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 小题。
感 事
袁宏道
湘山晴色远微微,尽日江头独醉归。 不见两关传露布①,尚闻三殿未垂衣②。
边筹③自古无中下,朝论于今有是非。 日暮平沙秋草乱,一双白鸟避人飞。
[注]①露布,传递军事捷报的帛制旗子。②垂衣,即垂衣而治,称颂帝王无为而治。③边筹,安边之策。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写景,用叠词“微微”写出湘山在晴空下隐约淡远之貌,别有韵味。
B.第二句叙事,叙述了诗人整日流连江头,陶醉于美景、至晚方归的情状。
C.颔联“两关”代边疆,“三殿”代朝廷,整联表现国家内外交困的处境。
D.颈联古今对照,表达了诗人对前人智慧的仰慕和对庸人误国现实的痛心。
E. 本诗以写景落笔,以写景作结,避免感情的一味直抒,增添了蕴籍之美。
【小题2】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7-03 12:31: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拙效传

明袁宏道

石公曰:“天下之狡于趋避者,兔也,而猎者得之。乌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巧何用哉?夫藏身之计,雀不如燕;谋生之术,鹳不如鸠,古记之矣。作《拙效传》”。

家有四钝仆:一名冬,一名东,一名威,一名奎。冬即余仆也。掀鼻削面,蓝晴虬须,色若绣铁。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归失道,往返数十回,见他仆过者,亦不问。时年已四十余。余偶出,见其凄凉四顾,如欲哭者,呼之,大喜过望。性嗜酒,一日家方煮醪,冬乞得一盏,适有他役,即忘之案上,为一婢子窃饮尽。煮酒者怜之,与酒如前。冬伛偻突间,为薪焰所着,一烘而过,须眉几火。家人大笑,仍与他酒一瓶。冬甚喜,挈瓶沸汤中,俟暖即饮,偶为汤所溅,失手堕瓶,竟不得一口,瞠目而出。尝令开门门枢稍紧极力一推身随门辟头颅触地足过顶上举家大笑。今年随至燕邸,与诸门隶嬉游半载,问其姓名,一无所知。

东貌亦古,然稍有该气。少役于伯修。伯修聘继室时,令至城市饼。家去城百里,吉期已迫,约以三日归。日不至,家严同伯修门外望。至夕,见一荷担从柳堤来者,东也。家严大喜,急引至舍,释担视之,仅得蜜一瓮。问饼何在,东曰:“昨至城,偶见蜜价贱,遂市之;饼价贵,未可市也。”时约以明纳礼,竟不得行。

戚、奎皆三弟仆。戚尝刈薪,跪而缚之,力过绳断,拳及其胸,闷绝仆地,半日始苏。奎貌若野獐,年三十,尚未冠,发后攒作一组,如大绳状。弟与钱市帽,奎忘其纽,及归,束发加帽,眼鼻俱入帽中,骇叹竟日。一日至比舍,犬逐之,即张空拳相角,如与人交艺者,竟啮其指。其痴绝皆此类。

然余家狡狯之仆,往往得过,独四拙颇能守法。其狡狯者,相继逐去,资身无策,多不过一二年,不免冻馁。而四拙以无过,坐而衣食,主者谅其无他,计口而受之粟,唯恐其失所也。噫,亦足以见拙者之效矣。

(注)①石公:作者自号石公。②醪(láo):浊酒。③突间:即灶间。突,烟囱。④伯修:作者大哥的字。⑤晡: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令开门/门枢稍紧/极力一推/身随门辟头/颅触地/足过顶上/举家大笑
B.尝令开门/门枢稍紧极力/一推/身随门辟头/颅触地/足过顶上/举家大笑
C.尝令开门/门枢稍紧/极力一推/身随门辟/头颅触地/足过顶上/举家大笑
D.尝令开门/门枢稍紧极力/一推/身随门辟/头颅触地/足过顶上/举家大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公”,是袁宏道给自己起的号。古人除了姓名之外,有取字、号的习惯。苏轼也曾取号为“东坡居士”。除此之外,古人还有以官职和籍贯作为称呼的习惯。
B.“晡”,古代计时的一种方法。根据古代的历法,古人对时间会有一些特定的称谓。如农历每月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苏轼的《赤壁赋》中就有“七月既望”一说。
C.“家严”,指的是自己的父亲。古人在称呼上比较讲究,如古代王侯往往称呼自己尊敬的贤臣为“亚父”,意为仅次于父亲的人。《鸿门宴》中“亚父南向坐”中的“亚父”即是项羽对范增的尊称。
D.“未冠”,指的是没有行冠礼。冠礼是古代男女的成人礼,到了二十岁的时候,古代男女要行冠礼,表示其成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冬这个仆人很愚钝笨拙,他随作者到京师,与门隶们玩耍了半年,但人们问他的姓名,他都不知道。
B.文章共写了四个仆人,其中冬是作者的仆人,共记了四件事,描写较详;其余三个仆人是三弟的仆人,则描写较略。
C.我家狡猾的仆人,往往是得过且过的,只有这四个笨拙的仆人很能守规矩。
D.作者举例狡兔和乌贼善于趋避和藏身,却仍然难逃杀身之祸,意在说明“巧”不如“拙”。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天下之狡于趋避者,兔也,而猎者得之。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
(2)其狡狯者,相继逐去,资身无策,多不过一二年,不免冻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灵岩

灵岩一名砚石,《越绝书》云:“吴人于砚石山作馆娃宫。”即其处也。山腰有吴王井二:一圆井,日池也;一八角井,月池也。周遭石光如镜,细腻无驳蚀,有泉常清,莹晶可爱,所谓银床素绠①,已不知化为何物。其间挈军持瓶钵而至者,仅仅一二山僧,出没于衰草寒烟之中而已矣。悲哉!有池曰砚池,早岁不竭。或曰即玩华池也。

登琴台,见太湖诸山,如百千螺髻,出没银涛中,亦区内绝景。山上旧有响屧廊,盈谷皆松,而廊下松最盛,每冲飙至,声若飞涛。余笑谓僧曰:“此美人环珮钗钏声,若受具戒乎?宜避去。”僧瞠目不知所谓。石上有西施履迹,余命小奚②,以袖拂之,奚皆徘徊色动。碧繶缃钩③,宛然石髬中,虽复铁石作肝,能不魂销心死?色之于人甚矣哉!

山仄有西施洞,洞中石貌甚粗丑,不免唐突。或云:石室,吴王所以囚范蠡也。僧为余言,其下洼处,为东西画船湖,吴王与西施泛舟之所。采香径在山前十里,望之若在山足,其直如箭,吴宫美人种香处也。山下有石可为砚,其色深紫,佳者殆不减歙溪④。米氏《砚史》云:“蠖村石理粗,发墨不糁。”即此石也。山之得名,盖以此,然在今搜伐殆尽,石亦无复佳者矣。

嗟乎,山河绵邈,粉黛若新。椒华沉彩,竟虚待月之帘;夸骨埋香,谁作双鸾之雾?既已化为灰尘白杨青草矣。百世之后,幽人逸士犹伤心寂寞之香趺,断肠虚无之画屧,矧夫看花长洲之苑、拥翠白玉之床者,其情景当何如哉?夫齐国有不嫁之姊妹⑤,仲父⑥云无害霸;蜀宫无倾国之美人,刘禅竟为俘虏。亡国之罪,岂独在色?向使库无湛卢⑦之藏,潮无鸱夷⑧之恨,越虽进百西施何益哉!

(取材于《袁宏道集笺校》)

(注)①银床素绠:指井栏与井绳。②小奚:即“小奚儿”,小童儿。③碧繶缃钩:青色鞋缘和浅黄色鞋扣。④歙溪:地名,所产石砚石质优良。⑤齐国有不嫁之姊妹:指齐桓公好色。⑥仲父:即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⑦湛卢:宝剑名。这里指越王献给吴王的宝剑。⑧鸱夷:皮革制成的鸱囊。这里指伍子胥进谏被吴王所杀,裹在鸱囊扔进江中一事。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细腻无驳蚀 驳蚀:因风化而受损害
B.亦区内绝景 绝:绝妙
C.吴王所以囚范蠡也 所以:……的原因
D.刘禅竟为俘虏 竟:最终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一圆井,日池     吴官美人种香处
B.出没衰草寒烟之中而已矣   色之人甚矣哉
C.受具戒乎 望之在山足
D.宛石髬中 在今搜伐殆尽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池曰砚池,旱岁不竭
有一砚池,干旱之年也不枯竭
B.僧瞠目不知所谓
山僧瞪着眼睛不知该往哪里去
C.虽复铁石作肝,能不魂销心死
即使是个铁石心肠的人,能不魂飞心死吗
D.幽人逸士犹伤心寂寞之香趺
幽居之士和隐逸高人,仍然为寂寞美人的足迹而伤心
【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灵岩,别名砚石山,因其出产著名砚石而得名,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宠幸西施而在这里修建了著名的宫殿——馆娃宫。
B.灵岩半山腰有两口井,因其形状不同而以“日池”“月池”命名,水井周围的石头光亮如镜,泉水四季常清,晶莹透澈。
C.作者从西施洞出发,然后经过囚禁范蠡的石室,又来到东西画船湖,沿笔直的十里采香径前行下山,一路可谓风景如画。
D.作者记述游览灵岩山的过程,借凭吊古迹,感叹世事沧桑,并以独特的视角来看待常人“女色误国”的思想,颇有新意。
【小题5】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洞中石貌甚粗丑,不免唐突。
②其色深紫,佳者殆不减歙溪。
【小题6】第二段写景富于变化,充满情趣。请结合本段内容,仿照句③的形式,将内容补充完整 。
①太湖诸山,    ;②响屧松林,    ;③西施履迹,碧繶缃钩画石髬。
【小题7】作者在结尾处为什么说“亡国之罪,岂独在色”?请结合文章加以解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拙效传
(明)袁宏道①
石公曰:“天下之狡于趋避者,兔也,而猎者得之。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巧何用哉!”夫藏身之计,雀不如燕;谋生之术,鹳不如鸠。古记之矣。作《拙效传》。
家有四钝仆:一名冬,一名东,一名戚,一名奎。冬即余仆也。掀鼻削面,蓝睛虬须,色若锈铁。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归失道往返数十回见他仆过者亦不问。时年已四十余。余偶出,见其凄凉四顾,如欲哭者,呼之,大喜过望。性嗜酒,一日家方煮醪,冬乞得一盏,适有他役,即忘之案上,为一婢子窃饮尽。煮酒者怜之,与酒如前。冬伛偻突②间,为薪焰所着,一烘而过,须眉几火。家人大笑,仍与他酒一瓶,冬喜,挈瓶沸汤中,俟暖即饮,偶为汤所溅,失手堕瓶,竟不得一口,瞠目而出。尝令开门,门枢稍紧,极力一推,身随门辟,头颅触地,足过顶上,举家大笑。今年随至燕邸,与诸门隶嬉游半载,问其姓名,一无所知。
东貌亦古,然稍有诙气。少役于伯修③。伯修聘继室时,令至城市饼。家去城百里,吉期已迫,约以三日归。日晡不至,家严同伯修门外望。至夕,见一荷担从柳堤来者,东也。家严大喜,急引至舍。释担视之,仅得蜜一瓮。问饼何在,东曰:“昨至城,偶见蜜价贱,遂市之。饼价贵,未可市也。”时约以明纳礼,竟不得行。
戚、奎皆三弟仆。戚尝刈薪,跪而缚之,力过绳断,拳及其胸,闷绝仆地,半日始苏。奎貌若野獐,年三十,尚未冠,发后攒作一纽,如大绳状。弟与钱市帽,奎忘其纽,及归,束发加帽,眼鼻俱入帽中,骇叹竟日。一日至比舍,犬逐之,即张空拳相角,如与人交艺者,竟啮其指。其痴绝皆此类。
然余家狡狯之仆,往往得过,独四拙颇能守法。其狡狯者,相继逐去,资身无策,多不过一二年,不免冻馁。而四拙以无过,坐而衣食,主者谅其无他,计口而受之粟,唯恐其失所也。噫!亦足以见拙者之效矣。
(注)①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②突:烟囱。③伯修,宏道兄宗道之字。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   过:经过
B.一日至比舍,犬逐之 比:邻近
C.而四拙以无过,坐而衣食     坐:因为
D.主者谅其无他 谅:原谅
【小题2】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家去城百里,吉期已迫,约以三日归   而四拙以无过
B.其狡狯者,相继逐去 唯恐其失所也
C.失手堕瓶,竟不得一口,瞠目而出     戚尝刈薪,跪而缚之
D.煮酒者怜之,与酒如前 与诸门隶嬉游半载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归失道/往返数十回/见他仆过者/亦不问
B.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归/失道往返数十回/见他仆过者/亦不问
C.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归失道/往返数十回/见他仆/过者亦不问
D.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归失道往返/数十回见他仆/过者亦不问
【小题4】从文中下列事件的前因后果看,能体现作者或其家人对拙仆们关爱的事件是
①冬仆迷路   ②冬仆饮酒   ③冬仆推门   ④东仆市饼   ⑤戚仆缚薪   ⑥奎仆市帽
A.③⑤B.②⑥C.①②④D.①⑤⑥
【小题5】下列对这篇文章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冬这个仆人很健忘,他随作者到燕京,与门隶们玩耍,有时人们问他的姓名他都回答不上来。
B.文章详略得当,共写了四仆,其中冬是自己的仆人,记了四件事,最详;其余三仆,则较略,奎仆记了两件事,戚仆和东仆各只记了一件事。
C.作者说:狡兔和乌贼善于趋避和藏身,却仍然难逃杀身之祸,意在说明巧不如拙。
D.作者赞仆之拙,认为拙者有福,与老庄的大拙胜巧.巧伪不如拙诚的思想有相通之处。
【小题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巧何用哉!
(2)少役于伯修。伯修聘继室时,令至城市饼。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少时过里肆中,见北杂剧有《四声猿》,意气豪达,与近时书生所演传奇绝异,题曰“天池生”,疑为元人作。后适越,见人家单幅上有署“田水月”者,强心铁骨,与夫一种磊块不平之气,字画之中,宛宛可见。意甚骇之,而不知田水月为何人。
余一夕,坐陶编修楼,随意抽架上书,得《阙编》诗一帙。恶楮毛书,烟煤败墨,微有字形。稍就灯间读之,读未数首,不觉惊跃,忽呼石篑:“《阙编》何人作者?今耶?古耶?”石篑曰:“此余乡先辈徐天池先生书也。先生名渭,字文长,嘉、隆间人,前五六年方卒。今卷轴题额上有田水月者,即其人也。”余始悟前后所疑,皆即文长一人。又当诗道荒秽之时,获此奇秘,如魇得醒。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余自是或向人或作书皆首称文长先生有来看余者即出诗与之读。一时名公巨匠,浸浸知向慕云。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会得白鹿,属文长代作表。表上,永陵喜甚。公以是益重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石公曰: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
(取材于袁宏道《徐文长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余自是或向人/或作书/皆首称/文长先生有来看/余者即出诗与之读。
B.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余自是/或向人或作书/皆首称文长先生/有来看/余者即出诗/与之读。
C.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余自是或向人/或作书/皆首称文长先生/有来看余者/即出诗与之读。
D.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余自是/或向人/或作书/皆首称文长先生/有来看/余者即出诗/与之读。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剧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杂剧的体裁是一本四折,又可以加 “楔子”。杂剧有三个构成部分:宾白、唱词、科介。
B.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以表德”,名是字的阐义。名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有时候,人们也以姓名与字连称为尊重。
C.明、清时,秀才是经过院试得到入学资格的生员的俗称。秀才参加再高一级考试通过的,是举人;举人参加全国考试,通过后是进士。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
D.疏是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的文书。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分析问题的奏章也别称为疏。唐宋以后上奏文书统称奏议,多数称为奏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年轻时怀疑署名为“天池生”的北杂剧《四声猿》是元人作品。
B.我无意间发现一函诗集《阙编》,印刷质量低劣,内容却极精彩。
C.总督胡宗宪聘请徐文长做幕客,徐文长统率兵将,威振东南一带。
D.石篑认为徐文长诗文的崛起,可以一扫近代文坛庞杂卑陋的习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始悟前后所疑,皆即文长一人。又当诗道荒秽之时,获此奇秘,如魇得醒。
(2)会得白鹿,属文长代作表。表上,永陵喜甚。公以是益重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同类题5

观第五泄

袁宏道

从山门折,得石径。数步闻雷声,心。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瀑见。石青削,不容寸肤,三面皆郛立。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披丝,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试。所目既奇,思亦变幻,恍惚牛鬼蛇神,不知作何等语。时夜已午,魈呼虎号之声如在床几间。彼此谛观,须眉毛发,种种皆竖,俱若鬼矣。

(节选自《袁中郎全集》)

(简注)①第五泄:第五条瀑布。今浙江诸暨西北有五条瀑布,当地人称瀑布为“泄”,因而称“五泄”。②山门:庙门。指五泄寺的大门。③青削:颜色青绿,陡峭如刀削。④寸肤:古代计算长度,一指宽叫寸,四指并在一起的宽度叫肤。此处形容山石林立,间隔极窄。⑤郛:古代城的外城墙。⑥牛鬼蛇神:比喻各种怪诞的形象。牛鬼是佛经中所说的地狱中的牛头虎,蛇神指蛇精。
(阅读指要)

本文以游踪为线索,生动细腻而层次清晰地描述了作者游览第五泄的情景。文章语言浅近,描绘真切动人,无斧凿之痕,风格清新明快,堪称佳作。表明游踪的语句有“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疾趋,度石罅”、“坐欹岩下望”、“暮归”等。文中“疾雷声”、“喷雪”、“如虹”这些生动形象的比喻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态,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数步闻雷声(__________)   (2)心(__________)
(3)乍披丝(__________) (4)而不忍去(__________)
【小题2】下列“掉”与“撼山掉谷”句中的“掉”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尾大不B.舌鼓唇C.臂而去D.头不顾
【小题3】下面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作者游踪的一组是(   )
①从山门右折,得石径②数步闻疾雷声③疾趋,度石罅,瀑见④石青削,不容寸肤⑤游人坐欹岩下望⑥时夜已午,魈呼虎号之声如在床几间
A.①②④B.①②⑤C.②③④D.④⑤⑥
【小题4】简答题:第二段中的“疾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疾趋,度石罅,瀑见
(2)所目既奇,思亦变幻,恍惚牛鬼蛇神,不知作何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