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严实传
严实,字武叔,泰安长清人。略知书,志气豪放,喜交结施与,落魄里社间。屡以事系狱,侠少辈为出死力,乃得脱去。
癸酉秋,金东平行台调民为兵,以实为众所服,命为百户。甲戌春,泰安张汝灵岩,遣别将攻长清,实破走之。以功授长清尉。戊寅,权长清令。宋取益都,乘胜而西,行台檄实备刍粮为守御计。实出督租,比还,而长清破,俄以兵复之。有谮于行台者,谓实与宋有谋,行台以兵围之,实挈家避青崖。宋因以实为济南治中,分兵四出,所至无不下,于是太行之东,皆受实节制。
庚辰三月,金河南军攻彰德,守将单仲力不支,数求救。实请于主将张林,林逗遛不行,实独以兵赴之,至而仲被擒。实知宋不足恃。七月,谒太师木华黎于军门,挈所部州户三十万来归,进攻曹、濮、单三州,皆下之。偏将李信,留镇青崖,尝有罪,惧诛,乘实之出,杀其家属,降于宋。辛巳,实以兵复青崖,擒信诛之。进攻东平,金守将和立刚弃城遁,实入居之。壬午,宋将彭义斌率师取京东州县,实将晁海以青崖降,尽掠实家,义斌军西下,郡县多归之。乙酉四月,遂围东平,实潜约大将孛里海合兵攻之,兵久不至,城中食且尽,乃与义斌连和。义斌亦欲藉实取河朔,而后图之,请以兄实。时麾下众尚数千,义斌听其自领。七年,义斌下真定,道西山。与孛里海等军相望分实以帐下兵阳助而阴伺之实知势迫急赴孛里海军与之合遂与义斌战宋兵溃擒义斌。
初,彰德既下,带孙怒其反覆,驱老幼数万欲屠之,实曰:“此国家旧民,吾兵力不能及,为所胁从,果何罪耶!”带孙从之。继破濮州,复欲屠之。实言:“百姓未尝敌我,岂可与执兵刃者同戮,不若留之,以供刍秣。”濮人免者又数万。时兵由武关出襄、邓,实在徐、邳间,以为河南破,屠戮必多,乃载金缯往赎之,且约束诸将,毋敢妄有杀掠。灵壁一县,当诛者五万人,实悉救之。会大饥,民北徙者多饿死。又法,藏匿逃者,保社皆。逃亡无所托,僵尸蔽野,实命作糜粥,盛置道傍,全活者众。实部曲有逃归益都者数十人,益都破,皆获之,以为必杀。王义深者,义斌之别将,闻义斌败,将奔河南,实族属在东平者,皆为所害。河南破,实获义深妻子,厚周恤之,送还乡里。
庚子卒,年五十九。远近悲悼,野哭巷祭,旬月不已。
(节选自《元史》)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安张汝相灵岩 据:占据
B.至而仲被擒   比:一会儿
C.请以兄实     事:侍奉
D.藏匿逃者,保社皆 坐:连坐,指一同治罪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与孛里海等军相望/分实以帐下兵/阳助而阴伺之/实知势迫/急赴孛里海军与之合/遂与义斌战/宋兵溃/擒义斌
B.与孛里海等军相望分/实以帐下兵/阳助而阴伺之/实知势迫/急赴孛里海军与之合/遂与义斌战/宋兵溃/擒义斌
C.与孛里海等军相望分/实以帐下兵/阳助而阴伺之/实知势迫急/赴孛里海军与之合/遂与义斌战/宋兵溃/擒义斌
D.与孛里海等军相望/分实以帐下兵/阳助面阴伺之/实知势迫急/赴孛里海军与之合/遂与义斌战/宋兵溃擒义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实读书不多,但是为人非常豪爽,好结交朋友、曾经因为肇事被捕入狱,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得以出来。
B.严实善于打仗,甲戌春,泰安张汝楫遣将攻长清,被严实击败。因为军功,金朝授予他长清县县令。
C.严实的家人因为严实的原因而多次受连累,李信曾乘严实外出杀其家属,王义深等人也在东平杀了严实的家族。
D.严实心怀百姓,曾多次劝说将帅和士兵不要屠杀百姓,还曾命人煮粥放在道路的旁边,救活了不少逃难的百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宋因以实为济南治中,分兵四出,所至无不下,于是太行之东,皆受实节制。
(2)实部曲有逃归益都者义深数十人,益都破,皆获之,以为必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6 07:18: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送东阳马生序

宋 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魂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塑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散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限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两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宣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巳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余,撰长书以为,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调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选自《宋学士文集》)

(简注)
①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西北)人,明初文学家。②加冠(guān):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③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④负箧(qiè)曳屣(yè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⑤将臭(xiù):香袋。⑥禀(lǐn)稍:官家给的粮食。当时政府免费供给的俸粮称“康”或“稍”。
(阅读指要)

明朝洪武十一年(1378),是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他应诏从家乡浦江到应天(今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正在国子监读书的同乡晚辈太学生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在文中描述了他年轻时刻苦学习的经历,勉励后生珍惜太学的条件,勤奋学习。东阳,浙江省东阳市,明朝属于金华府。生,是长辈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作者当时已经69岁。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又患无师名人与游(___________)  (2)以拥覆,久而乃和(___________)
(3)生以乡人子余(___________) (4)撰长书以为(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从”与“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间”句中“从”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合离衡,相与为一B.时至轩中,余问古事
C.而六国破灭之故事D.樊哙良坐
【小题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足肤皲裂而不知B.四支僵劲不能动
C.同舍生皆被绮绣D.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小题4】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B.录毕,送之
C.腰人持沃灌D.寓逆旅,主人日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小题6】文中作者是如何把自己和太学生的求学条件作对比的?以此说明了什么道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黼字子威,颍人也。工部尚书守中之子,守中性卞急,通诸子极严,黼百计承顺,求宁亲心。初补国学生。泰定四年,遂以明经魁多士,投翰林修撰。明年,代祠西岳,省臣谓黼曰:“敕使每后我,今可易邪?” 黼曰:“王人虽微,《春秋》序于诸侯之上,尊君也,奈何后乎!”省臣不敢对。迁礼部主事,拜监察御史。首言:“論祠烝尝,古今大祭,今太庙唯二祭,非礼也,宜据经行之。”不报。俄中书命黼巡视河渠,黼上言曰:“蔡河源出京西,今河底填淤,高出地面,秋霖一至,横溃为灾,宜按故迹修浚。”亦不报。已而投黼江州路总管。至正十一年夏五月,盗起河南,焚掠数千里,造船北岸,锐意南攻。九江居下流实江东西襟喉之地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壮分守要害且上攻守之策于江西行省请兵屯江北不报黼乃独椎牛飨士,激忠义以作士气。十二年正月己未,贼渡江,陷武昌,威顺王遁,舳舮蔽江而下,江西大震。贼乘胜破瑞昌,右丞孛罗帖木儿遁。时黄梅县主薄也孙帖木儿,愿出击贼, 黼大喜。贼游兵至境,急檄诸乡落聚木石于险塞处,遏贼归路。黼身先士卒,大呼陷阵,也孙帖木儿继进,贼大败。黼还,乃以长木数千,冒铁锥于耖,暗植沿岸水中,逆刺贼舟。会西南风急,贼果扬帆顺流而至,舟遇桩不得动,余舟散走。行省上黼功,   请拜江西行省参政。二月甲中,贼将薄城,分省平章政事充秃坚不花自北门遁。黼引兵,布战具,贼已至,焚西门,乃张弩箭射之。贼转攻东门。黼救东门,贼已入,与之巷战,知力不敌,挥剑叱贼曰:“杀我!毋杀百姓!”贼自巷背来,刺黼堕马, 黼与从子俱骂贼而死。郡民闻黼死,哭声震天,相率具棺,葬于东门外。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八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九江居下流/实江东西/襟喉之地/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壮/分守要害/且上攻守之策/于江西行省请兵/电江北/不报/
B.九江居下/流实江东西襟喉之地/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壮/分守要害/且上攻守之策/于江西行省/请兵/电江北/不报/
C.九江居下流/实江东西襟喉之地/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壮/分守要害/且上攻守之策于江西行省/请兵屯江北/不报
D.九江居下/流实江东西/襟喉之地/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壮/分守要害/且上攻守之策于江西行省/请兵/电江北/不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屯田、百工、水利、交通等职事,长官为工部尚书。
B.明经,亦称“明经科”,是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以经义、策向取士,出身与进土科同。
C.己未,为干支之一。古代以十千同十二支循环相配,用来表示年、月、日、时的次序。
D.从子,“从”指堂房亲属,“从子”指兄弟之子,也可以指血缘关系隔得更远的子侄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黼孝敬恭顺,虽然他的父亲性格急躁,但李黼为了父亲身心安宁,尽力顺从父亲。
B.李黼积极进言,针对祭祀不合礼制之处及河果填淤之患提出建议,得到皇上的认可。
C.李黼智勇兼备,他命令在险要之处聚集木石,阻止贼军退路,且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D.李忠于职守,为保一方平安,多次打败乱军,终因寡不敌众城破被俘,不屈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人虽微,《春秋》序于诸侯之上,尊君也,奈何后乎!
(2)贼渡江,陷武昌,威顺王遁,舳舮蔽江而下,江西大震。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姜彧,字文卿,莱州莱阳人也。父椿,避乱往依济南张荣,因家焉。彧幼颖悟好学,荣守济南,辟为掾,升左右司知事,寻迁郎中,进参议官。
中统二年,彧与荣孙宏入朝,因言益都李璮反状已露,宜先其未发制之,未报。明年春,璮果反。时诸郡不为兵备,璮即袭据济南。彧弃家从荣,招集散亡,迎诸王哈必赤进兵讨之。秋七月,捕得生口,言城中粮尽势蹙,彧乃昏夜请见王曰:“闻王陛辞时,面受诏曰:‘发兵诛璮耳,毋及无辜。’今旦夕城且破,王宜早谕诸将分守城门,勿令纵兵,不然城中无噍类矣。”王曰:“汝言城破,解阴阳耶?” 彧曰:“以人事知之,若待城破言于王,晚矣。”王悟。明日贼众开门出降王下令诸军敢入城者论以军法璮就擒城中按堵如故。彧以功授大都督府参议,改知滨州。
时行营军士多占民田为牧地,纵牛马坏民禾稼桑枣,彧言于中书,遗官分画疆畔,捕其强猾不法者置之法。乃课民种桑,岁余,新桑遍野,人名为太守桑。及迁东平府判官,民遮请留,马为之不行
至无五年,召拜治书侍御史,出为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使,赐金虎符,改信州路总管。后累迁陕西汉中、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使,拜行台御史中丞。后以老病归济南,寻擢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三十年二月,以疾卒,年七十六。子迪吉。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四》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明日/贼众开门/出降王/下令诸军敢入城者/论以军法/璮就擒/城中按堵如故
B.明日/贼众开门出降/王下令诸军/敢入城者/论以军法/璮就擒城中/按堵如故
C.明日/贼众开门/出降王/下令诸军敢入城者论以军法/璮就擒城中/按堵如故
D.明日/贼众开门出降/王下令诸军/敢入城者论以军法/璮就擒/城中按堵如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郎中”本来是古代民间对医生的尊称,这里是官职名,即帝王的侍从官
B.“阴阳”本是中国古代哲学基本概念之一,此处指星相、占卜、相宅等方术。
C.“虎符”是古代用金属制的虎形调兵凭证,其背面刻有铭文,分为左右两半。
D.“信州路”与辛弃疾词中“烽火扬州路”中的“路”均为宋元时行政区划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姜彧幼年即聪明好学,因避乱随父亲移居济南,济南太守张荣对他非常欣赏,征召他担任自己官署的属员。
B.姜彧政治观察力很敏锐,曾与张荣的孙子张宏一道向朝廷进言益都李璮有谋反的迹象,后来李璮果然谋反。
C.哈必赤进兵讨代李璮时,姜彧及时提醒他记住皇帝不要伤及无辜百姓的告诫,使济南百姓避免了一场灾难。
D.担任滨州知府时,因为督促农民种植桑树,一年多以后新成活的桑树漫山遍野,姜彧被当地人称为“太守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旦夕城且破,王宜早谕诸将分守城门,勿令纵兵,不然城中无噍类矣。
(2)及迁东平府判官,民遮请留,马为之不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千奴以御史大夫月鲁那延荐,入见大安阁,世祖念其功臣子,即以其父官授之,拜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二十六年,加明威将军,迁淮西江北道提刑按察使。时桑哥乘政擅权,势焰熏灼,人莫敢言。千奴乘间入朝,见帝于柳林,极陈其罪状,帝为之改客。未几,桑哥伏诛,又上言其党犹布中外,宜早处分。进广威将军,授江北淮东道肃政廉访使,三十一年,迁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使,丁祖母忧,服阕。东平、大名诸路有诸王牧马草地,与民田相间,互相侵冒,有司视强弱为子夺,连岁争讼不能定。乃命起千奴治之,其讼遂息。大德二年,奉诏使准东、西问民疾苦,察官吏能否。千奴勤于咨访,兴利除害,还奏军民便宜三十事,多见采用。历江西湖东、江南湖北两道康访使。时中书平章伯颜等固位日久,党与众盛,所任之人,徇情弄法,纲纪渐坏。千奴摭其实,上于宪台以闻,伯颜等皆被默。前后七持宪节,刚正不挠,闻朝廷事有不便,必上章极论,未尝以内外为嫌。七年,授嘉议大夫、兼大兴府尹。驭吏治民有方,以暇日正街衢,表里巷,国学兴工,尤尽其力。俄进通议大夫、同佥枢密院事。凡干禄之人由他道进者,一切不用,时论翕然称焉。成宗崩迎仁宗于潜邸奉武宗即位危疑之际弥纶补益之功为多拜荣禄大夫提调屯田事赐玉带。延佑五年,乞致仕,帝悯其衰老,从其请,仍给半俸终其身。退居濮上,筑先圣宴居同堂于历山之下,聚书万卷,延名师教其乡里子弟,出私田百亩以给养之。有司以闻,赐额历山书院。家居七年而卒,年七十一。赠推忠辅治功臣、光禄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上柱国,追封卫国公,谥号景宪。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二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成宗崩/迎仁宗/于潜邸奉武宗即位/危疑之际/弥纶补益之功为多/拜荣禄/大夫提调屯田事/赐玉带
B.成宗崩/迎仁宗于潜邸/奉武宗即位/危疑之际/弥纶补益之功为多/拜荣禄大夫/提调电田事/赐玉带
C.成宗崩/迎仁宗于潜邸/奉武宗即位/危疑之际/弥纶补益之功为多/拜荣禄/大夫提调屯田事/赐玉带
D.成宗崩/迎仁宗/于潜邸奉武宗即位/危疑之际/弥纶补益之功为多/拜荣禄大夫/提调屯田事/赐玉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阕,“阕”为停止、终了的意思,指古人守丧期满,可以脱去孝服,又称“服除”。
B.宪节,古代廉访使、巡按等官员所持的符节,节是指皇帝授给使臣作为凭证的信物。
C.致仕,本义是指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谥号,古代帝王、大臣等有地位之人去世后,据其生平事迹,给予褒义评价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奴不畏权势。向世祖详细奏陈桑哥擅权专政的罪状,弹劾结党营私的中书平章伯颜。
B.千奴刚正不阿。闻朝廷有不适当的举措,必上章进谏;不任用不以正道而进的求官者。
C.千奴理乱有方。诸王抢夺百姓牧场,官府恃强凌弱,久不能决,千奴到任后即解决该问题。
D.千奴重视教育。退居濮上时,邀请名师教授乡里子弟,用私田收入作为办学开支。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几,朵哥伏诛,又上言其党犹布中外,宜早处分。
(2)千奴勤于咨访,兴利除害,还奏军民便宜三十事,多见采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祐少好学,家贫,母张氏尝剪发易书使读之,长遂博通经史。时诸王得自辟官属,穆王府署祐为其府尚书。王既分土于陕、洛,表祐为河南府总管。下车之日,首礼金季(末)名士李国维、薛玄,咨访治道,奏免征西军数百家诸税,又上便民二十余事,朝廷皆从之。

世祖即位,分陕、洛为河南西路。中统元年,除祐为总管。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改南京路治中。适东方大蝗,徐、邳尤甚,责捕至急。祐部民丁数万人至其地,谓左右曰:“捕蝗虑其伤稼也,今蝗虽盛,而谷已熟,不如令早刈之,庶力省而有得。”或以事涉专擅,不可,祐曰:“救民获罪,亦所甘心。”即谕之使散去,两州之民皆赖焉。

三年,朝廷授卫辉路总管。卫当四方之冲,号为难治,祐申明法令,创立孔子庙,修比干墓,且请于朝著于祀典。及去官,民为立碑颂德。尝上书世祖,言树太平之本有三:一曰太子国本,建立宜早;二曰中书政本,责成宜专;三曰人材治本,选举宜审。事虽未能尽行,时论称之。

朝廷大举伐宋,遣祐签军,山东民多逃匿,闻祐来,皆曰:“陈按察来,必无私。”遂皆出,应期而办。十三年,授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吏多震慑失措,祐因谓曰:“何必若是!前为盗跖,今为颜子,吾以颜子待之;前为颜子,今为盗跖,吾以盗跖待之。”由是吏知修饬,不敢弄法。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十四年,迁浙东道宣慰使。时江南初附,军士俘虏温、台民男女数千口,祐悉夺还之。未几,行省榷民商酒税,祐请曰:“兵火之余,伤残之民,宜从宽恤。”不报。遣祐检覆台州民田。及还至新昌,值玉山乡盗,仓猝不及为备,遂遇害,年五十六。追封河南郡公,谥忠定。父老请留葬会稽,不得,乃立祠祀之。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五》,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
B.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
C.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
D.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中的“尚书”是官职名。秦汉时期创立的中央政府官职有此称呼,隋唐时其主要职责在于分管六部即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吏部、工部。
B.孔子,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列入“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C.“颜子”是指颜回,“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如孔子、颜子、先秦诸子等。
D.“忠定”是陈祐的谥号,“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危身奉上曰忠,安民大虑曰定”,所以文中的“忠定”是对陈祐的一种赞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祐虚心求教。担任河南府总管时,他到任的当天,首先就去拜访金朝末年的著名贤士李国维、薛玄,虚心向他们求教治理政事的方法。
B.陈祐为民着想。任南京路治中时,他从百姓的利益出发,冒着获罪的危险,违背上级命令;任浙东道宣慰使时,因百姓刚经历战乱,他反对征收酒税。
C.陈祐治政有方。卫辉路是一个难以治理的地方,陈祐到任后修建孔子庙、比干墓,从而稳定了社会秩序,因此百姓为他立碑颂德,并向朝廷请示列入名臣史籍。
D.陈祐除恶务尽。许、蔡一带的大盗聚众抢劫,抓捕时他逃到宋朝境内,后来宋朝灭亡,这个盗贼路过汴梁时,陈祐发现了他,当众将他击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
(2)三曰人材治本,选举宜审。事虽未能尽行,时论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