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近年来,《古剑奇谭》《琅琊榜》等一系列幻想类网络文学及其影视改编作品受到青年观众较多关注,一时间同类型作品大量涌现。这些作品多化用传统文化要素,其中一些在人物塑造和故事讲述上颇具匠心,然而相当一部分还存在想象力匮乏和文化营养贫乏的问题,甚至存在低端模仿的情况。随着读者、观众对作品品质要求不断提高,幻想类文艺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问题亟待反思和解决。

②总体而言,当前我们的幻想类文艺作品还存在两类突出的创作问题。首先是对传统文化元素处理失当。应当说,任何成熟的幻想类文艺作品都离不开特定历史文化土壤。近年在青年群体中流行的“修仙”和“盗墓”类作品,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工巧、物候等,试图吸引读者和观众目光,为故事增添历史文化厚度。然而,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使用,不少作品还仅仅停留在“名物”阶段,借用几个众所周知的人物和地理名词,随意改动意象的特定文化内涵,艺术传达也仅限于表面上的视听奇观和叙事上的铺陈猎奇,难免令人产生审美疲劳。

③更深层次地,幻想类文艺作品还应当解决精神文化内涵贫乏的问题。虽然形式上五花八门,但一些作品的主题表达还停留在对青年群体的爱情和职场等切身感受的简单模仿和情感宣泄上。相当一部分作品讲述的都是宫斗和苦恋,不仅主体情节单薄,常受观众批评,而且价值层面也充斥着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现代精神的落后思想。会出现这种打着传统文化幌子传播落后思想的现象,本质上是没有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传承传统文化不能简单搬用、套用,而要结合现实挑战和时代精神进行反省和甄别,面向未来、古为今用。

④在创作过程中解决上述形态和价值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需要处理好以下三组关系:

⑤首先,要处理好想象与历史的关系,就是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和多层次创造性转化。应该看到,中外成熟的幻想类作品塑造的想象世界和英雄人物,不仅在故事和视听细节上富有很强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质感,更重要的是承载和发扬了独特的文化价值和世界现。只有扎根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生活智慧,才能从中获取创作滋养、收获文化自信,进而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⑥其次,要处理好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就是要深入当下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精确捕捉和艺术表达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和时代精神。20世纪以来,幻想类作品中内分化出一个被称为“当地幻想”的重要类型。与置身历史时空的魔幻和置身未来时空的科幻不同,当代幻想的基本故事情节直接置身于现实世界,在想象的外衣下更加直接地反应真实的处境和生活经历。即使是《饥饿游戏》《镰仓物语》这类体现着亚文化特征的幻想作品,也在表达青年群体的切身情感和青春叛逆的同时,凸显勇气、责任、公平、正义等主流价值观。

⑦此外,还需处理好想象与世界的关系, 就是要在全球环境下将幻想类文学作品视作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平台,坚持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在讲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基础上,幻想类文艺作品创作还应当针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让中国故事为世界所需。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下来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崇尚自然、虚实相应的审美现,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且能够贡献于人类文明,《功夫熊猫》等文艺作品的成功就体现了这一点。

(选自樊君健《幻想类作品亟持提升文化内涵》,有删节)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能扎根传统精华,凸显时代主流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幻想类作品的未来可期。
B.具有历史、社会和文化质感,承载和发扬独特的文化价值和世界观,是优秀幻想类作品的共性。
C.置身于历史时空的魔幻作品难以反映真实的生活处境和经历。
D.《功夫熊猫》的成功证明将幻想类作品作为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的平台,具有可行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段,以“修仙”和“盗墓”类型幻想文艺作品为例,说明了当前一些幻想类文艺作品对传统文化的使用还存在问题。
B.作者认为只要扎根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生活理想,从中获取创作滋养,收获文化自信,就能创造出优秀的幻想类作品。
C.文章的第⑥⑦自然段,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分别说明了在创作中应如何处理好想象与现实的关系、想象与世界的关系。
D.文章观点明确。指出只有处理好想象与历史、想象与现实、想象与世界的关系,才能解决幻想类作品创作的形态、价值问题。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简单借用人物和地理名词,随意改动意象的文化内涵等,都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不当使用,这样做会降低幻想类作品的吸引力。
B.《古剑奇谭》《琅琊榜》等作品,多化用传统文化要素,在人物想象和故事讲述上颇具匠心,但仍然存在着想象力匮乏等问题。
C.当前的幻想类作品,虽然在形式上多种多样,但实际上并未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本质是打着传统文化幌子传播落后思想。
D.“修仙”“盗墓”类文艺作品,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工巧、物候等,增添了故事历史厚度,吸引了读者和观众目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04 04:43: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素食自古以来是中华文明的饮食传统,中国以及整个东亚,饮食皆以谷物和蔬菜为主,与西方以肉为主的饮食习惯是不同的。舌尖之上是对美的品味,舌尖之下是文化精神的倾向。 
中国古代素食传统有着深厚的国学蕴涵,饱含着动物关怀精神,包括爱惜、同情和敬畏。其中敬畏之心,是相对于现代动物伦理所独有的精神特质。“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动物视为生活资源,但怀爱惜之情有节制地取用,是古代中国关怀动物的主流思想。熟知的典故,如成汤“网开一面,德至禽兽”、子曰“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等,主张有节制地捕猎动物。爱惜动物是“仁心”的发露,为政者以爱惜动物作为施行仁政的表态,在后世已成中国政治传统。如北魏孝文帝“至十五,便不复杀生,射猎之事悉止”,唐文宗下《禁弋猎敕》“保兹怀生,下遂物性”。
从人类认识的进程来看,在认识到万物与我是有区别的截然两物之后,再认识到万物与我的本原一体,是更深刻的认识。古代中国早有“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庄子•天下》)的哲学命题。深切地从动物生命身上直接体认这种思想,以恻隐之心同情动物,《孟子》最初表达了这种思想:“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晚清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指出,鸟兽与人同本而至亲,“知识灵明,其去人盖不远矣,其知痛苦亦甚矣”,主张戒食动物,并预言未来世界一定是素食的社会。对动物的恻隐之心,是在思维深处对“浑然与物同体”的默会体认。在此意义上,同情是一种超越语言的直接认知,这在中国哲学中称为“良知”,即一种不假思索的善意。
当代学者乔清举创见性地将祥瑞动物列入动物生态伦理的范畴,以麟凤龟龙四灵为例指出了“动物作为自然的神性标志的生态意义”。对中国思想有深切领悟的法国先贤史怀泽,曾提出“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包括那些从人的立场来看显得低级的生命。不过,“敬畏生命”落实到动物是同情,与古代中国对祥瑞动物的敬畏之心是有区别的。换言之,在史怀泽的思想中,动物并不具有神性。这不难理解,在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传统中,只有上帝才具有唯一的神性位格。
现代学界的动物关怀思想,大致有“动物权利说”和“动物福利说”两种。动物权利说主张,动物有其不可替代的固有价值,应平等的考量而不应取用;动物福利说不反对取用动物,但人类有义务使动物避免痛苦并造就其康乐生活。以古代中国对于动物的同情、爱惜和敬畏这三重伦理维度来观照,动物权利说的动机与同情之义相当,动物福利说的动机与爱惜之义相当。目前,源于西方的动物伦理学,始终在不懈地致力于、也局限于这两种意义上的论述,而以敬畏之心对待动物的态度是不见的。敬畏是古代中国独有的动物关怀精神。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8月29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食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倾向,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饮食传统。
B.与西方以肉为主的饮食习惯不同,素食的范围包括中国以及整个东亚地区。
C.素食作为一种饮食传统,是古代中国关怀动物主流思想的一种体现。
D.中国古代素食传统有着深厚的国学底蕴,是相对于现代动物伦理所独有的精神关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钓鱼而不用大网,射箭但不射杀幼鸟,主张有节制地捕猎动物,体现了对自然仁爱的态度。
B.孟子的“不忍见其死”“不忍食其肉”是一种恻隐之心,体现了古代中国“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的思想。
C.晚清康有为在《大同书》中主张戒食动物,并对未来世界的饮食习惯做山了某种预判。
D.对动物的恻隐之心是一种超越语言的直接认知,在中国哲学中被称为“良知”,即一种不假思索的善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代学者乔清举创见性地将祥瑞动物列入动物生态伦理的范畴,以麟凤龟龙四灵为例指出了“动物作为自然的神性标志的生态意义”。
B.在史怀泽的思想中,动物并不具有神性,这是因为,在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传统中,只有上帝才具有唯一的神性位格。
C.动物权利说认为,动物有其不可替代的固有价值,应平等的考量而不应取用,且人类有义务使动物避免痛苦并造就其康乐生活。
D.源于西方的动物伦理学一直以来坚持从爱惜、同情这两个意义上对关怀动物进行相关论述,并取得一些成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原文化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动态的、积极的、以个体奋斗为主要内容的进取性文化。北方草原具有独特性,它既有深远悠长的民族牧歌情调式的生活方式,又有严酷杀伐的沧桑、厚重的历史,从而导致了草原民族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特殊认识。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极为直接、密切,人对自然的依赖性突出,因而对自然的亲近之感、迫近之念、忧虑之情更为突出、深挚;它不似江南山水对人的细腻轻抚,更不像士子优游于小桥流水,流溢着别致而精微的艺术感触,而是将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直接联系起来,把对草原的关切与民族的整体性发展联结起来,发出了“草原不在、民族何存”的呐喊,汉代流传的《匈奴歌》就是其中代表。另一方面,人与自然架构起初步的生态美学桥梁。蒙古民族第一部史传文学《蒙古秘史》当中就显现着极为浓郁的生态观念。

由于生存环境的严酷、险恶、千变万化,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动态生存观念异常鲜明。草原民族生存的“动态”和“变化”的特点使人的适应能力和冲破自然环境束缚的能力分外突出。草原民族强调人在强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面前的力量、智慧、意志力,从而形成一种对英雄的崇拜的观念。《史记·匈奴列传》中的冒顿单于和《蒙古秘史》中的札木合就是鲜活的例证,只不过后者还显现着强烈的崇信重义之美。

北方草原多地处边陲,因而在地域上形成了一种相对封闭和独立的特征。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又不得不产生与外界文化交融的必然性,于是草原文化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开放的不断出新的文化,对于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的动机和活力较农业文化更主动、更积极。这在元代西域文人那里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著名学者刘大杰曾称元代萨都刺的诗歌“代表了元诗的活力与变化的趋势”。也由于草原自然环境的险峻、生存的艰难,致使草原文化的忧患意识中多了一种实践意识和冒险精神。忧患意识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我成长、成熟的标志,就农业社会而言,忧患意识往往侧重于对深厚精神苦闷的自我消解、自我提升;自我肯定、自我壮大是农业社会忧患意识的主体内容。草原文化景观下的忧患意识,虽然也是在生存困扰下的一种自我拯救、自我飞扬,也充满了焦虑、深痛之感,但并不专力于自我精神领域的别有洞天,而是将原始初民时期产生的朴素的“天人合一”观念加以发展,剔除了其中包含着的精神层面的穷力追逐,进而催生个体抗拒灾难和挫折的行为力量。

(摘编自温斌《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的精神风尚》)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北方草原与南方山水虽然空间地理位置不同,但在与人的关系上两者却是一致的。
B.草原文化精神既体现了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又显现着极浓郁的生态观念。
C.北方草原是相对封闭和独立的,因此北方草原文化是一种白发性、独立性的文化。
D.不同于农业文化,草原文化的忧患意识除了侧重于自我精神领域,还催生了行为力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点出草原文化是进取性文化,再从草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崇拜英雄的观念、开放性、忧患意识等方面进行论述。
B.文章举《匈奴歌》的例子,证明草原文学注重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并将对草原的关切与民族的整体性发展统一起来。
C.文中所提的冒顿单于和札木合两个人都是被草原民族崇拜的英雄,以此二人为例主要是论证草原文学具有崇拜英雄的观念。
D.文章提到了元代西域文人,以此不仅论证了草原文化具有忧患意识,还进一步论证了忧患意识中具有实践意识和冒险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北方草原不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历史,那么草原民族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可能就不会有特殊认识。
B.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动态生存观念异常鲜明,缘于其生存环境的严酷、险恶、千变万化。
C.草原民族崇拜英雄的观念的形成,与其强调人在强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面前的力量、智慧、意志力有关。
D.相比农业文化,草原文化与外界文化的交融有着必然性,交流、融合的动机和活力也更主动、更积极。

同类题3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小题。
谎言
相裕亭
盐河北岸,有一小村,依河而居,几十户人家,却散落在一条两里多长的古河套里。远看,乌蒙蒙一片,恰如零零散散的旧船被遗弃到河岸边。走到跟前,透过河堤上茂密的竹柳,才可辨出一家一户错落有致的小院及房屋间的石巷黛瓦。。
此村,名曰犯庄。
乍一听,此处是出土匪、罪犯的地方。其实不然。
曰伪时期,那里曾上演过一场貌似影视剧里才有的故事。有两个偷偷摸进村里的小鬼子,被村里的男人打死,扔到村外的芦苇荡里。驻扎在盐河口的小鬼子追查下来,把全村的成年男子集中到盐河边的小码头上,架起机枪,限定时间,逼他们交出“凶犯”。否则,将统统杀死。
关键时刻,村里的陈铁匠站了出来。
陈铁匠说,小鬼子是他杀死的。
曰本兵中,一个留着八字胡的小队长,看到陈铁匠站出来,嘲讽般地独自鼓起掌来。随后,那家伙满脸狐疑地走到陈铁匠跟前,指着地上的两具尸体,变换着指间的数字,问他:“你的,一个人,杀死他们两个?”
陈铁匠脖子一挺,说:“是,”
小鬼子“呦西”一声,随之,目光转向旁边陈铁匠的儿子,怒吼一声:“你的,不明白吗?”小鬼子不相信陈铁匠一个人,能杀死他们两个日本兵.
当即,陈铁匠的儿子也被拉出队列。
在处置了铁匠父子后,小鬼子们仍不肯罢休。他们把村里的男人押上河边巡逻舰。说是要带他们到“据点”内继续盘查。其实,是强征他们到山东招远金矿做劳役。
不久,他们当中有人写信回来。
小村里,许多妇人听说那户人家有信来,都纷纷跑去看。信中提到几户人家的男人,在半道上逃跑,或是在开采金矿时不守纪律,被日本人给杀了,
那几户死去男人的人家,先是有妇人滚在床上或地上哭。随之,就有人帮着焚烧火纸。另有妇人们帮着收拾庭院,支起灵棚,支起锅灶,办一桌酒菜,来祭奠那家死去的男人。
此时,陈铁匠家的女人,一定会在这些妇人当中。因为,当初她家男人与儿子被日本人杀死后,村里的妇人们,就是这样帮她的。
但是,此番铁匠家的女人,在帮衬那户家人料理后事时,如坐针毡!
“死鬼呀,你死得好冤!你跟着人家白白送死呀。”
人家哭她家的死鬼死得冤,白白地跟着去送死!这说明什么?说明她家男人是不该那样死的。究其原因,自然就落到铁匠父子的头上了。
整个村庄的男人被日本人掠去做劳役,都与她家的男人打死鬼子有关。所以,铁匠家的女人在那户人家做事时,半天不说一句话。
村子里的女人,表面上看不出她们是怎样恨铁匠家的男人和女人,但是,那些女人的心里,或多或少地还是会怨恨铁匠父子招惹祸端,给大家带来麻烦。以至于,性格刻薄的女人,在街面上与铁匠家的女人走个对面,都不搭理她。
这样一来,村子里再传来哪家男人死去的噩耗,她干脆缩在家里,不想去做帮手了。再后来,她悄无声息地带着孩子,隐居娘家。
解放后,陈铁匠的后人想为他们因打死鬼子而惨遭日寇杀害的先祖树碑立传。他们找到盐区地方政府。
编写盐区地方志的同志告诉他们,当年死在芦苇荡里的那两个“鬼子”,是被日本人打死的两个穿着日本军服的盐工,并不是真的日本兵,他们之所以要自编自导那样一场惨剧,是为了向金矿输送劳工。
这就是说,铁匠父子打死鬼子之说,是子虚乌有的事。
不过,地方政府还是是追认陈铁匠父子为革命烈士。为了一众村民,不惜牺牲自己的人,不是烈士,又是什么呢?
(有删改)
【小题1】赏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1)嘲讽般地独自鼓起掌来。
(2)“死鬼呀,你死得好冤!你跟着人家白白送死呀。”
【小题2】文章放在结尾交代“铁匠父子打死鬼子之说,是子虚乌有的事”,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小题3】小说的标题“谎言”具有怎样的含义?结合文意请简要说明。
【小题4】本文除了写陈铁匠一家,还写了盐河边的女人们,请结合作品,探究作者用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美学发展史上取得重大突破的一个重要阶段。一方面,原先的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这时汇合为儒道合一的玄学美学;另一方面,诗文美学伴随着诗文书画的繁荣摆脱了先前的依附状态而走向独立,呈现出一片辉煌。

先秦两汉创立发展的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在魏晋时期被融合儒道的玄学取代。玄学继承了道家“适性”“逍遥”的美学主张,后来又改造了道家“无情无欲”的“人性”观,给“人性”注入了有情有欲的现实内容,于是“适性”一变而为“人性以从欲为欢”,变成了“越名教而任自然”。于是,“情”从心灵的理性约束中挣脱出来,形式从道德的附庸中解放出来,以“情”为美的情感美学和以“文”为美的形式美学潮流一下子突涌出来,覆盖了人格美和艺术美,一直延展到南朝。在人格美方面,形成了“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放浪形骸、不拘形迹的“魏晋风度”;在艺术美方面,诞生了“缘情”而“绮靡”的山水诗、宫体诗、格律诗及其相应的理论形态。在情感美学和形式美学取得巨大突破的同时,中国美学在诗文美学领域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诞生了中国美学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专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体大思精、系统阐述文学理论的专著——刘勰的《文心雕龙》,第一部诗歌批评专著——钟嵘的《诗品》。

让我们逐一来做一次巡礼。曹丕《典论·论文》是中国美学史上最早的一篇独立的文学理论论文。他以一代开国君主之尊肯定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彻底摆脱了孔门儒家道本艺末、文章为雕虫小技的传统价值成见,大大提高了文章的地位。在此基础上,他分析了“文本同而末异”的体裁和“文以气为主”的风格,批评了“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文学批评态度,竭力倡导一种客观公允的审美态度。晋代陆机《文赋》是分析中国古代研究文学创作过程及其审美特点最早的专文。文学创作的发生、构思、灵感、创作方法、文体特征等,较之曹丕,《文赋》都有更为深入、细致、全面的分析。挚虞肯定诗赋“以情义为主,以事类为佐”,批评“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揭示了中国美文学的心灵表现特色。刘勰在南齐末完成体大思精的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分文之枢纽、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全面论述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作家论方面论及“德”“气”“才”“学”,发生论方面论及客观生活的触发和具有丰富感受的主体,艺术构思论紧扣“象”与“情”的互动,创作方法论方面深入剖析了 “比兴”“用事”“夸饰” “声律”等,批评论方面建构了完整的“知音”说,并用“原始表末”的历史主义方法品评历代文体作品。通观全书,贯串着“以雕缛成体”的形式美和“辩丽本于情性”的情感美观念。萧绎、萧统、萧纲兄弟以皇帝、王子之尊,编选历代美文,创作宫体诗,倡导“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具有文采美与情感美的美文。如此等等,不难看出,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美文自觉的时代,尤其是诗文的辞采声律美与情感风流美澎湃勃发的时代。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儒道合一的玄学美学,让魏晋南北朝成为中国美学发展史上取得重大突破的重要阶段。
B.玄学改造了道家的“人性”观,“越名教而任自然”使 “情”从心灵的理性约束中挣脱出来。
C.以“情”为美的情感美学,形成了“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放浪形骸、不拘形迹的“魏晋风度”。
D.曹丕倡导客观公允的审美态度,批评“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风气。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赋》《文心雕龙》《诗品》这些成果,证明魏晋诗文在情感和形式上获得巨大突破。
B.文章地位的大大提高,和曹丕以开国君主之尊的身份肯走文章是“经国之大业”有重要关系。
C.文章使用丰富的例证,进行深入分析,让我们认识到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美文自觉的时代。
D.文章解读了魏晋美学的发展在中国美学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文章结构谨严,层次清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对比《典论·论文》和《文赋》进行论述,指出《文赋》分析更深入、细致、全面。
B.“以雕缛成体”的形式美和“辩丽本于情性”的情感美观念贯串了《文心雕龙》。
C.挚虞从中国美文学的心灵表现特色方面,完全否定“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的做法。
D.“缘情”而“绮靡”的山水诗的艺术美,也能证明魏晋南北朝诗文的辞采声律美与情感风流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我国各类真人秀综艺栏目的发展呈现出井喷状态。然而,由于栏目扎堆,同质化现象严重,风格雷同,一部分作品缺乏质感、灵性和情怀,格调低下,大有走向“愚乐”之途的不良趋势。有的栏目重形式而轻内容,重经济效益而轻社会效益,这种创作观念上的误区严重制约了栏目文化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发挥,使其日渐成为粗制滥造、营养匮乏的快餐文化,消耗着观众的收视热情。此外,不少栏目大量购买国外版权,“拿来主义”盛行,由于国内外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国外栏目模式在国内市场遭遇“滑铁卢”例子不少。在这种“泛娱乐化”的背景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文化类栏目异军突起,实现了口碑和收视率的双赢。
针对键盘输入代替手写给现代人带来的“失写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栏目组做到了先觉、先行、先倡,以“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为栏目定位,引发了“全民焐热冰封汉字的行动”,从而唤起国人的汉字情结,传播汉字文化,促进全民参与。《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打造“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使得阳春白雪的诗词文化由小众走向大众,让观众邂逅更多的“诗”与“远方”。《朗读者》以访谈与朗读结合为形式,以文化与情感融合为基础,赓续传统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重新点燃国人的文化需求。黑龙江卫视推出的《见字如面》用“极简主义”压倒了大制作、大场景和大舞台,在信息爆炸时代,重温那些尺素寸心的诗意和暖意,彰显了情感之美、文字之美、哲思之美。有网友盛赞文化类栏目为“综艺栏目中的一股清流”。这类淳朴淡雅栏目的走红,看似出人意料,实则情理之中。正如清华大学教授尹鸿所言:“当下以‘快节奏’和‘浅思考’为特点的综艺栏目盛行,‘缓慢’和‘深度’极其缺失。”
文化类栏目的出现正好迎合了时下“文化修复”的需求,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的“文化焦虑”,唤起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电视媒体人遵循“极致思维+匠人精神”的创作态度,打破僵化思路,创新模式,精耕内容,开发原创,打造出有筋骨、有温度、有力量的精品栏目。这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的一次深情关怀与回望,也是纠偏“娱乐至上”的社会现状的一次有效探索,更是文化供给侧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彰显了文化自觉和民族自信,为综艺栏目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方向。
(摘编自缪玲《文化类栏目应当追求“慢”与“深”》,《光明日报》2017年6月26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重形式而轻内容、重经济效益而轻社会效益的综艺栏目已成为营养匮乏的快餐文化。
B.各种“泛娱乐化”栏目的出现,促使《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文化类栏目异军突起。
C.“快节奏”“浅思考”的综艺栏目的盛行是社会“文化焦虑”的表现内容之一。
D.《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栏目的“缓慢”是指创作过程缓慢,便于充分准备。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遵从了从某一文化现象到对这一文化现象的思考,继而提出对这类文化栏目的深度思考的思路。
B.文章是从当下部分真人秀综艺栏目缺乏营养、没有深度、粗制滥造、只求经济效益的不良倾向切入的。
C.文章第二段具体就四个代表性栏目进行评述,是为提出文化类栏目应当追求“缓慢”与“深度”的观点蓄势。
D.文章以网友的盛赞和清华大学教授的观点论证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深情关怀与回望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人秀综艺栏目扎堆,同质化现象严重,风格雷同,格调低下,所以大有走向“愚乐”之途的不良倾向。
B.如果能考虑到国内外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引进的综艺栏目就有可能免遭“滑铁卢”。
C.阳春白雪的诗词文化借助《中华诗词大会》这一文化栏目,由小众化走向了大众化。
D.未来综艺节目发展的方向将是能彰显文化自觉和民族自信的有筋骨、有温度、有力量的精品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