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网络文学经过20年的发展,培育了大量的写手,作品更是______。在网络文学创作中,“苦更不辍”“日更万字”成为常态。这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网络文学的繁荣;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超长篇幅的类型小说泛滥成灾。许多网络写手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今天,网络文学要想从野蛮生长向经典化转型,网络写手须______,注重自我提升。

首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至创作的全过程。一些网络文学作品格调不高,不能反映当代中国______的社会图景,而是遵循一种“快感机制”,供大众“悦读”。这其实是价值错位、急功近利的表现。网络写手应该摆正心态,自觉跳出“作品点击量”的狭隘桎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养成勤于阅读的好习惯。当前,在网络文学领域,存在着“得小白文(通常指没有什么深度,内容较简单,读起来令人容易放松的文章)得天下”的现象。小白文之所以流行,深层原因是大多数网络写手没有受过专业的文学艺术训练,无法操控具有艺术张力的文字。要想纠偏,应当抽出时间来多读书,尤其要读经典文学。

今天,面对这个伟大的时代,网络写手不能______,而应细致体验生活、深刻观察生活,在生活中领悟人生、领悟艺术。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层出不穷 以身作则 波澜壮阔 无动于衷
B.屡见不鲜 以身作则 云谲波诡 安之若素
C.层出不穷 身先士卒 波澜壮阔 无动于衷
D.屡见不鲜 身先士卒 云谲波诡 安之若素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出现了浮躁情绪,偏离了文学初心,热衷于追名逐利
B.热衷于追名逐利,偏离了文学初心,出现了浮躁情绪
C..出现了浮躁情绪,热衷于追名逐利,偏离了文学初心
D.文学初心偏离了,热衷于追名逐利,出现了浮躁情绪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白文之所以流行,深层原因是因为大多数网络写手没有受过专业的文学艺术训练,无法驾驭具有艺术张力的文字。
B.小白文流行的原因,是因为大多数网络写手没有受过专业的文学艺术训练,无法操纵具有艺术张力的文字。
C.小白文流行的深层原因是大多数网络写手没有受过专业的文学艺术训练,无法操纵具有艺术张力的文字。
D.小白文之所以流行,深层原因是大多数网络写手没有受过专业的文学艺术训练,无法驾驭有艺术张力的文字。
【小题4】用四个四字词语归纳上述材料中网络文学存在的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03 08:07: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李老师随省里的科技教灾组来到了岗底村查看灾情。他递给我一张写在烟盒上的字条:“需要果树管理技术,我可以帮忙。李保国。”后面留了电话。

李老师给村民上的第一堂课,是剪枝。他把课堂设在果园,亲自动手,把一探果树的枝条,剪掉了1/3。农民心疼得不行,还有村民找到我家里,急切地说:“你找来的这个教授到底行不行?这不是糟漏年景吗?看他穿戴也不像教授。”面对质疑,李老师就一句话:“明年果树如果挣了钱是大家的,如果损失了,算我的。”

为了推广“套袋”技术,李老师买了16万个苹果袋,免费送给村民。因为以前村民使用不成熟的套袋技术吃过亏,这次很多人死活不敢用。李老师还是那句话:“损失了算我的。”

李老师就这样一次次给村民们立着军令状,推广新技术。第二年初见成效,第三年果园的面貌全变了,一亩多卖了3000多元,带来效益900多万元,真成了金苹果。

这下,村民打心眼儿里服了,以后全听他的,他说怎么干,咱就怎么干。

从1996年到2009年这十几年里,李老师每年都有200多天住在岗底村。他研究推广的28项成果中,有15项是在岗底实验成功的。他想方设法给村民办夜校、搞培训,建议借邢台农校“送教下乡”,让100名果农在家门口读了中专。后来,62人拿了大专文凭,现在都在考本科,191人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

现在,岗底村富了,村民人均收入3.1万元,村民都住上了楼房,做饭、取暖烧燃气,100多户买了小轿车。

(摘自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我见不得老百姓穷》)

材料二:

“性格太倔,40年没变”

“他这个人性格太倔,认准的事情,会一直干到底,任何人说了没用。认识他到现在快40年了,一点没变。”

“在科研上,他特别能接受新事物,爱琢磨,种植技术年年变,随时更新。”

身体出了几次大状况后,去医院检查,是心梗,医生叫他住院、卧床休息,他急了:“闹的时候没事,一到医院就成病人了,能有啥事?”谁都劝不了。

“他就是不听话,要是当初做了心脏搭桥,也不至于这么快就走了。”郭素萍很是无奈。

“他的幸福指数很高”。

郭素萍平静地说着他们的日常生活----

李保国对吃没要求,对穿没要求,从不逛商场,衣服从里到外都是郭素萍给买。

他对钱不感兴趣,觉得自己每月八九千元钱工资花不完,“不就吃药花点钱吗?平时去山里,人家还管饭呢。”

他把发明的山地节水灌溉专利,免费送给唐山一位企业家。人家春节时捎了些螃蟹和虾,他很开心:这我收下了。

他的任何东西,包括课件什么的,谁都可以拷走,他觉得人人知道才好呢。

他不求名,有时听说新闻单位来记者了,他赶紧开车撤了。

“他就愿意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要求很低,他的幸福指数很高。”郭素萍说。

(摘自《郭素萍谈丈夫李保国:“他的幸福指数很高”》)

材料三:

作为李保国生前所在学校的同事,我目睹了解了李保国从一个学农爱农、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山区综合治理专家,感受到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报国情怀。李保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走与人民群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在服务人民中寻找和实现自身价值。他常说,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李保国是太行山人民的好儿子。35年来,他的足迹踏遍太行山所有山区县,身上沾满了泥土,心中装满了百姓。他把太行山人民当成亲人,农民也把他当成自家人。李老师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地方的乡亲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太行山上,与巍巍太行相融,与山区人民相依。

(《摘自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饶桂生(他是太行山的儿子》)

【小题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运用大量的具体数字,展示了李保国为村民的生活带来的变化,表达了村民的感激之情。
B.李保国办夜校,搞培训,建议“送教下乡”,是因为他认识到帮助衣民致富,不能只靠一个人的力量,而是要让农民都掌握农业技术。
C.郭素萍对丈夫李保国的回忆充满深情,虽然丈夫“性格太倔”,但她更多的是对丈夫的理解和支持,认为“他的幸福指数很高”。
D.李保国三十多年坚持将农业技术送到太行山区,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全国农民把它当作自家人,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最初李保国推广农业技术,遇到了不小的阻力,是由于农民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
B.李保国由于“性格太倔”,不肯听从妻子和大家的劝告好好休养,以致积劳成疾,过早离开人世。
C.李保国为了推广新技术,一次次立军令状。只有当真正有成效后,村民才打心眼儿里服他,体现了科技工作者的可悲,呼吁改善科技工作者的工作条件。
D.李保国收对方的螃蟹和虾,与谁都可以将课件拷走的举动,表明他的性格中也会有矛盾的时候。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各侧重于表达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生命的呢喃

李一泰

从小的时候起,我就非常喜欢听雨,感觉雨声是一种生命的呢喃。

每逢雨天,总喜欢找一个位置,以一种淡淡的心境去谛听生命屋外的天籁,让我一汪干枯的心池渐渐盈满欢畅的涟漪。

古时的文人墨客听雨讲浪漫讲情调讲境界:朝雨芳草,暮雨客舟,春雨杏花,秋雨梧桐。我只是大千世界、滚滚红尘中的一个俗人,不可能有太多的讲究,于是就很随意,时间、地点、空间、氛围皆不拘泥,屋檐下可听雨,客厅里可听雨,书房里可听雨,瓜棚中可听雨,卧室里可听雨,办公室中可听雨。听雨的潇洒,听雨的狂骤,听雨的沉思,听雨的快乐。我觉得雨是自然界的精灵,听雨就是我同大自然的精灵们在一起倾心交流,于是,我会很自然地把雨同社会、人生联系起来,也就赋予了雨一种生命和思想。

如果说自然界中的雨是位精灵,那么,乡间的雨则是一位智者,总在我心灵最为烦躁的时候,悄然而来,润物无声,虽是点点滴滴,却是如泣如诉,如琢如磨,让我心智大开,醍醐灌顶。

春日听雨,那雨如一首山野抒情小调,会使人想起孩提少年,绿的雨丝系住了洁白的童心。雨,丝丝柔柔,如烟似梦,如歌如吟,整个世界都醉在这温馨的氛围里。

秋日听雨,如听《命运交响曲》,会让人想到壮年时光。雁阵排空,心如止水,凭案静坐,品雨品茗。冷雨霏霏,时而如丝竹管弦,时而如群马愤蹄,时而如玉珠银盘,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串成一段淡泊的旋律……

夏日听雨,如听一曲英雄交响乐,让人想起豆蔻年华,日气喷豪雨,云阴送惊雷。夏雨中涌动着蓬勃生机,滋养着生命和情感,孕育着激情和诗意。夏日里的滂沱骤雨,激荡着我的心胸,催促我化作一只雨燕直击长空,傲视苍穹!进入夏季就以比庄稼更急切的心情盼雨。夏日的酷热使所有的声音都隐遁起来,包括鸟语、虫叫、雷鸣,只有雨声不管不顾地光临,他是这个季节中唯一一脾气倔强的歌者。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听雨,听雨的身躯跌落尘埃,听雨划过空气,听雨拍击檐下青砖。又一场雨如约而至,我独坐窗前,望檐前雨柱如帘,谛听万物沐浴在茫茫的雨雾中。那起伏的菜园,那被雨水搓洗过的瓜地,那蜿蜒激流的小溪,那栅栏上五彩缤纷的花朵……统统化作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这些天籁之音,如万马奔腾,如狂飙落地,如缠绵琴瑟,如游丝一缕,在天地间飘过,在心灵中漫游,空灵而幽怨。心灵与大自然之间只有在如诗的雨天才达到高度的和谐。

夏天的雨如人的秉性,有快人快语的,如来去匆匆的雷阵雨;有慢声细语的,如淅淅沥沥的小雨。但总的来说,还是缠绵的多。缠绵其实并不是柔弱,相反是十分的刚烈,有一种“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韧性。

记忆中,中学的一年暑假就经历过这种缠绵。那雨,稀稀拉拉,下下停停,感觉它像一团棉花,揉来揉去,就是弄不出个定型来,更像一个脾气倔强韧性的恋人,缠上了你,就要你耳朵里只有它,眼睛中只有它,脑子里也只有它,别的一概都要抹掉。但是,这种缠绵却没有一丝的厌烦,相反,缠绵的背后却是一份很松弛的感觉。倾听这雨声,我会忘记为衣食而奔波、为生存而应酬,我会懂得感激生命、感激友情、感激生活。受不了这种感觉的挑逗,我竞一连数日,仰在炕上,放软身子,把卷展读,与古今中外的先哲们进行着心灵的对话:倦了,便闭上眼睛,沉沉睡去。睡梦中,犹自听到耳畔传来的淅淅沥沥的雨声……

雨声如禅,听雨即在悟道。它能使人浮躁的心境渐趋平静,静得像一泓无波无澜、宠辱不惊的碧水。此时,你会感到雨打窗棂的玉振之声和生命的节律高度融合,前缘后尘,上誉下诟,坎坎坷坷,纠纠葛葛,一切都远去了,消失了,剩下的只有一个无牵无挂的自我,独自品尝那份难得的清闲。

在人生的旅途上跋涉,我们一路风尘,脆弱的生命之舟已经承载了太多,不堪负重的漂泊时刻面临着搁浅的沉沦。雨天,我们应该做我们该做的事情,把生命重新回顾一次,把生活再过滤一遍,把不堪回首的过去,散乱在遥远的记忆里,把世俗的烦恼托于过眼云烟,留下一个好心情,等待晴日收拾它、整理它,然后把它装订成册,在孤独的时候阅读。

——因为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就像这缠绵的雨水。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既开门见山,点出题目“生命的呢喃”与雨的关系,又态度鲜明,表明作者的情感倾向,也有利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夏雨中万物发出的天籁之音,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重在突显夏日听雨如听英雄交响乐的震撼感受。
C.文中写春雨和秋雨的不同特点,是为了反衬出夏雨的特点:富有生机,给人激情和充满诗意,缠绵而不柔弱,刚烈又有韧性。
D.文章最后深化主旨,指出现代人在生活中遭遇困境,生命脆弱,不堪重负,而大自然的雨可以洗涤我们的灵魂,振奋我们的精神。
【小题2】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1)他是这个季节中唯一脾气倔强的歌者。
(2)然后把它装订成册,在孤独的时候阅读。
【小题3】作者喜欢“听雨”,对“听雨”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猫

季羡林

①老猫虎子蜷曲在玻璃窗外窗台上一个角落里,缩着脖子,眯着眼睛,浑身一片寂寞、凄清、孤独、无助的神情。

②我从小就喜爱小动物。同小动物在一起,别有一番滋味。它们天真无邪,率性而行;有吃抢吃,有喝抢喝:不会说谎,不会推诿受到惩罚,忍痛挨打:一转眼间,照偷不误。同它们在一起,我心里感到怡然,坦然,安然,欣然。不像同人在一起那样,应对进退,谨小慎微;斟酌词句,保持距离。感到异常地别扭。

③十四年前,我养的第一只猫,就是这个虎子。刚到我家来的时候,比老鼠大不了多少。蜷曲在窄狭的室内窗台上,活动的空间好像富富有余。它并没有什么特点,仅只是一只最平常的狸猫,身上有虎皮斑纹,颜色不黑不黄,并不美观。但是异于常猫的地方也有,它有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两眼一睁,还真虎虎有虎气,因此起名叫虎子。

④有一天傍晚,我看老猫神情很不妙,我预感要发生什么事情。我唤它,它不肯进屋。我把它抱到篱笆以内,窗台下面。我端来两只碗,一只盛吃的,一只盛水。我拍了拍它的脑袋,它偎依着我,“咪噢”叫了两声,便闭上了眼睛。我放心进屋睡觉。第二天凌展,我一睁眼,三步并作一步,手里拿着手电,到外面去看。哎呀不好两碗全在,猫影顿杳。我心里非常难过,说不出是什么滋味。我手持手电找遍了塘边,山上,树后,草丛,深沟,石缝。有时候,眼前白光一闪。“是老猫!”我狂喜。走近一看,是一张白纸。我嗒然若丧,心头仿佛被挖掉了点儿什么。“屋前屋后搜之遍,几处茫茫皆不见。”从此我就失掉了老猫,它从我的生命中消逝了,永远永远地消逝了。我简直像是失掉了一个好友,一个亲人。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里还颤抖不止

⑤在我心情最沉重的时候,有一些通达世事的好心人告诉我,猫们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寿终。到了此时此刻,它们决不呆在主人家里,让主人看到死猫,感到心烦,或感到悲伤。它们总是逃了出去,到一个最僻静、最难找的角落里,地沟里,山泂里,树丛里,等候最后时刻的到来。因此,养猫的人大都在家里看不见死猫的尸体。

⑥我听了以后,若有所悟。现在看来,倒是猫们临终时的所作所为,即使仅仅是出于本能吧,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人们难道就不应该向猫们学习这一点经验吗?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规律,谁都逃不过。中国历史上的赫赫有名的人物,秦皇、汉武,还有唐宗,想方设法,千方百计,想求得长生不老。到头来仍然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只落得黄土一抔,“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我辈平民百姓又何必煞费苦心呢?一个人早死几个小时,或者晚死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实在是无所谓的小事,决影响不了地球的转动,社会的前进。再退一步想,现在有些思想开明的人士,不想长生不老,不想在大地上再留黄土一杯;甚至开明到不要遗体告别,不要开追悼会。但是仍会给后人留下一些麻烦:登报,发讣告,还要打电话四处通知,总得忙上一阵。何不学一学猫们呢?它们这样处理生死大事,干得何等干净利索呀!一点儿痕迹也不留,走了,走了,永远地走了,让这花花世界的人们不见猫尸,用不着落泪,照旧做着花花世界的梦。

⑦我忽然联想到我多次看过的敦煌壁画上的西方净土。我觉得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但是给我印象最深,使我最为吃惊或者羡慕的还是他们对待要死的人的态度。那里的人,大概同人世间的猫们差不多,能预先知道自己寿终的时刻。到了此时,要死的老嬷或者老头,健步如飞地走在前面,身后簇拥着自己的子子孙孙、至亲好友,个个喜笑颜开,全无悲戚的神态,仿佛是去参加什么喜事一般,一直把老人送进坟墓。后事如何,壁画不是电影,是不能动的。然而画到这个程序,以后的事尽在不言中。如果一定要画上填土封坟,反而似乎是多此一举了。我觉得,净士中的人们给我们人类争了光。他们这一手比猫们又漂亮多了。知道必死,而又兴高采烈,多么豁达!多么聪明!猫们能做得到吗?这证明,净土里的人们真正参透了人生奥秘,真正参透了自然规律。人为万物之灵,他们为我们人类在同猫们对比之下真真增了光!真不愧是净土!

(选自《中华散文名篇》,有删节)

【小题1】作者笔下的老猫主要有哪些特点?请分点概括。
【小题2】作者写老猫没有按照养猫的时间先后顺序写,反而先从病重的老猫写起,请说说这样写有哪些妙处。
【小题3】请简析第6段画线句子的含意。
【小题4】作为国学大师和一代大儒,季羡林先生斯人已逝,但精神长存。请结合全文探究,季羡林先生身上有着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哪些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杜甫评传

张建东

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在繁荣富庶的盛世里长大。其家庭教育有两个特点:一是“奉儒守官”;二是“立功立言”。家风对杜甫的影响很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就很自然地建立在他生活道路与创作带路的起点上。与盛唐其他诗人一样,杜甫希望凭借横溢才华从科举走向仕途,登上卿相高位而实现愿望。他迷于盛唐表面的繁荣景象,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高唱自己的壮志理想,并不断为政治前途开辟道路。虽然他举进士不第,但仍然踌躇满志,信心十足。

公元746年到755年,诗人35岁到44岁正值壮年,也是唐朝统治由最高峰折向下行阶段。杜甫思想性格逐步转变并趋于成熟,创作《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五首》《奉先咏怀》等。所谓“野无遗贤”的政治欺骗,使满怀希望来长安的杜甫十分震惊。诗人不甘日益穷困,奔走于权贵之门,急寻一条入仕道路,一再投诗干谒,“有儒愁饿死,早晚投于津。”(《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直接向玄宗献《三大礼赋》《封西岳赋》,但都没有实际结果。这让他感到非常悲愤。社会关系与生活条件的变化,促使诗人打破了对盛世的幻想,逐渐认识到“致君时已晚,怀古意空存。”(《赠比郭萧郎中十兄》)然后,开始把自己的遭遇跟昏暗的政局联系起来,这是诗人美好幻想碰到丑恶的现实而遭到破灭的必然结果,这种来自生活深切感知的思想认识上的巨大变化,对诗人的生活特别是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反映重大政治事件的发轫之作(兵车行)既是这一重要进展的标志,也是诗人创作走向广阔的现实主义道路的光辉里程碑。

公元755年到759年,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充分展现,从政信念愈趋成熟,安史之乱爆发,是唐朝的重大政治事件,也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政治原因。诗人处在时代的大变动之中,又处在战乱的中心,曾几次追随刚即位的肃宗皇帝,二任左拾遗之职。“影静千宫里,必事七校前。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他把肃宗当作中兴的希望,然而不论是被俘逃生还是抗疏直谏都未得到重用,最终还是离开了长安,离开了宫廷。诗人与自己所属的士大夫阶段隔离开来,从流亡的饥饿的人民中和满目疮痍的村落间去观察肃宗的中兴。多年的困顿流徒、压抑深思,诗人已能用更加深邃的目光来观察社会,用诗歌不断褒贬,力求对政治事件产生积极的作用。击形诗《北征》便是诗人针对时局写出的政治论述性的鸿篇巨制。

战乱,是唐帝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也是唐代诗歌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曾经被盛唐诗人们热烈歌唱过的一些题材,在叛军铁蹄下已经没有意义,而战乱造成的局面,他们难以立即熟悉认识。这时的诗坛很多些沉寂萧条,但杜甫却如中流砥柱,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写下著名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深刻地反映出封建国家、安史叛军和人民群众三者之间复杂的矛盾关系,忠实地记录战火和灾荒下人民的生活,被誉为“诗史”。“三吏”“三别”,代表者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这跟诗人有着强烈的政治责任感,积极参与政治,亲身体验了人民的痛苦有很大的关系。诗人从政的热望非但没有减退,反而随着对时局的关注而更加强烈勃发。
诗人在公元759年到770年漂泊西南,48岁到59岁。这是杜甫生平的最后一个时期,政治热情执著不衰。“飘飘和所以,天地一沙鸥。”(《旅业怀书》)功名无成,漂泊流离,社会的极度黑暗使诗人不免叹老嗟卑,写下许多吊古、咏怀、追忆往昔痛苦的作品,总结自己的一生。
诗歌艺术已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诗境也异常开阔,然而诗人的政治热情却未衰退,赞颂并效法诸葛亮“鞠躬尽碎,死而后已”的精神,在战后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局面下,总把自己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愈是无能为力,便愈是雄心不已;愈是无能为力,便愈是坚定信念;即便是那些描写山水、田园、花草、鱼虫的诗,也可以看出他从未忘怀国家和人民的心情,“剑外忽传收蓟北......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在流离中听到叛乱即将平定的消息,不禁放歌纵横,欢喜若狂;年老体衰的杜甫漂泊在洞庭湖畔,他舟中自叹:“扁舟应老去,无补圣朝明。”(《野望》)感情悲愤凄凉,却仍然关心着政治。大历五年(公元770年),59岁的杜甫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诗人最后一曲歌声“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还在念念不忘考虑国家的大事。

摘编自《执著的用事之情一一从杜甫生平和创作看其执著的从政信念》)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致君尧舜上”两句,表明了杜甫的抱负,即辅佐皇帝,使其成为有道明君,让人民过上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
B.“三吏”“三别”是杜甫诗歌被誉为“诗史”的典型代表作,反映了杜甫在颠沛流离中对人民苦难生活的深切感受。
C.被杜甫赞颂并效法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不仅是其晚年创作的主题,而且也是杜甫精神品质的概括。
D.安史之乱发生,唐朝由盛转衰,杜甫在此期间却不肯离开长安,被俘逃生和抗疏直谏均是因为对皇室的忠心。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杜甫一生都深受家风的“奉儒守官”“立功立言”的影响,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踌躇满志,信心十足。
B.杜甫一再投诗干谒但终未成功,这使他对朝廷“野无遗贤”的幻想破灭,心情悲愤,写下了《前出塞》《后出塞五首》。
C.跟很多同时代的诗人相比,杜甫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了解更深刻,他在诗坛沉寂萧条时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D.晚年的杜甫写下许多吊古、咏怀的诗歌,概括性地表达了一生的情感,《旅夜书怀》《北征》就是这样的作品。
E.文中多处引用杜甫的诗句,不仅可以增强叙述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而且可以使文章的语言变得更加有文采。
【小题3】执著的从政信念,坎坷的人生遭遇,给杜甫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马化腾在《分享经济:供给侧改革的经济方案》中指出“共享经济”具有三大特性:一是对社会闲置资源的再利用。共享经济企业通过以租代买的形式整合了大量的社会闲置资源,实现了三赢的局面。二是把熟人之间的分享关系扩大到了陌生人群体,提升了社会成员的互信水平。“共享经济“是基于熟人关系催生出来的商业形态,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熟人信任开始逐渐过渡到商业化信任。在这一新型的商业模式下,人们发挥共享精神,借助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按需分配和优化配置。三是促进了生产方式由大规模单一中心转向去中心化的个性化定制。相比前两次工业革命塑造的以“单一中心,大规模,统一标准”为主要特征的模式,共享经济去中心化的价值网络大大激发了社会各界的创业创新活力,赋能予人,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摘编自王怡苏《“共享经济”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模式的研究》)
材料二:
近年来,国内分享经济发展迅速,平台企业快速成长。根据速途研究院数据,2012年在线短租市场起步时市场规模仅有1.4亿元,2014年达到38亿元,2015年超过100亿元。分享领域迅速拓展,从交通出行、生活服务到几手所有的领域。平台数量也持续上升,一些领域在短短数年间就涌现出数百家分享型企业。作为“互联网+交通”下的新业态,交通出行领域分享经济经过5年多时间的发展,对整个中国分享经济行业都将起到一定的示范引领和风向标作用。从商业模式或涉及的领域看,中国早期绝大多数分享经济平台都是从模仿国外的平台开始。而当下,一些企业开始凭借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断,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摘编自《中国分享经济发展呈现四大特点》)
材料三:
Uber(优步)”网约车能够在多个国家流行,并拥有相当的消费者群体,必然有其自身的优势。目前,中国各城市消费者普遍认为出租车价格较高,相对不合理。而“优步”的出现,相对于传统出租车而言,价格更加低廉,出行更加舒适。更人性化的是,“优步”叫车甚至是根据车型、上下班高峰期等因素,综合考量制定出价格,乘客可选择自己需要的车型,性价比高于传统出租车。消费者通过手机应用叫车,不仅操作方便简单,而司机到点等候,降低了长时间打不到车的概率。同时“优步”吸纳的车型相对而言较好,而拥有好车的人群中,高素质人群的比例高,因此大多“优步”司机都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及服务态度。在吸纳司机方面,拥有一辆净价7万元以上、出厂年限5年以内、车况良好、车内空间舒适的车辆的司机通过填写相关信息,就可以成为优步司机中的一员。简单的操作方式和手续、相对丰厚的回报对私家车主具 有一定的吸引力。中国一线城市堵车越发严重,“优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压力,提高了每一辆车的利用率。
(摘编自徐晓日、李思佳《“互联网+”战略下创新创业模式的规范化发展》)
【小题1】下列对“共享经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经济企业通过以租代买的形式实现了对社会闲置资源的再利用,这对资产的所有者、消费者和社会来说都有好处。
B.在商业模式上,中国早期分享经济平台都是模仿外国,但发展至今,已经开始凭借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C.互相信任是共享经济的前提,共享经济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将熟人间的互相信任的分享关系扩大到陌生人群体之间。
D.共享经济与“单一中心,大规模,统一标准”的经济模式相比,更能激发社会各界的创业创新活力,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速途研究院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分享经济发展迅速,平台企业快速成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B.交通出行领域分享经济经过5年多时间的发展,对整个中国分享经济行业都将起到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
C.近年来,分享经济已经从交通出行拓展到几乎所有的生活服务领域,平台数量也持续上升。
D.“优步”让私家车主获得了相对丰厚的回报,也使乘客出行便捷舒适,因而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Uber(优步)”网约车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