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一股液体流经西海固

①在香港遇见一位老前辈,他说,你怎么跑到西海固去做志愿者了?现在那里的人都吃上饭了吗?以前有人说穷是因为他们不爱劳动,是这样吗?

②这恰恰是我最初记住西海固这个名字时对那个地方的全部了解。而现在,我只能回答,一言难尽。

③2002年的一天,我强烈地发现,一个人的未来如果都在别人的预言里,将是极大的一桩憾事。“我不是你所想的那个样子”,成为我最后选择去宁夏西海固当一名志愿者的全部理由。原来,我从来对自己的生活状态都是不满的。我常常会把理想中自己的状态想象成液体,尽管是自己本身,但在什么载体中就是什么形态,在上海这个容器里就像上海那样规矩,到了西海固就自然而然变成一个野孩子。

④前二十年,我没有在上海以外的地方长时间生活过,和很多西海固的人,和很多大城市里的人其实是一样的。但我的导师张教授说:“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宽度比深度更重要。”所以我要在期末的时候抛下我深山里的学生,跑到“花花世界”去告诉那些来自各地的中国人,有个地方叫西海固,你们不要只看见北京或上海。所以,即使两三周后就放寒假了,我也要独自一人摸回深山,给我的学生看看记录城市真实面目的照片,叫他们好好学习,不是一切都可望而不可即。

⑤西部的贫瘠在想象中似乎应当是一片雪白的盐碱地,寸草不生;人们衣衫褴褛,牛羊瘦骨嶙峋;失学儿童遍地,校舍东倒西歪。这些都是讲“贫困”时必备的要素,缺一即难以达到听众的“期望值”,甚至还可以被称为“那还算可以嘛”。我们在雪地里拍的照片就被一位听众认为,如果是盐碱地就会震撼他的心。我给生活在城市里的朋友看我的学生点着蜡烛在教室里看书的数码照片,因为闪光灯太亮,夸张了蜡烛的效果。他们说:“哇,这蜡烛真厉害,可以点亮一间教室耶,现在已经点得起蜡烛了么?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是连蜡也点不起的。”我只能报以一笑。

⑥我们有时会不会意识到,我们的心灵已经越来越难以感受震撼?那些为了使自己的心灵达到震撼的幻想,将会把真正生存在这里的农民逼到怎样的困境?贫困县的贫困不是“死去”的标本,它也在发展的,它的人民也有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只是它的步伐太慢了,被我们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⑦每登上一个山头我就要心酸,那些关于农民不愿干活的传言真是冤枉。退耕还林除了对生态的维护,还旨在向外输出剩余劳动力。而农民们的观念尚未如此与时俱进,不劳动靠补贴,就会被人说懒,他们就不断开荒,开在陡峭的斜坡上,开在几百米高的山顶上。贫瘠的土地,即使是开荒又能多收成多少呢?而开荒所带来的危害,显然不是普通农民可以预见得到的,土地将更加贫瘠,水土流失将更加严重。山体滑坡,道路塌方,大风扬沙就是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出校门,我们每走几步就能看到一个深谷,那完全是人力和自然的共同“杰作”。

⑧我的同伴小贺在回收自己的农村问题调查问卷时,发现有学生问:“老师,我们这里很贫穷,如果你是政府,你能告诉我们怎么办吗?”焦虑的人有一点点萌动,如果我们给出的答案并不那么容易立竿见影,这种萌动马上就会消失的。我们只能很小心很小心地看住它,再把它交给后来的人。

⑨在很多问题上,我们的理想和现实的状况之间相差太大。校长从学校的燃眉之急考虑,安排我们统统去教高中,我们却觉得教小学或者初中,也许对建立一代人的观念来说更有用。当我的学生坚守他们的陋习不改时,我们包含了放弃意思的一句话常常是:“你们老了,改不了啦。”他们会哄笑一阵后依旧我行我素。小学生不会,小学生偏要好好地做给你看。所以我有很多的小学生朋友。我们一起去爬山,他们从不瞻前顾后,也不在意自己的仪态,用尽身体的各个部分奋力前行,很快站到山顶之上,“挑衅”说:“你上来呀!”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很感动,他们还都是轻盈温暖的液体,没有沿途积聚的泥沙的负担,也还不会凝结成四季不化的坚冰。

⑩每夜面对浩瀚的星空,我就像面对真理,先前那些纷繁的心绪渐渐不再喧嚣;每日看见澄明的蓝天,我就想立刻化为一棵冲天的树或一座山冈,不一定需要生命,只要在这里永恒地与天地交相辉映。我从复杂喧嚣流向简单宁静,却希望我的学生能成功地从简单宁静逃离,他们并没有老,他们应该和我一样不甘心。

(取材于徐敏霞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嶙峋:指人或动物消瘦露骨的样子
B.贫瘠:土地不肥沃,土壤层薄
C.立竿见影:比喻立刻见到功效
D.萌动:开始发芽
【小题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海固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地方,而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对“贫穷”的想象与现实是有差距的。
B.文章第二段的“一言难尽”,表达了作者对西海固人精神状态的失望和对贫困山区未来发展方向的迷茫。
C.“我”选择去西海固做一名志愿者的理由是不想让生活完全按照固有的轨道行进,想感受更广阔的世界。
D.“我”意识到理想与现实状况之间的巨大差距,觉得作为志愿者应该努力从建立一代人的思想观念做起。
【小题3】作者在结尾说“我从复杂喧嚣流向简单宁静,却希望我的学生能成功地从简单宁静逃离”。请根据文意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并分析作者所寄托的情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6 08:02: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娱乐时代的文学选择

尽管有人无视他们的存在,有人轻视他们的作品,但却无法忽略这群“80后”作家在年轻人中的号召力。前不久,一份由近十万名网民投票选出的“当代读者最喜爱的100位华语作家”名单上,既有李白、苏轼这样的古代文学大家,也有鲁迅、老舍这样的近现代著名作家,更有韩寒、郭敬明等受到年轻人追捧的青春文学写手。

毫无疑问,网络让文学加速进入了娱乐时代。几年时间里,网络文学不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文学“神话”。从描写青涩爱情的青春小说,到描写困惑和挣扎的成长小说,一阵阵风潮来而复去。到2007年,以惊险、刺激见长的“盗墓小说”大行其道。系列小说《鬼吹灯》至今已出版了多本,销量惊人。某著名导演有意将这部小说拍成电影,希望能打造成中国版的《夺宝奇兵》。

网络小说的走红让网络成为更多“80后”展示才华、表达自我的载体。网络的平民化气质使文学更具娱乐性。在网络上,这些年轻作家或网络写手如明星一般,可以拥有百万计、千万计的点击量。不仅是他们的文学创作,哪怕只是生活纪录和个人言论,发表在博客上都可能演变成公众话题。

网络给“80后”提供了舞台,更成就了许多平民写手的文学梦想。没有题材和体裁的限制,没有文字和内容的要求,只要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发表于网络上。于是以“一文成名”者并不鲜见,一些作品或以精彩的故事、或以鲜明的特色吸引了网民的注意力,也赢得了出版商的青睐。网络上的原创作品,也成了出版商挖掘畅销书的“金矿”。

网络成就了文学的繁盛,同时也预示了传统文学的失落。书店里,纯文学书籍已经成为“配角”,摆在最显眼位置的,大都是经营管理类图书和时下热门的“说史”图书。而在畅销书柜台上,知名作家的作品也被讲述都市情感的通俗小说、网络小说所包围。

文学类书籍在书店里受了冷落,却不代表读书的人少了。网络和通讯行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有了电脑和手机,不但新闻、文学作品可以及时阅读到,连电影、电视节目都可以随时看到。不少人觉得传统的纸质阅读不方便、购书成本高,而通过网络“点播”自己心仪的书籍则要方便快捷得多。

许多专业作家认为,现在传统文学不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是,真正的好作品太少了。一些作家创作脱离了现实生活,因此写出的作品不好看。一些知名作家出现了“明星化”、“贵族化”的倾向,通过一两部作品成名之后,急功近利之心渐起,身为作家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感却越来越少。有人戏称,现在一些作家,整日忙着做嘉宾当评委,剪剪彩题题词,越来越像明星;而明星则出书写成名故事、人生经历,越来越像作家。出名要靠炒作、出书要靠运作,现在的文学界似乎越来越有娱乐界的味道。

娱乐时代并不是文学的洪水猛兽,年轻人的写作解构了过去狭隘的文学价值观,但是,正如时下一些娱乐晚会越来越不受欢迎,而学术讲坛类节目大放异彩一样,受众的口味和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青年作家在解构传统的同时也要建构更有责任的文化价值观。

【小题1】下列属于现在传统文学衰落的原因的一项是(   )
A.网络阅读方便快捷,网络写作限制少,而现在传统文学本身缺少优秀作品。
B.书店里,纯文学书籍已经成为“配角”。
C.在畅销书柜台上,知名作家的作品被通俗小说、网络小说包围。
D.网络小说的走红让网络成为更多“80后”展示才华、表达自我的载体。
【小题2】下列选项中关于网络时代文学的“平民化”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如明星一般,拥有百万、千万的点击量,他们的文学创作、生活纪录和个人议论,发表在博客上都可以演变成公众话题。
B.网络的“平民化”降低了写作的“门槛”,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文学”梦,都可以把网络当成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我的载体。
C.网络时代文学的“平民化”以娱乐的写作方式、自我的写作内容、自由的写作空间为特征,造就了很多平民作家,甚至“一文成名”者。
D.网络写作没有题材和体裁的限制,没有文字和内容的要求,只要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发表于网络上。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韩寒、郭敬明进入“当代读者最喜爱的100位华语作家”名单,说明他们写作水平足以比肩李白、苏轼等古代文学大家和鲁讯、老舍等近现代著名作家。
B.网络文学更具娱乐性,给“80后”作家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成就了许多平民写手的文学梦想。
C.网络和通讯行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人们不再进行纸质阅读了。
D.时下一些娱乐晚会越来越不受欢迎,而学术讲坛类节目却能够大放异彩,这说明学术讲坛类节目更具有娱乐时代的特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节日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即使是同一个节日,在不同历史时期,它的文化功能也会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而发生相应变化。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秋节肇始于中唐,依据是中唐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文人赏月玩月诗。唐代的科举制让大量文人为了科举考试和被举荐机会而产生迁徙大潮,他们背井离乡,聚集在长安、洛阳等地,努力扩大自己的社交圈,期待着命运的垂青。玄宗八月十五游月宫的仙话在社会上传播后,文人们发现中秋满月最适宜“玩”,一方面是为了附会“月宫仙境”,另一方面也是借赏月来抒写自身的人生境遇。

从诗歌来看,赏月诗描述的场景多在塞外或异乡,或独酌或与两三同僚、知己赏月,除了对月夜景色的临摹、由明月普照而生发出的旅愁闺怨,还有月宫中的兔、姮娥等引起对月宫仙境的遐想。唐代中秋玩月诗歌的诗境通常是比较清冷的,中秋在肇始之初就融合了自然与个体在时代的命运,赏月诗更是文人们经验世界的心灵化,“秋月”是那些在人生道路上忍受巨大孤独和寂寞的文人们寄托情怀苦闷的情感对象物,而月宫的美好传说,飘渺的仙境,长生的象征,又象征着文人的“诗意”审美和对功成名就的“圆满”人生境界的追求。在开放而气象万千的唐代,人人都希望建功立业。但是个体在大时代中的命运却难以把握和捉摸,中秋成为特殊时间节点下的文人们安顿精神、寄托人生理想的物象认同空间。

宋代,中秋习俗已经广泛渗透在社会各个阶层。商业城市崛起,市民阶层形成,传统人文臻于成熟,人本追求凸显,“闲”与“适”,对宋人来说既是艺术境界也是人生境界。宋太宗年间,皇上正式下令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因此宋代的中秋,不同于唐代的“清冷”,《东京梦华录》就生动地描绘了北宋时期开封市民中秋之夜赏月的热闹情景。从皇宫贵族到普通市民,通宵达旦,整个社会都沉浸在中秋夜的狂欢之中。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社会财富增加,较之前的传统儒家“养心莫善于寡欲”形成的拘谨、简朴、紊朴的民风发生了转变,特别是“重利趋商”启动了人的本性欲求中所有的、久遭禁锢的享乐欲望。这样恣意寻乐之风不独为富贵之家所独享,中秋节日赏月的全民狂欢,“秋月”成为民众在一年辛苦劳作后,通过消费,庆祝丰收宣泄的正规渠道,形成了民众社会生活中的功能性认同空间。

明清之后,资本主义萌茅出现,一种新的道德价值思维方法正在破土而出,它所反映的是从“人的依赖性”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历史前进的方向。在这样的时代中,中秋的节俗就更加世俗化,由注重公共活动逐渐收拢到注重家庭内部的成员交流。表现出澄净清幽的天上圆月,围合宁静的院落,亲密和洽的亲人,三者在这一刻达到混融合一,亲人团圆成为中秋节俗的明确主题之一。总体来看,明清之后中秋节俗的功利性内容显著增强了,节日表现的公共性与家庭性这两者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张力,使得“圆月”中贵人伦、重亲情的主题逐渐突出,形成了民众的情感认同空间。

(摘编自张海岚《中秋节所蕴含的非物质文化本质到底是什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秋节肇始于中唐,它的具体内涵是动态发展的,每个朝代的社会需求决定着节日的具体内容。
B.唐代文人赏月玩月诗歌的出现,与诗人人生境遇、个体命运和精神追求密切相关。
C.宋代中秋节赏月与唐代大不一样,它不仅是文人的感发,更是全民参与的一场狂欢。
D.借月圆自然现象表达对人世亲人团圆的追求,成为明清之后中秋节日的主题之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采用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详细阐述中秋节内涵自唐至清发展演化的过程。
B.文章以唐代文人为例,论述了中秋是他们安顿精神和寄托理想的物象认同之所。
C.第四段着重分析了宋代在皇帝的大力提倡下中秋成为全体民众狂欢节日的过程。
D.最后一段阐述了明清时中秋节逐渐演化为人们贵人伦、重亲情的情感认同空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节日文化内涵的演变紧随时代发展与变迁,中秋节较之其他节日表现更为明显。
B.宋代中秋节热闹、狂欢与经济繁荣紧密相关,经济发展是节日演化的第一因素。
C.明清之后中秋节重视家人的团圆,说明人们回归私人空间而不再看重公共空间。
D.唐代中秋玩月诗歌的诗境通常比较清冷,它是文人经验世界的心灵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1993年春节前夕,像往年一样,王选闭门搞设计。年后,他的一位硕士研究生回来,王选把设计给他看。

“王老师,你设计的这些都没有用。”学生看过后对导师说,“IBM的PC机主线上有一条线,你可以检测这个信号。” 

王选愣住了。因为他明白了,自己苦苦钻研了两个星期的设计,被学生一句话否定了。这是王选一生中极其重要的一个事件。 

“本来,我以为自己做一线的工作可以做到60岁。”现在犹如看见一个海边的黄昏,往事潮水般在夕照中涌来……从投身这项科研至今,18年了,他奉献了所有的节假日,“18年来可以说一口气都没有歇过。”他为自己能始终能站在这个领域的最前沿感到自豪。可是“今天,我看到,在我自己最熟悉的领域,我已经不如年轻人了。在我不那么熟悉的领域,岂不是更差!” 

他作出了一生中自己第六次重大抉择:让年轻人来挑重担,让年轻人自己的思想里开出鲜花来,才会硕果累累。

就在这一年,王选把几位不同年龄段的年轻人同时推上研究室主任的位子。比如彩色系统研究室主任36岁,此后主持完成了彩色调频挂网算法并实现高保真彩色印刷,从而实现了彩色技术的重大突破。今天,已是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栅格图像研究室主任27岁,研究出新一代栅格图像处理器,进而开发出纯软件的栅格图像处理器,为方正系统进入香港、台湾,乃至日本市场作出重要贡献。

1995年6月,一个年轻人来投奔王选。他曾经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因无法转化为社会化的产品,他从中国科学院辞职去了“外企”,从事美国产品的汉化工作,换句话说,是替美国产品搞“转化”。不久,感到这样的工作虽然工资很高,但心里不舒服。

王选收下了他。今天,他是方正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负责数字视频的科研开发,这是一个犹如革新传统的印刷业那样,将对传统广电业进行革命性改造的重大领域。

这些高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均得益于年轻人在第一线能随时随地积极地思想。我们看到,王选在感到不如年轻人的时候作出的第六次抉择,是他人生中最智慧的抉择。

【小题1】“犹如看见一个海边的黄昏,往事潮水般在夕阳中涌来……”这句话的含义是: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列举在王选作出第六次选择后,年轻人取得了哪些成就?
【小题3】选段结尾说王选的第六次抉择“是他人生中最智慧的选择”。为什么这么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荒漠战士

朱增泉

东大山哨所比甘草泉哨所更偏远,环境更艰苦,他们的寂寞才是真正的寂寞。他们守卫在大气层试验区的入口处,身后离后方基地有几百公里;前方是放射性沾染区,不让任何人进入或通过。哨所的战士一年到头见不到什么人,白天看石头,晚上看星星,躺下看孤灯寂寞生孤独啊。

孤独是战士面对的可怕敌人,它天天折磨着人的精神,足以将人弄傻、逼疯。在东大山哨所,班长彭德才带领着他的4名战士,天天同这个可怕的敌人对峙着,打着一场艰苦卓绝的持久战。

我关心着一个问题:彭德才和他的战士们平时是如何击退寂寞、战胜孤独的?

彭德才将我们领进他们的宿舍参观。两间相连的小屋,里外放着5张单人铺,一只水缸,一张小桌,除此之外,别无他物。看什么呢?看被子。从战士们叠被子的水平上看每个人的心态、毅力,看这个小小集体的精神面貌,看他们的纪律,看他们战友间相处得是否和谐。我进门目光一扫,外间的三条军被叠得方正极了,立刻给我一个惊喜。两间小屋,5条军被,叠得一模一样。靠窗户的那条军被已被洗得发白,不用问,肯定是班长彭德才的。彭德才,这是一个具有军旅气息和阳刚大美的名宇,他同我们永远崇敬的开国元帅彭德怀的名宇只有一宇之差。我向他提醒这一点时,他灿烂地笑了。

叠被子是军旅生涯的一大基本功。如何将一名散没青年训练成规矩方圆、军纪如铁的战士?绝招之一:叠被子。从入伍第一天起,晚上熄灯抖开,早晨起床叠起,酷暑严寒,风雨无阻,夜夜抖开,天天叠起。从元旦叠到除夕,从入伍叠到退伍。每天必须将它叠得刀切斧削一般,纵四拳横五季,差一点都不行。一年365日,天天大小方正一个样,不塌角,不起皱,不变形。被形严整,说明这条军被的主人身心两健,好着哪。连长看兵,先看被子。

朋友中有好几位现役军人,还有几位过去曾经当过兵,都说哨所的内务好。另外几位没有当过兵的朋友,虽然不一定能领悟战士们天天在叠被子上下功夫的全部含义,但见了叠得如此方正平服的被子也都叹服。叠被子是战士们最见功夫的绝活儿。当没当过兵,当的是哪一路兵,光吹不行。拿条军被来,当面叠一下,如果是真家伙,那动作,那规范,一看便知。如釆是冒牌,立马露馅。有的人虽然当过兵,如果当的文艺兵、机关兵,平时散散漫漫、吊儿郎当,被正规连队的战士讥讽为“稀拉兵”“老爷兵”者,也往往过不了叠好被子这一关。在部队是越往基层走战士叠被子越认真。千万别把战士们叠被子这一手军旅绝技看成是形式主义,须知,他们天天将一条军被抖开、叠起,抖开、叠起,那是在通过这一手打磨意志、历练人生哪。东大山哨所的这几名战士能将被子叠得如此严整,说明班长彭德才带兵有方,说明战士们在这里生活得很有信心,没有被寂寞和孤独击倒。

在里间的小桌上,整整齐齐地放着一摞自办的文艺小报,这是他们所在的连队发往各哨所的。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都市青年早已将上网获取信息和进行人际交流视作寻常手段,油印小报已成隔世之物。但在这个哨所,报纸信件只能由定期送粮的车子成捆捎来。战士们每天靠一台以太阳能做电源、直接接收卫星电视信号的电视机来获取外部信息。同一个连队的战士分布在各个哨所上,哨所与哨所相距上百公里至几百公里,战士们只能凭借这张油印小报进行战友间的心灵交流,小报上面刊登有各哨所战士们写的短文、诗歌等。战士们对它倍加珍惜,保管得如此精心,一期不缺,一张不损。它们来自核试验场的一个孤独哨所,上面负載着特殊的军人信息,它们完全有资格作为珍稀文物,选入军事博物馆展出。

哨所外面是几座严重风化的秃山,山坡上都有战士们用捡来的白色小石块镶嵌的口号和各种困案,表达着他们的精神追求和寄托。

(选自纪实文学《罗布泊随笔》)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作者在东大山哨所的见闻刻画出以彭德才为代表的五位战士的形象。他们置身荒漠,展示出当代军人身上的风采,丝毫不逊于当年的革命军人。
B.“我向他提醒这一点时,他灿烂地笑了”,彭德才为他同开国元帅彭德怀只一字之差而觉得难为情,所以当作者提到这一点时他感到不好意思。
C.本文是一篇纪实文学作品,文学性较强语言整散句结合,长短句交叉,善用三字、四字短语,综合运用了排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
D.本文没有过多的直接赞美和颂扬,而是通过对战士生存环境的交代和对他们精神状态的展示,在字里行间寄予对荒漠战士不平凡的赞叹。
【小题2】文章第六段、第七段用大量篇幅与战士叠被子及其意义,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为什么作者认为油印小报“完全有资格作为珍稀文物,选人军事博物馆展出”?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