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2018年2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英文版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将分九卷陆续出版,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事。中国人有“侠”情,且认为“侠”可以超越文化边界。西方文化中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罗宾汉式的绿林英雄,以及风靡当下的银幕上的超级英雄,在我国都有“侠”缘。

但是,侠不是骑士,甚至不是武士。不管是骑士,还是武士,都是某种权威——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而侠,非身份,亦非职业。侠,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事方式。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在笔者看来,侠不见得真有如此伟大,反倒是韩非子的话更为直接,“侠以武犯禁”。侠,是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是一种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

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这种“豪放不羁”,如《笑傲江湖》所描绘的,不贪高位,不惧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己合奏一曲《广陵散》。侠的“快意恩仇”,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洪七,他收了贫女一个鸡蛋后,冲入王府杀了一众刀客,为贫女的弟弟报了仇,自己则在交战中被削掉一个手指。洪七是侠,他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是否“痛快”。相比之下,《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载诸人,虽勇猛如聂政,忠义如豫让,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

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在徐克电影《七剑》中,被清兵追杀,身受重伤的傅青主,对无助的村民们说,“上天山,找帮手!”为什么天山上的剑客要帮助素不相识的傅青主和村民们?因为他们是有担当的侠。电影《佐罗》中,迭哥代替遇刺的好友前往南美行总督之职并化身蒙面侠佐罗行侠仗义,解救被欺压奴役的殖民地百姓,也是一种担当。

侠,其实很少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那些根本就是“地下政治组织”,而不是“豪侠”的聚集地。“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与其说是武侠的宏愿,倒不如说是野心家的梦想。如果说《鹿鼎记》《书剑恩仇录》中的帮会还有个“反清复明”的宏大目标,而《笑傲江湖》中的各大门派的纷争,则更是把“江湖”这个会党互相傾轧的修罗场揭露得淋漓尽致了。武侠小说虽妙,但其对大众的影响力显然还是不敌武侠片。可惜的是,近年来,中国武侠电影势头亦渐弱。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蝙蝠侠、蜘蛛侠、钢铁侠、闪电侠、神奇女侠……一众奇侠不仅在各自电影中大显神通,更时不时地联合作战,《复仇者联盟》《正义联盟》等等,让观众应接不暇。

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哪里有不公,哪里就有他们,他们是正义的化身,他们代表着善良,勇敢,不畏强权,不慕金钱,他们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本领、勇气和责任感。他们能为人们所不能,解救弱者于危难之中。他们身上,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摘编自王伟滨(中国武侠走进英语世界》,《光明日报》2018年1月17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司马迁看来,侠有很多值得赞许之处,如已诺必诚、舍己救困、不矜其能等。
B.在韩非子看来,侠并非真有如此伟大,“侠以武犯禁”的行事方式是把双刃剑。
C.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所以即便勇猛如聂政,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
D.侠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而真正的“豪侠”并不聚集于此。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英文版即将出版一事自然地引出了有关“侠”这一论题,增强了文章的时代感。
B.文章从“侠”的行事方式、精神内涵及其社会意义等多角度展开论证,给人以层次分明的印象。
C.文章在选择事例进行论证时并不局限于中国武侠小说,还选取了不少人们熟悉的中外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形象。
D.文章将中国武侠电影势头走向衰落与“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进行对比论证,揭示了本文的写作意图和中心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并不完全认可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提出的对侠的评价,而是赞同韩非子的“侠以武犯禁”观点。
B.江湖门派热衷于相互倾轧,常把“千秋万代,一统江湖”当成自己的宏愿,而侠与他们有很大区别。
C.骑士和武士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这决定了既非身份也非职业的侠与它们毫无共同之处。
D.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侠士都是正义的化身,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5 02:56: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代史学大家朱希祖的痛与梦
朱希祖1919年任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代理主任,教授中国文学史。“五四”前后的北大,“卯字号”的诸位名教授,可谓北大的台柱子。所谓“卯字号”,就是几个属兔的大师级人物,两只“大兔子”是陈独秀和朱希祖。四只“小兔子”分别是胡适、刘半农、刘文典以及林公铎。其实,陈独秀和朱希祖是两只“中兔”,还有一只“老兔”蔡元培。
“中兔”朱希祖似乎有点瞧不上“小兔”胡适。胡适初进北大,还是末学新进,对朱希祖很尊重,朱希祖的藏书中有很多是海内孤本、秘本,胡适就经常到朱家来看看藏书,谈谈版本,请教学问。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一出版,引来叫好声一片,胡适在序言中特别感谢了朱希祖,而朱希祖似乎并不领情,说此书写得肤浅,还肯定地说,胡适既不懂佛学,也不懂宋明理学,他这本《中国哲学史大纲》是写不下去的。当然,朱希祖这番话是说给很亲密的朋友听的。但另一位章门弟子黄侃就不同了,在中央大学的课堂上,黄侃公开讽刺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只有上半部,没有下半部:“昔日谢灵运为秘书监,今日胡适可谓著作监矣。”学生不解,问何意。黄侃回答:“监者,太监也。太监,下部没有了。”引得学生大笑不止。后来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勉强出了中册,下册果然无疾而终。但这个小插曲,并不影响两人的交情。
对于学者来说,爱书、读书、购书、藏书、著书,是其生命中非常重要的生活内容。“不与人物接,不为山海游。终生伏几案,天地一书囚。”这首带有自嘲意味的自题,可谓朱希祖为书而奔走一生的写照。
在内忧外患的年代,战争的阴影,始终笼罩在朱希祖那一代学人的头上。藏书的命运和人的命运一样,几经颠沛流离,在飘摇的旅途不知何处可安身。自从1935年开始,朱希祖为他的藏书免遭兵燹而忧心奔走,寻觅安稳的、理想的藏书之所。从朱元曙《郦亭藏书的艰辛与悲凉》一文可知朱希祖为藏书东奔西走的情形:“9月16日开始运书至徽州,暂存徽州师范学校。19日,先生返回南京处理事务,途中遭遇轰炸。20日,连夜抵宣城,督运书籍。10月2日,运书完毕,先生返回徽州。时上海战事,日趋危急,先生恐徽州亦被波及,乃决计迁屯溪,并由水路运书前往,存三门呈洪宅。后,先生又觉不妥,乃于18日至隆阜,与学生戴伯瑚商议,最后决定将书藏于戴震藏书楼,托戴伯瑚保管。”
从朱元曙的记录来看,我们仿佛看到朱希祖先生冒着敌寇的飞机轰炸,风尘仆仆地穿行于皖南山区,忧心如焚地看护在路上的书籍,多次转移,直到认为绝对安全为止。
1934年8月13日,朱希祖看报纸得知,日本陆军省军务局长永田铁山在陆军省被刺死,他在日记中写道:“永田为稳健派中心人物,激进派恨之入骨,故有是难。日本军人不服从命令,不守法纪,亦为中日将来之大祸,而吾国华北风云恐又将为彼激进派所掀动矣。”后来局势的发展,正如朱希祖日记中的预料。
正是在中日战争的阴云下,朱希祖朱偰父子,开始对南京六朝陵墓进行调查。为何要调查六朝古墓?“杜外人之觊觎,扬先哲之耿光”。维系着中国文化的六朝遗迹、石刻等,却湮没在荒草之中,无人问津。“爱国之情”加上“亡国之痛”,促使朱希祖、朱偰父子挑起调查六朝古墓的大梁。
抗战爆发,避地巴山,客居重庆,这是朱希祖生命中的最后时光。日寇对重庆实施了野蛮的轰炸,严重危及学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940年5月28日,朱希祖日记六:“上午8时至国史馆筹备会办公,9时半回考选委员会,半途有空袭警报,10时半放紧急警报。敌机九十八架,分三次来袭,北碚、池溪口轰炸最烈,复旦大学在北碚,其教务长孙寒冰死焉,平民死伤二百余人……”这样的日子,是抗战时期客居重庆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缩影。
1944年7月5日,朱希祖病逝于上海医学院附属医院,享年六十有六。一代史学家朱希祖遽归道山,“及身未见中原定”,他没有支撑到山河重光、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朱希祖的丧事“极一时之哀荣”。蒋介石特颁“渊衷硕学”的挽词。各界赠送挽联三百余幅,学界名流及官员出席者三百余人,这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实属罕见。国民政府颁发《褒扬朱逖先先生令》,赞其“生平专研历史,旁搜远绍,考证精勤。著述流传,成就甚伟”。
(节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朱希祖(1879-1944):字逖先,生于晚清,留学日本。作为历史学家,朱希祖在担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期间,制定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史学课程体系,使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②“九一八”事变后,尝恨民族败类在东北、华北、南京组织伪政权,又愤于日寇沿袭金人封张邦昌、刘豫故技,因而勾稽两宋史料,撰《伪楚录辑补》六卷、《伪齐录校补》四卷、《伪齐国志长编》十六卷,揭发敌人奸谋,揭汉奸秽迹,以昭国人,以明学以致用之旨。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朱希祖在好友黄侃面前调侃说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写不下去的,依据是胡适既不懂佛学,也不懂宋明理学。他的话后来果然应验。
B.自从1935年开始,朱希祖为他的藏书免遭兵燹而忧心奔走,寻觅安稳的、理想的藏书之所。几经周折,最后决定将书藏于戴震藏书楼,托戴伯瑚保管。
C.朱希祖看报纸得知,日本陆军省军务局长永田铁山在陆军省被刺死,从而预见“华北风云恐又将为彼激进派所掀动”,表现了一个学者对国事的关注与担忧。
D.1944年7月5日,一代史学家朱希祖遽归道山。他的丧事“极一时之哀荣”。蒋介石特颁“渊衷硕学”的挽词。这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实属罕见。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面对在新文化运动中声名鹊起的胡适,朱希祖却并不看好他,并对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给予严厉批评。
B.“终生伏几案,天地一书囚”既表明朱希祖一生酷爱读书、藏书,又隐隐透露读书、藏书带给他的痛苦。
C.在内忧外患的战争年代里,朱希祖为他的藏书四处奔波和操劳,最终为国家保存了一脉书香。
D.六朝遗迹、石刻等湮没在荒草之中,无人问津,这促使朱希祖父子开始对南京六朝陵墓进行调查。
【小题3】朱希祖把历史研究放在深刻的社会背景下,“以明学以致用之旨”,让历史研究为社会现实服务,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飞翔的黄豆芽儿

我八岁那年,母亲去世了。

母亲烧过百天后,奶奶把她领进了家门。她的脸很像房前的向日葵,很圆很大,眼睛也大;穿着绿色的呢子衣服,上面用金线绣着俗艳的牡丹花,人显得有些虚胖。

她很不拿自己当外人,三下五除二扒掉我身上的衣服,我害羞地往后躲,她“嘎嘎”地笑:“躲啥躲,小屁孩,从今天起我就是你妈了。”她把我抱到大盆里,给我洗澡。很多很多的肥皂泡几乎给我洗掉一层皮,姐姐站在一旁冷冷地看。她去倒水时,姐姐说:“不许你管她叫妈!”我点点头。我们有事时叫她赵姨。

没几天,我就挨了她的打。她炒了黄豆芽儿,我不吃。她给我夹到碗里,我不知哪来的勇气,端起碗,把整碗饭倒进了泔水桶里。她伸手给了我一巴掌,骂:“你这败家孩子,你爸天天人不人鬼不鬼地挣那点儿钱,哪扛你这么败坏的?”

姐姐站在她面前,大声说:“你少在这装大尾巴狼,别以为谁不知道你是‘嫁死’的,我们老齐家的事,你少管。”

她的脸“刷”地一下子,白成了一张纸。

我问姐什么是“嫁死”,姐没说。没几天,我在邻居的嘴里知道了“嫁死”就是嫁过来时给买了一张保险,然后就盼着矿上出事,人一死,新娘就可以拿钱走人了。我听了,脊背发凉。

一个黄昏,矿上的警报尖锐地打断了各家各户刚刚升起的炊烟。她踉踉跄跄地跑出去。回来时,脚步扭了麻花儿,不过,她没有像矿上那些女人那样哭天抢地,她的眼里没有泪。

她三天三夜水米没打牙,也没人去管她。叔叔们说:“看着她点吧!”奶奶叹口气说:“算了,腿儿长在人家身上,要走要留随便吧。”第四天,她打开门,洗了整整一杆衣服。晚上,她包了很大很大的白菜包子,她说:“他走了,咱们的日子还得过 。”

放学回家,我看到院子里摆了两麻袋黄豆。她坐在桌子前挑豆子。我睡觉时,她哗啦哗啦地用水淘豆子。问她这是干什么,她说:“生豆芽儿。”又补充一句:“卖了,挣点儿钱花。”

她伺候那些豆芽儿比伺候孩子还精心,一天不知要看上多少回。好多个晚上,我都被搬动盆子的声音惊醒。灯光下,她搬动大铝盆,给豆芽儿换水。那些豆芽儿像可爱的胖宝宝一样很富态。而她,如向日葵一样的脸却瘦了下去。

豆芽儿不知不觉就长长了。她用自行车驮出去,回来时,筐的大肚子就空了。没几日,豆芽儿筐不再空肚子了。满满地出去,满满地回来。她坐在院里长吁短叹,一遍又一遍让我帮着算再降多少钱合适。嘴里还叨咕着,人家咋能卖那么低的价钱呢?我说,该不是从秤上找了吧?我也给你的秤琢磨琢磨。她说,咱挣的是光明正大的辛苦钱,那样的缺德事咱不干。

豆芽儿被她送给左邻右舍,人家给钱,她死活不肯要,说,权当做个广告了。那些天,我看到她的眼睛总是红红的,嘴角起了很大很大的水疱,像挂了两滴水。

没几日,豆芽儿筐又空了。她说,老二,你猜咋的?那些人生的豆芽用尿素,怪不得又长又压秤呢,今天全叫工商给查了。她说,这人到啥时候都不能坏了良心。

日子飞快地溜走了。她卖的豆芽儿在矿区很受欢迎,她的吆喝也很有意思,她不像别人光喊“豆芽儿”,而是喊:“老齐家豆芽儿!”

我从学校回家时,我常常碰上一个老实的男人在帮她搬麻袋,她让我叫蒋叔。我想,守了这些年,她对这个家也算够意思了。我跟姐姐说,赵姨要走,你别拦着。姐瞅了瞅她,没吭声。话是这样说,可每次回家时,我的心还是悬着。

她没走,风雨不误地生豆芽儿卖豆芽儿。矿上的人几乎家家的餐桌上隔三差五地就要摆上一盘老齐家豆芽儿。

她来学校看我,给我带来满满一瓶子鸡蛋酱,还带来一件新织的毛衣。她说“别省着,身体也要紧。”她走时,我注意到,她的鞋后面张了嘴,像一只滑稽的青蛙,每迈一步,它就张一下嘴,她穿的还是那件绿色的呢子衣服。衣服褪了色,剪烂的牡丹花被她用针细细密密地补上了。她到我们齐家十几年了,这件衣服还是她最好的衣服。低头看手里的毛衣,灰色的,很简单的针法,有好几处漏针的窟窿。

高考结束了,我背着行李卷儿回到矿区。家里空荡荡的。邻居说,老二,你赵姨去医院了。急忙往镇卫生院跑。一路上,我的泪不停地流。

她贫血,眼睛也不好,在卫生院躺了两天,就说什么也不住了。她说“那些豆芽儿烂根儿,就卖不出去了。”回到家,我说:“你指挥,我来弄。”不就是生豆芽儿卖豆芽吗?挑豆子,淘豆子,试温度。在卖之前,还要挑一次,把豆芽儿上的皮全都弄出去。挑豆芽儿皮很累眼睛,挑一会儿,眼睛就又酸又涩。我恍然间明白了为什么她的眼睛总是流泪,为什么我的新毛衣,会织漏那么多针。我低下头,泪一滴滴落到豆芽儿上。

我干活儿,她就在一旁说陈年旧事。她说“老二啊,当年你姐说得没错,我是‘嫁死’的。那时候真是穷,连饭都吃不饱,我爹听人家说有这样给矿上做媳妇的,就托人给我介绍。他说,赌一把吧,命好,早点儿拿了钱,你弟能娶上媳妇,你也能再走个好人家。可是,你爸没了,回到这个院子,看到你们,我怎么也下不了那个狠心……”

她咳个不停,我停下手里的活儿,给她捶背,泪流进我的嘴里,淡淡的苦涩里,却有一点儿温暖幸福流进了心里。

录取通知书来的那天,我去了蒋叔家。那年夏天,矿区里的两大新闻,一是齐家二小子成了矿上第一个大学生。二是齐家姐弟给继母找了老伴儿。

喝喜酒的时候,矿长说,不容易啊,赵红霞愣是用黄豆芽儿让咱矿上飞出了凤凰。

我给她敬了杯酒,叫了声妈。夹了一筷子黄豆芽儿,吃进嘴里,泪流满面。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赵红霞出场时的外貌和服饰描写既塑造了人物形象,又为下文情节作了铺垫。
B.小说善用细节描写,如“她的脸‘刷’地一下子,白成了一张纸”“脚步扭了麻花”“她的鞋后面张了嘴,像一只滑稽的青蛙,每迈一步,它就张一下嘴”等,使人物形象真实丰满,增添文章的感染力。
C.小说通过姐姐、奶奶、矿长的言行举止、心理描写来侧面烘托主人公赵红霞的不易,表现了她坚强执着的性格。
D.小说语言朴实自然,于不动声色中见深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赵红霞不幸命运的悲悯之情,读来真切动人。
【小题2】小说中的赵红霞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黄豆芽儿”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于《周易·系辞》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语,人们多关注文句中的“道”“器”两概念,对于道器的分界线“形”则未免有所疏忽。那么这个“形”应该指什么呢?
徐复观先生在《心的文化》一文中有此观点:“‘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所说的道,指的是天道,形在战国中期指的是人的身体,即指人而言。器是指为人所用的物。”依徐先生之言,“形”指的是人的身体、形体。此论大抵是准确的。笔者姑且再提供两则战国时期关于“形”为身体的论证:《孟子·尽心上》有“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之论,其中“形色”“形”,皆为“身体”义、“人”义;《庄子·大宗师》中“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之“形”,亦指身体,引申为“人”。此用法在先秦文献中颇多,不赘言。其实,若结合《易传》所述,问题似更明朗。《说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此表明《周易》为贯通“三才”的天人之学。若以“三才”天、地、人与“道、器、形”相对照,那么,“形”则对应于“人”。如此看来,“形”或曰“人”乃是划分道与器的中界线,高于人者为道,人之下者为器。
古哲又云,“道器不二”。这是说道通过器显现出来:无器,道无从显;无道,则器无成。此为儒家共识,譬如,宋儒陆九渊言“道外无事,事外无道”;胡宏在《知言》中言“道不能无物而自道,物不能无道而自物”;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言“非器则道无所寓”,皆如是。质言之,道为体,器为用。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莫若程颐所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倘若如此,问题又来了:既然道器不二,那么,作为道器的中介“形”(或“人”)是否就没有意义了呢?
绝非如此,对于“道器不二”,我们当从两层意义上解读。其一,从宽泛意义上,“形”或曰“人”亦是一器(人可视为存储“灵魂”的容器,朱熹的弟子陈淳亦言“心只似个容器一般,里面贮底物便是性”),这是说作为器的人亦不离“道”;其二,更重要的在于,器中之“道”的最终揭示则靠“人”(形)。只有“人(形)”方可将器中之道“带”到光亮处,让“道”真正活动起来;不但儒家持此主张,道家亦有此见,《黄帝内经·天元纪大论篇》谓“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即如此。其中,“玄”乃无形之大道;“化”乃成形之器,中介之人则为弘道之关键;否则,大道隐匿器中,难以显现。基于此,儒家方有“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之论,这无疑彰显了“人”(形)的作用。作为肉体的人,终不过是一器耳,焉能弘道?人能弘道、践形的核心,在于人有“仁”之基质,而“仁”之基质最终源于“心”。既然心能“达”道、“通”器,能容万物,如何在“心”上下功夫就成了关键。以儒者立场,须在我心、立心和正心上用功。
(节选自郭继民《形而中者谓之“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复观先生认为,《周易·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里的“形”,在战国中期指的是人的身体、形体。
B.作者引用陆九渊、胡宏、顾炎武、程颐几位古代儒家学者的言论或著作中的观点,证明“道器不二”的观点是儒家共识。
C.人可视为存储“灵魂”的容器,但是肉体的人终究是器,人有“仁”而后才有“心”的基质,“仁”的基质是人能弘道、践形的关键。
D.“道器不二”可以从两层意义上理解:作为器的人离不开“道”;更重要的是“器”中之“道”的最终提示则靠“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对《周易》中“道”和“器”这两个概念关注较多,但对“形”——道器的分界线却往往忽视。
B.根据徐复观先生的分析,《周易·系辞》中所说的“道”指的是天道,而“器”则是指被人所用的物。
C.在儒家看来,“道”和“器”是相互依存的,“道”通过“器”来显现;没有“器”,“道”不会形成。
D.《黄帝内经》中所阐发的“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的观点,与儒家在这方面的主张相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重视在“心”上下功夫,认为只要在践心、立心和正心上用功,心就能“达”道、“通”、“器”,就能容万物。
B.文章列举了多家学说,印证了把“形而上”中的“形”理解为“人”的观点,作者也基本认同这一观点。
C.把“阴阳”“柔刚”“仁义”分别作为立天、立地、立——人之“道”,这表明《周易》是贯通“三才”的天人之学。
D.儒家学说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观点,无疑彰显了“人(形)”的作用,而人可以看作存储“灵魂”的容器。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①现在,香雪一个人站在西山口,目送列车远去。列车终于在她的视野里彻底消失了,眼前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香雪感受过各种各样的害怕,小时候她怕头发,身上沾着一根头发择不下来,她会急得哭起来;长大了她怕晚上一个人到院子里去,怕毛毛虫,怕被人胳肢(凤娇最爱和她来这一手)。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索索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地林子啊! 

②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满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③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丛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④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是这样的吗?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有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丛从容容地下车。 

⑤今晚台儿沟发生这样的情况,火车拉走了香雪,为什么现在她像闹着玩儿似的去回忆呢?对了,四十个鸡蛋也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索索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是哪来的流水声?她寻找着,发现离铁轨几米远的地方,有一道浅浅的小溪。她走下铁轨,在小溪旁边蹲了下来。她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和凤娇在河边洗衣裳,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头。凤娇劝香雪拿一件旧汗褂换几块糖吃,还教她对娘说,那件衣裳不小心叫河水给冲走了。香雪很想吃芝麻糖,可她到底没换。她还记得,那老头真心实意等了她半天呢。为什么她会想起这件小事?也许现在应该骗娘吧,因为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叫人瞧不起……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 

⑥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香雪也要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水很凉,但她觉得很精神。她告别了小溪,又回到了长长的铁路上。 

⑦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香雪又站住了,但她没有返回去,她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避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确切地说,是冲去。 

⑧香雪越走越热了,她解下围巾,把它搭在脖子上。她走出了多少里?不知道。只听见不知名的小虫在草丛里鸣叫,松散、柔软的荒草抚弄着她的裤脚。台儿沟在哪儿?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她走过来的人群。第一个是凤娇,凤娇身后是台儿沟的姐妹们。当她们也看清对面的香雪时,忽然都停住了脚步。 

⑨香雪猜出她们在等待,她想快点跑过去,但腿为什么变得异常沉重?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棍儿,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⑩迎面,那静止的队伍也流动起来了。同时,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奔放、热烈;她们笑着,笑得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忌。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⑾哦,香雪!香雪!

【小题1】分析第①段画线词语“终于”的作用。
【小题2】第9节“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地路程”一句中,“路程”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3】上文中,香雪经历了由开始的_________到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的心理变化过程,造成这一变化的表层因素和深层因素有哪些?
【小题4】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选取一个恰当的角度举例赏析。(100字左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青报:经历过论战与调查,能否总结一下自己在转基因问题上的观点?
崔永元:第一,我同意转基因话题要多听科学家的,但要听不同科学家的;第二,即便是听科学家的,也不要放弃个人的独立思考。因为最后的选择权利还在你手里,而这个选择的权利,不一定是好和坏,而是你喜欢不喜欢。有时候选择权只是对权利本身的尊重,没有人可以 指手画脚。
北青报:这半年,你的观点有没有修正过的?
崔永元:有。我以前有这样的猜测:支持转基因的全都是利益集团。但是我从美国做完调查,打消了这样的一些顾虑。因为在实验室见到的一些研究转基因的专家,就是比较单纯。但我也不否认国内有些专家就是身涉利益当中,因为他们既管实验室的试管,也管账本上的数字。
摘自2014年9月5日《北京青年报》
材料二 :
主持人:13亿多中国人,民以食为天,“天”要变颜色了。关于这个话题,专家的说法不一,一派是挺转的,另一派是反转。
郎咸平:我今天再给各位提出一个研究报告,就是孟山都810转基因玉米叫MON810。 2008年,奥地利政府委托维也纳大学做了调研,结果显示,长期食用MON810玉米的老鼠生育力下降,而且下一代小老鼠体重明显减轻,体质明显变弱。就为这个原因,法国、德国等6个国家禁止食用MON810转基因玉米。
到底转基因食品带来什么危害?如果我们不能给予正面肯定答复的话,我们老百姓有权 利质疑,有权力反对转基因食品进口。为什么?我用袁隆平先生所说的一句话,也就是说转基因食品的危害性说不定要一两代人之后才能发现。
注:孟山都总部位于美国密苏里州,全球第一大种子公司,也是全世界头号转基因公司。这家公司自1901年创建以来就一直伴随着众多的争议。
摘自2014年3月《经济论坛》
材料三:
记者:转基因技术一直备受争议。您如何看待?
袁隆平转基因技术是目前的尖端技术,我认为转基因及转基因所属的分子技术将是未来发展方向。转基因技术不能一概而论,不能一听转基因就觉得很可怕。抗虫基因转自毒蛋白基因,虽然小白鼠试验成功,但民众对此有疑问还是正常的,对这样的转基因我们还是要谨慎,要通过完备的试验才能投入市场。而另外有一种基因,它是安全的,我们正在研究将碳四基因转到水稻上,这种技术能够大大提高水稻的光合作用效率,提高产量。”
摘自2016年3月23日中国经济网
材料四:
记者:转基因技术已应用于农业、医药、工业甚至军事等多个领域,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罗援:目前中国面临生物安全威胁,其中最现实的威胁是转基因物种的无序迅速扩散和听任外国人插手中国疫苗以及大量其他药品的生产过程,而最严重的威胁是敌国以转基因物种和特种疫苗等为武器,针对中国人口发动新型战略打击,而中国对此缺少警惕,处于几乎不设防状态,局面枝动,后果严重。
生物不安全既可能来自国内不规范研发和商业活动,也可能来自国外事故或恶意输入,从而对国家安全构成不亚于战争的巨大威胁。因此必须加强对全民的生物安全意识教育,同时指定或建立专门的工作机构,负责领导、协调统一国家的生物安全工作。
摘自2012年03月04日中国新闻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永元经过论战与调査,逐渐修正了自己原有观点,认为支持转基因的不再是利益集团。
B.崔永元认为,转基因话题要听不同科学家的意见,但不能放弃个人的独立思考。
C.崔永元认为,在接受哪种观点的问题上,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别人不能指手画脚。
D.崔永元认为,既管实验室的试管也管账本上的数字会使一些专家身涉利益当中,难持公正。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孟山都是全球第一大转基因种子公司,其生产的转基因产品一直都存在很大的争议,因而遭到一些国家的抵制。
B.转基因问题不仅涉及到粮食生产和食品加工,还应用于医药、工业甚至军事等多个领域,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及国民的健康。
C.接受采访中,四个人虽然认识角度不同,但是共同点是都认为民众有权利对转基因产品质疑并保持警惕,辩证看待转基因技术。
D.罗援认为,只要有专门机构负责统一管理国家的生物安全工作,并加强对人们的生物安全意识教育,就能有效应对生物安全威胁。
E. 从以上材料看,有关转基因技术的话题是存在争议的,对转基因产品进入消费领域一定要持谨慎态度,扬长避短,确保安全。
【小题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说明转基因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