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学就是创造

夏语冰

文学,其本质就是创造。创造一种语言,创造一种结构,创造一种叙述方式,创造一群有血有肉、有个性有灵魂的人物(他们将长久地和真实的人们生活在一起,不断获得新的生活),乃至于创造一个既贴身又邈远,既阔大又幽深的世界。是的,文学就是创造。  

创造,意味着探索一种文体的边界、形态与样貌。面对日新月异、生机勃勃的时代,作家们敏锐地意识到长篇小说的形态可以也应该发生变化。徐则臣的《耶路撒冷》表现了“70后”这一代人的精神历程。在展开不同人物的生活经验的同时,小说容纳了作为专栏随笔而存在的“我们这一代人”。由此,思考进入了叙事结构,成为扭结小说的思想关节。到了《王城如海》中,徐则臣选择了让戏剧与生活交叉叙述的方式,使戏剧成为长篇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徐则臣大概相信,长篇小说可以且应该是百科全书式的文体,这个时代如此驳杂,理想的长篇小说须容纳不同的艺术体式,不同的声音,显现出与时代匹配的壮阔与斑斓。这不是徐则臣一个人的,而是一代代作家的写作志向与努力。韩少功的《日夜书》在故事与故事的间歇植入了他的思考、叙事与议论,仿佛日与夜,互相补充说明。在吴亮的《朝霞》中,碎片化的段落纷至沓来,却凝结成浑圆的整体。长篇小说的文体,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与探寻。

创造,意味着不断更新汉语的表现力,写出属于作家本人的语言。在《带灯》后记中,贾平凹坦诚地道出了自己对语言追求的变化。之前的几十年,他喜欢的是明清以至上世纪30年代的文学语言,也有意模仿这种语言风格。而现在,他“兴趣了中国两汉时期那种史的文章的风格”,“用意直白,下笔肯定,以真准震撼,以尖锐敲击”。《带灯》《老生》《极花》无不体现了作家的语言转变意识与努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作家也在形成自己独特的音色和腔调。田耳的《天体悬浮》中的叙述者有着世俗生活的智慧与狡黠;付秀莹的《陌上》饱含《红楼梦》的汁液;葛亮的《北鸢》清淡雅正,似旧实新,追求语言与人物的一致性。语言,已经成为作家标识自身,通向未来的坐标。

创造,意味着寻找新的形式去讲述故事。就像纳博科夫所说,“事物的样式先于事物。”贾平凹近几年的多部长篇都显示了作家不肯耽于熟悉的写法,不断尝试新的可能的努力。《带灯》一实一虚,以实带虚,以虚击实。《老生》以《山海经》的四个片段带动叙述,将远古与当下的百年对接起来。余华的《第七天》有丰富的象征意味,实践了作家“把现实世界作为倒影来写”的艺术追求。张悦然的《茧》在二人既交叉又重叠的叙述中发现了历史之于年轻一代的重量。

创造,还意味着保持对生活的持续凝视,直到在惯常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个新的世界。王安忆的《匿名》将一个具体而微的事件抽象成人的历史与人类文明的进程。李宏伟的《国王与抒情诗》借用了科幻文学的外壳,看似描写的是未来世界,实则是对我们当下生活的深切关注,持续追问人何以为人,文学又意味着什么。

当作家在心灵世界创造一个新的世界时,当作家把这个新世界用文字描绘出来时,当作家把纸上的世界传达到人们的精神世界时,当每个人被召唤去共同创造美丽新世界时,那么,奇迹诞生了,文学创造了我们的生活。

(选自《文艺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语言是作家标识自身、通向未来的坐标,所以现在每位年轻作家都形成自己独特的音色与腔调。
B.作家都应不断寻找新的形式去讲述故事,实践“把现实世界作为倒影来写”的艺术追求。
C.作家都要保持自己对生活的持续用心观察,这样才能在不寻常的生活中发现一个新的世界。
D.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长篇小说的文体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与探寻,显现出与时代匹配的壮阔与斑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条理清晰地论述了文学就是创造这一中心论点。
B.文章主体从体裁、语言、叙述方式、主题内容等四个维度论述了文学创造的具体表现。
C.第二段主要以徐则臣的作品为例,说明戏剧应成为长篇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D.最后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形象而全面地阐述了“文学创造我们生活”的过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则臣因为相信长篇小说应是百科全书式的文体,所以在《王城如海》中加入了戏剧的形式。
B.贾平凹不仅说出了自己对语言追求的变化,而且在作品中体现了自己的语言转变意识与努力。
C.贾平凹的《带灯》《老生》等长篇都显示了他不肯耽于熟悉的写法,不断努力去尝试新的可能。
D.李宏伟的《国王与抒情诗》借用了科幻文学的外壳,表现的却是对我们当下生活的深切关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5 10:43: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阅读微信谨防病态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 年1月21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
B. 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就连上班时间看微信,都已经成了常态行为,当然有时微信与工作也是有关的。
C. 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
D. 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各类微信群,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B. 须臾离不开微信,这种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C. 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D. 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感悟九华

梁衡

①到九华山已是下午,我们匆匆安顿好住处便乘缆车直上天台。

②天台顶是一平缓的山脊,有巨石,石间有古松,当路两石相挤,中留一缝,石壁上有摩崖大字“一线天”。侧身从石缝中穿过,又豁然一平台。登台俯望山下,只见松涛竹海,风起云涌。偶有杜鹃花盛开于万绿丛中如火炽燃。遥望山峰连绵弯成一弧,如长臂一伸,将这万千秀色揽在怀中。远处林海间不时闪出一座座白色的或黄色的房子,是些和尚庙或者尼姑庵。我心中默念好一湾山水,好一湾竹树。

③第二天一早,我们即去拜谒这山上的名刹祗园寺。一进庙,见和尚们匆匆奔走,如有军情。一队老僧身披袈裟折入大雄宝殿,几个年轻一点的跑前跑后,就像我们地方上在开什么大会或者搞什么庆典。更奇怪的是一些俗民男女也匆匆进入一个客堂,片刻后又出来,男的油发革履之间裹一件僧袍,女的则缠一袭尼衣,惟露朱唇金坠和高跟皮鞋,僧俗各众进入大雄宝殿后,前僧后俗站成数排。只见前侧一执棒老僧击木鱼数下,殿内便经声四起,嗡嗡如隐雷。那些披了僧袍尼衣的俗民便也两手合十跟着动嘴唇。大殿两侧有条凳,是专为我们这些更俗一些的旁观游客准备的。我搬条凳子坐下,同凳还有两位中年妇女。一个掩不住地激动,怯生生又急慌慌地拉着那位同伴要去入列诵经,那一位却挣开她的手不去。要去的这位回望一眼佛友,又睁大眼晴扫视一下这神秘、庄严又有几分恐惧的殿堂,三宝大佛身坐在半空,双目微睁,俯瞰人间。她终于经不住这种压力,提起宽大的尼袍,加入了那二等诵经的行列。我便揶动一下身子,乘机与留下的这位聊了起来。我说:“你为什么不去?”她说:“人家是为自己的先人做道场,我去给他念什么经。”“这个道场要多少钱?”“少说也得有几十万。这是一家新加坡的富商,为自己所有的先人做超度,念大悲咒。”我大吃一惊,做一场佛事竟能收这么多的钱!她说:“便宜一点也行,出十元写个死者的牌位,可在殿里放七天。”她顺手指指大殿的左后角,我才发现那里有一堆牌位叠成的小山。我说:“看样子你是在家的居士吧。”她说才入佛门,知之不多。问及身上的尼姑黑袍,她说是在庙上买来的,三十五元一件,凡入这个大殿的信徒,必须穿僧衣,庙上有供应。我这才明白,刚才那帮俗家弟子为什么到客堂里去,专门来一次金蝉脱壳。这有点像学校里统一制作校服,是规矩但也是一笔可观的生意。从祗园寺出来我们拾级而上去看上顶上的百岁宫,实际上是一个山洞。相传明代有一无暇和尚来此修行,积28年刺舌血写得一部华严经。我们到时,这里也正在做道场,问及价目,约每场20万元。庙门前空地上几个石匠正在叮叮当当地刻功德牌。

④我们缓缓下山,走几步就会碰到扛着木头或担着砖瓦的山民,这些苦力不时停下来将木料拄地,擦着汗水。但是他们不肯静下来休息,而是向每一个擦身而过的游客伸出手:“菩萨保佑,行个好,给个茶水钱。钱给了修庙人比买了香火还灵。”这种层层的堵截使人大为扫兴。我立即想起在印度访问时的情景,回国后愤而写了一篇《到处都伸出一双乞讨的手》,想不到今天在国内的圣地名山又重陷那时的窘境。

⑤下山后又接着看了地藏王殿,这是九华山的主供菩萨,殿内经声嗡嗡,木鱼声声。门口有一位边吃饭边当值的小僧,我问这里可做道场,他翻我一眼说:“这是地藏王亲自住的地方,怎么会不做?”很怪我的无知。问及价码,700元到20万元不等。下山时我们从九华街穿过,路过两间储蓄所,见柜上都有和尚在存钱。中午吃饭时我心里总是不悦。我突然感到昨天在山顶所陶醉的一湾山树,一湾翠竹,竟是一湾欲海。在薄暮时分于茂林修竹间所用心体会的淙淙细泉,原来都向着这个大海流了过来。

⑥午饭后我怀着怅然若失的心情下山。车到山口,闪过一湾翠竹和一棵枝叶如冠遮着半天的大树。树下露出了一座黄墙青瓦的古寺。这也是一座上了九华名刹榜的大庙,叫甘露寺,同时也是九华山佛学院。肃穆之象不由我驻车凭吊。正当中午,僧人午休,整座大庙寂然如灭,使人顿生忽入空门之感。大殿上杳无一人,惟几炷香缈缈自燃,几排坐禅的蒲团静列成行。佛祖端坐半空,目澄如水,静观大千。右侧为饭堂,十数排桌凳,原木原色,古拙简朴。桌上每隔二尺之远反扣两个碗,清洁照人。墙上有许多戒条都是当思一餐不易,一粒难得之语。饭厅之侧有平台,上植花木,红花绿叶。我们这样穿堂入室在大庙中随意行走,偶遇一二僧人也目不斜视,既不怕我们为偷为盗,也不把我们看作上门的财神,心情比在山上时愉悦多了。

⑦从庙里出来继续下山,车子弯过一弯又一弯,峰峦叠翠,竹影绵绵。我想九华也可以说是一本令人参悟的哲学书。

(选自《梁衡散文选读》,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这篇文章取材平实中见深刻,别具慧眼,针砭时弊,引发读者共鸣和思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B.这篇文章以“感悟九华”为中心展开,按照游览的顺序来依次写自己的感悟,层次明晰。
C.作者在文末记叙了自己在甘露寺游览的见闻,把甘露寺与前面的游览经历作对比,表达了自己的感悟:名山名寺应能让人静心感受它的自然山水之美,应保留它原有的肃穆、庄重和古朴的特点。
D.本文叙事、描写、抒情、说理融为一体;叙事充满理性、冷静客观;情感丰富,有感染力;说理精辟,切中时弊。
【小题2】本文意蕴丰富,试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
【小题3】梁衡散文的语言独具特色,请结合具体语句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翟、申、韩,孜孜汲汲,惕励忧勤,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自庄子、列子之后,继之以巢父、许由,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人、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我”之别:孔、孟认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视天地万物只是成就自己。
事实确乎如此。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孔子弟子亦不免事奉季氏。究其原因,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希望藉此行道。
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即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士、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所以被不断强调,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
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当然,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儒家的忧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孔颜之乐”自宋儒周敦颐提出之后,已经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所谓孔颜之乐,就是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究其本义,并非是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贵”,视之轻如浮云。至于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处富贵,仍能坚持自己的节操。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所谓“不忧”,就是不忧于未来,是一种不对个人未来祸害加以担心的境界。至于万民之忧,却被儒家一直系挂心头。为此,儒家士人也就有了“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之论。
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也就是从做官为了“养民”、“爱民”,进而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于是,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也从高尚的淑世理想,转而变成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意识。随之而来者,则是官员为官意识、习气的三大转变:一是从“养德”转变为“养态”,士大夫不再为可怒、可行之事而显现出刚正、果毅的德容,而是追求宽厚浑涵,不再任事敢言、忧国济时的俗状;二是从“策名委质”转变为“营营于富贵身家”,士大夫不再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而是营营于富贵身家,将社稷苍生委质于自己,不再认真做事;三是“功名”观念的转变,也就是从做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转而变为追求衣锦还乡、富贵宏达。
(选自《中国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有所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周游列国,谋政于诸侯,完全是因为天下有垂死欲生之民,而孔孟又怀抱起死回生之力,希望借此行道。
B.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士人出仕是为了兼善天下的理想,士人和史书中记载的隐士、逸民都希望或者说曾希望通过做官来实践这一公共理想。
C.因为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所以做官由为了“养民”“爱民”,异化为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
D.现士人的“功名”观念转变,是指士人从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转变为将天下国家之事委命于自己。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段从文化源头说起,指出“仕”与“隐”分歧的根本是“人”“我”之别,引出文章讨论重点“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
B.第三四段从原始儒家的观点分析“士人必须出仕做官”的原因,并强调士人阶级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不完全是为了个人利益。
C.第五段着重剖析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异化的情况,即士人做官目的、士人依附国家体系的性质、官员为官意识与习气的转变。
D.现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对士人出仕和公共理想异化的原因都进行了深刻探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始儒家的看法中,为了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想,积极入仕成为士人的必然选择。
B.原始儒家所推崇的士人,常常怀抱“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和“仁者不忧”的精神境界。
C.如果想从根本上纠正官僚寄生意识、重塑士人公共理想,就应该转变官员为官的意识、习气。
D.现按照原始儒家的论断,范仲淹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仁者不忧”,他正是一位抱有淑世理想的士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古以来,人类就有超越地球、飞向空间和其他天体的伟大理想,对广袤无垠的天疆探索个究竟,这最能充分地表现出人类的天性、伟大的抱负和文化价值观念。深入空间,去探索那些困惑着我们的重大科学难题,如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等。尤其是,人类起源这一令人迷惑不解的难题一直激励着我们探索的热情。我们总会发问,我们来自何方?是否存在地外文明?

利用空间技术,去探索发生在空间的物理、化学和生命等自然现象,将获得在地面上无法得到的崭新知识,把科学推向新的前沿。利用空间环境中高真空、超洁净和飞行器运行获得的微重力等特殊条件,有利于电子材料、光学材料、金属材料、高纯材料、玻璃金属、薄膜和生物制品等的研究,从而生产出在地面上难以产生的多类产品。特别是,利用运行在地球空间的各类应用卫星,如气象卫星、海洋卫星、资源卫星、导航卫星和通讯卫星等,为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服务,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多种社会需求。

(摘编自空间科学和技术综合专题组《2020年中国空间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

材料二:

2007年,“嫦娥一号”作为首颗探月卫星,取得了全月球的影像图、月表物质成分和近月空间环境,首次获得月球土壤层内氦—3资源的分布与资源总量。

2010年,在中国进行月球探测的历程里,“嫦娥二号”发挥了承前启后、持续发展的先导作用,“嫦娥二号”发回的分辨率为7米的全月球地形图,是全世界覆盖最全精度最高的一张全月图。

2013年,“嫦娥三号”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实施着陆器和月球车软着陆月面,开展“就位”和“巡视”联合探测的国家。

2018年,“嫦娥四号”的轨道器、着陆器和月球车将对月球背面开展联合探测。在地球上永远看不到月球背面,人类也没有实施过月球背面的专项科学探测,“嫦娥四号”的探测预计将获得一系列的新成果。

2019年,“嫦娥五号”即将启程,在月面铲取和钻孔取样并带回地球。

(摘编自欧阳自远《深空探测未来可期》)

材料三:

近年来,深空探测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推动深空探测发展的原动力则是科学探索与技术进步。技术发展是人类破解科学难题的手段和工具,而距离遥远是实施深空探测任务所面临的首要技术难题。该难题主要表现为:长时间飞行的能源动力问题、远距离飞行的测控通信问题、深空飞行的精确导航与控制问题以及对深空环境的适应性问题等。正是这些问题的出现,才促进了利用核裂变产生的能量为探测器提供能源的空间核电源技术、通过电场力将带电离子加速喷出形成反作用推力的离子推进技术,以及高频段测控通信技术光通信技术和深空自主导航与控制等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利用太阳光压作为动力的太阳帆等新概念和新技术的出现。

尽管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起步较晚,在诸多方面还是空白,但是相信随着各种高精尖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将不断加快向更远深空迈进的步伐。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深空探测之路发展经济,集中全国优势力量,支持我国航天强国建设。中国的深空探测活动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重大贡献。

(摘编自崔平远《深空探测:空间拓展的战略制高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探索那些困惑着人类的重大科学难题是长久以来人类深空探索的精神动力。
B.利用空间环境中的特殊条件,我们可以生产出在地面上难以产生的多类产品。
C.“嫦娥二号”发回的那张全月地形图,体现了我国卫星技术在全世界的先导作用。
D.随着在月球表面软着陆的目标的实现,我国也做到了对月球开展的联合探测。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利用例证法,多方面展现了人类将突破地球科学研究局限,利用空间技术在物理、生物气象等多个方面可能取得的成果,推动科技的发展。
B.材料二以时间为序,列举了自2010年起我国发射或即将发射的嫦娥系列卫星及探测器以及它们已经获得或预期获得的探测成果,让读者一目了然。
C.材料三作者分析了技术发展与深空探测之间的关系:技术是深空探测的手段,我们在深空探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又促进了技术发展,两者互相促进。
D.以上材料主要是通过举例子、下定义、列数据等方法,既展示了人类空间探测的现状,又反映了探测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还提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说明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阿里山看云  从维熙
早上三点,与我同行的朋友便出发去阿里山巅看日出了。他们要爬很高的坡,走很远的路,然后乘小火车,奔往观看日出的大山峦峰。我喜欢水,而不爱山。我从床上爬了起来,步出阿里山宾馆。
阿里山还在沉睡,只有山麓上几盏灯火,闪着幽暗清冷的光束。我沿登山的石阶缓缓而上,每一次鞋子与石头接触发出的轻微声响,就是这里的唯一的音乐。天上还有残星挂在天穹一角,我忽然记起古代一首童谣诗:“天是棋盘星是子,地是琴键路是弦。”真是妙不可言。过去,我只是从台湾省地图上看到过这个名字,而今天我却独步阿里山,这本身就是使人痴醉的歌。
不知什么时候,那些鸟儿睡醒了,在林中吟唱第一支歌。那是一只北方也有的布谷,高歌着“光棍好苦——光棍好苦—一”·我在儿时的家乡就听过这支歌,农民说它唱的是“赶快布谷一赶快布谷一一”,但是乡亲们把它的歌人性化了,变成了“光棍好苦”。想不到一泓碧波相隔的台湾岛上,也有这种鸟儿。这只穿梭于阿里山丛林的鸟儿,错把初秋当作阳春五月了?不,或许它是在吟唱两岸的相思之苦吧!
接踵而来的是百鸟合呜。我分不清那些鸟儿的姓名,也无法得知它们是躲藏在哪儿歌唱;反正那鸟儿的大合唱,完全打破了阿里山的沉寂。我惬意地坐在一块石板上,静听着这动人的森林音乐会,记忆中我曾有缘聆听过这独特的鸾凤合鸣,那是在祖国大陆的长白山,那是在祖国边陲大兴安岭,在云南思茅山的林间驿道,在与台湾一水之隔的厦门鼓浪屿。记得,那天沿着海岸神游,在与金门发生过炮战的何厝,我曾用望远镜眺望台湾岛的形影。特别使人难以忘怀的是,在海岸神游路过当年郑成功陈设于斯的古炮台时,不知是哪位游客,在生了锈的炮口上插了两枝盛开的杜鵑花,我当时很为那两束花儿动容。
阿里山上也有杜鹃花。这是在天色微明时,我从山坡上看到的。她躲藏在亚热带植物家族的襁褓之中,与三角梅、美人蕉等花卉同林而居,色彩显得更加娇艳。我走过树丛花海,信步向山腰走去,由于少了林木遮眼,顿感阿里山的巍峨奇秀,它像是一条灰褐色的海鲸,跳海而出斜卧在陆地上,那高耸的头仲向天穹远处,那尾究竟伸向哪几,我是看不到的。心旷神恰的同时,我也为登山去观日出的同伴扫兴,因为我在仰望这条“海鲸”时,看见了天上的流云,有云的早晨是无法看到日出的,我有点窃喜没有去看日出。
在这儿看云,令人瞎想无穷:一片片白絮在天空时而组合为一,时而又化为片片桅帆各自远去;间或露出一隅如海的蓝天,但是那一线碧蓝很快被白云吞噬了。云在天穹下不断变化着身影,一会儿它像古埃及人面兽身的狮子,一会儿它又像一只温顺的波斯猫;一会儿缳是金戈铁马的决斗,一会儿它又像是白衣素螭缟的仙女在瑶池浴后起舞……这种云的诡谲无形变幻,那真是难得的一乐!
更让我心醉的是,这是我从没涉足过的中国一隅,在这儿独自一人观云,不是难得的人生乐事吗?!我早在1986年的中秋之夜,面对窗外一轮皎月,曾写下过这样一首题为《遥望海峡》的诗:
你是一滴水/凝聚着/宝岛的云/琼山的月
是一束浪/亲吻着/断裂的岸/塌落的崖
你是一支箫/低奏出/南来的眸/北来的盼
你是一缕风/吹动了/情殇的帆/寻故的船
今天,一条大陆来寻亲的船,载着我们十几个人,终于叩访宝岛来了。阿里山的云,你何时变成海峡上的彩虹之桥,将宝岛和大陆合而为一?
山林里传来的嬉笑声,撕碎了我的思绪,那是从阿里山云中走出来,到山下去上学的儿童,接着有摩托声声,那是上班族人员到山下上班。百鸟啼嗚声消失了,阿里山立刻从无声的禅境中,还原成了人世间的一座石山,不久,山峦中有了我热悉的声音,首先出现在我面前的朋友喘着气,脸上流露出淡淡的苦相:“早知空跑一趟,还不如与老兄一块儿在这儿逋遥呢!”
2005年5月初修订于北京
(文章有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描写山麓上灯火“闪着幽暗清冷的光束”、鞋子与石头接触发出“轻微声响”,用笔细腻、生动,表现清晨阿里山环境的凄清与冷寂。
B.听阿里山百鸟合鸣时,作者回忆起了长白山、大兴安岭、云南思茅山的林间驿道、厦门鼓浪屿的鸾凤合鸣,这是为了显示作者善于联想。
C.文章结尾写的“朋友喘着气,脸上流露出淡淡的苦相”与开头朋友三点出发的热情形成了鲜明对照,突出了作者的得意与对他们的嘲笑。
D.“阿里山的云,你何时变成海峡上的彩虹之桥,将宝岛和大陆合而为一?”是画龙点睛之笔,直接向读者呈现“渴望两岸统一”的主题。
【小题2】作者写阿里山布谷鸟时强调这种鸟“北方也有”、台湾岛上“也有这种鸟儿”,又着力交待布谷叫声为“光棍好苦”,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小题3】文中插入作者1986年中秋之夜写的诗《遥望海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