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揭傒斯字曼硕,龙兴富州人。父来成,宋乡贡进士。傒斯幼贫,读书尤刻苦,昼夜不少懈,父子自为师友,由是贯通百氏,早有文名。大德间,稍出游湘、汉,程钜夫、卢挚先后为湖南宪长,咸器重之,钜夫因妻以从妹。延祐初,钜夫、挚列荐于朝,特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时平章李孟监修国史,读其所撰《功臣列传》,叹曰:“是方可名史笔!”升应奉翰林文字,仍兼编修,迁国子助教,复留为应奉。南归省母,旋复召还。傒斯凡三入翰林,朝廷之事,台阁之仪,靡不闲习。集贤学士王约谓:“与傒斯谈治道,大起人意,授之以政,当无施不可。”天历初,开奎章阁,首擢为授经郎,以教勋戚大臣子孙。文宗时幸阁中,有所咨访,奏对称旨,恒以字呼之而不名。每中书奏用儒臣,必问曰:“其材何如揭曼硕?”间出所上《太平政要策》以示台臣,曰:“此朕授经郎揭曼硕所进也。”其见亲重如此。富州地不产金,官府惑于奸民之言,为募淘金户三百,而以其人总之,散往他郡,采金以献,岁课自四两累增至四十九两。其人既死,而三百户所存无什一,又贫不聊生,有司遂责民之受役于官者代输,民多以是破产。中书因傒斯言,遂蠲其征,民赖以苏,富州人至今德之。傒斯少处穷约,事亲菽水粗具而必得其欢心,暨有禄入,衣食稍逾于前,辄愀然曰:“吾亲未贫食尝享是也。”故平生清俭,至老不渝。友于兄弟,终始无间言。立朝虽居散地而急于荐士扬人之善惟恐不及而闻吏之贪墨病民者则尤不曲为之揜覆也。为文章,叙事严整,语简而当;诗尤清婉丽密;善楷书、行、草。朝廷大典册,及元勋茂德当得铭辞者,必以命焉。殊方绝域,咸慕其名,得其文者,莫不以为荣云。

(节选自《元史·揭傒斯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立朝虽居散地/而急于荐士扬人之善/惟恐不及而闻/吏之贪墨病民者/则尤不曲为之揜覆也
B.立朝虽居散地/而急于荐士扬人之善/惟恐不及而闻/吏之贪墨病民者则尤不曲/为之揜覆也
C.立朝虽居散地/而急于荐士/扬人之善惟恐不及/而闻吏之贪墨病民者/则尤不曲为之揜覆也
D.立朝虽居散地/而急于荐士/扬人之善/惟恐不及而闻吏之贪墨病民者/则尤不曲为之揜覆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妹,就是堂妹。用“从”称呼,指亲属中次于至亲的亲属,如从子指的是侄子,从兄指的是堂兄。
B.乡贡进士是指礼部贡院所举行的进士考试的及第者。参加这一层次的考试需经乡试、府试两级选拔。
C.翰林是我国古代文官,常为皇帝起草文书,参与修编国史等,并备皇帝咨询。这一职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唐朝。
D.菽水,豆和水,形容生活清贫。成语“菽水之欢”指奉养父母,使父母欢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揭傒斯在诗文、书法方面皆有成就。他年轻时就有文名,受到程钜夫、卢挚等名公显宦的器重;朝廷重要的文书,显宦的铭辞大都请他撰写。
B.揭傒斯在史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监修国史的李孟读了他撰写的《功臣列传》,赞叹其为史家笔法,并认为和他交谈能大受启发。
C.揭傒斯受到皇帝信任和赏识。他担任授经郎教授有功勋的皇亲国戚的子孙读书,每当中书省推荐官员,皇帝都会拿揭傒斯来做比较。
D.揭傒斯非常孝顺,一生清廉节俭。他有了俸禄以后,生活稍微好一点,就会想到他的父母,觉得自己的父母没有享受到这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宗时幸阁中,有所咨访,奏对称旨,恒以字呼之而不名。
(2)中书因傒斯言,遂蠲其征,民赖以苏,富州人至今德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21 11:54: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程钜夫名文海,避武宗庙,以字行。叔父飞卿,仕宋,通判建昌,世祖时,以城降。钜夫入为质子,授宣武将军、管军千户。他日,召见,问贾似道何如人,钜夫条对甚悉,帝悦,给笔札书之,乃书二十余幅以进。帝大奇之,谓近臣曰:“朕观此人相貌,已应贵显;听其言论,诚聪明有识者也。可置之翰林。”为应奉翰林文字,帝曰:“自今国家政事得失,及朝臣邪正,宜皆为朕言之。”钜夫顿首谢曰:“臣本疏远之臣,蒙陛下知遇,敢不竭力以报陛下!”寻进翰林修撰,屡迁集贤直学士,兼秘书少监。至元二十三年,见帝,首陈:“兴建国学,乞遣使江南搜访遗逸;御史台、按察司,并宜参用南北之人。”帝嘉纳之。二十四年,立尚书省,诏以为参知政事,钜夫固辞。又命为御史中丞,台臣言:“钜夫南人,且年少。”帝大怒。遂以钜夫仍为集贤直学士,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奉诏求贤于江南。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二十六年,时相桑哥专政,法令苛急,四方骚动。钜夫入朝,上疏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择相,宰相之职,莫大于进贤。苟不以进贤为急,而惟以殖货为心,非为上为德、为下为民之意也。今权奸用事,立尚书钩考钱谷,以剥割生民为务。臣窃以为宜清尚书之政,损行省之权,罢言利之官,行恤民之事,于国为便。”桑哥大怒,羁留京师不遣,奏请杀之,凡六奏,帝皆不许。三十年,出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兴学明教,吏民畏爱之。大德四年,迁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至官,首治行省平章家奴之为民害者,上下肃然。皇庆二年,旱,钜夫应诏陈桑林六事,忤时宰意。明日,帝遣近侍赐上尊,劳之曰:“中书集议,惟卿所言甚当,后临事,其极言之。”钜夫建言:“经学当主程颐、朱熹传注,文章宜革唐、宋宿弊。”命钜夫草诏行之。三年,以病乞骸骨归田里,不允。钜夫请益坚,特授光禄大夫,赐上尊,命廷臣以下饮饯于齐化门外,给驿南还。敕行省及有司常加存问。居三年而卒,年七十。泰定二年,赠大司徒、柱国,追封楚国公,文宪。

(节选自《元史·程钜夫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
B.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
C.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
D.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古人在取名或者说话时,避开代表尊长的字或号,表示尊敬的心意,是为避讳。《春秋》载: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如元武宗名孛儿只斤·海山。
B.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称,多为帝王所用,如至元、康熙。年号的使用始于汉武帝时期。君主、王朝改换年号叫改元。
C.御史台,中国古代监察官署的名称,又名宪台、乌台。御史,官名,秦朝开始设置,有纠察弹劾的权力。
D.谥,君主时代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只有帝王、贵族、大臣有谥号。谥号有美德、平谥和恶谥三种,如文、哀、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钜夫聪慧有才识,深得皇帝赏识。程钜夫在皇帝诏问时,应对十分详尽,让皇帝惊叹不已。他虽然年纪轻轻,却深得皇帝的信任,屡得升迁。
B.程钜夫向皇帝建议寻访江南隐士,请求南人与北人一起担任御史台、按察司等职务。皇帝力排众议,采纳了程钜夫江南招贤的建议。
C.程钜夫为人正直,不畏权贵,体恤百姓。他为民请命,弹劾宰相桑哥专权苛政,敛财伤民;他出任地方官,兴学明教,为民除害,深受当地官吏和百姓敬畏、爱戴。
D.程钜夫不恋官位,却得享殊荣。他因病请求辞官归乡,但遭拒绝;他一再坚持,才被允许。离京之日,皇帝命官员为他饯行;敕令地方官员要经常慰问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不以进贤为急,而惟以殖货为心,非为上为德、为下为民之意也。
(2)至官,首治行省平章家奴之为民害者,上下肃然。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进,保定曲阳人。幼隶军籍,初从万户张柔屯杞之三叉口,时荆山之西九十里曰龙冈者,宋境也。岁庚戌春,张柔引兵筑堡冈上。会淮水泛涨宋以舟师卒至主帅察罕率军逆战进以兵十五人载一舟转斗十余里夺一巨舰遂以功升百户
戊午,宪宗西征,丞相史天泽时为河南经略大使,选诸兵之骁勇者从,遂命进为总把。是年秋九月,道由陈仓入兴元,度米仓关,其地荒塞不通,进伐木开道七百余里。冬十一月,至定远七十关,其关上下皆筑连堡,宋以五百人守之,巴渠江水环堡东流。天泽命进往关下说降之,不从。进潜视间道,归白天泽曰:“彼可取也。”是夜二鼓,天泽遣进率勇士七十人,掩其不备,攻之,脱门枢而入者二十人。守门者觉,拔刀拒之,进被伤,不以为病。夜将旦,进遂得其堡,守之,关路始通,诸军尽度。进以功受上赏。
已未春二月,史天泽兵至行在所,围合州钓鱼山寨。夏五月,宋由嘉陵江以舟师来援,始大战三槽山西。帝立马东山,拥兵二万,夹江而阵,天泽乃号令于众曰:“听吾鼓,视吾旗,无少怠也。” 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嗓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帝指顾谓诸将曰:“白旗下服红半臂突而前者,谁也?”史天泽以进对,赏锦衣、名马。八月,又战浮图关,前后凡五战,皆以功受上赏。
世祖即位,入为侍卫亲军。中统十九年,赐虎符,授怀远大将军。二十三年秋,海都及笃娃等领军至洪水山,进与力战,众寡不敌,军溃,进被擒。从至掺八里,遁还。还至京师,赏金织纹衣二裘、钞一千五百贯。二十五年,授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佥事。明年,改授左翼屯田万户,元贞元年春,卒。 
(选自《元史·李进传》,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淮水泛涨/宋以舟师/卒至主帅察罕率军/逆战进以兵十五人/载一舟转斗十余里/夺一巨舰/遂以功升百户
B.会淮水泛涨/宋以舟师卒至/主帅察罕率军逆战/进以兵十五人/载一舟转斗/十余里夺一巨舰/遂以功升百户
C.会淮水泛涨/宋以舟师卒至/主帅察罕率军逆战/进以兵十五人载一舟/转斗十余里/夺一巨舰/遂以功升百户
D.会淮水泛涨/宋以舟师/卒至/主帅察罕率军逆战/进以兵十五人载/一舟转斗十余里/夺一巨舰/遂以功升百户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鼓,即二更天,我国古代有打梆子或敲锣巡夜报时的方法,二更相当于现在的晚上九点到十一点。
B.中统,元世祖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一个皇帝只能有一个年号。
C.虎符,是古代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成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
D.卒,有人死之意。古代不同阶层的人的死依其不同的身份地位而区别,如: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进跟随张柔,初次建功。主帅察罕率领军队在淮河交战,李进率兵周旋,夺取宋军战舰,因战功而升为百户。
B.李进担任总把,智勇双全。元宪宗西征时,李进被丞相任命为总把,在米仓关,李进趁夜袭击宋营,虽受伤,但最终仍取胜。
C.李进被俘逃回,仍受信任。在洪水山与敌军作战时,李进虽竭力作战,但双方力量悬殊,未能取胜,兵败被擒,伺机逃回,后仍被授职。
D.李进作战英勇,多次受赏。皇帝亲临战线,李进在作战时表现突出,被赐锦衣和名马;在浮图关作战,李进被赏赐五次。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夜将旦,进遂得其堡,守之,关路始通,诸军尽度。
(2)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月鲁不花,字彦明,蒙古逊都思氏。生而容貌魁伟,咸以令器期之。未冠,父脱帖穆耳以千户职戍越,因受业于韩姓先生,为文下笔立就,粲然成章。就试江浙乡闱,中其选,居右榜第一。俄登元统元年进士第,授将仕郎、台州路录事司达鲁花赤。至正元年,除吏部员外郎。奉命至江浙籴粟二十四万石,至则第户产之高下,以为籴之多寡,不扰而事集。既而军饷不给,又奉命出籴于江浙,召父老谕曰:“今天子宵衣旰食.惟恐泽不下民而民不得其所耳,然奈盔賊何?夫讨贼者必先粮饷,以我不汝扰,故命我复来,盖讨贼即所以安民耳。父老其谓何?”众咸应曰:“公言是也。”不逾月,粮事以毕。升吏部郎中,寻拜监察御史。首上疏言:“郊庙礼甚缺,天子宜躬祀南郊,殷祭太室。”帝嘉纳之。会方重选守令,以保定密迩京畿,除保定路达鲁花赤。会贼北渡河,日修城浚濠为战守具。廷议发五省八卫军出戍外镇,月鲁不花疏愿留其兵护本郡,遂兼统黑军数千人及团结西山八十二寨民义军,势大张。贼再侵境,皆不利,遁去。升中奉大夫,锡上尊四、马百匹。僚佐增秩有差,别降宣敕俾赏有功者。召还为详定使。保定民不忍其去,绘像以祀之。俄改山南道廉访使。浮海北而往道阻还抵铁山遇倭贼船甚众乃挟同舟人力战拒之倭贼给言投降弗纳。于是贼即登舟攫月鲁不花,令拜伏,月鲁不花骂曰:“吾朝廷重臣,宁为贼拜邪!”遂卒。当遇害时,麾家奴那海剌杀首贼。事闻,朝廷赠摅忠宣武正宪徇义功臣、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谥忠肃。
(《元吏·月鲁不花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浮海北而往道/阻/还抵铁山/遇倭贼船甚众/乃挟同舟人力战拒之/倭贼绐言投降/弗纳/
B.浮海北而往道/阻/还抵铁山遇倭/贼船甚众/乃挟同舟人力战拒之/倭贼绐言/投降弗纳/
C.浮海北而往/道阻/还抵铁山/遇倭贼船甚众/乃挟同舟人力战拒之/倭贼绐言投降/弗纳/
D.浮海北而往/道阻/还抵铁山遇倭/贼船甚众/乃挟同舟人力战拒之/倭贼绐言/投降弗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冠是指古代男子未成年,男子刚成年时称为弱冠,古时男子成年的年龄为20岁。
B.乡闱又称乡试,明清两代因常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参考的人大部分为举人。
C.祭太室就是皇帝在太庙祭祀,最初太庙只供奉皇帝先祖,后来也有个别皇后和功臣。
D.卒即死亡。在古代对死的称呼也要讲宄严格的等级。士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鲁不花仪表不凡,少有才学。人们也都对其给予厚望,认为他会成为优秀的人才。他也果不负众望,参加考试高中右榜第一名。
B.月鲁不花施政有法,耐心周到。他在收购粮食的时候,能够根据每户的不同情况区分对待,更可贵的是还能对百姓晓之以理,受到当地百姓的称赞。
C.月鲁不花重视守备,勇于担当。为抵御敌人,他命令每天修治城墙疏浚护城河,修造守城器具,主动申请由其管辖的部队保卫本郡,并最终取得胜利,受到皇帝嘉奖。
D.月鲁不花坚守气节,至死不渝。面对倭寇的威逼,他毫不退缩,直到最后一刻还在指挥家仆抗击敌人,直至牺牲。其壮举传到朝廷后,受到朝廷一系列的追赠表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第一句和课文中的第二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天子宵衣旰食,惟恐泽不下民而民不得其所耳,然奈盗贼何?
(2)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苦斋记》)

同类题4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龙渊义塾记

明宋 濂

龙渊即龙泉,避诏讳更以今名。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皆废。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一亩有奇来为之助。章君曰:“吾事济矣!”乃卜地官山之阴,创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师为之配,春与秋行舍菜之礼。后敝正义堂,月旦、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甓其修途,以达于东西。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都然云。

岁聘经行修明之士以为讲师。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罚及之。田赋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日用有籍,月考盈亏,岁二会其数,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此其大凡也。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檄本郡免其科徭,俾无有所与。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使者来,请濂记之。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围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已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果如是,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

(选自《文宪集》)

【小题1】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卜地官山之阴 卜地:选择地点
B.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   受业:传授学业
C.无有所与     俾:使
D.毋朋党而互相低昂 植:培植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章君办学之义举的一组是(   )
①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 
②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
③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 
④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
⑤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 
⑥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
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章君秉承先辈遗志,设法筹资,在陈京兄弟的帮助下创办了龙渊义塾。
B.章君订立了义塾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并有专人负责财务,一年结算两次。
C.章君担心来义塾读书的人不能坚持到底,因此派使者请宋濂作这篇记。
D.章君的办学举动得到了官府的支持,本文作者也希望义塾能一直办下去。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
(2)石华、象溪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
(3)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以下小题。
窦  默(节选)
宋  濂
  ①窦默,字子声,初名杰,字汉卿,广平肥乡人。幼知读书,毅然有立志。族祖旺,为郡功曹,令习吏事,不肯就。会国兵伐金,默为所俘。同时被俘者三十人,皆见杀,惟默得脱,归其乡。家破,母独存,惊怖之余,母子俱得疾,母竟亡,扶病藁葬。而大兵复至,遂南走渡河,依母党吴氏。医者王翁妻以女,使业医。转客蔡州,遇名医李浩,授以铜人针法。金主迁蔡,默恐兵且至,又走德安。孝感令谢宪子以伊洛性理之书授之,默自以为昔未尝学,而学自此始。适中书杨惟中奉旨招集儒、道、释之士,默乃北归,隐于大名,与姚枢、许衡朝暮讲习,至忘寝食。继还肥乡,以经术教授,由是知名。
  ②世祖在潜邸,遣召之,默变姓名以自晦。使者俾其友人往见,而微服踵其后,默不得已,乃拜命。既至,问以治道,默首以三纲五常为对。世祖曰:“人道之端,孰大于此。失此,则无以立于世矣。”默又言:“帝王之道,在诚意正心,心既正,则朝廷远近莫敢不一于正。”一日凡三召与语,奏对皆称旨,自是敬待加礼,不令暂去左右。世祖问今之明治道者,默荐姚枢,即召用之。俄命皇子真金从默学,赐以玉带钩,谕之曰:“此金内府故物,汝老人,佩服为宜,且使我子见之如见我也。”久之,请南还,命大名、顺德各给田宅,有司岁具衣物以为常。
  ③至元十二年,默年八十,公卿皆往贺,帝闻之,拱手曰:“此辈贤者,安得请于上帝,减去数年,留朕左右,共治天下,惜今老矣!”怅然者久之。默既老,不视事,帝数遣中使以珍玩及诸器物往存问焉。十七年,加昭文馆大学士,卒,年八十五。讣闻,帝深为嗟悼,厚加赗赐,皇太子亦赙以钞二千贯,命有司护送归葬肥乡。
默为人乐易,平居未尝评品人物,与人居,温然儒者也。至论国家大计,面折廷诤,人谓汲黯无以过之。帝尝谓侍臣曰:“朕求贤三十年,惟得窦汉卿及李俊民二人。”又曰:“如窦汉卿之心,姚公茂之才,合而为一,斯可谓全人矣。”后累赠太师,封魏国公,谥文正。子履,集贤大学士。
(选自《元史》)
注释:①伊洛性理,指宋程颢、程颐的理学。程氏兄弟洛阳人。讲学伊洛之间,故称。
②汲黯,西汉名臣。为人耿直,好直谏廷诤,汉武帝刘彻称其为“社稷之臣”。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又走德安(________)
(2)奏对皆称旨(_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母子俱得疾,母竟亡(   )
A.最后,终究B.竟然C.终了,完了D.从头到尾
【小题3】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帝数遣中使以珍玩及诸器物往存问焉(    )
A.思念B.抚养,保存C.问候,慰问D.存在
【小题4】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默为所俘 有司岁具衣物以为常
B.医者王翁妻以女  默首以三纲五常为对
C.默恐兵且至 且使我子见之如见我也。
D.久之,请南还    如窦汉卿之心
【小题5】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默为人乐易,平居未尝评品人物,与人居,温然儒者也。至论国家大计,面折廷诤,人谓汲黯无以过之。
【小题6】阅读第②段,概括元世祖赐给窦默玉带钩的原因。(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7】依据第②段相关内容,概括元世祖忽必烈与窦默的几次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