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唐人不言诗法,诗法多出宋,而宋人於诗无所得。所谓法者,不过一字一句,对偶雕琢之工,而天真兴致,则未可与道。其高者失之捕风捉影,而卑者坐于黏皮带骨,至于江西诗派极矣。惟严沧浪所论超离 尘俗真若有所自得反覆譬说未尝有失顾其所自为作徒得唐人体面而亦少超拔警策之处。    
(节选自李东阳《怀麓堂诗话》)
【小题1】用斜线“/”给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惟 严 沧 浪 所 论 超 离 尘 俗 真 若 有 所 自 得 反 覆 譬 说 未 尝 有 失 顾 其 所 自 为 作 徒 得 唐 人 体 面 而 亦 少 超 拔 警 策 之 处
【小题2】“严沧浪”是___________(名字),他写的诗歌理论著作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李东阳对宋诗的评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28 03:32: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医 原
【明】方孝孺
医之为术,其说之至粹而出于古者,莫过《素问》《难经》,述阴阳气运之理,辨形体荣卫之原,以明养生治疾之道。其精微之要得诸心而见于效者,固有不可以言传者矣,书岂足以尽其意乎?后之学者,不能求其为书之意,而泥其说。甚者弃书不省,而惟攻乎浅陋拘阂之方书。   
人之耳目、手足均也,脉络、血气、筋骨均也,而其变之乖殊若此,医岂易言乎?药岂易用乎?其病在乎心也,而药其肺;在乎寒也,而以为热;病乎实也,而以为虚。病不能自言,受药而死者无所控诉,故医得用其术而莫之诘也。
昔者贵人有疾,而天方不雨,医来治者以十数,皆莫效。最后一人至,脉已,则以指计甲子,曰:“某夕天必雨。”竟出,不言治疾之方。贵人疑之,曰:“岂谓吾疾不可为邪,何言雨而不及药我也?”已而,夕果雨,贵人喜,起而行乎庭。达旦,疾若脱去。明日,后至之医来谒,贵人喜,且问曰:“先生前日脉疾而言雨,今得雨而果瘳,何也?”医对曰:“君侯之疾以忧得之然私计君侯忠且仁所忧者民耳以旱而忧以雨而瘳理固然也何待药而愈邪”若是医者,可谓得其道矣。方书之所具,成说之所有,夫人皆能用也。求之于言语之外,而得其所不言之意,非奇士其孰能之?
始余闻四明有世医邵君真斋,善为方,视人疾以为不可治者必不治,而所治必取奇效,心窃识之。今年,真斋过余,坐而与之语,畏慎恭悫,不妄有所称引,而于察脉用药,信乎无所苟,余益信服之。生民之疾多矣,不度可否,以身试之,而无所成相踵。其有如真斋之不苟用而必成功者乎?苟难乎其人,则余于真斋不宜无说也,作《医原》以赠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辨形体荣卫之原   原:探究。
B.甚者弃书不省 省:省察。
C.今得雨而果瘳,何也?   瘳:痊愈。
D.竟出,不言治疾之方   竟:完毕。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医来治者以十数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B.则以指计甲子  则告诉不许
C.起而行乎庭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D.非奇士其孰能之 其可忽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推究医道,阐明“书不尽意”,故不可拘泥成说,而应默会于心,根据实情,严肃认真,灵活制变的道理。
B.文章肯定古代医书的作用,认为那是古代医学智慧的结晶,对不研究医学理论只关注浅陋偏僻的药方汤剂的现象表示否定。
C.本文是写给四明名医邵真斋的。作者与之相见,恭敬有加,十分诚实,不敢随便引经据典,表现出对邵真斋高超医术钦佩有加。
D.文中引述“贵人有疾”的传奇故事,旨在具体说明得道之医,神乎其技,贵在求乎言语之外而得不言之意。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病不能自言,受药而死者无所控诉,故医得用其术而莫之诘也。
(2) 生民之疾多矣,不度可否,以身试之,而无所成相踵。
【小题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君 侯 之 疾 以 忧 得 之 然 私 计 君 侯 忠 且 仁 所 忧 者 民 耳 以 旱 而 忧 以雨 而 瘳 理 固 然 也 何 待 药 而 愈 邪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豁然堂记

(明)徐渭

(1)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远问村落。其间林莽田隰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耕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洼;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冶樽,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

(2)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3)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疏,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小题1】请概况第(1)段内容。
【小题2】请从语言运用角度对第一段划线句进行赏析。
【小题3】下列各项中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美好景致可以治愈忧虑。
C.观景需要一个好角度。
D.心情是观景的重要因素。
【小题4】请用“/"标出第(3)段划线句的停顿。
其 豁 与 不 豁 一 间 耳 而 私 一 己 公 万 物 之 几 系 焉。
【小题5】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