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于《周易·系辞》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语,人们多关注文句中的“道”“器”两概念,对于道器的分界线“形”则未免有所疏忽。那么这个“形”应该指什么呢?
徐复观先生在《心的文化》一文中有此观点:“‘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所说的道,指的是天道,形在战国中期指的是人的身体,即指人而言。器是指为人所用的物。”依徐先生之言,“形”指的是人的身体、形体。此论大抵是准确的。笔者姑且再提供两则战国时期关于“形”为身体的论证:《孟子·尽心上》有“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之论,其中“形色”“形”,皆为“身体”义、“人”义;《庄子·大宗师》中“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之“形”,亦指身体,引申为“人”。此用法在先秦文献中颇多,不赘言。其实,若结合《易传》所述,问题似更明朗。《说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此表明《周易》为贯通“三才”的天人之学。若以“三才”天、地、人与“道、器、形”相对照,那么,“形”则对应于“人”。如此看来,“形”或曰“人”乃是划分道与器的中界线,高于人者为道,人之下者为器。
古哲又云,“道器不二”。这是说道通过器显现出来:无器,道无从显;无道,则器无成。此为儒家共识,譬如,宋儒陆九渊言“道外无事,事外无道”;胡宏在《知言》中言“道不能无物而自道,物不能无道而自物”;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言“非器则道无所寓”,皆如是。质言之,道为体,器为用。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莫若程颐所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倘若如此,问题又来了:既然道器不二,那么,作为道器的中介“形”(或“人”)是否就没有意义了呢?
绝非如此,对于“道器不二”,我们当从两层意义上解读。其一,从宽泛意义上,“形”或曰“人”亦是一器(人可视为存储“灵魂”的容器,朱熹的弟子陈淳亦言“心只似个容器一般,里面贮底物便是性”),这是说作为器的人亦不离“道”;其二,更重要的在于,器中之“道”的最终揭示则靠“人”(形)。只有“人(形)”方可将器中之道“带”到光亮处,让“道”真正活动起来;不但儒家持此主张,道家亦有此见,《黄帝内经·天元纪大论篇》谓“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即如此。其中,“玄”乃无形之大道;“化”乃成形之器,中介之人则为弘道之关键;否则,大道隐匿器中,难以显现。基于此,儒家方有“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之论,这无疑彰显了“人”(形)的作用。作为肉体的人,终不过是一器耳,焉能弘道?人能弘道、践形的核心,在于人有“仁”之基质,而“仁”之基质最终源于“心”。既然心能“达”道、“通”器,能容万物,如何在“心”上下功夫就成了关键。以儒者立场,须在我心、立心和正心上用功。
(节选自郭继民《形而中者谓之“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复观先生认为,《周易·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里的“形”,在战国中期指的是人的身体、形体。
B.作者引用陆九渊、胡宏、顾炎武、程颐几位古代儒家学者的言论或著作中的观点,证明“道器不二”的观点是儒家共识。
C.人可视为存储“灵魂”的容器,但是肉体的人终究是器,人有“仁”而后才有“心”的基质,“仁”的基质是人能弘道、践形的关键。
D.“道器不二”可以从两层意义上理解:作为器的人离不开“道”;更重要的是“器”中之“道”的最终提示则靠“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对《周易》中“道”和“器”这两个概念关注较多,但对“形”——道器的分界线却往往忽视。
B.根据徐复观先生的分析,《周易·系辞》中所说的“道”指的是天道,而“器”则是指被人所用的物。
C.在儒家看来,“道”和“器”是相互依存的,“道”通过“器”来显现;没有“器”,“道”不会形成。
D.《黄帝内经》中所阐发的“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的观点,与儒家在这方面的主张相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重视在“心”上下功夫,认为只要在践心、立心和正心上用功,心就能“达”道、“通”、“器”,就能容万物。
B.文章列举了多家学说,印证了把“形而上”中的“形”理解为“人”的观点,作者也基本认同这一观点。
C.把“阴阳”“柔刚”“仁义”分别作为立天、立地、立——人之“道”,这表明《周易》是贯通“三才”的天人之学。
D.儒家学说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观点,无疑彰显了“人(形)”的作用,而人可以看作存储“灵魂”的容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2 09:04: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蔡睿贤:能源动力科学翘楚
林汝谋金红光
㈠蔡睿贤先生曾作为长春机车厂主任工程师,参加机车燃气轮机大会战,这是我国地面燃气轮机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长春机车厂与清华、哈工大等组成联合设计组设计4000马力机车燃气轮机,并由长春机车工厂进行试制。从1975年12月第一次点火成功到1976年12月加到满负荷,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先后做了82次正式试验、10次揭缸,重做了一个转子,测量了10万个以上的各种数据,解决了压气机提前喘振等科技关键问题,并完成正式热力性能试验与48小时连续运行试验。到1977年底燃气轮机车就行驶在铁路干线上,承担货运和客运的牵引任务。蔡先生作为主办单位的燃气轮机专家,脚踏实地做了大量科技工作,并参与重大科技问题的攻关,为成功研制燃气轮机机车作出重要贡献。经过7年共同努力,长征2型燃气轮机车研制成功,并于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技会议上,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奖。燃气轮机系大国之重器,与国家经济发展、国家安全以及环境保护等密切相关。蔡先生觉得这辈子的成功之一就是搞燃气轮机。
㈡蔡先生高瞻远瞩,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当今世界能源动力领域前沿热点与关键,作为领军科学家多次参与国家能源动力领域项目的顶层设计和战略研究。1981年,他参与国家机械委、科委、国防工办等成立的燃气轮机应用研究小组工作,全面调研国内外发展情况,提出我国发展地面燃气轮机的规划设想和实施建议。1996年,科技部成立S863计划软课题组,任命蔡睿贤院士为能源领域组长,开展S863计划软科学研究能源技术领域发展战略研究,为制定21世纪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规划决策作准备。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国家基础研究“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能源科学学科调研组,蔡先生为组长。以他为首的专家组的调研报告,后来列入国家科技部和基金委组织出版的中国基础学科发展报告,这是一个“十五”期间国家发展基础学科的指导性文件。
㈢蔡先生热心教育,辛勤耕耘。他在清华十六载固守三尺教台,培养出一大批我国燃气轮机科技骨干,到科学院后更是矢志育英。他是位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导师,培养出许多优秀研究生。2003年他当选为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五届专家组成员,在博士后政策咨询、评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指导过多名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博士后、数十名研究生,受到蔡院士点拨、解惑和帮助者更是不计其数。他多次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鉴于蔡先生学术造诣和威望,他还被聘为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他不顾高龄常常长途奔波,去给学生们讲课或做报告,从自己经历出发,谈能源动力领域研究前沿热点和关键问题,谈学习方法,谈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蔡先生的讲课和报告精彩纷呈,听众常常为他风趣幽默的谈吐、儒雅睿智的气质风貌所倾倒。
㈣蔡先生培养的众多精英后辈,遍布美国、加拿大以及国内各地,其中有四位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十多位研究员或教授、多位公司或工厂的总工程师以及多位省部级领导干部等,称得上“桃李芬芳满天下”。正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先生是一盏明灯,他用知识照亮学子的前途;先生是一座丰碑,他用人格魅力指明学子的方向。 (选自2014年12月22日《中国科学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蔡睿贤(1934.2.5-2014.10.4),生于广东汕头,工程热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动力机械系。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②两位作者(林汝谋研究员和金红光院士)系蔡睿贤院士早年学生,后来成为他的亲密助手与同事。他们长期相处共事,耳濡目染,是受蔡睿贤影响和帮助最大的两位。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4000马力机车燃气轮机、82次正式试验、10次揭缸、10万个以上的数据、48小时连续运行等等数据,具体表明我国燃气轮机研制过程的复杂、艰难。
B.作为主办单位的燃气轮机专家,蔡先生为燃气轮机机车成功研制作出无可替代的贡献,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技会议上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奖。
C.蔡先生多次参与国家能源动力领域项目的顶层设计和战略研究,他作为领军科学家,对当今世界能源动力领域前沿热点与关键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
D.蔡先生热心教育,在清华十六载培养出大批燃气轮机科技骨干,到科学院后培养出许多优秀研究生,他因此多次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E.蔡先生以极高的学术造诣和威望,被聘为清华大学等多家大学兼职教授,常常以精彩纷呈的讲课和报告、风趣幽默的谈吐、儒雅睿智的气质吸引听众。
(2)为什么“蔡先生觉得这辈子的成功之一就是搞燃气轮机”?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分)
(3)蔡睿贤先生在教育事业方面有哪些“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概括。(6分)
(4)为什么本文称“蔡睿贤”为“能源动力科学翘楚”?请结合材料分析,并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转基因作物同普通作物的区别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早在1983 年,生物学家就已经知道怎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产生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某种新的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等。用以移植的基因可来自任何生命体:细菌、病毒、昆虫等。
转基因作物目前在世界上已种植有1000万公顷左右,种植最多的是棉花、玉米和西红柿等。在实验室试种的还有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实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
但同时也有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比如在美国栽种的那种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会加快出现一些难对付的害虫。这类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种微量的“杀虫药”,一种像任何一种农药一样能选择杀死某些害虫的“雾剂”。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剂的作物,他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之后,那些“表姐妹”也就会因此而成为除莠剂无法除掉的变种了。
对于这种技术,尽管还有些问题需要继续研究,但这确是人类 9000 年作物栽培史上一场空前的革命。
【小题1】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害虫的出现与能抗虫害作物分泌的“雾剂”污染环境有关。
B.美国那种转基因的玉米和棉花品种是无法对付害虫的。
C.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促使更不容易杀死的害虫出现。
D.那种能抗虫害的作物,在抗虫害的同时,又保护了一些虫害。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
B.提高作物抗病毒的能力仍然是转基因技术研究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C.更难对付的害虫的加快出现将是转基因作物给环境带来的最大危害。
D.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
【小题3】对文中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生物学家知道怎样通过转基因技术使作物产生抗除莠剂等特性已有很多年了。
B.转基因作物可能给环境带来危险是转基因技术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C.野生植物同抗除莠剂作物杂交后的变种已经给农业生产带来新的问题。
D.转基因是一种新的生物工程技术,它给作物栽培带来从未有过的根本变革。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各题。

葬石记

韦名

老李头一生只打过一次仗,在一个遍布雨花石的山头上打了一次惨烈无比的仗。那一仗回来,老李头左裤袋里装了大小不一的20块雨花石,右裤袋也有16块。

几十块雨花石中,有扁圆、椭圆、鼓圆、鸭蛋圆,形状各异;有桃红、柳绿、杏黄、青紫,五彩斑斓。这些雨花石伴随着老李头走过辉煌的几十年。老李头带着这些雨花石,一次次去演讲,感动了无数的人。

“一个胖子兵,大大咧咧地攻上山头来。我斜靠着一颗松柏树,举枪瞄准他的大脑袋……”老李头从左裤袋里掏出一块圆圆鼓鼓紫罗兰色的雨花石,“枪响人倒,这个兵立马见阎王去了……”

“一个矮个子兵,往山上攻了几次,都被打回去后,想从侧面偷袭……”一块扁平的桃红雨花石被老李头拍到桌子上,“我掉转了枪口,屏住呼吸,看着他慢慢上来……近了,近了,近得不能再近了,我扣动了扳机……”

左裤袋里20块雨花石一一被老李头摆到了讲演的桌子上。一块雨花石代表一个被老李头击毙的敌人。台下,热血沸腾。

“这个是敌人的探子,贼眉贼眼的,趁我们歇息,偷偷出来打探情况。我发现时,探子正往山下跑……”老李头从右裤袋掏出一块三角形的黄褐色雨花石,“说时迟,那时快,我举起了枪。可惜了,那一枪只击中他的左肩。我再次举枪时,埋伏着的敌人向我反击了……让他捡回一条狗命!”

“总攻开始了,我们像猛虎下山,一个正在逃窜的敌人被赶上了,我二话没说,冲上去就是一枪托。”老李头从右裤袋里掏出一块色彩斑驳陆离的雨花石,“一枪托下去,敌人在地下打滚。顾不了结束他了,我们一路冲下山……胜利了,我们胜利了!”

右裤袋里16块雨花石也一一被老李头讲演过后摆在桌子上。一块雨花石代表一个被老李头击伤的敌人。台下,掌声雷动。

那次战斗,老李头以击敌20,伤16,名噪全军。这次战斗,老李头也付出惨重代价,身中三弹……等老李头从医院出来,全国解放了,没仗可打了。

没仗打的战斗英雄老李头一次又一次被请去作演讲报告。老李头和他的雨花石名扬天下。

多年后,请老李头作演讲报告的越来越少了。但老李头每天仍然把雨花石分装在两个裤袋里,到处走。石头把草绿色的军装撑得鼓鼓的,老李头一有空就把雨花石掏出来,一遍又一遍地看,一遍又一遍地数。然后自言自语,这是战斗英雄老李头不作演讲报告的生活全部。

生活虽然单调,老李头却幸福无比。就是在中风最严重的日子里,老李头讲话异常艰难,也每天看雨花石,数雨花石,一脸满足。

老张头从台湾回来,专程到干休院找老李头。两个老头相见,抱头痛哭——老李头和老张头是光屁股长大的兄弟,老李头大老张头三岁,老李头参加革命后,两人就失去联系。解放后,老李头到处查找老张头的下落,无果。

“你参加革命走后,我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我那一批被抓壮丁的,有二十多人,都是穷苦人家。苦啊!一路上跑了两个,一个被抓回来打断了腿,其他糊里糊涂上了战场,最后只剩下两个活着到了台湾……”老张头老泪纵横。

老张头走后,老李头很长一段时间不看不数雨花石。后来,他把雨花石从裤袋里掏出来,堆在了房间的角落里。

大病了一场,老李头出院后,行动不利索了,每天靠着干休院的北墙晒太阳。秋风把院子里的落叶一片片吹落。黄叶随风四处飘,好像在寻找自己的归宿:有的飘进水沟,东流去;有的飘进花丛草丛,化作春泥……

看着落叶飘飞,老李头眼角潮湿。“回……回……房间。”老李头让护士推他回房间。在房间角落里,看着两小堆 雨花石布满蜘蛛网,一只细小的蜘蛛还在辛勤地织网,“装……装……起……来!”

护士好不容易才弄明老李头要把房间里的这两小堆雨花石装回裤袋:“首长,您装这些石头干吗?”

“埋……埋了……”老李头示意护士推他出房间,“生……生命……”

在干休院南边的一杂草丛里,老李头让护士扶他坐到草地上,用手一丝不苟地刨开两个深深的土坑。老李头哆嗦着手先从左裤袋里一块块掏出雨花石,然后异常庄重地放进坑里,填土,压实……完了,又把右裤袋的雨花石掏出,放进另一个土坑……

两个裤袋的雨花石分别放进了土坑,埋成了两个小土堆。做完了这一切,老李头呆呆坐着一动不动,泪流满面:“生……生命……”

夜晚,下起了冬天的第一场雪。早上雪停,干休院银装素裹,阳光把两个雪白的土堆照得异常耀眼。

老李头随着冬天的第一场雪走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该篇作品情节曲折,故事复杂,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文章开头描写雨花石,一是为了突出老李头战绩的辉煌,为后文做铺垫;二是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作品写老李头的精彩演讲及台下的热烈反应,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战争存在着大致相同的观点。
D.老李头之所以葬石,是因为他从老张头那里得知被他打死的所谓“敌人”都是被抓壮丁的穷人。
E.对比是小说的突出特色,作品对老李头人性复苏的赞美正是通过作品内容的前后对比表现出来的。
【小题2】作品大量引用了老李头演讲的内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小题3】小说中老张头的突然出现起到怎样的作用?
【小题4】“夜晚,下起了冬天的第一场雪。早上雪停,干休院银装素裹,阳光把两个雪白的土堆照得异常耀眼。”“老李头随着冬天的第一场雪走了。”赏析小说结尾的妙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北京初冬的一个早晨,戴着蓝色棒球帽的潘老先生,蹬起一辆半旧的电动自行车,“呼呼”地穿行在清华大学校园里。车轮子不时滚过枯黄的落叶,一路把他从北边的宿舍楼,带到机械工程系的焊接馆。这年,潘院士已经年过80了。
对这位“身陷”焊接领域50多年的专家而言,年龄不是衡量他是否已经“老”了的唯一指标。这位老院士像年轻人一样,玩微信、看微博,家中电脑QQ“噔噔”上线的声音不时响起。尽管已过耄耋之年,他可以不借助眼镜,轻松地翻查手机号码。他自由穿梭在铁块拼接起来的焊接机器人和墙角的缝隙间,俯下身随手拣起一块普通成年人掂得动的钢板。当然,他还能清晰地说出某个发动机焊接转子的转速、直径以及气压值。这位中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摊开双手,自信地说:“我现在研究的课题,是焊接领域的前沿,比如‘高超超临界’,仍是没有解决的世界难题。”
他和年轻的同事吃饭时,时常念叨他的西南联大。2012年11月3日,在“西南联大建校75周年纪念大会”上,潘际銮和一百多位老校友,他们中的很多人双手抚着桌沿,颤颤巍巍地站着,齐声唱着西南联大的校歌。他们唱到“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时,潘际銮的心里“激动不已”。
1980年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时,“填了一张表”,简单地写下完成的工程成果,而且“当时也没发几篇论文”。“我所获得的荣誉,都不是我追求的结果。”潘际銮说。不少接触过潘际銮的人一致评价他,“对名和利,不敏感”。
(节选自陈璇《不合时宜的老派院士》,《中国青年报》2013年11月27日)
材料二:
高中毕业时,云南省会考,我拿了全省第一,被西南联大录取。我父亲一直怀抱着工业救国的理想,受他的影响,我选择了机械系。西南联大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每学期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大概有三分之一,没有一个人能在联大随随便便就混到毕业文凭。当时的教室是土坯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夏天像蒸笼,冬天寒风穿堂入室。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屋顶上叮叮当当作响,老师得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风声和雨声。
1948年我本科毕业,1950年赴哈尔滨工业大学继续深造,从此选择了焊接领域作为我的终身职业。当时有人笑话我:“学焊接?焊洋铁壶、修自行车吗?”实际上,焊接是非常重要的。火箭、导弹、军舰、航母都是焊出来的,清华的第一个核反应堆是我负责的,建秦山核电站时,我也是顾问。
我常说,这辈子我做事有两个驱动力,年轻时候父母很少过问我的学习,靠的是“兴趣”。后来是“成就感”,当自己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成绩、为国家建设解决了实际问题时,那才是最快乐的时刻。
(节选自《潘际銮自述》,《环球人物》2015年第22期)
材料三:
潘际銮知道焊接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先进技术,这门发展中的技术一定会在新中国的未来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1952年哈工大决定成立焊接专业,潘际銮被任命为焊接教研室代理主任,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创建了第一个焊接专业。1955年夏天,潘际銮返回清华,又在清华大学建立焊接教研组,潘际銮被任命为焊接教研组主任,成为我国第二个焊接专业和焊接教研组的建设者。60年代,他率领一支队伍,承担了由清华大学设计建造的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历时3年终于成功完成了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为了解决反应堆中的燃料棒和控制棒焊接问题,他又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束焊机。
潘际銮获得了很多荣誉,如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等。谈到这些荣誉,他说:“那只是奋斗的结果,绝不应是奋斗的目标!”他始终认为,只有当自己的创造发明获得成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利益时,才会享受到人生真正的幸福。
 (节选自《把自己与祖国的发展“焊”在一起》)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三则材料都涉及潘际銮先生在焊接科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其中,第三则材料概括得最充分,第二则材料中只是略微提及。
B.材料一从如今清华园里的潘际銮先生写起,在记述潘老先生人生片段的同时,侧重表现年过八旬的他老而弥坚的精神。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回顾了潘际銮先生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的经历,再现了联大师生治学环境的艰难以及联大严谨的教学风格。
D.材料三侧重记述潘际銮先生研究焊接技术以及创建我国高校焊接专业的艰难历程,同时表现了潘老先生面对荣誉时的态度。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潘际銮先生的“年轻”主要表现在:他虽为耄耋老人却骑电动自行车穿行校园,还玩微信、QQ等,并且行动自如、记忆力好。
B.西南联大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对学生要求严格。潘际銮先生和他的同学在联大求学期间学业大进,以致几十年后老人们唱起校歌时仍然激动不已。
C.潘际銮先生当年选择焊接专业时,有人对这个专业缺乏了解,但潘先生义无反顾地将它作为终身的职业,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D.在材料一和材料三中,潘际銮先生谈到荣誉时表述有所不同,但是这都体现了潘先生在奋斗的过程中并没有把荣誉当作自己追求的目标。
E. 潘际銮先生的事业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驱动力来自于他对焊接科学的兴趣,第二个阶段的驱动力来自于他在焊接科学领域获得的成就感。
【小题3】材料三的原文标题是“把自己与祖国的发展‘焊’在一起”。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这句话的基本含义及其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