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近年来,《古剑奇谭》《琅琊榜》等一系列幻想类网络文学及其影视改编作品受到青年观众较多关注,一时间同类型作品大量涌现。这些作品多化用传统文化要素,其中一些在人物塑造和故事讲述上颇具匠心,然而相当一部分还存在想象力匮乏和文化营养贫乏的问题,甚至存在低端模仿的情况。随着读者、观众对作品品质要求不断提高,幻想类文艺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问题亟待反思和解决。

②总体而言,当前我们的幻想类文艺作品还存在两类突出的创作问题。首先是对传统文化元素处理失当。应当说,任何成熟的幻想类文艺作品都离不开特定历史文化土壤。近年在青年群体中流行的“修仙”和“盗墓”类作品,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工巧、物候等,试图吸引读者和观众目光,为故事增添历史文化厚度。然而,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使用,不少作品还仅仅停留在“名物”阶段,借用几个众所周知的人物和地理名词,随意改动意象的特定文化内涵,艺术传达也仅限于表面上的视听奇观和叙事上的铺陈猎奇,难免令人产生审美疲劳。

③更深层次地,幻想类文艺作品还应当解决精神文化内涵贫乏的问题。虽然形式上五花八门,但一些作品的主题表达还停留在对青年群体的爱情和职场等切身感受的简单模仿和情感宣泄上。相当一部分作品讲述的都是宫斗和苦恋,不仅主体情节单薄,常受观众批评,而且价值层面也充斥着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现代精神的落后思想。会出现这种打着传统文化幌子传播落后思想的现象,本质上是没有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传承传统文化不能简单搬用、套用,而要结合现实挑战和时代精神进行反省和甄别,面向未来、古为今用。

④在创作过程中解决上述形态和价值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需要处理好以下三组关系:

⑤首先,要处理好想象与历史的关系,就是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和多层次创造性转化。应该看到,中外成熟的幻想类作品塑造的想象世界和英雄人物,不仅在故事和视听细节上富有很强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质感,更重要的是承载和发扬了独特的文化价值和世界现。只有扎根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生活智慧,才能从中获取创作滋养、收获文化自信,进而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⑥其次,要处理好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就是要深入当下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精确捕捉和艺术表达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和时代精神。20世纪以来,幻想类作品中内分化出一个被称为“当地幻想”的重要类型。与置身历史时空的魔幻和置身未来时空的科幻不同,当代幻想的基本故事情节直接置身于现实世界,在想象的外衣下更加直接地反应真实的处境和生活经历。即使是《饥饿游戏》《镰仓物语》这类体现着亚文化特征的幻想作品,也在表达青年群体的切身情感和青春叛逆的同时,凸显勇气、责任、公平、正义等主流价值观。

⑦此外,还需处理好想象与世界的关系, 就是要在全球环境下将幻想类文学作品视作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平台,坚持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在讲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基础上,幻想类文艺作品创作还应当针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让中国故事为世界所需。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下来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崇尚自然、虚实相应的审美现,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且能够贡献于人类文明,《功夫熊猫》等文艺作品的成功就体现了这一点。

(选自樊君健《幻想类作品亟持提升文化内涵》,有删节)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能扎根传统精华,凸显时代主流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幻想类作品的未来可期。
B.具有历史、社会和文化质感,承载和发扬独特的文化价值和世界观,是优秀幻想类作品的共性。
C.置身于历史时空的魔幻作品难以反映真实的生活处境和经历。
D.《功夫熊猫》的成功证明将幻想类作品作为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的平台,具有可行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段,以“修仙”和“盗墓”类型幻想文艺作品为例,说明了当前一些幻想类文艺作品对传统文化的使用还存在问题。
B.作者认为只要扎根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生活理想,从中获取创作滋养,收获文化自信,就能创造出优秀的幻想类作品。
C.文章的第⑥⑦自然段,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分别说明了在创作中应如何处理好想象与现实的关系、想象与世界的关系。
D.文章观点明确。指出只有处理好想象与历史、想象与现实、想象与世界的关系,才能解决幻想类作品创作的形态、价值问题。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简单借用人物和地理名词,随意改动意象的文化内涵等,都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不当使用,这样做会降低幻想类作品的吸引力。
B.《古剑奇谭》《琅琊榜》等作品,多化用传统文化要素,在人物想象和故事讲述上颇具匠心,但仍然存在着想象力匮乏等问题。
C.当前的幻想类作品,虽然在形式上多种多样,但实际上并未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本质是打着传统文化幌子传播落后思想。
D.“修仙”“盗墓”类文艺作品,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工巧、物候等,增添了故事历史厚度,吸引了读者和观众目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04 04:43: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成下面小题。

文化是庞大的集合体,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标准。按社区分,中国传统文化分乡镇文化、山林文化、江湖文化和都市文化。

乡镇文化指从农村生活方式中生长出来的文化形态,数千年来注重礼教伦常就是乡镇文化的结晶,从中分离出来的是山林文化。

山林是隐士栖身所在。逍遥自在、复归自然,是他们的中心口号,佛老思想为这种人类态度提供了思辨外壳,不过,人总要生存,衣食住行须来自一定的生产方式。因此,隐士仍要卷入现实社会关系之中,这常给隐士心态造成二重性。

江湖文化大体由乡镇文化的下层脱胎而出,指浮浪人特别是游侠的活动。侠没有固定职业,受雇于人,用暴力替雇主完成使命,战国时代常成为贵族政治斗争的工具,构成与国家政权对峙的社会势力。汉曾大力摧抑。唐宋以后,侠逐渐分化,一批人以城市为基础,结成帮会,鱼肉平民;另一批人则占据草泽,打家劫舍。因其与封建政教法令相抗,有时成为民众反抗压迫的表现形式;而盲目效忠恩主,讲求江湖义气的思想也易为统治势力所利用。“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已升华为社会道德,与士大夫文人宣泄抑郁不平之气的愿望结合起来。汉魏盛唐诗歌有关游侠的题咏,是这种士人心态幻化的结晶。宋明理学兴起,任侠带异端嫌疑,侠义传统却在传奇小说、宋之话本、明清演义中获得发展,表明游侠风气向市民心曲过渡,跟鬼神、清官故事一样,是市民阶级软弱的正义感的显影。

都市文化是异质环境里生成的文化形态。不过中国古代都市常是封建政府所在地,市民阶级十分软弱。追逐财利,物质欲望是都市文化的出发点。利欲观念又会不断演进,财利可提高政治权利,物欲中扩展到性欲、情欲。中国城市文化在后一方面表现得比较充分,前一方面不很明显。市民色彩最浓的话本、戏曲,鼓吹发财致富,颂扬自由情爱以至露骨的性描写,比比皆是,而民权也仅限于对侵害人身、财产、婚姻等现象的揭露,未提到法权原则上来,更谈不上争取参政权、执政权了。

【小题1】对第五自然段中加横线的“异质环境”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都市。
B.封建政府所在地、市民阶级十分软弱的都市。
C.追逐财利与物质欲望的都市。
D.文化比较发达的都市。
【小题2】以下关于四种文化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镇文化、山林文化、江湖文化、都市文化是按社区标准划分的四种形态的文化。它们彼此是并列关系。
B.农村是乡镇文化的土壤,农村生活是乡镇文化的题材宝库。
C.江湖文化是由乡镇文化孕育变化而来的,它以浮浪人特别是游侠的活动为描写内容。
D.都市文化生成于异质环境里,它以表现利欲为出发点。
【小题3】以下是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与相关知识进行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一种文化都会多少作用于社会,中华民族数千年来都注重礼教伦常的传统,就是乡镇文化的教化作用的结果。
B.“侠士”讲求江湖义气,中国古代作品中描写其侠肝义胆,敢作敢为,正好迎合了市民心理,因而诸如荆轲、鲁智深、李逵等形象深为人们喜爱。
C.宋明时代,由于理学的兴起,促进了传奇、话本、演义小说的兴盛与发展。
D.中国古代都市是封建政府所在地,市民阶级十分软弱,因此,都市文化必然的具有媚欲性,《金瓶梅》、《红楼梦》就是这种土壤中产生的文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刘勰所谓词外之情即言外之意,这两句话可以说最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诗的语言的本质。中国传统诗论和传统哲学爱讲“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恰恰是重视诗的语言不同于一般非诗的语言的表现,说明了诗的语言乃是以说出的东西暗示出未说出的“无穷之意”。如果语言根本不能表意,那还有什么诗的艺术可言呢?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所以也特别重视发挥语言的诗性,重视用诗的语言表达无穷之意。诗不能像平常说话或科学的逻辑论证那样铺陈展开,它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涵,所谓的“言约旨远”“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为了含蓄不露,暗示较多的未说出的东西,诗中的言词一定要量少而含金量大,否则,就成为无诗意的散文了。王力先生曾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两联为例具体说明了诗的语言的这一特征:“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回忆起了好友。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余的了。”

中国古典诗中有以词语为象征的,如以松柏象征坚贞;也有以全诗为象征的,如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就是以丹橘及其经冬不谢的具体形象,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格,从而使读者理解诗人的内心想法。中国人,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有共同的传统背景,生活于一个古今一体的“共同体”中,所以即使是今人也理解丹橘的品质,古人张九龄的个体性的东西可以得到今人的理解。张九龄的《感遇》可以说全诗都是用象征性语言暗示更深远的意境或情意。又如王维的《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全诗写的是实情实景,然而这些富有象征性和暗喻性的语言却指向一个没有说出的物我两忘的境界,让读者心领神会,恍若身临其境。

中国古典诗中有不少描写景物注重形似的好诗,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却更加崇尚画意与深远的境界相结合的诗,崇尚有神韵的诗,而不是崇尚单纯形似的诗。王维的《终南别业》诗中有画,而又在画的背后隐藏着一种悠然、空寂的境界。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上是一首描写田园山水的单纯写景的诗,但仅仅这样来看待这首诗,则显然未能真正领略其诗意。这几句诗在描写“人境”的现实田园景物时,却隐藏着语言文字所未说出的超现实的情趣和理想境界,正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摘编自张世英《语言的诗性与诗的语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勰所说的“情在词外曰‘隐’”其实是指诗的语言具有暗示性,字里行间隐含着言外之意,需要读者在阅读时思考、感悟。
B.在日常口语表达和进行严密的科学论证时可以长篇大论、反复铺陈,而诗的语言则讲究“言约旨远”,用词越少,其隐含的意旨就越深远。
C.评判一首古典诗歌艺术的高下,不仅要看直接表达出来的内容,还要看已经说出的言辞对其隐含着的意思是否有所暗示。
D.“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两句可以理解为“李白的诗像庾信的诗一样清新,像鲍照的诗一样俊逸”,正好体现了诗“言约”的特点。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的语言具有象征性和暗喻性,中国古典诗歌中很多作品常常借描写具体场面或景物的语言进行象征和暗喻,从而营造深远的意境。
B.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形象地描绘了自然景象,且“画”的背后还隐蔽着一种悠然、空寂的境界。
C.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借暮云春树表达对好友的思念,张九龄的《感遇》以丹橘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格,它们都是用全诗进行整体象征。
D.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认为那些画意与深远的境界相结合、富有神韵的作品应该受到推崇,而一些描写景物时单纯注意形似的作品则相对逊色。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的特性有多种表现,即便是普通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人们也能从中感悟到未直接表达出的潜在内容。
B.诗的语言往往在已经直接表达出的内容中,还隐含着很多未说出的内容,这一点是诗的语言与一般非诗的语言的重要区别。
C.并非所有的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都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性,但象征性和隐喻性语言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却很常见,成为其显著的艺术特色。
D.陶渊明的《饮酒》通过组合意象来表达超现实的情趣和理想境界,因此,“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眼前的景象进行反复铺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面小题。
如今,国家公园已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自然生态保护模式,开始被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采用。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近万个国家公园,在保护本国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目前我国有9省市开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其中包括三江源、东北虎豹、大熊猫、湖北神农架、福建武夷山、浙江钱江源、湖南南山、北京长城以及云南香格里拉普达措。
如何保护好这些集自然景观优美、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功能重要于一体的区城,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重要任务。但几乎所有自然保护区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资源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冲突,以滇西北为例,滇西北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但同时也是云南最贫乏的少数民族边远地区之一,经济发展水平非常落后,特别是1999年天然森林禁伐后。过去主要依靠以采伐林木为主的地方财政收入比禁伐前下降了60%一90%,地方经济再度陷入困境,农牧民人均收入受到严重影响。
苍翠的原始森林、丰富多彩的珍稀动植物,构成了滇西北“秀、幽、碧、灵、媚、秘”的湿地文化景观。浓郁的藏乡游牧风情,多民族和谐聚居,文化互通共触,又令其成为具有世界级品牌的生态文化旅游胜地。走生态文化旅游之路,是滇西北发展的必然选择,建立国家公园是滇西北发展生态旅游的最佳途径。
我们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但不能全盘复制,例如美国黄石国家公园3600多公里“国家公园之路”恰与印第安人“血泪之路”重合,这一点值得深思。另外,大熊猫、三江源、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试点,面积都比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大得多,人口密度也大很多。我们要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建设道路,处理好人民福祉与自然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珍贵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的目标。目前我国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这仅仅是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开端。相信国家公园将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
摘编自杨宇明《国家公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公园作为自然生态的一种保护模式,意在实现自然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B.地方政府面临的问题在于,保护自然资源必然会带来当地财政收入的下降。
C.滇西北有湿地景观、多元文化,适宜走生态文化旅游之路,是建立国家公园的最佳目的地。
D.国外国家公园建设带有扩张和剥削的性质,我国要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举滇西北发展的例子,论证国家公园比自然保护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更具优势。
B.文章列数据表明国家公园已被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认同并采用,国内正在全面推广。
C.文章以解决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为前提,论证了国家公园建设的必要性。
D.文章通过对比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提出了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目标与方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公园建设不仅能保护自然生态,还能为所在区域的自然文化传承提供支持。
B.既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又不盲目复制,我国国家公园建设采用先行试点的策略。
C.自然生态保护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国家公园建设也需要不断地完善。
D.只要科学试验,整合资源,国家公园必将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徐半尺”华夏辨画第一人
程仲霖
徐邦达先生雅号“徐半尺”,意思是他经验丰富,慧眼独具,在鉴定书画时,往往刚刚打开,便知真伪,因此又被奉为“华夏辨画第一人”。据说,有一次来访者将画轴徐徐打开,刚露出一片竹叶的梢头,徐邦达便脱口而出:“李方膺!”画轴完全展开,果然不错。对传世的历代书画进行鉴别,有利于艺术品收集、整理、保护和研究,可以古为今用。但是中国历史悠久,历代书画家数量很多,而每一位书画家的创作大概有几十年,作品复杂。这些书画作品大多经过公、私收藏家相互转递,才流传至今,但真伪杂糅,不容易搞清楚。对于古书画鉴藏,至今仍然采用传统的方法,即凭鉴定家的眼睛来判断。因此,这是一项专门的学问。那么,徐先生的慧眼是怎么练就的呢?
徐先生出身于书画收藏之家,自幼喜爱诗词书画。他主张下苦功认真临摹,曾说:“要临得像,非一点一画地看、细琢磨不可。临摹一遍,真比欣赏一百遍还要记得清楚,搞得明白。”他先后师从苏州老画师李醉石、著名画家兼鉴定家赵叔孺。后又入当时著名书画家、鉴赏家、晚清著名金石考古家吴大澂之孙吴湖帆先生之门,书画与鉴赏能力日益精深。他18岁创作的摹本奚冈《松溪高逸图》现保存于加拿大,24岁创作的摹本张中《芙蓉鸳鸯图》现存于新加坡,皆是两家博物馆的珍宝。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抗战时,故宫文物南迁,徐邦达在上海的库房里看到了两幅《富春山居图》。经过仔细考证,他发现乾隆皇帝曾经御笔亲题为真品的实为赝品。
建国初,徐先生到国家文物局工作。当时,各地送来的古书画非常多,徐先生夜以继日,逐一考订,为国家发掘和抢救了3700余件书画并重建了故宫博物院绘画馆。文化大革命中,徐先生被下放到干校,体力劳动之余,他在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参考的情况下,完成了《古书画鉴定概论》初稿,把实践经验总结成为系统的理论,这部书至今是古书画鉴定专业的必读书目。
1978年起,徐先生与启功、谢稚柳、刘九庵等先生组成全国书画巡回鉴定专家组,甄别国内各省、市、自治区文博单位所藏历代书画作品,历时八年,行程数万里,过目书画十余万件,全国各大博物馆所藏字画的一级品几乎全部经过他的鉴定。徐邦达先生还著有《古书画提要目录》、《古书画伪讹考辨》、《历代书画家传记考辨》、《中国绘画史图录》、《重编清宫旧藏书画目》、《改编历代流传绘画年表》、《古书画伪讹考辨续编》等,这些书资料翔实而完善,将传统鉴定方法与现代考古学手段相结合,为书画鉴定建立了可传授的研究方法和学术理论。
很多人只知道徐邦达会鉴定古书画,事实上,他不只会鉴定,在绘画、书法、诗词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著名学者周汝昌和徐邦达是多年诗友,曾赋诗“鉴书观画总燃犀,倚马诗才世未知”,对徐先生的诗词造诣大加赞赏。徐邦达的人品和文品一致,还是一位爱国主义知识分子。当年汪精卫在南京过六十大寿,吴湖帆让弟子每人作一幅画,结果其他人都画了,只有徐邦达没画。吴先生问为什么不画,徐邦达说汪精卫是汉奸,不能画。徐邦达在鉴定领域眼力之高,自不待言,然而他却谨言慎行,从不妄下断言。很多人都希望花重金请他指假成真,牟取暴利,但一生淡泊的徐邦达从来没有接受过这种请求。
或许这些故事是大家所耳熟能详的,但在今天这个浮躁充溢的时代,重温徐邦达的人与艺,仔细感受他的精神气质与文化涵养,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对他艺术成就的赞叹,更多的可能是对人生的重新思考。
【小题1】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徐邦达凭他丰富的经验,独具慧眼,能在来访者将画轴打开一半时,就能说出其作者,因此得了“徐半尺”雅号,又被奉为“华夏辨画第一人”。
B.文章写到中国历代书画家数量很多,作品流传至今,真伪杂糅,是为了说明书画鉴定之难,更体现了徐邦达专业功底深厚,练就了一双慧眼。
C.由徐邦达等四人组成的全国书画巡回鉴定专家组,为我国古书画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全国各大博物馆所藏字画的一级品全部由他鉴定过。
D.徐邦达将千载中国书画知识沉淀于胸,把实践经验总结为系统理论;将传统鉴定方法与现代考古学手段相结合,建立了可传授的研究方法和学术理论。
E. 很多人只知道徐邦达会鉴定古书画,著名学者周汝昌曾赋诗“鉴书观画总燃犀,倚马诗才世未知”,赞赏他在绘画、书法、诗词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
【小题2】徐邦达对中国古书画鉴定有哪些艺术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我们可以从徐邦达身上得到哪些人生启迪?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手
张炜
(1)真正的作家天生应该是个水手。这使我们想到了写出《白鲸》的麦尔维尔以及那个硬汉杰克•伦敦……他们都有过水手生涯,一生都在生活的激流中搏斗。
(2)长长的流浪,无边的海洋或漫漫的大河,水声,涛涌,遇险与生还。这一切都与文学的壮丽、传奇的声响交融在一起,难分难解。
(3)作家是思想者、记录者,也是个浪漫的儿子。他天生应该是长于行动的人,而不仅是思想,是精神的漫游:即便是躯体也要在这无边无际的世界上流荡才好,让冰凉的水流冲洗他,直到拍击冲刷出那难忍的欢乐和痛苦的歌声。
(4)真正有个水手名份的总是极少数。可是他们要有水手的实质,有那样的情怀和向往。不然,即便真的吃过甲板上的饭水,也不过是个乘船的人,改变不了骨子里的平庸气、小地方人的偏狭嫉恨。人一生下来就脚踏着一块甲板,区别是有人能迎着风浪始终站立;而有人不得不趴下,四肢并用。
(5)这块陆地眼下已是从未有过的颠簸和摇动,随时都会在击打挤压下碎裂。人哪,甲板上的人哪,不要因恐惧而逃遁,不要呻吟和出卖,不要背叛,不要放弃。同舟共济吧,生存着,互助着,同情着,英勇着。
(6)水手啊,人类的水手。
(7)水手护住了女人和儿童,护住了所有的母亲和未来的母亲。他们为孩子揩去泪痕,为老人披上寒衣。这艘拥挤的船已不堪重负,龙骨发出了格格响声。水手坚持着,准备着。他们默默自勉,那一刻来临时,他们将奋不顾身。
(8)是的,那些险奇的经历也许常常是止于幻想。这样也热血奔流。到遥远的地平线的那一端,把挚爱的生命系到纤若发丝的什么上,让其颤抖和惊惧。生命在这一刻变得光焰四射,璀璨绚烂了。疯狂的浪涛拍过来吧,拍到胸膛上、脸上,把桅杆打折吧。
(9)世界变大的一刻,人就变小了。不再为一己的荣辱而惴惴,不再为眼前的虚幻而激越。真实的存在、揪心的痛楚,这些都要伸手抓住。要有勇气面对它们。它们是我们自己、是我们的。我们也会化为它们。从这一刻开始就学会了藐视,学会了嘲笑,学会了安定。
(10)在浩淼的水波面前,人还剩下了什么?
(11)剩下了知性和自尊。那就紧紧地拥有它吧。
(12)人如果失去了它,就将一无所有。无限的大对无限的小,无限的沉默对无限的喧哗。这种尴尬让一个人感到了,他才能开始告别童稚状态。
(13)作家处于童稚状态是可怕的,也很可惜。这种“童稚”绝没有真正儿童的可爱。这是不堪一击的软弱和浅薄无知,是人类甲板上的多余人。
(14)被腥风苦雨洗刷过,踏上岸,大地也在摇动。真正的水手四处张望,寻觅自己的故园。到处都是一片汹涌,是呼叫和啸动,是未知的深度和难测的定数。
(15)人的命运之河,曲折之水。人能够感知的有多少?目击的有多少?真实记录的又有多少?作家,像水手一样的作家啊,他们手中握住的不是一支笔,而是命运的桅杆。
(16)桅杆被打碎的那一天,会化为屑沫飘动。但总有一支迎着潮涌挺立的桅,它将驶向地平线,在永恒的太阳下闪出金色。人的光荣凝聚在上边,人的尊严也凝聚在上边。
(17)水手啊,人类的水手。
(18)当过水手的人不一定能完成那个向往:一位作家。而真正的作家的确会拥有水手的性质。在这个狂想和梦呓交织的嘈杂世界上,各种垃圾正铺天盖地地堆积。
(19)可是水流仍旧像世纪之初、或更遥远的记忆中的时世一样,滔滔不绝。水流就这样平淡无奇地冲去了垃圾。水是洁净的、温柔的,也是无情的。在这世纪之水的分扯之下,什么都分崩离析了,只留下了一个个属于水手的岛屿。
(20)它们孤零零地立在那儿。天上的浮云与之对应。
(21)水手啊,人类的水手。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的作家天生应该是个水手”紧扣标題,总领全文,意谓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有水手的特质。
B.“这块陆地眼下已是从未有过的颠簸和摇动”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
C.“总有一支迎着潮涌......在上边”运用象征,说明人类的光荣和尊严只会凝聚在率先驶到地平线上的桅杆上。
D.文中几处“水手啊,人类的水手”,运用反复和呼告的修辞手法表达出对水手的深情呼唤和强烈赞叹。
【小题2】请结合全文,说说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有怎样的品格。
【小题3】文章为什么把水手称为“人类的水手”?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