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成遵)二十能文章。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入为国子生。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至正改元,擢太常博士。寻拜监察御史。扈从至上京,上封事,言天子宜慎起居,节嗜欲,以保养圣躬,圣躬安则宗社安矣。言甚迫切,帝改容称善。又言台察四事,帝皆喜纳之。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三年,自刑部员外郎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五年,丁母忧。十年,迁中书右司郎中。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

(节选自《元史·成遵传》,有删改)

把原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
(2)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1 06:21: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汪世显,字仲明,巩昌盐川人。仕金,屡立战功,官至镇远军节度使。金亡,郡县望风款附,世显独守城,及皇子阔端兵临城下,始率众降。皇子曰:“吾征四方,所至皆下,汝独固守,何也?”对曰:“臣不敢背主失节耳。”又问曰:“金亡已久,汝不降,果谁为耶?”对曰:“大军迭至,莫知适从,惟殿下仁武不杀,窃意必能保全阖城军民,是以降也。”皇子大悦,承赐世显章服,官从其旧。即从南征,断嘉陵,捣大安。田杨诸蛮结阵迎敌世显以轻骑驰挠之宋曹将军潜兵相为掎角世显单骑 突之杀数十人黎明,大军四合,杀其主将,入武信,遂进逼资、普。乘胜定资州,略嘉定、峨眉。进次开州。时方泥潦,由间道攀缘以达。宋军次万州南岸,世显即水北造船以疑之。夜从上游鼓革舟袭破之,宋师大扰。追奔至夔峡,过巫山,与宋援军遇,斩首三千余级。

明年师还,攻重庆,会大暑,乃罢归。觐太宗,赐金符,易其名曰中山,且历 数其功。世显拜谢曰:“此皆圣明福德所致,臣何预焉!”辛丑,蜀帅陈隆之贻书请战,声言有众百万。皇子集诸将议之,咸谓隆之可生擒也。世显曰:“顾临敌何如,无庸夸辞为!”军薄成都,隆之战屡却,坚壁不出。其部曲田显约夜降,隆之觉之。世显曰:“事急矣!”亟梯城入救显,得与从者七十余人出。获隆之,斩之。世显复简精锐五百人,捣汉州。三日,大军薄其城,又三日,克之。

癸卯春,皇子第功,承制拜便宜总帅,秦、巩等二十余州事皆听裁决,赐虎符、锦衣、玉带。世显先已遘疾,至是加剧,皇子遣医,络绎往疗,竟不起,年四十九。

中统三年,论功追封陇西公,谥义武。延祐七年,加封隆右王。

(选自《元史·汪世显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田杨诸蛮结阵迎敌/世显以轻骑驰挠之/宋曹将军潜兵相为掎角/世显单骑突之/杀数十人/
B.田杨诸蛮结阵迎敌世显/以轻骑驰挠之/宋曹将军潜兵相为掎角/世显单骑突之/杀数十人/
C.田杨诸蛮结阵迎敌世显/以轻骑驰挠之/宋曹将军潜兵/相为掎角/世显单骑突之杀数十人/
D.田杨诸蛮结阵迎敌/世显以轻骑驰挠之/宋曹将军潜兵/相为掎角/世显单骑突之杀数十人/
【小题2】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殿下,是古代对诸侯或皇太子等的尊称。阔端是当时元朝皇帝的儿子,所以汪世显称其为殿下。
B.辛丑为干支之一,在古代可用于纪年、月、日及时辰,其前一年是庚子年。
C.制,有皇帝的命令的意思。“承制”指秉承皇帝的旨意,也是官职名,文中是后一个意思。
D.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分为两半,其中一半由皇帝保存,另一半交给将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汪世显恪守节操,能顺势而为。金朝灭亡后,他据城独守;因仰慕元朝皇子阔端仁爱英勇而投降元朝。
B.汪世显作战勇猛,谦虚谨慎。他先后参与平定了资州、嘉定、峨眉、重庆,立下赫赫战功却不居功自傲。
C.汪世显见识不凡,处事果断。陈隆之的部下约降,被陈隆之发觉,汪世显感到情况紧急,立刻架梯救人,俘获了隆之。
D.汪世显功勋卓著,备受恩宠。他为元朝立下大功,被赐名、赐衣、赐虎符,死后也极尽哀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宋军次万州南岸,世显即水北造船以疑之。
(2)世显复简精锐五百人,捣汉州。三日,大军薄其城,又三日,克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申屠致远,字大用,其先汴人。金末从其父义徙居东平之寿张。致远肄业府学,与李谦、孟祺等齐名。世祖南征,荐为经略司知事,军中机务,多所谟画。
师还,至随州,所俘男女,致远悉纵遣之。至元十年,御史台辟为掾,不就。宋平,焦友直、杨居宽宣慰两浙,举为都事,首言:“宋图籍宜上之朝;江南学田,当仍以赡学。”行省从之。临安改为杭州,迁总管府推官。宋驸马杨镇从子玠节,家富于赀,守藏吏姚溶窃其银,惧事觉,诬玠节阴与宋广、益二王通,有司榜笞,诬服,狱具。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
杭人金渊者,欲冒籍为儒,儒学教授彭宏不从,渊诬宏作诗有异志。揭书于市,逻者以上。致远察其情,执渊穷诘,罪之。属县械反者十七人,讯之,盖因寇作,以兵自卫,实非反者,皆得释。改寿昌府判官。时寇盗窃发,加之造征日本战船,远近骚然,致远设施有方,众赖以安。二十年,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江淮行省宣使郄显、李兼诉平章忙兀台不法,有诏勿问,仍以显等付忙兀台鞫之,系于狱,必抵以死。致远知其冤状将纵之忙兀台胁之以势致远不为动亲脱显等械使从军自赎。桑哥当国,治书侍御史陈天祥使至湖广,劾平章要束木,桑哥摘其疏中语,诬以不道,奏遣使往讯之,天祥就逮。时行台遣御史按部湖广,咸惮之,莫敢往,致远慨然请行。比至,累章极论之。桑哥方促定天祥罪,会致远章上,桑哥气沮。转运使卢世荣榷茶牟利,致远并劾之。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致远清修苦节,耻事权贵,聚书万卷,名曰墨庄。家无余产,教诸子如师友。
(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七》,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所谟画     谟:谋划、谋议
B.当仍以赡学   赡:赡养
C.仍以显等付忙兀台鞫之 鞫:审问
D.桑哥气沮     沮:阻止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金末从其父义徙居东平之寿张   非蛇鳝之穴
B.家富于赀    虽才高于世
C.致远察其情  其皆出于此乎
D.众赖以安    臣具以表闻
【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致远知其冤/状将纵之/忙兀台胁之/以势致远/不为动亲脱显等/械使从军自赎
B.致远知其冤状/将纵之/忙兀台胁之/以势致远不为动亲/脱显等械/使从军自赎
C.致远知其冤状/将纵之/忙兀台胁之以势/致远不为动/亲脱显等械/使从军自赎
D.致远知其冤/状将纵之/忙兀台胁之以势/致远不为动亲/脱显等/械使从军自赎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授”指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的学官,是讲解经义、掌管学校课试的文职官员。
B.“榷茶”指政府对茶叶所实施的课税、管制等措施,是我国唐代以后的一种茶叶专卖制度。
C.申屠致远备受重用,为政有方。元世祖南征时,他被推荐担任经略司知事;后来他担任寿昌府判官时,布置得法,民众得以安定。
D.申屠致远为人勇敢,敢于斗争。陈天祥被捕后,大家都怕桑哥,不敢前往湖广巡视,申屠致远慨然请行,和桑哥进行了面对面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
(2)属县械反者十七人,讯之,盖因寇作,以兵自卫,实非反者,皆得释。
(3)致远清修苦节,耻事权贵,聚书万卷,名曰墨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高鸣字雄飞,真定人,少以文学知名。河东元裕上书荐之,不报。诸王旭烈兀将征西域,闻其贤,遣使者三辈召之,鸣乃起。为王陈西征二十余策,王数称善,即荐为彰德总管。世祖即位,赐诰命金符,已而召为翰林学士,兼太常少卿。至元五年,立御史台,以鸣为侍御史,风纪条章,多其裁定。寻立四道按察司,选任名士,鸣所荐居多,时论咸称其知人。天下初定,中书、枢密事多壅滞,言者请置督事官各二人,鸣曰:“官得人,自无滞政,臣职在奉宪,愿举察之,毋为员外置人也。”七年,议立三省,鸣上封事曰:“臣闻三省设自近古其法由中书出政移门下仪不合则有驳正或封还诏书议合则还移中书中书移尚书尚书乃下六部郡国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且多置官者,求免失政也。但使贤俊萃于一堂,连署参决,自免失政.岂必别官异坐,而后无失政乎!故曰,政贵得人,不贵多官。不如一省便。”世祖深然之,议遂罢。川、陕盗起,省臣患之,请专戮其尤者以止盗,朝议将从之,鸣谏曰:“制令天下上死囚,必待论报,所以重用刑、惜民生也。今从其请,是开天下擅杀之路,害仁政甚大。”世祖曰“善”,令速止之。鸣每以敢言被上知,尝入内,值大风雪,帝谓御史大夫塔察儿曰:“高学士年老,后有大政,就问可也。”赐太官酒肉慰劳之,其见敬礼如此。九年,迁吏礼部尚书。十一年,病卒,年六十六,有文集五十卷。

(选自《元史•高鸣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三省设自近古其法/由中书出政/移门下议/不合/则有驳正/或封还诏书/议合/则还移中书/中书移尚书/尚书乃下六部郡国/
B.臣闻三省设自近古/其法由中书出政/移门下议/不合/则有驳正/或封还诏书/议合/则还移中书/中书移尚书/尚书乃下六部郡国/
C.臣闻三省设自近古/其法由中书出政/移门下/议不合/则有驳正/或封还诏书/议合/则还移中书/中书移尚书/尚书乃下六部郡国/
D.臣闻三省设自近古其法/由中书出政/移门下/议不合/则有驳正/或封还诏书/议合/则还移中书/中书移尚书/尚书乃下六部郡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宋元时行政区划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是最高行政区划;而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B.诰命,是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金符,是帝王授予臣属的信物,包括铜虎符、金鱼符、金符牌等。
C.御史台,是中国古代一种官署名,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负责选拔、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D.三省,是中国古代的行政机构,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书、审核诏书和执行政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鸣受人赏识。河东元裕曾经向朝廷上书推荐他,诸王旭烈兀曾经多次派使者去召请他出来做官。
B.高鸣知人善任。四道按察司选拔任用名士,以高鸣所推荐的名士居多,当时的舆论都因此而称赞他。
C.高鸣很有主见。他不主张设立繁杂的官职和机构,曾先后否定了设立督事官的请求和设立三省的议案。
D.高鸣宽厚仁爱。皇上同意了省臣擅自处死为害突出的盗贼的请求,高鸣认为这有害于仁政,表示反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使贤俊萃于一堂,连署参决,自免失政,岂必别官异坐,而后无失政乎!
(2)制令天下上死囚,必待论报,所以重用刑、惜民生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别的因在襁褓时,与其祖母康里氏在三皇后宫庭。戊申,父抄思卒,母张氏迎别的因以归。张尝从容训之曰人有三成人知畏惧成人知羞耻成人知艰难成人否则禽兽而已别的因受教唯谨甲寅,世祖以宗王镇黑水,命别的因袭抄思职,为副万户,镇守随、颍等处。丙辰冬十有二月,世祖复谕征镇军士悉听别的因号令。别的因身长七尺余,肩丰多力,善刀舞,尤精骑射,士卒咸畏服之。世祖即位,委任尤专。冬十一月,谒见世祖于行在所,世祖赐金符,以别的因为寿颍二州屯田府达鲁花赤。时二州地多荒芜,有虎食民妻,其夫来告,别的因默然良久,曰:“此易治耳。”乃立槛设机,缚羔羊槛中以诱虎。夜半,虎果至,机发,虎堕槛中,因取射之,虎遂死。自是虎害顿息。至元十三年,授明威将军、信阳府达鲁花赤,佩金符。时信阳亦多虎,别的因至未久,一日,以马裼置鞍上出猎,命左右燔山,虎出走,别的因以裼掷虎,虎搏裼,据地而吼,别的因旋马视虎射之,虎立死。十六年,进宣威将军、常德副达鲁花赤。会同知李明秀作乱,别的因请以单骑往招之,直抵贼垒,贼轻之,不设备。别的因谕以朝廷恩德,使为自新计,明秀素畏服,遂与俱来。别的因闻于朝,明秀伏诛,贼遂平。三十一年,进怀远大将军,迁池州路达鲁花赤。之官,道经颍上。有野豕时出害民禾稼,民莫能制。闻别的因至,迎拜境上,告以其故。别的因曰:“毋虑也。”遂至荆山,以狼牙箭射之,豕走数里。至大二年,卒,年81岁。

(《元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张尝从容训之曰/人有三成人知畏惧/成人知羞耻/成人知艰难/成人否则禽兽而已/别的因受教唯谨/
B.张尝从容训之/曰人有三成人/知畏惧成人/知羞耻成人/知艰难成人/否则禽兽而已/别的因受教/唯谨/
C.张尝从容训之/曰人有三成/人知畏惧成/人知羞耻成/人知艰难成/人否则禽兽而已/别的因受教/唯谨/
D.张尝从容训之曰/人有三成人/知畏惧成人/知羞耻成人/知艰难成人/否则禽兽而已/别的因受教唯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襁褓,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古代也可用来比喻年纪幼小。
B.戊申,干支纪年法。十天干十二地支合为千支,在中国古代只用于纪年纪月。
C.金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属的信物,包括铜虎符、金鱼符、金符牌等。
D.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别的因力大技精。他身高七尺多,肩膀宽阔,善于舞刀,尤其精于骑马射箭。
B.别的因深受世祖信任。世祖曾下令征镇军士全都听从他的号令,即位后更是赐给他金符。
C.别的因关爱百姓。寿颍二州有虎食人,他设置机关捕虎,有时甚至烧山诱虎,亲自射杀。
D.别的因忠贞无畏。李明秀作乱时,他自请劝降,深入贼垒,说服李明秀与其一道来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别的因谕以朝廷恩德,使为自新计,明秀素畏服,遂与俱来。
(2)之官,道经颍上。有野豕时出害民禾稼,民莫能制。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董文炳字彦明,俊之长子也。文炳师侍其先生,警敏善记诵,自幼俨如成人。岁乙未,以父任为藁城令。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文炳明于听断,恩济威。未几,同列束手下之,吏抱求署字,不敢仰视,里人亦大化服。

庚申,世祖即位于上都,是为中统元年,命文炳宣慰燕南诸道。还奏曰:“人久弛纵,一旦束以法,不可。危疑者尚多,宜赦天下,与之更始。”世祖从之,反侧者遂安。二年,擢山东东路宣抚使。方就道,会立侍卫亲军,帝曰:“亲军非文炳难任。”即遥授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佩金虎符

三年,李璮反济南。璮剧贼,善用兵。文炳会诸军围之,璮不得遁。久之,贼势日蹙,文炳曰:“穷寇可以计擒。”乃抵城下,呼璮将田都帅者曰:“反者璮耳,余来即吾人,毋自取死也。”田缒城降。田,璮之爱将,既降,众遂乱,禽璮以献。璮伏诛,山东犹未靖,以文炳为山东东路经略使,率亲军以行。文炳至益都,留兵于外,从数骑衣冠而入。召璮故将吏立之庭,曰:“璮已诛死,汝皆为王民。天子至仁圣,遣经略使抚汝,当相安毋惧。经略使得便宜除拟将吏,汝等勉取金银符,经略使不敢格上命不予有功者。”所部大悦,山东以安。

十五年夏,文炳有疾,奏请解机务,诏曰:“大都暑炽,非病者宜,卿可来此,固当愈。”文炳至上都,帝曰:“卿固忠孝,是不足行也。枢密事重,以卿佥书枢密院事,中书左丞如故。”文炳,不许。八月天寿节,礼成赐宴,帝命坐文炳上坐,谕宗室大臣曰:“董文炳,功臣也,理当坐是。”每尚食,上食辄辍赐文炳。是夜,文炳疾复作,敕赐御医日来诊视。九月十三日,疾笃,洗沐坐,召文忠等曰:“吾不为国死边,今至此,命也。愿董氏世有男能骑马者,勉力报国,吾死瞑目矣。”言毕,就枕卒。帝闻,悼痛良久。

(选自《元史·卷一百五十六·列传第四十三》,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抱求署字     案:案卷
B.人久弛纵,一旦束以法   遽:立即
C.文炳辞,不许     辞:推辞
D.吾不为国死边   恨:怨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文炳明于听断,恩济威
勇气闻于诸侯
B.乃以文炳为山东东路经略使
公子自骄而功之
C.疾笃,洗沐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歌之
D.则吾死瞑目矣
不可,因而刺杀之
【小题3】下列对于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乙未:是指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俗称“一甲子”,周而复始,循环记录。下文的“庚申”“中统”也是干支纪年。
B.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山东”之“山”,不同时代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不同的山,而所指区域也不尽相同。
C.虎符: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合并使用,持符者即获得调兵遣将权。
D.宗室:对君主父系男性血亲的称呼。历代皇族称宗室,通常以与皇帝的父系血缘亲疏关系来确定是否列入宗室之列,历代就此规定不一。历代均专设官衙来主管宗室事务,如“大宗伯”、“宗正”、“宗正寺”、“宗人府”等。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文炳初为官时,因其年轻,同事都轻视他,但董文炳为官有术,恩威兼施,很短时间就让官府中的人都敬畏他。
B.中统元年,世祖命董文炳抚慰燕南各道,他建议世祖应当大赦天下,给那些危险的、有疑心的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C.李璮在济南反叛,董文炳会合各路军队进行围困,劝降大将田都帅,并活捉李璮;又率亲军安抚百姓,山东得以安宁。
D.董文炳有病上奏请求解除军政要职,世祖没有同意,并接来上都治疗。后来文炳病情复发,世祖又让御医每天来给他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