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于《周易·系辞》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语,人们多关注文句中的“道”“器”两概念,对于道器的分界线“形”则未免有所疏忽。那么这个“形”应该指什么呢?
徐复观先生在《心的文化》一文中有此观点:“‘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所说的道,指的是天道,形在战国中期指的是人的身体,即指人而言。器是指为人所用的物。”依徐先生之言,“形”指的是人的身体、形体。此论大抵是准确的。笔者姑且再提供两则战国时期关于“形”为身体的论证:《孟子·尽心上》有“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之论,其中“形色”“形”,皆为“身体”义、“人”义;《庄子·大宗师》中“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之“形”,亦指身体,引申为“人”。此用法在先秦文献中颇多,不赘言。其实,若结合《易传》所述,问题似更明朗。《说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此表明《周易》为贯通“三才”的天人之学。若以“三才”天、地、人与“道、器、形”相对照,那么,“形”则对应于“人”。如此看来,“形”或曰“人”乃是划分道与器的中界线,高于人者为道,人之下者为器。
古哲又云,“道器不二”。这是说道通过器显现出来:无器,道无从显;无道,则器无成。此为儒家共识,譬如,宋儒陆九渊言“道外无事,事外无道”;胡宏在《知言》中言“道不能无物而自道,物不能无道而自物”;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言“非器则道无所寓”,皆如是。质言之,道为体,器为用。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莫若程颐所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倘若如此,问题又来了:既然道器不二,那么,作为道器的中介“形”(或“人”)是否就没有意义了呢?
绝非如此,对于“道器不二”,我们当从两层意义上解读。其一,从宽泛意义上,“形”或曰“人”亦是一器(人可视为存储“灵魂”的容器,朱熹的弟子陈淳亦言“心只似个容器一般,里面贮底物便是性”),这是说作为器的人亦不离“道”;其二,更重要的在于,器中之“道”的最终揭示则靠“人”(形)。只有“人(形)”方可将器中之道“带”到光亮处,让“道”真正活动起来;不但儒家持此主张,道家亦有此见,《黄帝内经·天元纪大论篇》谓“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即如此。其中,“玄”乃无形之大道;“化”乃成形之器,中介之人则为弘道之关键;否则,大道隐匿器中,难以显现。基于此,儒家方有“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之论,这无疑彰显了“人”(形)的作用。作为肉体的人,终不过是一器耳,焉能弘道?人能弘道、践形的核心,在于人有“仁”之基质,而“仁”之基质最终源于“心”。既然心能“达”道、“通”器,能容万物,如何在“心”上下功夫就成了关键。以儒者立场,须在我心、立心和正心上用功。
(节选自郭继民《形而中者谓之“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复观先生认为,《周易·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里的“形”,在战国中期指的是人的身体、形体。
B.作者引用陆九渊、胡宏、顾炎武、程颐几位古代儒家学者的言论或著作中的观点,证明“道器不二”的观点是儒家共识。
C.人可视为存储“灵魂”的容器,但是肉体的人终究是器,人有“仁”而后才有“心”的基质,“仁”的基质是人能弘道、践形的关键。
D.“道器不二”可以从两层意义上理解:作为器的人离不开“道”;更重要的是“器”中之“道”的最终提示则靠“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对《周易》中“道”和“器”这两个概念关注较多,但对“形”——道器的分界线却往往忽视。
B.根据徐复观先生的分析,《周易·系辞》中所说的“道”指的是天道,而“器”则是指被人所用的物。
C.在儒家看来,“道”和“器”是相互依存的,“道”通过“器”来显现;没有“器”,“道”不会形成。
D.《黄帝内经》中所阐发的“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的观点,与儒家在这方面的主张相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重视在“心”上下功夫,认为只要在践心、立心和正心上用功,心就能“达”道、“通”、“器”,就能容万物。
B.文章列举了多家学说,印证了把“形而上”中的“形”理解为“人”的观点,作者也基本认同这一观点。
C.把“阴阳”“柔刚”“仁义”分别作为立天、立地、立——人之“道”,这表明《周易》是贯通“三才”的天人之学。
D.儒家学说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观点,无疑彰显了“人(形)”的作用,而人可以看作存储“灵魂”的容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2 09:04: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先立德而后文艺
詹福瑞
论才与论德在传统思想中是浑然一体的,古代才与材通用,德的本义即以“材质所得”为主,先秦思想家以德为人普遍的抽象,以才为个体的材质,视全面开掘自我材质为成就德性的手段。
自政治铨选上,元世祖时,赵天麟上策曾云:“选用之法,莫贵于德,莫急于才”,其中“才德兼全者大丈夫”,而“有才无德者”则被命之曰“小人”。文艺审美的尺度亦然,但凡研讨诗文,在才华要求之外,论诚者为言德,论真者为言德,论诗言志、诗缘情、诗出感兴者皆为言德;追求成教化、厚人伦、美风俗者更是言德,文艺瞩望着德才兼美。谢榛《四溟诗话》中曾将文才比作舟船,德行比作舵:“心犹舸也,德犹舵也。鸣世之具,惟舸载之;立身之要,惟舵主之……大抵德不胜才,犹泛舸中流,舵师失其所主,鲜不覆矣。”意思是才与德不可分,就如同船与舵不可分一样。没有德行保障的创作,就如同舟船失去了舵的掌握,既没有方向目标,更无从把控力度,那么船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又如何能够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值得关注的是,对创作而言,德并非出于思想稳定需要而“临时从场外租借的规范”,事实上,在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中,它与文学创作存在着根本的关联。德才兼美是创作传世的重要条件。创作依托文才,但才高八斗也难免千秋淹没,原因诸多,其中道德是作品能否进入主流传播从而获得赏鉴并流传的先决条件。
德才兼备,也是艺术审美的内在需要。众所周知,文艺作品并非文艺形式与道德内容的机械叠加,道德不会成为低劣艺术毛坯的点金石,文艺自然更不能简化为道德的传声筒。文艺之所以离不开道德,是因为通过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充扩胸襟,能直接影响主体文才的发挥:德修则刚健不馁又葆华养和,才气自然轩举;德修则民胞物与,家国关情,而非风花雪月的自我沉醉,也非讨好“窄众”俗趣的沉湎,才情自然雅正;德修则审己有度,察物有道,能够超越一己功利、超越一时迷障,才思自然阔达……
这并非是今人应景的花腔,而是古人在长期文艺实践中早已勘透的真知,诸如论书:“心正则笔正”“人正则书正”“作字先做人”;论画:“学画者先贵立品”;文学自然概莫能外,刘熙载一言以蔽之:“诗品出于人品”。对于具有文才的作家而言,德立则文明不是空洞的说辞,而是“实实在在的艺术臻达顶峰的必由路径”。
当下生活中,不乏禀赋非凡的作家、演员,但其中少数人对一些强化自我修养的忠告不以为然,究其根源,在于他们偏执地认为论修养就是对才华的钳制,没有真正理解才德之间从社会意义到美学意义的深刻关系。无论何时何地,凡为文人,“先器识而后文艺”可以视为才德关系的公论。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3月30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才与材相通,把全面开掘自我材质看作是成就德性的手段。
B.德是艺术审美的内在需求,也是艺术毛坯的点金石。
C.在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中,德与文学创作存在着根本的关联。
D.自我修养是对自我才华的钳制,这一观点带有普遍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认为德与才是浑然一体的,文章开篇就亮出了这一观点。
B.文章针对现实中的偏见多次强调立德在先的重要性。
C.为论证德与才的关系,文章运用了引证、喻证和对比论证等方法。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样式,论述了德对才具有重要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舵师失其所主,鲜不覆矣”论证了德对才的主导作用。
B.道德是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否流传开来的先决条件。
C.修德至关重要,无论论书、论画还是论诗,均离不开德。
D.“先器识而后文艺”仍是当下文人创作的公论。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货币存在的形式更加虚拟化,出现了摆脱任何实体形态,只以虚拟形式存在的虚拟货币,它是一种计算机运算产生或者网络社区发行管理的网络虚拟货币,可以用来购买一些虚拟的物品,比如网络游戏当中的商品、装备等。只要有人接受,也可以使用虚拟货币购买现实生活当中的物品。目前流行的电子虚拟货币主要有腾讯的Q币、新浪U币、网易POPO币、盛大元宝以及部分网络游戏的充值点卡,或者在线游戏的金币等。但并不是只有在线游戏和网络交易中使用的数字货币才是虚拟货币,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使用虚拟货币的概念。例如,小孩子玩游戏时可能用小石子当货币,用小石子在游戏中充当一般等价物;飞行常客里程数、积分兑换绿邮票以及客户回馈积分;买满10杯咖啡,第11杯就可以免费。这些都属于虚拟货币的概念,它已经渗透到了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摘编自李天阳著《一本书读懂互联网金融》)

材料二:

电子货币与虚拟货币的区别

货币形式

数字货币

数字货币

计价单位

法定货币(美元、欧元、人民币等)

无法定地位的发明出的货币

可接受性

被发行人以外的机构接受

一般限于特定的虚拟社区,伴随使用范围的扩大和被公众了解,可接受性可能显著提高

发行人

依法设立的电子货币发行机构

非金融私人公司

货币供给量

固定

逐渐增加,但总量设定上限

赎回可能性

提供以面值赎回保证

不提供保证

是否接受监管

主要风险类别

操作风险(存储电子货币系统的潜在干扰)

法律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欺诈风险)

 

 

 

(摘编自李德伟、李安渝、姚前、杨贻宏等著《互联网金融理论与实践》)

(注)电子货币是法定货币的电子表现形式。

材料三:

同其他专用虚拟货币一样,Q币也存在线下的交易平台。既然存在线下交易,我们就不禁要问:Q币,你到底值几个钱?其实对币真实价值的质疑,也是对虚拟货币价值怀疑的一个缩影。首先,虽然从表面上来看,虚拟货币似乎具有货币的某些特征,但人们没有把它们当作真的货币来看待。货币的本质首先是流通的,其次才是一般等价物,而Q币等虚拟货币只是作为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而已。其次,货币具有保值功能,这是因为货币有贵重金属作为抵押。而虚拟货币是一种没有贵重金属作为抵押的信用凭证,它只能用服务商的商誉作为抵押,因此是不可靠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货币不光具有价值,而且是价值尺度;而虚拟货币不具有价值,并不能充当价值尺度。因此,目前虚拟货币还无法成为统一的“网络硬通货币”;即使Q币成为统一的虚拟货币,也无法脱离网络。

(摘编自文真明著《一看就懂的金融常识全图解》)

材料四:

2017年12月,虚拟货币比特币(BTC)的市值迎来历史最高,截止2018年1月,1BTC价值约合人民币9万元。2017年2月,1BTC的价格涨至约8000元人民币,但短短几个月时间就翻了十多倍,这让许多人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其实,比特币在2013年11月创下约7800元人民币这一“史上最高价”时,有极少数人认为这可能是人为操作导致。尽管比特币市值暴涨引发人为操作的质疑,但暴涨之势似乎停不下来,也因此存在巨大的隐患。2018年1月26日,日本第二大虚拟货币交易公司Coincheck召开记者会,称当天凌晨3时前系统遭到黑客攻击,几乎全部虚拟货币“新经币”(NEM)被盗,市值高达58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3亿元)。这一史上最大虚拟货币失窃事件引发巨大轰动。虽然Coincheck公司表示将以日元来弥补持有者所遭受的资金损失,但《日本经济新闻》等主流媒体却提出了严厉批评,认为该公司对NEM货币持有者保护不利,在防黑客措施方面很不完善。

(摘自《世界文化》2018年第4期《虚拟货币:风险与可能并存》)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虚拟货币”概念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摆脱了任何实体形态,只以虚拟的电子化方式存在的数字货币就是虚拟货币。
B.虚拟货币是一种计算机运算产生或者网络社区发行管理的货币,只以虚拟形式存在,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用来购买现实生活当中的物品。
C.虚拟货币是一种没有贵重金属作为抵押的信用凭证,但它受到法定的电子货币发行机构监管。
D.因为虚拟货币只能用服务商的商誉作为抵押,还不是统一的“网络硬通货币”,所以它不具有价值。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虚拟货币概念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在超市购物攒积分,又用这些积分换购商品,这些积分就是虚拟货币。
B.虚拟货币一般限于在特定的虚拟社区使用,但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和被公众的了解,其可接受性可能提高。
C.比特币市值暴涨不排除人为操作的可能,但也说明虚拟货币越来越值钱,开始具有保值,甚至增值功能。
D.电子货币和虚拟货币都存在风险,但在法律风险、信用风险方面,电子货币显然更加安全。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虚拟货币的发展前景和存在的风险。
(1)发展前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在风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青衣
毕飞宇
自古到今,唱青衣的人成百上千,但真正领悟了青衣意蕴的极少。筱燕秋是个天生的青衣坯子,二十年前,京剧《奔月》的成功演出,让人们认识了一个真正的嫦娥。
可造化弄人,此后她沉寂了二十年,在远离舞台的戏校里教书。学生春来的出现,让筱燕秋重新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二十年后,《奔月》复排,这对师生成了嫦娥的AB角。把命都给了嫦娥的筱燕秋一口气演了四场,她不让。不要说自己的学生,就是她亲娘老子来了她也不会让。这不是A档B档的事。她是嫦娥,她才是嫦娥。筱燕秋完全没有在意剧团这几天气氛的变化,完全没有在意别人看她的目光,她管不了这些。只要化妆的时间一到,她就平平静静地坐在了化妆台的前面,把自己弄成别人。
天气晴好了四天,午后的天空又阴沉下来了。昨晚的天气预报说了,今天午后有大风雪的。下午风倒是起了,雪花却没有。午后的筱燕秋又乏了,浑身上下像是被捆住了,两条腿费劲得要了命。下午刚过了三点,筱燕秋突然发起了高烧。高烧来得快,上得更快。筱燕秋的后背上一阵一阵地发寒,大腿的前侧似乎也多出了一根筋,拽在那儿,吊在那儿,无缘无故地扯着疼。筱燕秋到底不踏实了,到医院挂了妇科门诊。医生说,“最好呢,住下来。”筱燕秋没有讨价还价,生硬地说:“我不住。”医生拿起了处方,龙飞凤舞,说:“先消炎,再忙你也得先消炎。先吊两瓶水再说。”利用取药的工夫筱燕秋拐到大厅,她看了一眼时钟,时间不算宽裕,毕竟也没到火烧眉毛的程度。吊到五点钟,完了吃点东西,五点半赶到剧场,也耽搁不了什么。这样也好,一边输液,一边养养神,好歹也是住在医院里头。
筱燕秋完全没有料到会在输液室里头睡得这样死,简直都睡昏了。筱燕秋起初只是闭上眼睛养养神的,空调的温度打得那么高,养着养着居然就睡着了。筱燕秋那么疲惫,发着那么高的烧,输液室的窗户上又挂着窗帘,人在灯光下面哪能知道时光飞得有多快?筱燕秋一觉醒来,身上像松了绑,舒服多了。醒来之后筱燕秋问了问时间,问完了眼睛便直了。她拔下针管,包都没有来得及提,拔完了针管就往门外跑。
天已经黑了。雪花却纷扬起来。雪花那么大,那么密,远处的霓虹灯在纷飞的雪花中明灭,把雪花都打扮得像无处不入的小婊子了,而大楼却成了气宇轩昂的嫖客,挺在那儿,在错觉之中一晃一晃的。筱燕秋拼命地对着出租车招手,出租车有生意,多得做不过来,傲慢得只会响喇叭。筱燕秋急得没病了,一个劲地对着出租车挥舞胳膊,都精神抖擞了。她一路跑,一路叫,一路挥舞她的胳膊。
筱燕秋冲进化妆间的时候春来已经上好妆了。她们对视了一眼,春来没有开口。筱燕秋上课的时候关照过她的,化上妆这个世界其实就没有了,你不再是你,他也不再是他,——你谁都不认识,谁的话你也不要说。筱燕秋一把抓住了化妆师,她想大声告诉化妆师,她想告诉每一个人,“我才是嫦娥,只有我才是嫦娥!”但是筱燕秋没有说。筱燕秋现在只会抖动她的嘴唇,不会说话。此时此刻,筱燕秋就盼望着西母娘娘能从天而降,能给她一粒不死之药,她只要吞下去,她甚至连化妆都不需要,立即就可以变成嫦娥了。西母娘娘没有出现,没有人给筱燕秋不死之药。筱燕秋回望着春来,上了妆的春来比天仙还要美。她才是嫦娥。这个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妆谁才是嫦娥。
锣鼓响起来了。筱燕秋目送着春来走向了上场门。大幕拉开了,筱燕秋知道她的嫦娥这一回真的死了。嫦娥在筱燕秋四十岁的那个雪夜停止了悔恨。死因不详,终年四万八千岁。
筱燕秋回到了化妆间,无声地坐在化妆台前。剧场里响起了喝彩声,化妆间里就越发寂静了。她望着自己,目光像秋夜的月光,汪汪地散了一地。筱燕秋一点都不知道她做了些什么,她像一个走尸,拿起水衣给自己披上了,然后取过肉色底彩,挤在左手的掌心,均匀地、一点一点地往脸上抹、往脖子上抹,往手上抹。化完妆,她请化妆师给她吊眉、包头、上齐眉穗、带头套,最后她拿起了她的笛子。筱燕秋做这一切的时候是镇定自若的,出奇地安静。但是,她的安静让化妆师不寒而栗,后背上一阵一阵地竖毛孔。化妆师怕极了,惊恐地盯着她。筱燕秋并没有做什么,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拉开了门,往门外走。
筱燕秋穿着一身薄薄的戏装走进了风雪。她来到剧场的大门口,站在了路灯的下面。筱燕秋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同时舞动起手中的竹笛。她开始了唱,她唱的依旧是二簧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雪花在飞舞,剧场的门口突然围上来许多人,突然堵住了许多车。人越来越多,车越来越挤,但没有一点声音。围上来的人和车就像是被风吹过来的,就像是雪花那样无声地降落下来的。筱燕秋旁若无人,边舞边唱……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叙事方面有独特之处,将人和戏巧妙结合,为人设戏,以戏写人,人与戏彼此叠映,相互阐释。
B.小说结尾记叙了筱燕秋在风雪中路灯下轰轰烈烈的“演出”,旨在表现她艺术的高超和自负的个性。
C.小说细致入微地记叙、描写了筱燕秋自己化妆的情形和动作,符合人物身份特征,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
D.小说通过筱燕秋闯进化妆间后和春来“对视了一眼”这个细节,微妙地揭示出这对师生之间的矛盾纠葛。
【小题2】文中有三处关于“风雪”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嫦娥”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文渊阁,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东华门内文华殿后,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皇家藏书楼。它是中国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坐北面南,仿自浙江宁波天一阁。天一阁是清代江南地区最负盛名的私人藏书楼,其命名、构造以及藏书方法都独具匠心别具一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皇帝下诏征书,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乾隆三十九年,下诏兴建藏书楼。乾隆四十一年,文华殿后的皇宫藏书楼建成,乾隆皇帝赐名文渊阁,用于专贮第一部精抄本《四库全书》。
文渊阁仿效天一阁之规制,在外观上也分上下二层,面阔六间,各通为一,沿袭了天一阁“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寓意。在建筑构造方面,则为水磨丝缝砖墙,深绿廊柱,菱花窗门:宫殿建筑之歇山式屋顶,上覆黑色琉璃瓦——黑色主水,以水压火,以保藏书楼的安全;以绿琉璃瓦镶檐头,屋脊饰以绿、紫、白三色琉璃,浮雕波涛游龙。值得一提的是,阁中所有油漆彩画均以冷色为主,营造出皇家藏书楼典雅静谧肃穆的气氛,与整个紫禁城宫殿黄色琉璃、朱红门墙的暖色格调和喜庆氛围截然不同。阁前,开凿方池,池上横跨石桥,池中引入金水河水;阁后,叠石为山,四周列植松柏;阁东侧为御碑亭,亭内石碑以满、汉文镌刻乾隆皇帝御笔撰写的《文渊阁记》。
文渊阁建筑虽然参照了天一阁,但是根据传统的官式做法和皇家建筑的特殊身份做了创造性的发挥。除宫廷建筑与民间建筑在规模和形式上的区别之外,文渊阁与天一阁最主要的差异还在于内部构造的改进。天一阁上下两层,文渊阁则采取“明二暗三”的建造方式,也就是说,从外观看是重檐两层,实际上却利用上层楼板之下的腰部空间暗中多造一个夹层,全阁形成上、中、下三层。这种建造方式,俗称“偷工造”,既美观大方,又节省工料,还特别实用,便于贮书。文渊阁整体建筑充分反映了清代宫廷建筑在工程设计和建造艺术上的高度技巧和水平。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接管文渊阁藏书。1933年春,日寇侵略热河,北平危急。故宫博物院决定,将珍藏的历代文物精品装箱南迁,运至上海、南京。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批皇宫文物辗转数千里,运抵蜀中等地。抗战胜利之后,再次运抵南京。国民党政府从大陆撤退时,将文渊阁本《四库全书》运往台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今日,文渊阁依旧耸立在故宫东华门内,乾隆年间的楠木书架犹在阁中。值得欣慰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依旧珍藏有:《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四卷,清总纂官、大学士纪昀手书小楷进呈本,各卷首末均钤“乾隆御览之宝”印章,各卷之末,下署“臣纪昀恭书”,钤“纪”“昀”朱文连珠印:《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乾隆五十九年殿本:御制四库文渊阁诗墨,套墨五锭;青玉乾隆御笔《文渊阁记》玉板十页;“文渊阁宝”,青玉交龙钮方形玺。
书楼依旧在,《全书》何时还?
材料二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四库全书》修成以后,为了保管和利用,乾隆皇帝先后下令抄成一式七部,每部均为36000余册、6100余函,分别收藏于专门建造的七座藏书阁中,这就是著名的四库七阁,即北京紫禁城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盛京(今沈阳)故宫的文溯阁,以及江苏镇江的文宗阁、扬州的文汇阁和浙江杭州的文澜阁。在动荡不安的中国近代,七阁《四库全书》经历了坎坷曲折的历史命运,其中尤以文澜阁《四库金书》聚散离合的经历最富传奇色彩。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三阁《四库全书》抄成送藏之后,江浙两省的地方官员遵照乾隆帝的旨意,选择专人掌管各阁书籍,并允许当地士子进阁借阅抄写。由于《四库全书》中收有不少当时社会上已经失传的珍本、善本,因此前往阁中看书、抄书的士人络绎不绝、盛况空前。但好景不长,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文宗、文汇两阁《四库全书》被毁,文澜阁《四库全书》也遭遇厄运。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天国军队第二次攻打杭州,文澜阁在战乱中倒塌,阁中珍藏的《四库全书》大量散佚。当地著名的藏书家丁申、丁丙兄弟,在杭州城西的留下镇躲避战乱,发现市集上一些卖食物者所用的包装纸居然是《四库全书》的书页。他们大为吃惊,立刻开始捡拾搜寻,当即收集到数十册。又立即招募年轻力壮者数人,冒险前往杭州,到文澜阁废墟上翻捡搜寻,并把找到的书册连夜运回留下,丁氏兄弟还委托书商协助收购。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总计从战乱中抢救出8000余册文澜阁的散佚图书,约占《四库全书》原有数量的四分之一。
光绪七年(1881年),清政府拨款重建文澜阁,文澜阁《四库全书》回归原址。丁氏兄弟又着手补抄工作,从光绪八年到光绪十四年,历时七年,大体恢复了文澜阁《四库全书》的规模。1911年,浙江公立图书馆建成,文澜阁《四库全书》移至该馆保存。其后又经过几次补抄以及整理,江浙三阁仅存的这部《四库全书》终于得以恢复原貌。
1937年,日寇全面侵华,浙江图书馆立刻对文澜阁《四库全书》的转移作了安排。从杭州出发,时而水路,时而陆路,先到浙南,继往贵州,1944年又转到重庆。抗战胜利后,历经辗转搬迁的文澜阁《四库全书》终于在1946年完好无缺地回到了它的故乡杭州,由浙江省图书馆珍藏至今。
材料三
《四库全书》成书后,曾做过两次全面复查,都是从文津阁本开始的。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五月,清高宗在承德避暑山庄消闲时翻检此书,发现讹误,于是下令全面复查。五十六年(1791年)七月,高宗在避暑山庄又发现已经复查的文津阁本中扬雄《法言》卷一首篇竟有空白二行,大为生气,又再次下令全面复查。而这两次复查都是由总纂官纪昀亲自带领有关人员进行的。
除北方四阁本外,乾隆又下令再抄写三份全书,分别庋藏于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应当说,这七部书保存最稳妥的还是文津阁本。藏于圆明园的文源阁本因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烧毁圆明园而全部毁灭。太平天国战事起,扬州文汇阁本、镇江文宗阁本全部焚烧,杭州文澜阁本也烧、散大半。其他如文溯阁本、文渊阁本则有几次搬迁,唯独文津阁本自1914年迁至北京,后藏于京师图书馆,80年代移至北京图书馆新馆,长时期未经移动。因此,其他三阁本曾分别据文津阁本加以抄补。可见,文津阁本在历史上起了相当大的文献补辑作用。
也正因如此,20世纪前期,文津阁本就受到学者的重视。1920年,前辈知名学者陈垣就曾亲自对文津阁本进行清查,统计全部收书3462种,列有103架,6144函,36277册,2291100页。陈垣先生还细阅文津阁本所收书的提要,发现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不少差异,因此与几位学者共同撰写《影印四库全书提要缘起》一文,建议将文津阁本的提要汇集影印出来。这可以说是提议影印文津阁本的首例,至今已有九十多年。
【小题1】下列有关中国印章的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印章是书法和镌刻相结合的艺术,它将汉字书法之美、章法表现之美、刀法展现之美和金石自然之美融为一体。
B.印章分为官印、私印两种。官印主要用于发布公文公告,私印主要用于私人凭证或赏玩。“乾隆御览之宝”属于官印,“臣纪昀恭书”属于私印。
C.春秋战国至秦以前,印章称为“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为“印”。
D.印章分朱文和白文。朱文就是镌刻时将字之外的部分刻掉,印章为白底红字;白文就是镌刻时将字刻掉,印章为红底白字。
【小题2】材料一结尾处说“书楼依旧在,《全书》何时还?”下列诗句中表达的情感与之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
A.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B.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C.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D.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小题3】请简要概括文渊阁在工程设计和建造艺术上的高度技巧和水平。
【小题4】材料二中说“文澜阁《四库全书》聚散离合的经历最富传奇色彩”,请补充其传奇经历。
(1)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库全书》送藏文澜阁。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丁氏兄弟多方搜寻、抢救散佚图书8000余册。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937年,日寇侵华,文澜阁《四库全书》历经辗转至重庆。
(7)1946年,文澜阁《四库全书》完好无损地回到浙江省图书馆,珍藏至今。
【小题5】以上三个材料中的加点词语注音和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静谧(nì):安静,宁静
B.镌(jùn)刻:雕刻
C.散佚( zhì):流失不传,散失
D.讹(é)误:错误
【小题6】依据以上三个材料,以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乾隆下旨专门建造七座藏书阁收藏内容各异的七部《四库全书》。
B.七部收藏在不同地方的《四库全书》均因战火而全部或部分被毁,后人经过相互参照补抄,才留下完整的《四库全书》。
C.七部《四库全书》中只有文津阁本经过全面修正,和其它六个相比保存最完好,对其它阁本的文献补辑作用也最大。
D.陈垣先生发现文津阁本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不少差异,决定将文津阁本提要汇集影印出来,开创了我国影印古籍的先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期生猪供应出现紧张,猪肉价格明显上涨。新措施密集出台,交通运输部提出,2019年9月2日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说,对整车合法运输仔猪及冷鲜猪肉的车辆,恢复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财政部宣布,中央财政决定进一步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非洲猪瘟强制扑杀补助经费发放方式完善种猪场、规模猪场临时贷款贴息政策;自然资源部明确取消生猪养殖附属设施用地15亩上限规定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生猪养殖可用一般耕地……

压实百姓“菜篮子”,地方政府责无旁贷。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杨秀彬说,关键要突出发展生猪生产保证市场供应、突出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生产保供、突出“用地、资金、人才”三大要素保障、突出推动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突出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正常秩序。

全国生猪生产大省和调出大省江西已全面启动生猪复产増养行动计划,通过加强政策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加大引种扩繁力度,新建、改扩建—批标准化生猪规模养殖场,増加生猪存栏规模。    '

当前尤其要防止不法分子扰乱市场秩序。有关业内人士说,国家已作由专门部署,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居奇、串通涨价等不法行为。

(摘编自《生猪生产恢复向好肉类供应有保障》)

材料二:

2019年9月7日全国部分地区土杂猪生猪价格行情涨跌表
(
区域
省市
09-07
09—06
较昨日
较上周
华东
安徽省
25.63
26. 06
一0. 43
一 0·49
山东省
24.45
24.45
0.00
-1.25
浙江省
27. 73
26. 90
0. 83
1.23
江西角
28. 39
28.90
一0,51
0.79
福建省
29. 00
28.42
0. 58
1.68
江苏省
24.36
24. 60
-0.24
0.07
上海市
25.94
25.58
0.36
0.94
西北
新疆
23,41
23. 50
一 0, 09
1.20
陕西省
24,99
25,51
一 0.52
—0. 13
甘肃省
24.15
23. 53
0.62
0. 96
青海省
10, 00
10. 00
0.00
0. 00
宁夏
23. 43
24. 00
一0. 57
0.00
华中
河南省
25.56
25, 28
0.28
-0.46
湖南省
28. 76
28.30
0,46
1.49
湖北省
25. 99
25.90
0.09
0.85
 

材料三:

2019年盛夏,猪肉市场颇受关注。自2月底生猪价格开始回升,此后逐月上行,6月下旬以来快速上涨,至今维持高位4那么,目前猪肉产销情况如何?能否保障供给?

目前供给偏紧,但整体链条保持平稳。生猪供给很难马上增加,因为养殖本身需要半年周期。生猪养殖正在上量,但还要维持一段紧平衡。

有关人士分析,这轮生猪行情的老问题,就是猪周期,两年涨、两年跌,或者三年一小周期、五年一大周期,这一轮自2017年,历经15个月,现在回暖了。但为何这轮生猪价格似乎比往年涨得更猛?是因为几大因素碰头,猪周期、非洲猪瘟和政策性调控等聚在一起,老问题叠加新问题。这一轮猪周期好多散户退养了,猪源减少;去年发生非洲猪瘟,猪源又减少;活下来的因为还没有疫苗,担心非洲猪瘟,也限制规模,猪源更少;政策性调控影响也恰好显现,这两年,许多个体养殖户包括有一定规模的养殖户,因为环保整治“一刀切"地退出。

记者了解到,目前,不敢再养猪的,大多是小规模养殖户。许多养殖户担心非洲猪瘟,不敢大规模投养. 瘟疫来的时候他们纷纷抛售,疫情过去之后,产能降低、猪价上涨,但不太敢补栏了。可以看出,小户、散户普通信心不足,大多“不敢养”。相关部门需要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建立健全生猪养殖、疫病防控和流通三大体系,为养殖户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这也是破解养殖户“不敢养'‘的关键。

(摘编自《猪肉价格大幅上涨“猪”到底养还是不养?》)

(注)①猪周期:指“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一种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的经济现象。
【小题1】下列不属于“猪周期”现象的一项是
A.几年之内,猪肉价格涨涨跌跌,或两年涨,或两年跌,这是一个老问题。
B.今年2月底以来,生猪价格开始回升,6月下句以来,快速上涨,至今居高不下。
C.非洲猪瘟疫情、环保“一刀切”举措导致猪源进一步减少,生猪供应紧张。
D.以9月7日为例,华中地区三省生猪价格最低25.56元,较前一日小幅上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国家密集出台的新举措之一,“绿色通道”政策对加快猪肉市场流通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B.在四川省系列举措中,“用地、资金、人才”是重要的保障措施,这体现了地方政府面对市场困境,能够迎难而上、积极作为。
C.根据材料二表中所列时段地区相关内容,大部分地区的猪肉价格较上周有明显的上涨,这与各省的生猪养殖、流通情况密切相关。
D.目前生猪供应处于紧平衡状态,等过了半年的养殖周期之后,市场行情就会恢复正常,因此只遵循正常的养殖周期和市场规律即可。
【小题3】假如你是某集生猪养殖、猪肉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牧业集团的负责人,在当前生猪养殖不景气、猪肉价格上涨的背景之下,你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