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郁离子》序

徐一奚

《郁离子》者,诚意伯刘公在元季时所著之书也。公学足以探三才之奥,识足以达万物之情,气足以夺三军之帅,以是自许,卓然立于天地之间,不知自视与古之豪杰何如也。年二十,已登进士第,有志于尊主庇民。当是时,其君不以天下繁念虑,官不择人,例以常格处之,噤不能有为。已而南北绎骚,公慨然有澄清之志。藩阃方务治兵,辟公参赞,而公锐欲以功业自见,累建大议,皆匡时之长策。而当国者乐因循而悦苟且,抑而不行。公遂弃官去,屏居青田山中,发愤著书。此《郁离子》之所以作也。

郁离者何?离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为盛世文明之治,故曰郁离子。其书总为十卷,分为十八章,散为一百九十五条,多或千言,少或百字。其言详于正己、慎微、修纪、远利、尚诫、量敌、审势、用贤、治民,本乎仁义道德之懿,明乎吉凶祸福之几,审乎古今成败得失之迹,大慨矫元室之弊。有激而言也。牢笼万汇,洞释群疑,辨博奇诡,巧于比喻,而不失乎正。骤而读之,其锋凛然,若太阿出匣,若不可玩。徐而思之,其言确然,凿凿乎如药石之必治病,断断乎如五谷之必疗饥而不可无者也。岂若管、商之功利,申、韩之刑名,仪、秦之捭阖,孙、吴之阴谋,其说诡于.圣人,务以智数相高,而不自以为非者哉!

见是书者,皆以公不大用为憾,讵知天意有在,挈而畀之维新之朝乎?皇上龙兴,卒以宏谟伟略,辅翼兴运。及 定功行赏,疏土分封,遂膺五等之爵,与元勋大臣,丹书铁券,联休共美于无穷,不其盛哉?《传》有之曰:楚虽有材,晋实用之。公之谓也。初公著书,本有望于天下后世,讵意身亲用之?虽然,公之事业具于书,此元之所以亡也;公之书见于事业,此皇明之所以兴也。呜呼!一人之用舍,有关于天下国家之故,则是书也,岂区区一家言哉?

一夔蚤尝受教于公,后谒公金陵官寺,出是书以见教,一夔骇所未见,愧未能悉其要领。今公已薨,其子仲璟惧其散轶,以一夔于公有相从之好,俾为之序。顾一夔何敢序公之书?然得系名于简编之末,亦为荣幸,因不让而序之。公讳基,字伯温,栝苍人。若其言行之详、官勋之次,则具在国史,兹不著。

洪武十九年冬十有一月,门生杭州府儒学教授天台徐一夔谨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落网方务治兵 闽: 统兵在外的将军
B. 累建大议  建: 提出,倡议
C. 本乎仁义道德之懿   本: 根本
D. 明乎吉凶祸福之几  几: 苗头,征兆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才,即天才、地才、人才,是姓名学之五格剖象法术语,为五格中天格、人格、地格总称,指“天格、人格、地格”的五行生克关系,反映综合内在运势。
B.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院试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院试及第者之称唐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C. 丹书铁券,指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特权凭证,又称“丹书铁契”,即民间叙事所言“免死牌”、“免死金牌”。颁授“丹书铁券"制度最早始干汉高祖刘邦。
D. “管、商、中、韩、仪,秦、孙、吴“分别指春秋战国时思想家管仲、商鞅、申不害、韩非、张仪、苏秦、孙武或孙膑、吴起”诸子。
【小题3】把下面句了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公已薨,其子仲璟惧其散轶,以一夔于公有相从之好,俾为之序。
2)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4】作者认为刘基写(郁离子》有哪些原因? 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1 06:05: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念奴娇·秋日怀乡,用东坡韵
陆深
大江①东去,是吾家、一段画奁中物。襟带五湖吞百渎,说甚黄州赤壁。两岸芦汀,一湾柳浪,海涌桥头雪。沧浪声里。渔翁也是豪杰。
明年拟赋归来,轻舟短棹,两腋清风发。春水稳如天上坐,闲看浮沤兴灭。黄歇穿沙,袁崧筑垒,到处堪唏发②。鲈鱼莼菜,一任江天岁月。
【注】①大江:有两层含义,一实指长江,二暗指流经松江的黄浦江。②黄歇穿沙,袁崧筑垒:黄歇、袁崧曾疏浚黄浦江,“穿沙”“筑垒”是疏浚、治理黄浦江的手法。唏发:晒干头发。这三句写了此地既无水患之来,又无敌寇之侵。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解的两项( )
A.此词题目就点出了“秋日怀乡”的主旨。上半阕写其家乡上海壮美之景。“大江东去”,用东坡语,亦切上海特点。语意俱新,亦极亲切。怀思之情,此可概见。
B.本词中的景象与苏轼的《赤壁怀古》中的景象一样都显得壮阔雄浑。如“襟带”一句写黄浦江吞噬百水,以五湖为襟带的壮阔;“两岸”三句,动静结合写芦花、垂碧之美。
C.东坡说到“一时多少豪杰”,只及周瑜、诸葛亮等叱咤风云的人物;而此词认为江海的“渔父”也是豪杰,如此说来,人物与景物俱胜的故乡,怎不令人思念呢?
D.古人写人之清贫,官之清廉,都说是“两袖清风”。“两腋”句,暗含此意。“浮沤”,水上浮泡,古人以喻生灭之易,世事之无常。“闲看浮沤”写出了词人的超旷。
E. 辛弃疾《水龙吟》:“休说鲈鱼堪脍”,借张翰之典,表达自己尽管思乡,但不会弃官归隐;而本词的“鲈鱼莼菜”是上海的地方美食,表达了词人对家乡的思念。
(2)本词如何紧扣“怀乡”展开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答顾东桥书(节选)

王阳明

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术昌。孔孟既没,圣学而邪说横,教者不复以此为教,而学者不复以此为学。霸者徒,窃取先王之近似者,假之于外以内济其私己之欲,天下靡然而宗之,圣人之道遂以芜塞。相仿相效,日求所以富强之说,倾诈之谋,攻伐之计。一切欺天罔人,苟一时之得,以猎取声利之术,若管、商、苏、张之者,至不可名数。既其久也,斗争劫夺,不胜其祸,斯人沦于禽兽夷狄,而霸术亦有所不能行矣。

世之儒者慨然悲伤,蒐猎先圣王之典章法制,而掇拾修补于煨烬之余,盖其为心、良欲以挽回先王之道。圣学既远,霸术之传,积渍已深,虽在贤知皆不免于习染其所以讲明修饰以求宣畅光复于世者仅足以增霸者之藩篱而圣学之门墙遂不复可睹。于是乎有训诂之学,而传之以为名;有记诵之学,而言之以为博;有词章之学,而侈之以为丽。若是者,纷纷籍籍,群起角立于天下,又不知其几家。万径千蹊,莫知所适。时君世主亦皆昏迷颠倒于其说,而终身从事于无用之虚文,莫自知所谓。

圣人之学日远日晦,而功利之习愈趋愈下。其间虽尝瞽惑于佛老,而佛老之说,卒亦未能有胜其功利之心。虽又尝折衷于群儒,而群儒之论终亦未能有以破其功利之见。盖至于今,功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而习以成性也,几千年矣。相以知,相轧以势,相争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声誉。其出而仕也,理钱谷者则欲兼夫兵刑,典礼乐者又欲与于铨轴,处郡县则思藩臬之高,居台谏则望宰执之要。故不能其事则不得以兼其官,不通其说则不可以要其誉。记诵之广,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是以皋、夔、稷、契所不能兼之事,而今之初学小生皆欲通其说,究其术。其称名僭号,未尝不曰吾欲以共成天下之务,而其诚心实意之所在,以为不如是则无以济其私而满其欲也。

呜呼,以若是之积染,以是之心志,而又讲之以若是之学术,宜其闻吾圣人之教,而视之以为赘疣衲凿;则其以良知为未足,而谓圣人之学为无所用,亦其势有所必至矣!

(选自《传习录》,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学而邪说横 晦:衰落
B.若管、商、苏、张之者 属:类
C.相以知,相轧以势   矜:夸耀
D.以长其敖也 适:适合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霸者徒,窃取先王之近似者   因人力而敝之
B.莫自知所谓 以通狂惑
C.卒亦未能有胜其功利之心 醉则更相枕
D.以是之心志 以为莫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管仲等人关心的是富强的技巧,倾诈的阴谋和攻伐的战略,为了得到一时的好处而竞相追逐,以此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B.世上儒者意图恢复先王仁道,但是霸术的广泛流传已经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们无法让圣学重新发扬光大。
C.作者认为,虽然当时功利的时事学风,已经渗透到人的心底骨髓,但是佛老的观点和群儒的主张有可能消除人们的功利之见。
D.文章不仅思想蕴涵深刻,而且重视文学性的表现手法,使感性与理性交融相生,做到了意义与形式相浑融。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A.
虽在贤知皆不免于习染其所以讲明修饰以求宣畅光复于世者仅足以增霸者之藩篱而圣学之门墙遂不复可睹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假之于外以内济其私己之欲,天下靡然而宗之,圣人之道遂以芜塞。
(2)故不能其事则不得以兼其官,不通其说则不可以要其誉。

同类题5

(六)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竹里馆记

王世贞

①去新安郭之三里,其地负髙而临深。其江曰练江,泓渟万仭,黄山、白岳,蜿蜒摩天,其址在数十百里之外,而葱郁接于眉睫。其清可以酿,其膏可以粳秫、蔬茹。邑人汪惟一之业在□。计亩而延袤可二十,而竹据其三之一。惟一乃构数椽,读书其间,以竹自蔽,不复施藩。

②惟一之言曰:“吾日三商而起,汲江烹茗之赢,取而洗竹,裁箨为冠,暑则去之。有鹤四翼,时唳时舞,吾起而应,竹皆吾助。间一开吾巻,而琅玕之色流润缃碧,初阳拂梢,则少文之图若益而青葱者;微飔流响,则少文之琴若益而琮琤者。吾放歌而声留于长离尾翮之间,而不杂于尘嚣,不堕于市廛之耳。至于雪之旦,月之夕,白云之芊眠于昼,凉风之飒于夏,吾无不与竹宜者。吾之与此君真足以终其身而不知老者。”

③吴兴徐子与异之,题其馆“竹里”,而书属余记,曰:“惟一多游吴越间,而意不能舍其竹以往,得子文而时时寓其目,是惟一不恒有竹而竹恒在也。”惟一曰:“非是之谓也。子之记待吾竹以有,而吾之竹赖子之记以不冺,为两相待者耶?两相成者耶?”予不能辞,乃次而授之为记。

{注}①琅玕:指竹子。②缃碧:代指书卷。③琮琤:玉石碰击声。④尾翮:代指竹梢。
【小题1】下列虚词最适合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一项是
A.焉B.者C.也D.所
【小题2】请从修辞角度简析第①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3】对与“吾无不与竹宜者”相关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鹤舞我应时,竹助我雅兴。
B.开卷读书时,竹增我乐趣。
C.放声高歌时,竹脱我尘俗。
D.昼夜睡眠时,竹予我清凉。
【小题4】请概括本文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