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小题。
柳堤
明•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小题2】雨本无香味,诗人在此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一项是( )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宋·刘子翚《海棠花》)
D.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唐·王维《少年行四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1-12 02:06: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三月乙酉,缘山麓东行一里,至弘圣寺,有浮图高二百丈。考之野史,为隋文帝时敕建者。北渡两涧,有汝南王碑,声如玉磬,清越可闻。因以木击之,歌少陵春山相求之诗。闻北冈有元世祖驻跸台,后人屋之。方至其处,大雨忽至,遂趋屋下避雨,轩窗洞豁最堪游目则见满川烈日农人刈麦予曰异哉何晴雨相兼也 中溪曰:“此点苍十景之一,所谓‘晴川秧雨’者是也,每岁五月,溪上日日有雨,田野时时放晴,故刈麦插秧,两处无妨。世传观音大士授记而然。”
——节选自杨慎《点苍山游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轩窗洞豁最堪/ 游目则见/ 满川烈日/ 农人刈麦/ 予曰/ 异哉/ 何晴雨相兼也/
B.轩窗洞豁/ 最堪游目/ 则见满川烈日/ 农人刈麦/ 予曰/ 异哉/ 何晴雨相兼也/
C.轩窗洞豁最堪/ 游目则见/ 满川烈日/ 农人刈麦/ 予曰异哉/ 何晴雨相兼也/
D.轩窗洞豁/ 最堪游目/ 则见满川烈日/ 农人刈麦/ 予曰异哉/ 何晴雨相兼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图:是梵语的音译,本意指佛或佛教徒。在《游褒禅山记》中指和尚。
B.阳:这里指华山的南面。古人有“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的说法。
C.某: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D.乙酉:指乙酉年,这是天干地支纪年法。“壬戌之秋”中的“壬戌”采用的是同样的纪年方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褒禅山记》中,作者突出“有碑仆道”的细节,略写游前洞的经历,详写游后洞的经历,这些都是为后文的说理作铺垫。
B.褒禅山的真实名字应为“花山”,却被误读成“华山”,作者由此悲叹古籍失传,后代人不能深思慎取,连古籍的名字都说不出来。
C.在记游中说理是《游褒禅山记》的特色,作者阐释了“志、力、物”对于成功的意义,认为其中的“志”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D.节选的《点苍山游记》中作者或考察古迹,或引用传说,增添了山水的文化内涵,较之《游褒禅山记》,更侧重于抒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兰亭集序》(节选)

王羲之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不知老将至。及其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愧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珠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斯文。

《游唤》序

明·王思任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事毕矣。而又必生人,以充塞往来其间,则人也者,大天、大地、大山、大水之所托以恒不朽者也。人有两目,不谓其昼视日,夜视月也;又赋之两足,亦不第欲其走街衢田陌,上长安道已也。瓦一压,而人识低;城一规,而人之魄狭。天之下,三山六水,土处一焉。一土之中,蠕蠕攘动,以尽其疆场,是恶能破蜂之房,而出蚁之穴耶?

台荡诸山,乃吾乡几案间物。今年得看尽。归语人,疑信相半,彼其眼足胸中自立一隔扇耳。司马子长聪明绝世,犹曰无昆仑;刘梦得初见太华,以为奇尽,后识九华山,而悔其言之失。贤者如此,是安可以责蠕蠕攘动之百姓乎?

夫天地之精华,未生贤者,先生山水。故其造名山大川也,英思巧韵,不知费几炉冶,而但为野仙山鬼、蛟龙虎豹之啸据。或不平而争之,非樵牧,则缁黄耳。而所谓贤者,方如儿女守闺阁,不敢空阔一步,是蜂蚁也,尚不若鱼鸟,不几于负天地之生,而山川之好耶?

病老将至,炳烛犹迟。郗诜言,山行一度,洗尽五年尘土肠胃。吾欲七千由旬中贤者共识其大,无被尘土竟埋其眼足也。作《游唤》。

(注)①台荡:天台山与雁荡山。②缁黄: 缁衣(黑衣)黄冠,指和尚、道士。③郗诜:西晋人。④由旬:古印度计算距离的单位,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七千由旬,谓路途远,地域广。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之于怀   喻:理解
B.谓其昼视日   第:仅仅
C.今年得看尽   始:开始
D.山川之好耶   羞:感到羞愧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知老将至   而人识低
B.及其之既倦   蛟龙虎豹之啸据
C.犹不能不之兴怀   归语人
D.亦将有感斯文   彼其眼足胸中自立一隔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兰亭集序》节选部分虽流露出人生无常的感伤,但有力批判了当时“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思想。
B.《<游唤>序》列举司马迁和刘禹锡的事例,意在说明人们受限于地域和视野,即使贤者也不免认识狭隘。
C.《兰亭集序》节选部分骈散兼行而以散句为主,顿挫有致,洒脱流畅;《<游唤>序》开篇即点明题旨,境界壮阔,笔墨放纵。
D.《兰亭集序》借描述兰亭宴集的盛况抒发人生感慨;作为山水诗文集序的《<游唤>序》,则希望借“游”山水来“唤”醒世人。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一土之中,蠕蠕攘动,以尽其疆场,是恶能破蜂之房,而出蚁之穴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夜游孤山记

邵长蘅

余至湖上,寓辋川四可楼已半月。辋川者,家学士兄戒庵别业也。楼面孤山,署甚,未能往。七夕后五日,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望明月上东南最高峰,与波溶漾,湖碧天青,万象澄澈。余游兴跃然,偕学士,呼小艇渡孤山麓从一奚童,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墓下。已,舍艇,取径沮洳间。至望湖亭。凭槛四眺,则湖圆如镜,两高、南屏诸峰,回合如大环。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西行过陆宣公祠,左右有居人数十家灯火隐见林薄。

并湖行二里许,足小疲,坐西泠桥石阑。学士指点语余日:“宋贾似道后乐园废址,在今葛岭;又记称水竹院在西泠桥南,左挟孤山,右带苏堤,当即此地。”嗟乎!岚影湖光。今不异昔,而当时势焰之赫奥,妖冶歌舞亭榭之侈丽,今皆亡有,既已荡为寒烟矣!而举其姓名,三尺童子犹欲唾之。而林逋一布衣,垂六百余年,遗迹顾至今尚存,何耶?相与慨叹久之。孤山来,经僧舍六七,梵呗寂然,惟风林寺闻钟声寥寥也。作记以游之明日。

(注)①湖:指西湖。②林处士:指林逋,杭州钱塘人,归隐西湖孤山。不娶,种梅养鹤以自娱,因有“梅妻鹤子”之称。③沮洳(jǔ  rù):低湿的地带。④两高:指武林山上的南髙峰和北高峰。⑤南屏:西湖南边的南屏山。⑥贾似道:南宋奸相。
【小题1】第一段写“徘徊林处士墓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对月亮、西湖、峰峦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清朗的湖山月夜图。
B.作者游兴盎然,先乘船,后步行,在游踪的叙述中透露出归隐山林的心愿。
C.文章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写景,又借景来抒发感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D.末尾写寺庙声寂则是“夜半钟声到客船”的一种翻新,表示归途之时已经夜深。
【小题3】作者在文末感怀林逋遗迹至今尚存,请另举一例,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夜航船序

〔明〕张 岱

①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盖村夫俗子,其学问皆预先备办,如瀛洲十八学士,云台二十八将之类,稍差其姓名,辄掩口笑之。彼盖不知十八学士、二十八将,虽失记其姓名,实无害于学问文理,而反谓错落一人,则可耻孰甚。故道听途说,只辨口头数十个名氏,便为博学才子矣。

②余因想吾八越,惟余姚风俗,后生小子,无不读书,及至二十无成,然后习为手艺。故凡百工贱业,其《性理》、《纲鉴》,皆全部烂熟,偶问及一事,则人名、官爵、年号、地方枚举之,未尝少错。学问之富,真是两脚书厨,而其无益于文理考校,与彼目不识丁之人无以异也。

③或曰:“信如此言,则古人姓名总不必记忆矣。”余曰:“不然。姓名有不关于文理,不记不妨,如八元、八恺、厨、俊、顾、及之类是也。有关于文理者,不可不记,如四岳、三老、臧穀、徐夫人之类是也。”

④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是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人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⑤余所记载,皆眼前极肤浅之事,吾辈聊且记取,但勿使僧人伸脚则亦已矣。故即命其名曰《夜航船》。

⑥古剑陶庵老人张岱书。

【小题1】作者说“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的原因是。
【小题2】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少见世面的粗俗的人,其学问是事先记忆准备而成的。
B.当时的人们把那些能毫无差错地背诵一大堆人名的人就当作是博学才子,作者认为这其实是非常可笑的。
C.作者认为其实忘记一些古人的姓名,对于学问是没有任何妨碍的。
D.本文反对不切实际的无用之学,提倡对“有关文理”的知识要认真记取。
【小题4】作者讲述了一僧和一士同宿夜航船的故事的目的是。
【小题5】序文,一般是交代成书经过,写作目的或命名缘由的,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序文,寥寥数语,言简意深。作者将书命名为《夜航船》的原因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孙子集注序

明谈恺

欧阳文忠公撰《四库书目》,言《孙子》注二十余家。予所见仅此:汉有曹操,唐有杜牧、李筌、陈皞、孟氏、贾林、杜佑,宋有张预、梅尧臣、王皙、何氏。诸家多托之空言,而曹操则见之行事者也操尝别为《新书》,诸将征伐,即以《新书》授之,从者胜,违者负。今《新书》不传,见于《李卫公问答》者,机权应变实本之《孙子》。注多隐辞,引而不发。操之所以如鬼也。杜牧《自序》云:“孙武死后凡千岁,将兵者有成有败,勘事迹,皆与武所著书一一相抵当,犹印圈模刻,一不差跌。予解犹盘中走丸,横斜曲直,计临时,不可尽知;其必可知者,知丸不能出于盘也。”牧未尝用兵,观其与时宰论兵二书,谓尚古兵柄本出儒术,援古证今,若绳裁刀解。陈皞注多指谪杜之谬误。人各有见,未必为樊川(1)也。李筌注依《太乙遁甲》,杂引诸史以证《太乙遁甲》,与今所存书往往不同。意古书散逸久矣,孟氏、贾林、杜佑,即唐纪燮所集者。张预取历代名将用兵制胜合《孙子》者,编次为传,于《孙子》多所发明。梅尧臣注,文忠公谓其当与“三家”并传,晦翁(2)有定论矣。孟氏、贾林、王皙、何氏,虽言人人,而皆于观者有所裨益。此注之所以集也。

夫兵,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者也。然不素习承平之时,姑试于有事之日,吾不知其可也。故生而悬弧(3),长而习射,冬而讲武,凡人所当知者也。诗云:“文武吉甫(4),万邦为宪。”孔子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又曰:“我战则克。”圣人之所以教者也。余夙有四方之志,每涉猎群书,而尤嗜《孙子》。《孙子》上谋而后攻,“修道而保法”;论将则曰:“仁”“智”“信”“勇”“严”,与孔子合。至于战守、攻围之道,批抗、捣虚之术,山林、险阻之势,料敌、用间之谋,不毕具。其它韬钤机略,孰能过之?然其言约而,近而远,未易窥测。今观诸家所注,或本隐以之显,或由粗而识精,或援史而证之以事,或因言而实之以人,于是《孙子》之微词奥义彰彰明矣。故曰《孙子》十三篇,不惟武人根本,文士亦当尽心焉,旨哉言乎

予奉命督军虔台,进武弁及生儒问之,无有知是书者。故授之以梓,以广其传

(节选自《十一家注孙子》)

注释:1樊川:杜牧,号樊川居士。2晦翁:朱熹,号晦庵,晚称晦翁。3悬弧:古代风俗尚武,家中生男,则于门左挂弓一张。4吉甫:人名,尹吉甫,有文德武功。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必为樊川也   病:毛病,缺点
B.虽言人人 殊:特别
C.不毕具 靡:没有
D.然其言约而     该:完备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见于《李卫公问答》者   姑试于有事之日
B.注多隐辞 勘事迹
C.知丸不能出于盘也 凡人所当知者也
D.计临时 然不素习承平之时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操尝别为《新书》,诸将征伐,即以《新书》授之,从者胜,违者负。
曹操曾另外写成《新书》,手下将领外出征战时,就送一本《新书》给他,将领如果按《新书》做了就胜利,违背了就失败。
B.观其与时宰论兵二书,谓尚古兵柄本出儒术,援古证今,若绳裁刀解。
阅读他和当时宰相讨论军事的两本书,说上古的军事思想原本出自儒学,援引古事来证明今事,像用绳墨量裁用刀划解一样清楚。
C.张预取历代名将用兵制胜合《孙子》者,编次为传,于《孙子》多所发明。
张预选取在带兵打仗获胜方面迎合《孙子》观点的历代名将,依次给他们编写传略,在研究《孙子》上多有发明创造。
D.故曰《孙子》十三篇,不惟武人根本,文士亦当尽心焉,旨哉言乎。
所以说,《孙子》十三篇文章,不只是军人的基本用书,文人也应当尽心学习,这句话有深厚的意旨啊。
【小题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诸家多托之空言,而曹操则见之行事者也。
②故授之以梓,以广其传。
【小题5】简要概括文中所说的《孙子》十一家注中曹操、陈皞、李筌这三家注的特点。
【小题6】请结合文意说说“《孙子》十三篇,不惟武人根本,文士亦当尽心焉”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