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珪字公端,弘范之子也。少能挽强命中,尝从其父出林中,有虎,珪抽矢直前,虎人立,洞其喉,一军尽欢。至元十六年.珪年十六,摄管军万户;十七年,真拜昭勇大将军、管军万户,佩其父虎符,治所统军,镇建康。未几,弘范卒,丧毕,世祖召见,亲抚之。奏曰:“臣年幼,军事重,聂祯者,从臣父、祖,久历行阵,幸以副臣。”帝叹曰:“求老成自副,常儿不知出此。”厚赐而遣之,遍及其从者。十九年,宣、徽群盗起,行省檄珪讨之,士卒数为贼所败,卒有杀民家豕而并伤其主者,珪曰:“此军之所以败也。”斩其卒,悉平诸盗。二十九年,入朝,命为枢密副使。太傅月儿鲁那演言:“珪尚少,姑试以佥书,果可大用,请俟他日。”帝曰:“不然,是家为国灭金、灭宋,尽死力者三世矣,而可吝此耶!”拜镇国上将军、江淮行枢密副使。大德三年,遣使巡行天下,珪使川、陕,问民疾苦,赈恤孤贫,罢冗官,黜贪吏。还,迁浙西肃政廉访使,劾罢郡长史以下三十余人,府吏胥徒数百,征赃巨万计。珪得盐司奸利事将发之事干行省有内不自安者欲以危法中珪赂遗近臣妄言珪有厌胜事且沮盐法帝遣官杂治之。得行省大小吏及盐官欺罔状,皆伏罪。劾大官不法者,不报;并及近侍之荧惑者,又不报。遂谢病归。泰定三年,上遣使召珪,珪至,帝曰:“卿来时,民间如何?”对曰:“臣乡里也,民饥甚。朝廷虽赈以金帛,惠未及者十五六,惟陛下念之。”帝恻然,敕有司毕赈之。未几,起珪商议中书省事,四年十二月薨。
(节选自《元史·张珪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珪得盐司/奸利事将发之/事干行省有内/不自安者/欲以危法中珪/赂遗近臣/妄言珪有厌胜事/且沮盐法
B.珪得盐司/奸利事将发之/事干行省有内/不自安者欲以危法/中珪赂遗近臣/妄言珪有厌胜事/且沮盐法
C.珪得盐司奸利事/将发之事/干行省有内/不自安者欲以危法中珪/赂遗近臣/妄言珪有厌胜事/且沮盐法/
D.珪得盐司奸利事/将发之/事干行省/有内不自安者/欲以危法中珪/赂遗近臣/妄言珪有厌胜事/且沮盐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虎符是中国古代金属制的虎形调兵凭证,其背面刻有铭文,是一个整体,调兵时需要携带虎符才能掌握军政大权。
B.檄文是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
C.太傅为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历代多有延置,或常设或虚职。
D.中书省除为决策机构外,还直接管辖首都大都附近的腹里地区。在腹里地区以外,在全国各地设置有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珪勇猛过人,年少有为。他善于拉硬弓射猛箭,在树林中遇到老虎,毫不畏惧,一箭射中老虎咽喉;十七岁时就统领军队,镇守建康。
B.张珪尽忠朝廷,受到皇帝宠爱。他父亲去世,皇帝召见并抚慰;太傅认为他年少,不宜马上重用,皇帝还是授予他重要职位。
C.张珪为人正直,嫉恶如仇。担任浙西肃政廉访使时,他多次弹劾有不法行为的官员,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奸人怨恨,相互串通诬陷他。
D.张珪尽心国事,关注民生。他斩杀侵夺百姓财物、伤及百姓生命的士兵,平定了盗贼;把途中遇到百姓饥荒的情况如实奏报皇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珪使川、陕,问民疾苦,赈恤孤贫,罢冗官,黜贪吏。
(2)朝廷虽赈以金帛,惠未及者十五六,惟陛下念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24 07:04: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耶律希亮,字明甫,铸之子也。师事北平赵衍。时方九岁,未浃旬,已能赋诗。岁戊午,宪宗在六盘山,希亮诣行在所。世祖即位,阿里不哥反,遣使召主将浑都海。铸说浑都海等入朝,皆不从,则弃其妻子,挺身来归。浑都海知铸去,使百人监视希亮母子,迫胁使从行。浑都海为大兵所杀,众推哈刺不花为帅。哈刺不花与铸有婚姻之好又哈刺不花在蜀时尝疾病铸召医视之遗以酒食因释希亮缚谓曰:“我受恩于汝父,此图报之秋也。”希亮从二王兴师,还至不刺城,与哈刺不花战,败之,尽歼其众。二王乃函其头,遣使报捷。希亮入觐世祖于上都。

世祖问日本可伐否。希亮奏曰:“宋与辽、金攻战且三百年,干戈甫定,人得息肩,俟数年,兴师未晚。”世祖然之。迁吏部尚书。帝驻跸察纳儿台之地,希亮至,奏对毕,董文用问大都近事。希亮曰:“囹圄多囚耳。”世祖方欹枕而卧,忽寤,问其故。希亮奏曰:“近奉旨,汉人盗钞六文者杀,以是囚多。”帝惊问:“孰传此语?”省臣曰:“此旨实脱儿察所传。”脱儿察曰:“陛下在南坡,以语蒙古儿童。”帝曰:“前言戏耳,曷尝著为令式?”乃罪脱儿察。希亮因奏曰:“令既出矣,必明其错误,以安民心。”帝善其言。

希亮以跋涉西土,谢事而去。久之,闲居京师,四方之士多从之游。卒,年八十一。希亮性至孝,困厄遐方,家赀散亡已尽,仅藏祖考画像,四时就穹庐陈列致奠,尽诚尽敬。朔漠之人,咸相聚来观,叹曰:“此中土之礼也。”虽疾病,不废书史,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所著诗文及从军纪行录三十卷,目之曰《愫轩集》。

(选自《元史·耶律希亮传》,有删改)

(注)浃旬:十天。浑都海:阿里不哥的部属。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哈刺不花与铸有婚姻之好/又哈刺不花在蜀时/尝疾病/铸召医/视之遗以酒食/因释希亮缚/
B.哈刺不花与铸有婚姻之好/又哈刺不花在蜀/时尝疾病/铸召医/视之遗以酒食/因释希亮缚/
C.哈刺不花与铸有婚姻之好/又哈刺不花在蜀时/尝疾病/铸召医视之/遗以酒食/因释希亮缚/
D.哈刺不花与铸有婚姻之好/又哈刺不花在蜀/时尝疾病/铸召医视之/遗以酒食/因释希亮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戊午,指戊午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共配成六十组,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B.世祖,皇帝的庙号。朝代的奠基者庙号一般为世祖,断代史的开创者一般为太祖。
C.驻跸,皇帝出行中途停留暂住。帝王出行时,派兵清道,禁止行人经过,称“跸”。
D.穹庐,古代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因中央隆起,四周下垂,形状似天而称为穹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耶律希亮历经艰难,回归朝廷。有人反叛朝廷,他的父亲独自回朝,他和母亲被人胁迫;最终他跟随朝廷军队平定叛军,回归朝廷。
B.耶律希亮报告实情,直言进谏。皇帝问他大都的近况,他报告实情,皇帝知道后很吃惊,他又向皇帝进言,希望皇帝纠正错误,被皇帝采纳。
C.耶律希亮深得人心,孝而有礼。他退休后在京城居住,四方之士大多和他交往;他用虔诚的方式表达对先辈的尊敬,人们称赞他懂得中原的礼仪。
D.耶律希亮才干突出,勤于著述。他九岁时,学习不到十天就能写诗;他患病后,有时半夜起来点蜡烛写字;他留下三十卷诗文等著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干戈甫定,人得息肩,俟数年,兴师未晚。
(2)帝曰:“前言戏耳,曷尝著为令式?”乃罪脱儿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著作郎李孝光欲荐之为府吏。冕詈曰:“吾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肯朝夕抱案立庭下,备奴使哉?”每居小楼上,客至,僮入报,命之登,乃登。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步,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冕屡应进士举,不中。叹曰:“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竟弃去。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川。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北游大都,馆秘书卿泰不华家,荐以馆职。冕曰:“公诚愚人哉!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即日将南辕。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唯两女一童留燕,怅怅无所依。冕知之,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

(宋濂《王冕传》)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⑴执映长明灯读之    ⑵安阳韩性闻而
秘书卿泰不华家    ⑷公愚人哉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⑴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⑵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
【小题3】请逐条概述体现王冕特立独行的事件。
【小题4】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会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由于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阔里吉思,性勇毅,习武事,尤笃于儒术,筑万卷堂于私第,日与诸儒讨论经史,性理、阴阳、术数,靡不该贯。尚忽答的迷失公主,继尚爱牙失里公主。宗王也不干叛,率精骑千余,昼夜兼行,旬日追及之。时方暑,将战,北风大起,左右请待之,阔里吉思曰:“当暑得风,天赞我也。”策马赴战,骑士随之,大杀其众,也不干以数骑遁去。阔里吉思身中三矢,断其发。凯还,诏赐黄金三斤、白金千五百斤。
成宗即位,封高唐王。西北不安,请于帝,愿往平之,再三请,帝乃许。及行,且誓曰:“若不平定西北,吾马首不南。”大德元年夏,遇敌于伯牙思之地,众谓当俟大军毕至,与战未晚,阔里吉思曰:“大丈夫报国,而待人耶!”即整众鼓躁以进,大败之,擒其将卒百数以献。诏赐世祖所服貂袭、宝鞍,及缯锦七百、介胄、戈戟、弓矢等物。
二年秋,诸王将帅共议防边,咸曰:“敌往岁不冬出,且可休兵于境。”阔里吉思曰:“不然,今秋候骑来者甚少,所谓鸷鸟将击,必匿其形,备不可缓也。”众不以为然,阔里吉思独严兵以待之。是冬,敌兵果大至三战三克阔里吉思乘胜逐北深入险地后骑不继马踬陷敌遂为所执,惟正言不屈,又欲以女妻之,阔里吉思毅然田:“我帝婿也,非帝后面命,而再娶可乎!”敌不敢逼。帝尝遣其家臣阿昔思特使敌境,见于人众中,阔里吉思一见辄问两宫安否,次问嗣子何如,言未毕,左右即引其去。明日,遣使者还,不复再见,竞不屈死焉。  
(节选自《元史·阔里吉思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敌兵果大至三战/三克阔里吉思/乘胜逐北/深入险地/后骑不继/马踬陷敌遂为所执/
B.敌兵果大至三战/三克阔里吉思/乘胜逐/北深入险地后/骑不继马/踬陷敌/遂为所执/
C.敌兵果大至/三战三克/阔里吉思乘胜逐北/深入险地/后骑不继/马踬陷敌/遂为所执/
D.敌兵果大至/三战三克/阔里吉思乘胜逐/北深入险地/后骑不继马踬/陷敌/遂为所执/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术”指儒家学说,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学经典“四书五经”是中国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必修科目。
B.“旬日”指十天,王勃《滕王阁序》中有“十旬休假”的句子,中国现代也把一个月分为上旬、中旬和下旬。
C.“大德”是帝王年号,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的“庆历”类似,中国古代除皇帝年号纪年法外,还有干支纪年法等。
D.“两宫”指皇宫,诸葛亮《出师表》中,“宫中府中”的“宫”即指皇宫,文中指东宫和西宫,即代指分住在两宫的太子和太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阔里吉思文武兼修。他在研究军事的同时,广泛涉猎儒学,收藏、阅读了大量典籍,为他后来建功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阔里吉思作战勇猛。他指挥作战当机立断,负伤之后仍奋勇向前,屡立奇功,皇帝对他也赏赐颇多,甚至因此先后把两个公主许配给他。
C.阔里吉思头脑清醒。在一众王公大臣都依据往年规律,认为短期内边境不会有战事的情况下,他凭异常迹象预判了敌军的阴谋。
D.阔里吉思坚贞刚毅。在缺少援兵、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他身陷敌手,顶住了对方的各种威逼利诱,最后不屈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然,今秋候骑来者甚少,所谓鸷鸟将击,必匿其形,备不可缓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耶律楚材,字晋卿,父履,以学行事金世宗,特见亲任,终尚书右丞。楚材生三岁而,母杨氏教之学。及长,博极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下笔为文,若宿构者。

太祖定燕,闻其名,召见之。楚材身长八尺,美髯宏声。帝伟之,曰:“辽、金世仇,朕为汝雪之。”对曰:“臣父祖尝委质事之,既为之臣,敢仇君耶!”帝重其言,处之左右。帝每征讨,必命楚材卜,帝亦自灼羊胛,以相符应。丙戌冬,从下灵武,诸将争取子女金帛,楚材独收遗书及大黄药材。既而士卒病疫,得大黄辄愈。指楚材谓太宗曰:“此人,天赐我家。尔后军国庶政,当悉委之。”

太宗即位。壬辰春,帝南征,将涉河,诏逃难之民,来降者免死。或曰:“此辈急则降,缓则走,徒以资敌,不可宥。”楚材请制旗数百,以给降民。使归田里,全活甚众。又请遣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又率大臣子孙,执经解义,俾知圣人之道。置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平阳,由是文治兴焉。

丙申春,诸王大集,帝亲执觞赐楚材曰:“朕之所以推诚任卿者,先帝之命也。非卿,则中原无今日。朕所以得安枕者,卿之力也。”楚材当国日久,得禄分其亲族,未尝私以官。行省刘敏从容言之,楚材曰:“睦亲之义,但当资以金帛。若使从政而违法,吾不能徇私恩也。”

冬十一月四日,帝将出猎,楚材亟言其不可,左右皆曰:“不骑射,无以为乐。”猎五日,帝崩于行在所。皇后乃马真氏称制,崇信奸回,庶政多紊。楚材辨论不已,后虽憾之,亦以先朝旧勋,深敬惮焉。甲辰五月,于位,年五十五。后有谮楚材者,言其在相位日久,天下贡赋,半入其家。后命近臣麻里扎覆视之,唯琴阮十馀,及古今书画、金石、遗文数千卷。

(选自《元史·耶律楚材传》,有删改)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请遣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
B.又请遣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
C.又请遣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
D.又请遣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起初为低级官员,到汉武帝时期地位渐渐变高。
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也可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
C.太祖:是古代君主的谥号,一般开国皇帝谥曰“太祖”。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在古代人去世还有“崩”“卒”“不禄”等叫法,但与“薨”所指非一类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耶律楚材很小就失去了父亲,由母亲教导成人。长大后他博览群书,精通天文、地理、律历、医卜等,颇有才华。
B.元太祖及元太宗对耶律楚材都十分赏识,耶律楚材得到俸禄以后都能与亲族分享,却从没有徇私情让他们做官。
C.太宗皇帝即位,但是一直由皇后掌握朝政大权,以致朝纲混乱。耶律楚材敢于忠言抗辩,皇后对其颇为忌惮。
D.耶律楚材最后死在任上,他一生为官清廉,虽然多年担任朝廷的要职,但死后只留下一些书画、文章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父祖尝委质事之,既为之臣,敢仇君耶!”帝重其言,处之左右。
(2)此辈急则降,缓则走,徒以资敌,不可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阅江楼记

(明)宋濂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夫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思。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必曰: “此朕栉风沐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威服,延及内外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有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饁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思,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而已哉!彼临春、结绮,非不华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不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

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 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圣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耶!

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图治之功者,勒诸碑铭。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六朝迄于南唐,皆偏据一方 类:大抵
B.由是声教所,罔间朔南     暨:到
C.此朕德威服,延及内外之所及也 绥:制止
D.欲上推宵图治之功者,勒诸碑铭 旰:天色晚
【小题2】下列各项对文章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朝指建都建康的南方六个朝代,按时间顺序依次是东晋、吴、宋、齐、梁、陈。《资治通鉴》将之作为正统编年纪事,后人遂合称为六朝。
B.相传大禹铸造九鼎,夏、商、周三代都把它们作为传国之重宝,此后“鼎”也就成为了拥有政权的象征,后世因此称定都建国为“定鼎”。
C.文中“中夏”代指全国。“夏”原本是史书中记载第一个王朝名称,后来也指古代中原地区;因与外族对应,又衍变为华夏、中国之意。
D.“逢掖之士”指儒生。逢掖是古代读书人穿的一种袖子宽大的衣服,后代指儒生。用所穿之服代指学子的词汇还有“青衿”、“青衫”等。
【小题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2)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而已哉!
【小题4】本文抒发了哪些情感?请加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