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工业互联网是传统产业“智能+”的基础支撑工具。以“智能+”接棒“互联网+”,不仅是因为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大到强、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更因为智能技术经过了多年孕育发展,尤其是我国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已涌现出一些领先世界的技术成果,具备了与发达国家同台竞技的能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智能+”,并强调“智能+”对于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升级赋能作用,意在强化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焕发经济新动能。从“互联网+”到“智能+”,互联网新技术从消费端到产业端的深度迁移和升级,越来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如果说“互联网+”更偏重于先实现互联互通,“智能+”则是在万物互联新时代,通过智能化技术为各个行业深度赋能,是数字技术发展升级的全新阶段,并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消费端的成功应用进一步迁移到产业端,重塑产业结构和生产模式,激发效率革命,打造传统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新动能。

(摘编自《“智能+”带来新变革》,转自新华网)

材料二:

从技术本质看,“智能+”与“互联网+”所依赖的关键核心技术不同,计算科学的发展以及智能技术与互联网的融合,使“智能+”拥有了远超“互联网+”的发展潜能。人工智能与互联网分别是“智能+”与“互联网+”所依赖的关键技术,两者的发展路径不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相互独立存在。

从经济特性看,“智能+”与“互联网+”的价值创造方式不同,“智能+”超越了“互联网+”带来的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和网络外部性,将通过智能感知、自主预测等塑造出一个更加智能化的经济形态。

从影响程度看,“智能+”与“互联网+”产生的影响在广度和深度上也不同。“智能+”不仅能覆盖互联网不能“+”到的领域,还能实现智能技术对社会生产活动和关系的全新赋能,在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上将远远超过“互联网+”。

(摘编自《抢抓“智能+”催生的新机遇 培育更强劲新动能》,转自《经济日报》)

材料三:

“从‘互联网+’走向‘智能+’是一种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在‘智能+’时代,更多的挑战和应用将来自企业端和产业端。”近日,新华三集团副总裁、云数产品线总裁张岩在接受包括环球网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

他认为,“随着ABC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融合,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不再局限于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都可以通过这些技术实现互联”。当万物皆可互联时,“智能+”将促使生活和生产效率发生质的飞跃,也就是利用更智能的机器、更智能的网络、更智能的交互来创造出更智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生态系统。

(摘编自《“互联网+”到“智能+”关键何在》,转自环球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智能+”,“智能+”对于产业尤其制造业会有重大作用。
B.“智能+”与“互联网+”依赖的关键技术不同,发展路径不同,所以只能相互独立
C.“智能+”是数字技术发展升级的全新阶段,它将面临来自企业端和产业端的更多挑战。
D.“智能+”能对社会生产活动和关系全新赋能,创造更智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生态系统。
【小题2】根据材料,下列不属于我国产业从“互联网+”走向“智能+”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大到强、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
B.在一些领域,我国的智能技术领先世界,可与发达国家同台竞技。
C.“智能+”更偏重于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
D.从技术本质、经济特征、影响程度来看,“智能+”都超越“互联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14 08:45: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泰戈尔的文学圣殿
刘湛秋
(1)在我童年的梦中,泰戈尔诗中的云彩、溪水、野花曾那样驱动过我的想象力,使我贫穷的童年有了一笔巨大的财富。他的诗陪我度过了那些快乐和忧伤、饥饿和苦读的黎明和黄昏……现在,当我已越过天命之年,再来看泰戈尔的作品依然如此新鲜,只是更显深邃、幻丽,像高邈的天空,像恒河的波影。泰戈尔那长满大胡子的、和善的肖像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2)我一直在思索,泰戈尔的魅力何在?为什么几乎所有批评家和诗坛巨子都尊称他为大师呢?大诗人庞德在听另一位大诗人叶芝朗诵泰戈尔诗歌时惊呼:“一个比我们中间任何一个都要伟大的人出现了。”这仅仅是两位大诗人的虚怀若谷或者一时冲动吗?显然不是,这是真诚流露的结果。
(3)那么,泰戈尔为什么能使我们激动不已呢?从表面看来,他的作品很少有所谓高深莫测的玄机,也不刻意于雕琢宏伟的构造,其语言又如此质朴无华……我们几乎找不出什么“秘密武器”。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一旦进入泰戈尔的世界我们就不得不跟随他前行。那是一个充满生命力、洋溢着欢乐、点燃着希望、倾心于爱恋的大千世界。
(4)在印度的古哲学中,“梵”是宇宙万物的统一体,是人类和谐的最高象征。泰戈尔的生命中浸透了这种哲学的意念,但是,泰戈尔不是宗教者,因此,他没有把这种意念引向来世或虚无飘渺的天庭,他扎根于泥土,培育着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鲜花,他爱着人——从国王到乞丐的各色人群,因此他寻求到了那种“梵我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他并不想指点人们什么,他只想向人们倾诉着。在《吉檀迦利》中的“你”是谁?是诸天之王吗?是国王吗?是他爱恋的女人吗?是他的挚友吗?是陌生的过路者吗?也许是,也许都不是。那个你就是“你”。谁面对着泰戈尔,谁在读泰戈尔的书,谁就是那个“你”!那是一种象征,是真善美的象征,是泰戈尔的世界中最高爱情的象征。如果你净化了自己,你也就是这种象征,你也就达到那种境界了。泰戈尔在对你说话,在悄悄地、坦露心灵地、极富情感地说话。此刻,任何的故弄玄虚或矫情都是丑陋的、多余的,任何的包装也显得委琐了。所以我说,泰戈尔的魅力在于“泰戈尔和你”。你们之间和谐交融,你慢慢地真正地把这“你”看成了你自己,你顷刻就变了,你和泰戈尔合二为一。
(5)世间还有什么文学作品比这种魅力更震撼人心呢?
(6)泰戈尔为自己建立了一座文学的圣殿。他的为人、他的作品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在这座文学圣殿里,我们不是膜拜上帝、真主,或者佛祖,我们只是来寻找自己。
(7)任何时候,我打开泰戈尔的书,不管翻到哪一页,我都会读下去,而且瞬间进入那种感觉,泰戈尔的感觉。那是充满生命力的、洋溢着欢乐的、点燃着光明的、倾心于爱恋的大千世界。让一切欢乐的歌调都融和在我的最后的歌中——那使大地草海欢呼摇动的快乐,那使生和死两个孪生弟兄在广大的世界上跳舞的快乐,那和暴风雨一同卷来,用笑声震撼惊醒一切的生命的快乐,那含泪默坐在盛开的痛苦的红莲上的快乐,那不知所谓、把一切所有抛掷于尘埃中的快乐。接触到这样的文字,我们的心怎么能不升腾起来?我们会有辉煌的感觉,我们内心潜藏的低沉、消极、忧郁甚至绝望的意念顿时会被泰戈尔的欢乐春风一扫而空。
(8)当人类一步步朝向更现代化、更文明、更和谐的社会发展时,我们和泰戈尔是越来越近了。
(9)在这越来越近的像朝圣者队列般的广大读者群中,恐怕除了他的祖国的人民外,就数中国人了吧!
(10)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几乎没停止过翻译与出版泰戈尔的作品,尤其近几年来,各种版本,各种编选本此起彼伏,像印度洋的波浪汹涌不已。这反映了开放的中国读者的情感,也反映了泰戈尔对中国的情感。泰戈尔生前来过中国,并和中国大艺术家梅兰芳、徐悲鸿都有过深切的友谊。这恐怕也是世界上别的大文豪所难以享有的吧!
(11)在泰戈尔的面前,我深有在高山下、大海前的感觉。此刻,任何的喋喋不休的评论都是多余的。我们只有怀着虔诚的心,默默地步入这座圣殿!
(12)嘘,安静些!在美的星空下,我们除了勇敢追寻,别无选择!
【小题1】作者在文章开头描述了童年时期的“我”与现在的“我”阅读泰戈尔作品的感受,其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小题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当人类一步步朝向更现代化、更文明、更和谐的社会发展时,我们和泰戈尔是越来越近了。
(2)在泰戈尔的面前,我深有在高山下、大海前的感觉。
【小题3】仔细阅读文章第四段,简要概括泰戈尔思想中“梵”的内涵。
【小题4】要全面地认识一个文学家,作者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国学大师汤一介
“当一个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前夜时,它必须回顾自己的历史文化,从中吸取力量,‘反本开新'。”北大哲学系教授、著名学者汤一介如是说。
汤一介生于天津,父亲汤用彤是国学大师,早年留学美国时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其著作《魏晋玄学论稿》和《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是研究魏晋玄学与佛学的必读经典。梁漱溟、熊十力、钱穆、贺麟、冯友兰等文化大家往来于汤家,汤一介耳濡目染,年轻时便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思考。
在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汤一介着力于构建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体系,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这三个基本命题阐释儒学,使之有益于当今世界。汤先生的学术兴趣,原在道、佛与魏晋玄学。1983年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时,深感外国学者、世界哲学界更关注中国的儒家思想及其作用,此后他开始关注儒学。思考儒学对今日人类社会的健康、合理发展的贡献。作为国内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汤一介在北大成立儒学研究院,整理九卷本的《中国儒学史》。当时,美国学者亨廷顿发表《文明的冲突》,“文明冲突论”风行一时。对此,汤一介立即给予批评和回应。他用“和而不同”的思想指出,文化可以不同,但可以和谐相处。怎样实现文化共处呢?汤一介认为唯一的途径就是对话,只有互相理解、相互尊重,才能取得共识。以北京大学哲学系为核心,组建了中国文化书院,汤一介任院长。书院举办了“文化系列讲习班”,还举办了有数万学员参加的“中外文化比较研究”函授班,推动了当时的文化启蒙运动。他先后出版《郭象与魏晋玄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在非有非无之间》《佛教与中国文化》一系列著作,主编了《中国文化书院文库》《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国学举要》等大型丛书。汤一介认为,建立不同于西方解释学的“中国化的解释学”非常必要,中国有很长的解释经典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解释经典的资源和方法,如果加以系统的整理,定会得到某些不同于西方解释学的理论和方法。
晚年汤一介全身心投入《儒藏》的编纂工作。1990年,63岁的他就想做这个工程。在他看来,中国已有《佛藏》《道藏》,可一直没有《儒藏》。虽然明清两代就有学者提出要做《儒藏》,但最终都没有实行。汤一介说:“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思想,儒家经典有一个源远流长的传承过程,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至今。现代科技手段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和保存方式,为大规模整理和传播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4年《儒藏》启动,由汤一介任首席专家,中国、日本、韩国、越南近400名学者参与,迄今已出版100册。在汤一介等学者的构想中,《儒藏》最终将包含书籍3000余种,约10亿字,规模将超过《四库全书》,基本囊括中、韩、日、越历史上较有价值的儒学著作,计划于2025年完成。汤一介常对身边人说,“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中断,就是因为有经典存世。编纂《儒藏》,关系到中国人的文化自强、文化自信。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是知识分子应有的对国家、民族的担当与职责。” 
“我的名字叫‘一介',大概是父亲希望我做一个书生。纵观这一生,我实际也算是做了一个书生吧。”汤一介说。
相关链接:
①汤一介(1927——2014),国学大师、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2002年10月,提出编纂《儒藏》的构思,得到了张岱年、季羡林的鼓励和支持,2003年国家教育部批准立项。
(摘自《百度》)
②《儒藏》收入近500部儒学典籍精华编(约1.5亿字)和近5000不儒家典籍(约10亿字),以及著录万余部儒家典籍的《儒藏总目》,是最齐备和最完整的儒家思想文化著述的总汇。汤一介是《儒藏》项目的总负责人。
(摘自《儒藏项目专家汤一介》)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父亲汤用彤是久负盛名的国学大师,言传身教对他影响很大;这样的家学渊源是使汤一介成为著名学者的主要原因。
B.从创建中华文化书院推动文化启蒙,到弘扬儒学、编纂《儒藏》,汤一介把做学问与时代赋予的使命融为一体,体现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C.汤一介主张“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构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体系,以和谐化解中西方文明冲突问题。
D.汤一介认为,建立“中国化的解释学”非常必要,中国解释经典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方法多样,西方解释学无法与中国相比。
E. 为了儒学文化传承与发展创新,作为《儒藏》项目的提出者和总负责人,汤一介以多元开放视野和特有的学术敏锐,做了大量的工作。
【小题2】(小题2)汤一介先生对 “文明冲突论”有哪些方面的回应?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题3)材料开头和结尾引用汤一介先生的话,各有什么作用?
【小题4】(小题4)汤一介先生编纂《儒藏》对于中华文化有什么意义?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杨锦
①日暖云轻的清晨,捋一捋惺忪的睡眼,携一阵恣怠,于巷间徘徊,惬几丝凉意,忆几个暖季。那时,他静憩树旁闲观戏蚁,她端坐窗前捧书低吟。那时,可静赏月景,彼此欢声笑语,但如今却适逢几份雾气已渐看不太清。
②在雾色中踱步而行,似有种雾里看花的意境,巷口的青石板已渐烙印上岁月的痕迹,苔色一层深似一层,似乎在用老者深邃的眼神会意着我:“你还记得什么?”或许它应被我们遗弃,或许应被人们想起。踏着这份沉重的绿意,我仿佛回至从前。
③巷道间,三两好友肩并肩有说有笑,有时彼此抒发愤懑的情绪,有时则互相逗笑,于谈笑间我们俯身静待栀子花的开放,抬头赞咏梅花傲霜斗雪的挺立,直视眼前淡竹昂扬的姿态。我们越走越远,或被栀子花迷住,或被梅花折服,被淡竹倾倒,已渐渐在雾色中探寻不到彼此的踪迹。
④独倚窗前,一页页翻动着仅余的残页,嗅着,看着,听着岁月的琐屑,几阵雨纷至沓来,或有“风雨故人来”的感受,我想忆起什么,但终被烦躁的心绪打消。
⑤隽几份诗情,只身单骑,或近观戏花,或俯身低吟,间或舞动马鞍飞驰旷野,倦了便用水轻拭去倦意,继而于溪边款款而行。霎时,遥闻几阵羊群觅食的天籁之音,简单而又悠长,清脆而又深远,抬头可窥见毫无他色的天宇,蓝得那么虚幻,洁得那么彻底,竟让我饕餮般的一览无遗。
⑥路边走走停停,原野上四处探寻,一路有无数的风景,我本应庆幸,我本应欣喜,只是我的心绪已渐觉沉重,不是风景不好,而是很多东西已经逝去。
(节选《散文网精选》)
【小题1】下列关于本文的分析和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A.通读全文可知作者主要以“愁”“叹”为情感线索行文抒情。
B.第①段中,“她”“他”代指与作者感情要好的同桌,表达作者对同桌的思念之情。
C.作者于第②段中运用比喻与拟人的写作手法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这一切应被我们遗弃”的无奈与叹惋之情,并且表明“这一切应被人们想起”这一观点。
D.作者于第④中产生的烦躁心情是因为那阵雨纷至沓来而导致的。
E. 本文是抒情性散文,通过环境描写的变幻来体现作者复杂的心情,最后以“很多东西已经逝去”落笔,表达对物是人非的遗憾与感慨之情。
【小题2】作者为何以一个“寻”字为题?
【小题3】最后一段中“很多东西已经逝去”,请简要分析作者认为逝去的应是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中国文化产业从起步、破冰,如今已经进入到快速发展的轨道。互联网文化及其产业运营在其间扮演了“黑马”的角色,其增长速度之快,消化能力之强,包容性之大,深切满足了时代需求,已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对资本的依赖程度较高,文化产品的商业特征势必就比较明显,艺术特征则相对较弱。

每日更新是网络文学最显著的特征。网络作家每天一般更新两到三章。在更新过程中,网络作家与读者之间即时互动,网络文学的生产、消费过程处在同一条线上。表面上看,一方是生产者,另一方是消费者,但他们除了“供求”关系,还存在“共生”关系。这种新型的读写关系是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核心,直接决定了网络文学的存续方式和审美范式。创作者、阅读者和故事创作之间相互妥协和平衡,消费过程完成于这一动态系统当中。无论是不是知名作家,创作哪种类型的作品,在读写关系的塑造过程中,都必须遵循网络文学的“游戏规则”: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网络超长篇小说也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在中国移动阅读基地的调研中,拿天蚕土豆的《斗破苍穹》为例,这部长期位列移动阅读基地畅销榜榜首的作品,长达530多万字,之所以受到读者的喜爱,就是因为它的故事吸引人,能够把读者的碎片时间有效串联起来。也就是说,在日常工作之外,网络小说成了众多读者业余生活的主线,在这样强大的时间消费中,阅读已经不仅仅是文学欣赏,更多的是心理需求。

有人指出网络文学过度娱乐化的危害性,针对作家而言,最主要的后果是创作主体性的丧失,这需要引起网络作家的重视。近年来,随着无线阅读风生水起,网络文学的蛋糕越做越大,腾讯、百度、亚马逊等IT业龙头企业,也纷纷将目光投向这片众声喧哗的领域。网络文学所涉及的范畴已经不能用既有的文学概念来概括,它还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商业模式。在资本的推动下,网络文学正朝着文化产业所期望的跨界性方向发展。一部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将会吸引大量资金投入,衍生出多种艺术产品。但同时,有更多的网络作家对自己的写作前景感到困惑,他们挣扎在文学和商业的拔河绳两端,之所以无法做出选择,是因为他们不想放弃文学,文学的光芒依旧在他们的头顶闪耀。

同样的问题,不只针对网络文学,而且针对整个中国当代文学。今天,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面对文学的商业属性?改革开放30余年,当代文学释放了丰富多元的能量,唯独商业能量未能得到有效释放,文学和商业之间似乎存在一堵无形的墙。网络文学的出现,提供了大量可供研究的文本和现象,把商业属性的话题直接推到了我们面前,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岂能无动于衷?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在关键的时间节点上,网络文学获得了最大的成长红利,同时,现代科技也为网络文学的成本最低化提供了几乎是免费的午餐。或许,当代文学可以就此发现一种新的可能,一种新的成长模式:文学性与商业性相互制约、共存共生。在这种模式下,商业性不再是单一的经济指标,而是包括市场、消费和阅读趣味等元素在内的综合性指标,它的存在将促使文化产业生态系统更加丰富,网络文学创作焕发新的能量。

【小题1】下面所有选项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对资本的依赖程度较高,所以文化产品不讲求艺术性。
B.每日更新是网络文学的本质特征,在更新过程中,网络作家与读者之间互相影响,互为制约。
C.改革开放30余年,当代文学释放了丰富多元的能量,但是商业能量并未能与文学之间达成平衡。
D.网络文学已经不是既有的文学,它变成一种商业模式,拉动资本运作和多种产业发展。
【小题2】根据本文内容,下列说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过度娱乐化的危害性巨大,不光是对于文学。对作家而言,最主要的后果是创作主体性的丧失。
B.当代文学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成长模式:文学性与商业性相互制约、共存共生。
C.网络作家与读者之间即时互动,网络文学的生产、消费过程处在同一条线上。
D.网络文学正朝着文化产业所期望的跨界性方向发展,逐步将其商业性演绎出来。
【小题3】对本文内容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部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往往会吸引大量资金投入,衍生出电影电视剧等艺术产品,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
B.网络作家们对自己的写作前景感到困惑,他们无法在文学和商业里找到平衡点。
C.在日常的网络文学阅读中,人们为满足心理需求而放松了对文学欣赏方面的要求。
D.文学在面临商业化问题时,逐渐让文学失去了独立自主性,我们应该摒弃文学商业化,使之保持纯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