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叙小修诗
袁宏道
弟小修诗,散逸者多矣,存者仅此耳。余惧其复逸也,故刻之。
弟少也慧,十岁余即著《黄山》、《雪》二赋,独喜读老子、庄周、列御寇诸家言,皆自作注疏,多言外趣。既长,胆量愈廓,识见愈朗,的然以豪杰自命,而欲与一世之豪杰为友。泛舟西陵,走马塞上,穷览燕、赵、齐、鲁、吴、越之地,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魂。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
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文则必欲准予秦、汉,诗则必欲准予盛唐,剿袭模拟,影响步趋,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则共指以为野狐外道。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六经》欤?诗准盛唐矣,盛唐人曷尝字字学汉、魏欤?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且夫天下之物,孤行则必不可无,必不可无,虽欲废焉而不能;雷同则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则虽欲存焉而不能。故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
盖弟既不得志于时,多感慨;又性喜豪华,不安贫窘:爱念光景,不受寂寞。百金到手,顷刻都尽,故尝贫:而沉湎嬉戏,不知樽节,故尝病:贫复不任贫,病复不任病,故多愁。愁极则吟,故尝以贫病无聊之苦,发之于诗,每每若哭若骂,不胜其哀生失路之感。予读而悲之。大概情至之语,自能感人,是谓真诗,可传也。而或者犹以太露病之,曾不知情随境变,字逐情生,但恐不达,何露之有?
【注】小修:明代文学家袁中道,字小修,湖北公安人,与兄宗道、宏道并称“三袁”,以“公安派”著称。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韵意思。(任选3个作答)
(1)穷览燕、赵、齐、鲁、吴、越之地   穷:______________
(2)其万一传者 万一:______________
(3)而或者犹以太露病之 病:______________
(4)但恐不达 达:______________
【小题2】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夫天下之物,孤行则必不可无,必不可无,虽欲废焉而不能。
【小题3】作者认为弟弟的诗文具有哪些特点?结合文本内容谈谈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21 01:01: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叙陈正甫《会心集》①

袁宏道

①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下则有如苏州②之烧香煮茶者。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

②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孟子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儿,盖指此也,趣之正等正觉③最上乘也。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愚不肖之近趣也,以无品也。品愈卑故所求愈下,或为酒肉,或为声伎,率心而行,无所忌惮,自以为绝望于世,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此又一趣也。迨夫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

③余友陈正甫,深于趣者也,故所述《会心集》若干卷,趣居其多,不然,虽介若伯夷,高若严光,不录也。噫,孰谓有品如君,官如君,年之壮如君,而能知趣如此者哉!

(注)①陈正甫:时任徽州知府。《会心集》,选编一些古人言行录或诗文的集子。叙,通“序”,为……作序。②苏州:唐代诗人韦应物任官终于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③正等正觉:正等,即上等。正觉,佛教以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为正觉。
【小题1】第①段划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趣”,好在哪里?
【小题2】对“自以为绝望于世,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自以为自己对世事绝望,所以全世界嘲笑他他也不管。
B.自己认为在世上不追求什么了,所以全世界不笑他不管他。
C.自己认为在世上不追求什么了,所以全世界嘲笑他他也不管。
D.自以为自己对世事绝望,所以全世界不笑他不管他。
【小题3】作者认为“得趣”的要则是(用文中词语回答)。
【小题4】作者在第②段中列举了三类“趣”,分别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5】文末盛赞“品大”、“官高”、“年长”的陈正甫是“深于趣者”,与前文论述是否矛盾?请结合文章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简要评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雪涛阁集序
袁宏道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妍媸之质,不目而逐时。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阝贵而通其所必变。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
骚之不袭雅也,雅之体穷于怨,不骚不足寄也。后之人有拟而为之者,终不也,何也?彼直求骚骚之中也。古之为诗者,有泛寄之情,无直书之事;而其为文也,有直书之事,无泛寄之情;故诗虚而文实。晋、唐以后,为诗者,有赠别,有叙事;为文者,有辨说,有论叙。架空而言,不必有其事与其人,是诗之体已不虚,而文之体已不能实矣。古人之法,顾安可概哉?
近代文人,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夫复古是已,然至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有才者诎于法,不敢自伸其才,无才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倡亿和,优人驺从,共谈雅道。吁!诗至此,抑可羞哉!夫即诗而文之为弊,盖可知矣。
余与进之游吴以来,每会必以诗文相励,务矫今代蹈袭之风。进之才高识远,腕信口,皆成律度,言今人之所不能言与其所不敢言者。或曰:进之文超逸爽朗,言切而音远,其为一代才人无疑。诗穷新极变,物无遁情,然中或有一二语,近平近俚近俳,何也?余曰: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古今文人为诗所困,故逸士辈出,为脱其粘而其缚。不然古之才人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世嗤哉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诗凡若干卷,文凡若干卷。编成,进之自题曰《雪涛阁集》。而石公袁子为之叙。
(节选自《中国历代文论选》,有删改)
(注)①《雪涛阁集》,为明代江盈科所著诗文集。江盈科,字进之,袁宏道的朋友。②驺从:达官贵人出行时骑马导行传呼的侍从。③俳:滑稽,幽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目而逐时 逐:驱逐。
B.终不也     肖:像,相似。
C.腕信口,皆成律度    信:随意,任凭。
D.为脱其粘而其缚 释:解除。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骚不足寄也 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B.彼直求骚骚之中也    急星火
C.不敢自伸其才 劳苦功高如此
D.言今人之所不能言    则尽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就指出从古至今,时代发展趋势使文章不能不发生相应的变化,模仿古人说话就好像严冬却穿着夏天的葛布衣裳一样可笑。
B.晋、唐之前,诗虚而文实,诗歌重在寄托情感,而文章重在叙写事情,晋、唐之后,诗歌中有叙事成分,文章中有辩说议论的成分。
C.作者认为近代文人根本不应该复古,他们应该自创新意,不能模拟前人字句,放弃眼前景物不写,而去拾取前人陈腐失真的文辞。
D.有人认为进之的文章虽高超脱俗清爽明朗,语言切实主旨悠远,但是有些句子近于浅近俚俗,而作者却对进之的这种写法大加肯定。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不 然 古 之 才 人 何 所 不 足 何 至 取 一 二 浅 易 之 语 不 能 自 舍 以 取 世 嗤 哉 执 是 以 观 进 之 诗 其 为 大 家 无 疑 矣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倡亿和,优人驺从,共谈雅道。
(2)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叙陈正甫《会心集》

(明)袁宏道

①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一语,唯会心者知之。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下,则有如苏州之烧香煮茶者。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

②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孟子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儿,盖指此也,趣之正等正觉最上乘也。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愚不肖之近趣也,以无品也。品愈卑,故所求愈下。或为酒肉,或为声伎;率心而行,无所忌惮,自以为绝望于世,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此又一趣也。迨夫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

③余友陈正甫,深于趣者也,故所述《会心集》若干人,趣居其多。不然,虽介若伯夷,高若严光,不录也。噫,孰谓有品如君,官如君,年之壮如君,而能知趣如此者哉!

(注)①陈正甫:湖北竟陵人,时任徽州知府,善谈性理之学。 ②苏州:唐代诗人韦应物任官终于苏州刺史,史称“韦苏州”。其诗恬淡高远,有意趣。后人常有模仿其烧香煮茶以示高雅。
【小题1】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2】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耳B.焉C.也D.矣
【小题3】对“品愈卑,故所求愈下”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品质愈卑劣,所以他们所追求的就愈卑下。
B.品行愈低下,所以他们所追求的就愈低下。
C.品德愈卑鄙,所以他们所追求的就愈下流。
D.品味愈低下,所以他们所追求的就愈低级。
【小题4】以下对“趣”的分析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韦苏州等世俗之人,烧香煮茶,无法得到、领会意趣。
B.童子之趣,得之于自然,无私心杂念,是最上乘的趣。
C.山林之人,自由自在,不受束缚,没有求趣而趣自来。
D.年长、官高、品大者,往往受见识束缚,离趣味愈远。
【小题5】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拙效传

明袁宏道

石公曰:“天下之狡于趋避者,兔也,而猎者得之。乌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巧何用哉?夫藏身之计,雀不如燕;谋生之术,鹳不如鸠,古记之矣。作《拙效传》”。

家有四钝仆:一名冬,一名东,一名威,一名奎。冬即余仆也。掀鼻削面,蓝晴虬须,色若绣铁。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归失道,往返数十回,见他仆过者,亦不问。时年已四十余。余偶出,见其凄凉四顾,如欲哭者,呼之,大喜过望。性嗜酒,一日家方煮醪,冬乞得一盏,适有他役,即忘之案上,为一婢子窃饮尽。煮酒者怜之,与酒如前。冬伛偻突间,为薪焰所着,一烘而过,须眉几火。家人大笑,仍与他酒一瓶。冬甚喜,挈瓶沸汤中,俟暖即饮,偶为汤所溅,失手堕瓶,竟不得一口,瞠目而出。尝令开门门枢稍紧极力一推身随门辟头颅触地足过顶上举家大笑。今年随至燕邸,与诸门隶嬉游半载,问其姓名,一无所知。

东貌亦古,然稍有该气。少役于伯修。伯修聘继室时,令至城市饼。家去城百里,吉期已迫,约以三日归。日不至,家严同伯修门外望。至夕,见一荷担从柳堤来者,东也。家严大喜,急引至舍,释担视之,仅得蜜一瓮。问饼何在,东曰:“昨至城,偶见蜜价贱,遂市之;饼价贵,未可市也。”时约以明纳礼,竟不得行。

戚、奎皆三弟仆。戚尝刈薪,跪而缚之,力过绳断,拳及其胸,闷绝仆地,半日始苏。奎貌若野獐,年三十,尚未冠,发后攒作一组,如大绳状。弟与钱市帽,奎忘其纽,及归,束发加帽,眼鼻俱入帽中,骇叹竟日。一日至比舍,犬逐之,即张空拳相角,如与人交艺者,竟啮其指。其痴绝皆此类。

然余家狡狯之仆,往往得过,独四拙颇能守法。其狡狯者,相继逐去,资身无策,多不过一二年,不免冻馁。而四拙以无过,坐而衣食,主者谅其无他,计口而受之粟,唯恐其失所也。噫,亦足以见拙者之效矣。

(注)①石公:作者自号石公。②醪(láo):浊酒。③突间:即灶间。突,烟囱。④伯修:作者大哥的字。⑤晡: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令开门/门枢稍紧/极力一推/身随门辟头/颅触地/足过顶上/举家大笑
B.尝令开门/门枢稍紧极力/一推/身随门辟头/颅触地/足过顶上/举家大笑
C.尝令开门/门枢稍紧/极力一推/身随门辟/头颅触地/足过顶上/举家大笑
D.尝令开门/门枢稍紧极力/一推/身随门辟/头颅触地/足过顶上/举家大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公”,是袁宏道给自己起的号。古人除了姓名之外,有取字、号的习惯。苏轼也曾取号为“东坡居士”。除此之外,古人还有以官职和籍贯作为称呼的习惯。
B.“晡”,古代计时的一种方法。根据古代的历法,古人对时间会有一些特定的称谓。如农历每月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苏轼的《赤壁赋》中就有“七月既望”一说。
C.“家严”,指的是自己的父亲。古人在称呼上比较讲究,如古代王侯往往称呼自己尊敬的贤臣为“亚父”,意为仅次于父亲的人。《鸿门宴》中“亚父南向坐”中的“亚父”即是项羽对范增的尊称。
D.“未冠”,指的是没有行冠礼。冠礼是古代男女的成人礼,到了二十岁的时候,古代男女要行冠礼,表示其成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冬这个仆人很愚钝笨拙,他随作者到京师,与门隶们玩耍了半年,但人们问他的姓名,他都不知道。
B.文章共写了四个仆人,其中冬是作者的仆人,共记了四件事,描写较详;其余三个仆人是三弟的仆人,则描写较略。
C.我家狡猾的仆人,往往是得过且过的,只有这四个笨拙的仆人很能守规矩。
D.作者举例狡兔和乌贼善于趋避和藏身,却仍然难逃杀身之祸,意在说明“巧”不如“拙”。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天下之狡于趋避者,兔也,而猎者得之。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
(2)其狡狯者,相继逐去,资身无策,多不过一二年,不免冻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