绿绿互相串门拜年的人,大家递着烟,说着祝福的吉祥话,偶尔有爆竹声从某家院子或小孩子的脚边响起,在空旷干冷的天空里灰飞烟灭。走出他的院子时,我心里酸酸的
(10)我不知道舅爷是哪一天死的,只是仿佛某一次放假回家,他那栋破旧的小房子换了主人。有人家买下了它,推倒,重新盖起砖房,垒高院墙,开辟菜园子,打下水井,又一户普普通通的农家院就此诞生。舅爷没了,他存在的痕迹也没了,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因为不属于家族的人,他的坟不能进祖坟,只能找一处偏远的山坡埋掉。他死了,我不觉得是死于身体上的病。我无法想象在离去的那一天晚上,躺在破旧的、满是土味和烟味以及腐烂的衣服味的炕上,舅爷想过什么;我也无法想象他是否流过眼泪,是否伤过心;我甚至无法想象他作为一个人该有怎样的悲欢离合……
(11)他永远一个人面对着此起彼伏的群山和旷野,无论生前还是死后。
(12)我越来越感到,他所面对的那些孤独,那些空落落,多多少少也是我们终将要面对的。
(有删改)
【小题1】第(9)段末说“走出他的院子时,我心里酸酸的”,为什么?请分析原因。
【小题2】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舅爷的形象。
【小题3】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小题4】请探究文章结尾两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