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深秋

李德霞

收回禾场里的五谷杂粮,季节就翻到深秋那一页了。

是个晴朗的日子。我娘对我爹说:“你去趟耿庄吧,把换瓜的粮食收回来。”

我爹手搭凉棚看天,天高云淡,一轮秋阳高悬在头顶。我爹边朝停在院门口的三轮车走边对我娘说:“你回屋把那个蓝皮本本儿找出来,我去收粮。”

我娘嗯一声,扭身进了屋。

我们村有片沙滩地,适宜种瓜,种出的西瓜又甜又沙。我爹脑子活,每年西瓜成熟后,他就倒腾几车西瓜到耿庄去卖。耿庄和我们村仅隔着一条河,产粮不产瓜,村里人就特别稀罕我们村的西瓜。我爹卖瓜不收现钱,除着,记在他的蓝皮本本儿上。等秋后粮食归了仓,他挨家挨户地去收粮……

我娘进屋老半天不出来,我爹等得有些心急,便扯着嗓门儿说:“一个蓝皮本本儿,就把你压倒啦?”

屋门一开,我娘奓着两手说:“我明明记得就放在衣柜下面的抽屉里,咋不见了呢?

我爹一怔:“啥?不见了?”

我娘说:“对,不见了。”

“对你个头,咋就不见了呢?”我爹黑了脸,风一样刮进屋里。

找来找去,直把屋里的旮旯犄角找了个遍,也没找到我爹说的那个蓝皮本本。我娘搓着手说:“明明就放在那里,它能自个儿跑了?大瓮里面还能走了鳖?”

“找不到那个本本,还收个屁的粮!”我爹喷着唾沫星子,手指头雨点般敲着炕沿说,“那可是一千多斤粮食哩。”

我娘没了辙,两手抱着脑袋在屋里转圈圈儿。

这时,我爷爷拄着拐棍进了屋。问明情况后,我爷爷把手里的拐棍一戳地说:“去吧。该收粮,收你的粮去。”

我爹笑了:“爹你糊涂了吧?没有账本,咋收粮?”

我爷爷如此这般一说,我爹的心里还是不踏实。

“这……行吗?”我爹挠着头说。

我爷爷生气了,撅着胡子要走,临出门时撂下一句:“亏你和耿庄人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哩……”

那天,我爹最终还是去了耿庄。

我爹开着三轮车进村的时候,村头儿的那棵老槐树下,正聚着一帮闲扯的人。看见我爹把三轮车停在槐树下,众人便知道我爹是来收粮的。

工夫不大,就有人背着粮食过来。

那人问:“我家多少粮?”

我爹一愣,突然想起什么,赶忙说:“老规矩,二斤瓜兑一斤粮。你家赊了多少斤瓜,你报个数……”

那人问:“账本呢?你没带账本?”

“走得急,忘了带。呵呵,多少斤瓜,你说了算。”

那人笑:“收粮忘账本,搬家丢婆娘……你这人,有意思。”

我爹也笑:“打交道不是一年两年了,我信得过你……”

于是,那人报个瓜的斤数,我爹折半去称粮。多了,挖出去;少了,再添上。称好了,哗啦,倒进我爹抻开的蛇皮口袋里。

又有人背着粮食过来……

于是,我爹和人家又重复着以上的对话——

我家多少粮?”

老规矩,二斤瓜兑一斤粮。你家赊了多少斤瓜,你报个数……”

账本呢?你没带账本?”

走得急,忘了带。呵呵,多少斤瓜,你说了算。”

收粮忘账本,搬家丢婆娘……你这人,有意思。”

打交道不是一年两年了,我信得过你……”

……

家家都如此。

日头蹲在西山顶上时,我爹收完了最后一户人家的粮食。望着车斗子上满满当当的十个蛇皮口袋,我爹心里惊呼,啊呀呀,这可是一千多斤粮食哩!

我爹想起我爷爷的话:“耿庄人就是耿直,该你的,不赖账……”

有人路过,笑着跟我爹打招呼:“粮食都收齐了?”

我爹脸上的笑容比晚霞还灿烂:“收齐了收齐了。”

那人又说:“来年,还来换瓜不?”

我爹抹把脸上的汗说:“哪儿不去都行,你们耿庄,不来不行……”

这个点儿,正是吃晚饭的时候,空气中飘来一阵阵饭香味儿。那人说:“吃了饭再回吧”

我爹一步跨上三轮车:“不了不了,老婆孩子还在屋里等着哪……”

我爹发动了三轮车。

突突突,三轮车撒着欢儿奔跑在夕阳里……

(选自《金山》2019年1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描写简练传神,如“我爹喷着唾沫星子,手指头雨点般敲着炕沿”,表现了他对“我”娘丢失蓝皮本本的愤怒,也暗含“我”对他不满。
B.小说中写道“我爷爷如此这般一说”,却没有立即写出他究竟“说”了什么。这就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为小说增添了几分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C.小说对“我”爷爷虽然着墨不多,但寥寥几句语言和动作描写就将一个善于识人、精于处事、睿智通达的老者形象刻画得鲜明生动,跃然纸上。
D.小说的语言自然朴实而又生动鲜活,如“突突突,三轮车撒着欢儿奔跑在夕阳里”,运用了拟声词和比拟手法,口语化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郁。
【小题2】小说以“深秋”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画线部分颇具匠心。请结合全文予以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8 08:43: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的试点省,浙江紧密结合省情特别是教育发展现状特点,经过两年多的探索,走出了一条既体现浙江特色,又能为国家层面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供借鉴的高考改革之路。

以“3+3”(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科目成绩和考生选考的3门选考科目成绩组成)和“7选3”(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7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方式扩大学生的选择范围,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和学校。根据新的考试科目设计,学生能有35种选择,完全打破了传统文理分科的局限。数据显示,浙江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选“纯文”的约11%,选“纯理”的近20%,选“2文1理”或“2理1文”的近70%。这表明,改革实现了由相同科目竞争转换为特长科目竞争,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行全科开考,所有科目的学考、选考每年都有两次机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校学科教学计划,选择学考和选考的时间及次数。

过去“平行志愿”难以兼顾地域、学校、专业等因素,文科学生的选择余地更小,而浙江新的选科模式和志愿设置方式有效弥补过去的不足。据统计,目前浙江考生无论报考什么科目组,至少有68%的专业选择余地,最高可达91%。

“浙江高考改革体系包含统考统招、三位一体、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等四种模式,再辅之以高校自主招生、农村专项等招生通道,学生选择高校的范围非常广泛。”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说,“通过选择,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使高校找到适合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实现‘学其所好,考其所长,录其所愿’。”

材料二:

材料三:

令学生紧张的,正是浙江考试的时间安排。按照改革方案要求,浙江省在每年4月与10月分别组织两镒考试,除语文、数学之外的其他科目进行考试,在整个高中阶段,每个学生除语文、数学之外的每一科目都可以考两次,并自己选择计分的选考科目。与此同时,成绩计算也不再以卷面分数为准,而是以等级计算:在学考合格前提下,从起点赋分40分到满分100分,共分21个等级,等级是按照成绩在当次考试的排名确定。如成绩在当次考试排名的前1%,赋分100分;排名在前2%,赋分97分,以此类推。

“田忌赛马”的策略在一些相对普通的学校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在同一次考试中,杭州某中学高二年级500多人中有150人参加了技术科目的选考。该校黄校长介绍:“学校生源不占优势,选考物理、化学等科目基本没有优势。我们就打个时间差,首考就选考技术科目。为此,学校把原本高二开始的通用技术课程提前到高一,和信息技术课一起上。师资紧张,就从职校聘请老师,减少一些其他学科课时。”

(摘编自刘博超、高文豪《考生如何用好自主选择权》)

材料四:

选考制度在设计时的主要出发点是希望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你擅长什么,你对什么感兴趣你就选考哪门科目。听起来很完美,但要知道,在中国许多家长的眼里,“喜欢不能当饭吃”。“很多考生和家长在选择考试科目的时候,重点放在了哪个组合可以获得高分上,根本不考虑自身的兴趣特长和个人发展规划,这与选考制度的初衷完全是背道而驰的”,洪文说。

根据元培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调查数据,物理这门学科在浙沪新高考中就被许多同学“无情抛弃”了。由于很多学生觉得物理学科很难,在与其他考生竞争时会处于劣势而影响高考成绩,最终选择放弃物理。“作为自然学科的基础,物理教育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不利于考生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人才培养”,洪文强调。

(摘编自李艳《浙沪初试新高考   优势不小问题也不和》)

【小题1】下列对相关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浙江是我国新轮高考改革的试点省,浙江的新高考既体现浙江特色,又能为我国今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B.浙江2017年参加高考的学生选“纯文”或“纯理”的人较少,这表明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C.在浙江的新高考中除语文、数学之外的其他科目都可以考两次,并自己选择分数高的科目作为计分的选考科目。
D.浙江新一轮高考改革中志愿方式的设计有效地弥补了过去“平行志愿”方式的不足,拓宽了学生的专业选择余地。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根据材料二中浙江2017年已经选定作为高考科目的各科人数比例统计情况,我们能够了解到化学学科是被选定作为高考科目人数最多的学科。
B.根据材料二中浙江2017年已经选定高考科目的男女人数所占的比例统计情况,我们能够了解到无论男女技术课所占比例最低。
C.在浙江的新高考中学生成绩不再以卷面分数为准,而是以等级计算,共分21个等级。
D.杭州某中学校长采用“田忌赛马”的策略,把原本高二开始的通用技术课程提前到高一,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高考成绩。
E.新一轮高考改革中对选考制度的设计虽然使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但造成了物理学科被扩充的局面。
【小题3】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浙江新一轮高考改革有哪些优势。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随着国家政策频繁出台利好新能源汽车,各地方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也逐步加大,截至2018年6月20日,全国共有上海、深圳、重庆等15省市出台新能源汽车补贴、奖励政策。

在如此大规模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情况下,电动汽车的产销量也获得了可喜的成绩,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18年1~5月,汽车产销均呈增长趋势,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6万辆和10.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5.6%和125.6%。

就在这形势看似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一个致命的问题却悄然浮现。一些为蹭热度、蹭补贴进入这个领域的电池厂商生产出来的电池远远达不到新补贴政策要求,由于产品不合格,生产的大量电池只好报废。福建猛狮科技总经理王少平表示,“国内锂动力电池正在向高品质、有产能的企业集中,大者恒大的趋势开始越来越明显”。而随着动力电池市场的进一步升温,锂电池行业内的企业分化进一步加剧。

(摘编自《动力电池市场的“内忧外患”》,上海有色网2018年6月21日)

材料二:

2017年全球动力电池销量前10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就有7席,占据世界第一位;预计到2020年,我国在全球电池市场所占的份额将达七成以上;目前我国电池生产企业已超过了200家,是全球拥有锂电池生产企业最多的国家。然而这一串数字,并没有让业内人士觉得骄傲。

南开大学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所长周震说:“从行业角度来看,美国有比较强的研发设计能力,目前仍然引领锂电池原始创新、核心材料研发;日本作为电池材料制造大国,生产规范严格,能够最先制造出新的成品电池;我国和韩国作为第二梯队,后续跟进。”据了解,电池四大核心材料中,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都已实现了国产化,唯独隔膜仍是短板。核心专利缺乏,隔膜等关键材料不给力,不仅成了国产锂电池难以承受之痛,也拖了国产锂电池企业“走出去”的后腿。

(摘编自《一层隔膜两重天:国产锂电池尚需拨云见日》,《科技日报》2018年6月21日)

材料三:

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日前宣布,该国部分企业及学术机构将在未来5年内联合研发下一代电动车全固态锂电池,并力争早日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该项目预计总投资100亿日元,丰田、松下等23家汽车、电池和材料企业以及京都大学、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等15家学术机构将共同参与研究,计划到2022年全面掌握全固态电池相关技术。

此前,法国雷诺汽车业务负责人诺曼德表示,全固态电池是新能源汽车工业的新希望,在成本、密度和热稳定性方面都较目前的锂离子电池有巨大优势。

相比于传统锂离子电池,全固态电池将体现出比较明显的优势。首先,相同能量下,全固态电池更薄且体积更小,从而方便应用在新型小尺寸智能电子设备,实现终端产品的小微型化。其次,全固态电池轻便,能量密度高。综合考虑到以上两大因素,全固态电池相比于一般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可以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到目前为止,许多实验室中,都已经可以小规模批量试制出能量密度为300~400Wh/kg的全固态电池。从能量密度的数据上看,全固态电池带给人们的直观体会是我们的手机等电子产品从“一天一充”升级到“两天一充”。

(摘编自《日本为何对全固态锂电池情有独钟?》OFweek锂电网2018年6月20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利好政策,推动了地方补贴、奖励政策出台,促使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2018年电动汽车的产销成绩可喜。
B.2017年,中国企业占据世界动力电池销量第一位;目前我国电池生产企业已超过了200家,在全球电池市场所占的份额达七成以上。
C.我国目前已经实现了电池四大核心材料中的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的国产化,但因缺乏核心专利和关键材料,隔膜的生产仍是短板。
D.相比于传统锂离子电池,全固态电池更薄且体积更小,方便实现终端产品的小微型化,在成本、密度和热稳定性方面都有巨大优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力电池市场的进一步升温,加大了对为蹭热度、蹭补贴而进入该市场的电池厂商的淘汰力度,锂电池行业内的企业分化进一步加剧。
B.中国是全球拥有锂电池生产企业最多的国家,在市场份额和生产规模上占有绝对优势,但因技术滞后,目前还无法与美、日、韩抗衡。
C.日本是电池材料制造大国,能最先制造出新的成品电池,处于动力电池制造前列,这可能得益于企业与学术机构共同参与研究这一特点。
D.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应提高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努力保证产品质量,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研发设计能力,以求突破。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中,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民意和舆论

童兵

①民意是整个社会普遍意志和意识的集中展现。通过对一定空间和时间民众的观察、捕捉、测量、分析与呈现,人们可以感知甚至洞见民众的所思、所盼、所喜、所恼,从而了解及把握民心向背及民愿所求。()能够以此为依据,为民执政,务实谋划。()可以透过广泛的民意考问自己的立场和追求,应对大众的异同及短长,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则可以根据民意察情理,判是非,既为官方喉舌,又当民众耳目,力求于人于事,皆以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和群体意愿为取舍。

②从广义上说,民意有时也称作舆论。舆论是大众就他们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公开表达出来的意见的综合。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认为,舆论实质上就是公共情绪。林肯甚至说,“公共情绪就是一切”。有了公共情绪,一切皆可成功;没有公共情绪,一切皆将失败。因此,这些铸造公共情绪的人,要比那些制造法律或者宣布判决的人要高深得多。

③然而,民意同舆论还是不同的,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其中,民意的突出特点是非表层性和相对稳定性。民意是较大规模民众一般的内心活动和对某些事件、事态、机构、人物以及这些机构人物政策言行的相似或相同的评价,这种社会评价及社会情绪有时还可能伴随着相当规模的群体示向性活动。而舆论只是民意的初期形态,是处于表层的群体情绪。民众的所言所行,常常出于情感、心绪的激发而成,理智和理性相对较少,以言相传,以情相染的成份较重。舆论还是变动不居和改变难料的,因而又缺乏稳定性和可测性。朝意夕改,此事此地一种看法.另一地又持一种看法,是常有的情状。一个事件的冲击,可以让一些人冷静下来,又可能让一些人焦躁不已。一个意见领袖的一席话,可能改变一些人的意志,也可能坚定一些人的观点。

④民意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易于测知,在一段时间内较少变动。民意充盈着一定时域、地域特定人群甚至多数民众对公共事件、公共政策、公众人物的观察、思考与评价,这种砚察、思考与评价常常是理性的、务实的、感情成份少、客观成份多,因而作为民意的这种社会情绪,相对于一般舆论来说,显得厚实、有力、威慑性强。因此,民意比舆论更有威力,对官方的压力也更大。

⑤相对于官方意志而言,民意表达的是大众的意见、意志、要求和愿望,而官方意志体现的主要是政府的立场、观点和意愿。在一个民主化程度不高的社会里,所谓官方意志往往是主要官员尤其是高官的立场与观点,有的情况下,官方意志完全代表着最高长官、行政首长的立场与意愿。在这样的社会结构和权力权利关系下,民意不免会受到轻视、蔑视甚至践踏。

⑥就舆论的构成与布局看,一个社会至少存在着民间舆论与官方舆论两类。官方舆论依据与依附于官方意志生成与变动,而民间舆论则主要服从并服务于民众的根本利益与基本立场,虽然民间舆论有时可能由于种种压力会屈从于官方意志,也可能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奇从于官方意志,但民间舆论在总体和大局上总是从有利于伸张和服务于自身的根本利益与基本立场的原则是不会改变的,民间舆论不违背民意,为伸张与贯彻民意的原则是不会改变的。由此观之,民意比之官方舆论、官方意志实在、具体、稳定、尖锐,更有韧劲和耐力,也更有实践力和可操作性。此外,由民意操控的民间舆论也易转化为行为与行动,即转变为公共事件和群体性事件。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超过官方舆论场而高看民间舆论场的原因,也是人们超过官方意志而敬畏和尊重民意的原因。

(摘自中国社会科,有删节)

【小题1】在第①段的三处()中依次填入相应的词,根据上下文,恰当的一项是(   )
A.为传媒业者 为政者 为民者B.为政者 为民者 为传媒业者
C.为政者 为传媒业者 为民者D.为民者 为传媒业者 为政者
【小题2】第②段引用林肯话语的目的是。
【小题3】根据上下文推测:下列不属于第③段“相当规模群体示向性”民意活动的是(   )。
A.选举投票B.演讲呼号C.发表微信D.静坐示威
【小题4】对“民意”和“舆论”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意具有相对稳定性;舆论只是民意的初期形态,是表层的群体情绪。
B.民意厚实有力、威慑性强;舆论因其可变性对官方的压力不如民意大。
C.民意一段时间内较少变动,易于测知;舆论则理性不足,缺乏稳定性.
D.民意更有韧劲和耐力;民意一旦操控舆论就转变为公共、群体性事件。
【小题5】结合第⑥段内容,分析文中所附的两幅图蕴含的信息。
【小题6】简要评价本文的思想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鲁院里的柿子树

(1)鲁迅文学院有一座花园,花园里有一棵柿子树。因为我们来的时候是秋天,正属于它的季节,它变成了这里突出的风景。柿子树长在园子的中央,被一些别的树木围绕着,原本跟那些树木一样高大,因为它满枝头缀着柿子的缘故,别的树木都成了陪衬,连它自身的叶子也是陪衬了。

(2)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饭后我到园子里去散步,一眼就看见了它。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结满果子的柿子树,不由得就看的发了呆。微风起的时候,突然觉得它根本不是树,因为它能唱歌。北京的秋天,多的是这样阳光灿烂的日子,天蓝得像是要透到天的外边去,这样的蓝里,白云就呈现出最艳的颜色。这时候美以不可言说的方式击中了我,恍惚中,觉得那柿子树上缀着的是一团团结晶的阳光,散发着平时难以见到的明亮。

(3)很多时候我到花园里并不是为了柿子树,却总是不由自主地止步在它面前,难道是因为它身上有明显的秋意吗?这样想,也许银杏不服。那一棵棵银杏树,所有的叶子都像足透了的金子,在黄昏里闪着朝晖的明亮。有些轻轻地洒落地上,灿灿的,像铺了一层锦,像一幅油画。树上和地上一片金黄,让人觉得这美景可以绵延,可以天长地久。然而就在一个黄昏,寒风起了,银杏的叶子全部被风带走,只剩了树枝。这时候的柿子树一派沉静,虽然它的叶子也被风带走了,但果实仍高高挂满枝头。

(4)我从小径的回环处走,抬头看着树上的柿子,就仿佛看着一双双温暖的眼睛,刹那间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总要到这柿子树旁边了。它们静静地看着我,无声地与我交谈,说它在那些喧腾的日子里,怎样让自己的心泊于安详和沉静;说它在春天开出并不漂亮的花,在夏天曾经是一颗小小的被叶片遮蔽的青果;说它如何耐心等待秋天的到来,使自己变成阳光的金色,凝成一捧盈硕果实、可摸可触的爱。于是我思索柿子树在到这里之前的经历,它是长在一群同样的树木中间吗?它是怎样被命运选中,到鲁院的花园里,成为独特的风景?正如我冥冥之中幸运地到这里。它的命运之中是否也有风雨和雷霆?它的生命里是否也有春风和清露?它是否也深味了人间的悲喜,才呈现出这一树的殷实和辉煌?

(5)一天,我清早到柿子树下,在枯萎的草柯间捡了两枚熟透坠落的柿子。它们的光芒和馨香像音乐一样荡漾。由此我知道了,树木怎样靠果实传递快乐和希望。

(6)这座独一无二的花园里,在树阴和花丛中掩映着一些大文学家的雕像,巴金、茅盾、丁玲、冰心……他们有的器宇轩昂,有的神采飞扬,有的在倾心交谈,有的在凝神沉思。他们的生命气息透过颜色沉郁的大理石,火焰一般在时空中传递。我驻足于巴金先生的雕像前,他似乎在用温和的语气跟我说:“我用作品表达我无穷无尽的感情。如果我的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温暖,我就十分满意了。”我走到冰心雕像前停下脚步,看到她左手托腮,凝神远眺,一本打开的“书”放在膝上。不由得想起了她的书,她的文字,她的“爱的哲学”,随之,一股温暖明朗的情调蔓延开。

(7)冬天一日一日地深了,花园里的一切都沉浸在静寂的灰色里,只有柿子树还高举着一簇簇火焰般显眼的果子,微笑着,歌唱着……

【小题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味:深沉的滋味B.殷实:充实
C.器宇轩昂:气质、风度出众D.凝神远眺:聚精会神地向远方眺望
【小题2】下列对鲁迅及其作品《呐喊》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朝花夕拾》是他的散文集。
B.《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一共收录了14篇小说,小说集对旧时中国的部分陈腐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C.鲁迅作品的取材多来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他在《呐喊》中塑造了狂人、阿Q、闰土、孔乙己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D.《呐喊》中的《药》是以1911年辛亥革命英雄黄花岗起义为背景而写成的。小说发人深省地剖析了这一革命不成功的历史原因。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情感饱满丰富,既有对柿子树的景仰赞美之情,又有对银杏树的不满之意。
B.作者描写了北京秋日蓝天白云的美景,衬托出缀满果子的柿子树的独特之美。
C.第④段结尾处的三个问句,层层递进,形成磅礴之势,表达了“我”的深刻思考。
D.文章结尾再次描写柿子树的形象,呼应前文,含蓄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意蕴深长。
E.文章写柿子树果实灿烂明丽的色泽,高挂枝头的姿态,传达了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
【小题4】第三段作者为什么写银杏树?请简要分析。
【小题5】文章写文学大师的雕像,有什么作用?
【小题6】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从鲁院里的柿子树身上获得了哪些启迪。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高度重视、新闻传媒日益瞩目的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中国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中国文化在国家整体外交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彰显,在世界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逐步提高。
未来中国在国际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格局中的影响力、话语权,正取决于中国今天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角色和地位。印度学者谭中教授说:”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华文明是一盏从未熄灭并永远照亮人类的明灯。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化巧妙地融合了中外文化。
中国以文化立于世界,通过文化展现了其独特性。没有文化的中国是不可想象的,中国文化是中国的身份认同和本质特征的体现。中国文化的形成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过程中十分独特。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强国,以其历史的积淀、优秀的文化传统已经并将继续对世界发挥惊人的文化影响力。
人类文明从两大文明开始,一是包括法老文明和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在内的地中海文明,另一个则是包括佛教、孔子哲学、道教在内的亚洲文明。尽管人们知道中华文明的存在,但由于语言、地理位置和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并没有被世界广泛认知,人们对其内涵的了解仍不深刻。
古代中国文明在工程、医药、军事、交通和音乐等方面的伟大贡献,中国造纸术、印刷术、水转翻车、浑天仪与地震仪、独轮车等中国古代发明为欧洲农业、工业革命提供了灵感。中国文化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这些特点在当今世界仍散发着独特的人文光辉。中国人从古代就会依据文化而不是战争准则生活并治理自己的国家,这是他们的智慧之处。
中国文化影响整个亚洲,惠及欧美,在东亚形成以汉字和儒家思想为主要特征的中华文化圈,成为东方文明的核心体系。日本学者认为,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尤为巨大,中国文字、文学、思想、宗教,以及造纸术、印刷术等的传入,为日本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以何为代表?一项关于中国文化符号的调查显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外国公民有着比较统一的认识,认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是长城和龙。而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符号,外国公众的认知普遍比较分散,比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令人震惊的新式建筑、高度物质化的生活方式等。从积极的意义上讲,文化符号有助于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自己的文化,使文化能够以直观的形象体现出来,但是从消极的意义上讲,文化符号也限制了国外民众对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中国文化的全面认识。应该让外国民众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的不同侧面,以便全面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同时,中国文化符号不能一成不变,要注入一些必要的现代性要素,如龙的图腾“需淡化其‘威严’的一面,而呈现其和善的一面。”
【小题1】下列对“中国文化是中国的身份认同和本质特征的体现”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在国家整体外交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彰显,在世界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逐步提高。
B.中国凭借自己的文化立于世界,通过中国的文化展现了自己的独特性。
C.中国文化的形成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过程中十分独特。
D.中国文化蕴含着独特的人文价值,影响整个亚洲,惠及欧美。
【小题2】下列各句中,不能证明“中华文明是一盏从未熄灭并永远照亮人类的明灯”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人类文明从两大文明开始,其中一个就是包括佛教、孔子哲学、道教在内的亚洲文明。
B.在东亚形成的以汉字和儒家思想为主要特征的中华文化圈是东方文明的核心体系。
C.中国文字、文学、思想、宗教,以及造纸术、印刷术等的传入,为日本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D.古代中国文明的伟大贡献和中国古代发明为欧洲农业、工业革命提供了灵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中国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中国文化在国家整体外交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彰显。
B.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角色和地位,决定了未来中国在国际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格局中的影响力、话语权。
C.中国文化没有被世界广泛认知,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内涵了解得不深刻。
D.龙作为中国文化符号,要注入一些必要的现代性要素,这样才能更有助于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自己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