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闻邻船吹笛

杨 基

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

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

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

已分①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

(注) ①分:料,料想。

【小题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开头与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相呼应,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营造了优美的意境。
B.第三句写笛声由“楚调”转为“吴音”,其中暗含了吹笛人的内在情感。
C.末尾两句情味深长,“折柳”含伤别之意,“陇头花”即“陇头梅”,含思念之情。
D.这首诗的体裁为七言古诗,语言质朴无华,意蕴丰富,感人至深。
【小题2】本诗以“闻邻船吹笛”为题,请简要分析“笛声”表现的丰富内涵。
【小题3】全诗以“江空月寒露华白”起笔,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此加以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1-25 07:47: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瞻,智慧夙成。喜读书,手抄经史,皆一通。每一书成,辄变一体,书法遂工。髫年,便有论著,父明允,大以为佳。年二十,侍明允,偕弟子由至成都,谒张安道。安道倾注甚,致书欧阳永叔。永叔见明允及子瞻、子由文,甚喜,极力推挽,声名大起。明允卒后,子瞻判官告院,与王介甫议论不合,为杭停。于时兄弟散于宦途,离合之感,从此始矣。仕杭三年不调。改知彭城,约子由会于澶濮之间,相携至彭城,宿逍遥堂。时兄弟一别,遂已七年。子由念风雨联床之约,不胜离合之感。子瞻则谓宦游相别之日浅,而异时退休相从之日长,无容凄怆也。然而乡思益深矣。子由留百余日而去。移知湖州,是年,言事者以到任谢表为谤,并摭生平诗辞,以为怨望。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回“诗帐”。子瞻知不免因自叹口命途舛薄遭此荼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哲宗立,子瞻以礼部郎召还,子由相继为侍从,弟兄聚首,友朋凑集,文酒赏适,雅道大振。而元丰诸臣章惇辈亦会于朝。子由疏其奸恶,惇大怒。于是子瞻贬岭外,子由贬筠,苏门四学士亦相继尽去。当事者犹谓罪大罚轻,复谪子瞻至儋州,子由至雷州,了不相闻。元符三年,子瞻北还中原,子由亦由雷还许。初,子瞻已定居阳羡,子由有书来促归许。念老境庶几,不欲做两处,遂决计从江溯汴,于陈留陆行至许。会舟中皆伏暑,又念子由近亦穷用,不忍累之。遂复归阳羡,还旧寓。未几,疾甚,数日而终。子由闻之,伤悼不欲生。

(摘编自袁中道《次苏子瞻先后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瞻知/不免因自叹曰/命途舛薄/遭此荼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
B.子瞻知/不免因自叹曰/命途舛薄遭此/荼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
C.子瞻知不免/因自叹曰/命途舛薄遭此/荼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
D.子瞻知不免/因自叹曰/命途舛薄/遭此荼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髫年,幼年儿童,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中的“垂髫”含义不同。
B.出,由京城调任地方,与《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中的“出官”同义。
C.谢表,臣下感谢君主的奏章,宋朝凡官员升迁除授、封爵追赠等,均有谢表。
D.有司,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与《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同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瞻普遍通晓自己亲手抄写的经史书籍,并在抄写过程中成就了高超的书法技艺,其著作得到父亲的高度赞赏。
B.苏子瞻因与王介甫政见不合而离开京城出任杭州通判,七年后才和子由再次相会,兄弟二人互相倾诉离别的悲伤。
C.苏子瞻、苏子由及苏门四学士遭受严酷的政治迫害,直接原因是子由上奏揭发了元丰诸臣章惇等人的奸恶事实。
D.苏子由晚年在许州写信催促子瞻到许州养老,但因种种原因,苏子瞻最终没有成行,再次返居阳羡,不久不幸病逝。
【小题4】把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和《苏武传》中的一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时兄弟散于宦途,离合之感,从此始矣。
(2)会舟中皆伏暑,又念子由近亦穷用,不忍累之。
(3)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班固《苏武传》)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进舟赋》序

何景明

①予使于滇,行将万里,所越皆重山复岭,以舆以马,颠顿驰跋,而不任其劳。至永宁,乃谋舟以归,庶代陆走之勤。

②时霜降石出,江狭水迅,机发矢激,其势不得少留,甚惧之。有老篙师,进舟意颇闲,自招于前,一人柁于后。柁者左右缓急不敢自任,视诸老篙师,老篙师者额之指之目之,而左而右而缓而急,无不应者。其舟之欹正疾徐,皆与水势宜,不为岸防,不与石斗。予甚安焉。

③问曰:“尔之为舟,将有道乎?”老篙师执篙进曰:“有,敢请言之。夫待用者器也,器不良则不称用。用之者,吾之手足耳目口也,少怠即不能用。手足耳目口役于心者也,心不专则手足耳目口不为用。招与柁,吾之器也;左右、缓急、欹正、疾徐,吾之用也。故吾先良吾器,以利吾用,手足耳目口不敢少怠,心不敢少他,然后从容乎安流,荡激于奔涌洄洑之中而无虞也。然吾又能察水性与势,故夫川汇、潭渊、浅涡、暗滩、隐石者,吾远而认之,能得于十数里之外,是以预为之备,而不至损吾舟。他水工常恶迟取速,截长邀短,故多败者。吾惟顺其水道而无所枉,虽迟而得免败焉。吾之道如此已矣。”

④予谓舟御类艺也,人之于世顾艺之不若哉?因序其言,为赋以自励。

【小题1】第①段写“陆走之勤”的用意是
【小题2】第②段描写作者从“甚惧”到“甚安”的心理变化,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突出江流湍急,水道凶险
B.为阐述进舟之道作铺垫
C.体现江中行舟的艰难
D.衬托老篙师御舟技艺高超
【小题3】概述老篙师的御舟之道。
【小题4】下列表现手法中,本文未运用的一种是( )。
A.叙议结合
B.欲扬先抑
C.正反对比
D.侧面衬托
【小题5】从全文内容看,御舟之道与□□之道及□□之道是相通的。

同类题5

阅读以下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明)王世贞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而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土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有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开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注:①僇:同“戮”。②武安君:秦国各将白起的封号。③劲:刚强。
【小题1】解释加点字。
(1)予未敢以为也(__________)
(2)夫秦王既图以予城(__________)
(3)大王弗予城而赵璧(__________)
(4)一胜而相如(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秦十五城之空名/明大王之失信
B.入璧秦弗予城/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C.臣固知大王弗予城也/师道不传也久矣
D.秦王怒/人生厌
【小题3】翻译划线句。
【小题4】“赵得其情则弗予”中的“其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小题5】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依据是_____。
A秦欲璧,赵弗予璧,而无所曲直也。
B“十五城秦宝也”,秦不欲以城易壁。
C秦王惧“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D“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