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珪字公端,弘范之子也。少能挽强命中,尝从其父出林中,有虎,珪抽矢直前,虎人立,洞其喉,一军尽欢。至元十六年.珪年十六,摄管军万户;十七年,真拜昭勇大将军、管军万户,佩其父虎符,治所统军,镇建康。未几,弘范卒,丧毕,世祖召见,亲抚之。奏曰:“臣年幼,军事重,聂祯者,从臣父、祖,久历行阵,幸以副臣。”帝叹曰:“求老成自副,常儿不知出此。”厚赐而遣之,遍及其从者。十九年,宣、徽群盗起,行省檄珪讨之,士卒数为贼所败,卒有杀民家豕而并伤其主者,珪曰:“此军之所以败也。”斩其卒,悉平诸盗。二十九年,入朝,命为枢密副使。太傅月儿鲁那演言:“珪尚少,姑试以佥书,果可大用,请俟他日。”帝曰:“不然,是家为国灭金、灭宋,尽死力者三世矣,而可吝此耶!”拜镇国上将军、江淮行枢密副使。大德三年,遣使巡行天下,珪使川、陕,问民疾苦,赈恤孤贫,罢冗官,黜贪吏。还,迁浙西肃政廉访使,劾罢郡长史以下三十余人,府吏胥徒数百,征赃巨万计。珪得盐司奸利事将发之事干行省有内不自安者欲以危法中珪赂遗近臣妄言珪有厌胜事且沮盐法帝遣官杂治之。得行省大小吏及盐官欺罔状,皆伏罪。劾大官不法者,不报;并及近侍之荧惑者,又不报。遂谢病归。泰定三年,上遣使召珪,珪至,帝曰:“卿来时,民间如何?”对曰:“臣乡里也,民饥甚。朝廷虽赈以金帛,惠未及者十五六,惟陛下念之。”帝恻然,敕有司毕赈之。未几,起珪商议中书省事,四年十二月薨。
(节选自《元史·张珪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珪得盐司/奸利事将发之/事干行省有内/不自安者/欲以危法中珪/赂遗近臣/妄言珪有厌胜事/且沮盐法
B.珪得盐司/奸利事将发之/事干行省有内/不自安者欲以危法/中珪赂遗近臣/妄言珪有厌胜事/且沮盐法
C.珪得盐司奸利事/将发之事/干行省有内/不自安者欲以危法中珪/赂遗近臣/妄言珪有厌胜事/且沮盐法/
D.珪得盐司奸利事/将发之/事干行省/有内不自安者/欲以危法中珪/赂遗近臣/妄言珪有厌胜事/且沮盐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虎符是中国古代金属制的虎形调兵凭证,其背面刻有铭文,是一个整体,调兵时需要携带虎符才能掌握军政大权。
B.檄文是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
C.太傅为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历代多有延置,或常设或虚职。
D.中书省除为决策机构外,还直接管辖首都大都附近的腹里地区。在腹里地区以外,在全国各地设置有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珪勇猛过人,年少有为。他善于拉硬弓射猛箭,在树林中遇到老虎,毫不畏惧,一箭射中老虎咽喉;十七岁时就统领军队,镇守建康。
B.张珪尽忠朝廷,受到皇帝宠爱。他父亲去世,皇帝召见并抚慰;太傅认为他年少,不宜马上重用,皇帝还是授予他重要职位。
C.张珪为人正直,嫉恶如仇。担任浙西肃政廉访使时,他多次弹劾有不法行为的官员,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奸人怨恨,相互串通诬陷他。
D.张珪尽心国事,关注民生。他斩杀侵夺百姓财物、伤及百姓生命的士兵,平定了盗贼;把途中遇到百姓饥荒的情况如实奏报皇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珪使川、陕,问民疾苦,赈恤孤贫,罢冗官,黜贪吏。
(2)朝廷虽赈以金帛,惠未及者十五六,惟陛下念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24 07:04: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太平,字允中,初姓贺氏,胜之子也。后赐姓蒙古氏,名太平。太平资性开朗正大,虽在弱龄,俨然如老成人。始袭父职。元统初,迁御史中丞。时中书有参议佛家闾者,检人也。御史劾其罪,时宰庇之,事寝不行。太平辞疾卧家。至正二年,诏起为中书参知政事,辞,进右丞,又辞。会御史祁君璧复劾佛家闾,黜之,乃起就职。辽、金、宋三史久未克修,至是太平力赞其事,为总裁官,修成之。时粟贵而金银贱,太平请委官收市之,所得不赀,其后兵兴,卒获其用。七年,朵而只为左丞相,请于帝曰:“臣藉先人之,蚤袭位国王,昧于国家之理,非得太平不足与共事。”

十一月,拜太平左丞相,朵而只为右丞相。明年正月,诏修后妃、功臣传,特命太平同监修国史。太平请僧道有妻子者勒为民以减蠹耗,给校官俸以防虚冒,请赐经筵讲官坐以崇圣学,立行都水监以治黄河。是时,天下无事,朝廷稽古礼文之典,有坠必举。河南盗起,诏命太平为淮南行省左丞相总制诸军驻于济宁时诸军久出粮饷苦不继太平命有司给牛具以种麦自济宁达于海州民不扰而兵赖以济

十七年五月,召为中书左丞相。二皇后与皇太子谋,欲内禅,遣宦者谕意于太平,太平不答。皇后又召太平至宫中,举酒申前意,太平依违而已。未几,诏拜太傅,俾归奉元。帝欲以伯撒里为丞相,伯撒里辞曰:“陛下必以命臣,非得太平同事不可。”于是密旨令伯撒里留太平毋行。皇太子恶其复留也,令御史大夫普化劾太平故违上命,当正其罪。搠思监因诬奏之,安置于土蕃,寻遣使者逼令自裁。太平至东胜,赋诗一篇,乃自杀,年六十三。

(节选自《元史•太平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诏命太平为淮南行省左丞相总制/诸军驻于济宁/时诸军久出/粮饷苦不继/太平命有司给牛具/以种麦自济宁/达于海州/民不扰而兵赖以济/
B.诏命太平为淮南行省左丞相/总制诸军/驻于济宁/时诸军久出/粮饷苦不继/太平命有司给牛具以种麦/自济宁达于海州/民不扰而兵赖以济/
C.诏命太平为淮南行省左丞相/总制诸军/驻于济宁时/诸军久出/粮饷苦不继/太平命有司给牛具/以种麦自济宁达于海州/民不扰而兵赖以济/
D.诏命太平为淮南行省左丞相总制/诸军驻于济宁时/诸军久出/粮饷苦不继/太平命有司给牛具以种麦/自济宁达于海州/民不扰而兵赖以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指荫庇,即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的入仕权利。
B.正月,阴历的第一个月,“正”原读去声,后为避赢政的名讳而读作阴平。
C.经筵,是为太子特设的讲论经史的讲席,讲官由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担任。
D.内禅,古代帝王传位给内定的继承人称“内禅”,后多指帝王身在而传位于子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平尽职尽责,为国兴利除弊。他奏请让有妻室的僧道还俗以减轻国家负担,核实官俸以防止冒领,设立专门的机构来治理黄河。
B.太平守正不阿,不屈从于权势。御史弹劾奸佞之人佛家闾,因宰相包庇而无果,太平因此称病回家,两次拒绝朝廷任命,直到佛家闾被弹劾罢官才肯就职。
C.太平很有学识,修史功不可没。辽、金、宋三部史书久未修成,他力赞其事,担任总裁官,完成了史书的修撰;后又受命监修国史,独自完成了后妃、功臣传。
D.太平才能出众,深受同僚倚重。朵而只任左丞相时,向皇帝请求与太平共事;皇上想任命伯撒里为丞相时,伯撒里也称非与太平共事不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粟贵而金银贱,太平请委官收市之,所得不赀,其后兵兴,卒获其用。
(2)是时,天下无事,朝廷稽古礼文之典,有坠必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林光朝,字谦之,兴化军莆田人。再试礼部不第,闻吴中陆子正尝从尹焞学,因往从之游。自是专心圣贤践履之学,通《六经》,贯百氏,言动必以礼,四方来学者数百人。然未尝著书,惟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尝曰:“道之全体,全乎太虚。《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孝宗隆兴元年,光朝年五十,以进士及第调袁州司户参军。乾道三年,龙大渊、曾觌以潜邸恩幸进,台谏、给舍论驳不行。张阐自外召为执政,锐欲去之,觉其不可摇,遂以老疾力辞不拜。而光朝及刘朔方以名儒荐对,颇及二人罪,由是光朝改左承奉郎、知永福县。而大臣论荐不已,召试馆职,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历著作佐郎兼礼部郎官。八年,进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史职如故。是时,张说再除签书枢密院事,光朝不往贺,遂出为广西提点刑狱,移广东。茶寇自荆、湘剽江西,薄岭南,其锋锐甚。光朝自将郡兵,檄摧锋统制路海、本路钤辖黄进,各以军分控要害。会有诏徙光朝转运副使,光朝谓贼势方张,留屯不去,督二将遮击,连败之,贼惊惧宵遁。帝闻之,喜曰:“林光朝儒生,乃知兵耶。”加直宝谟阁,召拜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四年,帝幸国子监,命讲《中庸》,帝大称善,面赐金紫。不数日,除中书舍人。是时,吏部郎谢廓然由曾觌荐,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命从中出。光朝愕曰:“是轻台谏、羞科目也。”立封还词头天子度光朝决不奉诏,改授工部侍郎,不拜,遂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宋史·林光朝传》)
【注】①茶寇:南宋时贩茶的商人为抵抗政府过度的盘剥、压榨而组成的武装。②封还词头:驳回皇帝在人事决策方面不恰当的诏命。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B.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C.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D.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唐代时称军镇,至宋代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划单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
B.执政,原意为掌管国家政事,宋、金时是参知政事、枢密使等高级官员的通称。
C.出,出仕,即出来做官,古代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或他人举荐就可以成为仕宦。
D.出身,科举时代为考中录选者所规定的身份资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光朝学问精深,教授生徒众多。他与尹焞交游,专心研究圣贤之学;他精通《六经》和诸子百家学说,使得四方学者慕名前来求教。
B.林光朝出仕很晚,仕途一直不顺。他五十岁才中进士,先后因议论皇帝恩宠的臣子龙大渊、曾觌和张说等人的罪行而被朝廷降职任用。
C.林光朝平定寇乱,立下显赫军功。茶寇迫近岭南时,林光朝一边率兵抵御,一边传书其他将领,督促他们拦击贼兵,最终使贼兵败退。
D.林光朝为官正直,敢于驳回上议。皇帝准备重用吏部郎谢廓然,林光朝认为这是对台谏的轻视,会让科举蒙羞,于是立刻驳回了诏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
(2)天子度光朝决不奉诏,改授工部侍郎,不拜,遂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适于南唐,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道同体。虽一豫一游,亦思为天下后世法。
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下。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动遐想。见江汉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必曰:“此朕沐风栉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下上,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入贡,必曰:“此朕德威服,覃及外内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所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推,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阅夫长江而已哉!
彼临春、结绮,非弗华矣;齐云、落星(注),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一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为何说也。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
臣不,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切者,勒诸贞珉。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选自宋濂《阅江楼记》)
(注)临春、结绮皆为陈后主所建的楼阁,隋兵攻入金陵,焚于火;齐云楼为唐代曹恭王所建,落星楼于吴嘉禾元年建造,在南京落星山。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偏据一方   大抵B.我皇帝定鼎于兹   等到
C.此朕德威服  安抚D.臣不   敏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上其地雄胜   俟大一统之君
B.与民同游观乐   见江汉朝宗
C.必悠然动遐想   蛮琛联肩入贡
D.蟠绕下    臣不知为何说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登上阅江楼,看到长江、汉水滔滔东去,各地的官员纷纷前来述职,城高池深,关隘险固,于是感慨地说:“这是士兵们栉风沐雨,征战攻取才得到的啊!中华土地这样广阔,更感到要想办法来保住它。”
B.作者认为,那临春楼、结绮楼,不是不华美;齐云楼、落星楼不是不高大。但它们只不过是用来演奏放荡的乐曲,收藏燕赵的美女。都是腐化的象征,当今帝王也不例外。
C.六朝的时候,常常凭借阅江楼作为防御敌人的天然屏障。现在则已南北一家,把长江看作一条和平的江水,无须用来进行战争了。
D.读书人有登上这座楼而观赏这长江风景的,应当想到皇上的圣德如青天一样,浩荡宏伟,难以称说,与神禹开山引水的功业同样是无边无际的。忠于君王、报答皇上的心情就会油然而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严实传
严实,字武叔,泰安长清人。略知书,志气豪放,喜交结施与,落魄里社间。屡以事系狱,侠少辈为出死力,乃得脱去。
癸酉秋,金东平行台调民为兵,以实为众所服,命为百户。甲戌春,泰安张汝灵岩,遣别将攻长清,实破走之。以功授长清尉。戊寅,权长清令。宋取益都,乘胜而西,行台檄实备刍粮为守御计。实出督租,比还,而长清破,俄以兵复之。有谮于行台者,谓实与宋有谋,行台以兵围之,实挈家避青崖。宋因以实为济南治中,分兵四出,所至无不下,于是太行之东,皆受实节制。
庚辰三月,金河南军攻彰德,守将单仲力不支,数求救。实请于主将张林,林逗遛不行,实独以兵赴之,至而仲被擒。实知宋不足恃。七月,谒太师木华黎于军门,挈所部州户三十万来归,进攻曹、濮、单三州,皆下之。偏将李信,留镇青崖,尝有罪,惧诛,乘实之出,杀其家属,降于宋。辛巳,实以兵复青崖,擒信诛之。进攻东平,金守将和立刚弃城遁,实入居之。壬午,宋将彭义斌率师取京东州县,实将晁海以青崖降,尽掠实家,义斌军西下,郡县多归之。乙酉四月,遂围东平,实潜约大将孛里海合兵攻之,兵久不至,城中食且尽,乃与义斌连和。义斌亦欲藉实取河朔,而后图之,请以兄实。时麾下众尚数千,义斌听其自领。七年,义斌下真定,道西山。与孛里海等军相望分实以帐下兵阳助而阴伺之实知势迫急赴孛里海军与之合遂与义斌战宋兵溃擒义斌。
初,彰德既下,带孙怒其反覆,驱老幼数万欲屠之,实曰:“此国家旧民,吾兵力不能及,为所胁从,果何罪耶!”带孙从之。继破濮州,复欲屠之。实言:“百姓未尝敌我,岂可与执兵刃者同戮,不若留之,以供刍秣。”濮人免者又数万。时兵由武关出襄、邓,实在徐、邳间,以为河南破,屠戮必多,乃载金缯往赎之,且约束诸将,毋敢妄有杀掠。灵壁一县,当诛者五万人,实悉救之。会大饥,民北徙者多饿死。又法,藏匿逃者,保社皆。逃亡无所托,僵尸蔽野,实命作糜粥,盛置道傍,全活者众。实部曲有逃归益都者数十人,益都破,皆获之,以为必杀。王义深者,义斌之别将,闻义斌败,将奔河南,实族属在东平者,皆为所害。河南破,实获义深妻子,厚周恤之,送还乡里。
庚子卒,年五十九。远近悲悼,野哭巷祭,旬月不已。
(节选自《元史》)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安张汝相灵岩 据:占据
B.至而仲被擒   比:一会儿
C.请以兄实     事:侍奉
D.藏匿逃者,保社皆 坐:连坐,指一同治罪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与孛里海等军相望/分实以帐下兵/阳助而阴伺之/实知势迫/急赴孛里海军与之合/遂与义斌战/宋兵溃/擒义斌
B.与孛里海等军相望分/实以帐下兵/阳助而阴伺之/实知势迫/急赴孛里海军与之合/遂与义斌战/宋兵溃/擒义斌
C.与孛里海等军相望分/实以帐下兵/阳助而阴伺之/实知势迫急/赴孛里海军与之合/遂与义斌战/宋兵溃/擒义斌
D.与孛里海等军相望/分实以帐下兵/阳助面阴伺之/实知势迫急/赴孛里海军与之合/遂与义斌战/宋兵溃擒义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实读书不多,但是为人非常豪爽,好结交朋友、曾经因为肇事被捕入狱,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得以出来。
B.严实善于打仗,甲戌春,泰安张汝楫遣将攻长清,被严实击败。因为军功,金朝授予他长清县县令。
C.严实的家人因为严实的原因而多次受连累,李信曾乘严实外出杀其家属,王义深等人也在东平杀了严实的家族。
D.严实心怀百姓,曾多次劝说将帅和士兵不要屠杀百姓,还曾命人煮粥放在道路的旁边,救活了不少逃难的百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宋因以实为济南治中,分兵四出,所至无不下,于是太行之东,皆受实节制。
(2)实部曲有逃归益都者义深数十人,益都破,皆获之,以为必杀。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察罕,西域人也。魁伟颖悟,博览强记,通诸国字书。奥鲁赤辟为理问,政事悉委裁决,且令诸子受学焉。从镇南王征安南,师次泸江。安南世子遣其叔父诣军门自陈无罪,王命察罕数其罪而责之,使者辞屈,世子举众逃去。从奥鲁赤移治江西。宁都民言:“某乡石上云气五色,有物焉,视之玉玺也。不以兵取,恐为居人所有。”众惑之。察罕曰:“妄也,是必构害仇家者。”核问之,果然。

成宗大德四年,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刺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广西妖贼高仙道以左道惑众,平民诖误者以数千计。既败,湖广行省命察罕与宪司杂治之,鞫得其情,议诛首恶数人,余悉纵遣,且焚其籍。众难之,察罕曰:“吾独当其责,诸君无累也。”以治最闻,擢河南省郎中。

武宗崩,仁宗哀恸不已。察罕再拜启曰:“庶民修短,尚云有数,圣人天命,夫岂偶然。天下重器悬于殿下,纵自苦,如宗庙太后何?”仁宗辍泣曰:“曩者大丧,必命浮屠,何益?吾欲发府库以赈鳏寡孤独若何?”日:“发政施仁,文王所以为圣。殿下行之幸甚。”拜中书参知政事,但总持纲维,不屑细务,识者谓得大臣体。

初,察罕生于何中,其夜天气清肃,月白如昼。相者贺曰:“是儿必贵。”察罕天性孝友,田宅之在河中者,悉分与诸昆弟。昆弟贫来归者,复分与田宅奴婢。纵奴为民者甚众。故人多称长者。既致仕,优游八年,以寿终。

(选自《元史·列传第二十四》,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刺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
B.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剌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
C.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剌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
D.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刺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问,官名,元代行省有理问所,其中设理问、副理问等官员掌管勘核刑律、刑事案件。明清时,为布政司直属官员。
B.玉玺,指皇帝的玉印。古代封发物件,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作信验。秦汉以后多称帝王之印为“玺”。
C.浮屠,亦作“浮图”“佛图”。可以指佛,还可指佛教、和尚、佛塔等。《游褒禅山记》中的“浮图”即指和尚。
D.致仕,交还官职,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服除”“致政”“休致”等名称。致仕年龄一般为70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罕博学有识,为人所重。奧魯赤任命他为理问,把政事全部交给他总揽裁决,并让自己的孩子师从于他。
B.察罕明于事理,一心为国。他劝说因丧父悲恸不已的仁宗要以国事为重,为官亦是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C.察罕治事宽和,不行苛政。在处理广西高仙道一案时,他审讯得知实情,议定诛杀首恶几人,其余人众全部释放,并焚烧档案。
D.察罕善察明断,敢于担当。他迅速识辨出宁都百姓传言中有人陷害仇家的真相;在处理广西妖术案遭到众人非难时,表示自己独自担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重器悬于殿下,纵自苦,如宗庙太后何?
(2)察罕天性孝友,田宅之在河中者,悉分与诸昆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