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下列小题。

念奴娇 春雪咏兰

陈子龙

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解珮凌波人不见,漫说蕊珠宫阙。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鴂。当日九畹光风,数茎清露,纤手分花叶。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同心千结。玉腕香销,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洛滨江上,寻芳再望佳节。

(注)①陈子龙:反清复明志士,后兵败投水殉明。本词作于明亡之后。②解珮凌波:典故,这里均指美女。③鴂:指杜鹃。④九畹:典故,指兰花。⑤金跳脱:手镯类饰品。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词是一首咏物词。作者采用楚辞美人香草的比兴、象征手法,慷慨激昂,直抒胸臆,充分表现了词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B.“到春深”该是东风化雨、莺飞草长的时节,但天意反常,竟是“千里龙山飞雪”,在抒发愤懑之情的同时,也奠定全词感情基调。
C.“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鴂”词意至此一转,兰草并未灾绝,身处深山幽谷中仍有它嫣然笑容,口吻中不无自豪之意。
D.“数茎清露”则写兰草的具体形象,如同特写镜头:兰草茎叶上清露如珠,晶莹娇媚。这是比喻仁人志士当年忠贞的美德。
E.“玉腕香销”一句,写出兰花从回忆中醒来,面向现实,发现美人不在。这表明兰花欲远离美人,通过自己的奋斗去追寻幸福。
【小题2】古典诗歌中有“托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的传统,本词“兰花美人”也体现出比兴寄托的特点。请简要分析本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2-12 04:01: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职方郎中王君赴任序

(明)金实

守令之誉,出于私爱狎昵者,固不足信;见于贤士大夫之称许,宜若可信矣。然君子好扬人之善讳称人之恶,故犹有不足征者。然则如之何而可?亦惟闾阎之细民,田野之鄙夫,心不留毁誉,言不知触讳,感悦而归之,斯可信矣。此古之观风者所以采民谣而识循吏,知教化也。

余友王韦庵,永乐中为深泽令,在县且二十余年,示民以教化,之如子,民实爱戴之如父母。尝坐擅发官廪赈民,逮于理,得输役以赎。民驱牛车二百辆代役,弥月而竟,迎令还治,歌舞填道。又尝疾遘几危,民彷徨奔走,以香燃膊祷于神,谒医救疗之,无不至。疾间,则刲羊豕,巷歌醉饱以相庆。其得民若此类者不可殚纪。去县之日,民摭其善政为歌谣,言虽不能成章而意以独至。后为东朝官,营居室于长安西门,其民有不远数百里,操畚锸负砖瓦来趋其事者数十人,不浃旬而成。此余所目见者也。

及出为松江同知,首奏免逋租数十万,理冤狱,活无辜民以千数,劬力于民隐,如居深泽时。细民悦而归人,亦如深泽之民。每由公事至旁郡,求直者累累然相于道,至拥其舟不得行。若是以观,君之所为,其得誉人,非惟不出于私爱狎昵者之中,而见称贤士大夫之文章,亦非过情矣。直不知古之循良又何如邪?

内艰服除,来朝京师。大司马王公素知其贤,言于上,以为职方郎中。国家太平六七十年,内外军政虽有成法,然历年既久,宁无蔽欺弊?皇上所以究心于此,分遣大臣巡行四方清理之,正欲辨别其是非真伪,以为取舍,庶使军之部伍有稽,民之版图不乱,其法甚良而密,而职方实莅其事。今大司马既委君以此任,君当知己者用,则将忘己之利害,以别白其是非,使枉者直,抑者伸,无告者依依有所赖,亦如深泽、松江之民,则君之才之德,为大臣之所荐闻,天子之所举用,可无负矣,岂不毅然大丈夫哉!毋致人曰:“功名不及于居守令时。”则甚不可也。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如子 字:养育
B.求直者累累然相于道 属:接连
C.直不知古之循良又何如邪  视:看待
D.毋致人曰 慎:千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君子好扬人之善讳称人之恶/庶使军之部伍有稽,民之版图不乱
B.君当知己者用/天子之所举用
C.民驱牛车二百辆代役/宁无蔽欺
D.其得誉人/而见称贤士大夫之文章
【小题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坐擅发官廪赈民,逮于理,得输役以赎。
(2)去县之日,民摭其善政为歌谣,言虽不能成章而意以独至。
(3)首奏免逋租数十万,理冤狱,活无辜民以千数。
【小题4】本文是一篇赠序,请简要概括本文的写作目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游天都
徐霞客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揽。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余不从,决意游天都。 
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
B.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来去无定
C.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
D.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陡者级之 级:凿石级
B.悬者植梯接之     植:树(梯子)
C.从流石蛇行而上   蛇:像蛇一样
D.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    壁:石壁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空间的变化为线索,以游览的路线为顺序,运用逐层衬托的写法,着重描写黄山天都峰的奇观。
B.作者“决意游天都”,遇险阻“终亦不顾”,登顶得见:隐约可见的莲花诸峰,富于变化的云海浓
雾,别具姿态的奇松怪柏……写出黄山特有的奇观。
C.文章记叙翔实。文中旅游的日期、里程、方向、沿途经过的地点,一一点明,不厌其详。石罅、文
殊院、莲花峰、天都峰,游踪所及,写来都详细生动。
D.游记文中有我,语中含情,寓情于景,藏议于景。作者勇于登山,奋发向上的精神及对大自然的热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2)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六日过蒲圻县。吴孙权置县于蒲圻湖,乃今嘉鱼之境,宋初移治于此。城北青山拔起,竹木森秀,霁色岚光,可画。城南湖白如银、钓车烟艇。有故乡风味。《元和郡县志》云:赤壁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乃周瑜破曹操处,唐蒲圻临江之地析入嘉鱼也。按,江汉间言赤壁者,汉阳、汉川、江夏、嘉鱼,凡五处。黄州乃赤鼻山,非赤壁也。论者指东坡二赋为误,东坡词云“人道周郎赤壁”,则东坡借题发论,原未指定周部赤壁在此也。放翁《赤壁诗》”生子何须似仲谋”,则又袭东坡之舛者。晚宿港口驿。驿在万山中,荒冈断岸,起伏绵亘,水声咽高松、峭石间。兵燹之余,居人窜匿,仅存邮署一椽,土丘且分其半。弥望皆叠峰深林,人踪尽绝。既忧盗,复优虎,徒旅失色。铺兵某者窥余有戒心,因曰:空山无盗,所患者虎耳。宣鸣金,采枯竹朽株,焚之。某等留此不去,相守达旦。余感其意,劳以金。顷之,黑云蔽空,大雨领盆,风震崖谷,屋漏如注。危坐肩舆中,不寐竟夕。

七日,早行。风雪满天雾雨四塞重冈远岫密树孤村皆乍有乍无半明半灭真奇景也宿长安驿驿亦无居民视港口多竹屋数椽。

 

八日,经云溪驿。寒甚,燃松枝燎衣。晚宿岳州府,天岳山在洞庭湖中,据其,因名焉。初盛唐诗皆曰巴陵域楼,自少陵有“今上岳阳楼”之句,遂颛呼岳阳楼。楼俯有全湖,望君山仅一线,制度闳栎伟,飞檐重栎,雕甍绣拱,非黄鹤楼所及。时烽火才消,疮痍未起,深沟高垒,白骨青磷,凄然满目。楼仅存高栋,无片瓦矣。唐宋以来,骚人迁客对景流连,形于歌咏,流传既众,则眼前好景道不得矣。值春初水涸,洲渚累累,无复汹涌浩瀚之势。

 

(选自乔莱《使粤日记》,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风雪满天/雾雨四塞/重冈远岫/密树孤村/皆乍有乍无/半明半灭/真奇景/也宿长安驿/驿亦无居/民视港口多竹屋数椽
B.风雪满天雾雨/四塞重冈/远岫密树孤村/皆乍有乍无/半明半灭/真奇景也/宿长安驿/驿亦无居民/视港口多竹屋数椽
C.风雪满天/雾雨四塞/重冈远岫/密树孤村/皆乍有乍无/半明半灭/真奇景也/宿长安驿/驿亦无居民/视港口多竹屋数椽
D.风雪满天雾雨/四塞重冈/远岫密树孤村/皆乍有乍无/半明半灭/真奇景/也宿长安驿/驿亦无居/民视港口/多竹屋数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唐完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为汉武帝首创。
B.放翁:南宋诗人陆游的号,号是人的别称,故又叫“别号”,如苏轼号东坡居士。
C.阳:此指地理方位,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反之,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阴。
D.骚人:战国时屈原作《高骚》,故后人称诗人为骚人,有时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周瑜打败曹操的赤壁在蒲圻县以西百二十里。宋代属于嘉鱼县。
B.苏东坡在赋、词中误将黄州赤鼻山当作古战场赤壁,放翁的《赤壁诗》又沿袭了苏轼的错误。
C.岳阳楼本名巴陵城楼,杜甫首先在诗中称之为“岳阳楼”,从此这一名称就逐渐流传开来。
D.作为旅行日记,本文在描写沿途风光的同时,还引经据典,对一些历史、地理掌故等进行考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某等留此不去,相守达旦。余感其意,劳以金。
(2)值春初水涸,洲渚累累,无复汹涌浩瀚之势。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两首清代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送友人出塞(二首)
吴伟业
其一
鱼海萧条万里霜,西风一哭断人肠。劝君休望零支塞,木叶山头是故乡。
其二
此去流人路几千,长虹亭外草连天。不知黑水西风雪,可有江南问渡船?
(注)①吴伟业友人吴汉亭因罪流放宁古塔城(今黑龙江宁安县),辞官归乡不久的诗人,在今江苏吴江垂虹亭置酒相送,吟成此两首送别诗。②鱼海:指内蒙古捕鱼儿海。③零支塞:在今河北迁安县西,是吴汉亭入关返乡的必经边塞。④木叶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⑤黑水:黑龙江。
【小题1】(小题1)以下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其一”一、二句写捕鱼儿海寂寞冷落万里都是白霜,开始吹响的西风能使人愁肠寸断。景中含情,将西风比喻为人,通过渲染西风的哭表现诗人内心的愁。
B.“劝君休望零支塞”一句准确地把握住了友人出塞时绝痛苦的心情,给予了一种真正的理解。“休望”的说法,看似不合情理,实则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意。
C.“其二”中“长虹亭外草连天”一句,通过对长虹亭外荒草连天的景象的描写,寄寓了对友人被放边到荒凉之地的深切同情。
D.“其二”最后两句写不知道黑龙江边西风吹拂的雪花中,会不会有江南那样的喊渡船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远处塞外的友人流徙生涯的牵挂与担忧。
E. 两首诗均触景生情,通过对现实中的萧条的鱼海、万里的霜天、断肠的西风、连天的荒草、风雪满天的黑水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小题2】(小题2)这两首送别诗均采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试结合文本作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