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进,保定曲阳人。幼隶军籍,初从万户张柔屯杞之三叉口,时荆山之西九十里曰龙冈者,宋境也。岁庚戌春,张柔引兵筑堡冈上。会淮水泛涨宋以舟师卒至主帅察罕率军逆战进以兵十五人载一舟转斗十余里夺一巨舰遂以功升百户
戊午,宪宗西征,丞相史天泽时为河南经略大使,选诸兵之骁勇者从,遂命进为总把。是年秋九月,道由陈仓入兴元,度米仓关,其地荒塞不通,进伐木开道七百余里。冬十一月,至定远七十关,其关上下皆筑连堡,宋以五百人守之,巴渠江水环堡东流。天泽命进往关下说降之,不从。进潜视间道,归白天泽曰:“彼可取也。”是夜二鼓,天泽遣进率勇士七十人,掩其不备,攻之,脱门枢而入者二十人。守门者觉,拔刀拒之,进被伤,不以为病。夜将旦,进遂得其堡,守之,关路始通,诸军尽度。进以功受上赏。
已未春二月,史天泽兵至行在所,围合州钓鱼山寨。夏五月,宋由嘉陵江以舟师来援,始大战三槽山西。帝立马东山,拥兵二万,夹江而阵,天泽乃号令于众曰:“听吾鼓,视吾旗,无少怠也。” 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嗓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帝指顾谓诸将曰:“白旗下服红半臂突而前者,谁也?”史天泽以进对,赏锦衣、名马。八月,又战浮图关,前后凡五战,皆以功受上赏。
世祖即位,入为侍卫亲军。中统十九年,赐虎符,授怀远大将军。二十三年秋,海都及笃娃等领军至洪水山,进与力战,众寡不敌,军溃,进被擒。从至掺八里,遁还。还至京师,赏金织纹衣二裘、钞一千五百贯。二十五年,授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佥事。明年,改授左翼屯田万户,元贞元年春,卒。 
(选自《元史·李进传》,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淮水泛涨/宋以舟师/卒至主帅察罕率军/逆战进以兵十五人/载一舟转斗十余里/夺一巨舰/遂以功升百户
B.会淮水泛涨/宋以舟师卒至/主帅察罕率军逆战/进以兵十五人/载一舟转斗/十余里夺一巨舰/遂以功升百户
C.会淮水泛涨/宋以舟师卒至/主帅察罕率军逆战/进以兵十五人载一舟/转斗十余里/夺一巨舰/遂以功升百户
D.会淮水泛涨/宋以舟师/卒至/主帅察罕率军逆战/进以兵十五人载/一舟转斗十余里/夺一巨舰/遂以功升百户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鼓,即二更天,我国古代有打梆子或敲锣巡夜报时的方法,二更相当于现在的晚上九点到十一点。
B.中统,元世祖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一个皇帝只能有一个年号。
C.虎符,是古代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成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
D.卒,有人死之意。古代不同阶层的人的死依其不同的身份地位而区别,如: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进跟随张柔,初次建功。主帅察罕率领军队在淮河交战,李进率兵周旋,夺取宋军战舰,因战功而升为百户。
B.李进担任总把,智勇双全。元宪宗西征时,李进被丞相任命为总把,在米仓关,李进趁夜袭击宋营,虽受伤,但最终仍取胜。
C.李进被俘逃回,仍受信任。在洪水山与敌军作战时,李进虽竭力作战,但双方力量悬殊,未能取胜,兵败被擒,伺机逃回,后仍被授职。
D.李进作战英勇,多次受赏。皇帝亲临战线,李进在作战时表现突出,被赐锦衣和名马;在浮图关作战,李进被赏赐五次。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夜将旦,进遂得其堡,守之,关路始通,诸军尽度。
(2)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6 04:01: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燕公楠,字国材,南康之建昌人。十岁能属文,再贡于乡,不,后迁至通判赣州事。至元十三年,世祖既平江南,帅臣授之同知赣州事。十四年,以平广南功,迁同知吉州总管府事。二十二年夏,召至上都,世祖赐名“赛因囊加带”,命参大政。辞,乞补外,除佥江浙行中书省事,俄移江淮尚书省立就佥江淮行尚书省事江淮在宋为边陲故多闲田公楠请置两淮屯田劝导有方田日以垦。二十五年,除大司农,领八道劝农营田司事。按行郡县,兴利举弊,绩用大著。劾江西营田使沙不丁贪横,罢之。二十七年,拜江淮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桑哥既败,而蠹政未尽去,民不堪命。公楠赴阙,极陈其故,请更张以固国本,世祖悦。会欲易政府大臣,以问公楠,公楠荐伯颜、不灰木、阇里、阔里吉思、史弼、徐琰、赵琪、陈天祥等十人。又问孰可以为首相,对曰:“天下人望所属,莫若安童。”问其次,曰:“完泽可。”明日,拜完泽为丞相,以公楠及不灰木为平章政事,固辞,改江浙行中书省参知政事。三十年,复为大司农,得藏匿公私田六万九千八百六十二顷,岁出粟十五万一千一百斛、钞二千六百贯、帛千五百匹、麻丝二千七百斤。元贞元年,进河南行省右丞,厘正盐法,民便之。召入觐,成宗以公楠先帝旧臣,慰劳良至,改拜江浙行省右丞。明年,迁湖广行省右丞。转运司判官唐申,家沅州,豪横夺民田;武昌县尹刘权杀主簿,诬系其妻子。悉正其罪。五年,召还朝,以卒。帝闻,甚伤悼之。赙赠有加,特命朝臣护丧南归。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省立就/佥江淮行尚书省事/江淮在宋为边陲/故多闲田/公楠请置两淮/屯田劝导有方/田日以垦
B.尚书省立就/佥江淮行尚书省/事江淮在宋/为边陲故多闲田/公楠请置两淮屯田/劝导有方/田日以垦
C.尚书省立/就佥江淮行尚书省事/江淮在宋为边陲/故多闲田/公楠请置两淮屯田/劝导有方/田日以垦
D.尚书省立/就佥江淮行尚书省/事江淮在宋为边睡/故多闲田/公楠请置两淮/屯田劝导有方/田日以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等。隋唐时只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的一甲三人称赐进士及第,简称及第。
B.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时行省下设路、府、州,形成了三级地方行政制度。
C.大司农:古代官名,秦汉时属于全国财政经济的主管官,后逐渐演变为专掌国家仓廪或劝课农桑之官。
D.赙赠:古代丧葬礼极为隆重,耗财力很多,届时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常拿财物助丧家办理丧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公楠很有才干,深得世祖赏识。燕公楠十岁时就能写文章,后来得到了世祖的赏识,赐名“赛因囊加带”,并命他参与重要政务。
B.燕公楠兴利除弊,政绩卓著。燕公楠重视农业,通过屯田使荒田得到大量开垦,增加了国家的财富,并为民除害,罢免贪横的沙不丁。
C.燕公楠颇能识人,善举人才。恰逢要更换丞相府的大臣,世祖向他咨询,他推举了伯颜等人,世祖又问丞相人选,他推举了安童和完泽。
D.燕公楠秉公办事,一心为民。燕公楠在任湖广行省右丞时,依法惩处了唐申、刘权,同时还修正了盐法,使人民从中得到了好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辞,乞补外,除佥江浙行中书省事,俄移江淮。
(2)公楠赴阙,极陈其故,请更张以固国本,世祖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起宗,字元卿,其先上党人,后徙广平洛水县。起宗生长兵间,学书无从得纸,父削柳为简,写以授之;成诵,削去更书。年十七,会立蒙古学,学辄成,辟武卫译史。御史中丞塔察儿爱其才,迁中台译史。仁宗即位,转中书译史,累迁太子家令司典薄官,上言:“东宫官属,辅导德义,财赋非所益也,”朝廷是之。迁南台御史

建康多水,或实灾而有司抑之,或无灾而诉灾,起宗微行得实,人以为神明。文宗初立,命威顺王征八番。是时,蜀省囊加台拒命未平,起宗极言武昌重镇,当备上流之师,亲王不可远去,力止之。及王人见,帝谓曰:“八番之行,非秦元御,几为失计。”朝议以起宗治署,幕府忘其名,曰秦元卿,帝引笔改日起宗,其眷注如此。拜中台御史,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明日,立太子,有赦,起宗又奏:“不罪和尚,无以正国法。”和尚服辜。帝曰:“为御史,当如是矣。”又劾闽宪卜咱耳窃父妾以逃,共父愤死,渎乱天常,流之岭南。自是尽言无讳,皆见听用。迁都漕运使,帝召谕之曰:“漕输事多废阙,赖御史治之尔。”出为抚州路总管,至官,有司供张甚盛,问其费所从出,小吏不敢隐,曰:“借办于民。”遂亟使归之,几席仅给而已。自是官府僚佐有宴集,成礼即止。因谕众曰:“我素农家,安俭约,务安静,庶使吾民化之。”居一岁,以老去官。明年,以兵部尚书致仕,居一岁,卒,谥昭肃。

(节选自《元史·秦起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
B.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距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幕/出/
C.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
D.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口暮/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宫,太子所居之宫,借指太子,西汉时,因皇太后的长乐宫在未央宫东,故当时也用“东宫”指称皇太后。
B.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的专门职责是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事宜,一直延续到清朝。
C.服辜,指服罪,承担罪责而死。该词语出自《诗经·小雅·雨无正》“舍彼有罪,既伏共辜。“近义词有“伏法”,即“因犯法而被处死刑”。
D.漕运,古代中央政府将各地所征收的粮食等经水路运往首都或指定地点的运输行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起宗勤于学习,富有学识才华。他生长兵间,缺纸少书,依靠父亲削柳为简进行学习;七岁时,适逢设立蒙古学。他一学就会,被委以重任,连连升迁。
B.秦起宗虑事周密。善于审时度势。元文宗即位,准备征讨八番,秦起宗认为蜀省尚未平定,会对武昌形成威胁,极力劝阻威顺王远行征讨,避免了祸患。
C.秦起宗忠于职守,劾奏直言无讳。任中台御史,坚持弹劾和尚不法行为,又弹劾卜咱耳偷偷携带父亲与小妾逃跑之事,皇上嘉其行,纳其言。
D.秦起宗体恤百姓,为政廉俭务实。到任抚州路总管时,要求下属官员降低接待宴席的规格,并将费用归还百姓,从此革除了当地官员铺张宴集的风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言:“东宫官属,辅导德义,财赋非所治也。”朝廷是之。
(2)或实灾而有司抑之,或无灾而诉灾,起宗微行得实,人以为神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察罕,西域人也。父伯德那岁庚辰,国兵下西域举族来归事亲王旭烈授河东民赋副总管因居河中猗氏县后徙解州赠荣禄大夫宣徽使柱国芮国公。从奥鲁赤移治江西。民言:“某乡石上云气五色,有物焉,视之玉玺也。不以兵取,恐为居人所有。”众惑之。察罕曰:“妄也,是必构害仇家者。”核问之,果然。成宗大德四年,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广西妖贼高仙道以左道惑众,平民诖误者以数千计。察罕与宪司杂治之,鞫得其情,议诛首恶数人,余悉纵遣。武宗即位,立仁宗为皇太子,授察罕詹事院判,仁宗谓曰:“进卿秩资德大夫。”察罕谢曰:“进秩非所敢当。”固辞。武宗崩,仁宗哀恸不已。察罕启曰:“天下重器悬于殿下,纵自苦,如宗庙太后何?”仁宗辍泣曰:“曩者大丧,必命浮屠,何益?吾欲发府库以赈鳏寡孤独,若何?”曰:“殿下行之幸甚。”仁宗即位,拜中书参知政事,但总持纲维,不屑细务,识者谓得大臣体。帝尝赐枸杞酒,曰:“以益卿寿。”前后赏赉不可胜计。诵范仲淹所撰碑词甚熟。帝叹息曰:“察罕博学如此邪!”尝译《贞观政要》以献。帝大悦,且诏译《帝范》。又命译《纪年纂要》等书,俱付史馆。尝以病请告,暨还朝,与平章李孟入谢。帝曰:“病愈邪?”命赐茵以坐。顾李孟曰:“有言察罕不善者,其人即非善人也。”又语及科举并前古帝王赐姓命氏之事,因赐察罕姓白氏。田宅之在河中者,悉分与诸昆弟。纵奴为民者甚众。故人多称长者。既致仕,优游八年,以寿终。
(节选自《元史·察罕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伯德那/岁庚辰国/兵下西域/举族来归/事亲王旭烈/授河东民赋副总管/因居河中猗氏县/后徙解州赠芮国公/
B.父伯德那/岁庚辰国/兵下西域/举族来归/事亲王/旭烈授河东民赋副总管/因居河中猗氏县/后徒解州赠芮国公/
C.父伯德那/岁庚辰/国兵下西域/举族来归/事亲王旭烈/授河东民赋副总管/因居河中猗氏县/后徒解州/赠芮国公/
D.父伯德那/岁庚辰/兵下西域/举族来归/事亲王/旭烈授河东民赋副总管/因居河中猗氏县/后徙解州/赠芮国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秩中的“秩”指官吏的俸禄,可引申为官吏职位或品级,专用于晋职加薪。
B.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等祭祀祖宗的庙宇,这里作为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
C.浮屠,是“佛陀”的意思,梵语音译,古人亦用来称佛教、和尚、佛塔等。
D.赐姓,指天子根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赐功臣以示褒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罕聪慧博学,记忆力非常强,他能熟练背诵范仲淹所写碑文,还通晓多国文字,做了很多史书的翻译工作,他的几部译著被诏令交付史馆收藏。
B.察罕明辨善断,为官施政有方。他任武昌路治中时,严惩妖贼首恶,释放被牵连的数千平民;任中书参知政事时,仅统管大政方针,不管琐碎小事。
C.察罕深得圣心,颇受宠待礼遇。皇帝前后赏赐给他的东西不可胜数,包括枸杞酒等;察罕病假后回朝,皇帝亲自过问他的病情,还赐他以白氏为姓。
D.察罕品性仁厚善良,得到人们赞赏。他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河中田地房屋分赠各个兄弟,他释放许多奴隶成为庶民,大家称赞他是德高望重之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察罕曰:“妄也,是必构害仇家者。“核问之,果然。
(2)命赐茵以坐。顾李孟曰:“有言察罕不善者,其人即非善人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耶律楚材,字晋卿。父履,以学行事金世宗,终尚书右丞。楚材生三岁而孤,母杨氏教之学。及长,博极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

太祖定燕,闻其名,召见之。夏人常八斤,以善造弓见知于帝,因每自矜曰:“国家方用武,耶律儒者何用。”楚材曰:“治弓尚须用弓匠,为天下者岂可不用治天下匠耶?”帝闻之甚喜,日见亲用。西域历人奏五月望夜月当蚀,楚材曰:“否。”卒不蚀。明年十月,楚材言月当蚀,西域人曰不蚀,至期果蚀八分。壬午八月,长星见西方,楚材曰:“女直将易主矣。”明年,金宣宗果死。帝每征讨,必命楚材卜,帝亦自灼羊胛,以相符应。指楚材谓太宗曰:“此人天赐我家。尔后军国庶政,当悉委之。”

己丑秋,太宗将即位,宗亲咸会,议犹未决。时睿宗为太宗亲弟,故楚材言于睿宗曰:“此宗社大计,宜早定。”睿宗曰:“事犹未集,别择日可乎?”楚材曰:“过是无吉日矣。”遂定策,立仪制,乃告亲王察合台曰:“王虽兄,位则臣也,礼当拜。王拜,则莫敢不拜。”王深然之。及即位,王率皇族及臣僚拜帐下。既退,王抚楚材曰:“真社稷臣也。”国朝尊属有拜礼自此始。

辛丑二月三日,帝疾笃,医言脉已绝。皇后不知所为,召楚材问之,对曰:“今任使非人,卖官鬻狱,囚系非辜者多。古人一言而善,荧惑退舍,请赦天下囚徒。”后即欲行之,楚材曰:“非君命不可。”俄顷帝少苏因入奏请肆赦帝已不能言首肯之是夜医者候脉复生适宣读赦书时也翌日而瘳

后帝崩。皇后乃马真氏称制,崇信奸回,庶政多紊。奥鲁剌合蛮以货得政柄,廷中悉畏附之。楚材面折廷争,言人所难言,人皆危之。甲辰夏五月,薨于位,年五十五。皇后哀悼,赙赠甚厚。后有谮楚材者,言其在相位日久,天下贡赋,半入其家。后命近臣视之,唯琴阮十余,及古今书画、金石、遗文数千卷。

(选自《元史·耶律楚材传》有删节)

(注)①女直:即女真。②睿宗:孛儿只斤·拖雷,元太祖成吉思汗第四子,成吉思汗去世后,三儿子窝阔台继位,拖雷监国。其长子蒙哥即位后追上尊号,谥“英武皇帝”,庙号“睿宗”。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俄顷/帝少苏/因入奏/请肆赦/帝已不能言/首肯之/是夜/医者候脉复生/适宣读赦书时也/翌日而瘳/
B.俄顷/帝少苏/因入奏请/肆赦/帝已不能言/首肯之/是夜/医者候脉复生/适宣读赦书时也/翌日而瘳/
C.俄顷/帝少苏/因入奏/请肆赦/帝已不能言首肯/之是夜/医者候脉复生/适宣读赦书时也/翌日而瘳/
D.俄顷/帝少苏/因入奏请/肆赦/帝已不能言首肯/之是夜医者/候脉复生/适宣读赦书时也/翌日而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右丞:中国古代官职名,右丞佐仆射,掌钱谷等事,秩均四百石。著名山水诗人王维曾任此职。
B.定策:古代尊立天子时,要把这件事写在简策上,以告宗庙,因此称大臣等谋立天子为“定策”。
C.辛丑:属于干支纪年法。此法把干支顺序相配,周而复始,循环记录。按照顺序,辛丑年的前一年是己子年。
D.称制:皇帝的命令专称“制”,后妃掌权之后,其命令自然也要上升到皇帝的级别,于是就叫“称制”。
【小题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耶律楚材的父亲是金朝的高官,在其三岁的时候去世。耶律楚材由母亲教育长大,博览群书,涉猎的知识相当广博。
B.耶律楚材精通天文历法及占卜,在与西域人的较量中获得胜利,并准确判断出女真易主一事,以致于太祖认为其是上天赐予的。
C.耶律楚材是太祖皇帝为太宗选定的辅政大臣。他先后劝说睿宗确立君主是国家大计,宜早不宜迟;后又劝说察合台亲王率先礼拜太宗。
D.耶律楚材借由皇帝重病的机会奏请释放囚徒为皇帝消灾,并且在皇帝去世后也敢于和奸邪小人当面斗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夏人常八斤,以善造弓见知于帝,因每自矜曰:“国家方用武,耶律儒者何用。”
⑵ 及即位,王率皇族及臣僚拜帐下。既退,王抚楚材曰:“真社稷臣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胡长孺,字汲仲,婺州永康人。曾祖檐,钦州司法参军,脱略豪隽,轻赀急施,人以郑庄称之。祖岩,知福州闽县事,卓行危论,奇文瑰句,士大夫皆自以为不可及。父居仁,知台州军州事,文辞政事,亦绝出于四方。至长孺,其学益大振。咸淳中,外舅徐道隆为荆湖四川宣抚参议官,长孺从之入蜀,铨试第一名,授迪功郎、监重庆府酒务。至元二十五年,诏下求贤,有司强起之,至京师,待诏集贤院。既而召见内殿,拜集贤修撰,与宰相议不合,改教授扬州。元贞元年,移建昌,适录事阙官,檄长孺摄之。程文海方贵显,其家气焰薰灼,即违法,人不敢呵问,其树外门,侵官道,长孺亟命撤之。至大元年,转台州路宁海县主簿。民荷溺器粪田,偶触军卒衣,卒抶伤民,且碎器而去,竟不知主名。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群妪聚浮屠庵,诵佛书为禳祈,一妪失其衣,适长孺出乡,妪讼之。长孺以牟麦置群妪合掌中,命绕佛诵书如初,长孺闭目叩齿,作集神状,且曰:“吾使神监之矣,盗衣者行数周,麦当芽。”一妪屡开掌视,长孺指缚之,还所窃衣。延祐元年,转两浙都转运盐使司长山场盐司丞,阶将仕郎,未上,以病辞,不复仕,隐杭之虎林山以终。长孺初师青田佘学古,学古师王梦松,梦松亦青田人,传龙泉叶味道之学,味道则朱熹弟子也。渊源既正,长孺益行四方,访求其旨趣。其为人,光明宏伟,专务明本心之学,慨然以孟子自许,唯恐斯道之失其传,诱引不倦,一时学者慕之,敷绎经义,环听者数百人。为辞章有精魄金舂撞壹发其和平之音海内来求者如购拱璧苟非其人虽一金易一字毅然不与。乡闱取士,屡司文衡,贵实贱华,文风为之一变。终年七十五。

(选自《元史·列传七十七卷》,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为辞章/有精魄金舂/玉撞壹发其和平之音/海内来求者/如购拱璧/苟非其人/虽一金易/一字毅然不与。
B.为辞章/有精魄/金舂玉撞/壹发其和平之音/海内来求者/如购拱璧/苟非其人/虽一金易一字/毅然不与
C.为辞章/有精魄/金舂玉撞/壹发其和平之音/海内来求者/如购拱璧/苟非其人/虽一金易/一字毅然不与。
D.为辞章/有精魄金舂/玉撞壹发其和平之音/海内来求者/如购拱璧/苟非其人/虽一金易一字/毅然不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某影视作品中屈原自称“灵均”,这是极不妥当的。
B.修撰,古官名。唐代史馆有修撰。元时,翰林院始设修撰。明清因袭之,一般于殿试揭晓后,状元即授翰林院修撰。
C.浮屠,亦作浮图,皆为佛陀之异译。后来人们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称“佛”。文中的“浮屠庵”即尼姑庵。
D.乡闱,科举时代士人应乡试的地方。亦代指乡试。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会试、乡试、殿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长孺出身官宦世家和书香门第。从曾祖到胡长孺这一代,世代为官,且都因文章出众而闻名,胡长孺的文章更是被人视为极其珍贵的宝物。
B.胡长孺为官刚直不阿,敢于碰硬。显贵程文海,气焰炽盛,他家即使犯法,也无人敢责问。他修建外门,侵占了官道,长孺就命令他拆除掉。
C.胡长孺断案足智多谋,善用妙计。他巧设妙计,帮无辜被打的农民找到犯事者,并责令其赔偿;又假扮神灵,帮老妪找回了丢失的衣服。
D.胡长孺学术思想渊源纯正,勇担传承之责。长孺之学,渊源于朱学。他感慨自己就像孟子,又担心儒学失传,常讲解经义,诲人不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贞元年,移建昌,适录事阙官,檄长孺摄之。
(2)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