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送东阳马生序

宋 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魂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塑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散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限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两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宣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巳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余,撰长书以为,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调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选自《宋学士文集》)

(简注)
①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西北)人,明初文学家。②加冠(guān):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③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④负箧(qiè)曳屣(yè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⑤将臭(xiù):香袋。⑥禀(lǐn)稍:官家给的粮食。当时政府免费供给的俸粮称“康”或“稍”。
(阅读指要)

明朝洪武十一年(1378),是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他应诏从家乡浦江到应天(今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正在国子监读书的同乡晚辈太学生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在文中描述了他年轻时刻苦学习的经历,勉励后生珍惜太学的条件,勤奋学习。东阳,浙江省东阳市,明朝属于金华府。生,是长辈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作者当时已经69岁。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又患无师名人与游(___________)  (2)以拥覆,久而乃和(___________)
(3)生以乡人子余(___________) (4)撰长书以为(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从”与“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间”句中“从”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合离衡,相与为一B.时至轩中,余问古事
C.而六国破灭之故事D.樊哙良坐
【小题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足肤皲裂而不知B.四支僵劲不能动
C.同舍生皆被绮绣D.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小题4】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B.录毕,送之
C.腰人持沃灌D.寓逆旅,主人日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小题6】文中作者是如何把自己和太学生的求学条件作对比的?以此说明了什么道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3 04:06: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月鲁不花字彦明,蒙古逊都思氏。生而容貌魁伟,咸以令器期之。遂登元统元年进士第,授台州路录事司达鲁花赤【注】。县未有学,乃首建孔子庙,既又延儒士为之师,以教后进。至正元年,除吏部员外郎。奉命至江浙籴粟二十四万石,至则第户产之高下,以为籴之多寡,不扰而事集。既而军饷不给,又奉命出籴于江浙,召父老谕曰:“今天子宵衣旰食,惟恐泽不下民而民不得其所耳,然奈盗贼何。夫讨贼者必先粮饷,以我不汝扰,故命我复来,盖讨贼即所以安民耳。父老其谓何?”众咸应曰:“公言是也。”不逾月,粮事以毕。丁母忧,中书遗赙且起复,不应。
未几,太师脱脱南征,辟从军事,督馈饷,馈饷用舒。升吏部侍郎,铨选于江浙,时称其公允。适朝廷有建议欲于河间、长芦置局造海船三百艘者,月鲁不花即为书具言其非便。后分部彰德,道过河间,民遮拥拜谢曰:“微公言,吾民其毙矣。”会方重选守令,以保定密迩京畿,除保定路达鲁花赤。保定岁输粮数十万石于新乡,苦弗便。月鲁不花请输京仓以便之。俄除吏部尚书。保定父老百数诣阙,言乞留监郡以抚吾民。遂以尚书仍知郡事会贼北渡河日修城浚濠为战守具贼再侵境皆不利遁去。剧贼程思忠据永平,其佐雷帖木儿不花伪降,事觉被擒,杀之,思忠壁守遂益坚。诏令月鲁不花招抚之,众悉难其行,月鲁不花毅然曰:“臣死君命,分也,奈何先计祸福哉。”竟入城谕贼,贼皆感泣,罗拜纳降。
改山南道廉访使,浮海北而往,道阻,还抵铁山,遇倭贼船甚众,乃挟同舟人力战拒之,倭贼绐言投降,弗纳。于是贼即登舟攫月鲁不花令拜伏,月鲁不花骂曰:“吾朝廷重臣,宁为贼拜邪。”遂遇害。
(选自《元史·列传第三十二》,有删改)
【注】 达鲁花赤:头目、领袖。元代在各级地方政府都设置了达鲁花赤一职,一般由蒙古人担任,以监视汉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又延儒士为之师   延:迎接
B.辟从军事   辟:征召
C.月鲁不花即为书具言其非便   具:详细
D.剧贼程思忠据永平   剧:大,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以尚书仍知郡/事会贼北渡河/日修城浚濠/为战守具/贼再侵境/皆不利/遁去
B.遂以尚书仍知郡事/会贼北渡河/日修城浚濠/为战守具/贼再侵境/皆不利遁去
C.遂以尚书仍知郡事/会贼北渡河/日修城浚濠/为战守具/贼再侵境/皆不利/遁去
D.遂以尚书仍知郡/事会贼北渡河/日修城浚濠/为战守/具贼再侵/境皆不利/遁去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鲁不花在贼人程思忠占据永平时,主动前往招抚,别人都替他担心,他却毅然前往,最终贼人受到感动而投降。
B.月鲁不花反对在河间、长芦县造船并谏止了此事,他还曾请求把保定输粮的目的地改为京仓,这些举措都方便了百姓。
C.月鲁不花为官非常重视学校教育,他担任台州路录事司的达鲁花赤以后,在当地建立了孔子庙,把它作为学校。
D.月鲁不花前往山南道任职,在铁山遭遇大量倭贼,因寡不敌众而被贼人抓住,他誓死不降,最终被贼人杀害。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则第户产之高下,以为籴之多寡,不扰而事集。
(2)道过河间,民遮拥拜谢曰:“微公言,吾民其毙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居之不疑。秦人笑之,尊卢沙曰:“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翩翩然南。   迨至楚境上,关吏絷之。尊卢沙曰:“慎毋絷我,我来为楚王师。”关吏送诸朝。大夫置之馆,问曰:“先生不鄙夷敝邑,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承颜色日浅,未敢敷布腹心;他不敢有请,姑闻师楚之意何如?”尊卢沙怒曰:“是非子所知!”大夫不得其情,进于上卿瑕。瑕客之,问之如大夫。尊卢沙愈怒,欲辞去。瑕恐获罪于王,亟言之。    王趣见,未至,使者三四往。及见,长揖不拜,呼楚王谓曰:“楚国东有吴越,西有秦,北有齐与晋,皆虎视不瞑。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刑白牲列珠盘玉敦歃血以盟曰不祸楚国无相见也!且投璧祭河,欲渡。王尚得奠枕而寝耶?”楚王起问计。尊卢沙指天曰:“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王曰:“然敢问何先?”尊卢沙曰:“是不可以空言白也。”王曰:“然。”即命为卿。    居三月,无异者。已而晋侯帅诸侯之师至。王恐甚,召尊卢沙却之。尊卢沙瞠目视,不对。迫之言,乃曰:“晋师锐甚,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王怒,囚之三年,劓而纵之。尊卢沙谓人曰:“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终身不言;欲言,扪鼻即止。    君子曰①: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媒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然则尊卢沙之劓,非不幸也,宜也。   
(取材于宋濂《宋文宪公全集》)【注】①君子:指作者宋濂自己。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姑闻师楚之意何如     师:以……为师。
B.王趣见,未至 趣:催促。
C.闻晋约诸侯图楚 图:谋取。
D.或可少售其妄 售:实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是不可以空言白也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B.尚得奠枕而寝耶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C.盖往往藉是以媒利禄 斧斤以时入山林
D.然则尊卢沙之劓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刑白牲/列珠盘/玉敦歃血以盟曰/不祸楚国/无相见也
B.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刑白牲列珠盘玉敦歃血/以盟曰/不祸楚国无相见也
C.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刑白牲/列珠盘玉敦/歃血以盟曰/不祸楚国/无相见也
D.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刑白牲/列珠盘玉敦/歃血以盟曰/不祸楚国无相见也
【小题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尊卢沙“大言无当”的一项是 ( )
①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  
②不祸楚国,无相见也
③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    
④是不可以空言白也⑤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
⑥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⑤D.②⑤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尊卢沙大言不惭,声称自己能游说楚王,因此一到楚国就受到楚国官吏的礼遇。
B.尊卢沙的大张声势和故作高深的表现,帮他先后几次过关,终获机会进见楚王。
C.尊卢沙以对晋等诸侯图楚形势的分析打动了楚王,并且很快就被楚王任命为卿。
D.尊卢沙大言无当以致于最后被劓鼻,作者认为他的引祸上身实际上是自作自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进 ,保定曲阳人。幼隶军籍,初从万户张柔屯杞之三叉口,时荆山之西九十里曰龙冈者,宋境也。岁庚戌春,张柔引兵筑堡冈上。会淮水泛涨,宋以舟师卒至,主帅察罕率军逆战,进以兵十五人载一舟,转斗十余里,夺一巨舰,遂以功升百户。
戊午,元宪宗西征,丞相史天泽时为河南经略大使,选诸道兵之骁勇者从,遂命进为总把。是年秋九月,道由陈仓入兴元,度米仓关,其地荒塞不通,进伐木开道七百余里。冬十一月,至定远七十关,其关上下皆筑连堡,宋以五百人守之,巴渠江水环堡东流。天泽命进往关下说降之,不从。进潜视间道,归白天泽曰:“彼可取也。”是夜二鼓,天泽遣进率勇士七十人,掩其不备,攻之,脱门枢而入者二十人。守门者觉,拔刀拒之,进被伤,不以为病。夜将旦,进遂得其堡,守之,关路始通,诸军尽度。进以功受上赏。
己未春二月,天泽兵至行在所,围合州钓鱼山寨。夏五月,宋军由嘉陵江以舟师来援,始大战三槽山西。帝立马东山,拥兵二万,夹江而阵,天泽乃号令于众曰:“听吾鼓,视吾旗,无少怠也。”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帝指顾谓诸将曰:“白旗下服红半臂突而前者,谁也?”天泽以进对,赏锦衣、名马。八月,又战浮图关,前后凡五战,皆以功受上赏。
世祖即位,入为侍卫亲军。中统二年,宣授总把,赐银符。二十三年秋,海都及笃娃等领军至洪水山,进与力战,众寡不敌,军溃,进被擒。从至掺八里,遁还。二十五年,授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佥事。明年,改授左翼屯田万户。元贞元年春,卒。
(选自《元史·李进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B.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C.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D.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庚戌,是干支纪年,在古代还有用年号纪年的,如文中的“中统”与“元贞”。
B.百户,金初设置,为世袭军职;元代相沿,设百户为百夫长,隶属于千户。
C.二鼓,即二更,我国古代有打梆子或敲锣巡夜报时的。《孔雀东南飞》中有“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的诗句。五更,即丑时,相当于现在的3点到5点。
D.行在所,又叫“行在”,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进跟随张柔,初建军功。张柔引兵与察罕率领的水军在淮河交战,李进率兵辗转作战,夺取宋军大舰,因战功升为百户。
B.李进担任总把,有智有勇。李进被史天泽封为总把,跟从作战,在七十关趁夜袭击宋营,受伤也不在意,最终取胜。
C.李进作战勇猛,屡次受赏。皇帝亲临前线,李进因交战时表现突出,被赐锦衣、名马;在浮图关作战,李进被赏赐五次。
D.李进被俘逃回,仍受信任。李进在洪水山与敌人作战,寡不敌众,兵败被擒,行至掺八里逃回,仍接连被授官职。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泽命进往关下说降之,不从。进潜视间道,归白天泽曰:“彼可取也。”
(2)帝指顾谓诸将曰:“白旗下服红半臂突而前者,谁也?”天泽以进对,赏锦衣、名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鉴,字克明,宛平人。颖悟过人,举止异常儿。既冠,南游,具通《五经》大义。大德五年,用翰林侍讲学士郝彬荐,为镇江淮海书院山长。十一年,南行台中丞廉恒辟为掾史。丁内艰,复起,补掾史,除兴文署。命伴送安南使者,沿途问难倡和,应答如响,使者叹服,以为中国有人。

至治二年,授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明年,奉旨括释氏白云宗田,稽检有方,不数月而事集,纤毫无扰。泰定七年,迁湖广行省左右司员外郎。时丞相忽剌歹怙势恣纵,妄为威福,僚属多畏避,鉴遇事徇理辄行,独不为回挠。湖北廉访司举鉴宜居风纪,不报。

天历元年,调江浙财赋府副总管。属淮浙大水民以灾告鉴损其赋什六七势家因而诡免者鉴核实谕令首输。元统二年,升同佥太常礼仪院,鉴习典故,达今古,凡礼乐、度数、名物,罔不周知。因集议明宗皇后祔庙①事,援礼据经,辩析详明,君子多之。后以中大夫升礼部尚书,俄感疾而卒,年六十五。追封谯郡侯,谥文穆。

鉴天性纯孝,亲族贫乏者,周恤恐后。历官三十余年,僦屋以居。殁之日,家无余赀,唯蓄书数千卷,皆鉴手较定。鉴为诗赋,尚《》《》,作文法西汉,每篇成,学者争相传诵。有文集若干卷,藏于家。

鉴任湖广员外时,有故掾顾渊伯,以辰砂一包馈鉴,鉴漫尔置箧笥中。半载后,因欲合药剂,命取视之,乃有黄金三两杂其中,鉴惊叹曰:“渊伯以我为何如人也!”渊伯已殁,鉴呼其子归之。其廉慎不欺如此。

(选自《元史·曹鉴传》)

(注)①祔庙:祔祭后死者于先祖之庙。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属准浙大水/民以灾告/鉴损其赋/什六七势家/因而诡免者/鉴核实/谕令首输/
B.属准浙大水/民以灾告鉴/损其赋什六七/势家因而诡/免者鉴核实/谕/令首输/
C.属准浙大水/民以灾告/鉴损其赋什六七/势家因而诡免者/鉴核实/谕令首输/
D.属淮浙大水/民以灾告鉴/损其赋什六七/势家因而诡/免者鉴核实/谕令首输/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冠”:古代指男子十五岁时举行的加冠之礼,表示其成人。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B.“丁内艰”:丧制名。指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古时父母去世,子女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职。
C.“礼部”: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D.“《骚》《雅》”:《骚》即《离骚》,贾谊凭吊屈原时作;《雅》指《尔雅》,是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鉴天资聪颖超人。自小就卓尔不群,成年后通晓《五经》大义。曾奉命伴送安南使者,沿途对使者的提问应答如流,令使者叹服。
B.曹鉴为官刚正不阿。在湖广任职时,面对丞相忽刺歹的胡作非为,曹鉴遇事遵循事理而行,不像其他的下属官员那样因害怕而回避。
C.曹鉴天性纯朴孝顺。为官数十年,甘于清贫,但对亲族中因为贫穷而生活窘困的,总是及时地加以接济,因此他去世时家中一贫如洗。
D.曹鉴为人廉洁谨慎。他曾收纳下属送他的一包反砂,后因要用辰砂合药,才发现其中夹有黄金,他于是把它还给了已故下属的儿子。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集议明宗皇后祔庙事,援礼据经,辩析详明,君子多之。
(2)殁之日,家无余赀,唯蓄书数千卷,皆鉴手较定。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杨朵儿只,河西宁夏人。事仁宗于藩邸,甚见倚重。仁宗始总大政,执误国者,将尽按诛之,朵儿只曰:“为政而尚杀,非帝王治也。”帝感其言,特诛其尤者,民大悦服。
帝宴闲时,群臣侍坐者,或言笑逾度,帝见其正色,为之改容。有犯法者,虽贵幸无所容贷。怨者因共谮之,帝知之深,谮不得行。中书平章政事张闾以妻病,谒告归江南,夺民河渡地。朵儿只以失大体,劾罢之。江东、西奉使斡来不称职,权臣匿其奸,冀不问,朵儿只劾而杖之,斡来愧死。时位一品者,多乘间邀王爵、赠先世。或谓朵儿只眷倚方重,苟言之,当可得也,朵儿只曰:“家世寒微幸际遇至此已惧弗称尚敢求多乎且我为之何以风厉侥幸者”迁中政院使。未几,为权臣铁木迭儿所害而死,年四十二。
初,武宗崩,皇太后在兴圣宫,铁木迭儿为丞相,逾月,仁宗即位,因遂相之。上都富民张弼杀人系狱,朵儿只廉得其所受弼赃巨万万,大奴犹数千,使御史徐元素按得实,入奏。帝震怒,有诏逮问,铁木迭儿逃匿,朵儿只持之急,徽政近臣以太后旨,召朵儿只至宫门,责以违旨意者。帝仁孝,恐诚出太后意,不忍重伤咈之,但罢其相位。仁宗崩,铁木迭儿复相,乃宣太后旨,召萧拜住、朵儿只至徽政院,责以前违太后旨之罪。朵儿只曰:“中丞之职,恨不即斩汝,以谢天下。果违太后旨,汝岂有今日耶!”铁木迭儿又引同时为御史者二人,证成其狱。未几,称旨执朵儿只,载诸国门之外,与萧拜住俱见杀。是日,风沙晦冥,都人汹惧,道路相视以目。
(选自《元史·列传六十六》
注释①廉得:查访。②咈:违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家世寒/微幸际遇/至此已惧/弗称尚敢求多乎/且我为之何/以风厉侥幸者/
B.家世寒/微幸际遇至此/已惧弗称/尚敢求多乎/且我为之何/以风厉侥幸者/
C.家世寒微/幸际遇至此/已惧弗称/尚敢求多乎/且我为之/何以风厉侥幸者/
D.家世寒微/幸际遇至此/已惧弗称/尚敢求多乎/且我为之何/以风厉侥幸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宗”“武宗”,是皇帝的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王公大臣等根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的带有评判性质的褒或贬的称号。
B.爵,即爵位,一般由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进行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C.崩,古代天子死称“崩”;而诸侯死称“薨”,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称“死”,这也是古代等级制度的反映。
D.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自秦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御史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专门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朵儿只深谙政事。他认为处理政事,崇尚杀戮,不是帝王治国之法,仁宗接受了他的建议,只杀了罪大恶极者,百姓信服。
B.朵儿只执法严明。张间掠夺百姓土地,朵儿以有失大体之罪,罢免了他;斡来不称职,朵儿对他处以杖刑,使其羞愧而死。
C.朵儿只严于律己。他不乘机邀王爵,因为他自认为蒙受恩遇,常担心不能称职,不敢奢求什么,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D.朵儿只不畏权贵。他查实丞相受贿且数额巨大后,便下令去搜捕铁木迭儿,终因太后干预的缘故,只是罢免了他的相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侍坐者,或言笑逾度,帝见其正色,为之改容。
(2)中丞之职,恨不即斩汝,以谢天下。果违太后旨,汝岂有今日耶!