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地名进入古诗

彭程

在我个人的经验中,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

目光摩挲过一个个地名,旁边那些或大或小的圆圈或圆点,在幻觉中次第打开。仿佛是岩溶地带大山峭壁之上的洞穴,外部看去并不大,一旦进入,却会发现溶洞宽阔,石笋奇诡,暗河幽深。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地名下,藏匿着自然、历史、民俗……一个物质和精神的丰富浩大的谱系。而与这种感觉几乎同步,此时耳畔也总是会响起古诗词铿锵有力或婉转悠扬的音调,在眼前幻化成为一幅幅画面。

譬如此刻,目光所及之处,是甘肃武威。西汉初,武威为匈奴所占据。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两次远征河西,大败匈奴,为彰显大汉的“武功军威”而命名此地。不过在漫长岁月中,它更为人知的名字是凉州。凉州,地名二字中已经有了凛冽的寒意,入诗,更是漫溢出边地的荒凉和戍人的哀愁。甚至“凉州词”在唐代成为专门的曲调,很多诗人依调填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白石黄沙古战场,边风吹冷旅人裳”……从汉唐到明清,一片愁云惨雾,飘荡舒卷在西北大漠戈壁之上。

如果一个地方是一只瓷器,诗词便是表面上闪亮的釉彩。因为这些诗句,一个原本抽象单调的地名变得具体而生动,有了色彩、声音和气息。一行诗句便是一条通道,让我得以穿越时光的漫漫长廊,驰目于辽阔的天空和大地,徜徉在幽静的山林和庭院,欣赏四时风光,感受八方习俗。

爱默生说过:诗人是为万物重新命名者。有一些地方,虽然早已经地老天荒地存在着,但长时间里都只是一种物质形态的面貌,枯燥粗糙。只有在经过文人墨客的描绘后,才变得具有精神性。诗文是一种加持,为地名灌注了灵动的气质。仿佛出色的匠人手里捏出的泥人,被吹拂进了生命的气息,活灵活现。于是一切大为不同。正如郁孤台,本是僻远闭塞的赣州古城墙上的一处亭台,却因为南宋诗人辛弃疾写有“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词句,而得以广为人知。

当一些地名被再三引用,被反复言说,它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阳关象征了离别,北邙寓意着死亡。蓬莱是来世的向往,昆仑是仙界的居所。金谷园是奢靡的狂欢,乌衣巷是繁华的落幕……在这样的场合,对这些地名的理解程度,又直接取决于阅读者精神文化的蕴积。没有对母语的热爱,缺乏对历史和传统的沉浸,就难以窥见字面背后的精微和玄奥,难以感知到那些不尽之意,言外之旨,声音中的声音,味道里的味道。

向往某一个地方,反映出的其实是一个人的情感维度和美学嗜好。总有一些地方,最能够与处于某个生命时段的你,产生同频共振。时间和空间的共谋,孕育出某一类文化的气质,精神的风度。而诗句,这时便扮演了有力的证人角色。

青春时代,梦想的栖息地是江南吴越。感官的筵席一场场排开,声音和色彩浑然一体:“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以诗为舟楫,我划入了那一片湖面。在苇荡、乌桕和桑树之间,波光滟滟,莲叶田田。

时光悄然流逝。从某一时刻起,浪漫綺丽的少年轻愁遁隐了,内心开始向往北地的雄浑和寥廓,苍凉和悲怆。“为嫌诗少幽燕气,故向冰天跃马行”,清代黄仲则这句诗,成为一种新的美学召唤。向北,向西,一种迥异的境界在面前展开,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是“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是“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就这样,经由诗句的陶冶,一处地点便不再是单纯的外在客体,而内化为精神世界的某个元件;它又仿佛是一帖试纸,能够检测出灵魂中存在的元素。

古诗词是一棵大树,根系深扎在过去,纷披的枝叶却一直伸展到今天,它永远处于生长中。今天生活的每一种状态,人们情感的每一次波动,大自然的每一副表情,都可以从丰富浩瀚的古代诗歌中,获得印证,找见共鸣,听到回声。一首首诗词,正是一个个的接引者,引领读者步入人生与社会的广阔庭院,在今与昔、恒常与变易的对话中,加深对于世界和生活的理解。

仔细盯着地图上的一个个地名,时间久了,那些圆圈圆点就会幻化成一个个泉眼。想象一番,那些被以不同音调吟诵的诗句,岂不正仿佛泉水的汩汩滔滔之声?

泉水不竭地涌流,诗歌也一代代地传诵。

吟唱着山河苍茫,岁月沧桑,生命浩荡。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月5日《当地名进入古诗》)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名被反复引用言说,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每个阅读者看到“阳关”“北邙”,就会想到地名字面背后“离别”和“死亡”的意味。
B.人生的不同时段,总有一些经由诗句陶冶内化为精神世界一部分的地方,与情感维度和美学嗜好发生改变的你,产生同频共振。
C.文章视角独特,以“地名进入古诗”为切入点,表达了作者对古诗词的由衷赞美之意,流露出对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之情。
D.古诗词以历时性的方式,展现了共时性的内容;融入了诗歌中的地名,具有了更丰富的意涵,彰显着民族的文化气质和精神风度。
【小题2】作者说:“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请综合全文概括古诗词的魅力是如何通过地名展现的。
【小题3】本文体现了散文的语言美,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4 10:07: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如今,纳米技术几乎涉及到现有的一切基础性科学技术领域,并已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工业、农业、科学技术等发生革命性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当人们憧憬着纳米技术将给生活带来的美好前景时, 也应该冷静地考虑纳米技术将对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负责任的发展纳米技术,已经成为国际上发展纳米技术的重要理念。日本于1990年就开展了工程纳米材料毒理方面的研究。美国自2000年提出纳米技术开发计划的同时,就提出考虑纳米技术的负面影响。中国自2005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开始资助研究纳米科技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的项目。
研究表明,纳米材料在其生产、运输、使用、储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进入到环境中,从而对生态和人体都可能造成影响。首先,纳米粒子通过肺呼吸、皮肤渗透、肠道系统以及医疗过程中被有意的注入(或由植入体释放)进入人体,可能对肺部产生炎症,可能会穿过血脑屏障向脑组织、血液或者其他组织迁移,并对机体组织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其次,人工纳米材料由于其尺寸较小,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因此人工纳米材料进入环境之后,还可能与环境中的污染物发生相互作用,对环境中的微生物、植物、动物等产生生态毒性效应,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失稳,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这方面的研究虽然刚刚开展,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但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除此之外,纳米技术可能会完成许多超乎想象的工作,彻底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也对社会伦理道德存在潜在的威胁。如果利用纳米技术改变基因和细胞结构,那么人类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目标去生育后代,从而改变传统的生育方式和人类传统的传宗接代的方式,到时传统的父母双亲的概念就不存在了。如果结合转基因技术等新技术,也许未来人类的寿命将得到不断的延长。如果每个人都可长生不老,那么必将导致地球有限的空间人满为患,而且再也没有人去珍惜时光,追求生命的价值,这样的社会也必将衰落。这对人类的伦理道德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取材于《纳米技术的潜在风险研究进展》)
【小题1】根据“材料”,下面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纳米技术可以触及到基础性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并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
B.研究纳米科技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表明了中国在发展纳米技术时具有负责任的态度。
C.纳米材料进入环境之后,就会与环境污染物发生相互作用,进而产生生态毒性效应。
D.如果利用纳米技术改变人类基因和细胞结构,那么传统的父母双亲的概念就会消失。
【小题2】纳米技术将会在哪些方面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加以概括。

同类题2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8分)
雅与俗莫邪
①从前倪云林雅士,因为不肯替张士信作画,有一天被张士信捉了起来,鞭打几死。可是他在被鞭打时,不发一言。有人问他缘故,他说:一开口就俗了。
②不得了,这样的雅士,连性命都不顾,真正少见。然而这样的做作,不也有一些太雅之嫌否?因为在我看来,不开口只能算作强硬不屈,是个好汉,与雅无关。如果存心要以此为雅,就未免太雅而成俗了。
③太雅成俗,正如《儒林外史》中所说的“雅得太俗”一样。当时一般斗方名士,动不动就饮酒看花,吟诗作赋,自命风雅,于是给吴敬梓大大地嘲讽了一阵,至今当为话柄。
④这种雅习,到了今天,似乎风流余韵,依然未绝,或者竟是变本加厉,有行必雅,无事肯俗。别的不必说,即以几个人的别号笔名而言,早已竭尽雅之奇观,不能不使人叹为雅之极致。
⑤我不是说,那些名字不雅。恰恰相反,我是承认它们的雅的。可是一人始倡,多人从风,任何雅事,都成了俗不可耐。正如宋之苏东坡是雅人,多雅事,明之唐伯虎、张孟晋之流,邯郸学步,扭捏作态,就使人要发呕了。
⑥要一定专为雅与俗下定义,当然不是容易的。不过我说,这里面似乎也有一些范围,除了始倡者雅,从风者俗外,还有有意者俗,无心者雅。倪云林之俗,我就为了他的有意。他本来是元末明初人,元人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别号的,所以他号为云林子,这就是他的俗的表征之一。至于他的故意嗜洁,无非学学朱元璋,也徒见其俗气熏人耳。
⑦莫君利哀(仿高君尔基的雅称)所写的《装腔作势》,就是为这些雅人写照的。我想要收集这项材料,恐怕古今中外不知多少,正可以车载“之”计量,汗牛“之”充栋吧——用两个“之”字,文气便雅。
⑧不过雅事只止文人有份,不识字的浑人是无份的。因此既有文人的太雅成俗,也就有了浑人的太俗成雅。党太尉的销金帐里,羊羔美酒,就是个明证。而梁山黑旋风开口老子,闭口铁牛,实在妩媚可爱,端的不俗。就是鲁迅笔底下的阿Q,几声我要……,我也认为是近代第一雅人。为什么呢?也不过为了他们的一片天真,无心于雅。其所言所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却自然地绝妙千古,俗得太雅耳。
⑨文人中毕竟黄山谷是有点道理的:到了宣州,有人请他写字,他来者不拒,有求必应。有人因为他给了俗人,为他可惜,他就笑着说,有不俗的人,引一个来看看。这话真正痛快极了!反过来说,谁是雅人呢?谁不是俗人呢?于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些雅与俗的究竟来。
⑩我时常听见人们说,文章要做得“雅俗共赏”,方为妙文。这话,我有些不相信,因为雅能赏的,俗未必能赏;俗能赏的,不一定雅能赏。因此,我想,也许“雅俗不共赏”,方是妙文吧。至于我这篇不妙文,既难追雅,又难谐俗,也就只好雅俗不共赏”了。
【小题1】文章认为应怎样区分雅与俗?结尾处画线的句子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文章观?(6分)



【小题2】第⑧段的议论有什么特色?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请简要说明全文的论述思路。(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罐头人生

程乃珊

⑴上海人称罐头又叫听头,源自英文Tin。

⑵罐头食品的问世,可以讲是工业革命最大的成果之一。罐装从储藏和保持、都带来了空前的方便,特别对于营营役役的都会人,在冰箱还不普及的年月,一般上海中上人家,家里多多少少储有几只听头以备不时之需。

⑶罐头食品因为工艺制造成本较高,在五六十年前仍属昂贵的消费品,为新派上海人的时尚和摩登的标志,因为方便卫生,尤受一些白领人士欢迎,是十分小资的。在旧上海如若家里开听头,必是有什么喜庆之事,或有贵客上门,一般不会随随便便开听头。

⑷二次世界大战后大批美军涌入上海,连带美军的剩余罐装供给品,英文称Ration,都在上海街头堆得铺天盖地,罐头开始进入上海寻常百姓的视线内。当然美军的罐头与花花绿绿的正宗罐头无论是外形还是内容,都无法比,不过其工艺十分好,不似一般罐头开起来很麻烦,需要专门的一种开罐头的扳头。美军的Ration上方有一只“钥匙”,只需拿下来围罐头一圈兜过去,就开了。这大概是为了便于战地之需。我想这应是易拉罐的前身。Ration深藏不露,内含丰富。内有两支香烟,一包华夫饼干,一包特浓巧克力,两包速溶咖啡粉,两包橘子粉。难怪上海人称美国大兵为少爷兵——打仗都吃那么好!

现今的易拉罐设计得很以人为本,一拉即开。但总觉得罐装食物显得太单一规范了,一点也不浪漫,又那么可以预知,连带什么成份都标得那么一清二楚。一只只机械刻板地拉开罐头,心情也呈单线的静止状态,不如在厨房亲手操作,缺乏惊喜与高潮。罐装食品是大批量按同一配方生产,缺乏个性,纵使外表再包装得国色天香,仍是谋杀人类赖以生存的维他命的元凶,不足以兴奋人的味觉。

⑹在效率和利润盖过人文的现代世界,罐头越发方便易用,却越来越反人性。我们惊恐地发现罐头已经由消费品演绎成一种文化,令我们的人生不知不觉进入一种麦当劳式的连锁纪元。我们的物质生活开始变得空前的丰盛,而且太易得到,一如易拉罐,一打开,就什么都唾手可得,然后将空罐一扔而忘记珍惜。   

⑺看电视有了罐头笑声,在应该有点观众反应时一拉罐头,帮助尚未明白过来的观众,瞎子凑热闹般一起哄笑;导演也以罐头笑声作预算,这一部戏应该开几罐笑声?笑过了,罐头一扔进了垃圾桶。再制造另一罐。

⑻我们有了罐头音乐。早餐桌上一边喝着牛奶,一边拉开一罐名为“早餐音乐”的莫扎特或李斯特的作品集锦,然后有舒缓神经的音乐,有入夜后在床上欣赏的音乐……这种罐装音乐,大多是以莫扎特,李斯特等名家音乐录制,各有名堂各有书签,一套数款,用以熨帖你的生活所需,在你冥想,发梦,看书时作陪衬,一切手到擒来,方便即食。开发商用心良苦,热心代听众选择,制成规律化的罐头……我一向很抗拒这种什锦音乐碟,喜欢个人录制的音乐碟片——那才是我亲手去菜场挑选,热油旺火炮制出来的色香味俱全的佳肴。

⑼世界进入网络时代,我们有了罐头软件,一切都有现成的程式和组合,设计方便多了,只需三两下手势,就可大功告成,难怪现今的平面设计少见神来之笔,都像出自一个人之手。

⑽连带我们居住模式,也是密封式。旧式里弄大片大片从地图上消失,“远亲不如近邻”这句俗话将只能在词典上找到,每个单元就像一个密封的罐头,家庭小型化甚至丁克族的出现,令我们社区如一只只老死不相往来的集装箱,易拉罐在这里最难打开。这种罐装生活方式叫疏离。因为人人都是独生子独生女,“长兄为父”,“长姐为母”这种概念被视为老冬烘,自小被视为中心的独生子女不懂得横向与社会沟通,只想往上拉关系。于是各种教你成功发财升职的罐头书纷纷出笼。这种书如易拉罐,一读就懂,但营养成份有多大则不得而知,一如罐装食物。

⑾在这样一个庞大的罐头制作工场成长的一代,走的是一条既定的被规划好的由名幼儿园——名牌学校——名牌社会关系——不锈钢玻璃幕墙构成的办公楼里的白领——三房二厅格局里的小型罐头制作坊再加工小罐头这样的一个程序,一如生猪——屠宰场——加工——抽真空进入密封罐的过程,如此炮制出来的是罐头人才。

⑿什么叫罐头人才?有技术无智慧,会钻营而懒思考,钱财足而道德薄,野心大而心胸狭。这样的人才,因为缺乏悟性修养和品味,其发展空间也必将有限,一旦利用价值被用尽,也就会像空罐头一样给扔进垃圾堆。

⒀罐头尽管方便,既容易携带便于保质,但是,你是选择一段新鲜生猛,纵然磕磕绊绊,可品出生命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的人生,还是一段由他人代加工代规划并已加入防腐剂的一开启就完结的罐头人生?

(注释:①营营役役——形容终日忙碌,奔逐名利。②冬烘——糊涂懵懂;迂腐浅陋。含讽刺意)

【小题1】第⑸段“现今的易拉罐设计得很以人为本,一拉即开”与第⑽段“易拉罐在这里最难打开”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题2】阅读第⑽—⑿段,概括罐头人生的主要特点。
【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罐头食品的沿革写起是为了与罐头人生形成对比,突出罐头食品的先进与罐头人生的可悲。
B.易拉罐的空罐被扔掉是因为物质生活空前丰盛,罐头人才被扔掉是因为其利用价值被用尽。
C.“罐头越发方便易用,却越来越反人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足以兴奋人的味觉。”
D.“罐头人生”虽看来有些夸大其词,但某种程度上来说却反映出现实中存在的—种个性缺失现象。
【小题4】第⑽段“‘远亲不如近邻’这句俗话将只能在词典上找到”一句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
【小题5】第⒀段是一个多重复句,第一层应划在( )之前。
A.也B.但是C.却D.还是
【小题6】任选下面一人,为他命名一种人生形态,如“忧愤人生”、“革命人生”等,并简要阐述理由。
(1)蔡孑民    (2)托尔斯泰    (3)杜甫    (4)爱因斯坦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画的生命“线”

①世界上任何门类的艺术,都有其特定的表现方法。从原始的洞窟壁画到后期成熟的绘画,线条渐渐成为造型艺术的重要词汇,被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们广泛采用。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笔墨法造型,是中国画的突出特点。线条虽不是中国画所独有,但它在中国画中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有其独特的生命历程,它的巨大意义非同凡响。

②从广义来讲,绘画的线造型艺术,包括东西方绘画之中所有的用线法则。例如:西画的素描、速写和色彩的笔触;中国画的白描造型艺术手法,以及在中国画创作中,毛笔在宣纸上体现出来的各种痕迹。而我们这里所说的线主要指在东方绘画造型过程中,画家笔随心运,以一管千年流传的毛笔,表现大千世界之中茫茫宇宙时空、万千物态运转不息的勃勃生机。线,不仅表现了画家的丰富情感,而且表现了宇宙大化的升级,是画家的情感与宇宙运转天人合一的过程。(甲)

③在中国画古老的用线艺术理论中,很早就把线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魏晋著名画家谢赫的“六法”论中,就将“骨法用笔”列在了第二位。“骨法”在这里指的就是运用线条作为骨架进行造型的手法。中国人巧妙地制造了各种不同的毛笔,并运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或干湿浓淡,或轻重缓急,或抑扬顿挫,藉以在宣纸上表现形体、空间、结构、明暗、质感、量感、神韵以及画家的个性与情感。

④中西方绘画可以说都是从线条开始的。不同的是,中国画在造型中始终以线条为主,以面为辅,并把以线为主的造型程式发展到极致,而西画则从线造型走向了明暗和色彩的面造型。当然,西画中也不乏线造型之精华,西方画家也出现了像波提切利、米开朗琪罗、荷尔拜因、安格尔、梵高、马蒂斯、毕加索等十分注重运用线条的画家。但是,西方的线主要是为了精确描绘物体的真实感,偏重自然科学、物理,线条表现形体在空中准确的位置。传统意义上的西画中的线条,从属于表现对象,离开了所要表现的形体、结构、明暗等具体内容,线条本身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而在中国画中,线条的作用则远远超出了塑造形体的要求,无论创作过程还是欣赏过程,多偏重心灵的感悟和游历。(乙)作为表达作者的意念、思想、情感的手段,中国画的线条与它所描绘的形体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依附关系,在创作过程中,画家赋予线条以生命力,线条本身已经进行了眼、心、手抽象加工过程。因为在表现物体时,画家不为物驱使,获得了极大的自由,画家可以更多地追求形体之外的东西,并赋予它更多的内涵,使线条本身便具有某种意义,有了脱离形体而单独存在的美学价值。

⑤正因为中国画的线条不为事物的表象所局限,所以能更深刻地、更本质地表现人的性格和情感,同时也使线条带有了画家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从用笔的韵味来分,有的线条充溢着骨力、气魄和神韵,给人以庄重、崇高、典雅之感;有的线条洒脱、飘逸,表现出活泼轻松的情趣;有的线条刚健、挺拔,洋溢着豪放、雄浑、阳刚之气;有的线条浑厚苍劲、沉着稳重,充实着丰盈的内涵;有的线条质朴天真,透露出天然去雕饰的美感;有的线条古朴拙厚,展现着斑斓的金石韵味;有的线条遒劲酣畅,自由流动,如烟云舒卷,龙蛇出没。(丙)因此,中国画线条的笔墨功夫,是中国艺术家终身探求的一个根本课题。无论直线、曲线,它们的审美特征各不相同。直线表示力量、稳定、生气、刚强;曲线表示优美、柔和以及运动感;折线给人以上升、下降、断续的感觉;水平线表示安定;斜线令人兴奋、迅速、骚乱。英国著名的画家和美学家威廉•荷迦兹在《美的分析》中则指出,波状线比任何线条“都更能创造美”,可以称之为“美的线条”,它“灵活生动,同时朝着不同的方向旋绕,能使眼睛得到满足,引导眼睛追逐其无穷的多样性”,极富吸引力。(丁)但是,以上所列举的种种对线条的解释,无论从物理上的还是从心理上,都是从线条本身所具有的最简单的表面含义来分析,从形式美的法则来研究。中国画用线的造型艺术语言,具有更深一层的独特含义,它与西方绘画中的线的作用迥然不同。作为中国画特定的语言符号体系,线——是画家的情感移入、生命流淌的血液,是积一笔乃至千万笔的生命之线,是完成画家在世俗环境中,心理出世“天人合一”的主要媒介。

(有删改)

【小题1】简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简析中西方绘画在线条运用上的不同之处。
【小题3】赏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4】如果将以下这段文字放入文中,最合适的位置是( )
中国画的用线不是简单的对自然的模拟,而是画家经过提炼、概括,依据物象又高于物象,用富有表现力的线条组合来构建、塑造形体。是画家在用线条来思维、用线条来创造、用线条来表达画家的个性与心声。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小题5】根据选文的题目及第①段内容,请你推断,文章后半部分还可以从哪个角度继续展开论述。简述你的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本报广州9月16日讯(记者刘盾)今天17时左右,第22号台风“山竹”在广东省台山市海宴镇登陆,登陆时为强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9月15日,广东省教育厅召开防御台风紧急工作会议,要求各地各学校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在属地党委、政府统一部署指挥下,坚决落实防御强台风工作的监管和主体责任,把师生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广东省教育厅强力部署,要求从9月15日至17日,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全部停课停学,少年宫、校外培训机构全部停止一切培训和教育活动,寄宿制学校学生原地做好防台风工作。广东省教育厅强调,启动防台风工作机制期间,全省各类学校、幼儿园、少年宫、校外培训机构,停止一切对外交流培训、户外拓展、军训等户外活动。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按照广东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决定,经教育部考试中心批准,广东省9月16日至17日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英语等级考试停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16日18点30分,深圳市教育系统共出动8460人次安全隐患排查人员,重点检查112个在建工地、17处危险边坡、75处低洼地带。深圳市区两级教育部门共安排60个检查督查组,动用人员850多人次。
材料二:
本报南宁9月16日讯(记者 周仕敏欧金昌)台风“山竹”预计今晚到17日凌晨登陆后以台风或强台风(13-15级)进入广西。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9月15日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各学校,要始终绷紧防台风这根弦,做最坏的打算、最精心的安排、最充分的准备,牢牢守住师生生命安全的底线,提早落实防御措施,力争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为了做好防御工作,广西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要加强与气象、水利等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准确了解台风信息,紧盯台风“山竹”移动路径,通过多种途径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师生和家长加强防范,提升安全意识。同时,严格值守,及时报送信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要严格落实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保证24小时通讯畅通。
广西强调,各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应对措施,包括停止师生户外活动、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受台风影响严重的地区可根据当地的天气情况适时停课。据了解,目前广西已有8个地市教育部门发布通知,要求从17日起,所有学校、幼儿园停课,直至解除防御台风应急响应为止。
材料三:
本报海口9月16日讯(记者宗河)受台风“山竹”影响,海南省教育厅9月14日发布《关于做好超强台风“山竹”防御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切实抓好全省教育系统的防风防汛工作,确保广大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通知》要求,各地各校要迅速落实防御台风的各项措施,立即开展一次全面的安全检查,对危旧校舍、围墙、教室宿舍门窗以及水电路等设施进行逐一排查,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及时消除隐患。要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后勤保障工作,准备充足的食物、水以及发电机、药品等急需物品,确保台风期间留校师生的生活正常。学校要加强师生防汛防风安全教育,特别是今年秋季入学新生的防汛防风安全教育,提醒学生在台风影响期间避免外出活动,做好防范台风预警和安全防范教育工作。
海南多地教育部门已出台停课措施。海口市教育局今天发出通知,全市中小学(幼儿园)9月17日上午停课半天,下午复课。此外澄迈县、文昌市各学校和幼儿园9月17日停课一天;儋州市中小学停课半天,幼儿园停课一天,并通过校讯通、微信群等方式告知学生家长。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广东省教育厅要求各地按“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行事,目的是落实该工作中的监管和主体责任,做好台风防范工作。
B.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强调“做最坏的打算、最精心的安排、最充分的准备”,是该自治区教育主管部门坚守师生生命安全底线的态度和决心的体现。
C.海南省教育厅为台风期间留校师生准备“食物和水以及发电机、药品等急需物品”,是一种应对台风威胁的措施,也是在关怀广大师生的生活。
D.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是一种减少台风所带来的损害的最有效措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台风“山竹”登陆过境期间,三省区相关学校和培训机构停课的举措,都体现了把师生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对师生生命安全负责的态度。
B.海南省和广东省深圳市教育系统均安排有安全隐患排查,但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排查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C.广西壮族自治区只有8个地市教育部门发出停课通知,说明台风“山竹”对广西的影响远小于广东和海南。
D.2018年台风“山竹”对我国影响巨大,涉及广东、广西、海南三地,三则材料共同反映了它对教育系统的影响。
【小题3】以上三则新闻材料,分别报道了广东、广西和海南在面对强台风“山竹”时不同的应对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三地措施的侧重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