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祐,一名天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世业农。祖忠,博究经史,乡党皆尊而师之。祐少好学,家贫,母张氏尝剪发书使读之,长遂博通经史。时诸王得自辟官属,岁癸丑,穆王府署祐为其府尚书,赐其父母银十铤、锦衣一袭。王既分土于陕、洛,表祐为河南府总管。下车之日,首礼[注]名士李国维、杨果,咨访治道,商议古今,奏免征西军数百家诸税,又上便民二十余事,朝廷皆从之。

世祖即位,分陕、洛为河南西路。中统元年,除祐为总管。时州县官以未給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调官法行改南京路治中。适东方大蝗,徐、邳尤甚,责捕至急。祐民丁数万人至其地,谓左右曰:“捕蝗虑其伤稼也,今煌虽盛,而谷巳熟,不如令早刈之,庶力省而有得。”或以事涉专擅,不可,祐曰:“救民获罪,亦所甘心。”即谕之使散去,两州之民皆赖焉。

三年,朝廷以祐降官无名,乃赐虎符,授嘉议大夫、卫辉路总管。卫当四方之冲,号为难治,祐申明法令,创立孔子庙,修比干墓,且请于朝著于祀典。及去官,民为立碑颂德。

六年,置提刑按察司,首以祐为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朝廷大举伐宋,遣祐签军,山东民多逃匿,闻祐来,皆曰:“陈按察来,必无私。”遂皆出,应期而办。十三年,授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吏多震慑失措,祐因谓曰:“何必若是!前为盗跖,今为颜子,吾以颜子待之;前为颜子,今为盗跖,吾以盗跖待之。"由是吏知修饬,不敢弄法。十四年,迁渐东道宣慰使。时江南初附,军士俘虏温、台民男女数千口,祐悉夺还之。未几,行省民商酒税,祐请曰:“兵火之余,伤残之民,宜从宽恤。”不

遣祐检覆庆元、台州民田。及还至新昌,值玉山乡盗,仓猝不及为备,逐遇害,年五十六。谥号忠定。父老请留葬会稽,不得,乃立祠祀之。祐能诗文,有《节斋集》。

(节选自《元史》卷一百六十八,有删改)

(注)金,朝代名,曾建都汴京。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张氏尝剪发书使读之   易:换取
B.祐民丁数万人至其地     部:部下
C.行省民商酒税  榷:征收
D.不   报:回复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车:即“下车伊始”之简略说法,指古代指官员刚到一个地方任职。
B.金季:指金朝末年,借用伯、仲、叔、季的排行的次序,季是最小、最末的。
C.盗跖、颜子:盗跖,孔子时代的山大王,颜子,孔子的学生颜回;文中指坏人与好人。
D.谥号,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只褒奖不批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祐受祖父的熏陶和母亲的激励,加上自身的勤奋,学有所成,为朝廷所用,父母也因此受到恩赐。
B.陈祐被推荐为河南总管,他向前辈虚心请教治理政事的方法,体现了他谦逊好学、礼贤下士的品格。
C.卫辉路是有名的难于治理的地方,陈祐到那里后,申明法令,注重教化百姓,所以深得百姓爱戴。
D.陈祐为官,无论是请求朝廷减免赋税,还是释放温、台两地被俘虏的百姓,总是尽力为百姓着想。
【小题4】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如令早刈之,庶力省而有得。
(2)父老请留葬会稽,不得,乃立祠祀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20 02:45: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程钜夫,名文海,避武宗庙讳,以字行。叔父飞卿,仕宋,通判建昌,世祖时,以城降。钜夫入为质子,授宣武将军、管军千户。他日,召见,问贾似道何如人,钜夫条对甚悉,帝悦,给笔札书之,乃书二十余幅以进。帝大奇之,谓近臣曰:“朕观此人相貌,已应贵显;听其言论,诚聪明有识者也。可置之翰林。”以其年少,奏为应奉翰林文字。帝曰:“自今国家政事得失,及朝臣邪正,宜皆为朕言之。”钜夫顿首谢曰:“臣本疏远之臣,蒙陛下知遇,敢不竭力以报陛下!”寻进翰林修撰,屡迁集贤直学士,兼秘书少监。至元二十三年,见帝,首陈:“兴建国学,乞遣使江南搜访遗逸;御史台、按察司,并宜参用南北之人。”帝嘉纳之。二十四年,立尚书省,诏以为参知政事,钜夫固辞。又命为御史中丞,台臣言:“钜夫南人,且年少。”帝大怒。遂以钜夫仍为集贤直学士,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奉诏求贤于江南。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二十六年,时相桑哥专政,法令苛急,四方骚动。钜夫入朝,上疏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择相,宰相之职,莫大于进贤。苟不以进贤为急,而惟以殖货为心,非为上为德、为下为民之意也。今权奸用事,立尚书钩考钱谷,以剥割生民为务。臣窃以为宜清尚书之政,损行省之权,罢言利之官,行恤民之事,于国为便。”桑哥大怒,羁留京师不遣,奏请杀之,凡六奏,帝皆不许。三十年,出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兴学明教,吏民畏爱之。大德四年,迁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至官,首治行省平章家奴之为民害者,上下肃然。皇庆二年,旱,钜夫应诏陈桑林六事,忤时宰意。明日,帝遣近侍赐上尊,劳之曰:“中书集议,惟卿所言甚当,后临事,其极言之。”钜夫建言:“经学当主程颐、朱熹传注,文章宜革唐、宋宿弊。”命钜夫草诏行之。三年,以病乞骸骨归田里,不允。钜夫请益坚,特授光禄大夫,赐上尊,命廷臣以下饮饯于齐化门外,给驿南还,敕行省及有司常加存问。居三年而卒,年七十。泰定二年,赠大司徒、柱国,追封楚国公,谥文宪。
(节选自《元史》卷一百七十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
B.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
C.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
D.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古代称已故帝王或尊长的名;后来也用于敬称在世尊长的名字。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君主或尊亲的名字,叫避讳。
B.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称,多为帝王所用,如至元、康熙。年号的使用始于汉武帝时期。改换年号叫改元。
C.台,古代中央政府的官署,常指御史台。行台,指中央政府设在京师以外的行政机构,也指地方大吏的官署或居所。
D.谥,古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只有帝王、贵族、大臣有谥号。谥号有美谥和恶谥两种,如文宪、周厉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钜夫聪慧有才识,甚得元帝赏识。钜夫跟随叔父脱宋降元,在元帝诏问时,他应对十分详尽,让元帝惊叹不已。他虽然年纪轻轻,却深得元帝的信任,屡得升迁。
B.钜夫建议重用南人,得到元帝采纳。他向元帝建议寻访江南名人逸士,并让他们与元人一起担任御史台、按察司要职。元帝力排非议,采纳了钜夫江南招贤的建议。
C.钜夫为人正直,不畏权贵,体恤百姓。他为民请命,弹劾宰相桑哥专权苛政敛财伤民;他出任地方官职,兴学明教,为民除害,深为官吏民众敬畏和爱戴。
D.钜夫不恋栈官位,却得享殊荣。他因病请求辞官归里,但遭拒绝。他一再坚持,才被允许,离京之日,元帝命设宴,让百官送行;敕令地方官员要常问候,死后追赠官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不以进贤为急,而惟以殖货为心,非为上为德、为下为民之意也。
(2)至官,首治行省平章家奴之为民害者,上下肃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玄字原功。母李氏,[亲]授《孝经》《论语》《小学》诸书,八岁能成诵,始[从]乡先生张贯之学,日记数千 言,即知[属]文。十岁,有黄冠师注目视玄,谓贯之曰:“是儿神气凝远,目光射人,异日当[以]文章冠世,廊庙之器也。”言[讫]而去,亟追与语,已失所之。部使者行县,玄以诸生见,命赋梅花诗,立成十首,晚归,增至百首,见者骇异之。年十四,益从宋故老习为词章,下笔[辄]成章,每试庠序,[辄]占高等。弱冠,下帷数年,人莫见其面。经史百家,靡不研究。

延祐元年,诏设科取士,玄以《尚书》与贡。明年,赐进士出身,授岳州路平江州同知。调太平路芜湖县尹。县多疑狱,久不决,玄察其情,皆为平翻。豪右不[法],虐其驱奴,玄断之从良。贡赋征发及时,民乐趋事,教化大行,飞蝗独不入境。改武冈县尹。县控制溪洞,蛮獠杂居,抚字稍[乖],辄弄兵犯顺。玄至逾月,赤水、太清两洞聚众相攻杀,官曹相顾失色,计无从出。玄即日单骑从二人,径抵其地谕之。至则死伤满道,战斗未已。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玄喻以祸福,归为理其讼,獠人遂安。

召为国子博士,升国子监丞。致和元年,迁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时当兵兴,玄领印摄院事,日[直] 内廷,参决机务,凡远近调发,制诏书檄。更张朝政,事有不便者,集议廷中,玄极言无隐,科目之复,[沮者尤众, 玄尤力争之。诏修辽、金、宋三史,召为总裁官,发凡举例,俾论撰者有所据依;史官中有论议不公者,玄不以口舌争,俟其呈稿,援笔窜定之,统系自正。至于论、赞、表、奏,皆玄属笔。五年,帝以玄历仕累朝,且有修三史功,谕 旨丞相,超授爵秩,遂拟拜翰林学士承旨。

十七年春,[乞]致仕,以中原道梗,欲由蜀还乡,帝复不允。时将大赦天下,宣赴内府。玄久病,不能步履,丞相传旨,肩舆至延春阁下,实异数也。是岁十二月戊戌, 卒于崇教里之寓舍,年八十五。帝赐赙甚厚,追封楚国公,谥曰文。

(选自《元史•欧阳玄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B.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C.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D.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庠序”,是古代的乡学,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B.“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 (朝廷)考试者之称,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C.“博士”,古为学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退休。典籍中习见的“致事”“致政”“视事”“告归”“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玄年少文才过人。黄冠师看其面相,推测他未来必是肩负朝廷重任者。部使者让他作诗,他立刻作了十首。
B.欧阳玄明察善断、不畏权贵。县中许多长久难以决断的疑难官司,豪门大族不遵守法律、虐待家奴的行为,欧阳玄都能公正判决。
C.欧阳玄为官清廉,声名显著。武冈县有人聚众闹事, 他能以清廉的官声正确处理,亲自用祸福之理开导他们,武冈于是安定了下来。
D.欧阳玄深受皇帝器重。他兼理国史院事务,参与决策机要事务,负责编修史书。为使朝政更加扩大影响,他畅所欲言,毫无隐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官曹相顾失色,计无从出。玄即日单骑从二人,径抵其地谕之。
(2)史官中有论议不公者,玄不以口舌争,俟其呈稿,援笔窜定之,统系自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彻里,燕只吉台氏。曾祖太赤,为马步军都元帅,从太祖定中原,以功封徐、邳二州,因家于徐。彻里幼孤,母蒲察氏教以读书。

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应对详雅,悦之。从征东北边还,因言大军所过,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赖以存活者众。二十三年,奉使江南,时行省理财方急,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彻里曰:“学田①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遽止之。还朝以闻,帝嘉纳焉。

二十四年,桑哥为相,引用党与,钩考天下钱粮,民不其苦,自裁及死狱者以百数,中外骚动。廷臣顾忌,皆莫敢言。彻里乃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帝怒,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彻里辩愈力,且曰:“臣与桑哥无仇,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畏圣怒而不复言,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臣窃惧焉。”于是帝大悟,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其家,得珍宝如内藏之半。桑哥既诛,复奉旨往江南,籍桑哥姻党江浙省臣乌马儿、湖广省臣要束木等,皆弃市,天下大快之。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进拜御史中丞,俄升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有降者,则以酒食而慰遣之,曰:“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他栅②闻之,悉款附。未几,欧狗为其党缚致于军,枭首以徇,胁从者不戮一人,汀、漳平。

九年,以疾毙,年四十七。毙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人服其廉。

(节选自《元史·彻里》)

(注)①学田:旧时办学用的公田。②他栅:其他营寨。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其家 通“藉”,凭借。
B.畏圣怒而不复言,则奸臣何由而除  苟:如果。
C.民不其苦 胜:完,尽。
D.则以酒食而慰遣之    劳:劳烦。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彻里“爱护百姓”和“廉洁无私”的一项是(   )
A.①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    ②毙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
B.①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 ②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
C.①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    ②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
D.①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 ②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彻里应对详雅,深得世祖喜爱。彻里进言请求给予东北边疆的百姓救济,世祖听从了。彻里制止了江南行省出售学田的做法,这一意见得也到了世祖的称赞与肯定。
B.彻里家住徐州,由母亲教导读书。其曾祖父跟随太祖平定天下,立有军功。
C.彻里向世祖陈述了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的罪状,言辞激烈。世祖听闻后大怒,认为桑哥丧失礼节规矩,命彻里彻查此案,并到江南清查桑哥的姻党,此举大快人心。
D.彻里担任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时,率兵征讨欧狗等盗贼,所过之处秋毫无犯,并善待投降之人,最终平定了汀、漳地区。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与桑哥无仇,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
(2)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本,字诚夫,大都人。自幼颖拔异群儿,既成童,聚经史穷日夜读之,句探字索,必通贯乃已。尝从父祯官江陵。江陵王奎文,明性命义理之学,本往质所得,造诣日深。善为古文,辞必己出,峻洁刻厉,多微辞。

泰定元年春,除监察御史,首言:“逆贼铁失等虽伏诛,其党枢密副使阿散,身亲弑逆,以告变得不死,窜岭南,乞早正天讨。”逾月,调国子监丞。时宿卫士自北方来者,复遣归,乃百十为群,剽劫杀人桓州道中。既逮捕,旭灭杰奏释之。蒙古千户出使京师,宿邸中,适民间朱甲妻女车过邸门,千户悦之,并从者夺以入,朱泣诉于中书,旭灭杰庇不问。本适与议,本复抗言:“铁失余党未诛,桓州盗未治,朱甲冤未伸,刑政失度,民愤天怨,灾异之见,职此之由。”辞气激奋,众皆耸听。二年,转中书左司都事。会议招抚溪洞民,故将李牢山之子李恢尝假兵部尚书,从诸王帅兵征郁林州徭民,李恢在道纳妾,留不进,兵败归,枢密副使王吉言:“李平徭有功,当迁官。”本言:“李弃军娶妾,逗挠军期,宜亟置诸法,况可官邪!”王色沮,乃不敢言。

本性高抗不屈持论坚正制行纯白不可干以私而笃朋友之义坚若金铁人有片善称道不少置,尤以植立斯文自任。知贡举,取进士满百人额;为读卷官,增第一甲为三人。父官南中,贫,卖宅以去。居官清慎自持,饘粥至不给。本未弱冠,聚徒以养亲,殆二十年,历仕通显,犹僦屋以居。及卒,非赙赠几不能给棺敛,执绋者近二千人,皆缙绅大夫、门生故吏及国子诸生,未尝有一杂宾,时人荣之。本所著有《至治集》四十卷,行于世。谥正献。

弟褧,字显夫,登泰定元年进士第,授校书郎,累官至翰林直学士,文清。褧尝为监察御史,于朝廷政事,多所建明,其文学亦与本齐名,人称之曰二宋云。

(《元史·卷一百六十七·列传第六十九》,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本性高抗不屈/持论坚正制行/纯白不可干以私/而笃朋友之义/坚若金铁/人有片善/称道不少置
B.本性高抗/不屈持论/坚正制行纯白/不可干以私/而笃朋友之义坚/若金铁/人有片善/称道不少置
C.本性高抗不屈/持论坚正/制行纯白/不可干以私/而笃朋友之义/坚若金铁/人有片善/称道不少置
D.本性高抗/不屈持论坚正/制行纯白/不可干以私/而笃朋友之义坚/若金铁/人有片善/称道不少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定: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
B.兵部:官署名。隋始置,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法律、刑狱、军械、军令等。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
C.贡举:古时地方官府向帝王荐举人才,有乡里选举、诸侯贡士之制,至汉始合贡、举为一,而称贡举。元、明、清则泛指科举制度。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依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所加的带有褒或贬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本天资聪颖,嗜爱读书,为学力求字斟句酌,且求融会贯通,再加上他治学善问,使得他学问造诣颇深。
B.宋本刚正不阿,敢于直斥,面对百姓朱甲妻女被千户所抢,旭灭杰包庇不问之事,他痛斥旭灭杰错误行为,辞语气愤激昂,众人震惊。
C.宋本清廉孝顺,身居高官,仍住在他的旧房子里。去世时,靠捐赠的钱物才得以入敛。成年后,他招收门生来奉养双亲,达二十年。
D.宋本为政有建树,治学也颇有造诣,他的弟弟宋褧也是如此,兄弟两人被当时的人所称赞,人称“二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弃军娶妾,逗挠军期,宜亟置诸法,况可官邪!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