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戴楚望集》序
归有光
世宗皇帝自郢入继大统。戴楚望以王家从来,授锦衣卫千户。其后稍迁至卫佥事。尝典诏狱。当是时,廷臣以言事忤旨,鞫系者先后十数人。楚望亲视食饮、汤药、衣被,常保护之,故少死者,其后往往更赦得出,以故中朝士大夫籍籍称其贤。
嘉靖四十四年,予中第,居京师。楚望数见,示以所为诗。其论欲远追汉、魏,以近代不足为。予益异之。予既调官浙西,遂与楚望别。隆庆二年春,朝京师。楚望之子枢,裒其平生所为文百卷,谒予为序。盖楚望之于道勤矣。
始,楚望先识增城湛元明。是时年甚少,已有志于求道。既而师事泰和欧阳崇一、聂文蔚。至如安成邹谦之、吉水罗达夫,未尝识面,而以书相答问。及其所交亲者,则毘陵唐以德、太平周顺之、富平杨子修,并一时海内有道高名之士。予读其所往来书,大抵从阳明之学,至于往复论难,必期于自得,非苟为名者。噫,道之难言久矣。有如前楚望所为师友,皆以卓然自立于世,而楚望更与往来上下其议论,则楚望之所自立者可知矣。予之初识之,特谓其典诏狱,为国家保护善人,以为武臣之慕义者也。及稍与之亲,观其论诗,欲上追古作者,又以为学士大夫之好文者也。盖不知楚望之于道如此。
昔魏舒为将军钟毓长史,毓每与参佐射,舒常为画筹。一日,令舒备偶。毓初不知其善射,而舒容止闲雅,发无不中。毓叹曰:“吾之不足以尽君才,如此射矣。”楚望之初不以语予者,岂其不欲以自见欤?抑何予之知之晚耶?抑以予之不及于此欤?
予与诸公生同时,间亦颇相闻,顾平日不知所以自信。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故黯黯以居,未敢列于当世儒者之林,以亲就而求之。又怪孟子与荀卿同时,而终身不相遇。及是,而楚望之所与游,一时零谢尽矣。此予之所以为恨,而羡楚望之获交于诸公间也。因读其集,慨然太息而归之。
注:①明世宗朱厚熜,原为兴献王,封地在湖北。
(选自《震川先生全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保护之,故少死者 死在监狱中
B.楚望数见,示以所为诗    访问
C.一日,令舒备偶    凑数、充数
D.以亲就而求之    整治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楚望掌管锦衣卫监狱时,保护了许多被关押的朝廷重臣,因而收到朝中士大夫的称赞。
B.戴楚望谈论诗歌见解高明,也勤于写文章,一生作文百卷。他的儿子请作者给戴楚望的文集作序。
C.戴楚望谦虚好学,先后以欧阳崇一、聂文蔚和邹谦之、罗达夫等有道之士为师,在书信往来中研讨学问。
D.写作这篇文章时,戴楚望交游的人都已经死去,作者不能与他们交游,深感遗憾,因此而羡慕戴楚望。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抵从阳明之学,至于往复论难,必期于自得,非苟为名者。
(2)楚望之初不以语予者,岂其不欲以自见欤?抑何予之知之晚耶?
【小题4】文中作者对戴楚望的印象有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30 05:30: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聋,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循,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增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①。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②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错马政。明世,进士为令无迁卒者,名为迁,实重抑之也。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太仆丞,留掌内阁制剌房,修《世宗实录》,卒官。

(注)①魏校:人名。②刺刺:声音尖细
【小题1】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的意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洞然:门户大开的样子
B.去,以手阖门 比:不久
C.八上春官不第 不第:不被接见
D.为南京太仆丞 引:举荐
【小题2】下列加点的两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垣墙周庭,当南日   犹不能不之兴怀
B.某,而母立于兹   皇天后土,实共鉴
C.汝姊在吾怀,呱呱泣 夫列子御风行,泠然善也
D.进士令无迁卒者   重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小题3】请用“/”给下列语句断句(限断四处)
每 听 讼 引 妇 女 儿 童 案 前 刺 刺 作 吴 语 断 讫 遣 去 不 具 狱。
【小题4】将文中加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②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悠然亭记
明 归有光
①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 ,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余年,归始僦居县城 。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②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 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牗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 ,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③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④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 ,历嵩、少间,涉两海 ,入闽、越之隩阻 ,兹山何啻泰山之礨石 ?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 ,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
【小题1】高中教材中收录了归有光的作品《__________》,“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出自《____________》一诗。
【小题2】选出可填入第④段方框里的虚词
A.哉B.也C.乎D.矣
【小题3】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分析第④段划线句子。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淀山公罢官后随遇而安,建筑庭园,修建悠然亭,颇有陶渊明归隐园田的思想情趣。
B.淀山公曾经登临泰山、嵩山等名山。尽管他现居的马鞍山与泰山的一块大石无异,但他仍能从中享受到悠然的乐趣。
C.淀山公有才能,做官时,多有声名和功绩;罢官后,朝廷仍然打算重用他。这也正是淀山公所期望的。
D.本文表达的情感并不如《项脊轩志》那般哀戚,但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描写人物、表达感情的手法还是一致的。
【小题6】概括文中淀山公“悠然”的具体表现。

同类题4

阅读下文言文,完成各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节选自《项脊轩志》)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诸父异爨 迨:等到 先,庭中通南北为一  是:这
B.客庖而宴 逾:越过 东犬西吠 西,名作状,向西
C.二世 乳:喂养 庭中始为篱,为墙    已:不久
D.吾家读书久不 效:仿效 母立于兹    而:你
【小题2】下列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然余居B.鸡栖
C.室西连中闺D.而母立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所选取的材料多出自作者身边的琐事碎语,却无不浸润着他历久不忘的至情。
B.从“先是”到“凡再变矣”的描述,却蕴含着作者家道中落的浓浓悲伤。
C.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却句句动情;作者自小失母,闻之更心痛,热泪难忍。
D.作者忆及母亲往日对自己的关爱、期待和叮嘱,这一切直接引发他“长号不自禁”。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宝界山居记

归有光

①太湖,东南巨浸也。广五百里,群峰出于波涛之间以百数,而重涯别坞,幽谷曲隈,无非仙灵之所栖息。天下之山,得水而悦;水或束隘迫狭,不足以尽山之奇。天下之水,得山而止;山或孤孑卑稚①,不足以极水之趣。太湖漭淼澒洞②,沉浸诸山,山多而湖之水足以贮之,意唯海外绝岛胜是,中州无有也。故凡屏列于湖之滨者,皆挟湖以为胜。

②自锡山过五里湖,得宝界山。在洞庭之北,夫椒、湫山之间。仲山王先生居之。先生早岁弃官,而其子鉴始登第,亦告归。父子并中年失偶,而皆不娶。日以诗画自娱。因长洲陆君,来请予为山居之记。

③余未至宝界也,尝读书万峰山,尽得湖滨诸山之景,虽地势不同,无不挟湖以为胜,而马迹、长兴,往往在残霞落照之间,则所谓宝界者,庶几望见之。昔王右丞辋川别墅,其诗画之妙,至今可以想见其处。仲山之居,岂减华子冈、欹湖诸奇胜;而千里湖山,岂蓝田之所有哉?摩诘清思逸韵,出尘壒③之外,而天宝之末,顾不能自引决,以濡羯胡④之腥膻。以此知士大夫出处有道,一失足遂不可浣,如摩诘,令人千载有遗恨也。今仲山父子嘉遁于明时⑤,则其于一切世分若太空浮云,曾不足入其胸次矣。何可及哉!何可及哉!

(选自《中国古代十大散文家作品选》)

注释:①卑稚:矮小。②漭淼澒洞(hòng  tóng):水势广阔浩荡,相连不断。③壒(ài):灰尘。④羯胡:匈奴人的别称,此处代指安禄山。⑤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小题1】归有光,是明代“__________”(文学流派名)的代表人物,我们在高一学过他的作品篇名是《______________》。
【小题2】作者在第①段描写太湖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②段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③段中的王右丞指的是诗人_________,作者写他的故事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
【小题5】作者写王仲山父子“嘉遁于明时”,感叹“何可及哉!何可及哉!”的意图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