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有种老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每连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小题1】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外国诗里很高兴地遇到故知,就会更加喜欢阅读本国的诗歌。
B.读外国诗有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于是回到本国诗里寻找此种感觉。
C.中外诗歌相似的元素很多,外国诗了解越多,对本国诗感受越深。
D.中外诗歌相同的地方很多,读外国诗的最终日的还是回归本国诗。
【小题2】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诗与外国诗都是诗,好比不同国家的人本质上并没有不同。
B.中国诗与外国诗相互交融,将两者完全割裂开的做法是错误的。
C.文中举了“哈巴狗”的例子,是批判持中西本位文化观点的人。
D.西方诗人如果想对本国诗有更深刻的领会,非研究中国诗不可。
【小题3】对文中作者观点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诗和外国诗虽然都有各自的特点,但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
B.持本土文化排斥外来文化思想的人谈中国诗的特色,我们不可轻信。
C.中国诗是零碎而薄弱的,如果将之放到外国就会发展得明朗而圆满。
D.研读外国诗,是为了更深入理解本国诗,正如出门旅行还是要回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9 05:47: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连环画家贺友直
1980年,贺友直先生应邀到中央美术学院教学,他说自己是1937届的,学生们纷纷猜他是1937年毕业于比利时或巴黎的美术学校,他却回答是小学毕业。面对哄堂大笑,他正色道:我是没有什么文化的,所以我珍惜现在学习的环境及展示的舞台。我就是一直没有放弃,才能在64开小本上,在方寸小框框里一步步提高。
如今若问先生一开始是如何走上艺术道路的,他只记得自己从小就喜欢画。
先生是宁波镇海人,5岁丧母,由于父亲无法独自抚养他,就将他托付给乡下的姑妈。他所就读的小学校舍设在庙里,里面有个戏台,周围画着《三国演义》中的场景,先生迷上了那些传神的画——他一次次细心地去描摹、比照、思索、修改,凭着这些“瞎折腾”性质的实践,他的美术成绩在小学里遥遥领先。
虽然姑妈待他不错,但家境贫困,早年失学的先生开始了做学徒当小工的日子。彼时的生活体验,对身边人群事态的观察,成就了他记录民生万象最原始的积累——或缅怀,或嘲讽,或旁观,尽将老上海的风貌人情绘成一幅幅连环画,过去连着现在,短暂连着永恒。先生说过,他来自民间,所以他懂得升斗小民关心啥。
2004年出版的《贺友直画三百六十行》中,先生画了卖报童、那摩温、黄包车夫、裱画师傅、白相人、兑币黄牛、押宝人等,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劳动者们,都从尘封的老上海记忆里走出来,陈旧而鲜活,简单而深刻。这三百六十行的连环画也被誉为老上海社会文化记忆中的珍宝。
先生曾感慨道:“大环境不一样了,我们那时画连环画是当作饭碗的。1996年我在美术馆举办一个连环画展,我给它取名为《谈情说爱》,情就是我对连环画的感情,爱就是我爱上了这碗饭,当时真地非常投入,画什么像什么,现在画什么都不像了,因为没有了那个生活底子。”
他坦言:“现在艺术浮躁得很,不少是乱七八糟的东西。”他谈到现在绘画界追赶潮流的风气,许多作者的作品缺乏对受众接受度的考虑——“有些画,我们画画的人都看不懂,更有甚者,动不动就炒作,自封名家大师”。对此先生严肃批评道:“什么是大师,那是开一代风气的人,如今真正称得上大师的人没有几个。”
先生认为艺术应与生活相联系,艺术是要“引导人,引导社会风气的,是关系到民族文化积淀的”,他呼吁每个艺术家心里都应该有个标杆。当初,先生这一辈人画连环画都秉持着主流的信念,那就是按照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精神,把作品画好,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艺术家们创造一本本作品不但是积极用心的,而且是无功利的,“如果存在功利思想,好作品就出不来了”。
说到当年的那种信念,先生觉得,现在不少艺术的出发点就是市场,“现在就坏在两个‘M’上,一个是市场,一个是钱。”他眼中的好艺术家,必须要有把自己从事的艺术当成宗教来对待的信念,以虔诚之心去待人待己。
(有删改)
相关连接
①贺友直(1922--2016),我国著名连环画家、线描大师。自学绘画,1949年起开始画连环画,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他从事连环画创作50多年,共创作了百余本连环画作品,对我国的连环画创作和线描艺术作出了重大贡献。(百度百科)
②1959年,上海人美社派贺友直去画反映农村搞合作化的作品《山乡巨变》。接到任务后,贺友直就奔赴湖南下生活。一去几个月,犁田、耕种、舀粪,与农民保持“三同”。久而久之,老乡们都夸他“内行”。后来,他带着学生下生活时说:“知识分子要真正做到和农民打成一片,谈何容易?能做到像个农民就很不错了,至少不让人家对你生厌。”(《连环画界泰斗贺友直逝世:从底层而来,带着大观而走》)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开头如讲故事一般,幽默风趣地揭示了贺友直成功的秘诀,很自然地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在叙述事件时,引用了传主很多话,一方面展现了贺友直幼年丧母,处于社会底层的贫困生活状况,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
C.贺友直把画连环画当做饭碗,现在不少艺术工作者,他们创作的出发点是市场,贺友直与现在这些艺术工作者的做法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D.贺友直给自己的画展起名《谈情说爱》,表现出了老一辈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和发自心底的热爱。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贺友直先生能成为连环画大家,与他从小喜欢画画有关,小学时“瞎折腾”的实践和美术成绩的遥遥领先使他决定成为一名画家。
B.贺友直家境贫困,早早就辍学做了学徒、小工,但他自学绘画,最终成为著名的连环画家、线描大师,这是由他的天资聪颖决定的。
C.除了艺术创作的生活底子,贺友直当年对连环画发自内心的热爱与真诚的投入,也是他艺术达到很高水准而画什么像什么的原因。
D.材料不仅体现了贺友直先生对连环画创作的痴迷和赤诚,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艺术界一些乱象的不满和批评。
E. 早年失学当小工的经历,使贺友直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他通过缅怀,旁观等方式将旧中国各地的风貌人情描绘成了一幅幅连环画。
【小题3】贺友直先生对艺术的理解和对艺术界的批判有哪些观点?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实行分封制,每座城几乎都是大小不等的国。尽管这些国名义上都从属于王和上级诸侯,但都有一定的独立性,所以无不将行政功能置于首位。由于人口稀少,土地富余,城的范围可以划得很大,城内不仅有手工作坊,还可能有农田。相比之下,普通居民的住所和活动场所反而显得微不足道。

自秦以降,中央集权制度越来越巩固,城市的政治功能和等级制度也越来越明显。每座城都设有政府机构,实行逐级管辖;都筑有城墙,宫殿与城墙成为一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主体。作为地区性的行政中心,相应的衙署和其他行政、军事机构也会占较大面积,居民能享受到的设施很有限,城市生活的质量很低。

在一个农业社会,多数人从事农业生产,离不开自己的土地和家园。除了不得不住在城里的皇帝、贵族、官吏、将士、商人、工匠等,其他人往往选择乡居,因为城市生活未必比农村生活更美好。

东汉末年分裂割据,饥馑反复,战乱频仍,宫殿毁坏,朝廷无力建造新的宫殿和衙署,民居在城市中比例相应增加;人口流动增加了移民,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佛教传入后,寺庙成为城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首都与大城市中形成特殊的景观。

唐都长安由外郭城、宫城、皇城和各坊、市等构成,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五条干道宽百米以上。街道将城内分为110坊,各坊建有坊墙、坊门,坊内为居民住宅、宫衙、佛寺、道观等。两市筑围墙,市内店铺、作坊密布,商业繁荣。三渠引水入城,满足宫苑和景观用水,汇成曲江池等风景名胜。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范围最大、人口最多、设施最先进的城市之一,但封闭性结构还是对居民的生活有所影响,对商业和经济的发展有所限制,这些局限到宋代才得到突破。结合《清明上河图》的描绘和文献记载,可以肯定,至少在经济发达地区,“清明上河图”的模式长盛不衰。明清的江南,以经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市镇,以天然河流和人工运河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以精细农业和商业、手工业和服务业组成的复合经济,形成了崭新的城市、集镇和城市生活。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态与功能》)

材料二:

表一    2006-2016年中国城镇与乡村人口数量变化

(图表国家统计局)

表二    2008-2015年中国城市建设变化情况

(图表国家统计局)

材料三:

中国的城市建设经历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高速发展,逐步进入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常态。城市建设目标从追求规模和经济效益为主开始转向对生态、人文、社会公平和可持续性等立体的价值追求,尤其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城市向着“智慧化”建设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条件越来越成熟,城市管理形成以数据为驱动的城市决策机制,使城市功能和产业的转型更加显著,为城市创造以技术为驱动的商业价值,最终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有机生态城市系统。

早在90年代,IBM首次提出“智慧城市”概念后,中国也在1995年启动数字城市建设,这是中国智慧城市的1.0版本;随着2008年“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再次进入到3.0感知智慧城市时代;在2013年,WiFi、3G/4G的网络传输与云计算、大数据的后端数据存储、处理与分析的技术进步下,4.0认知智慧城市时代开启;在不久的将来,数据积累以及传输带宽和速度的再次腾飞,使得智慧城市达到整体架构协同管理,“人工智能城市”的时代也将到来。

中国城市的政策方向则回归以人为本这一本质和核心,城市的发展都围绕着“高效、惠民、可持续发展”理念,让城市建设迎来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但是,近年来“大城市病”——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日益严峻,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创造更高的城市效率、更优的城市运作、更适合居住的城市环境……成了国内城市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摘编自艾瑞《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城市展望研究报告》)

【小题1】下列对中国城市建设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早期,中国城市的主要功能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对居民生活关注相对较少,使得人们更愿意生活在乡村。
B. 复合经济的发展使城市建设突破封闭性的局限,建设模式在逐渐改变,并进而促进了城市生活质量的提升。
C. 新型城市建设追求生态、人文、社会公平和可持续性等立体的价值,在城市功能和产业的转型方面更为显著。
D. 随着城市建设的升级,“人工智能城市”建设引起的“大城市病”逐渐成为国内城市管理亟待解决的难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材料一显示出中国古代立足于政治功能的城市建设模式具有封闭性,而以经济为基础的城市建设模式则更具有开放性。
B. 材料二揭示了在当前城市建设过程中,增加城区面积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应将建设的重点放在改善基础设施上。
C. 材料三所描述的“人工智能城市”时代的到来是对传统城市建设模式的颠覆和终结,它必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D. 从古至今,从传统城市建设到“人工智能城市”建设,虽然城市建设的功能和模式在不断变化,但其本质是相同的。
【小题3】如何才能在中国未来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真正实现“以人为本”这一核心?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开展网上政务服务,在简政放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能够有效促进政务公开、简化审批流程、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并规范政府行为。但仍存在一些不足,简政放权意识仍需加强,信息共享尚不充分,全流程办理尚未实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解决措施主要有立足民意,推进简政放权进程。各部门应利用互联网平台,对简政放权设计方案广泛征求民意,以确保公共政策真正立足于人民需求,政务服务资源真正便民利民。加强信息共享,构建全国信息资源共享体系,让百姓少跑路,信息多跑路。加快制定简政放权相关事项,支持各级政府整合服务资源,面向企业和公众提供一体化政务服务,促进公共行政从独立办事向协同治理转变。创新全流程办理环境,围绕基本政务服务涵盖的教育、就业、医疗等群众基本权益,确定全流程办理中涉及的简政放权事项,清除多余的前置审批、评估认证和层次环节,对于较复杂的审批事项,应站在方便申办者的角度,重新设计审批流程。充分利用新兴互联网技术,抓住基础技术、通用技术、非对称技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把更多人カ物力財力投向核心技术研发。
(摘编自2017年6月29日“中国政府网”)
材料二:
政府网上回应的及时度、准确性和舒适度,正是在线服务的重要质量指标。
现实生活中,群众在网上问询的困惑远没有技术解决。繁复拗口的解释条文、叠床架屋的网站架构、一头雾水的部门设置,都是拦在群众和回复之间的“拦路老”。
打通网上问询渠道的命门在互动。回应、互动的过程本就是听民意、汇民智的过程,“信息多跑路”的同时,更应该“回应多跑路”,把百姓过去得上实体大厅才能获得的问答体验巧妙地搬上网。信息、数据、办事与互动都是网上政务服务的几大要素,只有打通形成合力,オ能提供更为优质的网上服务,长远来看,打通“互动命门”还需要智能问答平台与在线人工服务两手抓。各级各地区政务服务平台要根据具体情况,整合热线、问政、访谈、信箱等网上服务互动资源,建立网上服务问答库。不仅提供24小时在线的智能问答,题库里没有的问题还要提供有效的人工热线,保证群众不论从哪个渠道都能得到权威、一致、有用的答复。
(摘编自2017年7月27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有些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与政府门户网站不统一,平台与各政府部门以及各部门间也存在
信息与入口的不统一,政务信息共享遇堵。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一是某些地方部门存在多套业务办理系统同时运行情况:二是多个管理部门间统筹协调不够;三是政务服务事项缺乏统一标准,比如事项名称、提交信息等。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要可用、实用。据统计,18%的平台存在分类不合理现象。出现题文不符等问题,部分原因在于政府部门的服务提供者未能仔细研究群众办事时的真实场澋,导致无法有效地组织和呈现办事服务事项的内容。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应打造向导式服务,需要内容准确、指南详细。目前仍有33%的服务事项未明确办理时限、收费标准、联系方式等要素、25%的服务事项办理流程表述不清晰,55%办理材料格式要求不明确,41%未提供办事表格下载。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应提供站内搜索、在线注册、咨询互动等功能。目前仍有22%的平台搜索功能不可用。尽管有87%的平台咨询投诉渠道真实有效,但回复不及时的情况仍然存在,38%的平台对用户咨询问题超过5个工作日未作答复。
提升政务服务效果,政府部门不妨向电商平台学习,树立用户思维,不仅是在“形”上提供基本的在线办理功能,更要在“神”上做到按用户角度考虑问题,对用户需求作出快速响应,实现精细化满足。政务服务平台应增加对手机APP、微信等功能的完善,对特定服务事项应增加外文或少民族语言本。
(摘编自2017年11月9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开展网上政务服务,收到了促进政务公开、简化审批流程、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并规范政府行为的良好效果。
B.简政放权意识仍需加强,信息共享尚不充分,全流程办理尚未实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都是目前各地网政服务中或多或少存在的不足。
C.各部门的简政放权设计方案应通过互联网平台广泛征求民意,确保公共政策真正立足于人民需求。
D.创新优化全流程办理环境,是指明确简政放权事项,减少多余的前置审批、评估认证和层次环节,站在便民的角度简化较复杂的审批事项的流程。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政府网上回应与群众需要之间的“拦路虎”主要有繁杂拗口的解释条文、交叉重叠的网站架构、让人晕头转向摸不清方向的部门设置等。
B.“信息多跑路”的同时,更应该“回应多跑路”,网上政务要让百姓在网上咨询中体验到过去那种在实体大厅办事问答的情境。
C.只有将信息、数据、办事与互动这几种网上政务服务要素打通并形成合力,オ能为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网上服务。
D.打通网上问询渠道的命门在互动,抓好智能问答平台与在线人工服务两方面工作就可以有效实施政府职能部门与群众之间的互动。
E. 网上政务打造向导式服务,应该明确服务事项的各项内容,包括办理时限、收费标准、联系方式、材料格式要求、办事表格。
【小题3】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要说一说如何进一步做好“互联网+”政务服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花鸟画,是中国画中最富于民族文化特性的表现门类之一,其描绘对象包括花卉、蔬果、草虫、六畜、走兽等各种动植物。
花鸟画的题材起源很早,在远古时代就随着人类文明的孕育而产生。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纹样就已有各式的花叶、虫鱼等。商周时,青铜器、玉石雕刻上出现了龙风玉蝉等更为复杂的形象。东汉,陶仓楼上的壁画出现了一般认为最早的独幅花鸟画《双鸦栖树图》。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花鸟画逐渐独立成科,晚唐五代时已形成不同流派。
宋代是中国花鸟画的成熟和鼎盛期。北宋前期,崔白对写意技法的拓展,让花鸟画得以进一步表达艺术家的灵性。北宋后期,花鸟画进一步向工笔写实方向发展,笔法细腻娴熟,格调高雅,工笔花鸟画达到巅峰。宋代在理学、文学、科技等领域的拓展,推动着艺术创作、人文交流与艺术鉴赏。一方面,“格物”精神的倡扬,促进画家探究四时花草变化及自然形象背后所蕴含的生命意蕴;另一方面,苏轼、文同等文人士大夫社会地位提升、积极参与艺术活动,水墨花鸟因人文情怀的注入初步形成独特体系。
元代,诗、书、画、印开始融合,“作画贵有古意”“书画同源”的艺术主张,推动了花鸟画向更为注重笔墨、追求意趣的方向发展。明清时期,徐渭、八大山人等将中国花鸟画的写意精神推向巅峰,加之逐渐形成的书画市场以及大众的审美需要,使花鸟画呈现出雅俗共赏的面貌。
花鸟画的民族文化原动力,是以花鸟拟人、表情的寓意性。在它的推动下,中国花鸟画不断发展,在题材之外不断深化其原有的精神内蕴。一方面不断充实自身以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要求,另一方面又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和陶冶人们的审美情趣。花鸟画在演变和发展过程中,通过主观的诗性和文学性审美方式抒情达意、托物言志,形象地展现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和自然观。
我们的先民还曾将自然中的花鸟变幻为图腾,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拜。后来图腾信仰逐渐演化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让生活充满文化寓意。这也影响着花鸟画的发展。如花鸟画中常见的石榴、葫芦、蝙蝠等,具有“多子多福“福禄"等吉祥寓意,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花鸟画中的题材除了祝福寓意外,也抒发着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操守,满足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0世纪以来,中国花鸟画经历了形式、语言和文化观念的现代演变,但其笔墨与写意精神始终没有改变——这其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理内涵,更是民族文化精神不断正本清源的体现。花鸟画的写意精神,不仅是中国画的精神,也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种是跟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法则相统一的。我们向世界展示的中国艺术,应该体现这种具有民族风骨、正大气象的中国精神。也只有当我们树立起足够的文化自信,才能够构建起一种基于中华文明底色、具有中国文化基因的花鸟画现代样式,中国花鸟画才能对世界艺术的发展作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摘编自马新林《清气满乾坤——花鸟画的中国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花鸟画的描绘对象很广,除了花卉、禽鸟外,还包括畜兽、虫鱼等动物,以及树木、蔬果等植物。
B.随着人类文明的孕育而产生的花鸟画起源于远古时期,东汉壁画《双鸦栖树图》被认为是最早的花鸟画。
C.民族文化赋予花鸟画“以花鸟拟人、表情的寓意性”的原动力,这也彰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内蕴。
D.花鸟画虽经近百年的现代演变,但其笔墨与写意精神始终没有改变,依然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简单介绍了花鸟画的基本概念,然后介绍了花鸟画的发展历程,但对各发展阶段的介绍详略不一。
B.文章探寻了花鸟画写意精神的发展过程,并介绍了花鸟画的民族文化精神及常用的艺术手法等内容。
C.文章具体分析了20世纪以来中国花鸟画的演变情况,并肯定其对世界艺术发展已有的影响与贡献。
D.本文为艺术评论,基本按照层进式的结构谋篇布局,引资料与举例子相结合,材料翔实,论证有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理学、文学、科技等的拓展、推动以及士大夫的积极参与,花鸟画很难在宋代走向成熟、鼎盛。
B.花鸟画适应了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契合了大众的市美需求,因此能够雅俗共赏,获得人们的喜爱。
C.花鸟画的演变过程表明,文人的参与对艺术样式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D.正是因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理内涵,使中国花鸟画虽历现代演变,但笔墨与写意精神却未改变。这很好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精神正本清源的价值。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狗与乡土

李汉荣

 狗是大地上的古典主义者,骨子里最喜欢古老的乡土。喜欢白墙青瓦、桃红柳绿、鸡鸣鸟叫的村庄,喜欢传统农业,喜欢四季分明的农事,它虽然不解农事,但它一直试图理解并想加入农事,我们经常看到农人后面跟着一只或数只狗,它们或走在田埂,或卧于地畔,总是用尊敬、羡慕、求教的目光观察农人的耕作,虽然它的研究自古迄今似乎没有多少进展,但这至少透露了狗对土地、农业和农人的宗教般的崇拜。被一些浅薄人、势利眼一向瞧不起的朴素勤劳的农人,在狗的眼里却是真正的唯一值得崇拜的神灵:他们为什么就那样千年如一日地不辞劳苦呢? 他们为什么就那样能干呢? 硬是无中生有地在土地里发明出那么多好看的好闻的好吃的好喝的?它怎么花了千万年时间也看不懂学不会一点点呢? 农人不是神谁还能是神呢? 可以想象,狗的内心里一定汹涌着对农人的原教旨主义般的狂热崇拜。

狗不仅是坚定、虔诚的乡村古典主义者,也是热情、积极的浪漫主义者。它喜欢率性散漫、自由自在,喜欢通俗的狂欢,只要发现哪里有什么动静,它都会赶去凑凑热闹,并发表几句未必准确却也并非全然凌空蹈虚、不着边际的议论,在乡村的任何一个节日、聚会,以及婚嫁丧娶的仪式上,都少不了狗的身影,狗其实早已是乡土文化的一部分,是民俗风情里的一个鲜活诙谐意象和经典符号,天然地带着哲学和喜剧色彩。在许多场合,若没有狗的参加,就少了许多情趣、气氛和意味。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件往事,值得一说。多年前深秋的一天,我和亲人住故乡坡地上安葬故去的父亲,当时云暗天低,我悲凄的心里也笼罩着无边的灰暗与虚无,觉得人活一世真是徒然,父亲埋了祖父,我埋了父亲,我的孩子以后又理我。世世代代就这样活下去也埋下去,最终把地球埋成一座万古大坟包,这就叫生命的意义? 这么想着,心就坠到一个深不见底的黑窟窿里了,那个叫作“死”的东西正在将我平日里用文字和诗句极力捕捉和显现的所谓生的意义全部捉拿走了,只剩下了存在的虚无和生存的徒劳……在这时,我看见了跟随出殡人群赶上山来的邻居家的那只名叫“黑黑”的黑狗,它从附近苞谷地里奔跑出来,在我们身边刚成型的坟头转了一圈,低着头好像记起了什么,不时瞅瞅我们显然比往日阴沉得多的脸,然后,走到离坟不远的坡梁,蹲下来,很沉默的样子,忽然,它汪汪叫了几声,又似乎意识到有什么不妥而很快静下来。我于是开始留意它,心绪也渐渐从那个无底黑窟窿里往上浮出。我首先看见了它那同情的目光,我同时看见了它身后那层层叠叠的大巴山的峰峦,而在峰峦的上方,是云雾散去后渐渐亮开的无尽苍穹。苍穹之上,有一些鸟飞过去,又有一些鸟飞过来,像在天上开运动会,或举办以云彩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而在乌影的右上空,一弯白昼的月亮现出淡银色的括弧状轮廓。月亮此时仍在为天空值班,那么,月的后面,毫无疑问还排列着无数的星星和星河,等待着出场,或者它们无须出场,它们一直都在现场,在它们的车间、田野、广场和书房里,一直都在那里注视和沉思,一直在分担着什么,分担宇宙安排给它们的工作,也分享在分担中所体验的一切快乐和不快乐,以及生荣死哀。想到这里,我竟然泪流满面了,啊,此时,我面对的这一切,这忧伤的狗、无言的远山、月儿出示的括弧(括弧暗示着什么? 或等待填进去什么?),以及那暂时隐逸于白昼后面的无尽星群、无穷时间和无限空间,这一切,都在分担着它们自身命运的同时,也在分担着我的命运,分担着属于我的生的压力和死的哀伤。 是的,此时呈现的天地万物和苍穹宇宙,都在笼罩和帮助着小小的人间,都在帮助我减轻灵魂的负袒! 想到这里,我流着泪的心里,竟有了一种细微然而却来得很深的温暖,有了一种比死的背景更广阔的生的慰藉,有了一种比所谓的诗意更广阔深邃的难以名状的宇宙意识和生命况味。

是那只忧伤的狗,及时向我提醒了,在父亲新坟不远的地方,在我们头顶,还存在着值得感念的这一切,这辽阔、永恒的一切……

  (摘自《散文》2017年第6期)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视角独特,从狗与乡土联系的角度形象地展现了狗与乡土、与农人的密切联系。
B.作者笔下的狗率性散漫、自由自在,但它通人性,对农人允满了狂热崇拜和深切同情。
C.文章的讲言清新、灵动、鲜活,很有张力,语句背后闪烁着迷离丰饶的情思、理趣和意境。
D.写给父亲上坟时“黑黑”的表现,目的足形象地反映狗已成为乡士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小题2】这篇文章结尾引人深思,请从内容、结构和效果上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主题深刻,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