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夜坐见白发寄别朱仲开、张瓯江
陈鹤
坐久北风起,江声带远沙。
客愁初到鬓,乡梦不离家。
林静无残叶,灯寒有落花
怀君夜难寐,别绪转如麻。
(注)①朱仲开、张瓯江是作者的友人。②落花,指灯花。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了诗人深夜久坐时的感受,以动衬静,同时也照应了标题中的“夜坐”二字。
B.颔联写自己客居他乡、双鬓染白让人发愁,点明了乡愁这个主旨,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C.颈联首句从听觉、视觉角度写景,既写出树林静寂的景象,也突出林中空荡荡的特点。
D.颈联第二句转入写屋内情景,“寒”字营造了场景氛围,暗示了诗人此时孤寂的心境。
【小题2】本诗尾联“怀君夜难寐,别绪转如麻”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两句的精妙之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1-07 10:31: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下列小题。

念奴娇 春雪咏兰

陈子龙

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解珮凌波人不见,漫说蕊珠宫阙。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鴂。当日九畹光风,数茎清露,纤手分花叶。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同心千结。玉腕香销,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洛滨江上,寻芳再望佳节。

(注)①陈子龙:反清复明志士,后兵败投水殉明。本词作于明亡之后。②解珮凌波:典故,这里均指美女。③鴂:指杜鹃。④九畹:典故,指兰花。⑤金跳脱:手镯类饰品。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词是一首咏物词。作者采用楚辞美人香草的比兴、象征手法,慷慨激昂,直抒胸臆,充分表现了词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B.“到春深”该是东风化雨、莺飞草长的时节,但天意反常,竟是“千里龙山飞雪”,在抒发愤懑之情的同时,也奠定全词感情基调。
C.“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鴂”词意至此一转,兰草并未灾绝,身处深山幽谷中仍有它嫣然笑容,口吻中不无自豪之意。
D.“数茎清露”则写兰草的具体形象,如同特写镜头:兰草茎叶上清露如珠,晶莹娇媚。这是比喻仁人志士当年忠贞的美德。
E.“玉腕香销”一句,写出兰花从回忆中醒来,面向现实,发现美人不在。这表明兰花欲远离美人,通过自己的奋斗去追寻幸福。
【小题2】古典诗歌中有“托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的传统,本词“兰花美人”也体现出比兴寄托的特点。请简要分析本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回答各题。

游桃源山记

(清)李澄中

余读渊明《桃花源记》,谓其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如外人,未尝谓其为先也。

庚午秋,余奉使滇南,回道桃川宫。东有桃源山,从小径入,初甚狭,久之至八卦亭。亭前多古碑,率斑驳不可读。东上有方石,为遇仙桥,水流其下,甚甘洌。南岸多方竹,有亭,今废。乃用两童子扶掖,策杖缘磴道,侧足石齿间。数折得平台,延袤可丈许,有石几,列石墩三。东壁悬泉下注,洑流苍沙中,求所谓“鸡犬”、“桑麻”者,盖杳不可得矣。

夫妇人小子无不知有桃源者,以其得渊明之记而传也。今观遇仙桥,石床石几,恍惚若鬼物,是岂渊明之旨邪?且溪口皆崇山峻岭,欲问渔人舍舟之所而亦无焉,其非渊明所记无疑,岂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古今变迁而然邪?抑渊明好奇,偶有所闻,率而漫笔,而不核其实邪?又或痛义熙之乱,欲得所为不知魏晋者而逃焉,有所托而寄慨邪?

然则士君子欲以文辞垂后世,固宜确有所据焉。勿徒快意一时,使传闻异词滋后人之惑也。

【小题1】文章第一段中“未尝谓其为先也”中的“其”指_______________
【小题2】概括第二段大意(20字以内)。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桃源山正是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所在,有“遇仙桥”为证。
B.桃花源的变化是由于千百年来自然地理的变迁造成的。
C.陶渊明为其诗所作的序《桃花源记》在民间影响甚广。
D.人们是为了逃脱魏晋之乱,使内心有所寄托而来此桃源的。
【小题4】请分析第三段划线句的语气特点和表达作用。
【小题5】你是否同意文章最后一段所述观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