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寄情思与明月
郭保林
久离故土,难免心中郁积起一叠叠沉甸甸的乡情。
乡情像一条坚韧而绵长的丝线,无论走到哪里,它总是伴着我一同前行。山,隔不断;水,剪不断;一头系着故乡,一头系在我心中。在城市住久了,思念故乡的心越发殷殷的了,这一叠重重的乡情该怎样寄托呢?
托给那一缕飘逸的风。可它太放浪了,靠得住么?托给那一片悠悠的云。可它太轻薄了,载得动么?
哦,托给那一脉幽幽的月光吧——那湿漉漉、晶莹莹的月光,会翻过山岭,跨过河流,穿过翳密的林薮,载着我厚甸甸的情思,把一朵朵鲜润润的吻,一声声热乎乎的问候,给我的小河,给我的白杨林,给我的梨园,给我的场院,给每一朵野花,给每一株小草,给颤动在花瓣上的点点晨露,给栖落在草叶上的红头蜻蜓……啊,给我那像按在平原上的一枚图钉大小的乡村。
而今,又是月到中秋了。
月,对城市来说,实在太吝啬了。即便这中秋之夜,那月光也是慵慵的,倦倦的,只在遥远的天国微微睨着,月色淡淡的黄,像贫血少女的脸靥;地上,空中,弥漫着薄薄的、烟一样朦胧的光,仿佛风一吹,就消逝殆尽了,哪有故乡月色如水的清澈,如银的锃亮?
我思念故乡的月。
撇下妻与子,我独自走至郊外的山野,坐在山坡一块岩石上。脚下是灯火万家的烟城,仰首天穹,只见一羽鹅毛似的絮云,在月儿的脸上抚来抚去,一会儿又有一匹尼龙纱巾似的流云,网住了月儿的蝉鬓;又一会儿云翳褪尽,便见如出水的明珠,如浴后的白莲,施施然走了出来,于是山野便盛满了月的思想,月的灵魂。
我的思绪也像鸟儿一样,乘着这缥缥缈缈的月光飞去了,飞过迷蒙的烟水,飞进故乡那如诗如画的月色里……
故乡五月的月夜,在我儿时心灵是一幅多么迷人的画儿啊!
那是最新、最美好的时刻,天空像刷洗过一般,没有一丝云雾,蓝莹莹的又高又远。月儿像一位姗姗来迟的妩媚的少女,她把满目清朗朗的光晕撒下来,那满院便是一片明晃晃的晶莹,槐花瓣上便注满月的流汁,月的凝脂,空气里弥漫着花的幽香,月的芳馨。院角,墙缝里,蟋蟀,这些骚扰不停的夜的骑士发出爆裂般的歌唱……
这时,我便坐在院里洋槐树下,或躺在母亲的怀抱里,望着星,望着月,读着那永远也看不懂的黛蓝色的天书。有时母亲也扯着我的小手,摇来晃去地唱道:
筛箩箩,打躺躺,
磨斗面,送姥娘,
姥娘不在家,
喜得妗子笑哈哈……
其实是我笑,母亲笑。笑声在融融的月光里飞飞飘飘。摇过,唱过,便给我讲起许多月的传说,我也常趴在母亲的肩头,问那月娘为何不下来,干吗老呆在天上?问月娘吃什么,那儿有杜梨、酸枣,也有“甜秆”么?那星儿可是她的孩子?云遮住了月的脸,好久好久不露面,是月娘病了么?小小心灵里盛满了许许多多的童稚和疑惑。稍大一点,我和小伙伴儿喜欢在月光里奔跑,追逐,嬉闹。或场院,或河滩,或树林,那是我们这些“小精灵”活动的第一个舞台。跑累了,闹乏了,就坐下来唱歌。我们的嗓门嫩稚稚的,像刚脱壳的蝉,刚蜕皮的蝈蝈。我们的歌清朗朗的,月娘听了,给我们一片湿润润的吻;花儿听了,给我们一片幽幽的香;云儿听了,给我们一片柔柔的情。
(有删改)
本文在抒情方式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把思乡之情寄托于明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6 05:47: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箬叶飘香

刘国芳

快过节了,李家村的李茂老汉要去王坊村摘箬叶。这一带只有王坊村附近长着野生的箬竹,是在王坊村通往后山的路上。

每到端午节,那里的路两边全是飘着清香的箬叶,很多人都会去摘箬叶。这样,王坊村来来往往都是人。快过节的那几天,王坊村很热闹。

吃过早饭,李茂老汉拿把剪刀出门了。说是摘箬叶,其实是剪,用剪刀一片一片把箬叶从箬竹上剪下来。但出门后李茂老汉没有直接去王坊村,而是在村里转,他先转到了李婆婆家门外,喊:“李婆婆——李婆婆——”

没人回答他。

李茂老汉仍喊:“李婆婆,人呢?”

隔壁的李长水应了一声,说:“李婆婆不在家,身体不好,前两天被她妞接到抚州去了。”

李茂老汉说:“李婆婆也走了,我们村又少了一个人。”

李长水说:“还有李发财,年纪大了没办法,也被他崽接走了。”

李茂老汉又长叹一声说:“都走了,村里没几个人了。”

李长水说:“哪天你也会去你崽那里,到时村里真就没几个人了。”

李茂老汉说:“我不去城里,住不惯,要去早去了。”

李长水说:“那是,我也不愿去城里。”

李茂老汉没把这话继续下去,只问:“你去王坊村摘箬叶吗?”

李长水说:“去。”

李茂老汉说:“村里还有谁去,喊了一起去。”

李长水说:“还有三公和旺根。”

李茂老汉说:“去喊他们。”

很快,他们见到了三公和旺根,几个人一起出村。路上,李茂老汉看看他们几个,叹一口气说:“村里就剩下我们几个老家伙了。”

李长水说:“没想到现在乡下会变成这样。”

旺根说:“以前村里热热闹闹的,多好。”

三公说:“等我们老了,村里估计一个人都没有了。”

说着,几个人一起叹气。

不一会儿,他们到了王坊村。很多人在这里摘箬叶,认识的人相互打着招呼。一个说:“你也来了。”一个答:“来了。”

穿过王坊村,是一条通往后山的路,路两边的箬竹上长满了翠翠绿绿的箬叶。李茂老汉他们就在路边停下来,拿剪刀一片一片把箬叶剪下来。箬叶一股清香,李茂老汉把剪下来的箬叶放在鼻子下闻,说:“这箬叶真香,闻到它的味道,就像闻到端午节的味道。”

大家纷纷说:“是有端午节的味道。”

每人剪了一大把箬叶,够包粽子了。但他们没走,仍在那儿待着,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竟然还有一家老小开着车来的城里人。看了一会儿,李茂老汉说:“看见这么多人,我就想起以前我们村也是这样热闹。”

几天后,李茂老汉再次去了王坊村,这次没有带剪刀,而是找了把锄头来挖箬竹,连根一起挖。差不多挖了一个上午,他挖了一大捆,扛在肩上往回走。路上,有人见他扛着一大捆箬竹,就问:“你挖这些箬竹做什么?”

李茂老汉说:“我想把这些箬竹栽在我们村子边上。”

回来后,李茂老汉在村外的路边栽起那些箬竹来。从挖坑到浇水,他忙了整整一个下午。全部栽完,已是傍晚了,李茂老汉累坏了,坐在路边歇着。忽然,李茂老汉发现他栽的箬竹长大了,蓬蓬勃勃地把路两边都长满了。有几个人来了,李茂老汉见了,喊着他们说:“你们去哪里?”

他们说:“来这儿摘箬叶呀。”说着,他们拿出剪刀,一片一片把箬叶剪下来。李茂老汉闻到一股箬叶的清香。这香味让李茂老汉兴奋起来,说:“箬叶飘香,你们闻到了吗?”

他们说:“闻到了。”

李茂老汉说:“闻到它的味道,就像闻到端午节的味道。”

几个人说:“是有端午节的味道。”

李茂老汉又说:“你们知道吗?这些箬竹是我栽的。”

他们说:“知道,你做了一件好事。这些天每天有人来摘箬叶,连城里的妞和崽有的也回来了,我们村一下子热闹了,像过节。”

李茂老汉笑了。这时一个人拍着他说:“老茂老茂,你怎么睡在这里?”

李茂老汉被人拍醒了,揉揉眼,才知道自己刚才是在做梦。看着路两边那些他刚刚栽下的箬竹,李茂老汉又笑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茂老汉和李长水去摘箬叶前有关是否进城生活的对话,反映了当下农村逐渐零落以及农村老人进城生活不习惯却因年老体弱不得不进城的境况。
B.小说中提到的“端午节的味道” ,表面上是说箬叶的清香,其实是指用箬叶包的粽子的香味以及乡村人过端午节时渴望村里热闹的幸福感。
C.小说后面写到了李茂老汉的梦境,而且与前面他去摘箬叶时情节基本一样,这样写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重在表现对农村凋敝现实的感伤。
D.小说内容看似浅显却情蕴其中,语言较为平实却淡而有味,通过叙写李茂老汉剪摘箬叶和挖种箬竹的行为,成功地塑造了这一可亲可敬的农民形象。
【小题2】小说以“箬叶飘香”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最后两段分别写到李茂老汉的“笑” ,有何异同?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是你弟弟

朱 宏

老人是在菜市场截住梁贵的,当时梁贵刚买好了菜,推车要走,老人用干枯的手钳住了车把。

“你姓杨吧?”老人像是问话,但是口气却很确定。

梁贵说:“我姓梁。”

“没错,你就是毛弟。”老太太把车把攥得更紧了。

梁贵认为这位杨姓老兄肯定做了对不起老太太的事儿,一口大黑锅眼看着要扣到自己背上来了,吓出了一身冷汗。于是,提高了声音说:“你认错人了,我真的不姓杨,也不是啥毛弟。”

老太太就哭了起来,一边抹着眼泪一边说:“姐对不起你,姐对不起你啊。”

老太太这一哭,立刻就吸引了人过来围观。人们通过老太太的哭诉逐渐听出了原委。

事情还得从抗战年代说起。

那时候杨姓老太太还是个小姑娘,村里人唤她毛丫,毛丫下面有个弟弟叫毛弟。毛丫爹娘死得早,只有姐弟俩相依为命。膏药旗要进村的时候,毛丫就领着弟弟逃出了村子。

那一天毛弟走不动了,毛丫把他按在墙根说:“蹲在这里别动,等姐回来。”

毛丫是太想给弟弟弄到吃的了,说完就独自讨饭去了。但她回来的时候,墙根下却没了弟弟的影子。

于是,她一边躲避战乱一边开始寻找弟弟,这一找就找了一辈子,就找到了梁贵家附近的这个菜市场。

有人说,恭喜你啊梁贵,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姐姐。

梁贵说:“你胡扯哩吧,她那弟弟到现在也有七十多岁了吧,差两辈人呢。”

老太太哭得紧,梁贵想走是走不了了,于是,就闹到了市场管理处。

市场管理处主任悄声给梁贵出了个馊主意:“你就认下吧,打发她走了,你就可以回家做饭了。”

没有好主意的时候,馊主意也算是个主意,认就认了吧。

梁贵就换了个笑脸说:“姐,我就是毛弟。”

老太太一听到这话,长出一口气,身子就软在地上不省人事了。

大家把老太太放平在地上,梁贵吓得拨了三次才拨对了急救电话。

老太太住进了医院,人倒没什么大碍。事情本来跟梁贵没什么关系,但是又跟梁贵脱不了关系,梁贵只得垫付了医药费,并且还请了两天假,像孙子,不对,像亲弟弟那般照顾老太太。

老太太攥着梁贵的手不停地说:“好了,这下可好了,这下可以跟咱娘交代了。”

老太太又说:“毛弟,抽空回去看看吧,咱家现在好过了。”

梁贵说:“好呀,好呀,你病好了咱就回去。”然后就问“姐姐”现在家住哪里,家里还有什么人。

两个中年汉子风尘仆仆地跑来了。

老太太一指梁贵说:“他是你舅,喊舅。”

汉子们愣住了,再看梁贵的表情似乎是认了这个姐,再看老太太,满眼的期待。汉子们张了几次嘴终于喊出了“舅”。

汉子们告诉梁贵,娘有时糊涂有时清楚,有的事糊涂有的事清楚。在找弟弟这事儿上是清楚的,但是对于弟弟到底应该多大就糊涂了,她可能感觉他弟弟才走失了没几年,因此就认为他弟弟应该是十几二十岁的后生。娘老是偷跑出去找弟弟,有时一跑就是几个月。

梁贵叹口气说:“你娘这辈子不容易啊。”

汉子中的一个说:“不管是真是假,找到你算是了了俺娘的心愿了。”

分别在即,梁贵安排了一桌告别宴。他对这顿饭有着矛盾的心情,一是觉得这顿饭本无来由,反过来又觉得这倒也算做了件好事。老太太端坐正中,慈祥地看着大家。汉子们喝得很酣畅,喝得张口闭口地喊“舅”,连梁贵自己都以为真的是他们的舅舅了。

大约三个月后的一天,梁贵接到了汉子打来的电话,电话里的人哽咽着说:“舅,俺娘,你姐她……走了。”

梁贵听到电话,心里一阵难过,眼里渐渐噙满了泪水。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倒叙的手法,开头先写梁贵在菜市场被老人截住的场景,然后才交代老人与弟弟失散的情节,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老太太晕倒后“梁贵吓得拨了三次才拨对了急救电话”,反映出梁贵的紧张和恐惧。
C.对母亲认梁贵为弟弟这件事,小说运用了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反映出汉子们由发“愣”,到狐疑,再到接受的心理过程。
D.小说写到梁贵对告别宴有矛盾心理,符合人物身份和情节发展,也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和丰满。
【小题2】小说中“老太太”有哪些形象特征?试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梁贵接到汉子打来的老太太去世的电话结尾,这样安排结局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国务院近日印发我国第一个人工智能规划一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这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规划,对人工智能发展进行了战略性部署,确立了“三步走”目标,力争到203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科学的普及,能更好的让中小学生找到更好的学习梁道,更好的认识世界。目前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已经将机器人和编程课程纳入到了中小学的学习范围。

(摘编自《中小学课程将逐步加入人工智能课程》)

材料二:

当前,全球掀起了人工智能的研究浪潮,中国政府正加快人工智能的布局。继7月份国务院印发《新一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之后,为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组织实施“互联网+”、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和数字经济试点重大工程。

据了解,经过多年持续积系,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国际科技论文发表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已居世界第二,部分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实现重要突破。语音识别、视觉识别技术世界领先。目前,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已先后涉足人工智能,在相关领域正奋力追赶世界领先水平。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在《南方都市报》和“乌镇智库”联合发布的2017年中国高校AITOP60排行榜中名列前三位。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中国人工智能加速前进语音识别等技术世界领先》)

材料三:


材料四:

人工智能称得上是当前科技界和互联网行业最为热门的话题。无论将其称作“下一个风口”“最强有力的创新加速器”“驱动未来的动力”,还是关于它会不会比人更聪明甚至取代人的各种争论,都在说明,人工智能又一次迎来了黄金发展期。与以往几十年不同的是,这次人工智能的高潮,是伴随着生活和工作的应用而来,它是科技进步的水到渠成,也嵌入了十分广泛的生活场景。因此也有科学家认为,“我们或许是和人工智能真正共同生活的第一代人”

对大众来说,人了智能充满着科幻色彩;对科学家来说,人工智能可能是最受内心驱动、最具理想色采的-门科学。从1956年的美国达特苏斯会议算起,明确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并开始科学上的研究,到现在已有61年的历史。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人工智能仍然走不出实验室。人工智能遭遇的技术瓶颈,一方面有着时代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它的期待太高,一一直梦想着的是创造出类似科幻电影《人工智能》中那个小机器人的形象一会找等自我,探索人性,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也是一些人对人工智能既向往又恐惧的原因之一。

在脑科学尚来取得重大进展时,受益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新一代技术创新,人工智能从更加实用的层面进入了发展快车道。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赖以突破的三大要素,它们选就了语音、人脸识别准确率的惊人提升,人机对话像人与人一样更加自然,乃至可以像“阿尔法狗”一样去找寻规律、自我决策。

故事才刚刚开始,从基础研究、技术发展,到未雨纲缪建立人工智能相关的伦理规范,人工智能的未来面临着无数挑战和变化。2017年全球移动互联网(GMIC)大会的领袖峰会上,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做了演讲并回答了一些关于人工智能的问题,霍金一再表示了其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担忧。霍金称,我目前见证的最深刻的社会变化是人工智能的崛起。霍全认为,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成为最槽糕的事情。所以,霍金呼吁人类研究人工智能一定要规避风险,并警告具有人类意志的人工智能可能会毁灭人类。

(摘编自《人工智能,新起点上再发力》)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2030年,我国有望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B.作为新兴的社会生产力,人工智能将高度融合其技术属性与社会属性,为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全面支撑。
C.商业需求尤其是互联网需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向传统产业渗透,同时也面临着与产业发展的广泛结合问题。
D.需求导向引领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应用倒逼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创新,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我国人工智能的薄弱环节,政府加强技术创新的体系能力建设,《规划》中专门提出建立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体系。
B.新一代人工智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互联网可以将其应用到各个具体行业,为传统产业的效率提升奠定基础。
C.我国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坚持开放共享的创新理念,明确依托腾讯公司在医疗影像这一领域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D.我国互联网产业基础位居世界前列,语音、视觉识别技术世界领先,这些均表明我国学控了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和技术优势。
【小题3】如何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事业的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城市消失的鸟群
邱红根
傻根娘眯着眼睛在阳台上晒太阳。阳台很大,挂满了香肠、猪蹄子、腌鱼等年货。按以往的经验,进入腊月,傻根娘便准备忙碌了。
还是五年前,傻根娘在儿子这里住过一段时间。那次也是在冬天。一进腊月,城里人也开始“忙年”了。傻根媳妇是个能持家的能干人。进了腊月,儿子阳台上便挂满了年货。这些东西——腌鸡鸭鱼、香肠、猪蹄子都是要在阳台上晾干的,否则就会长出霉斑。临出门儿媳妇交代,
“妈,您帮忙照看一下阳台上的年货,城里的鸟蛮狠。”
儿子的房子很大,阳台也大,占了一面墙。阳台原本是用玻璃封了的。玻璃外面又罩着一层防盗网。因为阳台上的年货需要晾干,封了的玻璃窗要打开,让阳光和风灌进来。
那时候,城市里鸟可真多。这些鸟都是被阳台上的香肠的香味吸引来的。麻雀、八哥、乌鸦、蓝鹊是傻根娘叫得出名字的,还有很多傻根娘叫不出名字。这些鸟总是趁人不注意,飞进防盗网,飞上阳台,在香肠上啄个洞就飞走了。最讨厌的是麻雀,这小东西灰头灰脑的,一来就是一群。那年的整个腊月,傻根娘就坐在阳台上赶鸟。
傻根娘不识字,看不懂电视。儿子家里的东西都是电气化,家务活插不上手,来到城里,傻根娘就觉得浑身不自在。儿子儿媳工作忙,每天都早出晚归的,孙子在外地上大学。儿子儿媳出门后,偌大的一个房子,没有一个可以说话的对象。傻根娘就觉得自己是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鸟,相当地孤单。在城市邻居之间从来不说话不来往,这点可真比不上乡下,一出门,整个村子都是熟人,这里站站那里瞅瞅,一天时间就这么过去了。在城市傻根娘总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
时间一晃就是五年。这次,傻根娘是不得不随儿子来到城里的。去年傻根他爹去世后傻根娘觉得乡村再没有值得牵挂的,才答应随傻根来到城市。儿子是村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留到了城里,后来取了个城里媳妇,在城里安了家。傻根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傻根爹没去世时,傻根多次说,“妈,你们就不种地了,到城市里来吧!儿子能养活你们。您和爸爸这么大年纪,也该享清福了。”对儿子的要求傻根娘总是不答应。傻根娘是个明白人,她不答应儿子是有自己的想法的。虽然儿媳妇很孝顺,但“媳妇和婆婆原本就是天敌”——这可是书上说的。再孝顺的媳妇和婆婆待时间长了,也会闹出矛盾。“就是牙齿和嘴唇也有打架的时候呢!”再说懒散惯了的傻根娘可受不了城市的局促。因此无论傻根怎么做工作,傻根娘就是不松口,一直和傻根爹在乡下侍弄他家的一亩三分地。
在城市的这些日子,儿媳妇什么事情都不让傻根娘干。勤劳了一辈子的傻根娘便觉得浑身不自在,就一直盼望着进入腊月。希望自己能像五年前一样,在阳台上赶鸟,体现一下自己的“存在价值”。在隐秘的内心深处,傻根娘已经把鸟当作自己的一份期待,一份渴望,一份坚守。
现在,傻根娘躺在阳台的宽大藤椅上,眼睛眯成一条线。阳台上的香肠,散发出好闻的香味,傻根娘爱闻这种香气,这种香气仿佛是一种诱惑,人都受不了何况鸟。今年却出乎意外,没有一只鸟飞进阳台啄食。这倒是让傻根娘很是失望。傻根娘不知道城市的鸟群都飞到哪里去了?太阳病怏怏地挂在天空,风中流动着一种发霉的味道。傻根娘瞥见阳台上的甜香肠的表面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霉斑,特别是在香肠皱褶处更明显。傻根娘知道这霉斑是有毒的,需要被清除。想到这一层,傻根娘颤微微地去厨房拿块抹布,把一根根香肠表面的霉斑耐心地轻轻擦拭……
做完这项工作,傻根娘真的累了。她吃力地躺在藤椅上,她想,自己真的老了,不中用了。
跨过年,傻根娘就进八十七岁了。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6年第7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的第四段采用了插叙的手法,通过插叙傻根娘当年在阳台上赶鸟的情景,和现在城里无鸟形成对比,反映出任务内心的孤独。
B.傻根娘本来一直不愿意到城里来住的,认为自己和媳妇合不来,后来发现傻根与傻根媳妇很孝顺,于是才答应随傻根来城里居住。
C.小说在塑造傻根娘这一人物时运用了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尤其通过对她的动作描写,来体现其生活状态。
D.这篇小说以一位农村老人的视角为切入点,通过老人的阳台赶鸟事件,主要表现出城市环境变化的现实,呼吁人们爱护环境,保卫家园。
【小题2】小说中“傻根娘”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富有深意,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写对子

贾大山

梦庄是个贫苦的地方,可是过年的时候,人们很爱贴对子,并且贴得很铺张:街门上贴屋门上也贴,树身上贴个“栽子”,影壁上贴个“斗方”,猪圈的草棚上也要贴个“黑猪满圈”,队里的大车上也要贴个“日行千里”,贴得村里一片火红,十分好看。——遇到雪天,白雪红对子,更好看。

村里能写对子的人好像不多:一个是西街的黄玉明,一个是东街的路老鹤,后来我也算一个。一到年根,我们就在街上放一张桌子,给人们写对子,东街一摊,西街一摊,大队门口一摊。谁写对子谁拿纸,大队供给墨汁。

现在回忆起来,那是一件很愉快的工作。暖和的阳光下,人们众星捧月似的围绕了我,人人喜气洋洋的,情绪像梅红纸。干部们喜欢写新词,社员们喜欢写古词。新词报纸上有,古词在人们心里:春回大地呀,万象更新呀,三星在户呀,五福临门呀……尽是人间最美好的话语。

有一天,村南口的路老杏也来写对子。路老杏五十多岁了,高大的身材,焦黄的脸,我到梦庄一年了,从没见他和人说过话,人们也不和他说话——他头上戴着一顶富农的帽子。治保主任见他拿着红纸过来了,说:

“路老杏,你也写对子?”

“行么?”他问。

治保主任也姓路,叫铁棍,平时脸色如铁,说话像棍,人们都很怕他。这时候,却也笑着说:

“行,过年嘛,你写吧!”

我却有些作难了,给他写什么词句呢?他想写个“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人们便笑着呵斥他:

“不行,你有了福气,我们就该受罪了!”

“要不,写个爱国的内容吧?”

“你爱国也是假的!”

他也呵呵笑了,笑得十分好看。他知道人们是在“批逗”他,而不是批斗他——一年到头,他是难得这么一回“批逗”的。他像戏台上的丑角,又是蹙眉,又是咂嘴,抓耳挠腮地表演了一番,然后望着我说:

“你是城里的学生,有文化,你给琢磨两句吧!”

我想了一下,挥笔给他写了一副:

有空多拾粪

没事少赶集

横批:

奉公守法

人们看了哈哈大笑,都说我写得好,编得也好,果然有文化。路老杏也很满意,“好,就是它了,年年是它了!”墨迹未干,他便一手提了一幅,飞一般走了。“飞”到拐弯的地方,他还故意蹦了两蹦,像扭秧歌,人们笑得更欢了。那天地上有雪,铁棍放声笑着,竟然望着他的背影喊了一声:

“慢走呵,大伯,别摔倒了!”

铁棍嗓门大,一声呐喊,震得树上的雪簌簌落了一片。

(选自《梦庄记事》)

【小题1】简析小说第一段的作用。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请探究小说结尾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