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人的2018
杨丹旭
什么字最能代表2018?中国网民近日推举了一个上“穷”下“丑”的“汉字”,读音为“qiou”,仔细看里面还有一个“土”字。这个“汉字”登上了微博的热搜榜单,被中国网民热烈转发。
岁末盘点,很多使用汉字的地区都会选出一个反映全年焦点的年度汉字,言简意赅地概括即将过去的一年。在中国,这件事通常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新浪网操办,每年选出两个汉字分别总结国内和国外的一年。去年官方选出的国内年度汉字为“享”(代表共享), 国际年度汉字为“智”(代表人工智能)。今年的官选汉字还未出炉,“qiou” 字就已经刷屏互联网。有语言文字专家对此严厉批驳,称这是网民胡编乱造的“恶搞字”,“严重玷污年度汉字评选的权威性”。
虽然不如官方选出的年度汉字具有严谨性和科学性,但很多人认为,这个民间智慧自创的“汉字”引发那么大的共鸣,说明它在普通人中有一定代表性,能投射出人们对当下世态和对过去一年最直观的感受。
所以,中国人的2018真的又穷又丑又土?
先说说“穷”。回想这一年,中国经济确实少了点热气腾腾的蓬勃感。尽管增速放缓最终可能只有零点几个百分点,但股市每况愈下、物价蒸蒸日上、P2P频频爆仓、民营企业债务困境,这些负面的气氛多少让人感到一种压抑感。到年底再一算,花红少了、股市亏了钱、明年的加薪不乐观,哭穷的人自然一大片。
但话说回来,虽然中国还是存在庞大的贫穷群体,但哭穷的也不一定真穷,一边:哭喊“穷到吃土”,一边在朋友圈晒美食晒旅游也是大有人在。有人开玩笑说,哭穷在中国是一种潮流,只要有炫富党,总少不了哭穷族。哭穷的背后往往是人们对生活:压力的焦虑,这其中有经济世道不景的现实诱发,也反映出中国人的基本生活及格线已发生巨大变化,大家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
再来看看“丑”和“土”。2018年的中国的确给这两个字赋予了新的定义,有一种“丑着、土着就潮起来”的魔幻感。今年上半年,网络综艺《创造101》在满屏“白美瘦”的娱乐圈捧红了一名“黑土壮”的90后女生,在中国社交媒体掀起了一阵“审丑潮”。中国短视频直播平台今年更是吹起了一阵“土味风”,乡镇青年把乡土生活搬上互联网,创造“土味情话”“土味文化” “土味营销” ,瞬间让“土”变成了新时尚。
“审丑”和“土味”的崛起,一方面是因为互联网给中国乡镇青年带去了表现自我的舞台,让社会无法忽略他们的存在,让外界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中国。另一方面,这当中也看得出许多中国人对标榜“白富美”和“高富帅”的社会文化感到疲累,开始向往接近自我和不再矫揉造作的真实感。
“qiou” 字的诞生是网民自娱自乐的创造,做不到全面、严谨、科学地概括中国人的2018,但不得不说,这个“恶搞宇”的背后多少还是有一抹真实的中国。
(选自《联合早报》2018年12月5日)
【小题1】本文从民间自创的“恶搞字”出发,对中国人2018的“又穷又丑又土”做了怎样的解读?请分条概括。
【小题2】专家和本文作者对待网民推举的2018年度汉字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这反映了他们各自怎样的立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7 03:34: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株野百合开了
李汉荣
那天我在南山游荡,在一个长满艾蒿的坡地,我被一股浓郁的草木香气迷住了,我停下来,让脑子里什么念头也没有,只让鼻子和肺专心工作。我闭着眼睛深呼吸了一会儿,像做了一个梦似的睁开眼,竟看见一束雪白的光灼灼地、然而又很温柔地在面前闪着,是一株野百合开了。刚才我来到这艾蒿地的时候,只看见它还是含着苞的,我被草木苦香所陶醉而忘情地闭目呼吸——就趁我走神的时候,它悄悄地完全地绽开了自己。这之前,我知道站在我面前、害羞地躲在艾草身旁的这株美好植物,是会开花的,如一个女孩儿出嫁是迟早的事情。但是我没有想到它这么快、这么奇妙地开了——趁我闭目呼吸的时候,它开放了自己。
你可想象我该是怎样地惊喜以至于狂喜,是那种透明的狂喜。心灵被纯粹的美、圣洁的事物打动,连心灵里那些皱褶的部位,藏着细小阴影的部位,都被这突然降临的神一样的光芒完全照亮了。我们这些成人,即便是善良的人,也早已被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们过于复杂地重塑,心,已经成为一团交叠的欲望或一种混浊的冲动的代称;而透明的心,更是我们日渐远离,终于不知为何物如上古神话一样陌生的东西了。我们似乎懂事了,懂得了钱、官职、名声、市场、名牌服装等等的无比重要,除此之外,那些与心灵有关的事物,比如美德、彩虹、上帝、屋顶上方专注地凝视着我们的那颗星星、旷野上一位散步的老人投给我们的那一瞥善意的眼神,等等,都是不重要的,因为这些东西都不能存入银行产生利息,或投进官场赚取暴利。我们是真正地成熟了,成熟的最可靠的标志是我们荒废了感动,却学会了盘算,而且成了一把快速演算的算盘。我听见一个市侩曾经认真地教导一群孩子:像我这样,每一根头发都想着“发”,每一个表情都知道向权力微笑,你们就快成熟了。啊,都成熟了,都懂事了,你指望浩浩荡荡的市侩的洪流,造出一个怎样的海?
多么可叹,我们慷慨地将心灵弃置于黑暗中,并生怕它跑出来干扰我们去赴魔鬼的筵席,所以我们在埋于暗处的心上再压上砖石覆上灰土让它长出毒菌,这样我们就心安理得地吃肉、喝酒、猜拳作乐了。在市侩安排的晚筵上,必须是没有灵魂的人,才能获得最大的快感。
多么可叹,谁还怀疑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没有道理?我们已经进化到不需要灵魂也能快乐生活的境界。我们只崇拜利益的灯盏,而抛弃了心灵的信仰之光;在池塘里我们争夺每一条鱼每一只虾,甚至想刨挖出池塘最深处、据说在地壳附近深埋的盘古老先生的化石,然后盗卖给和你一样贪婪的人。池塘就是我们全部的乌托邦,在池塘之外,我们失去了壮丽的精神的天河。
没有了星星,天空可以无限地黑下去,没有了灵魂呢?人会是个什么样子?
我想的似乎远了一点。总之,荒废了心,荒废了感动,我们失去了透明的情怀,我们不再或很少能够领略那种纯粹的、有着神圣感的幸福,那种为心灵显现的事物,我们看不见也看不懂了。
我就这么站在这株野百合面前,感动着,忏悔着。我感到我不配面对这么洁白、纯真的礼物。我的内心里有着很多的不洁和阴影。我真想把人类中的相当一部分都领到这株野百合面前,在清澈目光的注视里,想想自己,想想自己的灵魂。
真的,我感到惭愧,我感到不配。我什么也没有做,而它,野百合,却送给我奇迹般的礼物。我真正感到植物的伟大了,植物站在任何能够存活的地方,哪怕潮湿、光线不足,只要能与土地和天空发生联系,植物都会把绿色、把鲜美的花、把芬芳的果实拿出来,以这种美好的方式证明自己有一颗美好的灵魂。而我们,占有了多少阳光、雨水和历史的土壤啊,我们能拿出多少绿叶、花朵和思想的氧气呢?即使我们站在光线充足的地方,心里也常常充满黑暗;即使我们的根须扎进本来还算肥沃的土里,我们也难得抽出青翠的枝条。贫瘠的灵魂使我们既辜负了自己,也辜负了岁月的期待。我们站在植物面前,太像一个阴影。
在我的惭愧之外,百合花却一直微笑着。
【小题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语句的含义。(6分)
(1)我们是真正地成熟了,成熟的最可靠的标志是我们荒废了感动,却学会了盘算,而且成了一把快速演算的算盘。
(2)池塘就是我们全部的乌托邦,在池塘之外,我们失去了壮丽的精神的天河。
【小题2】文章第七段中说“我就这么站在这株野百合面前,感动着,忏悔着”,联系上下文,你觉得“我”为什么“感动”?又为什么“忏悔”?(4分)
【小题3】第八自然段中作者说“即使我们站在光线充足的地方,心里也常常充满黑暗;即使我们的根须扎进本来还算肥沃的土里,我们也难得抽出青翠的枝条”结合全文,你觉得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抽出青翠的枝条”?(6分)
【小题4】开放的“野百合”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同类题2

论述类文本阅读

唐朝的官员致仕,通常都有退休(致仕)的保障。官员致仕,根据等级不同,规定也有所不同。

皇帝身边的五品官,地方上的四品官,到了退休年龄即七十岁,所谓“悬车①”之年,要自己打报告给皇帝,获得皇帝批准才能办理致仕手续。比如唐高宗时的张行成,是尚书右仆射,加授太子少傅。因为天旱,他认为自己有责任,于是上表请求致仕,高宗亲手书写诏书,不允许,反而赏赐宫女、黄金、器物等。但是,六品以下官员的致仕,到年龄便退,没有回旋的余地。吏部每年都会向皇帝报告,今年有多少官员致仕,报告方面,附有一个长长的名单,通常照章办事即可。以制度应付多数,这是基本方略。

有的大臣致仕,会获得皇帝的支持。唐太宗时期,尚书右仆射“战神”李靖以足疾为由上表请退休,唐太宗表示支持,把李靖树立成一个知所进退的楷模,所有待遇不变,还赏赐绢帛千缎,皇帝的御马两匹,还特意派人到李靖府上表达皇帝的关怀。可见,致仕制度在唐朝,对于中下级官员,多按照制度执行,而对于高官并不采取一刀切。对于退休官员的优待,突破制度的限制,由皇帝给予特别恩赏。还有一种优待的办法是退休前提职,以更高级别的官职致仕,这样相应的待遇也得到了提高。

致仕,有时也是朝廷处理大臣的一个手段。开元十五年(727年),御史大夫崔隐甫、中丞宇文融与尚书左丞相张说矛盾不休,各自组织朋党展开斗争。结果崔隐甫免官,宇文融贬官,而张说致仕。甚至有的官员虽然已经致仕,但是还可能受到追究。

因为朝廷需要,致仕官更有起复的现象。苗晋卿在天宝末年以刑部尚书身份致仕。至德二年(757年),肃宗拜他为宰相,统领国务。安史之乱平定后,苗晋卿以太子太傅的身份再次致仕。第二年,皇帝又任命他为侍中(门下省长官)。代宗时,他最终以太保身份致仕。苗晋卿一生竟然三次致仕,是个特例。

唐朝官员的物质待遇主要是俸禄。俸是俸钱,禄是禄米。根据中央、地方和官品发放这些钱米。禄米,按年计算,每年春、秋各发一次。

 

致仕官享受半禄,即一半禄米,同时给一定数量的赐物。致仕官如果住在地方,禄米等由中央出牒②,所在地支付。到唐德宗时期,致仕官待遇有提高,即增加了料钱(唐宋旧制,官吏除俸禄外,有时另给食料,或折钱发给,称料钱)的半额。如果遇到举国同庆的时候,皇帝往往给官员普遍增加待遇,致仕官也在其列。唐玄宗、肃宗包括以后的皇帝,给予现任官提高待遇的一种途径是给现任官父祖授官,让他们享受致仕官待遇。到唐后期,代宗、德宗、宪宗等时代的大赦文,常常有这样的内容。

致仕官也会参加朝廷一些仪式性活动,唐朝明文规定,致仕官要回到原曹司,位在现任官之前。也许,这是致仕官们更加重视的规则。

致仕官就是现任官的未来,这是官场生态重要一环,健康与稳定的制度设计是重要的。老有所养是人们的合理期待,维护社会的稳定,相应的养老体系更是必备的。唐朝,官员致仕之后的待遇,属于社会保障的一部分,致仕官享受半禄半料是制度,享受俸禄全额不是制度,仅仅是皇帝特许的个别政策。

(注)①悬车古代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悬车之年”指七十岁。②牒中国古代官府来往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唐朝,致仕也是朝廷处理大臣的一个手段。朝廷大员之间矛盾不休,有朋党斗争,就会有官员致仕,而致仕官员还可能受到追究。
B.唐朝皇帝身边的五品官,地方上的四品官,到了退休年龄,即“悬车”之年,要自己打报告给皇帝,获得皇帝批准才行。
C.唐朝政府官员的致仕,通常都有退休保障,但等级不同,规定也会不同。致仕官享受半禄,后来增加了半料。
D.以制度应对多数,是唐朝退休政策的基本方略。对于六品以下官员的致仕,吏部每年都会向皇帝报告,通常照章办事即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于朝廷需要,唐代官员致仕之后也会有起复的现象,譬如苗晋卿就先后以刑部尚书身份、太子太傅身份、太保身份三次致仕。
B.唐太宗时期,“战神”李靖以足疾为由上表请求退休,获得皇帝的支持,因为他是知进退的楷模,所以获得额外赏赐,所有待遇不变。
C.唐朝对退休官员的优待,是由皇帝给予特别恩赏,或退休前提职,让官员以更高级别的官职致仕,使相应的待遇得到提高。
D.致仕官在遇到举国同庆的时候往往普遍增加待遇,现任官的父祖也可能因为要提高现任官的待遇而被授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的致仕制度,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不仅最大限度的免除致仕官吏的后顾之忧,而且也激励了现任官吏为统治者尽忠效力。
B.唐朝官吏除俸禄外有时另给食料,或折钱发给,称料钱。这种用钱币来计算、支付俸料的方式,说明唐朝的商品经济已比较发达。
C.相对于物质待遇,更受致仕官重视的应该是朝廷的某些能体现其身份地位的仪式性活动,他们可以回到原曹司,位列现任官之前。
D.唐朝的致仕制度,对于中下级官员,按照制度执行,而对于高官并不采取一刀切。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运动对少年儿童的快乐有很大影响,越是不爱运动的孩子快乐得分越低。而且,不爱运动的孩子经常存在孤独、忧郁、注意力不集中、焦躁、睡不着等不良情绪或感受。数据显示,不爱运动的学生,各种不良情绪比例更高,尤其是体育成绩下等的学生,孤独、忧郁、神经敏感、情绪不稳定、焦躁、注意力不集中、想叫喊骂人等情绪的比例均高出体育成绩上等的学生20多个百分点。这说明,经常进行体育活动的学生、体育成绩好的学生更善于缓解不良情绪。因此,体育较差的学生应多增强运动,使各种不良情绪得到纾解。但是,数据也显示,有近半数(47.1%)的少年儿童表示自己运动量不够。而且随着年级升高,学生认为运动量不足的比例越来越高,从小学四年级到初三共上升了30.4个百分点。然而,有的家长、老师为了让少年儿童多学习,减少了运动量,占用了运动时间。这不仅仅是剥夺了孩子的运动,更是剥夺了他们的快乐。
同样,和谐的亲子关系也会使少年儿童的快乐指数更高。调查发现,有近六成少年儿童经常与父母聊天。年级越高,与父母经常聊天的学生比例越低。相关分析还发现,经常与父母沟通的孩子,快乐指数更高。但是,有超过三成的少年儿童“投诉”父母边玩手机边与自己聊天,近两成与孩子聊天时说没时间,近一成不愿听孩子说话。而且,父母与孩子聊天的主要内容是学校、日常生活、学习,聊兴趣爱好的比例仅有两成多(22.8%),聊朋友尚不足两成(18.7%),均排位比较靠后。然而,少年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给他们的快乐带来深刻影响的因素往往并非只有学习,情绪、兴趣、朋友等这些在成年人看来不那么重要的事情,反而深刻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快乐感受。
(摘自孙宏艳《影响孩子快乐的因素常被我们忽略》,《光明日报》2017年9月)
材料二:

图表:男女生快乐指数比较
(摘自孙宏艳、田丽《我们的孩子快乐吗》,《光明日报》2017年9月)
材料三:
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针对欧美39国青少年的健康与福祉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荷兰青少年最快乐,而且快乐程度超过美国同龄人。
这项调查是针对11岁到15岁的青少年,共有39国约20万的青少年受访。
调查发现,荷兰的青少年喜欢上学,结交很多朋友,且较少卷入打架和欺凌事件。他们与父母关系良好,自我感觉身心健康。更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其他欧洲国家,荷兰青少年普遍都吃早餐。
至于青少年模仿成年人抽烟酗酒的问题,调查也发现,在39国的受访者中,荷兰青少年很少接触烟酒,只有极少部分的人吸食大麻。
5年前WHO曾调查学龄儿童健康行为,荷兰儿童的表现也是名列前茅,而这次调查中,95%受访的荷兰青少年为自己的生活打及格分数。
分析荷兰青少年身心健康、生活快乐的原因,负责这项调查的研究员佛雷博格说,青少年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社会因素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她说,荷兰青少年普遍与父母、朋友关系良好,且荷兰的繁荣富裕与重视社会公平正义,也是青少年感到生活快乐的原因。
相较于北美洲与欧洲其他国家的青少年,荷兰青少年不挑食,少生病,并且养成了运动的好习惯。
(改编自中新网《调查显示荷兰青少年生活最快乐 赶超美国同龄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论述了中国少儿快乐的理念和实况,并指出了人际关系因素的重要性。
B.材料二与材料一、材料三相比,以图表的形式,用数据说话,具有较强的对比性。
C.提高未成年人的快乐指数,虽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但各个国家之间的差异很大。
D.根据对欧美国家的调查,荷兰青少年身心健康程度较高,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准。
E. 亲友关系融洽,国家繁荣富裕,社会注重公平,都能直接促进青少年变得更快乐。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能够帮助青少年和儿童提高快乐指数的有益做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与代沟
①关于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对立和冲突,即所谓代沟问题,二战后它就引起了文化人类学家的注意。杰弗里·戈若在1948年出版的《美国人:一项国民研究》中就曾讨论过代际脱节现象,但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的却是米德1970年出版的《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
②《文化与承诺》出版于欧美60年代青年运动刚刚退潮之际。米德提出,纷呈于当今世界的代与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既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观念方面的差异,更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而首先导源于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米德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这三种文化模式是米德创设其代沟思想的理论基石。
③前喻文化,即老年文化,其特点是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这是一切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发展十分缓慢,经验就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经验丰富的老者自然就成了整个社会公认的行为楷模。在这种以前喻方式为特征的文化传递过程中,年长一代传喻给年轻一代的不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包括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公认的生活方式和简拙的是非观念。这种前喻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排除了变革的可能,当然也就排除了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生活予以反叛的可能,因此,在前喻文化中是不存在代沟现象的。
④并喻文化,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它肇始于前喻文化崩溃之际,比如移民运动、科学发展、战争失败等原因。由于先前文化的中断,前辈无法再向晚辈提供符合新的环境和时代要求的全新的行为模式,晚辈就只能以在新的环境中捷足先登的同伴为自己仿效的楷模,这就产生了文化传递的并喻方式。在并喻文化中,年长一代不能继续引导青年前行,导致代表新与旧两种生活方式的两代人之间爆发矛盾与冲突,但这种“代沟”现象从全球范围来看还只是局部性的。
⑤通过对前喻文化和并喻文化的描述,米德创设了她的后喻文化或曰青年亚文化理论。她指出,由于二战以来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人类开始将自己熟知的世界抛在身后,生活于一个完全陌生的新时代中。这一情形和当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们的经历颇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只是,如果说那些新大陆的开拓者经历的是空间迁徙的话,那么人们今天经历的则是时间迁徙;如果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只占人间人口的一小部分,那么,今天经历时间迁徙的则是整整一代人。在时代剧变面前,由老一代不敢舍旧和新一代唯恐失新的矛盾所酿就的两代人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而要解决代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落伍的年长一代就必须向代表未来的年轻一代学习。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今天的年轻一代经历这样根本的变化,同样也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他们这样“了解、经历和吸收在他们眼前发生的如此迅猛的社会变革”,这就使得年轻一代的文化具有引导社会前行的作用。
⑥米德所论述的这种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现象这几年也开始在我国出现。我们将这种和“嗷嗷林鸟,反哺于子”的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现象称为“文化反哺”,并且认为这种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现象具有某种普遍性。
(选自周晓虹主编的《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代沟现象在戈若看来首先导源于两代人在文化传递方面存在差异。
B.代沟现象早在二战后就成为文化人类学家关注与讨论的课题。
C.代沟现象不大可能存在于从根本上排除变革与反叛的前喻文化当中。
D.代沟现象体现的矛盾与冲突从全球范围来看只是局部性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从具体解释代沟概念的内涵入手,介绍自杰弗里到米德关于代沟问题研究的历史沿革,重点肯定米德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
B.第②段意在推介米德《文化与承诺》中关于代沟理论的内容,首先说明米德研究代沟问题的社会背景,然后介绍了米德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基石。
C.第③④⑤段论述与第②段论述内容是总分关系,这三段先后阐释了文化传递方式中前喻、并喻与后喻三种文化类型,并深入分析了它们与代沟的关系。
D.第⑥段承接上文第⑤段论述,进一步指出与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反哺”现象开始在我国出现,并分析了出现这现象的社会根源和必然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前喻文化时代里,由于传统礼仪,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有绝对的权威。
B.在并喻文化时代里,两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上的矛盾冲突只是局部性的。
C.在后喻文化时代里,唯恐失新和不敢舍旧的新老两代的对立冲突具有全球性。
D.在文化迅猛变迁的时代,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是一种趋势和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