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中国人以“山水”作为自然的指代,不只是一种思维的抽象,更是对于自然的诗性感知与发现。

从上古至秦汉,山水或是作为神仙居所,或是作为祭拜对象,或是作为通向“道”的媒介而存在,那一时期的山水图像只是一些零散的山石、树木。而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文人官宦在道、释、玄的思想驱动下,萌发了一股强烈的重返自然的激情与热望,原本作为“自在之物”的山水因此成为一个新被发现的审美对象,成为一种凝结着生理舒适感与视觉悦目感的现实而具精神性的空间。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中从此生长出山水之乐。山水也逐渐从宗教画和故事画的背景中独立出来,成为绘画主体;作为自然情愫图像表达的山水画,以山川景色为载体实现着人们皈依自然的情感诉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在洛神与曹植的身影背后描绘着树石流水、河岸远山,它们为这一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铺设了“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的自然空间。

美的目光同样诱导着唐代的自然情愫。唐人富有诗人气质,他们用浓酒般的热情拥抱山水,也用唐诗般的浓情把丘壑林泉之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他们敏感而多情,纵情于现实山水。青绿山水技法语言的成熟也为将这般美景描绘得绚丽多彩提供可能。李思训《江帆楼阁图》即是用江天一色、波光万重、轻舟荡漾、巉岩幽岭、松竹掩映、桃红椿绿、水榭朱栏等,烘托出日丽风清的江岸美景;而李昭道《明皇幸蜀图》所表现的本是“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仓皇出逃、避难入蜀的窘迫经历,但却也一定要把那蜀地山水画得群峰竞秀、山花争妍。

晋唐以来观看山水的美的目光,在五代时期被注入探究自然的理性意识,及至北宋形成尚理的自然情愫。五代北宋的山水画家用现实而具体的地理样貌来表现“图真”的山水。荆浩、关仝等所代表的北派山水以石质坚凝、重岩叠嶂的北方山水为原型,描绘崇山峻岭、千岩万壑的壮美气象。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派山水,以峰峦平缓、草木繁茂的江南景色为原型,表现轻岚淡烟、平淡天真的山水意境。无论北派、南派山水画家,都借对自然的逼真描绘,来表现他们对自然带有敬意的理性思考。

元代画家在对自然的凝思中获得内在心性的独特体验,自然情愫的表达也便成为文人逸气的抒发。这种笔墨的独立性在明清山水画家手下被进一步强化,自然山水的许多生动细节就被忽略,山水图式中的笔墨就仿佛一种对于自然的情感诉说。中国山水的图像表达也就从晋唐时期的自然写实嬗变为一种自然象征,山水画所表现的自然情愫也就从晋唐时期的美的发现嬗变为一种自娱与遣怀。

然而,虽历经嬗变,“天人合一”的文化感知方式却一直贯穿在中国山水画家的自然观照之中,他们视自然为知己,不仅身即山川,而且精神与之往还,他们永远“在”自然。

(摘编自牛克诚《山水画:中国人自然情愫的图像表达》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古至秦汉时期,山水都作为神仙居所祭拜对象通向“道”的媒介而存在。
B.中国人把山水看作审美对象,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官宦中开始的。
C.唐朝山水画把山水之美渲染得淋漓尽致,绚丽多彩,是因为山水技法成熟了。
D.从五代到北宋,人们不再把山水当作审美的对象了,而是探究它的自然理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是总起,然后根据中国山水画发展历史,分阶段阐述,条理清晰。
B.文章第二段阐述魏晋南北朝山水画在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C.文章在论证中列举了大量的例证,阐述了不同阶段山水画发展变化的轨迹。
D.文章论述元明清山水画家的继承性,为中国山水画中某种不变的精神提供论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把自然空间加入故事中,以山水来自娱与遺怀。
B.《江帆楼阁图》与《明皇幸蜀图》虽然题材不同,但都充分渲染了山水之美。
C.南派山水画与北派山水画表现出来的风格与南北自然山水的特点密切相关。
D.中国山水画家的身体和精神都融入自然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9 04:03: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重庆之眼

范稳

我不会为中国人出庭作证,战争是两个国家之间的事,我只是履行了一个日本国民应尽的义务。世事变化真是无常,当年为国征伐的英雄现在成了被告,罪犯!你理解一个老兵的内心吗?那是一条被两面煎的鱼,一面是战火的烧烤,一面是良知的煎熬。

对国民政府的陪都重庆作战时,我是96式中型轰炸机上的通信兵兼射击手。每次出征,机翼下的扬子江就是我们的航线,呦西,它是一条多么美丽而古老的大江啊!像一个婀娜多姿的丰腴女人,在苍翠的大地上横陈开来,铺展开去。我相信这条美丽蜿蜒的大江在帝国海军航空队的机翼下,大日本帝国就要拥有了。

昭和十五年端午节,它不是一个噩梦,也不是个美梦,但却是像一块烧得通红的烙铁,在我被战争搞得已经麻木了的灵魂上狠狠地烙下了印记的日子。

那一天,我们早有既定目标,中国人在过自己的节日,在纪念一个两千多年前的诗人,好像眼下的战争并不存在。我们从空中看到,扬子江两岸围满了蚂蚁一般的人群,江面上有二十多条龙舟,像一支小小的舰队。面对机头下方那样多的中国人,我们只想尽量多地杀死他们,把他们的节日变成哭声震天、尸横遍野的丧日。

那天的轰炸真让人难忘。不是因为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战果,而是中国人对我们的蔑视。96式轰炸机群俯冲下去时,扬子江两岸的人群几乎没有慌乱或溃散,江面上也没有一条龙舟减速,连稍作避让的动作都没有。参赛的龙舟队形一点都没有乱,从瞄准镜上看下去,就像是一把把锋利的刀笔直地划过江面,划过一条洗练的中国丝绸。炸弹投下了,呼啸着坠落。但令人惊异的是其余的龙舟竟然没有乱了航迹,仍然笔直向前,仍然在江面上划着优美的直线。

我们迎面扑下去,横山队长首先开火,我也紧随其后。横山队长的飞机很快被一架重庆的伊一16飞机咬尾了,横山队长将机头拉起来,然后做急速的S形飞行,飞机还没有飞到最高点就凌空爆炸了。我还记得在这次出征前,横山队长刚接到家信,他们家门口端午节时挂出的鲤鱼帆旗已经有两条了(注:日本人也过端午节,其习俗除了学中国吃粽子、挂菖蒲以外,还在家门口桂出绸布或纸糊的鲤鱼幡旗,家中有几个男孩就挂几只鲤鱼幡旗)。以后横山队长家中每年端午的“五月人形”(注:既可能 是昱现尚武精神的偶人,也可能是家族中值得骄傲的武士)就该供奉他自己的偶像啦!

我的飞机呼啸着俯冲下去了,像一条从山坡上冲下去的红了眼的公牛。我调整了机枪,紧紧盯住了最前面的龙舟。它的航迹多么优美啊,像一条悄然在水面上滑行的小龙------世界上如果真有龙这样的动物,我想今天看见的就是了,它是超越了生命和死亡的东西,是有神行的“动物”,我甚至看见 了桨手们翻起的水花,看见了他们壮实的臂膀,看见了他们脸上的汗珠,还看见了他们眼睛里以死相搏的决绝和坚毅……

我现在还能羞愧地承认,我那天手指按在二十厘米旋转机枪的按钮上,的确想到了中国诗人屈原。 “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一个诗人,死得比武士还要凄美壮丽,难道我们不应该在他的忌日稍微放尊敬一点吗?在重庆的 上空我忽然产生了可怕的幻觉,重庆半岛不再是一篇破败不堪的树叶,而是一条正在吸水的龙啊!扬 子江和嘉陵江环抱着它,哺育着它,它的生命力像那两条大江的水量一样旺盛。

我们的司令官有一次狠狠地教训我们,说重庆的公共汽车在轰炸后十分钟就恢复了运行。唉,人们重建家园的速度,总是快于世界上任何毁灭的力量。帝国海军航空队可以炸毁重庆的一幢幢建筑, 烧光一条条街道,但永远征服不了中国人的士气。这种士气是一个诗的国度才拥有的骄傲,这样的国家能够在无差别的“细密暴击”下照常举办纪念一个诗人的龙舟赛,这与其说是一种士气,不如说是他的国民的诗意。谁能毁灭人们骨子里的诗意啊?就像我们的战争虽然失败了,但我们还有武士气节,还有诗意。我至今还记得我的母亲在供奉“五月人形”时唱的武士歌谣:“此身时去时还,跨清风渡水,唯明月仍在天。莫论胜败功绩,人情皆一时,只看山寒海水清。”

到我晚年以后,每当端午节,我就会想起那年端午节扬子江上空的轰炸。唉,但愿今后端午节在挂鲤鱼幡旗时,别人不会来轰炸你的家。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日本海军航空士兵的第三人称视角,在回忆中展现了重庆无差别轰炸灾难事件中日军的暴行。
B.日军蓄意在端午节进行轰炸,而日本人也过端午节,这样的处理增加了作品对战争的批判力度。
C.小说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将桨手们的坚毅与日军士兵的残暴相对比,来突出不同国民骨子里的诗意。
D.小说主人公在横山队长飞机爆炸后、愤怒屠杀时想屈原的诗,因而对战争的理解和认识发生了转变。
【小题2】小说表现了主人公战后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标题“重庆之眼”有哪些寓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童蒙教育与前朝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突破了门阀士族严格的等级制度,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其原因主要在于:宋代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强化,促进了庶族地主阶级与小农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奠定了广泛的社会阶级基础;宋代最高统治者提倡的“兴文教,用文人”,改革科举制度的文教政策和神童举的设置,为宋代童蒙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开辟了现实途径。

宋代童蒙教育对象,除了赵宋宗室子孙和一般官僚地主家庭的子弟以外,相当一部分是出身于平民的农家子弟。此外,历来位居四民之末的商人也非常重视对其子弟的教育。“农工商各教子读书”成为宋代社会的一道独特风景。

宋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童蒙教育目的多元化趋向的形成。宋代童蒙教育除了以理学为核心的道德教化目的进一步彰显,以及为科举之预备目的进一步强化以外,为生计和职业准备的目的初步显现。由于科举考试竞争十分激烈,能及第者毕竟是少数,当人数众多的农工商子弟的科举之梦在屡试屡败中破灭时,其读书目的往往也随之发生变化。袁采在《袁氏世范》中明确指出:“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

宋代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促使童蒙教育重心下移至民间,出现了事实上的双轨制,即一是包括专为皇室、贵族子弟设立的宗学、诸王公学等在内的官学教育系统,二是包括专门为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子弟设立的私塾、义学、家塾以及其他民间教化形式在内的私学教育系统。私学教育系统中接受教育的主要是人数众多的田夫牧子和工商小民,他们的天职无非“辟土殖谷”“作巧成器”“通财鬻货”,因此,他们所读之书系“杂字”、《百家姓》之类。广大中下层平民及其子弟在“常读熟记”中了解五谷杂粮、农什器具、日用家什以及生产、生活方面的基本技能,进而达到“上账不难”等基本技能的掌握的目的。

此外,宋代许多著名学者如朱熹、吕祖谦等,在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蒙童进行一些自然、科学常识的教育,以培养博学、广闻的儿童。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宋代童蒙教育内容中不仅有“云维何兴,以水之升。雨维何降,以云之烝”等自然常识,也出现了以欧阳修的《州名急就章》、方逢辰的《名物蒙求》等为代表的专讲名物制度、自然常识及科技知识的童蒙教材。

宋代童蒙教育凭借其大众化的特点,不仅促进了整个宋代社会文化的相对普及和下层民众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上层精英文化向下层大众文化的传播和转变,对维护封建宗法社会的稳固和延续封建统治发挥了独有的文化效应。同时,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也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童蒙教育社会化普及化发展的先河。

(摘自郭娅《试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童蒙教育呈现出大众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宋代教育突破了门阀士族严格的等级制度,普通百姓有了更多的受教育的机会。
B.宋代童蒙教育的目的渐渐地发生变化,其原因之一是科举考试竞争激烈,大多数农工商子弟根本无法实现一举成名的梦想。
C.宋代童蒙教育体系包括为皇室和贵族子弟等设立的官学教育系统,及面向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普通百姓子弟设立的私学教育系统。
D.宋代许多著名学者对童蒙教育做出过贡献,如袁采、朱熹、欧阳修等人,他们或提出过童蒙教育的理论主张,或编写过相关教材。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统治者对教育的大力提倡,激发了宋代人教育子女的热情,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形成了宋代童蒙教育办学形式的多样化。
B.“农工商各教子读书”反映了宋代童蒙教育对象非常广,除了赵宋宗室子孙、一般官僚地主家庭的子弟外,还有众多的田夫牧子和工商小民的子弟。
C.宋代童蒙教育的目的虽然仍包括道德教化和为科举考试做准备,但是更加重视自然、科学常识教育,注重传授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D.宋代以《百家姓》《州名急就章》《名物蒙求》之类的书为童蒙教育的教材,帮助孩子们识字、认识名物,并且普及自然常识和科技知识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宋代童蒙教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系统,教育目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逐渐由单一走向多样。
B.宋代的童蒙教育不仅保障了官僚贵族子弟能够读书,而且为平民百姓子弟提供了上学读书的机会,客观上推动了教育的大众化。
C.宋代童蒙教育在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为宋代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宋代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D.宋代童蒙教育促进了下层民众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因而上层精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向下层大众传播,维护了封建统治的稳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三个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核聚变,又称核融合,是指由质量小的原子,比如氘和氚,在一定条件下(如超高温和高压),发生原子核聚合作用,生成中子和氦,并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的一种核反应形式。原子核中蕴藏巨大的能量,根据质能方程E=mc2,原子核之静质量变化(质量亏损) 将造成能量的释放。如果是由重的原子核变化为轻的原子核,称为核裂变,如原子弹爆炸;如果是由较轻的原子核变化为较重的原子核,称为核聚变,如恒星持续发光发热。相比核裂变,核聚变的放射性污染等环境问题少很多。氘和氚之核聚变反应,其原料可直接取自海水,几乎取之不尽。正因为如此,人类正在不断研究可控核聚变,这是解决能源危机的一个很好途径。

(百度)

材料二:

材料三:

中科院等离子体所今天发布消息,我国大科学装置“人造太阳”日前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加热功率超过10兆瓦,等离子体储能增加到300千焦,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首次达到1亿度,获得的多项实验参数接近未来聚变堆稳态运行模式所需要的物理条件,朝着未来聚变堆实验运行迈出了关键一步,也为人类开发利用核聚变清洁能源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东方超环(EAST)是等离子体所自主设计、研制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磁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是世界上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也是我国第四代核聚变实验装置,它的科学目标是让海水中大量存在的氘和氚在高温条件下,像太阳一样发生核聚变,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所以也被称为“人造太阳”。该大科学装置瞄准未来聚变能商用目标的关键科学问题,近年来在高性能、稳态、长脉冲等离子体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

2018年度EAST物理实验持续经历4个多月,物理实验面向未来聚变堆先进稳态运行模式的发展和长脉冲运行下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重点开展了高功率加热下堆芯物理机制研究的系列实验。通过优化稳态射频波等多种加热技术在高参数条件下的耦合与电流驱动、等离子体先进控制等,结合理论与数值模拟,实现加热功率超过10兆瓦,等离子体储能增加到300千焦;在电子回旋与低杂波协同加热下,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达到1亿度,并有效拓展了适应于聚变堆高性能等离子体稳态高约束模式的运行区间,实现了高约束、高密度、高比压的完全非感应先进稳态运行模式,获得的归一化参数接近未来聚变堆稳态运行模式所需要的物理条件。EAST取得的这些实验成果为未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运行和正在进行的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与科学支持。

(央视新闻客户端,2018年11月27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核聚变是由质量较小的原子在超高温和超高压的条件下,发生原子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原子和中子,原子核质量变大。
B.根据材料二,核裂变的产生机理与核聚变相反,原子弹爆炸就是核裂变,一般选用铀-235和钚-239,由中子去撞击他们而产生的。
C.核裂变会产生核废料,而核聚变不会产生核废料,不会有环境污染问题,所以人类可以放心大胆地展开核聚变实验。
D.可控核聚变是解决能源危机的一个很好途径,比如用氘和氚核的聚变反应,其原料可直接取自海水,几乎取之不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核裂变与核聚变都是一种核反应形式,都要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对人类都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毁灭人类。
B.核聚变发生所需的超高温度,对现有科学就是一种挑战,能承受一亿度以上高温的材料和相关技术都是很有难度的。
C.我国的“人造太阳”——东方超环(EAST),瞄准未来聚变能商用目标的关键科学问题,已在多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
D.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与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都会按照东方超环的实验模式展开实验与研究,只是规模更大。
【小题3】东方超环(EAST)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果?是通过哪些技术路径取得这些成果的?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丰子恺故居——一钩新月天如水
(1)桐乡石门镇,缘缘堂。
(2)一个初冬的上午。我将手肘支在方桌上,将身体舒展成他穿棉袍时的闲适样子,望见了江南初冬依然绿影婆娑的院子,绿影婆娑的时光深处慢慢出现了一些声音和画面——春天里两株开满花的树下,跑过几只小鸡,有燕子呢喃;夏日午后门外传来货郎的叫卖声,傍晚的芭蕉树下,摆起了客人小酌的桌子;花坛边洋瓷面盆里游着一群蝌蚪……他从秋千上抱下老三或老四,说,在面盆里,小蝌蚪永远不会长成青蛙的,来,我们送它们回家!
(3)这些场景,是缘缘堂的主人——丰子恺先生漫画里的场景,也是他《缘缘堂随笔》里真实的生活场景。而缘缘堂则是他曾经的现实家园和精神乐园。
(4)我将目光收回,落到了桌面隐隐发亮的木纹理上,肘关节与桌面接触的一小片肌肤上,有一丝隐隐的温暖。这是错觉,错觉还牵引着我闻到了他略带烟味的呼吸,一个眼神睿智、端庄平和的白发长者立在了我的眼前。寒风中他身穿黑棉长袍,头戴黑棉帽,棉帽上趴着一只黑白色小猫。
(5)民国大师无数,而丰子恺是难得的一位德才兼备的艺术家、教育家。沿着他一生的脉络探寻,你会发现,他是一个在爱与慈悲里成长的幸运儿。丰子恺出生于一个有染坊、有良田的大户人家。阳光雨露没有宠坏那个叫“丰仁”的孩子,反使他成长为知书达理、谦恭好学的少年。入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正式更名为丰子恺,也遇到了生命里十分重要的两位大先生——李叔同(弘一法师)、夏丏尊。他们之间长达一生、直抵灵魂的情缘,给了他深远的影响。他的婚姻虽是媒妁之言,夫妻竟一生恩爱、生死相随,育有七个子女。这一切因缘,造就了他“光风霁月”般的人格。
(6)在与他同时代挚友们的记忆里,他获得了这样的评价:巴金说他是“一个与世无争、无所不爱的人,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朱光潜在《丰子恺的人品和画品》里说:“他老是那样浑然本色,无忧无嗔,无世故气,亦无矜持气”。
(7)丰子恺的画,重于身边平凡事,如姐姐缝衣,弟弟上学,大人醉酒,孩童用两个蒲扇当自行车骑,也有描绘将一个个孩子从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针砭时弊的题材。人间万物,在他的笔下是小可爱、小情趣,又是大悲悯、大气象,深得人心。
(8)他的代表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仿佛就是他人画合一的写照:简洁,平和,澄静,深邃,阔远。
(9)1927年初秋,二十九岁留日归来在上海教书的丰子恺恳请李叔同为寓所起名。李叔同让他在纸上写上许多他喜欢而又能互相搭配的字,团成小纸球撒在释迦牟尼画像前的供桌上抓阄。奇妙的是,丰子恺两次都抓到了“缘”字,便取名“缘缘堂”。后来无论迁居哪里,他都把李叔同写的“缘缘堂”匾额挂在家里,“犹是形影相随,至于八年之久”。1933年春天,在母亲的心心念念下,丰子恺用稿费在故乡的梅纱弄里,自家老屋后建好了一幢三开间砖木结构的高楼,加之前后两个小院,一个极具深沉朴素之美的“缘缘堂”诞生了。
(10)搬家那天,热闹如戏场。丰子恺充满深情地写道——“我们住新房子的欢喜与幸福,其实以此为极!”“民国二十二年春日落成,以至二十六年残冬被毁,我们在缘缘堂的怀抱里的日子约有五年。现在回想这五年间的生活,处处足使我憧憬”。除了偶尔往返于沪杭等地,他大部分时间都与全家老小住在缘缘堂,完成了近二十部著作。神奇的小院见证了天真如孩童、深邃如老者的一代大师生命里最幸福的时光。让人痛心疾首的是,短短五年后,幸福和缘缘堂一起,在日寇的炮火中化为乌有。
(11)颠沛流离、九死一生,是抗战时期丰子恺一家辗转逃难于江西、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的写照,而一个个噩耗追随着他的脚步接踵而至——1938年1月,他在江西逃难时,“缘缘堂”被炮火夷为平地;1942年他在重庆避难时,“慈父”弘一法师在泉州圆寂;战争结束的次年,战乱中一直与他通信在精神上支撑着他的夏丏尊辞世,未能见上最后一面……
(12)“文革”中,他因散文《阿咪》获罪,一家人住的日月楼被安置进了四五家人,丰子恺只得睡在连接阳台的走廊上,用棕绷搭个小床,棕绷太短,便在脚那头放个凳子,蜷缩着睡。小床边摆一张小方桌,就是他的书桌。无数个不眠之夜,唯有一钩新月静静陪伴一团蜷缩的身影。如此境地,他却说“天于我,相当厚”。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怀着对苍生的大爱,他完成了弘一法师的遗愿、师生间灵魂的相约——《护生画集》。
(13)“我是一个天真的,热情的,好奇的,不通世故的孩子”,“在中国,我觉得孩子太少了。成人们大都热衷于名利,萦心于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实业问题……孩子们呢……弄得像机器人一样。长此以往,中国恐将全是大人而没有孩子,连婴孩也都是世故深通的老人了。”
(14)时光隧道里传来的这一段话,振聋发聩。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缘缘堂是丰子恺最喜爱的居所,在这里有他快乐的时光,而日月楼则是他的伤心之所,“文革”遭遇让他刻骨铭心,无法释怀。
B.丰子恺在缘缘堂的生活是幸福的,五年间他完成了近二十部著作,然而缘缘堂被毁、流离失所的逃难生活和两位尊师相继辞世,让他感到很无助。
C.文章的语言简洁干净,朴实无雕琢,以时间为线索将丰子恺的多彩人生向读者娓娓道来,字里行间表达了对丰子恺的敬仰之情。
D.文章采用第二人称,描绘丰子恺的生活场景,叙述丰子恺的人生经历,自由直接,像是与读者面对面的叙谈,仿佛亲眼所见。
【小题2】“一钩新月天如水”在文中有多重含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3】丰子恺为什么说“在中国,我觉得孩子太少了”?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节前夕,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4 名受访者进行了一项专题调查。

“每年腊月廿九下午是我和爸爸贴春联的时间,从我记事起到现在,一年都没有落下过。”河北唐山姑娘杜一然(化名)回忆说,北方的冬天很冷,有时她贴春联手都冻木了,但父女俩还是忙得不亦乐乎,浆糊都要刷上好几遍,让春联粘得尽量牢固。
“以前每年除夕夜我都和家人一起守岁,看春节联欢晚会,等到零点,准时出门放烟花。”来自辽宁沈阳的徐畅说,“近年来空气污染较重,倡导环保,家人守岁后聊聊天就休息了。不过,年前和爸爸妈妈一起大扫除、祭祖是我们家必不可少的事情。”在北京工作4 年的张媛(化名)每年都回家过年。“除夕到家,第二天上午就早早起来和家人一起给亲戚朋友拜年。”张媛介绍,去年她和父母还去逛了逛庙会,“人非常多,特别热闹,还有表演活动”。
调查显示,春节期间,89%的受访者会回家乡过年。贴春联(68.4% )和拜年(52.5% )是人们春节前后参与度最高的两个传统文化活动,其他还有祭祖(44.2% )、守岁(44.3% )、收发压岁钱(42.8% )、扫尘(38.8% )、上香(34.4% )、逛庙会(34% )、放爆竹(32.3% )和撞钟祈福(22.4% )等。
徐畅认为,过年扫尘一方面是为辞旧迎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干干净净迎接来拜年的客人。
“‘新春’佳节嘛,就要迎新纳福。”张媛今年春节打算去庙里上香,祈求新的一年有好的开始。“去年人非常多没能实现,希望今年如愿”。
调查显示,62.1%的受访者近些年对参加春节传统文化活动更有兴趣了,交互分析发现,18—35 周岁青年群体的兴趣度(66.8% )明显高于36 周岁及以上的中老年群体(47.8% )。参加春节传统文化活动,60.9%的受访者是为迎喜接福,讨个好彩头,60.4%的受访者是为除旧迎新,增加年味,其他原因还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54.4% ),了解和传承民俗文化(45.6% ),不忘祖训、不忘根本(36.1% ),凑热闹(17.1% ),固定流程(11.1% ),打发时间(10.8% )等。

“我小时候喜欢凑热闹,过年时大街上有扭秧歌就会去看。”杜一然向记者介绍,小时候,春节期间的“扭会”活动是孩子们的一大盼头,能进行一下午,非常热闹,大人们也都出去看,还可以一起聊聊天。“近几年‘扭会’活动少了,我希望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能传承下去,它很有意义”。
张媛对记者说,她外婆居住的地方以前每年都会组织一些较大的春节传统文化活动。“妈妈会特意带我去看。如今我长大了,那里只是偶尔举办这样的活动了。”
调查中,62.6%的受访者希望春节传统文化活动能结合地方特色举办,56.5%的受访者建议年轻人多走出家门体验文化,少喝酒打麻将,51.9%的受访者希望地方政府对此给予一定财政支持,46.8%的受访者认为可鼓励各地联合举办,36.8%的受访者建议培养年轻艺人,传承传统技艺。
“我们要与时俱进,也要传承传统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徐畅认为,春节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一些年俗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年轻人应多多重视,多多参与。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18—25 周岁的占12.1% ,26—35 周岁的占63.5% ,36 周岁及以上的占24.5% 。男性占53.8% ,女性占46.2% 。
(选自2018 年02月13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报告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4 名受访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受访者通过参加春节传统文化活动迎喜接福。
B.本次调查中,62.6%的受访者希望春节传统文化活动能结合地方特色举办,同时建议年轻人多走出家门体验文化。
C.“每年腊月廿九下午是我和爸爸贴春联的时间,从我记事起到现在,一年都没有落下过。”杜一然的回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D.调查报告显示,受访者在春节期间回家参加的相关传统文化活动中,放爆竹和撞钟祈福两个选项所占比例最低。
【小题2】下列对报告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联合问卷网在调查受访者参加春节传统文化活动情况时,从人们的参与度、兴趣度以及地方特色等方面作了报告,很有现实意义。
B.调查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了解和传承民俗文化”两项所占比例较大,说明传统文化已然回归人们的生活中。
C.调查显示,春节期间大多数受访者愿意回家乡过年,贴春联、拜年是人们春节前后参与度最高的两个传统文化活动。
D.部分受访者建议,应积极鼓励各地联合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春节传统文化活动,此建议意在解决春节活动中的资金问题。
E. 徐畅认为,一些年俗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年轻人应多多重视和参与,从而扎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
【小题3】根据调查报告,从兴趣度着眼说明受访者群体中出现的特殊现象,并简要分析“贴春联”是受访者春节前后参与度最高的一种传统文化活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