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权威智库机构“瞭望智库”10月10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过去5年,中国的科技创新带来了民众“获得感”的持续提升,科技领域“获得感”得分5年间增长72%,仅过去一年就提高了约20%。在各领域的科技成果中,支付宝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在提升民众“获得感”中的贡献率最高,占26%。

“获得感”既是一种主观感受,也强调一种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获得。这种“获得”既包括物质、经济上的获得,也包括精神上的获得,是全体人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生动写照。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认为,“获得感”指数的地区差异说明,提升民众的获得感,发展仍是第一位的要求,同时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在高端制造、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中国正在从“跟随者”变成“引领者”。以支付为例,为解决电子商务的信任问题,2004年支付宝诞生,开创引领了移动支付、信用贷款、以支付为入口连接公共服务等技术和模式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和经验共享,在世界上带动了一大批跟随者。

(摘编自人民网《过去5年,哪些技术最能提升百姓“获得感”》)

材料二: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紧扣这一主要矛盾转化,为美好生活保驾护航,是未来科技创新工作的时代方向。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发展民生科技,才能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回顾过去5年,科技创新改进民生福祉让百姓受益匪浅。而在国家层面,政府其实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科技部统计显示,目前依托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成覆盖2183家医疗机构的新型协同创新网络,慢阻肺、脑卒中等领域的国际医疗指南被改写,重大疾病防控有了“中国方案”;建立重污染天气应对技术体系,全面支撑打赢蓝天保卫战;中国在全球率先实现“沙退人进”,成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者、引领者。

(摘编自新华网《科技投入向民生倾斜,让人民有科技“获得感”》)

材料三:

中国眼下商业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场景实在是太丰富了,西方未来学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出全球正在或即将经历一场“中国浪潮”“中国浪潮”的掀起,并非凭空而来。

技术精英正大规模涌回中国。截至2014年,中国回国留学生人数首超出国人数;2015年,回国人员达到当年出国总人数的77%,而15年前,这个比例只有23%。技术上,中国高铁运行5年,客流量就超过34岁的法国高铁,而建设成本仅是德国、日本等1/3-1/2,领先世界;中国航天与美国并肩,中国“天宫”将成未来唯一运行的太空空间站,领先世界;中国人工智能应用及杰出研究者喷涌式集体入选全球科技权威榜单,领先世界……

五年前的我们,根本想不到今天的生活会变成这样:坐高铁从北京到上海只用四五个小时,是从前的1/4时间;排队成历史,很多要办的事、要买的东西都可以在手机上操作;出门不用带钱包,甚至连手机可能都不用带了,“靠脸吃饭”时代正在招手……这些甚至让在联合国工作回国的人员都感到自己落后了。

每一次浪潮,都是一场从技术到商业模式,再到生活方式的革命。眼下,中国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学习的对象。在印度,不少餐馆、加油站、飞饼摊、茶叶摊挂上了二维码;在印尼,人们不仅打车打摩的用手机,连点餐、预约快递、干洗衣服也用手机;越南、泰国、马来西亚、俄罗斯,都纷纷要引进中国铁路技术……这些都让中国游客有种奇妙的宾至如归感。

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初期,受益人只是技术拥有者及投资人,普通人很难受益,甚至会因为新技术出现而贫困,因为机器抢走了他们的生计,由此导致贫富分化日益严重。而眼下这波“中国浪潮”,让普通人从中受益的时间前所未有地变短。

(摘编自《人民日报》《“中国浪潮来了!”—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68岁生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科技创新中,那些与普通民众生活关系密切的成果,如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移动支付最容易带来“获得感”,对提升民众“获得感”贡献率最高。
B.商业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方便快捷,大大地提升民众“获得感”,由此也吸引了一些技术精英涌回中国。
C.地区差异与“获得感”有关系,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四川虽属内陆,却与广东、北京、山东、浙江一起位居科技领域“获得感”指数的前五位。
D.我国科技创新的成果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观念,在带来“获得感”的同时也让人们真切感受到科技力量的强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图表可以看出,广东、北京、山东、浙江、四川科技领域“获得感”指数位居前五,总体上呈现东高西低从沿海到内陆依次递减的状态。
B.中国创新发展战略不仅为中国人民带来更多“获得感”,也通过技术输出和经验共享,在世界上带动了一大批跟随者,成为世界经济的“引领者”。
C.为了使科技更好地造福人民,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在国家层面,政府已经在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等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
D.创造“美好生活”需要科技创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也需要科技提供强大支撑,发展民生科技,才能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小题3】中国能掀起“中国浪潮”的原因有哪些?与前几次科技革命相比有什么突破?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6 11:15: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为了纪念的忘却

杨震

①用石头、金属这些比肉体更长久的事物,来铭刻历史,对抗时间,是二战前人类对纪念碑的期许。但石头被轰炸了,铭文上的道德底线被颠覆了,高耸的强权毁伤了世界,自身也被摧毁了。奥斯威辛之后,人类该如何记忆?背负沉重罪孽的德意志民族,在忏悔与纪念的两难中,又该如何面对?

②以伽茨、拉德马赫、霍海泽尔为代表的德国艺术家接受了这个历史难题,反思传统纪念碑,展开了反纪念碑的运动。他们发现,传统的纪念碑,只是把应该记忆的历史外化在碑铭上,并未着力于把它内化在人心中;纪念碑与其说是纪念,不如说是遗忘,人们把记忆的责任推卸给了石头,自己反倒忘记了纪念。为了达到纪念的目的,必须反传统纪念碑,把记忆从石头上拆卸下来,重新植入活着的人心中。

③伽茨1986年在汉堡市的哈堡地区设计了一座12米高的方柱,由中空铝材制成,分成多节,外表镀铅,四面配备可以在上面写画的铁笔。旁边有一个说明,邀请参观者在上面留下自己的名字。每当名字写满一节,这一节就沉入地下,写的人越多,纪念碑就下沉得越快;如今,整个纪念碑已经沉入地下,只有一块牌匾记录了它最初的目的:“有朝一日,它将完全消失,哈堡反法西斯纪念碑将空空如也。最后,将只有我们自己能站立起来反对非正义。”

④哈堡纪念碑的意义在于:邀请观众介入纪念碑的塑造(同时也就是毁灭)过程,取代了那种静止、僵死的纪念碑膜拜活动;让纪念者自己行动起来、活跃起来;通过反思和刻画,让物理上的纪念碑下沉,让心中的纪念和反思上升;最后,纪念碑消失,记忆留下了——耸立在此地,对历史进行反思、凭吊和纪念的,别无他物,唯有观者自己

⑤与此理念相似又不同,1994年,拉德马赫在柏林的新克尔恩区一处纳粹强制劳工营遗址旁的阳光大道上设计了一个自始至终“不存在”的反法西斯纪念碑。他保持周围环境的原貌,不耸立任何异物来干扰这个历史现场。这里有的只是一个暗藏的光柱机关,走在大道上的人无心中触发了机关,一个聚光投影仪就会启动,游移着,把一篇有关当年历史的铭文投射到周围的环境中:树梢、铁丝网、人行道上……从模糊到清晰可读。每一次启动,投射的铭文都不一样。就这样,它让路人自己来启动对历史的记忆,触发一个记忆的机关,来反思历史,每次纪念都是个体行为,都是独特而不可重复的。走在这里,纪念碑无处可寻,纪念却欲罢不能。

⑥在反纪念碑运动中,伽茨的创作可谓是“纪念碑的沉没”,拉德马赫的可谓是“纪念碑的虚化”,而霍海泽尔的反纪念碑,则是“纪念碑的颠覆”。1908年新建卡塞尔市政厅的时候,犹太实业家阿什洛特捐建了一个哥特风格的喷泉,被命名为“阿什洛特喷泉”,在1939年被纳粹党人以“犹太人的喷泉”为名摧毁并运走,只剩下基座。随后三年,该市3000多名犹太人遭到屠杀。为了铭记这一事件,1986年,霍海泽尔设计了新的“阿什洛特喷泉”。艺术家用混凝土原样复制了12米高的哥特尖塔式中空喷泉装置,不同之处在于,这个哥特尖塔不像当年那样耸立在空中,而是在短暂展览之后,在喷泉遗址的基座上,被倒插入深深的地底,沉没在地下水中,上面覆盖着铁栅栏和钢化玻璃,看上去就像那个被摧毁的阿什洛特喷泉的倒影、幽灵。水从四周的地底涌起,形成瀑布,发出回声。远远望去,阿什洛特喷泉一无所有,只是一个空旷的广场,只有当你走到近前,踏上去,自己作为纪念碑站立在遗址之上,才看到深入地底那记载着历史、曾被毁坏的喷泉的“倒影”,和自己的倒影混为一体,那是历史也是现实,是他人也是自我。悲剧发生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受难者,“莫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而鸣。”阿什洛特喷泉复活了,不仅在地底,而且在心底。

⑦德国的反纪念碑运动宣告世人:为了纪念,忘却那些石头。在良知和理智之上耸立起来的人,才是唯一应有的纪念碑。

(选文有删改)

【小题1】第②段中“这个历史的难题”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简析第⑥段画线句的作用。
【小题3】文中反复提到“自己”,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的“自己”强调的是今天的我们已经没有了纪念的行为和意识,为了达到纪念的目的,必须要唤醒人们,不能“遗忘”。
B.第③、④段中多次提到“自己”,目的是强调了纪念碑的无意义性,只有每个人行动起来,自己去反思和凭吊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C.第⑥段中的“自己”强调的是我们只有真正和纪念碑及其意义完全融为一体时,我们才能获得对历史的深刻而正确的反思与凭吊。
D.文章中大量使用“自己”这个词语确实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但有些地方还是显得生硬,比如第⑤段中的“自己”一词就可删去。
【小题4】下列对文中所提到的三座纪念碑的理解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伽茨设计的纪念碑邀请参观者留下名字,目的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用行动关注这座纪念碑的存在,进而内化为自己的反思和凭吊。
B.拉德马赫设计的纪念碑被称为“纪念碑的虚化”,这里的“虚化”指的就是纪念碑根本不存在,人们的纪念行为都是自发的个体行为。
C.霍海泽尔设计的纪念碑被称之为“纪念碑的颠覆”,这里“颠覆”的不仅是当年高耸在地面的哥特尖塔,更有人们对于纪念碑的认识。
D.文中所提及的三座纪念碑理念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但是不管是无意识的触发,还是参观者的主动参与,都是想唤起人们心中的纪念。
【小题5】赏析文章的标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麦粒

许心龙

那年夏天的一天,偏西的太阳热劲儿刚弱下来,父亲将饭碗一推,抹把汗,就喊娘和我到场里收麦子。凌乱的麦秸屑亲切地附在父亲泛黄的短发里。一晃,父亲在打麦场上忙乎了半月多,该颗粒归仓了。

父亲摊开的一大场麦子很快变成一堆小麦山。麦山按捺不住地弥漫着麦香的热气。父亲伸出左手弯腰抓起一把温热的麦子,用力握了一下,伸开手掌盯了一会儿,又用右手食指来回划拉几下。

“干透了吧?”我娘问道。

父亲没有搭腔,而是拈起几粒麦子准确无误地投入口中。随着颚骨的上下移动,父亲嘴里发出了清晰的嘎嘣嘠嘣①的脆响。

“我要的就是麦粒嚼在嘴里的嘎嘣嘎嘣②脆响!”父亲不容置疑地说。

“装麦!”父亲将军般地命令。面对饱满的麦子,父亲的精气神儿也是永远饱满的。

“麦子晒干了,不会生虫。”父亲边扎袋口边说,“交公粮时心里也踏实。”

“我说多少遍了,从今年起,不再交公粮啦。”我强调说。

“你以为你是皇上,说免皇粮就免了?”父亲头也不抬,接话道。我娘不置可否地笑笑,那意思是责怪我想得倒美。

我望望仅会歪歪扭扭写出自己名字的二老,无语了。无知者无过,只是后来我才知道,父亲是想借这年的饱满麦子,好好出口上年在乡粮站交公粮时受的恶气。上年排队交公粮时,有人趁父亲去厕所,把一袋掺有土坷垃的秕子麦调换给了父亲。面對土坷垃秕子麦,父亲即使有一百张嘴也说不清。他因此受到了大喇叭的广播批评。受了奇耻大辱的父亲回来就找村长伸冤。村长笑笑,拍拍父亲的瘦肩膀,说:“公粮交掉不就好了,再争论还有意思吗?”父亲叹一声,气得夜饭也没吃就蒙头睡了。睡梦中,父亲还呓语连连:“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

十多袋麦子规矩地躺在了架子车上。父亲还跟往年一样,要提前一晚上去乡粮站排队。

这时,我看到村长朝我们的麦场走来。

“老陆,今年麦子咋样?”村长走近了,瞅着父亲问道。

“亩产一千一二百斤吧。”父亲笑答。父亲说着就解开一袋麦子,抓出一把,说,“来,村长你看看。”

“嘎嘣嘎嘣③响呢!”父亲说着就拈起几粒麦子投入口中。很快,嘎嘣嘎嘣④的响声就从父亲嘴里传出。我看到父亲咀嚼得很耐心很卖力很幸福。父亲的那嘴钢牙好像就是为了麦粒生长的。最终父亲很满足地咽下那口麦面,说:“村长,我再打开一袋你看看吧。”

“不必了。你呀,就跟这麦粒一样瓷实。”村长点点头,说,“村里最过硬的,就是老陆了。”

“用这样的麦子交公粮,没问题吧?”父亲胸有成竹地问道。

“交啥公粮?”村长笑道,“呵呵,你交公粮交上瘾了吧?你不知道公粮免征了吗?”

父亲呆若木鸡。无疑,村长的一番话在父亲看来显得惊天动地。

“老陆,不交皇粮就违法的时代过去啦!”①与父亲年龄相仿的村长显然也很激动。

“村长,你可不敢开这样的玩笑呀!”父亲盯着村长,小心地说。

“连我的话你也不信?电视上都播放了呢!”村长拍拍父亲的瘦肩膀,一本正经地说,“老陆,对去年交公粮的事还放不下吧?”

“我真咽不下这口气。”父亲说,“我的麦子粒粒嘎嘣嘎嘣⑤脆响,交恁些年公粮了,从没有过二样的。”

“老陆,别恁较真了,都过去了。”村长安慰道。

“看看我的麦子哪粒不嘎嘣嘎嘣⑥脆响?”父亲执拗地说,“那袋土坷垃秕子麦,打人的脸呀!”

“好了,别伤心了。”村长再次拍拍父亲的肩膀,说,“你就用这车麦子卖了钱买辆三轮车吧,也一把年纪了,该省点儿力气了。”

“听村长的,买辆三轮车吧。”我娘忙说。我娘望村长一眼,继续说:“没见过恁一根筋的,弄啥事就怕別人吃了亏。”

“呵呵,谁不知道老陆!”村长笑说,“我说老陆呀,这就是变迁,可不能坐在福中不知福。”

父亲一屁股坐在了车尾的麦袋子上,右手不停地一下一下捶着鼓鼓的麦袋子

半夜里,父亲的高声喊叫把我惊醒。父亲喊道:“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

如今,年迈的父亲嘴里没有了牙齿,我就再也听不到父亲嚼麦粒时发出的嘎嘣嘎嘣⑦的响声了。父亲嘴里没有了牙齿,那嘴就成了舌头的天下。②那自由的舌头时常翻滚:“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

【小题1】画直线的句子刻画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小题2】“嘎嘣嘠嘣”在文中出现了七次,试简析如此处理的作用。
【小题3】赏析画波浪线的句子。
①与父亲年龄相仿的村长显然也很激动。
②那自由的舌头时常翻滚。
【小题4】结合文本,从人物角度探究并概括小说的主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景观意义上的废墟保护

贺万里

废墟一般是指历史上曾经作为人文景观存在过的、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被毁损后的遗迹。废墟主要由两种因素造成:一种是人类的种种作为,如搬迁、战争;一种是自然因素,如地震、洪水、火山爆发。废墟是人类历史延续存在的一个最真实的重要物证。也就是说,废墟是最真实、最生动的历史记忆的表达。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文献去记忆历史,而且可以通过废墟去记忆历史。废墟最真实地显现了我们的历史记忆。

废墟是我们获得自身文化身份的一个确证,并因此而使我们的生存具有一种充实感。实际上,废墟的存在就是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如果我们说我们是拥有悠久历史的樊城人的后代,却什么废墟遗址都没有,只能到文献故纸堆里找证明,我们的说法就显得苍白无力。当然也可以盖一座漂漂亮亮的新城隍庙,但不能说我们是拥有悠久历史的群落,在几百年前就有某某信仰了等等,因为证明不了。而废墟恰恰是一种具有真正证实这种文化身份、增加文化认同的实物存在。增加了这种文化认同,我们才具有一种充实感。

废墟具有审美情感凝聚意义上的深刻内涵。也就是说,它对于我们的审美情感,具有其他自然事物无法比拟的深刻意义。人类的情感是可以很轻松的,人们可以看看戏,听听歌;也可以是很丰富的,具有深刻的感时伤逝等等历史内涵的审美情感。这种深刻的审美体验可以从废墟中得到。古代诗文中,让我们觉得最深刻的就是感怀废墟的那些,如南朝鲍照的《芜城赋》,这些诗文把对废墟的感怀和人世沧桑变换联系起来。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废墟,才可以获得那种感怀伤逝的审美体验。我们可以通过废墟让生命的涵养、审美的体验变得鲜活和丰富。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废墟这种文化遗产,那么我们对待废墟的态度和做出的城市规划就会不同。扬州也曾在前几年整治过运河风光带,最后运河整治好之后,两岸花红柳绿,草坪、坡阜掩映其间……那里成了很人工化的自然风光带。运河是有历史记忆的,但在那里似乎消失了。这在很多城市都存在。

许多城市在改造过程中,通过拆迁,旧貌换新颜,却让城市历史中断,让城市记忆从一种很鲜活的存在变成苍白的文献。在拆迁中遇到的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迹,包括小码头,甚至那些杂乱的民居,如果从景观意义上来规划,就有可能保存下一个城市的某些历史记忆。因此,从景观设计意义上去规划城市废墟的保存,是与一般意义上讲的城市规划不同的。

(摘自《艺术百家》2009年第4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中信息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废墟只能让人们了解历史的某个瞬间,而要全面了解真实的历史,人们只有通过阅读历史文献才能实现。
B.人们对废墟的价值认识不清,认识不够,其实是造成当今城市发展之中导致大量废墟急剧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C.《芜城赋》之所以比其他的许多诗文更容易让人获得感怀伤逝的审美体验。是因为文中写了对废墟的感触。
D.如今,人们在规划城市时都会有意识地保护一些古建筑、古遗址,这说明人们开始对废墟的价值有所认识。
E.从保护义化遗产的角度看,扬州市把运河两岸整治成了很人工化的自然风光带,其实就是对历史文化的破坏。
【小题2】下列对“废墟”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废墟一般指以前的人文景观在长期的历史变迁过程中遭到毁损之后被保存下来的遗迹。
B.废墟是一种最真实、最生动的历史记忆的表达,也是人类要记忆历史所必须依据的条件。
C.废墟是使我们的生存具有一种充实感的客观存在,也是我们获得自身文化身份的实物存在。
D.废墟是一种对于人类的审美情感,具有其他自然事物所无法比拟的深刻意义的文化遗产。
【小题3】文中“这在很多城市都存在”一句中的“这”具体指代什么?
【小题4】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废墟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秋以为期
夏磊
已经中秋了,院子里的几株四季桂却迟迟没有开花,像是忘记了以往的约定,而每到这个时节,在老家生活的那段时光以及深藏心底的一些人和事,总是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像一缕秋天的晨雾一样轻柔地飘进我的梦里,纯净地覆盖在我的心上。
在我小的时候,乡下人是并不太在意哪天是几月几号星期几的,他们更在意的是节气,谷雨的时候要插秧播种,清明时节要素衣寒食,秋分是把秋季一分为二却正好又是月圆之时,团圆了去收获或收获了来团圆共享则自然成了这时的主题,而冬至一过,不管日子多么艰难,都要开始准备新年了。除了这些,还有不少东西总在提醒着人们日子的远去,“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孩子的衣服嫌短了,老人的胡子变长了。
每年,我都忧伤地看着油菜花开了又谢了,开心地等着满树的桑果由青变紫,而连通着长江的河水由浑转清的时候,我知道秋天就要来临,水边的蓼花应该盛开了。
其实在老家的时候,我并不知道那花叫蓼花,我们都称它狗尾巴花。这花在九月和中秋的时候开得最好,它大片大片地簇拥在水沟边上,茂盛得让人不太敢走进,生怕花丛里会有什么小危险,而它也鲜艳得让人不忍心去践踏,无人欣赏却干净水红。后来,我在清人纳兰性德的词里读到这样两句:“燕子矶头红蓼月,乌衣巷口柳杨烟。”这才知道原来狗尾巴花就是蓼花,也叫红蓼。我那么多次在燕子矶的水边走过,却并不知道蓼花的花名和花语。也许是那时年纪还小,还不曾懂得什么是离别和思念的滋味吧。“江南江北蓼花红,都是离人眼中血。”从琼瑶笔下的紫薇口中听到这两句,才知道原来这不起眼的花竟代表了离愁别绪。
在这个秋雨蒙蒙的上午,窗前独坐,我忽然那么想去找找蓼花,不知道它们是否还和昔日一样鲜丽。这一刻我的心里安静极了,安静得可以让许多往事像水一样流淌出来,让许多生命中珍贵却不常想起的情景一幕幕展开。这或许就是伤秋情结吧!
或许在秋风秋雨里是不可以读纳兰词的,可又一想,有谁能像这位大清第一公子一样,把人的那点心思那么深地看透又那么淡地吟出;有谁曾经在我后来也站过的地方写下过“红蓼月”呢?这么想着,心里竟泛起一片温暖的涟漪。
我没能找出第二首纳兰留给我家乡的诗词,而故乡留在我记忆中的除了许多刻骨铭心的人和事之外,却多了那一片片红蓼。于是每当梦回江南,色彩也明亮多了。这里有早春的油菜花,有小桥边的红药,有秋天里纷飞的芦花,还有就是,点缀在瑟瑟芦花中的串串红蓼。秋天的美也许正是因为它承载了无数美丽的怀念。
记忆中的秋天是非常忙碌的,春夏两季的辛苦都要在这时去收获,这是一段能品出土地香味的时光。大人孩子都得下地收割,收回来的玉米和黄豆红薯要赶紧晒干,不然秋雨一来,它们很容易霉变发芽,那可不得了,那可是一个冬季的口粮啊!生活的滋味就是这样,每一点甘甜里都掺杂着一点苦涩,每一点苦涩里也能品味出丝丝甘甜。当我知道这些之后,很小就学会了很多农活,并且学会了在秋天的夜晚看看天,盼着明天是个秋阳高照的好天气。
那时的晚上最喜欢跟大人们去河边照螃蟹。秋风起,蟹脚痒,晚上,在屋后的小河边,铺上干草,点起油灯,把一条网铺在河底,就等着螃蟹牵动网绳了。
回想起来,那时的我并不太期望螃蟹上网,似乎更迷恋那一段等待的时间。月亮亮汪汪地挂在天上,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一两声狗叫,这时真的能听到小虫子掏洞和鱼在水里游的声音。我想,那是离一些弱小的生命最近的时候吧;我想,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会暂时忘记乡村生活的寂寞和农事的辛苦,同时享受自己独有的生活滋味吧。
现在野生的螃蟹已经很难见到了,也没有人照螃蟹了,然而我还一直记得当时的情景。也许我再也没有机会那样心静如水地去聆听那么纯净的天籁了,这怎能不让我在秋风里感到几许失落呢!
真想和秋天有一个约定,约定在它的暖洋洋的太阳下,躺在同样有些暖意的草地或沙滩上,读一首也是温暖的诗。然后看着白云在天上缓缓地移动,并且就这样久久地看下去。
那时候我最喜欢在秋天的田野里躺着看书,贪婪地看着到处找来的书。也喜欢那份宁静,喜欢在这时感受时光的慢慢流逝和随之而来的莫名伤感。不知是哪一年,父亲给我买了一本《诗经》,那是一本很薄的书,但有不少字词注释,大体上能看懂。我如痴如醉地读着,那些简约的文字让我的思绪随风轻扬,我相信我们的先民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歌唱着这片土地,我相信这是中国最好的诗集。我爱着这片土地因而喜欢这部诗集,也因为喜欢这部诗集更爱家乡的土地了。在家乡秋天的田野里才能读出先民们的真性情。我相信《诗经》是属于最普通的乡民的,因而它无论是自由率性的还是含情脉脉的,都是原生态和无法修改的,而且它永远应该是乐观的。它们和史实并无多少关联,它们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诗经》的“经学化”从《毛序》开始,我没有看多少历代儒家的索引,甚至也很少看现当代学者的“以诗读诗”,我只怀念我读诗的那些个秋天,因为我在那里读到了阵阵爽朗的笑声和先民的无数往事,我听到了来自大地的自由歌唱。
写到这里,已是月上中天,一轮秋月正在薄云里缓缓穿行。世上没有什么媒体能够比得上月亮,明月当空,只要两个人同时一抬头,无论天涯海角,思念马上就像水一样流通了。
院子里的桂花树沉睡在月色之中,如果它们还记得去年的约定,那么它们过不了多久一定会开花儿的。
(取材于作者的同名散文)
【小题1】本文第二段列举了多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频频出现在古人的诗句中,请根据下列诗句内容在括号内填写相应的节气名称。
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________)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列举了多个节气,表明其与农人生活关系密切,也流露出时光易逝之感。
B.作者反复提到蓼花,表达了伤秋之感与对故乡的怀念,更突出了对纳兰词的喜爱。
C.作者将富有乡土气息的故乡生活与读诗的感受相结合,使文章清新而隽永。
D.文章以期盼沉睡在月色之中的四季桂如约开花作结,既首尾呼应又韵味悠长。
【小题3】请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小题4】请联系你阅读过的《诗经》作品,谈谈你对文章中先民们“真性情”的理解。
【小题5】本文题目是“秋以为期”,从全文看,作者与秋有哪些约定?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小题6】文中“照螃蟹”这一活动,给作者带来欢乐的生活体验。下列作品所描写的活动中,人物的情感体验与此不同的一项是
A.《边城》中,傩送在端午节赛龙舟、抢鸭子。
B.《平凡的世界》中,文革过后,双水村村民闹秧歌。
C.《社戏》中,迅哥儿与小伙伴去邻村看社戏,偷煮罗汉豆。
D.《红楼梦》中,元宵佳节,贾政参与制作灯谜、猜灯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娱乐满天下,艺术独憔悴
赵毅衡
看了《天下无贼》,大家觉得好玩:原来车上遇带凶器的强盗这样的惨事,也可以编成如此有趣的故事。但是天下究竟有没有贼?对这样的问题,电影却不愿意回答。
当初丹尼尔·贝尔在分析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时,指出政治、经济、文化,各自为自身立法:做生意需要敬业勤奋,文化遵循的却是自我满足的“享乐原则”。五十年过去,现在情况大变,连政治和经济都采用了“文化原则”,做秀成分高于伦理或道德实践。艺术更不用说了:一切都娱乐化,样样都是演出。
的确,环顾四周,我们看到房子越建越美轮美奂,家里的装修越来越像宾馆,或像舞台。周围的女孩打扮都不惜工本,香水越用越高级……我们看到几乎整个社会,至少已经“小康”的社会,都开始讲究“艺术化”。至于“化”了以后,是否更艺术,就见仁见智,不好说了。有不少人已经讨论过当今社会的“泛艺术化”。关键其实不在艺术,而在于娱乐。艺术现在只是娱乐工具。
如今的大众传媒,无论是电视还是报刊,必须经过感官刺激,通过艺术化变成娱乐消费品,才能吸引大众。央视的《读书时间》《非常接触》,用了大量插科打诨来提高读书节目的娱乐性,被称为“披着书皮的娱乐节目”。
当代传媒“全程娱乐”,做不到娱乐化,就失去观众点击率收视率,就是任何事业的失败。传媒在报道“严肃问题”时,也不得不“艺术化”。可以用娱乐作家海岩的话表达这个“时代精神”:用娱乐化的心情,看娱乐化的时代。
当代的泛娱乐化,是全社会接受信息的方式,的确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是一个娱乐没商量的社会。
如此全面的娱乐化,造成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大家对任何严肃问题,只认好玩还是不好玩。人只是被娱乐的对象,就不必思考。娱乐形成了一个游戏人生的乌托邦。全面的感官化,反而使感觉迟钝。
艺术的膨胀,是艺术自身走形,正如昔日政治占领一切阵地,必然培养一代政治怪胎。艺术本身被娱乐化,就失去了意义追求,变成艺术怪胎。一切非图像的艺术,渐渐图像化。例如摇滚乐走向视觉化,不得不配上烟火、舞蹈;古典音乐的坚持者,也乐于看到“表演性”的指挥;诗歌,就配上大量照片出版,变成图文集。甚至一向以摹拟现实骄傲的电影,也娱乐得走出艺术边界。在中国票房最高的电影,连个立得住的故事框架都不需要,变成银幕舞蹈。
娱乐性艺术比现实简明顺畅光滑,没有理解困难,现实反而变得不自然,不仅现实被遮蔽,现实的不在场也被遮蔽,表象与现实就不发生任何关系。中国的“贺岁片”,抽掉了现实,连抽换的痕迹都不留。图个吉庆,博大众一笑,感到生活乐滋滋,分享“盛世景象”,就行了。
艺术的泛艺术化,是正正得负,艺术不成其为艺术。一切成为无需内容的娱乐,成为供一乐的“戏说”,不想娱乐者简直无所选择。
天下究竟有没有强盗?要电影回答这样不好玩的问题,绝对是禁忌,除非导演横下心准备让观众腻烦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化用杜甫的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既具文学性,也反映出作者的隐忧。
B.文章以大众熟悉的电影作品开篇,将“艺术娱乐化”这一抽象话题具象化,易于读者理解把握。
C.第二段中丹尼尔指出政治、经济、文化原本各自为自身立法,而当下全都放弃了各自的原则。
D.文章谈到艺术的娱乐化时,引用了娱乐作家海岩的话,使文章说理更有典型性和说服力。
【小题2】当代社会的“泛娱乐化”造成了哪些恶果?
【小题3】如何理解文末画线句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