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公所命名,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①先大夫:先父。②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这里系借用,比喻玉岩公被贬官之所,并与前文“谪沅、湘时”照应。③宣力:出力,效力。④“自今”五句:语出《诗经》的第三章。大意是:今年算是个开端,岁岁皆为丰年,君子有了俸禄,就留下给子孙,大家都欢乐无比。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官陟宪使 陟:提拔,升迁
B.孺允葺公所居堂   葺:修补
C.揭之楣间 揭:张贴、悬挂
D.而诸孙皆秀发 秀发:秀丽的头发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公指后隙地谓允曰     敢有不尽力者乎 (《勾践灭吴》)
B.不及归而没金陵 又有美此者将进之(《勾践灭吴》)
C.公所命名    余是记之(《石钟山记》)
D.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文先介绍杏花书屋的由来及其布置,然后用“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引出议论。
B.友人的父亲玉岩公是一个正直的文化人,他由于大胆向皇上进言,因此触怒皇上而遭贬。
C.作者认为,富贵显赫的人,他们的子孙也跟着富贵显赫;而贫穷之人,其子孙依然贫穷。
D.全文围绕书屋的建造和命名,展示友人父亲玉岩公其人的人格,使得本来普通的书屋具有了不平凡的意义。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2)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小题5】请简要概括以“杏花”命名书屋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23 04:16: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家 谱 记

归有光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爭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 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 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馀,以易新琴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 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 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 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 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 仁孝之君子能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以仁孝之道责之也。 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

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 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 父而己/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
B.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 父而己/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
C.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 父而己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
D.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 父/而己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
【小题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人而聚   率:大抵
B.出门而其父兄 诳:欺骗
C.以易新之品者 荐:祭祀
D.通于《六经》之大   指:指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幼时丧母,内心不能宽解,所以在他七八岁的时候,常常拉着长辈的衣服要她们 讲己故长辈的旧事。
B.归有光家族长期没有分家,家族人口众多,里面有一些贪鄙诈戾之徒,他们的行为都是 不和礼义的。
C.归有光读了归氏家族留下的古籍后,为一些族人的种种劣行感到悲愤和羞愧,认为他们 不配做素节翁的后人。
D.归有光有志于学习圣人之道,生活清贫,未能取得一官半职,但他考察天下乱治、百姓 利病,内心常有隐忧。
【小题4】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妻来归 归:省亲
B.其制稍异于前    制:规模
C.或因寄所托 因:通过
D.终期于尽 期:注定
【小题2】根据文意,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归有光妻子非常好学,有时要来书房向丈夫求问史事,有时阅读古书。
B.项脊轩也就是南阁子,读书的地方,妻子死后,归有光做了一次修缮。
C.兰亭宴聚,“放浪形骸之外”,作者由乐生悲,参悟出生命无常的痛感。
D.王羲之引孔子话说“死生亦大矣”,是在说人生短暂,人们无可奈何。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宝界山居记

归有光

①太湖,东南巨浸也。广五百里,群峰出于波涛之间以百数,而重涯别坞,幽谷曲隈,无非仙灵之所栖息。天下之山,得水而悦;水或束隘迫狭,不足以尽山之奇。天下之水,得山而止;山或孤孑卑稚①,不足以极水之趣。太湖漭淼澒洞②,沉浸诸山,山多而湖之水足以贮之,意唯海外绝岛胜是,中州无有也。故凡屏列于湖之滨者,皆挟湖以为胜。

②自锡山过五里湖,得宝界山。在洞庭之北,夫椒、湫山之间。仲山王先生居之。先生早岁弃官,而其子鉴始登第,亦告归。父子并中年失偶,而皆不娶。日以诗画自娱。因长洲陆君,来请予为山居之记。

③余未至宝界也,尝读书万峰山,尽得湖滨诸山之景,虽地势不同,无不挟湖以为胜,而马迹、长兴,往往在残霞落照之间,则所谓宝界者,庶几望见之。昔王右丞辋川别墅,其诗画之妙,至今可以想见其处。仲山之居,岂减华子冈、欹湖诸奇胜;而千里湖山,岂蓝田之所有哉?摩诘清思逸韵,出尘壒③之外,而天宝之末,顾不能自引决,以濡羯胡④之腥膻。以此知士大夫出处有道,一失足遂不可浣,如摩诘,令人千载有遗恨也。今仲山父子嘉遁于明时⑤,则其于一切世分若太空浮云,曾不足入其胸次矣。何可及哉!何可及哉!

(选自《中国古代十大散文家作品选》)

注释:①卑稚:矮小。②漭淼澒洞(hòng  tóng):水势广阔浩荡,相连不断。③壒(ài):灰尘。④羯胡:匈奴人的别称,此处代指安禄山。⑤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小题1】归有光,是明代“__________”(文学流派名)的代表人物,我们在高一学过他的作品篇名是《______________》。
【小题2】作者在第①段描写太湖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②段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③段中的王右丞指的是诗人_________,作者写他的故事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
【小题5】作者写王仲山父子“嘉遁于明时”,感叹“何可及哉!何可及哉!”的意图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香。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糖,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金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牖而居,久之,能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洞然:明亮的样子
B.庭中始为篱,为墙 已:已经
C.妪谓余曰 每:经常
D.余牖而居     扃:关闭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比去,手阖门 久之,能足音辨人
B.然余居此 家有老妪,尝居
C.先姚抚甚厚 顷,持一象笏至
D.客逾庖宴 汝姊在吾怀,呱呱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祖母关心孙子的一组是(   )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儿寒乎?欲食乎  ③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④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⑤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A.①③④B.②④⑤
C.①③⑤D.③④⑤
【小题4】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作者具体地写了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雨而又阴暗的情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觉得他的小小书斋十分可爱。
B.“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在文章的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感情由喜而悲,内容转为怀旧。
C.第二段里一共记叙了母亲的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姐姐在老姬怀中呱呱啼哭,母亲用手指敲门间饥问寒的情景。这两件事是作者亲身经历的。
D.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
【小题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2)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3)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