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杜甫评传

张建东

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在繁荣富庶的盛世里长大。其家庭教育有两个特点:一是“奉儒守官”;二是“立功立言”。家风对杜甫的影响很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就很自然地建立在他生活道路与创作带路的起点上。与盛唐其他诗人一样,杜甫希望凭借横溢才华从科举走向仕途,登上卿相高位而实现愿望。他迷于盛唐表面的繁荣景象,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高唱自己的壮志理想,并不断为政治前途开辟道路。虽然他举进士不第,但仍然踌躇满志,信心十足。

公元746年到755年,诗人35岁到44岁正值壮年,也是唐朝统治由最高峰折向下行阶段。杜甫思想性格逐步转变并趋于成熟,创作《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五首》《奉先咏怀》等。所谓“野无遗贤”的政治欺骗,使满怀希望来长安的杜甫十分震惊。诗人不甘日益穷困,奔走于权贵之门,急寻一条入仕道路,一再投诗干谒,“有儒愁饿死,早晚投于津。”(《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直接向玄宗献《三大礼赋》《封西岳赋》,但都没有实际结果。这让他感到非常悲愤。社会关系与生活条件的变化,促使诗人打破了对盛世的幻想,逐渐认识到“致君时已晚,怀古意空存。”(《赠比郭萧郎中十兄》)然后,开始把自己的遭遇跟昏暗的政局联系起来,这是诗人美好幻想碰到丑恶的现实而遭到破灭的必然结果,这种来自生活深切感知的思想认识上的巨大变化,对诗人的生活特别是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反映重大政治事件的发轫之作(兵车行)既是这一重要进展的标志,也是诗人创作走向广阔的现实主义道路的光辉里程碑。

公元755年到759年,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充分展现,从政信念愈趋成熟,安史之乱爆发,是唐朝的重大政治事件,也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政治原因。诗人处在时代的大变动之中,又处在战乱的中心,曾几次追随刚即位的肃宗皇帝,二任左拾遗之职。“影静千宫里,必事七校前。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他把肃宗当作中兴的希望,然而不论是被俘逃生还是抗疏直谏都未得到重用,最终还是离开了长安,离开了宫廷。诗人与自己所属的士大夫阶段隔离开来,从流亡的饥饿的人民中和满目疮痍的村落间去观察肃宗的中兴。多年的困顿流徒、压抑深思,诗人已能用更加深邃的目光来观察社会,用诗歌不断褒贬,力求对政治事件产生积极的作用。击形诗《北征》便是诗人针对时局写出的政治论述性的鸿篇巨制。

战乱,是唐帝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也是唐代诗歌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曾经被盛唐诗人们热烈歌唱过的一些题材,在叛军铁蹄下已经没有意义,而战乱造成的局面,他们难以立即熟悉认识。这时的诗坛很多些沉寂萧条,但杜甫却如中流砥柱,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写下著名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深刻地反映出封建国家、安史叛军和人民群众三者之间复杂的矛盾关系,忠实地记录战火和灾荒下人民的生活,被誉为“诗史”。“三吏”“三别”,代表者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这跟诗人有着强烈的政治责任感,积极参与政治,亲身体验了人民的痛苦有很大的关系。诗人从政的热望非但没有减退,反而随着对时局的关注而更加强烈勃发。
诗人在公元759年到770年漂泊西南,48岁到59岁。这是杜甫生平的最后一个时期,政治热情执著不衰。“飘飘和所以,天地一沙鸥。”(《旅业怀书》)功名无成,漂泊流离,社会的极度黑暗使诗人不免叹老嗟卑,写下许多吊古、咏怀、追忆往昔痛苦的作品,总结自己的一生。
诗歌艺术已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诗境也异常开阔,然而诗人的政治热情却未衰退,赞颂并效法诸葛亮“鞠躬尽碎,死而后已”的精神,在战后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局面下,总把自己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愈是无能为力,便愈是雄心不已;愈是无能为力,便愈是坚定信念;即便是那些描写山水、田园、花草、鱼虫的诗,也可以看出他从未忘怀国家和人民的心情,“剑外忽传收蓟北......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在流离中听到叛乱即将平定的消息,不禁放歌纵横,欢喜若狂;年老体衰的杜甫漂泊在洞庭湖畔,他舟中自叹:“扁舟应老去,无补圣朝明。”(《野望》)感情悲愤凄凉,却仍然关心着政治。大历五年(公元770年),59岁的杜甫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诗人最后一曲歌声“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还在念念不忘考虑国家的大事。

摘编自《执著的用事之情一一从杜甫生平和创作看其执著的从政信念》)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致君尧舜上”两句,表明了杜甫的抱负,即辅佐皇帝,使其成为有道明君,让人民过上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
B.“三吏”“三别”是杜甫诗歌被誉为“诗史”的典型代表作,反映了杜甫在颠沛流离中对人民苦难生活的深切感受。
C.被杜甫赞颂并效法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不仅是其晚年创作的主题,而且也是杜甫精神品质的概括。
D.安史之乱发生,唐朝由盛转衰,杜甫在此期间却不肯离开长安,被俘逃生和抗疏直谏均是因为对皇室的忠心。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杜甫一生都深受家风的“奉儒守官”“立功立言”的影响,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踌躇满志,信心十足。
B.杜甫一再投诗干谒但终未成功,这使他对朝廷“野无遗贤”的幻想破灭,心情悲愤,写下了《前出塞》《后出塞五首》。
C.跟很多同时代的诗人相比,杜甫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了解更深刻,他在诗坛沉寂萧条时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D.晚年的杜甫写下许多吊古、咏怀的诗歌,概括性地表达了一生的情感,《旅夜书怀》《北征》就是这样的作品。
E.文中多处引用杜甫的诗句,不仅可以增强叙述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而且可以使文章的语言变得更加有文采。
【小题3】执著的从政信念,坎坷的人生遭遇,给杜甫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27 09:40: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冻土
万芊
我爷爷是个老军人,一个久经沙场的退伍老军人。
那年,我爷爷正在自家村头放羊,被路过的部队拉上就走。部队的长官说他们不只管饭,打了胜仗立了功还奖现大洋。懵懂的我爷爷正饿着,正巴着有人管饭,—听有人管饭就屁颠颠地跟着跑了。那年我爷爷才十七岁,一直被拉到了好几百里路外的一个陌生的山村外;当官的让我爷爷在村外挖沟壕,并吼着说:“小子,拼着命挖吧,不要偷懒,否则一开仗头一个丢性命的就是你。”可待当官的才走不远,—个满脸横肉的老兵提着锹和枪过来把我爷爷赶到他原先挖的地方,我爷爷过去一挖,才知是风口中的冻土,硬得很,—锹下去只能铲去薄薄的一层。我爷爷知道自己是在跟时辰赛性命,拼着命挖那冻土,手心震裂了,满是血水。一直到对面有了敌兵,远远地稀稀落落地不停地朝我爷爷这边开炮时,我爷爷才挖出一个只能撅着屁股钻进去的小坑,我爷爷想这回非挨炮弹丢小命不可了。可谁知,对面的小钢炮才打了几炮,我爷爷原先被那老兵霸占的地方正好落了发炮弹,那老兵虽躲着,却被像拔萝卜一般从坑里炸飞出来。望着那血肉模糊的老兵,我爷爷倒是有点幸灾乐祸。待我爷爷挖到能躲人了,敌兵也就撤了。跟他们开仗的小鬼子打仗贼鬼。
说来可能你也不信,就是那回,我爷爷不只肤发未伤,而在挖那冻土时竟意外挖到了一些人家避难时埋的现大洋,沉沉的好几十枚,用土布紧紧地裹着。我爷爷虽说从没拥有过哪怕只是半枚的现大洋,但我爷爷知道这东西的金贵。得了这么多现大洋,我爷爷却不敢声张,只是在部队继续开拔的时候,趴在地上诈死,在冰天雪地里躲了半宿,待部队走远了,折回来取了现大洋。就在我爷爷摸索着想溜回家去的路上,却被另一支部队给逮住了。
新部队逮住他,开仗也正迫在眉睫,给他换了顶帽子,也就编入了新的队伍。即将开仗的队伍,也拼命赶着时辰挖沟壕掩体。晦气也该我爷爷再次轮到,当官的给他指的地方同样是风口的一片冻土,用镐拼命地刨,那土也只能刨掉一丁点。我爷爷心寒了,心想这回非挨炮弹送小命不可。这时一边不远处的一个五大三粗的老兵过来,二话没说,把冻土接了过来,而把他赶到了他自己已挖过的沟壕掩体里。
不长时辰,对面也有了敌兵,开始打小钢炮,狙击手也开始放冷枪。也没放几炮,那刨冻土的老兵,因为掩体实在太浅了,头上中了一弹,人一下子跌扑在冻土上,鲜红的血汩汩地从弹洞中冒出来。跟他们开战的还是小鬼子。
看着帮他刨冻土而替他死去的老兵,我爷爷心里愧疚不已。我爷爷第一回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仗义的人、仗义的军队。我爷爷也是一个刚烈的汉子,人家有义他不能无情,原本打算停仗后再诈回死溜走的我爷爷,也就决计跟上这支部队走了。决计跟部队走后,那些现大洋也就成了累赘,成了累赘后的现大洋也就被我爷爷交给了部队,部队当官的便发还我爷爷一块,说是部队的奖励。揣着这块部队奖励的现大洋,我爷爷跟着这支部队,一路南征北战,最后打过了长江,到了江南一个县城落了脚,按部队上的安排退伍留在了地方上,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
爷爷很长寿,他是不久前才离去的。离去前,他自己似乎觉得有些预兆,他把那枚随身带了半个多世纪的现大洋给了我,也就跟我说了那段往事。爷爷说,我一个山里的放羊娃,原本啥都不懂,是这冻土,让我知道好歹,让我懂得哪些人是靠不住的,哪些人是可以一生一世依赖着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强行要求跟爷爷调换掩坑的老兵被炮弹炸飞了,望着那血肉模糊的老兵,爷爷有点幸灾乐祸。这说明爷爷既命大又缺乏同情心。
B.爷爷挖冻土时挖到几十枚现大洋,却不敢声张,这表现了爷爷的胆小贪财;这些现大洋爷爷后来又交给了共产党部队,这体现我爷爷思想觉悟的提高。
C.爷爷在部队开拔时趴在地上,在冰天雪地里躲了半宿,又折回去取现大洋这一情节塑造丁爷爷不想在战场上送命,弃暗投明的形象。
D.小说中有多处对比,如两支部队的老兵对待新兵态度的对比,爷爷在两支部队对待现大洋态度的对比,对比的运用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使人物形象更饱满。
【小题2】爷爷是一名军人,参加过不同的部队,结合小说的内容,试分析爷爷两次参军的原因。
【小题3】小说以“冻土”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出 警

弋舟

那天在所里做笔录,报案人是个姑娘,说是“心爱的”电动车被盗了。刚写好,又接到社区的电话,说他们晚上有个群众活动,可能参与的人比较多,需要我们帮助维持秩序。

那天晚上社区的活动就是广场舞表演,实际上围观的人并没有那么多,他们高估了自己的风头。过去看了看情况,安排几个保安维持秩序,我独自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巡逻,而同事小吕去了片区。因为又有人报警说邻居在家里制毒,我没怎么考虑就把这案子交给了小吕。

在小吕心目中,警察就该是神探,破大案,捕顽凶,除暴安良。这情绪我也有过。直到今 天,我也不太跟妻子说我每天都忙活些什么。我不做英雄梦了,但希望我妻子还接着做,那样回了家,我才可以心要理得地喊累。所以有时候遇着邻里纠纷之类的事儿,我都不忍心让小吕 去处理。

开始小吕挺兴奋的,像是张网以待,翘望已久,终于来了条大鱼。涉案的小区是教师新村,里面住的都是教师。报案人是位退休多年的小学校长,信誓旦旦地说,以他所掌握的丰富的化学知识,完全能够通过阳台上飘来的怪味儿做出判断。他的邻居也是一对教师,两口子带着个 十多岁的孩子,女主人倒还真是个教化学的。可查来查去,一点儿证据都没有。小吕不太甘心,加上老校长半年报了五十多次警,这个案子就成了小吕的心事。他不觉得我们就只能维持 秩序、追回一辆“心爱的”电动车。

回来后小吕眉头不展,说他又爽在老校长家的阳台上闻了半天,隔壁飘来的只有红烧肉味儿。我想的却是正值炎夏,这会儿的阳台上怕是得有五十度的高温。

那天算得上是平安无事,我们本来可以在宿舍睡个好觉,假如我没有说起老查的事。

老查七十多岁,老伴十几年前过世了,他一直独自过活。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她早年外出打工后,就一去不返。老查经济状况还过得去,有两套房子,住一套,租出去一套。如今这一片的房价可不低。

先是他突然失踪,发了协查函,一城里寻不到,以为他可能不在人世了。半个月后的一天夜里,他却突然打来电话报警,说是自己在家摔倒了,现在根本爬不起来。

等我们赶到时,他正坐在屋子中间的矮凳上,根本不曾摔倒,更不会爬不起来。我们哭笑不得。撤警的时候,他突然抓住了我的手,一刹那,我有着突然被什么抓牢了的感觉。

几天后老查又报假警了。还是说他摔得起不来了。等我赶到的时候,老查照旧坐在小板凳上,臊眉耷眼,像个坐在黑暗舞台中央的老猿猴。

这回,老查主动说他之前是去找打工的闺女了。

走的时候,老查送了送我。他颤巍巍地踅到门前替我开门。手伸出去,捞一把,又捞一把,第三把才捞到门把手上。

又过了几天,还是在半夜,老查的求助电话又来了。我让一个协警过去看看。小伙子回来跟我说,老查点名要我去。这我的气就不打一处来了。问明白他没什么事儿后,干脆就置之不理了,谁知第二天一大早老查竟然找上门来。

他一拐到我前面坐下,第一句话就是:“我要自首。”我按接警程序示意他进来说时,他的脸 上竟然有一种掩藏不住的幸福感。

果然,这又是他的恶作剧,案情很快排除。

就这样他反反复复地闹了有小半年,我们都被折腾得够呛。

这一年的除夕,为了防止他再“闹事”,我们主动邀请他来所里参加新年聚会。他好像被一种氛围感染了。突然挨近我,嘀咕了一句:“就是孤单么,想跟人说话。”

老查的事讲完了,半天都没听到声音。我以为小吕已经睡着了。

“孤单。”他突然发出了一声叹息般的回味。

我探出头,看到小吕的头枕在自己胳膊上,一脸若有所思的样子。又过了一会儿,小吕跳了起来。临出门他还没忘记戴上帽子。

天边露出鱼肚白的时候小吕才回来。我迷迷糊糊地被他吵醒,看见他兴奋地从在我床沿上,腋窝下全是汗渍。

“没错,老校长承认是报假案了。”他说,“本来问清楚我就打算回来,可老头硬是拽着我说 了一宿的话。他儿子去美国三年了,平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小吕的眼睛里布满血丝,着实像一只兔子。

“他那是诬陷,”我说,“涉嫌犯罪了。”

“算了,我教育过他了。”他说,“老头就是见不得邻居家三口其乐融融,说是看了堵心。” 我想,我没看错人,这小伙子能当个好警察。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两段既交代了“我”的身份,也表现了当今部分警察的职业现实,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某实弥漫着“我”壮志难酬的愤懑情感。
B.“我”不忍心让小吕去处理芝麻蒜皮的小事,是因为“我”虽然不做英雄梦了,但还是想托举别人的英雄梦,这个细节表现了“我”的善意。
C.“老查的故事”告诉读者,人的幸福不是靠物质充裕就能得来的,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慰藉也特别重要,尤其对于年迈孤独的老人来说。
D.“我”比小吕有工作经验,告诉他“老查的故事”以及说老校长“涉嫌犯罪”,本身可能都包含一点试探小吕的成分,结果都让“我”很满意。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认为小吕能“当个好警察”的主要原因。
【小题3】小说在叙述“老校长的故事”时,又穿插了“老查的故事”。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上古神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灵魂。神话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的故事和传说。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人民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拟人化的产物,往往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理想的追求。上古神话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精神最初的也最为质朴的记录。
袁坷说:“要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首先应该了解它的神话。”神话大多数是口头创作,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想象和原始理解。虽然我国上古神话受到种种破坏,但人们依旧能够从中看到古代先民的智慧与理想。上古神话中精彩纷呈的故事,光芒四射的智慧,大胆奇特的想象,浪漫瑰丽的色彩使得上古神话具有非凡的文学魅力,也使得它成为了民族精神文化的源泉之一。
上古神话在民族精神方面具体表现为一种悲剧的情怀、不屈不挠的意志与积极奋进的精神。精卫填海的故事可以说是上古神话中悲剧情怀的代表。为了拯救人类于危难之中,一个女子甘愿衔木石以填海而不辍,她的崇高举动表现出悲怆之力。小小的精卫,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要以自己微小的身躯和微不足道的力量填平茫茫的大海,这是多么执着的抗争,多么悲壮的场景。除此之外还有夸父逐日的故事。夸父为着追赶太阳而渴死在路上,他是为了心中的梦想而追逐不已。巴金先生曾说:“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想到,在现实的生存困境中,古代先民在与大自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而在鲧禹治水的故事中,“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埋,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鲧的行为类似于古希腊神话中盗火的普罗米修斯。鲧死后集其精力生下禹,禹秉承父志,最终使得洪水消退,万物重生。这体现的更是一种伟大的斗争精神,一种不屈不挠的意志和信念。上古神话中蕴含着古老的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源泉与脉络,它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恩斯特•卡西尔曾说,“一个民族的神话不是由它的历史确定的,相反,它的历史是由它的神话决定的。”这里,恩斯特•卡西尔十分肯定了神话对于民族历史的影响。同样,在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也能看到上古神话的影响。毋庸置疑,上古神话故事在历史进程中产生过重要影响,同时也有着自身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在原始神话中,人类从何而来?包容人类和万物的宇宙是什么样的?原始先民们思考过这样一些带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它对于今天愈发迷茫愈发找不到归宿的人们,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不屈于大自然的神秘莫测的威力,幻想通过神力战而胜之,正是神话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斗争精神。神话中所表现的这些人类的先祖与大自然积极抗争的生动场景,至今仍能给人们一定程度的力和美的享受,这或许就是神话至今仍具有某种积极的现实意义的一种表现。
人不应当因为有了更加科学的思维而抛弃上古神话。上古神话也是人类认识发展的一个阶段,它是历史的,是有价值的。就如一个成年人不能够否认自己的童年的价值一样。如果武断地否定上古神话,岂不是和吃饼的大汉一样觉得只有最后一块饼有价值而前面吃的都没有价值?在现代社会,人们应该适时地回头看看历史的东西,经历时间淘洗而沉淀下来的必然会发出金子般的光芒。现在的人们太过盲目,追求了半生却发现迷失了方向。一个牢固的精神根基对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强大的根基,人生的大树才会枝繁叶茂,焕发生机。而一旦缺失这样的根基,人就会枯萎,以致迷失在滚滚人流中不知所以。
通过研究上古神话,我们可以更好地追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因为由神话开创和奠基的精神特质在社会文化生活中起着巨大精神力量的作用,它们都曾以潜意识的方式影响着几千年来人们的文化思维方式,进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只要秉承这些有利于生存、发展的精神品质,一个崇尚道德、境界高远的华夏民族将会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摘编自豆丁网文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它是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和周围世界的原始理解的故事和传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之一。
B.神话是人民把自然力拟人化的产物,往往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理想追求,是中华民族精神最初的也是最为质朴的记录。
C.神话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原因就是神话所表现的积极向上的斗争精神场景,至今仍给人带来力和美的感受。
D.鲧禹治水的故事体现了一种伟大的斗争精神,一种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是一种民族英雄勇于担当民族责任的精神写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上古神话想象大胆奇特、色彩浪漫瑰丽,其非凡的文学魅力使得它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不竭的源泉。
B.上古神话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发展的源泉和脉络,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上古神话是民族精神文化之魂。
C.上古神话开创和奠基的精神特质以及所起的巨大精神力量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几千年来人们的文化思维。
D.上古神话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先民与大自然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这些故事是上古神话中悲剧情怀的代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神话中不具有悲剧情怀的是(   )
A.盘古开天
B.仓颉造字
C.神农尝百草
D.刑天舞干戚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双凤的瓦当
胡殷红
①摆在我眼前的是我偶然拾得的一片年代久远的黛青色瓦当。
②这片瓦当躲在江苏太仓双凤镇的一户院落里,它在墙角的瓦砾之中静待我的到来。冬季的落叶轻抚在它的身上,干枯的苔痕给它披上了薄薄的棉衣,唯独露出那张俊俏的“脸”,明朗又清晰。这片瓦当上对称地刻画着可爱的动物图形,两只自然活泼、神态天真像是毛茸茸雏鸡样子的小凤,用各自的一只翅膀,共拥着一个象征财富的圆形钱币。钱币中央画着一朵花,花瓣一层层包裹着,最外面一层,像是熟透了似的向外撇着,使劲搭向圆圈的内侧,饱满丰盈、栩栩如生。这片瓦当前半部颜值颇高,后半部瓦身碎了半片。这片瓦当的图案是线雕,点线变化细致精妙,有着明快写实的技巧。在土质细腻的当面上用这种手法,奏出这样和谐节奏和韵律的匠人,是百年前的翩翩少年,还是威武的汉子抑或垂垂老者?
③我依稀听得两瓦敲击发出的清脆悦耳声。当地的一位老者弯腰拾起一片破碎的普通瓦片敲在我爱不释手的那片瓦当上,当当的声音的确清脆动听。他告诉我说,你拾得的这片瓦当,下垂部分就是你说的“脸”,它叫“滴水”,上瓦端的叫“猫头”,都是起着装饰屋檐和保护椽头的作用,是那个年代民居建筑的装饰配件,它总有百年历史了。
④兴许百年前说着吴侬软语的人们个子都不太高,他们的住所房屋低矮,门户不大,但家家户户的庭院却深深。这些老宅小院每一家都是正门临水,进宅门穿过院子,另有一扇门通往后街。有的院落天井内用普通瓦片搭建一座花墙,月牙形的瓦片勾肩搭背,相互勾连,组成没有规则的花朵图案,看上去玲珑剔透,实际上又当作隔墙,不仅修饰了院子的狭长,还不挡视野。在我看来,最普通的老宅子里的房檐屋下,每一个极小的物件,每一片“瓦头”“滴水”,都是那个年代风姿绰约的少妇,曾经那么美丽精致。尽管如今她皱纹横生,衣衫褴褛,却依旧让人们怀念当年。如若把百年老宅视为一位“原为皇民挡风雨,残痕滴尽凝古风”的男子,我手里的这片瓦当就远远超出仅仅因为美貌而依附在他肩膀上的地位
⑤我想象着,港口边渡轮的喧嚣与江南丝竹伴着一壶老酒,听着潺潺流水和双凤山歌,河道中货船上的叫卖声传来,女人走到靠岸的船边冲着货郎娇羞一笑,讨价还价,买盒香香的胭脂,然后回到青砖黛瓦的屋里淡施胭脂轻画蛾眉;想象着也许会有腼腆的女子羞于与货郎直接交道,足不出户,用根绳子系上个小竹筐,把钱放在里面吊到船上去,把她需要的物品换上来;想象着这种只有水乡临河的人家才有的生活,该多么的惬意。
⑥流连忘返于依水而居的清末古宅,它用斑驳陆离默默地证实着它老天拔地的年龄。眼下家家都有了自来水,河埠边已少有年轻人日常取水、浆洗衣衫,他们大概都去闯荡新世界了,只看到一位安安静静、两鬓斑白的婆婆和三两妇女在那里浣衣。她们把床单放在石头上,用木槌重重地捶上好一阵子,再在河里不断甩动清洗。她们或许是喜欢,又或许是习惯享用家门前生生不息的河水。她们轻声细语地聊天,似乎也逃不脱老街上那些张家长李家短的闲篇。
⑦一片“动静相生”的双凤瓦当,让我记起李商隐《重过圣女祠》中“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的诗句。这份眺望雨打屋檐的感触,在喧嚣的城市里很难体会到了,而这里的青砖黛瓦已然成为我的憧憬。我把这片残存的、渐行渐远的檐端风情保留下来,它是文化的浓缩和积淀。
⑧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在《燃烧的诺顿》里有一段话:“静止,就像一只静止的花瓶,永远在静止中运动。”看着眼前的这片双凤瓦当,它静默不语,但它纹饰的动态效果、鲜活的双凤形象,优美生动,让它的生命形式出现了永久的“恒动”,传递出生命的节奏和律动。
(选自2017年第6期《散文·海外版》,有改动)
【小题1】第②段详细描写瓦当的图案,有何作用?
【小题2】文中画线句的含意是什么?
【小题3】第⑤段作者主要运用了何种手法来描绘过去的生活?其中蕴含了怎样的情感?请加以赏析。
【小题4】双凤瓦当的“动”“静”各指什么?如何理解它的“动静相生”?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城宋韵半城水
——古城开封的“治水经”
王胜昔  赵海龙
开封临湖而生、伴河而现的景点不胜枚举,将这些独成一景的景点“串”起来,形成完整的水系生态系统,是开封人的共识。然而,当“六河连五湖”的水系工程开建后,人们却犹豫了,因为水系工程建设涉及大面积搬迁。
陈慧玲,这位从小在御河边长大的市民,有着自己的顾虑:自家超市生意又该如何经营下去?但不搬迁又会影响水系工程。像众多市民一样,思忖再三的陈慧玲最终选择了搬迁。搬迁后她笑言,“居住环境比以前更美,新开的超市店面比以前更大,生意也越来越好了”。
在搬迁名单上,还有一些私营企业。这些企业基本都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主动搬迁。正如一位私营企业主所说:“搬迁肯定有很大损失,但能让开封更美,为生态文明让路,这是值得的。”
推进水系工程建设,不能一迁了之。对于一些具有较高价值的历史遗存,开封市政府出台了《古城保护与更新改造管理办法》,明确要予以保留。
贯通后的御河,引入了体验游、文化游等新业态,唤醒了沉睡的宋都美景。想象一下:华灯映水,画舫凌波,御河之上“宋桥飞虹”“五园竞秀”“两岸叠翠”等美景尽收眼底,人在画中游的感觉怎能不油然而生?
如今,东护城河沿岸的生态廊道处,都有不少市民早起锻炼。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河道两岸几年前曾是市民随意倾倒垃圾的场地,加之屡禁不止的违章建筑,开封城市内河沿岸一度成为“脏乱差”的代表。
随着水系工程建设快速推进,为城市添“绿”成为开封市民的共同心愿。这几年,每到植树节,市政府都会制定专项方案,以便高效、有序地引导市民义务植树。市民义务植树的热情越来越高涨。当然,添“绿”不只是栽几棵树那么简单,在开封市委、市政府看来,这是一项改善生态环境的系统工程。于是,以美化环境、防风固沙、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等为目标的生态廊道绿化工程全面铺开。此项工程既促进了城市建设与生态文明的和谐,又解决了农业耕种与林业发展的矛盾。在蔡丘村,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种树不如种田,大片大片的庄稼地难得瞧见几棵树。由于缺少林木遮挡,每年春季风沙肆虐不已,农民的丰收愿望一次次落空。
“自从防护林网建起来后,风沙小了,粮食产量也上来了。现在一亩小麦能比过去多打十分之一的粮食。”农民李和德高兴地说。
从“种树不如种田”到“要想种好田,还得先种树”,开封生态环境的改善见证了农业增产的喜人变化,也促进了当地农民的思想认识转变。如今,开封以路、河、沟、渠为骨架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正在加快完善,平原绿化、防沙治沙等工作均步入全国先进行列。
作为老工业基地,开封的化工、纺织等产业较发达,一度衍生出来的众多的小化工厂、小纺织厂,曾为开封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当时在开封有近百家,有些已在行业内小有名气,但当生态文明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时,这些小化工厂、小纺织厂就显得格格不入。他们在排污治理上缺乏技术、缺少设施,这些小化工厂的外排污水严重污染了河流水质,导致一些河流水质指标长期不达标,成为当地人唯恐避之不及的“臭水沟”。深思熟虑后,开封市委、市政府选择了“刮骨疗伤”。众多属于“小散乱污”的化工厂、纺织厂随之关停。
随着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持续深入开展,开封水质环境逐年改善。2016年,全市水质平均达标率为88.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2个百分点;21项考核因子的平均浓度连续多年达到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与此同时,更多的企业加快了节能减排、转型升级步伐,经济也由此步入提质增效的发展快车道。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封人都知道水系生态系统好,但在实际建设中,很多人曾犹豫不决,主要是怕搬迁后会影响自己的生活、工作。
B.开封城的内河沿岸曾经成为市民们随意倾倒垃圾的场地,其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开封市市民的文明素养还不够髙。
C.生态廊道绿化工程的建设,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使得农民种的粮食增产了,从而实现了丰收的愿望,农民都很髙兴。
D.众多小化工厂、小纺织厂虽然曾为开封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但在排污治理上缺乏技术、设施,其所排污水严重污染了河流水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在蔡丘村声势浩大的水系生态系统建设中,所有要搬迁企业明知会有很大损失,但由于政府补偿得当,还是在最短时间内主动搬迁。
B.开封市经过完整的水系生态系统建设,还在御河引入了体验游、文化游等新业态,使贯通后的御河景色美不胜收。
C.对于绿化建设工程,开封市委、市政府认为不只是栽几棵树那么简单,但开封市市民认为绿化工程就是种树添绿。
D.以前蔡丘村的农民认为种树不如种田,但现在认为要想种好田就要先种树,这是他们在思想认识上的一个大转变。
E. 2016年,开封市水质平均达标率为88.9%,髙于全省平均水平,这完全得益子关停“小散乱污”的化工厂、纺织厂。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开封市为打造水系生态城市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