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有种老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每连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小题1】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外国诗里很高兴地遇到故知,就会更加喜欢阅读本国的诗歌。
B.读外国诗有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于是回到本国诗里寻找此种感觉。
C.中外诗歌相似的元素很多,外国诗了解越多,对本国诗感受越深。
D.中外诗歌相同的地方很多,读外国诗的最终日的还是回归本国诗。
【小题2】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诗与外国诗都是诗,好比不同国家的人本质上并没有不同。
B.中国诗与外国诗相互交融,将两者完全割裂开的做法是错误的。
C.文中举了“哈巴狗”的例子,是批判持中西本位文化观点的人。
D.西方诗人如果想对本国诗有更深刻的领会,非研究中国诗不可。
【小题3】对文中作者观点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诗和外国诗虽然都有各自的特点,但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
B.持本土文化排斥外来文化思想的人谈中国诗的特色,我们不可轻信。
C.中国诗是零碎而薄弱的,如果将之放到外国就会发展得明朗而圆满。
D.研读外国诗,是为了更深入理解本国诗,正如出门旅行还是要回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9 05:47: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7 年注定要在中国文化产业史册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中共十九大报告将文化战略、文化定位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向民认为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对“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断,表明社会从追求物质财富的“物质经济时代”,进入了“文化精神时代”,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要“美”还要“好”,要心情舒畅、幸福指数高,且对精神文化产品产生新需求。

这对文化产业发展来说是红利更是机遇,新一轮文化消费能力将积聚和喷发。江西景德镇有两千年的制瓷史,但进入20 世纪 90 年代后,“十大瓷厂”相继关停,逐渐走向衰败 和没落。拒绝房地产的开发,保留工业遗产,景德镇陶溪川文创园横空出世,让“千年瓷都”重焕光彩。7000 多名青年创意人才的加入让瓷都焕发生机。文化创意不仅让创意陶瓷走入现代生活,也让传统制造业获得新生。

智明星通成立之初是一家只有几人的创业公司,到现在已发展成为全球拥有 500 余名员工的游戏“小巨人”,2017 年全年营业收入超过 30 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来自海外市场。智明星通打开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渠道。

摘编自张玲《2018 年文化产业前瞻:天高任鸟飞》)

材料二

材料三:

以京、沪、苏、粤、浙为代表的第一梯队,今年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的“北京特色”源于特殊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上海作为文化“大码头”,也在着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出台了"文创 50 条”,“招商一引智一引才”成为上海市发展的新重点。作为文化产业第一方阵、文化产业发展指数连续四年位居省域首位的江苏省,其文化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实则是民营文化企业大发展大繁荣的真实写照。融合发展看广东,从 2012 年到 2016 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5 年时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翻倍增长,这就是浙江文化产业的“速度与激情”。但是, 部分省份发展差距仍然相对明显。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河南相对较低的人均 GDP 制约着 河南文化建设的总体投入,文化创意人才紧缺、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等主客观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河南文化建设的发展。

(摘编自《2017 年全国各地文化产业发展大揭底》)

材料四:

2018 年,我国文化产业应走怎样的发展之路?关键是“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良好的大环境。在外部环境的营造过程中,政府就像一名优秀的“管家”一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政府并非“亲力亲为”,而是要积极搭建平台,建立更好的制度,加强监管,为文化产业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还要“练好内功”。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如今,80 后、90 后,甚至 00 后消 费群体不断壮大,其新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对文化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扩大文化消费规模,释放文化产业的新活力,就要坚持内容为王,秉持工匠精神,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质量,提供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国家文物局展出的3D兵马俑、数字敦煌壁画让体验者赞不绝口、直呼过瘾。无疑,这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也给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种启示,即文化与创意,二者缺一不可。

(摘编自刘坤《靠质量吐芳华>)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从追求物质财富的“物质经济时代”,进入了“文化精神时代”,这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B.国家把文化战略提高到全新的高度,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新需求,将促使文化消费能力的积聚与喷发。
C.7000 多名青年创意人才的加入让传统瓷器制造业获得新生,于是保留工业遗产,这才 使得景德镇陶溪川文创园横空出世。
D.人均 GDP 相对较低,文化创意人才紧缺,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 着河南文化建设的发展。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其他文化产业相比,2017 年文化信息传输服务的发展增长速度是一枝独秀,是文化艺术服务增速的两倍多。
B.2017 年我国规模以上各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增速不尽相同,其中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与文 化专用设备的生产的差距最大。
C.2017 年我国规模以上各文化及相关产业中,服务类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显然低于生产 类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要引起重视。
D.江苏省的文化产业发展指数连续四年位居省域首位,得益于当地民营文化企业与国有文化企业相互融合发展。
【小题3】从材料中来看,要从哪些方面着手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们说,老物件儿是有灵气的。因为手艺人把双手的温度、沉淀的时间、行事的规矩,统统给了它们。然而,现在不少“手工艺品”,经过流水线加工、规模化生产、简单性复制,看起来东西还是那个东西,作用还是那个作用,却很难承载起“很家乡”“很传 统”“很中国”的那股子精气神了。

前不久在湖北仙桃举办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剪纸交流研讨会上,剪纸艺人、专家学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一把刻刀十年功”的技艺正被机器扰乱节奏;对生活的琢磨正在被投机取巧的速成法挑战;对好材料的坚守正在被新工艺猛烈冲击;“北方重浑厚、粗犷,南方尚灵秀、精美”的异彩纷呈也正在被渐渐同化。

诚然,文化产品既然走入了市场经济大潮,就必然逃不开市场规律的制约,生产效率、材料革命是大势所趋。但是,工业化和商业化并不意味着粗制滥造,更不意味着放弃对艺术品质的坚守。

今年91岁的工艺美术师陈由明,曾创作了驰名中外的沔阳雕花剪纸《八仙图》,60多年来,他一直创作不息、佳作频出。谈到创作诀窍,陈老说:“我要搞出一个作品,就是吃饭也在想,睡觉也在思考。现在的好多东西,功夫不到,火候差得远呐。只想着赚钱,没有心心念念、反复推敲,哪里出得来好作品呢?”

的确,一味追求生产速度和经济效益,必然伤害到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文化样式的传承和发展。试想,如若数千年文明沉淀下来的传统审美和文化追求遭到蚕食,历史将会何等唏嘘嗟叹?

话说回来,坚守古法、传承古意并不意味着泥古不化,而是在保留传统底色、坚持文化特色的同时,顺应历史规律、结合新的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将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统一起来。比如,20世纪50年代,陈由明整理创作的剪纸《八仙图》风靡欧洲,出口近5万套。而现在非遗传承人的作品,愈发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又比如,从天津泥人张彩色泥塑、杨柳青年画、河北蔚县剪纸等传统文化中获取创作灵感和素材,赋予了“中国梦·梦系列”公益广告更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再比如,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创客盛会,都将目光瞄准非遗来挖掘素材和灵感,为“科技+”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创新源泉。

祛除浮躁、回归本原的传承和创新须多措并举。应当加大宣传普及,让生活于其中的人了解、体验、欣赏自己的文化,养成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鼓励基于本土文化的创意,让更多的人知晓它的价值。同时,还应合理融入时代元素,不割裂传统与现代的精神纽带,让传统文化焕发现代光芒,以文化品质赢得市场青睐。

( 《人民日报》2015年11月05日 17 版,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老物件的灵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艺人用双手的温度、沉淀的时间、行事的规矩打造出了老物件儿那北方的浑厚、粗犷和南方的灵秀、精美。这就是守住传统文化精气神的表现。
B.市场上那些经过流水线加工、规模化生产、简单性复制的所谓“手工艺品”,很难承载起“很家乡”“很传 统”“很中国”的那股子精气神了。
C.追求生产速度和经济效益,必然伤害到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文化样式的精气神。
D.守住传统文化的精气神并不意味着泥古不化,还应该顺应历史规律。结合新的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美术师陈由明一直创作不息、佳作频出。创作作品时,他吃饭也在想,睡觉也在思考。只有心心念念、反复推敲,才能出得来好作品!
B.想要数千年文明沉淀下来的传统审美和文化追求不被蚕食,就必须将传承和创新紧密结合,否则将会很可悲。
C.文化产品走入了市场经济大潮,就不应该受市场规律的制约,生产效率、材料革命是大势所趋。但是,文化产品不能粗制滥造,更不能放弃对艺术品质的坚守。
D.坚守古法、传承古意既要保留传统底色、坚持文化特色,又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将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统一起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梦·梦系列”公益广告的成功范例说明坚守古法、传承古意并不意味着泥古不化,传承与发展是可以并进的。
B.文中举驰名中外的沔阳雕花剪纸《八仙图》是为了证明作者的观点,即工业化和商业化并不意味着粗制滥造,更不意味着放弃艺术品质的坚守。
C.事实证明,如果没有天津泥人张彩色泥塑就没有“中国梦· 梦系列”公益广告更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可见,传承既不能泥古不化,也不能割裂传统。
D.祛除浮躁、回归本原的传承和创新须多措并举,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焕发现代光芒,以文化品质赢得市场青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艺术边界的消失与重建
高建平
①在当代艺术界,有一个很流行的,很具诱惑力的口号:所有人都是艺术家!所有作品都是艺术品!这真是一种浪漫的幻想,仿佛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奇幻的新世界,看到听到的一切都是艺术,所制作的一切也都是艺术。于是,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被取消了。
②其实,正像人们在给艺术下定义时所揭示的那样,艺术边界的形成,本来就是一个历史过程。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代表着一种对人的活动及其产品的特殊分类法。这是依据某种形而上的、心理的,乃至社会的观念所作出的带有根本性的区分。
③不同时期对这种区分作了不同的论述。在欧洲,柏拉图依照一个宏大理论来对艺术与现实作区分,模仿不是再造,模仿者与被模仿者只是外观相似。柏拉图的这种理论,尝试将艺术与工艺区分开来。艺术属于与现实不同的另一个世界,有着独立性。
④然而,到了当代社会,现成物、日用生活用品,都能成为艺术。艺术不再是特地制作出来的、独创的、成为美的集中体现的物品,而是与生活中的物品“在外观上不可区分”。艺术原有的边界被一下子,没有任何回旋余地地彻底打破了。
⑤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可阻挡,这也是时代的潮流。艺术走向大众,大众的趣味进入到艺术之中。美被大规模生产,整个世界被美化。美的全面胜利,带来的却是“艺术终结”的恐慌。
⑥马克思曾经作过一个区分:弥尔顿出于春蚕吐丝式的需要而创作《失乐园》,后来他得到了几英镑,他是非生产劳动者。如果一位作家为书商提供工厂式的劳动,他就是生产劳动者。这一区分很具有启发意义。艺术与非艺术的不同,不在于所制作物品的形态,不在于它所产生的效果,而在于制作者的处境、意愿和姿态。
⑦艺术是在与工艺,与市场,与平庸的重复,与利润最大化的追求相区别而存在的。它所珍视的,是个人的独创和这种独创的春蚕吐丝式的流露,只要这样的东西还存在,还受尊重,艺术就存在。这是一种真正的艺术精神,它的发挥,就成了真正的艺术因素,它的边界,正是艺术的边界,不管存在于什么媒介之中,也不管以什么形式出现。同样一种物品,如果从独创性的角度来看,它是艺术品,如果从盈利的角度看,它就是商品。这样一种差别,使得艺术的边界扩大了,也缩小了,使得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也使成为艺术家难上加难。
(选自《文史知识》,有删改)
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画线句子的内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性描写,多姿多彩,美不胜收。与诗歌相比,散文的实用性较强,有鲜明的意旨,叙述、说明乃至议论性成分比较多,理性较强。但优秀的散文常常避免枯燥的说理,而以生动鲜明的形象吸引读者。如传记文通过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性格,记事文通过对事件的生动描写揭示事理,寓言借故事喻意,山水游记通过描绘景观抒写游兴和感受。甚至在阐述哲理和发表议论的文章中也有很多形象化的成分,包括语言的形象性、举例的形象性、情感的形象性,等等。
散文和诗歌虽然都具有形象性,但各有特点。清代学者吴乔曾以做饭和酿酒分别比喻作文和写诗,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这个比喻对我们认识诗与文的差异,具有启发性。诗歌常用比兴,展现的形象跟具体事物之间距离较大。即使是直接描写,诗歌的语言、意象也更注意提炼和升华。上下前后之间的联系一般不像散文交代得那样着实具体,有许多跳跃和省略。如苏轼《赤壁赋》写月夜之中泛舟长江的情景,它是具体展开的,跟实际生活情景很贴近。而下面的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较之现实生活就升华得近于酿来为酒了。对比之下,差异显而易见。诗歌,让我们的想象飞得更高更远些,而散文则给我们更为具体逼真的感受。
从形象性入手欣赏散文,可以因文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有的并无深意而形象和文辞很美,可以把重点放在形象和文辞上,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描写小石潭的水鱼石树和优美的环境,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它们能引起美感,给人美的享受。有的则可以通过对作品中景物、环境或人物事件的描写,探究作品意旨,如通过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形象化的描写,看到作者对于宁静淳朴的乌托邦式社会的向往;通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在秦王和廉颇面前的不同表现,认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无私无畏、顾全大局的崇高品格。通过形象,探究意旨,一般能与作者的用心大致契合,但也有与作者原意不合或超出了作者原来所想的。形象是理解作品的重要依据,要注意把握形象,对形象作出正确的理解和阐释。
形象生动能使作品具有感染力,我们从形象的角度欣赏作品,在获得美感和认识上提高的同时,从写作方面还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诗歌相比较,散文更具实用性,有较多的叙述、说明乃至议论性成分,理性比较强。
B.诗歌常用比兴手法,展现的形象跟具体事物之间距离较大,更注重意象的提炼和升华。
C.部分散文虽无特别深刻的意旨而形象和文辞很美,欣赏时可把重点放在形象和文辞上。
D.通过作者对散文中景物、环境和人物事件的描写,读者就能够探究出作品的创作意图。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来突出诗歌和散文两种文体在形象创造方面的明显的差异。
B.文章结合不同散文的创作特点,运用例证法分析了欣赏散文时可采用的不同的方法。
C.文章指出欣赏诗歌的形象性可从两个方面入手,并结合不同诗文的表现进行了论证。
D.文章从整体上看,运用了总分总的论述结构来对诗文创造形象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优秀的散文作品为了避免枯燥说理,常常采用生动鲜明的形象来吸引读者阅读和欣赏。
B.清代学者吴乔用生动的比喻告诉我们,诗歌创作的形象性普遍高于散文创作的形象性。
C.读者凭借自身经验欣赏寓言故事,都能读出比创作意旨更丰富的另外一些认识和启示。
D.欣赏不同类型散文必须从形象入手,才能获得美感和认识的提高,增强自身写作能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冬残奥会会微“飞跃”的会微设计者以汉字“冬”“飞”为主体,巧妙将奥运风貌、冰雪运动、人文精神融为一体,呈现在世人面前。那么,汉字为何备受奥运会会徽设计者青睐?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正在使用的表意文字,其形体是根据意义构造完成的。早期文字中,能够看到很多栩栩如生的象形字符,即使是已经笔画化的楷书,也仍保留着很多表意特征。汉字的表意性不仅使文字、书法、绘画能够在中国文化中融合互通,也使汉字作为视觉表达形式,更适于重新组构和塑造,满足艺术设计的需求。汉字在设计中,既承载了字义传达功能,又凭借表意图示性特征,重塑出意义之外的图形信息。将字义信息和图形信息高效结合,是以汉字为主体类设计的共同追求。2008年奥运会会徽字义信息“北京”和图形信息“舞动的人形”结合,展示主办城市“北京”“人”欢欣鼓舞的精神风貌和喜迎奥运的热情。汉字丰富的表意功能与多变的重塑优势,使它能将字义和字形分而为二、合二为一,组构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标识符号。

在每种字体的书写中,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龟甲兽骨上清丽瘦硬的甲骨文、青铜器里圆转古朴的金文、刻石中整齐端庄的篆书,个体字符的线条、结构,整体章法的布局、推列,都表现出鲜明的审美取向和追求。汉字在实用功能和美学价值的驱动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书法。书法作品中结构的疏密、行笔的缓急,更将汉字的美发挥到极致。书法艺术和体育运动中共同具有的力量、气势等审美特质,在奥运会会徽设计中完美地融为一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工具,它有几千年的历史,不仅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历史和发展,也是促进和维系中华文化统一的纽带。

汉字是具有表意特征的书写符号,强大的表意基因携带了本身的字义信息,图画式字形适合再塑造,可以承载更多内容,从而满足特殊信息的有效传达;汉字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视觉符号,三个奥运会会徽把和谐的律动性与运动的力量感完美结合,凝结了中国书法艺术与体育运动所共同的美学内涵,为形象与抽象之美创造了更大的美学空间;汉字是具有中国标识的文化符号,以汉字为艺术设计的主体,将使中国的文化传播更为有效,让世界更快更好地认识中国。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代表,也是人类世界共同的精神财富。汉字也必将在越来越多的舞台上发挥独特价值,备受青睐。

(摘编自ト师霞《天生是“美术”的汉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冬”“飞”成为会徽主体是因其具有人文精神、奥运风貌和冰雪运动元素。
B.作为表意符号的汉字,其楷书化过程并没有影响它作为象形字符的表意功能。
C.汉字结合了字义信息和图形信息,使每个汉字的书写都具有了丰富的美学价值。
D.会徽对汉字这一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进行艺术加工和运用,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通过介绍“冬梦”“飞跃”两个会徽,引出文章对汉字的话题的讨论。
B.第二、三段分别主要从表意特性和审美价值的角度对汉字进行了分析。
C.第四段论述了汉字在民族历史和发展中对中华文化统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D.文章最后两段总结了汉字的独特魅力和发展前景,把文章引向深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三个会徽是体现文字和图形信息高度结合的标识符号,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B.不具备表意功能的其他文字符号,难以重新组合塑造,也就难以满足艺术设计的需要。
C.书法艺术体现了汉字的美学价值,它与体育运动共有的特质在奥运会会徽设计中达到完美融合。
D.汉字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象征的、具体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符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