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早秋
(明)袁凯
靡靡菰蒲已满陂,菱花菱叶共参差。
即从景物看身世,却怪飘零枉岁时。
得食野凫争去远,避风江鹳独归迟。
干戈此日连秋色,头白尤多宋玉悲。
(注)①此诗为袁凯于丙申年(公元1356年)所作,此时诗人正好四十岁,人到中年,时局动荡,战乱绵绵。②宋玉,战国时诗人,曾因悲秋而作《九辩》,其中有“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等语。
⑴首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 ▲    
⑵概括本诗中“宋玉悲”的具体内容。(3分)
答: ▲    
⑶请简要分析尾联在写法上的特点。(3分)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3-02 12:03: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予城西旧茔久勿树。比辟地东邻,有桧百余株,大者盈抉,高可二三丈,予惜其生不得所。有种树者日:“我能为公移之。”予日:“有是哉?”请试,许之。

②予尝往观( )。乃移其三之一,规其根围数尺,中留宿土。坎及四周,及底而止。以绳绕其根,若碇然,然其重虽千人奠能举(  ),则眵其坎之棱,粗树腰而卧之,根之罅实以虚壤。复卧而北,树为壤所蛰,渐高以起,卧而南亦如( )。三卧三起,其高出于坎。棚木为床横载之,曳以两牛,翼以十夫。其大者倍其数。行数百步,植于墓后为三重。阅岁而视之,成者十九。则又移其余,左右翼以及于门。再阅岁而视之,其成者又十而九也。于是干条交接,行列分布,郁然改观,与古墓无异焉。夫规大而坎疏,故根不离;宿土厚,故元气足;乘虚而起渐,故出而无所伤。取必于旦夕之近,而巧夺于二十年之远,盖其治之也有道,而行之也有序(  )。

③予因叹夫世之培植人材,变化气习者,使皆得其道而治之,几何不为君子之归也哉?族子嘉敬举乡贡而采,予爱其质近于义,留居京师,与之考业论道,示之向方,俾从贤士大夫游,有所观法而磨碉,知新而聚博。越三年,志业并进,再诎有司,将归省其亲。予冀其复来,以成其学,且见之用也,作《移树说》以贻之。

 李东阳《移树说》

【小题1】请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
(1)也  (2)尔  (3)焉    (4)之
A.(3)(4)(1)(2)B.(3)(1)(4)(2)C.(1)(4)(2)(3)D.(4)(3)(1)(2)
【小题2】第③段画线句,从复句关系角度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转折关系B.假设关系C.并列关系D.因果关系
【小题3】第②段详写了移树的过程,是为了阐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8个字)的观点。
【小题4】第②段使用了很多数词,请择例说说其表达效果。
【小题5】简述本文与《师说》在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报刘一丈书   宗臣(明)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

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且今世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入,而主人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即明日又不敢不来。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所立厩中。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纳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无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计交赞之。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

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之褊衷,以此长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守分而已。”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

(选自《古文观止》中华书局钟基译本)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纳之/
B.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纳之/
C.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纳之/
D.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纳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刺:又称“名刺”“名帖”,拜访时通姓名用的名片。官场套交情、拉关系常用,新春拜年时也会“望门投刺”。
B.南面:坐南朝北之位,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理政时皆南向坐,因此称居帝王之位或其他尊位为南面。
C.相公:既是旧时妻子对丈夫的敬称,又用于对富贵人家子弟或年少之人的敬称,也有如本文的意思,指丞相。
D.伏腊:伏日与腊日,夏祭曰伏,冬祭曰腊,同时也是两个佳节。“伏”在夏季伏日,“腊”在冬季十二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长者来信提到的为官须知的两点告诫深有感触。对这两点告诫,作者表面上自责不足,实际上是为后文讽刺时弊做铺垫。
B.本文通过对客者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生动再现了客者费尽心机、奴颜婢膝,自始至终毫无羞耻心的丑陋形象。
C.本文的讽刺力量不仅来自对奴颜婢膝的客者、敲诈勒索的门者、故作姿态的主者的生动的描绘,还来自精当的议论和有力的反问。
D.客者召见前低三下四,召见后得意忘形,前后对比,判若两人,反映出当时官场所谓“上下相孚”实际是权钱交易的结果。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2)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两首清代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送友人出塞(二首)
吴伟业
其一
鱼海萧条万里霜,西风一哭断人肠。劝君休望零支塞,木叶山头是故乡。
其二
此去流人路几千,长虹亭外草连天。不知黑水西风雪,可有江南问渡船?
(注)①吴伟业友人吴汉亭因罪流放宁古塔城(今黑龙江宁安县),辞官归乡不久的诗人,在今江苏吴江垂虹亭置酒相送,吟成此两首送别诗。②鱼海:指内蒙古捕鱼儿海。③零支塞:在今河北迁安县西,是吴汉亭入关返乡的必经边塞。④木叶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⑤黑水:黑龙江。
【小题1】(小题1)以下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其一”一、二句写捕鱼儿海寂寞冷落万里都是白霜,开始吹响的西风能使人愁肠寸断。景中含情,将西风比喻为人,通过渲染西风的哭表现诗人内心的愁。
B.“劝君休望零支塞”一句准确地把握住了友人出塞时绝痛苦的心情,给予了一种真正的理解。“休望”的说法,看似不合情理,实则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意。
C.“其二”中“长虹亭外草连天”一句,通过对长虹亭外荒草连天的景象的描写,寄寓了对友人被放边到荒凉之地的深切同情。
D.“其二”最后两句写不知道黑龙江边西风吹拂的雪花中,会不会有江南那样的喊渡船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远处塞外的友人流徙生涯的牵挂与担忧。
E. 两首诗均触景生情,通过对现实中的萧条的鱼海、万里的霜天、断肠的西风、连天的荒草、风雪满天的黑水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小题2】(小题2)这两首送别诗均采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试结合文本作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